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a

Select Wisdom Brand
 
5 - 关键时刻

5 - 关键时刻

Árbitro: Esther 4:1–17

关键时刻

神在暗中掌权(第五部分)

以斯帖记4:1-17

 

1819年,一个黑人小女孩出生在马里兰州多切斯特县(Dorchester County,Maryland)的一个奴隶家庭,她的父母都来自非洲大陆。玉米是她主要的营养来源,当奴隶主允许她父亲出去打猎或者钓鱼的时候,她才有机会吃点肉。在寒冷的夜晚,她不得不紧挨着火堆睡觉,并且把脚埋在灰烬里面,免得生出冻疮。

六岁的时候,奴隶主认为她已经足够大了,可以整天干活了,就把她租给临近的家庭。她在那里受到鞭打,最后,他们把她送还原来的奴隶主,因为她把那家女主人的糖块吃掉了。

十二岁的时候,奴隶主让她帮忙把一个试图逃跑的奴隶绑起来,她拒绝了,结果被奴隶主打伤头部,从此留下了时常头痛的病根。

二十九岁的时候,她决定放手一搏,逃往宾西法尼亚州(Pennsylvania)。另一个奴隶尝试劝阻她,问她:“你在路上哪有东西吃呀?天黑的时候,你能分清东西南北吗?”但是她的主意已定,趁着夜色逃跑了,最终在1849年获得了自由。

后来,她对给她写传记的作家说:“当我越过边界,获得自由的时候,那片自由的土地上没有人在场欢迎我。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我只是个外来人口。”[1]

她在宾夕法尼亚州找了一份工作,省吃俭用,打算回去把家里人和朋友们都营救出来。她的余生都致力于这项任务:从南方营救奴隶,把他们带到自由的土地,后来人们把这条逃亡路线叫做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哈丽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她勇气过人,外号叫摩西。

马里兰州以南的地区一度贴满了通缉她的海报。种植园主和马里兰州政府悬赏五万美元,要她的命。一百五十年前的五万美元可是个天文数字!

有一次,她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会为自由而战。如果我离开世界的时候到了,主就会允许他们抓住我。”[2]

在这条虎口脱险的路上,哈丽特·塔布曼要躲避抓捕奴隶的人以及猎狗和野兽,最终她解救了大约一千名奴隶。和她同一时期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以前也是奴隶,后来成为著名的、受人尊重的商业领袖,积极参与废除奴隶制度。早期,有人在给塔布曼写传记的时候,曾邀请道格拉斯进行评论,他给哈丽特·塔布曼写了一封信,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我没有资格对你进行评论,反而是需要你对我进行评论。我们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我对黑奴的服事以及为此遭受的苦难都是在公开场合下,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而你却是昼伏夜出,半夜的天空和寂静的繁星见证着你所做的贡献……在我认识的其他黑奴当中,没有哪一个人比你更愿意为了服事我们的同胞而吃苦耐劳,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3]

被称为“摩西”的哈丽特·塔布曼,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的确实至名归,因为她为了其他美国奴隶的自由和安全,一再将自己的生死抛到脑后。

坦率地讲,当我们阅读其他人的传记,读到他们不顾一切地去做正确、公正和诚实的事情时,总会受到激励。

 

我在上次讲道中提到:根据玛代波斯的法律,当时的情况已经无法逆转。国王的谕旨已经抄写了上千份,用波斯帝国著名的快马邮政系统分发并张贴到全国各地,上面的命令很简单:所有的犹太人都要格杀勿论!

任何执行谕旨的波斯人都可以理所当然地得到奖赏,也就是赶在哈曼之前捷足先登,顺手牵羊夺走犹太人的财产,将其据为己有。

然而在王宫里,有一个犹太人并没有暴露身份,并且还赢得了王后的桂冠。犹太民族面对的这次危机现在成为她的关键时刻。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她和表哥末底改都对自己的犹太身世守口如瓶,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

但是宰相哈曼为了报复大不敬的末底改却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末底改是个犹太人。哈曼下定决心新帐旧账一起算,彻底了结由来已久的世仇,杀掉末底改以及波斯帝国所有的犹太人。

我们已经知道以斯帖记通篇没有提到神,但也同样没有提到撒但。[4]然而,我们丝毫不需要怀疑一个事实是:这两者都在做工。现在只不过是撒但对神立约子民所发动的另一次攻击而已。牠再次尝试消灭有关将要来临的弥赛亚的预言。

在救赎历史的这个时刻,聚光灯突然照到那个已经成为王后的孤儿身上。恰恰是她赢得了波斯王的宠幸,而她恰好又是个犹太人,她的表哥末底改刚好又在国王的行政部门工作,因为这份差事,他正好又听到了暗杀国王的阴谋;而且恰恰又告诉了以斯帖,以斯帖也转告了波斯王。

居然有这么多偶然事件连在了一起!哪有那么多恰恰或者刚刚好的巧合呢?实际上,没有所谓的巧合。鼠目寸光的世人只能用巧合来解释。巧合实际上就是神眷佑的作为,祂更倾向于隐匿自己的名号。[5]基督徒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只不过是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位自我隐藏的神施恩的手在扶持我们,而我们则在这些时刻将生命交托给神,参与祂的特殊工作,不管那意味着什么,不论我们要冒着怎样的风险,比如营救奴隶、失去王冠、牺牲自己的名誉、财富、舒适的生活,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以斯帖记这卷书就像是一出编排精妙的话剧。在第四章,我们又看到了四幕场景。

 

第一幕:末底改的反应

第一幕发生在行政大厅门外。我们一起来看以斯帖记4:1-2: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到了朝门前停住脚步,因为穿麻衣的不可进朝门。

此刻,末底改就在那里。他最近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原来他也是那群大难临头的犹太人当中的一员。他正站在国王的行政大厅门外放声痛哭。[6]

在西方世界,人们都用手帕和黑色的面纱来掩饰自己的哀悼和泪水。但是中东地区却不是这样。或许大家曾经在新闻节目中看到当地送葬的场景:一帮人高高地抬起一副棺材,穿过嚎啕大哭的人群。[7]

经文中的末底改正是这样做的。他没有丝毫的掩饰,穿着一身黑色、粗糙的山羊毛衣服,就像今天我们用来制造麻袋的材料。不过末底改是贴身穿的,进一步表明他内心的痛苦[8]。他撕裂自己的衣服,代表他伤心欲绝。这一刻,他穿着麻衣,头发和胡须上都沾满了尘土,在王宫围墙外面哭泣嚎啕。当犹太人为自己的罪悲哀,或者在特殊时期祷告、求主解救的时候,通常会这样做。[9]

然而,仅仅这样的举动还不足以让我们相信他的心已经归向神。或许他真的非常难过,而且也有理由难过,何况也不仅仅他一个人是这个样子。我们看第3节:

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注意,这里说的是: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希伯来圣经中唯一一处同样用到这三个动词的地方,是在约珥书第二章第12节:

耶和华说:“虽然如此,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

在旧约,禁食、哭泣和哀号单独出现的次数很多,但是只有在这两节经文中,这三个词同时出现。希伯来语学者们认为,以斯帖记最初的读者在读到这节经文的时候,会立刻把以斯拉所采用的句子结构和从前约珥先知的教导联系在一起。我对这种说法表示赞同。

换句话说,末底改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呼吁一场全国性的复兴,号召人们全然仰赖他们永活真神的怜悯。我也赞同圣经注释作者们的看法:在第16节,以斯帖要求末底改让住在书珊城的所有犹太人为她禁食,很明显,她是在请求所有人为她代祷。但是目前,以斯帖还没有做出这个最终的决定。

 

第二幕:以斯帖的犹豫

实际上,当以斯帖发现末底改穿着麻衣的时候,她送给他一套崭新的衣服,让他换上。当他拒绝接受的时候,以斯帖就派自己的贴身太监出去了解情况。显然,她当时住在王宫里,还不知道宫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只是从身边的仆人那里听说末底改在围墙外痛哭,显然是他们的家族有人去世,或者发生了某种悲惨的事情。

以斯帖还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她大概甚至还不知道波斯王的谕旨。所以,就派贴身侍卫哈他革出去查个究竟。不一会儿,他就回来了,不仅带着一份通缉犹太人的告示,还告诉以斯帖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她的丈夫波斯王和宰相哈曼下令要把全国的犹太人斩草除根。

这个太监应该知道以斯帖是犹太人这个秘密,他自己很有可能也是个犹太人。但是很快末底改的特殊命令也被传达给以斯帖,就像是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我们看第8节:

嘱咐她进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

末底改,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没有人知道以斯帖也是犹太人,波斯王和他的那些幕僚都蒙在鼓里。显然,只有她最信任的朋友和贴身的侍卫知道内情。以斯帖心里大概在想:“末底改表哥,我可不想抛头露面。再说,你是不是忘了几件事情呀?”

首先是法律问题。

她派哈他革转告末底改,他忽略了一个明显的法律问题,我们看第11节:

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

王宫禁地可不是什么人想进都能进的。

其次是个私人问题。

接着,以斯帖抛出了一个私人的问题: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很多旧约学者都认为亚哈随鲁对以斯帖渐渐失去了兴趣。在以斯帖看来,这个时机的选择实在太差了!正如一个古老的谚语所说的:“如果你和魔鬼的孩子结婚,那么他的老爹迟早会给你带来麻烦。”[10]现在这句话应验在以斯帖身上了。

看起来,魔鬼让她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如果她保持沉默,波斯的臣民终究会执行谕旨,到那时,一定会有人,甚至是末底改,吐露以斯帖的秘密。但是如果她进去见王,不仅需要为自己的犹太同胞求情,还得承认自己欺骗了波斯王。王还以为以斯帖是波斯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不是出自波斯的那七个名门望族,而是来自于草根阶层,这已经够糟糕的了;现在波斯王还必须面对难以置信的羞耻和尴尬:他居然下令处决自己王后的那个民族。他一定是个傻瓜!但是以前的那位王后已经证明:亚哈随鲁不能接受别人的愚弄;谁也别想让他当众出丑或难堪!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部分人所忽略的。要想和王见面,必须先把自己的事情通报给王手下的最高官员,让他代为转告,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的重要程度,安排和王会面。这位官员恰好是哈曼。显然,以斯帖不可能去恳求哈曼帮忙的![11]

再说,波斯王也没有兴趣真的想和以斯帖见面。她陷入绝望,所以决定什么也不做了。或许,末底改早就预见到她的胆怯和犹豫。毫无疑问,他意识到以斯帖有自己的苦衷。他早就知道,这件事希望渺茫。

然而,当他坐在王宫外的灰尘当中时,已经得到神的默示,想出了对策。哈他革把以斯帖决定置身事外的打算告诉末底改之后,他立刻做出三项陈述,都是与关键时刻有关的。

 

第三幕:末底改的质问

实际上,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讲话之一,挑战着当今的每一个信徒。

我们来看第13节:

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

关键时刻的第一条决定因素就是:即便是住在王宫里,你也是无路可逃。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犹太人在各个省份被屠杀的时候,你躲在王宫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你就是藏在深宫内院也难免大祸临头,就算你戴着王冠也无法遮掩你的犹太人身份。以斯帖呀,你要面对现实:你根本没有逃脱的机会;纸里包不住火。如果犹太人都死了,你也必死无疑,所以,你最好现在就表明自己的身份!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在这卷书里面看到这个女子有两个名字:“哈大沙”是她的希伯来名字,而“以斯帖”则是波斯名字。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必须决定自己要选择哪个名字来定义自己的身份。

我曾经去过一些国家,见过许多基督徒。初次见面的时候,他们会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告诉我他们叫什么名字,接着会说:“当我受洗的时候,我给自己选了一个名字叫但以理、或者耶利米、或者彼得、或者其他某个圣经人物的名字。”换句话说,对世界上很多的基督徒而言,受洗是一个关键时刻,他们会在当天选择另一个名字。他们希望用一个圣经中的名字来定义自己的余生。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个是父母给起的,另一个名字则是基督徒。人生的关键时刻在于我们选择活出哪一个名字。末底改清清楚楚地告诉以斯帖:她的身份是神立约的子民,并且需要按照她和神的这种关系来行事为人。

 

关键时刻的第二条决定因素就是:末底改警告以斯帖,她在王宫里也无法幸免的同时,还提醒她:她无法消除神的应许。

我们一起来看第14节: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

不是单单以斯帖面临关键时刻!末底改明确地告诉她:自己已经决定将一切都交托在神的手中。他说:解脱和拯救都来自于别处。这节经文中的“别处”,在希伯来语中指的是神。犹太拉比在提到神的时候,都会用“别处”这个词。[12]末底改不知道神下一步要怎样做,但是他决定相信神的眷佑和保护。

一个绝望的犹太人曾经为了躲避纳粹而躲在德国科隆(Cologne, Germany)的一个地下室里。他在墙上潦草地写道:“即便天色阴沉,我仍然相信云端之上有太阳;即便神保持沉默,我仍然信靠祂。”[13]

第一世纪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Josephus),以及在他之前一千年内的许多希伯来语注释书作者都认为“别处”就是暗指神。[14]

神会采取某种方式保留余剩的子民,因为解脱和拯救都是出自祂的手。随后,末底改又给以斯帖讲明了一个明显的威胁:神会实行审判的。以斯帖,你躲在王宫里也没有用;你无法消除神的应许,然后,还有最关键的一项决定因素。

 

关键时刻的第三条决定因素就是:你处在目前的位置,责无旁贷。

末底改的名言被铭刻在第14节的后半部分: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以斯帖,你必须看清形势,这是神的作为。还有比你的王冠和我的职业生涯更要紧的事情。是神施恩的手把你放在波斯王的身旁,为了保全神的子民。这才是今天服事神的最大决定因素。这并不关乎对死亡的恐惧,或者面对审判;而是为了神的荣耀而参与神的计划和旨意。神的眷佑不仅要求我们降服于神,更是召唤我们参与祂的行动,在全世界寻找那些用心灵在真理中敬拜祂的人。在神的旨意和祂儿女的顺服之间奇妙的协同效应中,这是最令人兴奋的部分了。

主曾说:“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权势不能胜过它。”同一位主在升天之前,还告诉祂的门徒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基督降世,不是要给三岁的孩子上主日学,也不是要给教会事工和教堂建筑提供金钱,更不是要为成人查经班编写教材。

你有没有为着神的目标而活呢?神要使用你,神对你有一些计划。祂可能会让你洗刷餐具,或者教导一大群小学生,或者经营一家五金店,或者从事文案工作。你看到的是眼前的工作呢,还是神给你设定的目标、安排的岗位呢?你有没有听见神在暗处所发出的微小声音:“我给你制定了计划。”

我最近读到三个层面的激励。第一个层面是身体方面的,第二个层面是认同和尊敬,第三个层面则是激发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使命感。[15]

以斯帖呀,你现在是王后,然而在此刻,这是无关紧要的。你已经获得人脉、权力、尊重和舒适的生活,但是它们都不是最要紧的。你能想到吗?在那场上千人参加的选美大赛中,国王选中了你,让你成为王后。你能看到在这一切背后所隐藏的奥秘吗?

你曾否预见到在你在波斯帝国会遇到现在这种时刻呢?这是属于你的时刻,你的关键时刻!你要么站出来发言,要么一命呜呼!但是不管你打算干什么,都不要保持沉默![16]

这一章的最后一幕让我大气儿都不敢出。

 

第四幕:以斯帖的肯定答复

以斯帖正面地回应了末底改的挑战。她采取了三个决定性的行动。

首先,她召集犹太人禁食。

在第16节,她向末底改下达命令:

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

以斯帖实际上是在凭信心实践约珥书第二章的预言:

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严肃会。

其次,她向犹太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她在第16节的中间部分说:“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换句话说,我们也会并肩作战。很多学者都认为以斯帖出于对同胞的同情和关怀,在自己身边安排了许多犹太籍的男男女女担任随从。将近五年的时间,这些人一定很纳闷:这位波斯王后为什么对犹太人那么照顾。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了答案:原来她是自己人。

最后,除了召集犹太人禁食,声明自己和犹太人的同胞关系,她还降服于神的旨意。

我们再看第16节的最后部分:

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这是属于以斯帖的关键时刻!挑战很大的!她的胆怯变为信靠,犹豫化作决绝;她不再关心个人安危,而是顾念自己同胞的生死存亡。[17]

年轻的大卫看到歌利亚的时候,对周围的士兵说:“这难道是无缘无故的吗?”我们只是看到了眼前的事情吗?难道背后没有隐藏着更重要的原因吗?以斯帖已经看出端倪,正如一位作家所写的:“有意义的人生没有安全可言,而安逸的生活毫无意义。”[18]

这正是以斯帖的关键时刻。

 

在结束之前,我要谈一下自己对关键时刻的观察。它们在你生命中发挥的作用或许超过你所意识到的。

  • 关键时刻就是我们向着顺服迈出的每一小步,让我们越来越像基督的门徒。

不论如何,你都应该忽视那些恐惧,擦去那些眼泪,活出基督门徒的样式。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曾经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断会有针对勇敢者的阴谋。这是由来已久的冲突:一方是人群的咆哮,另一方则是良心的声音。”针对基督的门徒,我把这句话稍加修改:“一方是人群的咆哮,另一方则是基督的声音。”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明天就会面临很多关键时刻:应不应该读神的话;在公司或学校食堂吃午饭之前要不要低头祷告;当别人问你周末怎么安排的时候,该不该告诉他们你星期天要去教会。

关键时刻就是我们每一次小小的顺服,履行基督徒的责任,听从基督的声音。

  • 再者,关键时刻就是凭着信心迈出的每一小步,按照神实际所配得的去信靠祂。

关于以斯帖,基督徒学者、作家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en)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当哈曼得势的时候,以斯帖开始从美女王后变成耶和华的信徒;从头脑简单的大花瓶变成热情高涨的代祷者;从深宫内院的繁忙生活中转向认同神的子民、为他们代言的冒险之旅。[19]

她需要开始这样的生活方式。神也确实配得这样的信靠。所以,哪怕人群在咆哮,头顶的乌云在聚集,我们都要更加确信:神是值得信靠的,祂是信实的。

所以,我们要站立得稳,我们要为主发声,我们要把自己完全献上……我们不再沉默。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1年10月16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1

版权所有

 

 

 

[1] great-quotes.com/quotes/author/Harriet/Tubman

[2] Ibid

[3] Wikipedia.org/wiki/Harriet_Tubman

[4] Karen H. Jobes,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Esther (Zondervan, 1999), p. 126

[5] Adapted from Jobes, p. 233

[6] Peter A. Steveson, Ezra, Nehemiah & Esther (BJU Press, 2011), p. 241

[7] Charles R. Swindoll, Esther: A Woman of Strength & Dignity (Word Publishing, 1997), p. 79

[8] Anthony Tomasino,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Volume 3 (Zondervan, 2009), p. 490

[9] John C. Whitcomb, Everyman’s Bible Commentary: Esther: Triumph of God’s Sovereignty (Moody Press, 1979), p. 74

[10] A. Boyd Luter & Barry C. Davis, God Behind the Seen: Expositions of the Books of Ruth & Esther (Baker, 1995), p. 229

[11] Tomasino, p. 491

[12] Luter & Davis, p. 232

[13] Knute Larson & Kathy Dahlen, Holma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Ezra, Nehemiah, Esther (Holman, 2005), p. 321

[14] Whitcomb, p. 78

[15] Chris Brady, Rascal: Making a Difference by Becoming an Original Character (Obstacles Press, 2010), p. 49

[16] Swindoll, p. 85

[17] Swindoll, p. 86

[18] Brady, p. 33

[19] Quoted in Swindoll, p. 87 

Añadir un comentario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HAGA CLIC AQUÍ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