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45 - 牧者的心

Ref: 1 Peter 5:2–4

牧者的心

造就羊群(第二部分)

彼得前书5:2b-4

 

近几个月来,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一直痴迷于关注这一类的悲剧,比如一名执法人员未能制止一起正在某所高中发生的危险情况,当人们听到枪手开枪的声音时,这名执法人员没有立即冲进学校制止暴行,而只是停在外面,最终导致十几名学生当场丧命。

在最近的新闻中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一艘渡轮在韩国首尔(Seoul, South Korea)的海岸倾覆。数百名乘客在这起悲剧中丧生,其中大多数是高中生。他们之所以最终惨遭淹死,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等着收到弃船的指示。而这生死攸关的指示却迟迟未到。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这艘渡轮的船长早已逃之夭夭,后来人们在陆地上发现了毫发未损的他。公众对这个悲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组织这次旅行的老师最终也在绝望和悲痛中自杀了。甚至韩国的总理也因为这场悲剧引咎辞职,以平民愤。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这一类的责任事故如此出格、让人难以接受呢?就是因为那些原本负责保护生命的人居然放弃了他们的角色,最终使得无辜的生命受尽磨难,直至消亡。

当然,我也看到了这样的一份报道,其故事主角的勇敢与上文所说的那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架由达拉斯(Dallas)飞往多伦多(Toronto)的加拿大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当时飞机机舱里发生了火灾。

在这紧要关头,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开始突然急速下降,他知道,如果想让飞机上的人活下来,那么他就只有这非常短的时间来降落。当他将飞机成功降落并打开舱门进行救援时,整个机舱在“吸入”大量的氧气后,一开始的火苗迅速变成一片火海。最终因着他本人以及整个机组成员的专业技术和献身精神,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得以脱险。但这篇新闻报道最终关注的是:这位机长是最后一个离开那架燃烧着的飞机的人。事实上,当他最后被救援人员从飞机里拉出来的时候,他身上的制服已经部分着火了。

作为一个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人,他理应得到表彰,就是为了他人的生命安危,而把自己的健康及生命置于险境。[1]

 

如果你能穿越到一世纪中叶,你会发现,当时的教会正经历着各式各样的挣扎和痛苦,从教会组织和财务上的挑战,到被世俗文化边缘化,以及遭受各样的误解。这种不安定和不确定的火焰在后续的几年内爆发,最终成了迫害教会的烈火。

事实上,使徒保罗和使徒彼得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发展、组织和教导教会该如何应对困难时期这件事上。而其中的一个首要的问题是:谁愿意担任这艘船的船长和船员,尤其是当水开始漫入船身的时候?同样的,当逼迫和危险的火焰越来越大的时候,谁又来操纵这架现在已经开始烟雾缭绕的飞机?

保罗和彼得都敦促着那些担负牧者职分的人勇敢地担任船长或驾驶飞机,用新约圣经的术语来说,就是为了教会的缘故牧养群羊,把一切都摆上,甚至包括他们自身的安危。

在我们上一次一起学习彼得的第一份书信时,我请大家再回顾一下那部分内容,我们看到了长老、牧师及监督的“岗位说明书”。上一次我们一起探讨的教会带领者的职位,在新约中有以下三种术语,它们分别是:

  1. 长老(presbuteros):与带领群羊的角色有关;
  2. 牧师(poimen):与喂养群羊有关;
  3. 监督(episkopos):这个词与管理群羊有关。

在这封书信中,彼得前面一直在鼓励教会,在困难的时期要坚守他们的信心和盼望,而就在他在对初期教会的长老们情真意切地鼓励劝勉时,他笔锋一转,说出了一些深思熟虑、情辞迫切的劝勉话语。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彼得前书第五章。彼得在第五章第1-2节写道:

所以,我这同做长老的、做基督苦难见证人的、也在那将要显现的荣耀中有份的,我恳求你们中间的长老们:你们应当牧养你们中间神的羊群…… (标准译本)

说到牧养神的群羊、照顾群羊或照看教会,你可能期待彼得接下来会深入细致地讨论成为牧者意味着什么。比如:周一休息,周二探访,周三门徒训练,周四学习,周五祷告,周六写讲章什么的。

但彼得并没有聚焦在“牧者日历表”的细节上,而是开始讨论长老的品格;他没有聚焦在牧者的日程安排上,而是开始关注牧者的灵命。彼得为每一间地方教会的长老团队列出了一些原则,时至今日,我称之为“牧养群羊的三条原则”。

 

牧养群羊的第一条原则是:侍奉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于甘心。

请看第2节经文后半部分的内容:

……要按神的意思照顾他们,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于甘心;(标准译本)

“不是出于勉强”的字面意思是:不是被强迫或某种约束而去做某事。[2]按照彼得所写的,牧者不是被拖拽着去照顾群羊的,而是“按神的意思”,带着从神而来的呼召,自愿承担起这份属灵职责的。没有人应被强迫承担起这种事奉的角色。

换句话说,这一事奉的角色,是神根据祂的旨意,栽植在人心里的。你不能强迫某人(你也不能说服某人)成为牧养上帝群羊的人。

即使在我们教会创办的牧者神学院(Shepherds Theological Seminary),这里的教职员工也完全明白,牧者神学院不会制造牧者,我们也不呼召牧者前来事奉。这里的学生所受到的训练、教育和最终获得的硕士学位,也不能使他们成为牧者。事实上,我们不能使任何一个人成为牧师、长老或监督;这是神所做的。

愿意成为牧者的这个异象,是神按着祂自己的旨意栽植到他们心里的。没有人能使另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侍奉者;我们只是训练装备他们,使他们可以胜任神呼召他们要开展的事工。

那我们怎么知道神是否在一个人的心里做了这样的工作呢?其实彼得在这里已经给我们传递了许多与此有关的真理。首先,你会从那个人的身上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即使牧养神的群羊需要一生之久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劳苦做工,需要承担来自别人的负担,需要经历痛苦、眼泪以及来自于事奉的喜悦和胜利,即使是这样,你还是能发现这些人非常真切且心甘乐意地投入到这样的事奉之中。他们不是被迫的,而是按着神的旨意负重前行。

顺便说一下,仅仅因为长老们甘心承担他们的角色,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很容易地履行和完成他们的职责。所有甘心情愿在教会中以某种方式服事的人,你们一定要知道:安逸和舒适往往与服事相行甚远。

但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于牧师、长老和监督来说,这似乎是很容易的。我最近正在读查尔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的一部经典著作《注意!牧者们》(Lectures to My Students),虽然我每周只读那么几页,但这真的是一本非常鼓舞人心的书。

大家可能知道,在十九世纪,司布真在伦敦有一所教牧培训学院,是由他的教会主办的,相当于今天的神学院。

那时,他每周五给学生们上课,并最终根据其授课内容编纂了一本关于教牧的书。这本书其中的一章标题是“事奉者的软弱”(The Minister’s Fainting Fits),在这一章中,他坦率而毫无保留地向他的学生(以及对整个教会)写道: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时常经历抑郁。尽管我们通常是开开心心的,但有时也会感到沮丧。强者并不总是精力充沛,智者并不总是准备充分,喜乐的人也并不总是欢喜快乐。我们中间也许有如钢铁般的人,但铁锈无疑也会使我们感到烦恼。

查尔斯·司布真(1834-1892)[3]

甘心愿意并不代表轻松容易!

彼得给那些仍旧坚守岗位的忠心长老们,发出了一份“岗位说明书”和劝诫信,他们仍旧坚守,不是因为被迫而为,而是因为他们甘心乐意;也不是因为这很容易,而是因为他们愿意遵循上帝的旨意。

所以,第一条牧养的原则就是:侍奉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于甘心。

 

牧养群羊的第二条原则是:侍奉不是为了谋利,而是出于热诚。

我们再来看看第2节:

你们应当牧养你们中间神的羊群,要按神的意思照顾他们,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于甘心……

现在请留意接下来的经文: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

新译本和当代译本把“乐意”翻译为“热诚”,这个词是一个语气非常强烈的词,意思是热情和非常投入的热忱。彼得说这些长老们以“热情和非常投入的热忱”服侍群羊。他们清早就起床,为新的一天的服侍做好准备,而不是像年轻人一样,总是熬夜到很晚,清早又起不了床。

在对这节经文的注释书中,查克·施温道(Chuck Swindoll)牧师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星期天早上睡得正香,这时他母亲突然冲进他的房间,对他喊着说:“起床了!”他一边把脸埋在枕头里,一边低声嘟囔着说:“我为什么要起床?给我三个好的理由。”他母亲回答说:“首先,第一个理由,因为今天是星期天,你知道的,我们一直都在星期天去教会。”那个年轻人只是哼了一声。他母亲继续说:“第二,因为现在离礼拜开始就只剩四十分钟的时间了,而你还没洗澡!”“第三,因为你就是教会的牧师啊……现在就赶紧起床!”[4]

彼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那些能早早起床、满怀热诚去服侍的人。

在这节经文中,彼得也将“热诚”“贪财”进行了对比。换句话说,彼得在此探究的是,到底是什么点燃了你服侍的“引擎”?是喂养群羊?还是为自己宰杀群羊?

  1. 使徒保罗写信给提摩太,警告说作长老的应该不贪财(提前3:3)。
  2. 保罗也在写给提多的信中,将长老描述为不贪无义之财的人(多1:7)。
  3. 保罗还在自己的事奉见证中说,他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徒20:33)。

“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有雇工才会问这个问题,并且当狼出现的时候他就会逃跑,而仍旧留下来看守羊群的牧羊人就不会这么问。雇工的心态是:如果船要翻了,那我就赶紧离开这里。如果飞机不幸着火了,那就祝所有的乘客好运吧!飞行员是离出口最近的那个人,他当然可以成为第一个逃出去的人。

在这节经文中,彼得用来形容“贪财”的这个词实际上不只是关于金钱的。这是一个有“弹性”的词,也可以指对拥有众多追随者的贪婪,对得到他人认可的贪婪,对名声的渴望或对舒适的欲求。

亨利·乔威特(Henry Jowett)牧师在一百年前就针对这节经文写道:“我不确定这两种人中哪一种更糟糕,是渴望金钱的人?还是渴求掌声的人。”[5]

但彼得在这节经文里描述的是这样一种人:对他来说,群羊很重要,事奉很重要。这不是一份工作,不是一张工资单。不是为了从权利而来的种种好处,也不是为了赢得掌声或关注。总之这些都无法保证。无论是否有津贴、掌声和好处,他都会以他的一生投入到这样的侍奉中。在他清早起床时,内心就有顺服基督、完成神的旨意的渴望,而神也正是为了这样的事工塑造了他。

正如一位作者所写的:对事奉的热诚和热情,是教会长老必须展现出来的一种特质。

然而,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这并不意味着牧师、长老和监督从不会气馁,或者他们总是精神抖擞,或者他们的事奉从不会缺乏热情。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这是彼得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描述的是教会长老从整体来看应该有的属灵状态、风格和态度。[6]

  1. 他的侍奉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于甘心。
  2. 他的侍奉不是为了谋利,而是出于热诚。

 

牧养群羊的第三条原则是:行为举止不傲慢,舍己无私。

请看彼得在第3节是怎么说的:

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也不要压制所分配给你们的那些人,而要做羊群的榜样 (标准译本)。

在这节经文中,首先你会发现,神确实给教会的长老们托付了羊群,因此才会说“托付你们的”;你也可以把这句话翻译成“分配给你们的那些人”。长老们被委以重任,就是照看所托付给他们的那群羊,他要委身于那群羊。

你还可以从这段经文中看到,带领羊群与辖制羊群不是一回事。“辖制”这个词是一个复合词,由动词“控制”、“统治”和介词“向下”组合而成,即“向下控制”、“向下统治”。[7]教会不是一群要被驱赶着奔跑的牛,而是一群需要被带领和引导的羊。

艾森豪威尔将军(General Eisenhower)曾用一根绳子来展示什么是领导力。他把绳子放在会议桌上,然后说:“拉动这根绳子,它就会跟着你到你想去的地方;但如果你试图推动这根绳子,那是无济于事的。”

这是带领和牧养群羊的一个重要原则。彼得在这里想到了他经常在犹太地的山坡上所看到的情景,牧羊人会习惯性地走在羊群的前面,并呼唤羊群紧跟着他们。[8]

是的,羊群有时就是需要被挑战、催促、管教和警诫;但同样千真万确的是,牧羊人从来不会让羊群去任何它们想去的地方,而是要跟随它们的牧羊人,神把它们的福祉托付给了牧羊人。

但长老、牧师和监督为什么一定要走在群羊的前面呢?彼得告诉我们的是:你们走在前面,以便能为群羊树立一个不傲慢、谦卑的榜样。当你站在讲台上讲道时,与其说你爱讲道,不如说你爱那些听你讲道的人。

请留意彼得是如何强调牧养的核心的,他认为牧养的核心是一项要向群羊示范什么是无私的事工。他在经文中写道:要作群羊的榜样。保罗也在写给提摩太牧师的信中告诉他: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12)。

要为群羊作榜样。成为像耶稣基督那样的榜样,祂是好牧人,祂放下了祂的权柄和地位,无私地降卑自己,成为谦卑仆人的样式(腓立比书2)。祂才是你们的模范牧者;你们的模范长老、牧师和监督。

我们可以从经文中看出,彼得深知自满自傲的危险;他深知当一个人被赋予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公共事奉的平台时,他所面对的陷阱是什么。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他们要面临与个人骄傲有关的危险的试探诱惑。

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约翰·亨利·乔威特(John Henry Jowett)就证明了这一点。在一百年前,他根据多年的牧养经验写道:

骄傲潜伏在权力的脚跟底下;即使只是一点点的权威,也非常容易使人正常的行走变成大步流星。

约翰·亨利·乔威特(1863-1923)

弟兄姊妹们,事奉中没有任何可以让人趾高气扬的地方。即使是在讲道或教导中也是如此,一个真正的牧者不是只喜欢在人面前站起来,不是只喜欢讲道;而是爱那些听他讲道的人。他时刻都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不完美的牧羊人正在带领着一群不完美的羊,以服侍那位拥有完美计划的完美救主。[9]

信写到这里,彼得开始考虑将来的事。他紧接着提到了两件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以此来激励牧师、长老和监督。

 

第一件将来要发生的事是大牧长的再次降临。

请看第4节的前半部分:

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

对我来说,这节经文很有意思的地方是,虽然不应该因为强迫、贪财、贪恋权力而去作长老,但长老也应该有一个适用于他们的激励机制。事实上,在整本新约圣经中,使徒们经常使用基督将来的显现,作为我们现在当下生活的动力。[10]

但这并不是某种为了让牧羊人恪守职分而采取的吓唬人的手段,就像你父母告诉你说他们要出去一段时间,你要在他们回家之前完成你的作业,但他们并没有告诉你他们什么时候会回来。然后你就只能在这种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恐惧中完成你的作业。

这不是彼得在这里的意思。彼得将基督这位大牧长的显现作为对牧羊人的激励,他们无疑正在面对着自己的失败和缺点,以及羊群的失败和缺点;但基督的再临将最终解决所有的问题。主随时都可能会再次显现,这个期盼可以鼓励他们仍然坚守岗位。

彼得在这里称主为“牧长”,有的中文译本翻译为“大牧长”或“大牧者”,这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为什么彼得要如此称呼主耶稣呢?因为祂要来完成祂手下的牧羊人都无法完成的事;祂要来完善任何牧羊人都无法完善的事。

祂是“大牧长”,当祂呼召教会回天家的时候,祂就要来完成工作,使教会得以完全,并使群羊变得完美和得荣耀。

但这还不是全部。彼得不仅强调了大牧长的再临,他接着提到了第二件事。

 

第二件将来要发生的事是大牧长的奖赏。

第4节的后半部分是:

……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

弟兄姊妹们请记得,每个信徒都会得到一个冠冕。彼得在此只是想让长老们记住,在将来他们也会有一个荣耀的冠冕。

使徒保罗称其为:

  1. 不能坏的冠冕(林前9:25);
  2. 可夸耀的冠冕(帖前2:19,当代译本);
  3. 公义的冠冕(提后4:8);
  4. 生命的冠冕(雅1:12);

每个信徒都是一名“皇室成员”,但他们仍需等到那即将到来的国度,在那里他们要被戴上冠冕,这也是神将祂的恩典充充足足赏赐给我们的又一明证(弗1:8)。

在这里,彼得提醒长老们,他们也会因着服侍大牧长而得到冠冕的奖赏,彼得在这里给冠冕添加了一个其他新约经文没有的形容词,就是“你们必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

我发现这里翻译为“得”的这个动词,原意指的是“补偿”,这一点很有意思。仿佛彼得在特别提醒长老们,主耶稣会“补偿”他们所遭受、所忍受和在内心中所背负的一切,这样的“补偿”是他们在地上得不到的。

那么这种补偿是什么呢?就是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这是一种被用来献给胜利凯旋的军人,献给在比赛中胜利夺冠的运动员的月桂花环,是由橄榄、桃金娘或橡树叶编织而成,有时穿插着紫罗兰或玫瑰等鲜花。[11]

彼得在这里暗示:这些世上的冠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最终都会消逝;都会枯萎朽坏,它们最后在你家的墙壁上只能剩下些干枯的树枝和树叶;而你也几乎无法记住刚刚得到这一冠冕时的那个时刻。

但彼得说的这个冠冕是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也就是说,在永恒无尽的岁月中,我们无论是羊还是牧羊人,都将得到我们不配拥有的荣耀,我们也将永远重温那一时刻,就是耶稣我们这位大牧长,为我们再次降临,为我们披上长袍,并为我们戴上不是我们赢得的冠冕。

正因为如此,也许教会的长老们会再次带头,为群羊树立榜样,他们会第一个拿着我们的冠冕,把它放在我们的主耶稣这位大牧长的脚前,因为我们知道:

  1. 祂赐我们能力;
  2. 祂加我们力量;
  3. 祂给了我们各样的恩赐;
  4. 祂呼召了我们;
  5. 祂把祂的羊托付给了我们;
  6. 祂配得一切的赞美、荣耀和我们所得的冠冕。

我们将会满心欣喜地把冠冕放在祂的脚前。

彼得似乎在对我们说:“不要忘了那将要来到的日子……”在那个日子里,那些不完美的牧羊人,要带领着他们不完美的群羊,看到群羊安全地躺卧在那位完美的大牧长的脚前。以这种方式来结束事奉该有多么美好,而这又是多么美妙的方式来开始永恒的时代!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8年4月15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8

版权所有

 

[1] Adapted from Ravi Zacharias, Fatherhood’s Call to Duty, Christianity Today (6/13/2014)

[2] Fritz Rienecker & 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765

[3] Adapted and quoted by Charles R. Swindoll in Hope Again (Word Publishing, 1996), p. 226

[4] Charles R. Swindoll, Insights on James, 1 & 2 Peter (Zondervan, 2010), p. 237

[5] J. H. Jowett, The Epistles of Peter (Kregel reprint, 2007), p. 97

[6] Adapted from David Walls & Max Anders, Holma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Volume II (Holman Reference, 1999), p. 89

[7] D. Edmond Hiebert, 1 Peter (BMH Books, 1992), p. 305

[8] Peter Davids, Zondervan Illustrated Bible Backgrounds Commentary: Hebrews to Revelation: Volume 4 (Zondervan, 2002), p. 147

[9] Adapted from Swindoll, Insights, p. 234

[10] Adapted from David R. Helm, 1-2 Peter and Jude (Crossway, 2008), p. 163

[11] Adapted from Hiebert, p. 307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