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a

Select Wisdom Brand
 
2 - 如何牢牢地抓住绳子

2 - 如何牢牢地抓住绳子

Árbitro: 3 John 1:5–7

如何牢牢地抓住绳子

来自约翰的明信片(第十部分)

约翰三书5-7

 

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被称为现代宣教运动之父。他在印度服事基督超过40年,传讲福音、建立教会,还特别为贫穷的孩子创办了好几所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其他科目之外,还提供会计学的课程,让学生们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工作。十八世纪末,他创办了印度第一所颁发学位的大学。不过,真正让他留名千古的事迹,却是他不知疲倦地将圣经翻译成印度的许多种语言。

我读过一本有关威廉·克里的经典传记,作者是他的曾孙。书中生动地复述了神如何在他心里动工,让这个卑微的修鞋匠为着福音而大发热心。年轻的时候,他在作坊的墙上挂了一张世界地图,修鞋的时候,都会为着全世界成千上万没听过福音的人祷告。尽管很多人批评他,警告他不要离开英国去印度传福音,克里却不为所动。神为他预备了四个好朋友。他们承诺支持他。克里经常会把印度描述成一座金矿。当时开采金矿时,一个矿工会坐在大筐子里,由矿井外面的人用绳子把他放下去。克里对朋友们说:“如果你们牢牢抓住绳子,我就下去挖黄金。”结果他真的前往印度,而且一去不复返。

其中一个支持者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之前,克里让我们每个人郑重承诺:只要我们还活着,就绝不会松开绳子。”[1]值得感恩的是,那四位弟兄都守住了一生的承诺,没有松开绳子。

我们很容易津津乐道于威廉·克里的惊人成就,也有不少人为他书写传记,我自己就读过好几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容易忽视他的这四位朋友。他们做出了自己的牺牲,努力抓住绳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给他们写过传记;但是他们的事迹被记录在天堂。我们不了解富勒(Fuller)、皮尔森(Pearce)、瑞兰德(Ryland)和萨特克里夫(Sutcliff)的生平,但是基督知道他们的一切。威廉·克里也非常了解他们。当他下到金矿里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抓住绳子。

使徒约翰刚好也在给一个抓住绳子的弟兄写信,他的名字叫该犹。约翰要提醒我们:每个基督徒都有自己的一份重要责任,就是祷告、差遣、奉献、外出服事主……我们都要抓紧绳子。

 

我们一起打开新约圣经约翰三书,看一下圣灵启示的功课:怎样牢牢抓住绳子。在这里,抓住绳子的人叫该犹。该犹的名声很好,因为他照顾当时的旅行布道家、传道人和福音使者。这些人就像是第一世纪的威廉·克里。

我们来读约翰三书第5-6节:

亲爱的兄弟啊,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他们在教会面前证明了你的爱;你若配得过神,帮助他们往前行,这就好了。

我首先要说的是:该犹得到使徒约翰的称赞,因为他有忠心的好名声。约翰的意思是:“该犹啊,你对福音和传福音的工人们都表现地很忠心、很忠诚。”[2]简单说来,该犹对福音的忠诚到了自我牺牲的地步。他为着那些旅行的基督使者们开放自己的家庭、仓库、支票簿以及闲置的卧室,牺牲了个人的生活。这些弟兄是谁呢?在第5节,约翰称他们为弟兄,在第8节,约翰告诉教会要接待这样的人。约翰将他们单独分成一类,这些人为了传扬福音而外出奔波。[3]

教会里的每个人都是基督的大使,但是这群人把福音传到各个地方。我们已经说过,在第一世纪,假日酒店还没有开张。如果一个人通过罗马帝国修建的官道旅行,那么每隔八十公里就会遇到一处邮局,也提供住宿。不过很多记载表明,这些邮局特别不安全,盗贼找机会下手,政府的特务在窃听,住宿条件很差,食物也难以下咽,屋子里全是跳蚤,住一晚上的费用和打劫差不多。店主根本就是强盗,一旦住进去,差一分钱都别想脱身。[4]听起来,我们没有人会打算在这种地方过夜。所以,当时的人们出远门,都会提前联系远方的亲戚朋友,安排好住宿才会动身。基督徒也是这样的做法。实际上,约翰在这封书信当中也是建议该犹接待底米丢。我们以后会提到。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该犹。一天晚上,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个陌生人,手里拿着一张据说是使徒约翰写的介绍信,让你接待他的朋友住一晚上,或者几天。[5]哎呀!这确实不太方便。约翰,谢谢你还这么惦记着我们家。你怎么没说清楚你的朋友打算住多久呀?关于接待客人,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写出了他自己的经验:三天过后,主人家的饭菜不再可口,客人也不再有人伺候……有的时候,根本用不了三天。[6]所以,这节经文的关键之处在于:该犹忠心地照顾其他人,而不在乎自己是否舒适,也不介意自己的生活会受到打扰。

 

我还要提到另一点。该犹不光是很忠心,还有爱心。我们看第6节,约翰写道:

他们在教会面前证明了你的爱

挺有意思,是吧?约翰没有提到殷勤接待,尽管事实的确如此;也没有提到该犹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奉献支持等等,而是仅仅称之为“爱”。要知道,这一切的付出,给他们洗衣做饭,陪他们散步聊天,都是出于爱心。约翰所用的这个“爱”字在新约中用来描述神的爱。

显然,该犹的爱心在见证会上被传扬出来。这些客人在教会面前证明了该犹的爱心。“在教会面前”显然是指教会聚会的时候。[7]消息已经传回约翰居住的以弗所,全教会都听说了该犹的殷勤好客。[8]很明显,神希望该犹的榜样也影响到我们这些人。在第6节后半段,约翰勉励该犹要坚持做这样的事情:

你若配得过神,帮助他们往前行,这就好了。

该犹呀,你做得很棒,继续努力!“这就好了”可以翻译成“干得漂亮”,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是一样的。篮球教练会大声吆喝:“那一记投篮真漂亮!”当别人让我们得到益处的时候,我们会说:“你干得真漂亮。”约翰也在对该犹说:“你对那些服事主的人所做的是很美的事情,干得漂亮,继续努力!”

我们再看第6节,你若配得过神,帮助他们往前行,这就好了。在这里,约翰让我们看到一个标准:该怎样支持那些将生命奉献给福音事工的人。约翰所写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要用一种神认为配得的方式来关心那些教会同工、福音使者。换句话说,神在关注我们怎样照顾他的仆人。中文标准译本把这句话翻译为:你如果以神喜悦的方式送他们上路,就做得很好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根据经文最初的结构来理解,也就是:我们怎样对待神,也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这些人。而该犹就像服事神一样服事那些人。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耶稣来到你家里。你会安排祂住在地下室还是主卧室呢?你会让祂吃剩菜剩饭,还是给他做拿手好菜呢?约翰说:“你要像服事神那样对待他们。”你会让神吃剩饭吗?你会给神一点小钱,像打发要饭的那样吗?

神向我们彰显的是何等的恩典和慈爱呢?保罗说:“这恩典是神用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赏给我们的。”神将祂的恩典挥霍在我们身上!我们能够想象哪个教会把奉献挥霍在宣教士身上吗?教会因为过于慷慨而会受到指责吗?

很多年前,我父母还是宣教士。他们会带着我去拜访一些提供奉献支持的教会。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放假期间,爸爸带我去一个教会讲道。星期天一早,我们就起床了,那段路开车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爸爸讲完道之后,和大家握手寒暄。显然,没有人打算请我们去家里吃午饭。那也就算了。但是我还记得,上车回家之前,我问爸爸:“你打算去哪里吃午饭……咱们吃什么?”我当时19岁,胃口好的话,一天要吃六七顿。爸爸犹豫了一下,说:“我看,咱们可以回家吃。”我说:“你没有钱吗?”“没有。”“你跑这么大老远来讲道,这个教会一分钱都没给你?汽油钱?午餐费?一点钱也没给吗?”爸爸笑了笑,说:“我们可以回家吃。”这确实谈不上挥霍。

作为宣教士子弟,我以前每个圣诞节都会收到一个教会的礼物,比如糖果、牙刷、袜子、泡泡糖什么的。这些礼物确实不错,不过它们都是装在一个洗过的牛奶盒子里,用牛皮纸包着寄过来的。千真万确!就是用过的牛奶包装盒,洗刷干净,接着用。后来年纪大一点的时候,我会琢磨……算了,还是不告诉大家我当时怎么想的吧。但是,这是谁出的主意呀?难道他们就买不起普通的盒子和圣诞节的包装纸吗?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确实有很多人忠心地支持我父母。我所拥有的比很多孩子都多,也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苦。不过我确实去过一些宣教士的家,也听过他们的故事:有些支持他们的教会甚至寄给他们用过的袋泡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应付这种羞辱……这种节俭未免太过分了吧!这种做法配得过神吗?算是以神喜悦的方式在支持宣教士吗?想一下,如果耶稣坐在你家的客厅,你会不会对祂说:“等我喝完了这杯茶,再把茶包拿出来,给你泡上。”我想,你应该不会这样做的。

我们是不是忘了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基督的仆人,为了福音的缘故,甚至不顾自己的性命。我们难道不应该竭尽所能地去支持、照顾他们吗?在这里,我希望顺便称赞一下我们教会的宣教后勤团队。他们的确对我们教会差遣去海外的宣教士关怀备至。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也需要称赞你们每一个人,这不是恭维的话。我们的会众对于教会的传道人、领袖和宣教士向来是有恩惠而又慷慨的。然而,我们不可以停止,而是要继续前进,要更加慷慨。为什么呢?

 

使徒约翰告诉了我们要牢牢抓住绳子的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他们服事的是耶稣。

第7节开头就说:因他们是为主的名出外

主的名”在原文中翻译成“那名”,同样的用法出现在使徒行传5:28,犹太领袖禁止使徒们奉“这名”教导人。[9]在使徒行传5:40-41,他们再次吩咐使徒们,不可以奉耶稣的名讲道。但是路加记载了后来发生的事情:使徒们被宗教领袖鞭打之后,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我们看到的经文都提到“这名”,都是代表耶稣的属性、祂的神性、祂的福音和祂的荣耀。腓立比书2:9将耶稣的名描述为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因为祂的名代表耶稣的一切,祂是超乎一切的。在使徒行传4:12,彼得讲道的时候说:“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福音和耶稣的名是完全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绝不可以分离。

今天,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敬拜同一位神,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印度教,众多的神或者唯一的神,其实都是指向同一位神。这位神是很宽容的,会让每一个人进入天堂。

在使徒约翰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也是用同样的说辞。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是有各自的神明和女神。但是当希腊和罗马社会融合的时候,他们说:没有问题。你们希腊人把那位主要的神明叫做宙斯,我们罗马人叫他丘比特。其实都是一个神,不过名字不一样而已。

可是,当使徒保罗出现的时候,他可没说:“你们希腊人叫他宙斯,你们罗马人叫他丘比特,但是我们基督徒叫他耶稣……其实都是同一位!”[10]相反,在使徒行传14:15,保罗却说:“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神。”

我们是在支持那些为了福音事工而奉献生命的人,一定要抓紧绳子。他们下到不信主的黑暗地区,为福音的真光和耶稣之名作见证。在约翰福音20:31,约翰写道:“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这就是我们要牢牢抓住绳子的第一个原因:他们是奉耶稣的名外出服事,我们当然应该慷慨地支持他们,他们配得到我们慷慨而又忠心的支持。

 

第二个原因: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看第7节:

因他们是为主的名出外,对于外邦人一无所取。

外邦人”这个词指的是不相信福音的人,也就是非基督徒。我们把这个圣经原则用到今天的教会中,就意味着教会不可以求助于世界,让非基督徒支持教会的宣教事工。教会不要给非信徒写信筹款。我们也不会举办义卖活动,筹集宣教资金。我们也不打算把东西卖给邻居,指望用这种方式差遣团队去宣教工场。这样一来,福音就不值钱了。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宣教事工也会被扭曲,结果,我们把东西卖给了传福音的对象,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我们再回到约翰所写的这节经文:这些旅行的传道人、布道植堂者、牧师、翻译圣经的人,以及全职基督徒工人没有寻求非信徒的支持,也不会找他们筹款。

神的心意是让教会为自身的宣教事工提供资金,支持代表教会的全职仆人。这才是合乎圣经的模式。但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会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当今教会的威廉·克里仍然需要有人抓紧绳子。

这些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放弃本来的收入来源;他们凭信心参与事工,不是为了金钱。实际上,他们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已经放弃了很多赚钱的机会。

  • 我想到有位医生卖掉自己蒸蒸日上的诊所,来我们神学院读书,他现在是个植堂者,靠着微薄的收入生活。
  • 我还想到一个建筑业承包商卖掉自己的公司,来我们神学院读书,他现在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连木地板都没有。

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出色的基督仆人都盼望并且祷告:信徒和教会遵循使徒约翰和保罗的建议。在哥林多前书9:9-11,保罗写道:

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吗?不全是为我们说的吗?分明是为我们说的。因为耕种的当存着指望去耕种;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

换句话说,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保罗和约翰都强调这种关系。他们为了神话语的事工牺牲自己,投资在我们的生命上,所以,他们得到我们的物质供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有人为了我们的属灵益处而牺牲,我们也应该为他们而牺牲自己的物质资源。这是一种健康的循环模式。

所以,因为这些基督的仆人服事的是主耶稣,因为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就应该牢牢地抓紧绳子,大力地支持他们。

 

那么我们的慷慨奉献应该根据什么标准呢?我们打算把什么献给神自己,也应该怎样给他们奉献。所以,今天的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感觉有压力呢?当我们支持宣教事工的时候,信心的肌肉有没有得到锻炼呢?

你有没有紧紧抓住教会事工的绳子呢?那些给你带来属灵帮助的个人和事工,你有没有跟随神的带领,按照祂所赐的能力,在奉献方面给他们紧紧抓住绳子呢?

我所祷告的就是:我们大家在人生结束的时候,手上都带着因为抓紧绳子而导致的水泡或茧子。这都是为着福音和基督之名的缘故。

那荣耀的名是远超过万名之上的。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9年3月24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9

版权所有

 

[1] Adapted from S. Pearce Carey, William Carey (The Wakeman Trust, 1923; reprint, 2008), p. 108

[2] D. Edmond Hiebert, The Epistles of John (BJU Press, 1991), p. 329

[3] Robert W. Yarbrough,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1-3 John (Baker Academic, 2008), p. 374

[4] Clinton E. Arnold, ed;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ume 4 (Zondervan, 2002), p. 225;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of John and Jude (Westminster, 1976), p. 149; John D. Hannah, 1, 2, 3 John: Redemption’s Certainty (Christian Focus, 2016), p. 235

[5] Karen H. Jobes,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1, 2 & 3 John (Zondervan, 2014), p. 307

[6] David Walls & Max Anders, Holma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I & II Peter, I, II, III John, Jude (Holman, 1999), p. 248

[7] Hiebert, p. 330

[8] Adapted from Gary W. Derickson, Evangelical Exegetical Commentary: 1, 2 & 3 John (Lexham Press, 2014), p. 673

[9] Yarborough, p. 372

[10] Adapted from Jobes, p. 274 

Añadir un comentario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HAGA CLIC AQUÍ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