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27 - 幸福与一双满是尘土的脚

27 - 幸福与一双满是尘土的脚

Ref: John 13:1–20

幸福与一双满是尘土的脚

约翰福音13:1-20

 

引言

今天,我们该讲约翰福音的第十三章了。这里我需要告诉大家的是,约翰这位受圣灵启示的福音书作者,要改变之前快速播放的手法,现在要用慢镜头的方式来描述了。在前十二章中,约翰回放了差不多三年半的时间跨度,而在接下来的五章经文中,将只回放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尽管速度慢下来了,但是所描绘的绚烂色彩和表达的丰富情感,却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在经过几千个小时的个人指导,在三年多的门徒强化培训后,在给他们上了几百次课以后,我们还是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耶稣的门徒们就是没搞明白,他们就是跟不上。实际上,现在应该采取一些震撼人心、改变生命的行动了,现在已经是时候了。

该做点儿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事情了,是时候了。

 

可以用下面这个例子,来说明采取这种行动的必要性。有个人和他的驴,在路上陷进泥坑里了。驴的腿深深地陷在泥里,无论这个人怎么想法子,它都动弹不得。这个人站在那冲着驴大声吆喝,使劲拽着缰绳,但都无济于事,驴一动也不动。就在这时,有个老农夫经过这里,他马上就明白了那个人所遇到的麻烦。

农夫问:“你需要帮助吗?”

“我确实需要些帮助,不过好像没什么用,我已经冲着驴喊了半天了,它就是不动弹。”

“我有办法。”那个农夫说。

他走到路边,捡了一个很粗的树枝,用它来击打那只驴两个眼睛之间的地方。然后,他往后退了几步,用一种很随便、平常的语气说:“走吧。”

那只驴马上就往前走了。驴的主人说:“我不明白,我拽它的缰绳,站在它前面冲它大声吆喝,但它就像是什么也没听到。而你用正常音量跟它说话,它居然就听你的了。”

那个农夫说:“没错。不过,我是先引起了它的注意。”

 

如果你认为主耶稣不需要先引起祂的门徒们的注意,那你需要重新再考虑一下。

在马太福音快到结束的时候,这个问题变得非常明显。请大家把圣经翻到马太福音第二十章。雅各和约翰这两个强壮的雷之子,和他们弱小的妈妈一起,来到耶稣面前。这位母亲和她那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把耶稣拉到一边。我们来看第20-21节的经文:

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他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大家能想象一下吗?这两个大男人站在那,当时很可能看起来有点儿腼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就好比你亲爱的妈妈,拉着你的手,进了你公司老板的办公室里,对他说:“老总,我儿子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了,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让他当公司的副总经理。可以吗?”

 

我在想,如果你不反对的话,妈妈可能都会做这样的事情。每一个好妈妈,都是一个天生的啦啦队长,坚信她们的孩子应该担当首席的位置,否则就一定是那个头儿的错。

我的孩子们最爱的就是他们的妈妈。她甚至在我们儿子的足球队聚会时,还得了一个“最佳欢呼者”奖!

我觉得我母亲也很了不起。在我刚满二十五岁的时候,所有我从前做过的坏事,突然从我母亲的脑海中被抹去了,那些记忆全部消失了。然后从那一刻起,如果你再听她谈起我来,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从孩子到成年人,我都是一个模范学生、模范公民、模范儿子;在她的眼里,我是十全十美的!我可不想去触动她从前的记忆,因为我很享受听她的夸奖!

所以,考虑到母亲们的天性,我对雅各和约翰的母亲所做的这件事情,没有觉得有多么糟糕。不过,我还是无法相信,雅各和约翰会站在那,让他们的母亲去替他们说话。

 

请大家看看其他门徒对此的反应,第24节: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

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这说明雅各和约翰不仅站在那,允许他们的母亲去做这件事,而且其实是他们让她去的,所以其他门徒才会恼怒他们俩。雅各和约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有几个:

  • 首先,他们想要有威望的名声。

根据路加福音第二十二章的记载,就在约翰所描述的最后晚餐之前,门徒们正在争论:谁应该在神的国里为大。

  • 其次,他们还想要显赫的地位。

也就是说,就在主被钉十字架的前几天,门徒们还没有做好开展服事的任何准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没有从主那里,学到耶稣身上最主要的品格。

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二章5-8节那里说: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

而此时,这些门徒们根本就没有预备好。我在想,如果在五旬节的时候,这些门徒还是在为了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争来抢去的话,那么在耶路撒冷建立最早的教会时,他们肯定会争论,看谁结的福音果子最多,看谁传福音触及到的外邦人最多。他们肯定会争论,到底谁应该当老大。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早期教会在创建一个月之后,就会自我毁灭。

该做点儿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事情了,是时候了。该用某种方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了,而且要让他们终生难忘!

 

背景

我们来看约翰福音第十三章的1-2节: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

我来给大家讲讲相关的背景。

 

十二个门徒——但其中有一个是叛徒!

我要在这里先停一下,因为这节经文对我触动很大。如果你把这几卷福音书放在一起来看,我相信你会发现,耶稣实际上洗了犹大的脚。我相信犹大是在主耶稣设立主餐之前离开那里的,但是他已经接受了主耶稣对他的服事。

我们跳到第18-19节那里:

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这么说吧:“因为只有神能预测未来,所以呢,我要预言将来会发生的事情,这样的话,等这些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你们就会意识到,这是证明我的神性的又一个证据。”

我们接着看第20节: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主耶稣的预言是在第21节中:

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我们后面会专门来谈加略人犹大这个人。不过呢,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因为这与接下来马上要发生的事情有关。

这个疑问就是:主耶稣是怎么给加略人犹大洗脚的?我知道,要是我来洗的话,我会草草地给他洗一下。再好一点的话,我会换一盆滚烫的水,或者是掺杂着冰块的冰水来给他洗脚。至少我会把他放在最后一个,这样的话轮到给他洗的时候,那盆水早就变得浑浊不堪了,擦脚的干毛巾也早已经湿透了。而且我还会“碰巧”把脏水弄到他衣服上,我会用这样的方式来给他洗脚。

况且,我们绝不会给那些以踢脚来回报我们的人洗脚。绝不会!我们会洗那些漂亮的、充满爱的脚,我们会洗朋友们的脚;但我们绝不会给那些背叛我们的人、那些背信弃义的胆小鬼洗脚,我们不会给那些不忠不义、拒绝你的人洗脚。

 

但是,耶稣却要这样做!我们回到一开始的第3-4节: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

停一下!我们读得太快,以至于我们忽略了这个故事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使徒约翰为什么要在第3节里,又把耶稣的简历说了一遍呢?有这个必要吗?我们再来看看第3节,还有4-5节: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就离席站起来,……就洗门徒的脚……

我认为约翰在第3节提到了耶稣的简历,是为了说明耶稣本该得到特殊的对待,因为祂是从父神那里来的。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祂是从神那里来的,还要回到神那里去。

 

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约翰这里到底想做什么。

当我双胞胎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个星期天,他们的主日学来了一个新老师,是个女大学生,几周后她告诉了我那个周日发生的事情。

主日学里有个规定,就是孩子们必须要等到家长来接的时候,才能离开主日学教室。那天下课后,我那两个双胞胎儿子已经准备好,要冲出去获得自由了。这位新来的老师拦住了他们,说:“你们现在不能离开。”

他们表示抗议:“我们可以走了,一直是这样的。”

“从今以后再不可以了!”那个新老师斩钉截铁地说。

我其中的一个儿子,掐着他的小腰,带着权威,说:“你知道我爸爸是谁吗?”

她说:“不知道,他是谁?”

我儿子说:“是戴维牧师!”

我希望当时我儿子说:“是教会的头!”不过那个称谓已经被占了。

我对那个老师说:“我希望我儿子的回答,没有让你改变立场。”

她说:“没有。实际上,后来我吓了你儿子一跳。我当时盯着他,对他说:‘我才不在乎你爸爸是谁呢!你就是不能离开这个教室!”

多好的回答!太精彩了!

 

我们成年人也会犯同样的毛病:“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市长他三姑的小舅子的外甥!”喔噻,好大的来头!

约翰在讲述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之前,好像是先做了一个铺垫:“想想看,耶稣是谁!”

耶稣是至高无上的神!第3节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耶稣应该让门徒来给祂洗脚,而不是祂洗门徒的脚。

约翰是在提醒我们:耶稣的父是谁。

 

 

文化

在我们继续学习这段经文之前,有必要把当时的文化背景给大家讲一下。

巴勒斯坦地区的道路并不平坦,也不干净。在天气干燥的时候,路上的尘土有好几公分厚;在下雨的时候,路上就覆盖了一层黏糊糊的泥巴。一般人穿的鞋都是那种普通的拖鞋,对两只脚几乎起不到什么保护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家门口总会放着大水盆,还有随时来服事的仆人。客人来的时候,他们会拿着那种长把的勺子,从水盆里舀水,把客人的脚冲洗干净,再用干毛巾擦干净。

 

有个水盆——但却不见仆人!

在这个故事场景中,很清楚,现场有一个水盆,还有干毛巾,但是跟耶稣在一起的这帮门徒中,却没有仆人。

这可是个坏消息。在那个年代,人们在铺在地上的简易垫子上躺下,用胳膊肘把身子撑起来。桌子很低,也很简朴,是用长方形的大块木头做的。这种姿势意味着,如果你的脚不干净,那么坐在你旁边的人肯定会很清楚。

但是当时没有人动弹!看起来这些门徒甚至都没打算洗自己的脚,当然也没有一个人自愿去洗别人的脚。

第4节说:(耶稣)就离席站起来……

这说明他们刚刚坐下来要吃饭,或者他们刚刚吃完了饭。我们接着往下看第4-5节:

……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耶稣要做这件事,可以往下看第12节:

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

耶稣问他们:“你们知道我对你们做了什么吗?”答案显然是:“你洗了我们的脚啊。”

所以,耶稣说这话一定有其他的含义,要不然祂不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答案就在第13-14节:

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有些基督徒说:耶稣是在设立教会的另外一个圣礼,经文中说:我们应当彼此洗脚。但事实上,耶稣不是给了祂的门徒一个命令,而是给门徒做了一个榜样。

这不是个命令,这是一个榜样。大家可以注意第15节的关键词“榜样”:

我给你们做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

也就是说,有无数种谦卑服事的方式,耶稣只是说:“去做吧!”

 

有意思的是,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只有两处经文很明确地说:我们应当效法基督的榜样。在这节经文中,是与服事有关。另外那处经文,是在彼得前书,是与受苦有关。我们应当效法基督的榜样——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虽然我们不去追求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我们的确要追求在苦难中顺服;虽然我们可能没有彼此洗脚,但我们的确要追求谦卑地服事。

所以,耶稣是在教导他们要谦卑地服事。

另外,大家注意到了吗?主耶稣在这里没有发布一个正式的宣告,祂没有站起来说:“大家都听好了,我现在要展现一下谦卑,你们要注意看我的服事。”

不是这样,祂只是悄悄地从祂坐的地方起身,拿了一条手巾围在腰上,用手端着一盆水,默默地开始一个一个地给他们洗脚。

这一幕令在座的人都目瞪口呆,现场鸦雀无声,恐怕掉一根针都能听得到。门徒们嘴里吃的东西也忘了嚼了,嘴大张着。当他们看到他们的主成为他们的奴仆后,他们羞愧地抬不起头来。也许其中有人开始轻轻地哭泣,现在神在洗他们那满是尘土的脚。

 

概念

接下来,彼得要以他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一个概念。彼得没有哭,他是精神过于紧张。我们来看第6节:

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

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么念:“主啊,的脚吗?这是不对的!”

我们继续看第7节耶稣的回答:

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换句话说:“彼得,我后面会解释的。其实,在七节经文之后,我就会告诉你了。”第8节:

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

在希腊原文当中,这句话采用了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禁止做某事,这种形式在圣经的有些地方可以解释为“神所禁止的”。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这么说:“主啊,你要洗我的脚,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恕我直言,这绝对不可以!”

也许此时耶稣直起腰来,看着彼得的眼睛,很平静地说,记录在第8节:

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

我相信这里的“无分”的“”这个词,是指相交的关系,与神亲密的关系,后面我还会讲到。

现在彼得似乎明白了,所以他在第9节大声说:

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

这么说吧:“给我来个全套的吧,从头到脚,一点儿也别落下。”

 

两种洗——但其中一种是到永远!

下一节经文很重要,我们来看第10节:

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

这节经文提到了两种洗礼,或两种洗。在希腊原文中,也是两个不同的词:

  • 第一种是完全洁净的洗——这将持续到永远;
  • 第二种洗是洁净你的脚——这种洗每天都需要。

第一种洗是重生,你只需要一次,只要得救一次就够了,或者就像保罗在提多书第三章第5节所说的:

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借着重生的洗……

这之后就是挽回的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需要这样的洗,因为与神亲密相交的关系,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恢复。

那间屋子里有一个人,虽然他的脚给洗干净了,但他从来没有接受过圣灵的洗。请大家看第10-11节:

……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

这里大家要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觉得他们与神的关系没问题,因为他们已经请求耶稣洗了他们的脚,也就是他们已经承认了自己的罪。他们跪下来承认他们的罪,但是他们还从来没有请求耶稣拯救他们,给他们一个全身的洗。

 

有一件事,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有一天,我的一个孩子在外面玩儿,后来他跑到我们地下室的壁炉那里,打开壁炉的小铁门,那里面有很多木头烧过后留下的灰烬。他抓起那些灰烬,在头上和身上抹得到处都是。他想装扮成一个魔鬼——那模样确实挺吓人的!我妻子看见后,脸儿都变白了,而我迅速拿来摄像机,给他录了一段,我想等以后给他的小朋友们看看这段录像!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他妈妈或者我是绝不会允许他踏进我们家半步的。我就出去拧开外面的水龙头,在外面把他从头到脚冲洗干净。那些灰烬变成了黑泥,从他的头上、脸上、身上慢慢流淌下来。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儿子说:“爸爸,把我的脚洗干净就行了,我就可以去吃晚饭了。只洗我的脚。”

 

其实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竭尽全力保持自己的脚干净,从来没有经过重生的洗,这个信息是给那些还不信的人的。

那么给信徒的信息又是什么呢?这就是给信徒的信息:“彼得,你的脚如果不干净的话,你就不能与我相交,不能与我有亲密的关系。”

这个事情就是这样:你受了重生的洗,得救了。从那以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的脚常常会弄脏。主耶稣是在说:“只要你的脚是脏的,你就不能与我交流。”

与神交流之前,必须先洁净自己。

今天,我们当中的有些基督徒,需要洁净你的脚。有些人现在没有服事主,是因为你还没有与主相交;你没有与主相交,是因为你在隐藏自己的罪——你的脚是不干净的。

主会为你做你所需要的,祂爱你,水也已经准备好了。

 

解决

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实不是洗你的脚,而是洗别人的脚。我们先回到第12-14节:

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现在跳到第17节: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这里的“有福”这个词,在希腊原文中的意思是“幸福、满足”。

 

你想要幸福吗?那就要留心你那双满是尘土的脚。我们再来看看第17节,很多基督徒会说:

你们既知道这事,……就有福了。

知道了就有福了吗?不是!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幸福不是知识的结果,而是应用的结果!

在这个最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幸福来自于这些事情。这个乐趣来自于卷起我们的袖子、把手巾围在腰上,然后默默地、恩慈地、愉快地去洗别人的脚。

 

应用

现在我来根据这段经文,给大家总结几条应用的原则。

第一条原则:洗脚意味着你要放弃得到适当回应的权利。

我们通常愿意去洗那些能回报我们的人的脚,回头他们再来洗我们的脚。对于那些带着感恩、带着爱和对你的认可,再来给你洗脚作为回报的人,如果你只愿意洗这些人的脚,那你其实没有效法耶稣的榜样来洗脚。

很多基督徒从来不给别人洗脚,不去服事人,是因为在生活中,这没有给他们带来他们所期望的回报。

大家想想看,这十二个门徒,主耶稣洗了他们每个人的脚,但是他们对此的回应是什么呢?多马依然怀疑祂,犹大依然出卖祂,彼得依然不认祂……不过,主耶稣还是洗了他们的脚。

 

第二条原则:洗脚意味着你要放弃由你来选择服事对象、服事时间和服事方式的特权。

如果你只能按照你自己的方便来洗脚,那你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仆人;如果你只能在你心血来潮的时候洗脚,那你给人洗脚绝不会持久。

我们教会充满了双脚满是尘土的人,我们有:

  • 一大群孩子——我们需要有人去洗他们的脚;
  • 为数不少的老年人——我们需要有人去洗他们的脚;
  • 人数众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我们需要有人去洗他们的脚。

 

路德·汉姆·卡金(Ruth Harms Calkin)写了一首诗,诗名叫“我怀疑”。诗是这样写的:

主啊!你知道我是如何事奉你,

在众人面前我热诚无比。

你也知道我在姊妹聚会中

多么渴望为你讲道。

 

你知道我是多么热血沸腾地服事

积极推动各种团契小组。

你也知道我在查经班中

是何等地热爱真理。

 

但如果你指着一盆水

在一间没有人看见

也没有人知道的屋子里

要我去给一位弯腰驼背、满面皱纹的老妇人

清洗她那双结满老茧的脚

而且日复一日,月复一月

我怀疑,我会如何回应你?

 

另外,大家注意到了吗?约翰根本没有告诉我们,那天晚上耶稣是否洗了祂自己的脚。有人自愿去洗主的脚吗?耶稣拒绝了他们这样的请求吗?我相信在上完这次课以后,门徒们会围在他们所爱的主和老师身边,来服事祂。

几年后,这次教导的信息影响依然深远——因为他们当中除了一个人以外,全都在尽心服事他们的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他们的主,曾经在四月的一个燥热的夜晚,成为他们的仆人。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1994年6月26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1994

版权所有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