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oma

Select Wisdom Brand
 
36 - 顽固的仆人……第二次机会

36 - 顽固的仆人……第二次机会

Árbitro: Acts 15:36–41

顽固的仆人……第二次机会

使徒行传15:36-41

 

引言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记录了耶路撒冷会议所做出的重要决定,我们最近刚刚完成了对这个内容的学习。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最终保护了纯正福音的定义,也就是行为或仪式不是福音所必需的;纯正的福音清楚地告诉我们:单单信靠基督就可以得救。

就像以前讲过的,教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实际上对外邦人是否应该施行割礼,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而且贯穿了整个一世纪。

到了加拉太书这封信写成的时候,那些希望在新约圣经的恩典之上再加上摩西律法的犹太人,已经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割礼党”的教派。在保罗的整个服事期间他们都是他身边的一根刺;对那些成千上万刚刚离开犹太教、借着恩典的福音加入基督身体的新信徒而言,这些犹太人也常常是个威胁。

到了第十五章快结束的部分时,我们看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这个倒是与宗教方面的争议无关,而是个人之间的一个分歧。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分歧居然发生在保罗和巴拿巴之间。

 

对分歧的一些看法

在看这段经文之前,我先来谈谈对分歧的一些看法。

第一,在教会里分歧是无法避免的。

我收集了一些教会里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引起教会内部分歧的一些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 敬拜时要不要一起诵读《使徒信经》?
  • 教会敬拜时所用的音乐应该柔和一些还是欢快一些?
  • 敬拜时应该用什么样的乐器?电吉他可以用吗?架子鼓呢?
  • 唱最新的赞美诗可不可以?还是越老的赞美诗越“属灵”?
  • 姊妹可以讲道吗?可以带领敬拜吗?
  • 唱诗班的人必须是教会的成员吗?唱诗班应该穿长袍吗?如果是,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 查经班按什么分班呢?按照年龄段?按照所居住的区域?还是按照查经主题?
  • 施洗采用什么方式?浸水洗还是点水洗?
  • 信主后要多长时间才能受洗?必须学完慕道班的课程后才能受洗吗?
  • 受洗的时候需要穿长袍吗?还是随便穿什么都行?
  • 成人主日学应该在主日敬拜之前还是之后?
  • 教会是否应该有成人主日学?还是只保留一个时间比较长的敬拜活动就可以?
  • 教会该不该租一个更大的地方聚会?还是采用分堂的方式?
  • 教会应该给牧师支付多少工资?标准如何确定?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按照教会奉献收入的一个比例?还是教会带领者们共同商议来确定?
  • 牧师的工资是否应该向会众公布?
  • 向外差派宣教士的话,支付的费用标准应该如何确定?
  • 教会奉献金的使用情况需要定期向会众通报吗?多久通报一次?
  • 牧师可以独自决定教会资金的支出吗?如果可以,有限额吗?限额多少?
  • ……

 

教会内部可能产生分歧的地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这里还没涉及到教义方面,否则分歧之多可能更加令人难以想象。所以,在我的办公室里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分歧在他们中间。”

大家要知道,教会内部的分歧是教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家庭里也是这样,这是无法避免的。

我看过一群六七岁的孩子们给神写的信,我来给大家念几个。

有个小女孩儿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上帝,我敢肯定你要爱世界上的每个人会很难,因为我们家只有四个人,但我都做不到爱他们每个人。

有个小男孩儿写道:

亲爱的上帝,如果该隐和亚伯都有自己的房间的话,他们可能就不会彼此残杀了……反正这对我和我哥哥挺管用。

分歧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还是教会的一个成员,你肯定会跟其他人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这就是生活!所以在教会里分歧是无法避免的。

这让我想到了关于分歧的第二个看法。

 

第二,在处理教会内部分歧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问题本身同等重要。

请大家把圣经翻到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我们来看第17-19节:

我现今吩咐你们的话,不是称赞你们;因为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第一,我听说,你们聚会的时候彼此分门别类,……

(“分门别类”这个词新译本和标准译本翻译为“分裂”,当代译本翻译为“拉帮结派”。)

……我也稍微的信这话。在你们中间不免有分门结党的事……

(这里的“分门结党”和前面的“分门别类”是不一样的词。保罗换的这个词可以翻译为“不同的意见”,那么你觉得保罗为什么认为这里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呢?答案在下面这句话……)

……好叫那些有经验的人显明出来。

也就是说,在教会有分歧的时候,你要仔细留心看、认真听,因为有能力、有资格担当带领者的人,会在这样的场合下脱颖而出,显明他们属灵上的成熟和见识。

不同的意见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会让潜在的带领者有机会显明出来。有资格成为属灵领袖的标志之一,就是你是否足以重视其他人,甚至在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时,也能尊重他们、爱他们。

所以,你对什么事情不同意当然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表达你的不同意见的,也就是你是怎样处理分歧的。也就是说,在处理教会内部分歧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问题本身同等重要。

 

第三,分歧不一定会导致机会丧失,有时反而可能提供更多的机会。

这正好是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所发生的事情。现在我们来看看在两个产生分歧的朋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争论的原因

根据我们手上有限的线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保罗和巴拿巴这个原本很牢固的团队,最后是怎么分道扬镳的。

我们要先回到使徒行传第十二章,看看第25节:

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约翰·马克是巴拿巴的表弟。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们早先就是在约翰·马克的家里经常碰头、开会的。教会在为彼得从监狱里释放出来而切切祷告时,就是在约翰·马克的家里,那段经文我们已经讲过了,大家可能还记得那个名叫罗大的使女,向祷告会通报说彼得正站在门外。

所以,约翰·马克很有可能经常与早期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和信徒们在一起,也一起祷告。他显然在其他年轻人当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因为保罗和巴拿巴在他们的第一次宣教旅程中选择了他。

 

然而根据使徒行传13:13的记录,巴拿巴的表弟约翰·马克后来退出了宣教旅程,离开了保罗和巴拿巴。现在我们来看使徒行传第十三章的第13节:

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这里的“回”这个词,说得很委婉。保罗后来在第十五章把这个“回”说成是“离弃”,这个希腊语词后来衍生出英文中的“叛教”(apostasy)这个词!可以说,约翰·马克背弃了他的信仰!

也许保罗脑子里还想着另外一件事。请大家把圣经翻到加拉太书第二章,我们来看第13节。在这段经文中,保罗责备了彼得在外邦信徒面前装模作样的行为。当有些显赫的犹太领袖从耶路撒冷来的时候,彼得就不再跟外邦人一起吃饭了。不过要注意,这里不是只有彼得这么做,请看加拉太书2:13:

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这件事情之后,巴拿巴和保罗一同在犹太人的教会为外邦人说话时,他们心里的疙瘩会不会没有完全消除呢?或许保罗对巴拿巴在安提阿做的那件事心里还是觉得有点不舒服。

 

保罗和巴拿巴之间的争论

在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以后,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导致保罗和他的好朋友巴拿巴之间产生争议的事件。

请大家把圣经翻到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我们来看第36-38节经文: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我真想穿越时空隧道返回到一世纪,去听听他们之间的这次最终导致严重分歧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谈话大概会是这样:

巴拿巴说:“保罗,我表弟约翰·马克想跟我们一起去,我想再给他一次机会,把他带上。”保罗回答说:“约翰·马克……绝不可以!那个年轻人上次半道跑了,把我们搞得很狼狈,那个时候指望不上他,现在也是一样。”

“不过保罗,如果你还记得,我上次可是给了你一个机会,找到你,并且把你从大数带到安提阿,和我一起教导众人,我是冒了很大风险才给了你又一次机会的。所以你这个先前大数的扫罗,是最应该宽恕别人的人。”

“不,不是这样的,巴拿巴。别拿我举例子,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神的事工,我和约翰·马克没有什么可比性。实际上,主耶稣自己就曾经说过: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不是这样吗?”

“嘿,别跟我引经据典的,你是说我表弟上不了天堂了?你可真顽固,保罗。”

“顽固?哈!如果他不是你表弟的话,恐怕你也根本想不到要给他第二次机会。”

“是表弟也罢,不是表弟也罢,我就是让他跟着我们……他会和其他任何人一样把这件事做好的。”

“巴拿巴,你就是不愿意承认,你表弟就是个逃兵!我就是不带他。”

“他不是个逃兵,我要带他……”

“我不带他……”

“他一定要去……如果他不能去,保罗,那我也不去了。”

“好吧,不去就不去!”

 

你可能会问:“斯蒂芬,他们不会吵成这样吧?好像连一点彼此的尊重都没有,不会吧?这可是大名鼎鼎的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啊!”

我丝毫没有不尊重他们的意思。实际上,我尊重圣经是神所默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圣经从来不隐瞒英雄人物的缺点和他们的失败。

如果你看第39节前半节经文,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争论有多激烈!请看第39节: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

这里的“争论”这个词,可以翻译为“竞争”、“争夺”,这个词带着很强的情绪,可以说他们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两个人都不妥协,互不相让。对他们两个人来说,这都是原则问题。

弟兄姊妹们,他们两个都错了;但是在神的眷佑下,他们两个又都对了。保罗认为约翰·马克不可靠也是有道理的。当你带人打仗的时候,你可不希望你的人当逃兵。就像箴言书25:19说的那样:

患难时倚靠不忠诚的人,好像破坏的牙,错骨缝的脚。

不过,巴拿巴是把约翰·马克往最好处去想,他很肯定约翰·马克已经悔改了,现在可以在战场上使用他了。

 

从一个团队到另一个团队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的第39节后半节一直到第41节,告诉了我们保罗和巴拿巴之间这次分歧的最后结果:

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在神的眷佑下,原来的一个团队现在变成了两个。毫无疑问,他们会有两种不同的做事方式。不过由于他们这两个团队的宣教,福音传播的速度比原来更快了。

另外,在这一章最后这几节经文讲述巴拿巴的事情以后,巴拿巴就从新约圣经的记录中消失了。虽然保罗后来也在几个地方提起过他,但我们再也没有听过任何有关他的事工或服事的事情了。据说巴拿巴后来在传福音的时候,被一群暴民杀害了。

 

给约翰·马克的第二次机会

巴拿巴没有放弃约翰·马克,最终也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显然那也是巴拿巴被杀害以后过了很长时间的事情。下面我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在新约圣经里面记录的巴拿巴的年轻表弟——约翰·马克所取得的进步。

使徒行传15:39——约翰·马克与巴拿巴坐船去塞浦路斯

在使徒行传15:39,在被保罗拒绝后,约翰·马克与巴拿巴一起坐船去了塞浦路斯。当时约翰·马克的心情怎么样呢?会有些苦毒、愤怒和怨恨吗?保罗作为大名鼎鼎的宣教士,毕竟给他贴了一个人生失败的标签!但约翰·马克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后面会看到,显然他向保罗完全敞开了大门、使得保罗可以回去找他。

 

歌罗西书4:10——保罗指示歌罗西教会欢迎约翰·马克

保罗最后决定以公开的方式来表明他和约翰·马克的关系。在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信中,保罗指示他们要欢迎约翰·马克。在歌罗西书第四章的第10节,保罗是这样说的:

与我一同坐监的亚里达古问你们安。巴拿巴的表弟马可也问你们安。(说到这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就接待他。)

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那件事情发生十八年之后,保罗显然有了很大改变,约翰·马克也是如此!

 

提摩太后书4:11——约翰·马克对保罗的事工很有益处

另外,在提摩太后书4:11,保罗给了提摩太一些最后的指示。在保罗所写的这最后一封信中,他告诉提摩太:

……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

看起来保罗想在离世以前把他和约翰·马克之间的这件事处理好。到了这个时候,教会已经读了《使徒行传》这本书,知道了约翰·马克半途而废的事情。他们不清楚这样一个人是否靠得住,而保罗就想让他们知道,约翰·马克是值得给他第二次机会的,他对保罗的事工非常宝贵、很有帮助。

 

马可福音——是由约翰·马克写的

后来证明巴拿巴是正确的了吗?当然!他的那个决定带来的一个丰硕的成果,就是你每次打开圣经都能看到的那本书——《马可福音》,这部福音书就是巴拿巴的表弟约翰·马克写的。

 

彼得前书5:13——彼得称呼约翰·马克是他属灵上的儿子

彼得前书5:13最后一次提到了约翰·马克。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发现:彼得称呼约翰·马克为他属灵上的儿子:

……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

就像保罗带领提摩太进行门徒训练一样,彼得带领约翰·马克进行门徒训练。彼得也曾经从神所给的第二次机会中受益匪浅,成长为后来的使徒,现在彼得要在信仰上对他这个也得到了第二次机会的属灵儿子进行门徒训练。

 

结论

在战争年代,治疗类选法(triage)是指根据战场上受伤人员伤势的紧迫性和救活的可能性等因素,在战场上决定对哪些伤员进行优先治疗,通过治疗类选法来决定对受伤人员的治疗方式。医务人员根据受伤战士的伤情,要从三个类别中选一个来给他们贴标签。第一种标签是“没希望”,也就是因为伤势过重,已经回天无力了;第二种标签是“没问题”,是指受伤战士无论是否得到帮助,都能活下来;第三种标签是“不确定”,是指如果马上得到及时救治,受伤战士是可以活下来的。由于药品和医疗器材相当短缺,医疗救助只限于提供给第三类受伤的战士。

有一名战士的一只腿被严重炸伤,医生在对他进行检查后,确定他属于“没希望”这一类,就丢下他等死了。不过有个护士发现他还清醒,就跟他说话,他们发现两人都是从俄亥俄州来的。在认识了这个人以后,护士觉得不能丢下他不管。有天晚上她就溜进病房,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违反了很多规定,把他的标签从“没希望”换成了“不确定”。于是这个伤员就被卡车拉到了一个条件更好的地方,在那呆了几个月的时间。后来他康复了,虽然丢了一条腿,但是保全了生命。这都是因为有个护士违反了治疗类选法的相关规定,改变了他的标签,给了他第二次机会才活了下来。

 

也许教会的任务就是到处看看,换换标签;也许你的标签今天就该换一下,从“不信主”换成“信主”;也许今天你该把你自己贴的某个标签换一下,比如你贴的“没希望”的标签、你把某人贴的“不可能信主”的标签、你把某件事情贴的“不可能饶恕”的标签、把别人对你做的某件事贴的“不可忘记”的标签等等。

对于在座的已经信主的人来说,也许你应该祈求神来马上帮助你,改换你的标签,在你心里做个手术,把你:

  • 从普通信徒换成委身的信徒;
  • 从很少祷告的基督徒换成祷告的勇士;
  • 从吝啬的信徒换成慷慨的奉献者;
  • 从不参与教会事奉的旁观者,换成无私的仆人。

 

即使是伟大的使徒保罗,我们也可以从他给人贴了一个“没希望”的标签这样的失败中学到一个功课;另一个使徒巴拿巴完全明白第二次机会的意义,我们也能从他那里学到关于神的功课,学到关于恩典的功课。

要知道,尽管主耶稣不得不面对我们这些顽固的仆人,但他总是愿意给我们每个神的儿女第二次服事祂的机会。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1997年9月28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1997

版权所有

Añadir un comentario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HAGA CLIC AQUÍ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