Idioma

Select Wisdom Brand
 
1 - 扪心自问

1 - 扪心自问

Árbitro: 3 John 1:1–4

扪心自问

来自约翰的明信片(第九部分)

约翰三书1-4

 

引言

最近我读了一篇基督徒作家写的文章。他的女儿五岁,幼儿园布置的作业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提醒。幼儿园希望家长帮助孩子尽可能多认识一些公司的标志。考虑到孩子们不识字,他们只要看到标志能说出公司的名称或者产品就行。这位作者说,他的女儿很快就认识了麦当劳、必胜客、乐高、迪士尼、沃尔玛和宜家。听起来,她已经对生活有所了解了。当她认识的标志超过一打的时候,她的爸爸如梦初醒:女儿知道的标志比圣经经文还多呢!他写道:“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们并没有在家里练习标志的识别,以前也从来没有教她这些东西,然而在这种充斥着各种商标的社会中生活了五年的时间,孩子潜移默化地就认识了它们。[1]

这可真是生财有道呀。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每年这些公司都要砸上数以亿计的广告费用,来轰炸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这种市场策略的根源就是人性当中显而易见的缺陷。这种缺陷从幼年就开始了。我们总是想拥有别人没有的稀罕玩意儿……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想把孩子放进最棒的婴儿车,推着他们四处走动;我们总是想给孩子买最好的婴儿座椅、最好的衣服、让他们参加最好的球队,背着最好的书包、带着最好的午餐盒去学校。

我们家现在总算不用考虑这些了,真的要感谢主!

几千年来,有个堕落的天使一直在研究人类的喜好和缺陷。他知道我们不愿意锋芒毕露,喜欢舒适过于德行,喜欢开心过于圣洁,喜欢自我过于服事。所以,他一直不停地四处游荡,寻找可以吞吃的信徒,或者说引诱他们放弃信仰(彼得前书5:8)。

在当今的世界上,他最痛恨的就是看到基督徒不断成长,委身基督,渴慕圣经;同样让他不爽的就是教会不断成长,尊崇基督,沉浸在圣经当中。

 

我们在前几次学习了使徒约翰对一位不知名的姊妹及其儿女的警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使徒约翰所写的另一封明信片,名字叫做约翰三书。在约翰的三封书信中,这是最短的,比约翰二书还短。不过,如果你没有听我说,而是自己比较这两封书信,就会发现约翰三书比约翰二书其实还多两节。顺便提一下,1551年,一个名叫罗伯特·史蒂芬(Robert Stephens)的人为了便于人们学习圣经,就给经文添加了章节,这是个很不错的主意。

我之所以说约翰三书比约翰二书还短,是因为根据希腊语圣经,约翰三书比约翰二书少26个单词。这就意味着约翰三书的讲道应该比约翰二书少三篇。我这样说是为了大家的益处。

约翰三书不仅是使徒约翰写给一个亲密朋友的私人书信,更是让我们对第一世纪的教会生活多少有了一点点了解。我们将会发现,尽管这一两千年出现过很多商品名称和标志,但是教会没有什么变化,人也还是老样子。

圣经学者魏华伦(Warren Wiersbe)在约翰三书注释的引言中写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有问题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潜在的解决方案。约翰三书让我们坦诚地面对一个问题:“我到底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呢?”[2]

大家或许还记得约翰二书。在那封信里,使徒约翰警告一位姊妹要防备异端,以及如何识别并对付他们。在约翰三书,问题不是异端,而是一个名叫丢特腓的刺儿头。我们以后会谈到他。现在我要读一下约翰三书的引言部分,请看约翰三书第1-4节:

作长老的写信给亲爱的该犹,就是我诚心所爱的。亲爱的兄弟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有弟兄来证明你心里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乐。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

我们立刻就发现,除了轻微的改动之外,约翰三书的风格基本重复了约翰二书。所以,今天我打算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讲。我会先提出一些应用方面的问题,然后在讲解经文的过程中给出正确的答案。

我给接下来的五个问题起名叫扪心自问,意思就是除了神之外,这个地球上只有你自己知道答案。

 

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我想得最多、期待最多、付出最多努力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看到,在这几节经文中,约翰没有抬出自己的资历:“我是最初的使徒之一”;而是仅仅自称是长老,这就突出了他的牧者心肠。换句话说,他不只是为了向收信人及其所在的教会传达一些正式的声明,更是强调他是在用爱心看顾这些信徒。[3]

“长老”这个词还可以翻译成“老年人”。在第一世纪,这个词特别指代那些已经赢得别人尊重的老年人。[4]在这里,使徒约翰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他既是牧养教会的长老,又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当时大约95岁。他正在做着喜欢的事情……都90多岁了,他还是在做自己所期待的事情——服事基督、为了他人的益处而奔波、写信鼓励信徒、为别人祷告、教导年轻的信徒……

当今的年代,人们都在盘算、渴望65-95岁的生活,到那时总算不用再纠缠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约翰显然不能理解我们这一代人。亲爱的弟兄姊妹,魔鬼最阴险的手段之一就是让我们分心,让我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每一天都忙于为自己打算,尽可能把一切都留给自己,最终能够安享晚年,而不要考虑去服事别人。难道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年老的时候去海边看日出吗?

我现在60岁了,所以,大概会有些迟钝。可是作为你们的牧师,我想对那些比我年纪还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现在是你一生中服事基督最有果效的时间了!”你知道吗?在世界各地,许多事工都需要年纪大一些的人来做,比如老师、医生、牙医、辅导者、图书管理员和咨询师等。你有没有为这些事情做过打算呢?教会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义工,从木匠活到高科技技术。

约翰固然上了年纪,但他没有坐在安乐椅上不起来,而是拿出他的笔和另一张蒲草纸,写另一封信,为事工做出下一步的计划。我们会有一种印象,如果我们一不留心挡住了他的马车,他会直接碾压过去,大概根本就注意不到我们,只是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

拜托,别整天惦记着安乐椅!

有一句话让我难忘,说:“我认识的老年人,没有一个是快乐的。”不过我忘了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了一个谎言:你要为自己的人生、你的产业、你的财务做计划,将来有一天,你就可以安享晚年,谁也不用管。他为着所期待的那一天而计划、储蓄,那一天总算来到了。可是这个过程已经让他心力交瘁。

不管你年纪多大,18岁还是80岁,在你决定一生只为自己而活的那一刻,你就放弃了约翰在这封书信中所描述的那种喜乐。不过对于初信者,我要介绍一下使徒约翰,他真的是一个快乐的老人。

所以我们要扪心自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在生活中想得最多、期待最多、付出最多努力的事情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有没有在信仰上栽培或者鼓励任何人呢?

约翰在第1节接着写道:亲爱的该犹,就是我诚心所爱的

在这封信之外,我们对该犹一无所知。不过,他显然是一位教会领袖,很有影响力。事实上,他还接待来自其他教会的代表,这也暗示着他很富有。[5]不过,我们确实知道,他是约翰的好朋友。约翰在这封书信中四次用到“亲爱的”这个词,全都是针对该犹。我们或许也会用“我亲爱的朋友”这个短语来表达亲密的关系。保罗在哥林多前书4:17也用同一个词来称呼提摩太:他是保罗在主里亲爱、有忠心的儿子;在提摩太后书1:2,保罗再次把提摩太称作亲爱的儿子。

尽管圣经没有把信徒称为教会的孩子,但是的确提到属灵的儿女。他们受到其他人的照顾,带他们信主或者在神的话语方面教导他们。他们虽然不是对方的亲生儿女,却是属灵的儿女。

另外,约翰在第4节提到该犹是他的孩子,是他众多儿女中的一个,这也是在强烈暗示该犹是约翰亲自带领信主的。[6]约翰的热心和喜乐就是借着福音带领其他人,聆听他们讲话,甚至和他们一起祷告,进而看到他们求告主名而得救(罗马书10:13)。

我最关注的一个事情,就是我在教会所认识的大多数基督徒,从来没有借着福音带领非信徒归向耶稣基督;他们也没有为了这种亏欠而睡不着觉。

有一位年轻的姊妹显然是为基督而活。她把握每一次机会为基督作见证。有个年轻人对她感兴趣,就开始和她谈论。这个姊妹把自己和耶稣基督的关系告诉了这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对耶稣也产生了兴趣,开始提出很多问题……这个姊妹从圣经中给他找到答案,后来邀请他到教会。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谈话,后来她带领这个年轻人归信耶稣基督,再后来,他们结婚了。这个年轻人现在已经是我们教会的同工。用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丈夫,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有位作家曾经提到他认识的一位年轻女士。她在高中最后一年信主,立刻向神祷告,让她有机会向那所公立学校的150名同年级的学生分享福音。神应允了她的祷告。在那一年,她有机会一对一地和每个同学交谈、传福音。结果,有15个学生做了决志祷告,接受了耶稣基督。[7]

所以我们要扪心自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我有没有积极地传福音、为基督作见证呢?

 

第三个问题:如果我的身体健康和属灵健康相匹配,那么我会处在怎样的状况?

在约翰三书第2节,约翰写道:

亲爱的兄弟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

在约翰那个年代,这是书信开头的典型问候方式,大概意思就是:我期待你万事如意。实际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这句话特别常见,以至于这个祷告或者祝愿被缩写为六个拉丁字母SBVEEV,可以翻译成“祝你万事如意”。[8]

但是约翰又添加了一行字,强调属灵的健康:“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里面的“灵魂”这个字是用来比喻该犹的属灵生命。[9]

我们发现,约翰在这里暗示着一个人的属灵健康才是衡量健康状况的最终标准。换句话说,评估一个人情况怎么样,不是看他的身体,而是灵性。顺便说一下,身体健康不是错误,约翰希望该犹身体健壮。神要求我们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最终是属于创造万物的主;身体不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神。

当我们能够正确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就会避免落入拜偶像的陷阱中,约翰的年代和我们现在一样,人们常常把身体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甚至对基督徒而言,身体健康也会成为一种不平衡的追求,我们也可能随从身边的社会,痴迷于身体的状况。[10]

从肤色到体态,身体很容易成为我们最关注的话题。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十八世纪美国大复兴的领袖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field),曾经在日记中写下了当时人们的可怜光景:“他们关心脸上的青春痘远远超过内心的腐烂。”[11]

约翰刚好很巧妙地告诉我们:我们有可能只是身体或者灵性单方面不错;但是大概要上了年纪以后才明白过来:你最软弱的日子也是最刚强的时候;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与基督最亲密的时候。

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危机在于:基督徒有可能并不健康,他们虽然身体很好,但灵性糟糕。我们或许在身体、物质、经济方面蒸蒸日上,同时在属灵上却穷困潦倒。

我有一套十九世纪末出版的讲道集,作者是苏格兰传道人亚历山大·麦克拉伦(Alexander Maclaren)。针对这节经文,他写下了一段犀利的评论:

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属灵状况作为标准,让你在物质方面也维持同样的水平呢?如果基督徒看重外在的亨通过于内在的繁荣,那将是一场灾难。当一个人在世界上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往往会在真理方面走下坡路。我们端着满满一杯水走路,想要一点都不洒出来,是很难做到的。[12]

约翰要说的意思是:该犹啊,我希望你身体状况良好,但是真的期待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优先考虑属灵方面的事情,把身体放在次要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要扪心自问的第三个问题:我的身体健康和属灵健康相匹配吗?

 

第四个问题:我的品格是否能够反应出我委身于展现基督的样式呢?

我们看第3节:

有弟兄来证明心里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乐。

约翰在前两封书信中已经提到“真理”这个词。基督就是真理。但是约翰在这节经文中不是说“那真理”,而是“你的真理”,也就是该犹所拥有的真理。

约翰写道:“我听一些弟兄说,你正在遵行真理,把真理活出来;你不光是学习真理,更是应用到生活中。你不是只在嘴上谈论耶稣,更是要像耶稣那样生活。”这就是一个跟随基督的人想要做到的。150年前的一位神学家曾经一再声明:耶稣从来不追求人的仰慕,而是持续地让人跟随祂。那些门徒向他们所爱的人、所在的教会、他们的同学、商业伙伴、以及他们周遭的世人展现出了耶稣的品性。

我也要扪心自问:我的品格是否反应出我是在忠心地跟随耶稣呢?

 

第五个问题:在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我欢欣鼓舞?

约翰在第4节写道:

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

在前一封书信中,约翰提到同一件事,可是在这里,他更进一步说:这不仅让他开心,而且让他获得最大的喜乐。什么事情能带给你最大的喜乐呢?什么事情能让你感到兴奋不已呢?是某个公司的标志?是把你的名字喷在你的汽车上?还是你的新挎包或者午餐盒呢?

对约翰而言,生命中最大的喜乐不是来自他所拥有的东西,或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他最大的喜乐来自于基督正在一个人生命中所做的工。每一位真正的牧者、每一位圣经教师、每一位栽培门徒的人都感受到这种喜乐,也都曾经做过情词迫切的代祷。该犹的信仰是认真的吗?他在进步吗?他在成长吗?这是一片好土壤吗?福音的种子有没有扎下根、结出果实呢?

你可能曾经带一些人做了决志祷告,还有一些人,你正在教导、带领、鼓励他们。这些人都在真心地跟随基督吗?

上个星期,有人发给我1998年葛培理(Billy Graham)牧师接受访谈的一段视频,当中谈到信仰、人的弱点和成长。现场的听众基本都不信主,他们邀请葛培理,满心期待他能够回顾他的布道事工给全球带来的影响。结果,葛培理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很好笑的故事,把自己贬损了一通,谈到如果不是出于神真实的作为,他的讲道会是多么无效。我很喜欢这段视频,也发现在场的观众都很惊讶,并且聚精会神地聆听。

葛培理说:有一次他乘坐飞机,旁边坐着的是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Charlotte, North Carolina)的市长。两个人聊得不错。前面那一排有个家伙明显喝多了,开始大声嚷嚷,出言不逊,对空姐说一些调戏的话。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好几次,让其他乘客很恼火。葛培理说,大家都觉得很烦。但是市长站起来,指责那个人做得不对,然后问他:“你知道坐在你后面的是谁吗?”他说:“不知道!”市长说:“是葛培理!”那个人立刻僵住了,低头打量一番,伸出他的手,对葛培理说:“你的讲道对我帮助真的很大。”

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在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我兴奋不已?

 

约翰在这里写道,他最大的喜乐就是他带领信主的该犹。该犹确实得救了,其他基督徒和他呆在一起,观察他的生活和举止,一再地见证他真的是相信了基督。他们回到以弗所,告诉约翰:尽管该犹还不完美,但是他在进步,他在遵行真理,他的信仰是真实的,他是耶稣的跟随者,而不仅仅是仰慕者。

对约翰来说,当他开始写这封信的时候,心里已经充满了极大的喜乐。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9年3月17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9

版权所有

 

[1] Adapted from Jill Carattini, The Shape of Affection, Slice of Infinity blog (5-27-16)

[2] Adapted from Warren W. Wiersbe, Be Alert (David C Cook, 1984), p. 141

[3] Adapted from Life Application Bible: 1, 2 & 3 John (Tyndale, 1998), p. 141

[4] Gary W. Derickson, 1, 2 & 3 John (Lexham Press, 2014), p. 655

[5] Ibid, p. 646

[6] Kenneth S. Wuest, Word Studies in the Greek Text (Eerdmans, 1954), p. 219

[7] J. Allen Blair, The Epistles of John (Loizeaux Brothers, 1982), p. 229

[8] Adapted from David Guzik, 1-2-3 John and Jude (Enduring Word, 2005), p. 112

[9] Derickson, p. 660

[10] Douglas Sean O’Donnell, 1-3 John (P & R Publishing, 2015), p. 189

[11] David L. Allen, 1-3 John (Crossway, 2013), p. 271

[12] Alexander Maclaren, Expositions of Holy Scripture: Volume 17 (Baker, Reprint 1982), p. 58

Añadir un comentario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HAGA CLIC AQUÍ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