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a

Select Wisdom Brand
 
4 - 丢特腓心里的魔鬼

4 - 丢特腓心里的魔鬼

Árbitro: 3 John 1:9–10

丢特腓心里的魔鬼

来自约翰的明信片(第十二部分)

约翰三书9-10

 

有一次,马克·吐温(Mark Twain)幽默地说:“如果我真的能够做到谦卑,那么我一定会为此而骄傲的。”[1]这难道不是人的本性吗?“如果我真的能够做到谦卑,那么我一定会为此而骄傲!”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我们认为自己足够谦卑的时候,正是我们最不谦卑的时候。

英国著名基督徒作家鲁益师(C. S. Lewis)写过一本有关试探、罪和堕落人性的小说,名叫《地狱来鸿》(The Screwtape Letters)。在其中的好几章,位高权重的老鬼史顾泰(Screwtape)给侄儿小鬼沃伍德(Wormwood)提供了一系列建议,告诉它应该怎样绊倒基督徒。第14章的内容就是要求沃伍德想办法让基督徒自我膨胀,从而停止属灵成长。老鬼给小鬼的建议如下:

你的猎物已经谦卑下来,你有没有让他注意到这个事实呢?不管是基督徒的哪种品格,只要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做到,那么这种品格对我们就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了。真正的谦卑也属于这一类。所以,当基督徒真正做到心里谦卑的那一刻,你要悄悄地在他耳边嘀咕:“天啊!我真的谦卑了。”只要他相信了你的话,那么就在那一刻,为自己的谦卑而骄傲的心态就会产生出来。如果他意识到这种危机,试图去除这种新的骄傲,那么你就让他为自己的努力尝试而骄傲。就这样循环往复,把这个游戏进行下去,直到你最后获得胜利。[2]

“天啊!我真的谦卑了。”我很喜欢英国人的这种说法。当他这样说的那一刻,他就失去了自己的谦卑而被绊倒,陷入骄傲的网罗。

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翰三书中,使徒约翰要提到一个人,他的骄傲分为四个层面。约翰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看到这种致命的属灵疾病具有哪些症状。

 

现在我们就来看约翰三书第9节:

我曾略略地写信给教会,但那在教会中好为首的丢特腓不接待我们。

从这节经文中,我们了解到约翰曾经写过一封信,但是显然后来丢失了。主按照自己的旨意,没有让那封信保留下来。大多数新约学者认为:约翰在这节经文中所提到的书信并不是约翰一书或者二书,而是另一封信,当中特别针对丢特腓这个傲慢的人,并且是写给整个教会的,因为约翰在这节经文中说:我曾略略地写信给教会。这会很容易引发我们的联想:或许丢特腓是这个教会的负责人。他扣下了这封信,甚至可能已经把它毁掉了。很多人认为:出于上述原因,约翰现在重新写了一封信,为了保险起见,这封信特别写给该犹,让他在教会里当众分享。这样一来,丢特腓就没有办法把这封信扔掉了。

要知道,约翰从来没有明确提到丢特腓在教会里的角色。有人猜测他是执事会的领袖,或者是有钱的平信徒,或者是牧师、圣经教师。我个人认为他是教会的牧师,同时还是一个富裕而又有影响力的人。

不过,约翰没有告诉我们丢特腓在教会里的确切身份,我觉得这倒是件好事,让我们所有人都受到警告,因为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会受到魔鬼的引诱,犯这种堕落人性所固有的罪。

接下来,约翰用了一连串的短语来描述情况是多么的糟糕。你或许会质疑:主为什么要给我们保留这样一封信呢?要知道,其中15%的内容都是在描述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我们今天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研究他呢?我们可不打算成为这样的人!没错,这正是问题的答案。神默示约翰,让他写下这些描述,就是要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或者警告那些已经落在这样光景当中的人。

对于丢特腓,我个人的观察主要有五点:

 

第一,他的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约翰对他的描述是:好为首的丢特腓。在希腊语当中,“好为首的”是一个组合词,前半部分是“喜爱”,后半部分是“首位的、第一位的”。[3]也就是说,他喜欢当老大。就像是小学生课间活动时,大家排队去操场,总会有个别孩子老想当排头,不然就会不高兴。丢特腓看上去很了不起,说话也很敬虔,似乎也很关心教会的益处,但是在骨子里却是个自私自利、权利欲极强、渴望自立山头的家伙。

约翰在这里用的动词是现在时态,意味着丢特腓的野心是持续的,换句话说,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4]他要是当不了老大,就没法活。

有人曾经问一位著名的指挥家:“乐队里最难承担的角色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第二小提琴手。”丢特腓从来不打算演奏第二小提琴,甚至在年老的使徒约翰面前,他也绝不甘心位居第二。

关于这一点,丢特腓这个名字本身就可以提供一些线索。这个希腊单词的本来意思是“被宙斯抚养长大的”。这个名字可不同寻常,不像该犹或者约翰这种大众化的名字。实际上,只有上流社会的世袭家庭才会给孩子起这样的名字。因此,丢特腓本人很有可能来自于希腊的贵族家庭。[5]

那么教会为什么这样害怕他呢?有些圣经学者认为这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自然而然地令人生畏,因为他把世俗社会的那一套带进了教会。就算是他进到教会的时候没有穿金戴银,大家也知道他的家族是多么显赫。

我们有没有想过,假如大卫击杀歌利亚发生在昨天,他甚至连回家的机会都不会有,因为他要出席大型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拍照合影,到基督徒电台和电视台录制节目等等。说不定,大卫再也没有时间写诗了。

然而,教会里不应该有什么名人,大家都是蒙救赎的罪人,都臣服在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权柄之下——只有祂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约翰毫不留情地撕掉了丢特腓的假面具,揭露出可怕的内幕——这家伙想要成为大人物,这样的野心让他自己和教会都陷入极大的危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丢特腓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第二,丢特腓没有受教之心。

在约翰三书第9节的后半段,约翰的意思是说:丢特腓根本不把约翰的话当回事,一点也不在乎使徒的权柄。约翰再次使用现在时态对丢特腓进行了描述:这个家伙的心态是唯我独尊,拒绝接受或者认同其他的权柄。

在箴言书9:8,所罗门说:“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不要把爱心和丢特腓联系在一起。他的话里充满了嘲讽:“哪个约翰?你算老几?在我的地盘上,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我会把你的信丢进垃圾桶里的。”这就是一个愚昧人对约翰的回应,他对约翰恨之入骨,因为约翰已经责备过他。不幸的是,丢特腓的心很顽固。

总有那么一些野心勃勃、自私自利、权利欲极强的人,他们没有办法在世界上出人头地,于是进入教会,想要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愿望。

著名学者罗伯森(A. T. Robertson)是路易斯维尔南方浸信会神学院(Southern Seminary in Louisville)的新约教授。有一次,他在南方浸信会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丢特腓的文章。几个星期之后,编辑告诉他:有25位教会的执事取消这个期刊的订阅,因为他们觉得那篇文章是针对自己的。看来,罗伯森还真的批评对了。[6]

为了平衡起见,加上罗伯森也想让那些执事们好受一点,他又写了另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圣经是出于神的默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尽管有那么多糟糕的讲道,圣经却没有被毁掉。我觉得他的说法一点也不好笑。不过,有些批评是很正确的!

智慧人之所以明智,不在于他懂得更多,而是他们愿意学习更多。真理会让我们的身份和行为受到挑战,正如约翰三书让我们看到的。操控这间地方教会的那个人非常缺乏智慧。他的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没有受教的心。

 

第三,他说话没有体统。

现在我们来看第10节:

所以我若去,必要提说他所行的事,就是他用恶言妄论我们

约翰的意思不是说:我可能会去,也有可能不去;而是我一定会去,只是具体时间还拿不准。[7]当他到达的时候,一定会处理丢特腓的错误指控。然而,我们从这节经文中可以看到,丢特腓不仅没把约翰的命令当回事,而且还试图诋毁约翰的品格:他用“恶言妄论”约翰等人!“恶言”就是“邪恶”的话语。在他的三封书信当中,约翰有五次用到“邪恶”这个形容词来描述魔鬼。约翰喜欢把魔鬼叫做“那恶者”,因为魔鬼是彻头彻尾的邪恶。

会众都明白约翰的意思。魔鬼藏在丢特腓的心里。丢特腓允许魔鬼使用自己的嘴、骄傲和自我来分裂教会。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尽管约翰否定了所有那些毫无依据的指控和诽谤,但是丢特腓确实曾经“用恶言妄论”约翰。他说了约翰不少的坏话![8]

尽管谗言都是虚假的,但是毕竟会造成伤害。约翰有可能会放弃,可能会写信批评教会的失败。然而,他没有那样做。相反,他警告神的羊群,向指控者丢特腓摊牌,勇气十足地宣告:他一定会前往那个教会,揭露谎言。

 

接下来,约翰又用了一个短语进行描述:

第四,丢特腓的待客之道很糟糕。

在第10节的中间部分,约翰写道:

还不以此为足,他自己不接待弟兄……

换句话说,丢特腓拒绝照顾这些教会的工人以及植堂者。我们已经讲过该犹把这些人接到自己家里,慷慨地照顾他们。这些弟兄都是使徒约翰的助手,所以,丢特腓认为他们威胁到自己在教会里的权威。他不希望这些人和教会的肢体有任何接触,更别说让他们讲道了。所以,他根本不可能殷勤地接待他们。他自己不接待弟兄。然而,他觉得这还不足以保障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采取了进一步的强硬行动。

 

第五,他的做法很蛮横。

我们再看第10节:

有人愿意接待,他也禁止,并且将接待弟兄的人赶出教会

如果他发现有人和他对着干,接待这些教会的工人,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对方赶出教会。大家看到了吗?丢特腓是多么的刚愎自用。他拒绝接待敬虔的人,还把自己教会里的敬虔人赶走。他不是在造就教会,而是在拆毁教会。他是一个固执己见的家伙,没人敢靠近他。

给那些宣教士做饭的姊妹有得受了。接待旅行布道者在自己家里过夜的那对夫妇惹了大麻烦。他们都捅了马蜂窝。有人做了正确的事情,丢特腓居然对他们施行教会惩戒,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当沃伍德这个小鬼把谦卑变成骄傲、把骄傲变成对权力的渴望时,一个不负责任、自高自大、一意孤行的家伙就会颠倒黑白。

约翰在第10节所说的“赶出”实际上是一个暴力的肢体动作,不排除丢特腓对接待弟兄的人动手的可能性。[9]在约翰福音2:15,约翰用了同一个动词来描写耶稣从圣殿里赶出那些兑换银钱的人。丢特腓这个悖逆的家伙成功地挟持了地方教会,把那些与神同行的人赶出去了。

约翰是众所周知爱的使徒,这是他年老时候的绰号。不过他早年跟随基督的时候,耶稣曾经给他起名叫“雷子”。在这封信里,我们听到了远处隐约传来的雷声。当年的雷子又要大驾光临了。不过没关系,那个做饭的姊妹一定不会被雷电击中的。

事实上,丢特腓完全掉进了陷阱,被骄傲捆绑地结结实实。他把自己彻底毁了。他的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本人一点也没有受教之心;他说话不成体统;他的待客之道很糟糕;他的做法很蛮横。他所面对的危机超过了他自己的想象。

看到这里,我们很容易会放下圣经,站起来溜达一圈,然后自言自语说:“真要命!这个丢特腓实在是个大问题。他把教会搞得乌烟瘴气……对了,今天中午吃什么饭呢?”

 

我认为圣经中保留了这封圣灵默示的明信片,不是为了让我们觉得自己比丢特腓好不少,或者为着那个教会感到难过,或者两方面兼而有之。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丢特腓那样的试探。我们教会也会面临信徒的社会地位、权利欲和骄傲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结束讲道之前,我要向大家提出四个问题作为警告。大家要根据这些问题,对自己进行评判。

第一个问题是:我加入这个教会,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好处吗?

今天的讲道很应景,因为我们教会现在每项事工都在招募义工。讲道结束之后,大家可以到大厅和每个团队的负责同工交流。每个部门都迫切需要义工的参与:不管是迎宾接待、唱诗班、托儿所、主日学还是足球队。今天大家最好是都做一些了解,咨询一下,然后加入一个团队。

大家要避免一种错误的态度。比如,我到了教会,拿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根据自己列举出的条目进行评价:

  1. 有没有停车位
  2. 迎宾接待是否热情
  3. 后排有没有足够多的空座位可供挑选
  4. 音乐是不是合乎我的口味
  5. 讲道是否出色

如果条件都达标,那么说明这间教会很合我的胃口,我就打算留在这里。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个教会是为我效劳的。

第二个问题是:即便没有人认可或者注意到我,我是不是仍然愿意在这个教会服事呢?

有些人会想:这个教会足够大,没有人会注意到我……我可以什么也不干,谁也看不见。也许还有人会想:这间教会足够大,总有一些事情可以做,这样就会有人注意到我。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可取。

第三个问题是:当我的思想或者行为模式受到挑战或被纠正的时候,我是不是有受教的心呢?

所罗门说: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我是不是这样的智慧人呢?

第四个问题是:我是不是总是对的呢?我是不是必须在第一位呢?我是不是必须要高人一等呢?

我们需要接受警告,并且,我们要做智慧人。我们要靠着主的智慧,与主同行,彼此服事,用基督的福音影响周围的世界。腓立比书2:8让我们看到基督留下的谦卑榜样: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基督在救赎我们的时候展现出这样的谦卑,我们这些蒙救赎的人还有什么理由骄傲呢?我们要接受警告。有人会因为我们的骄傲而受到伤害。有一位作家对危机的理解很有见地,他说:“在骄傲这只母鸡的身子底下,孕育出其他所有的罪。”[10]

在骄傲这只母鸡的身子底下,孕育出其他所有的罪。所以,我们要接受警告,我们要讨主喜悦,我们要做智慧人。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9年4月14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9

版权所有

 

[1] Douglas Sean O’Donnell, 1-3 John (P & R Publishing, 2015), p. 194

[2] Adapted from C.S. Lewis, The Screwtape Letter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1), p. 71

[3] John MacArthur, 1-3 John (Moody Publishers, 2007), p. 256

[4] Fritz Rienecker and 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801

[5] Sam Gordon, 1, 2, 3 John: Living in the Light (Ambassador, 2001), p. 279

[6] Ibid, p. 336

[7] Hiebert, p. 338

[8] David L. Allen, 1-3 John (Crossway, 2013), p. 273

[9] Hiebert, p. 339

[10] David Walls and Max Anders, Holma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I & II Peter, I, II, III John, Jude (Holman, 1999), p. 253

Añadir un comentario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HAGA CLIC AQUÍ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