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君临天下
君临天下
神在暗中掌权(第一部分)
以斯帖记1:1
引言
世界著名的基督教护教学家拉维·撒迦利亚(Ravi Zacharias)曾经说过:他在普林斯顿和牛津这类世界顶级大学举办讲座和辩论会,每次为神的存在而辩护的时候,都会有人提出有关邪恶的话题。苦难和邪恶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不管是信徒还是非信徒,大家都为了同一个问题而苦恼:为什么神容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呢?
然而,当中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苦难让基督徒更加亲近神;而非基督徒在苦难中更加不容易相信这位大有能力、关怀备至的神。
世俗的论证通常包括四个方面:
- 世界上存在着邪恶和苦难;
- 如果神是全能的,那么祂是可以阻止邪恶和苦难的发生;
- 如果神大有爱心,那么祂一定愿意阻止邪恶和苦难的发生;
- 由于邪恶和苦难仍然在世界上泛滥,这样看来,要么神没有能力阻止这些事情,或者祂的爱心有限,不愿插手,再不然就是祂根本不存在。
这个论证带来了逻辑和神学方面的问题。圣经告诉我们:神是全能而又全爱的。祂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大有能力和威严,申命记10:17说:耶和华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至大的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以弗所书1:11说:神随着自己的旨意成就万事。诗篇103:8则说: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1]
圣经直截了当地将神描述为全能和全爱的。所以,我们该怎样将圣经和报纸上的新闻协调起来呢?世界上充斥着邪恶,这让我们怎样看待神呢?祂睡着了吗?祂没看见吗?祂不关心吗?
在我们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给“邪恶”这个词下定义。当人们谈到“邪恶”的时候,他们通常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苦难。第一类可以称为道德方面的邪恶,比如凶杀、强奸、盗窃、政治迫害、虐待、拐卖人口、恐怖袭击、大屠杀以及腐败所导致的贫穷。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第二类则是神学家所说的自然方面的邪恶,比如自然界的弱肉强食、自然灾害、癌症、瘟疫、海啸以及肆虐全球、带来干旱和饥荒的龙卷风。
世界上充斥着道德和自然两方面的邪恶,没有人会对此表示质疑。有一位作家写道:如果我们对世界上某个局部正在发生的邪恶和苦难稍加关注,其中的恐怖状况就足以让我们崩溃。另一位作家则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有关邪恶和苦难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团糟糕。但是我们却说不清楚为什么神允许世界陷入这样的光景。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都会提出那个流传千古的问题:“神到底在哪里呀?”
2004年的海啸发生之后,成千上万的人丧命,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一位联合国官员提到从印度尼西亚直到肯尼亚的大面积灾区。他说:“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那种惨状是人无法想象的。
有一份英文报纸上的文章很好地总结了许多人的想法:这次全国性的灾难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是一次信心的考验。如果真的有神,那么祂要么是心怀恶意,要么是疯了或者死了。[2]
对于911事件,许多美国人仍然记忆犹新。那次恐怖袭击将世贸中心的双子星大楼夷为平地。当天我在印度出差,住在一位大学校长的家里。我和他们夫妇坐在电视机前,看到两架飞机撞击大楼的瞬间,办公设备、纸张和遇难者的残骸就像天女散花一般地飘落到周边的街道上。一个半小时之后,两座大楼轰然倒塌,将近三千人失去了生命。从内战至今,那是美国最血腥的一天。一份报纸的社论写道:历史由此被改写了。[3]这句话确实具有真知灼见。那一天,很多美国人都认为神要么是心怀恶意,要么是疯了或者死了。
不过,在我们得出相同结论之前,还是应该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第一个是逻辑方面的,第二个则是神学方面的。
逻辑问题是:苦难为什么让我们感到困惑?英国哲学家以及进化论者伯兰特·罗素(Bertrand Russell)把人叫做是“死水当中的奇怪事故”。如果他是对的,那么一个人到底是猝死还是寿终正寝,是痛苦万分还是安然离世又有什么区别呢?牛津大学的教授彼得·阿特金斯(Peter Atkins)把人叫做“行星上的一团浆糊”。如果他是对的,那么我们何必对自己那么在乎呢?但是我们的良心又让我们关心所爱的人,照顾饥饿的人,抵制种族歧视。
我们口头上虽然说不存在一位颁布道德律的神,我们在行为上却有些身不由己。要紧的是,道德上的邪恶并不能排除神的存在。我们认为某些事情是不道德的,这恰恰说明赐下道德律的神创造了我们的良知。我们所有人都具有的道德意识,这也让人类有别于动物。我家的宠物狗皮克西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据。当它躺在我家的后院,看着蜂鸟喝我太太预备的饮用水时,不会考虑世界上还有一些蜂鸟会因为没有水喝而渴死。当它趴在门口台阶上的时候,只在乎那里是不是有什么东西给它吃,而不会在乎我们两口子每天过得怎么样,或者关系是否融洽。邻居家的狗在我们栅栏外面溜达的时候,皮克西就会叫个不停,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举动不是一个好的见证。它哪有什么见证呀?
另一方面,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天生具有是非之心。我们为什么会出手帮助别人呢?我们为什么会关心自己家人、愿意为他们付出呢?我们为什么愿意公平对待别人,施行怜悯,同时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我们呢?因为我们心里存在着道德标准。当我们看到某件事情的时候,立刻做出是非善恶的客观判断。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显明有一位神在我们之上。
圣经告诉我们:神将祂的形象印在我们里面,让我们有能力分辨善恶、公平和爱憎。如果我们真的是一团浆糊或者一个意外,那么我们根本不会在乎别人的苦难,就像我家的狗不在乎蜂鸟是否口渴一样。所以,神把是非观念放在我们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喜欢邪恶的事情。这也是前面所说的逻辑问题的答案。
神学方面的问题就是:圣经怎样谈到邪恶及其目的呢?换句话说,圣经怎样将神的存在和邪恶的存在协调在一起的呢?两者之间似乎是相互抵触的,神学家将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称为“神正论”(Theodicy)。这是一个希腊语的复合词,前半部分是“神”,后半部分是“公平、公义”。它所解决的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全权而又公平的神为什么容许不公义的事情存在,并且似乎对其视而不见呢?
在罗马书5:12,使徒保罗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了解:死亡、痛苦、疾病和灾难都是人犯罪的结果。我们的始祖亚当夏娃污染了源头,让后来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传染。罗马书3:23写道:“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在罗马书8:22,保罗让我们知道整个世界体系,包括自然界在内,都陷入堕落:“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圣经还告诉我们: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祂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祂的奥秘超过我们所能理解的,祂掌控着邪恶。罪从来不会令祂感到惊讶,也不会让祂的旨意受到拦阻。尽管在创世以前,祂已经知道将要发生的所有邪恶事件,祂还是按照自己智慧和圣洁的旨意行事。[4]最终,神有能力让包括所有邪恶在内的一切事情相互效力,从而成就祂自己的旨意(罗8:28-29;弗1:11)。
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说神原本就计划让人们忍受苦难、疼痛、仇恨、残暴、不公和谋杀呢?这是否意味着神为了成就祂自己的旨意,而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策划了这些事情呢?这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
但是,这并非我们要说的全部内容。任何人如果宣称神是一位充满恶意的神,都忽略或者误解了基督教信息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耶稣在属灵、肉体和情感方面所忍受的痛苦不是偶然发生的,那也是出于神的计划和旨意。正因为如此,早在耶稣降世几个世纪之前,先知已经在以赛亚书53章和诗篇22篇精准地描述了弥赛亚将要遭受的苦难。不错,彼拉多和犹太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出不道德而又败坏的决定,但神的全权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恶行负责任。在福音故事的背后,神一直在推动事态的发展,为要成就祂在创世之前所命定的计划(启示录13:8)。
使徒彼得就很了解这一点。在五旬节当天,他向犹太人讲道的时候,并没说:“看看你们都做了些什么!你们把一切都搞砸了。你们把弥赛亚钉了十字架。现在我们该怎么办?”相反,他所传讲的大有能力的信息是与神正论联系在一起的。在使徒行传2:23,彼得说:“祂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换句话说,彼得告诉犹太人:在他们所做的决定背后,有一个更大的计划正在推进,有一位比彼拉多更大的在掌管着这一切。
神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祂预定了这件事。在创世之前,祂已经决定让耶稣基督经受罪人和神的愤怒而受苦,为的是让人们得以从自己的罪中被救赎出来。因此,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成了!”这一声呐喊代表的不是失败,而是成就。所以,邪恶透过堕落的人来到世界,耶稣在十字架上对付了邪恶。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圣经还告诉我们:将来有一天,神会扭转人所犯的一切错误。
约翰·布兰切(John Blanchard)写道:将来有一天,神会做出一个彻底的调整,施行完美的公正,恶人将不再兴旺发达,义人将不再受苦,邪恶的问题将会被彻底解决。[5]
路加福音第十三章记载着:当耶路撒冷的一座塔突然倒塌的时候,压死了18个人。旁边的人问耶稣:为什么无辜的人会遭此厄运。耶稣转移了问题的焦点:不单单那些人死了,所有不悔改的人都会因着自己的罪而灭亡。
死亡从来都是一场惨剧。问题不在于它突然冲击到某个人,而是它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死是透过人的罪和邪恶来到的,所以,耶稣提醒祂的听众:他们应该为着死亡和将要面临的审判做好准备。
当我们从新闻的头版看到自然灾害和道德邪恶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人生是短暂而又脆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神掌管着死亡,有一天,祂要将一切都纠正和更新。
说到这里,你心里或许会想:“你说的不错。但是,神为什么不干脆现在就把所有的邪恶都从世界上除掉呢?”我可以告诉你至少一个很不错的理由:如果神把所有的邪恶都从世界上除掉,那就意味着咱们也都会完蛋的。你希望神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呢?
关键在于,神比我们任何人都更了解邪恶的问题。没有谁比耶稣更清楚苦难的含义;没有谁比耶稣更知道被抛弃、被误会的滋味;没有谁比耶稣更有资格说:生活对我不公平。因此,尽管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今生有那么多邪恶的事情,我们所事奉的神却知道答案。这会让我们得到安慰。
圣经明确地告诉我们:神是大有怜悯的。因着神的恩典和慈爱,祂赐给人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让他们可以相信祂、接受祂、爱祂,来到耶稣的十字架下仰望祂,知道祂担当了我们所经历的不公平。十字架就是神学和神正论的焦点。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件,同时代表着神在历史上最伟大的公义之举。并且,神早就预定了这一切。实际上,神安排了这些混乱和败坏,为要成就祂的救赎计划。
神在掌管一切。这个真理很容易传讲,但是我必须承认:它并不容易理解。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基督徒都承认神掌管人生中的混乱,但是却不容易相信神掌管我自己生活中的混乱。关于神的主权,这才是最神奇和奥秘的真理。即便神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在掌权,但祂却实实在在地在掌权。即便是世贸大厦双子星大楼倒塌了,各国陷入混乱,神仍然坐在祂的宝座上;尽管海啸冲走了成千上万毫无防备的人,神仍然是有怜悯的。即便我们每天的生活艰苦而又乏味,神仍然在掌控。当我们看不到祂的作为时,当我们听不到祂的声音时,当我们周遭的一切都不可理喻时,神仍然为了祂自己的荣耀以及我们的益处而使万事互相效力。
在提摩太后书2:13,使徒保罗写道:“我们纵然失信,神仍是可信的。”我们透过以斯帖记这卷书就可以看到这个深奥的真理。尽管神的名字在整卷书里面都没有被提到,我们仍然可以从字里行间见证祂的信实。因此,我们现在要怀着兴奋和期待的心情,研究这一幕旧约的话剧。
相对于圣经的其他书卷,以斯帖记更能够提醒我们:即便神似乎从历史的舞台上隐身了,祂仍然是主角。所以,我们现在不再讨论邪恶以及神的眷佑这些笼统的问题,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以斯帖记,看一下这些问题在真实生活中的体现。
当以斯帖的故事发生时,犹太人正为着自身邪恶的问题而挣扎。由于不顺服神,他们被奴役长达几百年之久。神曾经借着君王和先知一再对祂的子民讲话,但是此刻祂却陷入沉默。在这段沉默的日子,犹太人被掳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把他们带到异国他乡,同时拆毁耶路撒冷的城墙,把圣殿洗劫一空。
五十年后,居鲁士借着神来之笔,一举攻陷巴比伦城。他看到这座城池建造在幼发拉底大河之上,于是设法让河流从上游改道,然后率领军队从干涸的河床进入城中。与此同时,尼布甲尼撒的孙子伯沙撒王正在王宫里大摆宴席。但以理书让我们知道,他对面的墙上突然出现一只手,开始写一些没有人能看懂的文字。不用说,这让他们的晚宴大煞风景。所以,已经退休的先知但以理被找来,给伯沙撒王翻译墙上的信息。那些文字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你完了!”就在当夜,伯沙撒被杀,波斯人打败巴比伦。居鲁士大帝君临天下。
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安排。祂感动居鲁士的心,让他对犹太人发怜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允许他们重归故土。不过很遗憾,许多人拒绝回去。他们被波斯人同化,完全融入了周围的异教文化,根本就不打算回到耶路撒冷。对他们而言,神的那些应许都遥不可及。他们的祖先曾经被掳,离开故土,他们这一代人从来没有踏上耶路撒冷的土地,所以,国家的概念很淡漠。他们认为神是和耶路撒冷联系在一起的,祂只是过去的遗迹,就像圣城的残垣断壁。波斯才是他们的“新”耶路撒冷。
因此,以斯帖记通篇都没有提到耶路撒冷、圣殿、律法、亚伯拉罕之约、逾越节或者耶和华。在整卷书的167节经文里,神的名字根本没有出现,反而是居鲁士的名号出现了19次之多。[6]所以,在这个故事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是神会不会证明祂掌管在耶路撒冷的子民,而是祂会不会证明祂掌管自己在波斯的子民。神会引领那些选择归回圣城的人,这看起来很自然;但是,祂会不会引领那些留守波斯的人呢?当然会!
在整个故事里,我们始终要记得:当神的子民忘记神的时候,神并没有忘记他们。
现在,我们要打开这卷书,研究当中奇妙的真理。我们看以斯帖记1:1:
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在这个故事中第一个出场的是居鲁士的孙子亚哈随鲁。这个名字有点拗口,不过却不是他的真名实姓,而是他的头衔,就像是埃及人所说的“法老”或者罗马人所说的“凯撒”。这个名号的意思是“统治者的元首”。他的真实名字叫做薛西,意思是“人间的统治者”[7]或者“英雄当中的英雄”。[8]圣经在提到君王的时候,通常都是指他的头衔,所以,我们也会沿用这个做法。
以斯帖记1:1说:
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单单这么一句简单的叙述,我们就可以看清这个君王的势力和影响:对亚哈随鲁而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在一块古代的墓碑上,人们发现了这个君王对自己的描述:“我是伟大的君王薛西,只有我才是王,统治全地,四海之内,莫非王土。”[9]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出生时,波斯帝国已经被打败。他写道:薛西是所有的波斯王里面身材最高大的,相貌也是最英俊的。他野心勃勃,冷酷无情,嫉妒心极强。[10]我们单从几个故事里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冷血。当亚哈随鲁远征希腊的时候,一个名叫皮提欧司(Pythius)的人奉献了一大笔钱作为军饷。亚哈随鲁被他的忠诚所感动,归还了这笔巨资,而且回馈了一些礼品。然而,后来当皮提欧司请求君王允许他的儿子留在家里,不要随军队出征的时候,亚哈随鲁勃然大怒,命令手下人把皮提欧司的儿子腰斩,扔在军队必经之路的两边。
在同一次远征过程中,他的十万大军在温泉关(Thermopylae)战场遭到利欧尼德(Leonidus)和三百斯巴达勇士的顽强抵抗,足足七天无法突破。亚哈随鲁试图搭建两座桥梁,让他的大军可以过河歇息。尽管工程顺利完成,但夜晚的一场风暴将桥梁摧毁了。薛西王暴跳如雷,命令一个士兵用鞭子抽打河水三百下,其他的士兵在旁边呐喊,咒诅河水。尽管没有顺利渡河,他还是吩咐人把一副枷锁扔进河里,象征自己对河流的主权。最后的结果是:桥梁的设计师被砍头。[11]
还有一次,他返回书珊城,在撒狄过冬时,企图引诱自己的嫂子和他通奸,在遭到拒绝后,亚哈随鲁把他的亲哥哥和嫂子折磨致死。[12]
就是这样一个自高自大、喜怒无常、冷酷无情的君王,将会在以斯帖记里面担任核心角色。薛西王想要掌控一切,从以斯帖记1:1来看,他似乎也确实做到了。他的国土包括现在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埃及、苏丹、利比亚和阿拉伯。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薛西王绝对是富甲天下,每年附属国给他进贡的金银就超过七百吨。[13]各种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人都向他表示忠诚,称他是伟大的君王,万王之王,全地之上的唯一君王。[14]他坐在书珊城堡的王宫里,但以理就埋葬在那里;多年以后,尼希米也将在那里服事薛西王的亲儿子。
在以斯帖记开头的几节经文中,我们知道亚哈随鲁在他的宝座上掌权,似乎整个波斯帝国的生杀大权都在他的手里。然而,他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掌控在那位真正的掌权者手中。弟兄姊妹们,如果你没有从这卷书当中学到什么,至少应该知道:即便在我们看不到神的时候,祂仍是所向披靡的。
世界上一切的善事和恶事都是出自造物之神的安排,祂按照自己的美意成全万事。我们或许无法理解造物主的安排,但是却可以信靠祂。在以斯帖记第一章,亚哈随鲁看起来如日中天,坐在书珊城的王宫里君临天下。但是,当我们近距离观看的时候,就会发现神的影子笼罩着亚哈随鲁的宝座。神或许会隐藏起来,但是祂不曾离开;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祂,但是祂不会出任何差错;祂或许沉默不语,但是祂的掌控丝毫不会减退;人们或许会忽视祂,却无法让祂受挫;人们或许不曾对祂留意,但是祂仍然是不可战胜的。
但以理书4:34-35写道:
祂的权柄是永有的;祂的国存到万代。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为虚无;在天上的万军和世上的居民中,祂都凭自己的意旨行事。无人能拦住祂手,或问祂说:“你做什么呢?
诗篇135:6也说:
耶和华在天上、在地下、在海中、在一切的深处,都随自己的意旨而行。
神把以斯帖记赐给我们,不是让我们对以斯帖着迷,而是要对神着迷。神让我们了解这卷书的内幕,不是为了让我们感慨说:“看哪!以斯帖和莫底改多么聪明!”而是让我们发出赞叹:“喔!我们的神多么有智慧啊!”
我的祷告和期盼就是:在我们学习以斯帖记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自己不是更加喜爱以斯帖,而是更加爱慕神。神是这卷书的作者;祂是这出话剧的主角;祂是隐藏在幕后的那位大君王。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1年9月11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1
版权所有
[1] John Blanchard, Where is God When Things Go Wrong? (Evangelical Press, 2005), p. 5
[2] Ibid, p. 9
[3] Ibid, p. 13
[4] Adapted from John MacArthur, “God, Sovereignty, and Evil” (blog posting/July 14, 2008)
[5] Blanchard, p. 31
[6] John C. Whitcomb, Esther: Triumph of God’s Sovereignty (Moody Press, 1979), p. 20
[7] Peter A. Steveson, Ezra, Nehemiah and Esther (BJU Press, 2011), p. 210
[8] Debra Reid,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Esther (Inter Varsity Press, 2008), p. 62
[9] Colin D. Jones, Exploring Esther: Serving the unseen God (Day One Publications, 1978), p. 19
[10] Karen H. Jobes,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Esther (Zondervan, 1999), p. 28
[11] J. Sidlow Baxter, Explore the Book (Zondervan Publishing, 1960), p. 262
[12] General Editor, John H. Walton,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Esther (Zondervan, 2009), p. 397
[13]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p. 474
[14] Jones, p. 10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