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a

Select Wisdom Brand
 
25 - 天生的敬拜者……常常迷失

25 - 天生的敬拜者……常常迷失

Árbitro: 1 John 5:21

天生的敬拜者……常常迷失

毫不疑惑(第一部分)

约翰一书5:21

 

在《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文章中,作家伦纳德·曼罗迪诺(Leonard Mlodinow)分享了一个四十年代中期棒球明星乔·狄马乔(Joe DiMaggio)的幽默故事。

那是1945年的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战场上的军人们纷纷回到美国,开始了美国人的生活。洋基队(Yankee)的击球手乔·迪马乔就是最近返乡的一个士兵。他带着四岁的儿子乔(Joe)溜进了球场,希望在重新加入球队之前,能以普通人的身份看一场比赛。

有一个粉丝注意到了观众席上的他,接着又一个人看到了他。很快,整个体育场的人都在喊:“乔、乔、乔·迪马乔!”迪马乔被这番欢呼声感动了,他低头看看儿子是否注意到了。他确实注意到了。他抬起头来笑着对爸爸说:“爸爸你看,大家都认识我!”小乔犯了一个很天真的错误,他以为那天洋基球场的荣耀是属于他的,而不是他父亲的。

但人类最大的失败难道不正是这个吗?当我们完全以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荣耀为中心而生活,而不是以我们的天父和祂的荣耀为中心时,我们难道不是犯了一个绝不是天真的错误吗?[1]

坦率地说,我们本该是献给神的活祭,但是当我们把自己这个活祭从祭坛上取下来,要得到至高无上的耶和华的宝座时,这当然无异于拜偶像。我们可以试着问问普通人,甚至一般的基督徒,他们是否在拜偶像的方面有挣扎,他们会认为你脑子里有哪根神经不对劲了。

这就是为什么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说的最后一句话,不是被人们忽视,就是以为那是个年代久远、与我们丝毫无关的内容的一个原因。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约翰一书的最后一节经文。我们先来看第20节:

我们也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他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神,也是永生。

现在来看第21节:

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

使徒约翰在信的结尾用了和开头一样的表达方式,既强硬又温柔。在第二章的第1节,他把我们称为“小子们”,这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词,表明约翰是站在关爱孩子的父母的角度来写的。

尽管他在整封信中直截了当地向我们表达了这一点,有时候语气非常强硬,但在他的话语背后,体现着牧者的关怀和父母的爱。事实上,约翰对我们的称呼是个宝贵的头衔:

  1. 在整个书信中,他六次称我们为“亲爱的”,这是一个充满爱的称呼(2:7,3:2,3:21,4:1,4:7,4:11)。
  2. 约翰三次称我们为“弟兄”(3:13,14,16),以此来提醒我们,我们是一家人。
  3. 但在这封信中,约翰九次称呼他的读者为他的孩子(2:1,12-13,18,28;3:7,18;4:4;5:21)。

约翰在信的开头称我们是他的孩子,现在他用同样的称呼结束了这封信。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面临危险时,这是一个完美的称呼,它不仅传递了他对我们的爱,也传递了他对我们的关心。[2]

他就像一位担心我们安全的家长一样和我们交谈。就像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约翰这封信最后的话语是对我们的最后警告: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

自守”这个动词在希腊语中是祈使句,也就是一个命令。这就是为什么第21节的末尾是一个感叹号的原因。约翰一书是以感叹号来结束的。使徒约翰好像是在说:“孩子们,你们要保守自己远离偶像。这是我的真心话,你们一定要这样做!”

这里的“”这个词,指的是像全副武装的警卫一样站着准备迎接任何攻击。[3]这是这个词唯一一次出现在约翰一书中。很明显,在使徒约翰看来,攻击即将发生,所以他警告我们要做好准备。这个动词表达了一种急迫性。我们会说:“要小心,那里有危险。”

就像你和孩子,甚至你的父母在打电话快结束的时候,其实不管这个家庭成员有多大年纪,当他们在晚上开车去某个地方的路上时,在谈话快结束时,你会说:“要小心,要提防鹿,注意安全。”对吧?

这是这里允许猎杀鹿的唯一方式,夜间在树木比较密集的地区开车,的确有这样的危险。但事实上基督徒更可能遇到的是狮子而不是鹿,使徒彼得就曾经告诉信徒:

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书5:8)

魔鬼要败坏你的信誉,要毁灭你,要制造一起事故,为导致的伤亡而欢欣鼓舞。约翰说:“小子们,我爱你们,我警告你们所有人,你们要全副武装,保守自己、提防偶像。”我们可能会遇到这些偶像,而且可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那么,约翰说的“偶像”这个词,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读过一位学者的论文,他发现约翰所说的这个“偶像”至少有九种可能:

  1. 这些偶像可能是异教徒敬拜的神明的画像或雕像
  2. 可能是供奉给偶像的食物
  3. 这个偶像可能代表着随从异教徒的生活方式
  4. 也可能是指神秘的宗教和他们的习俗
  5. 可能是指诺斯替教派的意识形态
  6. 可能代表了回到从前以色列人所犯的罪,就是在耶路撒冷圣殿里的偶像敬拜
  7. 这个偶像可能是指任何一种罪
  8. 也可能是对任何代替神的事物的比喻
  9. 这个偶像还有可能是指对福音的拒绝[4]

当我浏览他那个长达200页的论文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使徒约翰的脑海中已经想到了这些,也许是全部。当时的哥林多信徒们就面临一个试探,就是回到在阿佛洛狄特神庙(Aphrodite)中那种艳俗、充满情欲的崇拜,重新回到罪恶的世界中。哥林多的性泛滥和道德败坏,使得这个城市的名字变成了希腊人对“不道德”的代名词。他们把放荡的女人称为哥林多女孩。[5]

新约时代的基督徒,因为纪念他们称之为弥赛亚救主的那个木匠,而受到了世人的嘲笑,确实,你能想象基督教在以弗所与戴安娜(Diana)神庙之间鲜明的对比吗?那座神庙的周围耸立着一排排高达近二十米的圆柱,顶部装饰着万神殿的雕塑。神庙周围是非常美丽的花园,神庙里面是一个巨大的神像,站立在黑色的大理石上已经长达200年了。[6]

这种宗教把性狂欢、酗酒和吸毒作为他们的崇拜仪式。神庙的祭司们身上布满纹身,会站在寺庙附近,兜售寺庙的模型复制品和他们的偶像。[7]人们在这种偶像崇拜中,能马上满足他们感官和肉体欲望的满足,不需要等待。这种拜偶像已经持续了好几个世纪了。

而现在,大家想象一下,这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渔夫和从前的犹太宗教狂热分子,现在向他们宣告的福音信息,实际上是基于那位唯一又真又活的神的儿子的道成肉身。没错,罗马人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死了,又埋葬了,但祂随后复活了,并且升到祂天父那里去了。你们现在看不到祂了,但是祂的国度无人可敌,祂的天空之城的花园无法描述,祂的圣城的街道都是金子做的。但这个场景的实现人们不能马上看见,还需要等待。

偶像崇拜对早期的信徒是一个很大的试探,以至于有些人会悄悄地溜走,回到那个令人印象深刻、壮观、充满性诱惑的宗教,那是随大流的主流宗教,能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是能看到的、触摸到的、体验到的宗教,而且就在他们眼前,不需要等待。

使徒约翰在这里用的“偶像”这个词很有意思,可以把它翻译成“影子”。[8]这个词也可以翻译成“反射”,比如水中或镜子里的反射。[9]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用这个词来指生活中的快乐是真正快乐的幻象(也就是偶像);是放在愚昧人心里对快乐的幻影或偶像。[10]也就是说,偶像只是个倒影,实际上更像海市蜃楼,而不是实物。

这里面有新约真理的核心,对吗?人们崇拜快乐、金钱、权力、时尚和名誉,但当他们真的得到了这些东西,比如想要的东西、想要的人、渴望的成就和头衔、钱财以及新玩具的时候,他们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幻影,这些东西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持久的快乐,他们仍然不满足。

要知道,海市蜃楼不能让他们解渴。我同意一位作者的观点,拜偶像的危险在于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事实:我们是为了敬拜而被造的,我们必须敬拜,我们一定会敬拜。就像大自然不喜欢真空一样,人类的灵魂也不喜欢真空。人的灵魂一定会找到一个敬拜的对象,无论是放在架子上的、放在祭坛上的,还是在镜子里。[11]

 

偶像崇拜只是存在于古代的事情吗?偶像崇拜是不是已经绝迹了呢?远非如此。

原天主教的修道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十六世纪写道:“偶像是人们所依赖的东西,而神明是人们祈求一切美好事物的对象,是人们寻求庇护的地方,是人们的心所依附和交托的对象。要我说,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神。”[12]

巴刻(J. I. Packer)这样写道:你的神就是你所寻求、服侍、热爱和允许控制你的任何东西。[13]

那才是在你心中的宝座上真正主宰你的神。使徒保罗称贪婪为拜偶像,他挑战信徒抵挡它。贪婪就是拜偶像,是你所渴望得到的、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写信给哥林多教会说:“我所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哥林多前书10:14)他还在歌罗西书3:5中写道: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偶像,都非常活跃。他们不一定出现在华丽的庙宇中,有高大的圆柱和纹身的祭司;但全世界有数十亿人在追求着这些偶像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神明,这些神明随时准备要坐在你内心的那个宝座上。

巴刻称他们为享乐、钱财和地位之神,当他提到足球之神、家庭之神和公司之神时,他的说法就更有说服力了。巴刻还列出了其他一些神明,比如肚腹之神(我们有时候称之为“美食家”)、性爱之神等。他写道:神明的清单是无穷无尽的,因为人允许支配他生活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神。[14]

大家有没有想过,本来可有可无的、让人舒适的东西,很快就能变成生活必需品,然后又很快变成神所赐予的权利,如果神爱我,我就会拥有它们?这个过程可以非常快。

2012年《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一篇文章指出,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已经把昨天的奢侈品变成了今天的必需品。

  1. 1900年,我国只有不到10%的人口拥有炉灶;
  2. 1915年,只有不到10%的人口拥有汽车;
  3. 1930年,不到10%的人口拥有冰箱或洗衣机;
  4. 1945年,只有不到10%的人口拥有空调;
  5. 1960年,不到10%的人口拥有洗碗机或彩电;
  6. 1975年,不到10%的人拥有微波炉;
  7. 1990年,只有不到10%的人口拥有手机。[15]

大家能想象到那有多恐怖吗?没有空调、彩电、微波炉和手机,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

在我看书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了弗朗西斯·培根爵士(Sir Francis Bacon)对困扰着人们的心灵的偶像的四个分类。他写道:我称第一类偶像为部落偶像,第二类为山洞偶像,第三类为市场偶像,第四类是剧场偶像。

他进一步解释说:对部落偶像而言,民族主义的目标是最重要的;山洞偶像是属灵的迷信和推测;市场偶像是商业优先、升职、金钱和权力;剧场偶像指的是娱乐,娱乐已成为许多人的主要追求。[16]

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rton)引用弗朗西斯·培根的话,对典型的福音派教会进行了谴责。在那里民族主义和政治似乎是最紧迫的话题,迷信的信仰支配着圣经的解释,商业模式的营销工具试图引诱人们来参加,然后当他们参加时,娱乐模式已经取代了敬拜又真又活的神,这样不信主的会感到更舒适和自在。[17]

另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拜偶像,约翰已经很好地把它包含在这最后的警告中了。因为他要非常明确地建立基督的神性,以及圣父与圣子在真神的属性方面是平等的。任何否认神属性的人或教会,实际上创造出了另一个神,也就是偶像。这正是今天主流的新教教会所做的,他们敬拜他们想要的神的属性,以此创造了一个他们想要的神,创造了一个虚假的神的偶像。比如他们只强调神是爱,但不关注神的公义;只强调神的恩典,但不关注神的愤怒;只传讲神是天堂的创造者,却不是地狱的创造者。[18]

这种偶像崇拜很容易在一个人身上发现,比如他对你说:“我听到了你根据圣经所讲述的神,但是当我想到神的时候,我还是喜欢把祂想成是这个样的或者那个样的。”你可以在这里用你喜欢的词来填空。这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Rousseau)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作为回报,人也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说白了就是:不用管我们是谁,也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可以创造一个能跟我们合得来的宗教和神。

 

普世教会协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是主流的新教教会的一个组织机构,不久前在由他们主办的一次会议上,与会代表就基督教救恩论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人们攻击这个教义是在宣扬暴力,因为他们认为父神杀死祂的儿子耶稣,为人们虐待儿童提供了正当理由。有一位代表说:“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一个赎罪的理论,我不认为我们需要有个人鲜血淋漓地挂在十字架上,我们只需要倾听我们内心深处的神。”[19]

大家看到了吗?这就是今天的主流新教教会的光景,他们在自己的教会里否认神所启示的话语,实际上就是在推崇偶像崇拜。他们以为他们是在敬拜神,但实际上他们在崇拜一个他们自己创造的偶像,神的属性和教义已经被他们进行了“优化”,使得这个神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在政治上也是正确的。

所以在他们看来,神就是内心深处的火花,是宇宙超然的力量,祂可能是男、也可能是女,是母亲、父亲或孩子;神还在进化和学习;最重要的是,神还没有决定将来要有一个审判。这才是他们要跪拜的神!

在我最近读到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现在福音派大学和神学院中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谈论神的审判实际上是一种不礼貌、没有教养、不恰当的行为。[20]既然是这样,那么当主耶稣对那些拒不悔改的人说的下面这句话,是不是也算是不礼貌、没有教养、不恰当的行为呢?祂在马太福音11:24说: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

当使徒保罗向雅典的社会精英们传讲基督、也就是那位他们不知道名字的神时,他最后告诉他们:“(神)已经定了日子,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使徒行传17:31)换句话说,在这位真实、永生的造物主神面前,你们的麻烦可大了!

弟兄姊妹们,如果有人开的车引擎着火了,只要这个情况是真实的,那你冲他大喊赶快跳出车外,这就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你的邻居家二楼卧室里冒出了烟,那你告诉他们就不是一件不恰当的行为。告诉别人关于上帝的真相,不是一件不恰当的行为。我认为这是使徒约翰所警告的一个内容。不要被假教师创造的偶像绊倒,他们只是创造了一个假神而已。

拿走神的属性就是减去了神的属性,你用聪明的减法无论最终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神,可以肯定的是,那不是圣经中的神。

 

还有一个需要避免的危险。

你和我、还有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正在被塑造成我们所敬拜的神的形象。诗篇115:8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拜偶像的人要像他们所创造的神一样。诗篇115:8说:

造他的要和他一样;凡靠他的也要如此。

换句话说,你会变得像你努力追求的偶像一样肤浅或深刻。比如:

  1. 如果你在神所规定的界限之外去追求性体验,你最终会对性感到不满意和空虚。
  2. 如果你追求金钱,最终会对比你有钱的人心生怨恨。
  3. 如果你追求名声和人们的称赞,最终会被你自己的成就所吞噬,会因为自己的成就太小、得到的赞扬太少而彻底绝望。
  4. 如果你追求那些肤浅、短暂的美丽,追求肌肉的力量和健美的偶像,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所追求的这种偶像在最终埋葬你之前,你会经历无数次的沮丧和恐惧。

圣经学者魏华伦(Warren Wiersbe)是这样说的:“偶像代表的是虚假和空虚;为偶像而活的人,自己必成为虚假和空虚。”[21]

小子们,要小心,要提防偶像。

简而言之,对于信徒来说,使徒约翰正在给信徒写信,挡在基督徒和耶稣基督之间的任何东西,可能是什么雄心壮志,可能是某种欲望,可能是一种乐趣,可能是一种关系、一个习惯、一个计划,无论这个东西是什么,如果它否认了基督的属性,或者否认了祂对你生命的至高主权,如果它使你违背神的话语,然而你还在追求它,你一定要拥有它,那么在那一刻,你已经成了一个拜偶像的人。

弟兄姊妹们,因为约翰是在警告信徒,所以基督徒是有可能拜偶像的,是有可能追逐海市蜃楼的,渴望、追求某种生活,从而违背了永生的道、也就是耶稣基督,违背了圣经、也就是写下来的道。

小子们,要小心这些偶像!

罗伯特·鲁滨逊(Robert Robinson)有一个很艰难的童年。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母亲由于管不了他,就把他送到伦敦去学习当一名理发师。但他却学会了酗酒,加入了当地的黑帮。在他17岁那年,他和他的一些朋友去算命,当算命的人告诉他们的未来时,他们却又嘲笑她。但就在那天晚上,他决定去听一个名叫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的人讲道。不久之后,鲁滨逊就信了主。几年后,他加入了牧师的行列,对福音充满了渴望和激情。他甚至为他的会众写了一首赞美诗《万福恩源》(Come, 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让他们来庆祝一个特别的周日敬拜。这首赞美诗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每日主赐恩典无限,负主恩债有万千;

愿主恩典如链牵连,系我心在主身边。

我深知道我心易变,常离主爱行己路,

今将身心完全奉献,从今以后永属主。

几年后的一天,鲁滨逊在乘坐公共马车时,注意到一位女士正全神贯注地读着赞美诗。她在哼着一首赞美诗。她转向鲁滨逊,问他对这首赞美诗有什么看法,他回答说:“夫人,我就是多年前写这首赞美诗的那个不幸的可怜人;如果我有一千个世界,我愿用这一千个世界,来再一次体会这种感觉。”[22]

弟兄姊妹们,我们的心非常容易不停地制造偶像,忙于其他的事情,使我们远离耶稣基督,远离我们伟大的救主的荣耀。

山姆·戈登(Sam Gordon)这样写道:

  1. 任何把神排挤出你生命中第一位的事物都是偶像;
  2. 凡是替代神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都是偶像;
  3. 任何把神移到你生活边缘的东西都是偶像。[23]

 

小子们哪,要小心,要谨慎,要警醒。每天你都会撞上偶像,要小心!

我很喜欢扩展版圣经或阐释版圣经(Amplified Bible)对约翰一书5:21的解释,它正确地扩展了这些动词和它们的时态所表达的意思:

孩子们哪,在你的心中占据了神应有的位置的任何事物,取代了耶稣基督在你生命中占据首位的任何形式或替代物,这些事物你们都要远离。

耶稣基督是唯一值得敬拜、值得效法的神。其他任何事物都是肤浅的、暂时的替代品,耶稣是又真又活的神。使徒约翰把我们带到了耶稣基督的脚前。

有一天晚上,伟大的音乐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乐曲的演奏精彩绝伦,令人赞叹不已。在演出快结束的时候达到了高潮,观众站起来疯狂地鼓掌,他们鼓掌、吹口哨、大声喊叫,他们完全被这场伟大的表演吸引住了。托斯卡尼尼站在那里,鞠了一躬,又鞠了一躬。他向他的管弦乐队致谢,他们也起立鞠躬。

当热烈的掌声终于平息后,托斯卡尼尼转过身来,专注地看着他的乐队,然后非常激烈地说:“女士们先生们,我算不了什么!你们也算不了什么。”然后他满怀激情地说:“只有贝多芬才是最伟大的!”[24]

使徒约翰在这封信结尾的时候,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1. 我们的世界算不了什么;它只是那个真正重要事物的一个影子;
  2. 我们也算不了什么,是基督的恩典救了我们;
  3. 只有耶稣基督才是最最伟大的,祂才是一切!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3年1月13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3

版权所有

 

[1] “The Triumph of the Rando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7-3-09), and Stephen E. Farish, “The Concept of the Glory of God in the Writings and Life of Jonathan Edwards,” a paper submitted at the annual gathering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2009)

[2] D. Edmond Hiebert, The Epistles of John (BJU Press, 1991), p. 272

[3] Robert Lightner, The Epistles of John and Jude (AMG, 2003), p. 85

[4] Terry Griffith, Keep Yourselves from Idols: A New Look at 1 John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2002), p. 12

[5] Adapted from Roy L. Laurin, First John: Life at its Best (Kregel, 1987), p. 186

[6] Adapted from John Philips, Exploring the Epistles of John (Kregel, 2003), p. 185

[7] Ibid.

[8] Earl F. Palmer, Mastering the New Testament: 1,2,3 John & Revelation (Word Publishers, 1982), p. 79

[9] Griffith, p. 29

[10] Ibid.

[11] R. Albert Mohler, Words from the Fire (Moody Publishers, 2009), p. 47

[12] Hughes, p. 35

[13] J. I. Packer, Keeping the 10 Commandments (Crossway, 2007), p. 47

[14] Ibid, p. 48

[15] Derek Thompson, The 100-Year March of Technology in 1 Graph, The Atlantic (4-7-12)

[16] Michael S. Horton, The Law of Perfect Freedom (Moody Publishers, 1993), p. 49

[17] Adapted from Horton, p. 49

[18] Adapted from Philip Graham Ryken, Written in Stone (P & R Publishing, 2010), p. 82

[19] David Walls and Max Anders, Holma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I & II Peter, I, II & III John, Jude (Holman, 1999), p. 230

[20] Ryken, p. 82

[21] Warren W. Wiersbe, Be Real: I John (David C Cook, 1972), p. 183

[22] Robert J. Morgan, Then Sings My Soul (Thomas Nelson, 2003), p. 65; Kenneth W. Osbeck, 101 Hymn Stories (Kregel, 1979), p. 52

[23] Sam Gordon, Living in the Light: 1, 2, 3 John (Ambassador, 2001), p. 218

[24] R. Kent Hughes, John: That You May Believe (Crossway Books, 1999), p. 44

Añadir un comentario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HAGA CLIC AQUÍ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