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gha

Select Wisdom Brand
 

32 - 如何应对无神论者

Ref: 1 Peter 3:13–17

如何应对无神论者

“基督教入门”(第三部分)

彼得前书3:13-17

 

  1. 你是如何应对一个无神论者的?
  2. 你是如何回应那些愤世嫉俗和不信的人的?
  3. 在一个既否认又抵挡《圣经》所启示的神的社会中,你是如何生活的?
  4. 在一个否认超自然现象、神迹及造物主的世界里,你又是如何传福音,使人成为基督的门徒的?
  5. 当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宣称,如果他能让一个人不再相信神,他就能心满意足地死去,那么作为一名学生,你又该如何回应呢?[1]
  6. 你是如何面对一个愤怒且充满敌意的世界的?
  7. 你要如何改变人们对造物主又真又活的现实故意视而不见的现状呢?

 

我知道有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世界对于信仰的看法。他首先承认自己对唯物主义存在偏见,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进化论的世界观,它否认世界是由造物主借着祂超自然的工作所造成的。我现在要引用这位教授非常有名的一段话:

“尽管科学中的一些构想很荒谬,尽管它未能实现许多关于生命的承诺,但我们仍选择站在科学这一边,这是因为我们预先就对唯物主义情有独钟。而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绝对的,是因为我们不能允许神的脚踏入门框。”[2]

换句话说,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在谈话中给神留有一丝空间;甚至不要去思考造物主存在的可能性。只需要知道:唯物主义、宇宙和大自然,必须是一切的答案。

弗兰克·图雷克(Frank Turek)在他那本优秀的护教书《从神那里窃取》(Stealing from God)中写道:

尽管事实上唯物主义对宇宙和地球如何能如此完美的协调以维系生命无法给出答案;而且,唯物主义也无法解释自然法则、逻辑法则甚至数学法则(事实上所有这些法则都指向一位设计者和创造者);更不用说嵌入在遗传密码中的所有信息,以及人类繁复无比的思维;对了还有那些被人们持有的普世道德标准,人们根据这样的标准判定哪些事情是恶的,哪些事情是好的,这似乎是人尽皆知的一件事,但这个标准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对此,唯物主义都无言以对。[3]

听到如此精妙的论述,也许大家会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像弗兰克·图雷克(Frank Turek)以及给他的书作序的拉维·撒迦利亚(Ravi Zacharias),还有其他擅长修辞学、哲学和世界观的人的原因:这些才华横溢的护教家们可以非常有力地回应那些怀疑论和无神论者。

这是他们生命中的角色,我们也非常有幸他们在我们的身边捍卫福音的真理。然而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在《圣经》中发现,主原本的心意是:普通的信徒也要成为护教学家,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向这个歪曲不信的时代给出我们的答案。我们的答案不一定是关于数学或遗传学的,可以是关于其他的事物。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彼得前书第三章所学习的内容,就会发现,使徒彼得是在给我们提供一份支持护教学的“关键经文”。[4]

我们可以在第15节的中间找到这部分的内容,彼得说:

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在想:“哦,不,我永远不会成为拉维·撒迦利亚或者能与他媲美的那种人!”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我们当然可以培养我们的护教学技能,并以此回答那些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进化论者、唯物主义者,以及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宗教人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年都会在我们教会举办护教学大会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磨我们的护教学技巧。但当我们仔细研读这段经文的上下文时,我们会发现:彼得是要告诉所有的基督徒,我们的态度和我们所给出的答案一样关键。换句话说,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与我们对生活的解释,都是护教学的一个部分。

彼得在这里为我们展示了在一个被非信徒包围的世界中,我们最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事实上,当你的生活能够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时,你就已经搭设起了一个展示福音的舞台。

那些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其他的宗教人士,将会把你的生活看作是“无法回答的证据”,换句话说,他们就是无法理解你!无法理解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是什么让你如此的特别?

让我们一起研读接下来的几节经文,并从中找出四种方法,使我们能够震撼和影响这个不信的世界。

 

首先,我们要将受苦看作是一种祝福!

请看彼得前书3:13: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经文,彼得在这里使用了一种“修辞问句”的写作手法,就是不需要回答的、答案一目了然的疑问句。彼得问:“当你‘热心’做好事时,谁会想着伤害你呢?”正常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当然没有人想伤害这样的人!”[5]

然而彼得接着用“第四类条件句”告诉我们,还真有可能会有人想伤害我们。对了,需要向大家解释一下,“第四类条件句”也称为“混合条件句”,是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一种复杂条件句,通常用于表示可能性较低或具有假设性的情况。

这里译为“害”的动词在其他经文中被译为“苦害”(徒12:1);“恼恨”(徒14:2);“下手伤害”(徒18:10,标准译本)。

彼得在第14节补充说:“你们就是为义受苦。”换句话说,你之所以陷入麻烦,不是因为你制造了麻烦,反而是因为你远离了麻烦。你是“为义受苦”

在彼得前书中,“受苦”这个词前后共出现了12次,比其他任何新约书信都多。在整本新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41次,大多指经历了不愉快或被伤害的事。[6]因此,彼得在这里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善良并不能保证不会遭受苦难。[7]

但即使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我们还是要行善、好好地生活。即使这个世界对我们不友善,我们仍要与人为善。即使我们被人伤害,也不可以恶报恶。当我们这样行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被震撼,好奇地问:“你到底是谁?!”

现在请大家留意信徒在苦难中该有的态度,还是在第14节那里,彼得说: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会说:“真的吗?可是我并不觉得有福啊!我就是觉得自己被人伤害、贬低、忽视、诽谤,被人践踏和嘲笑,这怎么能算是有福呢?!”

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也使用了“有福”这个词: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5:10-12)

被译为“逼迫”的这个词,有“被追赶”或“被追逐”的意思。我们也可以把它干脆理解为“骚扰”!顺便说一下,要确保你是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而无端被骚扰的。如果是因为在开车的时候违反了交规而被交警拦下来,那交警并没有骚扰你,更没有逼迫你。

事实上,彼得和主耶稣所讨论、传讲的内容,同时也是使徒雅各写给信徒的信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他在信中写道: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1:2-4)

还有,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说,即使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既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但祂“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5:8)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是“有福”的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受苦使你可以效法基督的品格。

如果耶稣尚且需要通过所受的苦难而学习顺从,那么我们也需要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一位作者就是这样说的:“人的逆境就是神的大学。”[8]

学习信心和品格的完美课堂,就是苦难。

其次,受苦不仅可以使我们效法基督的品格,还可以让我们聚焦于基督的再来。

耶稣先发出了“有福了”的宣告,紧接着彼得和其他使徒都重申了这一真理。我们之所以是有福的,是因为我们终将离开这个敌基督的世界,并将生活在我们主荣耀的国度里。先知哈巴谷就曾写道:

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2:14)

换句话说,苦难会使我们重新专注于基督的再临。当我们经受苦难时,无论我们所经受的苦难具体是什么(疾病、逼迫、孤独、损失或其他),这些苦难都能让我们松手,不再紧抓着各样的东西、事物和属地的一切。

在这么多年的事工中,包括我们刚刚举办过的“家庭特会”(Family Conference),许多被主大大使用的讲员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实都经受了巨大的苦难,而且他们往往都是在默默地承受着这些苦难。

我们其中的一位讲员的大儿子几年前被谋杀;另一位讲员的孩子因癌症过世;还有一位讲员正在与肾损伤及因肾损伤引起的极度疲乏做斗争;还有一位讲员在我询问他的健康状况时,他对我说:“我很感恩现在有这么先进的科技,不然我可能就要像我的祖父那样什么都看不见了,因为每天晚上床睡觉前,我都会摘掉我度数极高的隐形眼镜,如果没有它们,我的右眼和失明是一样的。”

被神大大使用的基督徒,往往是那些经受了许多苦难的基督徒。[9]

因此,在一个被无神论影响了的世界中,成为一名有力的护教者的第一步就是:把苦难看作是从神而来的祝福。

 

其次,跟着“神圣鼓手”的节拍继续前进!

彼得在第14节的最后说道:

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

换句话说,你周围的人会试图恐吓你,迫使你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但不要退缩,也不要后撤。

在宗教改革500周年的纪念日上,我们集中讨论了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勇气和改革运动中的几个“唯独”(solas)。即使面对令人难以置信的恐吓,以及几个世纪固化下来的教会传统,当时的路德拒绝退缩。当他站在沃尔姆斯的法庭上(the court of Worms)时,他向神祷告说:“我站在这里,别无选择,请帮助我!”

从宗教改革运动中诞生了这几个“唯独”或者“唯有”,比如“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唯独恩典”(sola gratia),即救恩唯靠恩典;“唯独信心”(sola fide),即唯靠因信称义;以及“唯独基督”(solus Christus),即唯有基督救赎了我们。但就是“唯独”这个词让世人惴惴不安,这个世界会对我们说:

  1. 别光只有《圣经》,再加上点其他宗教的经文;
  2. 别光只有恩典,再加上点个人的功劳;
  3. 别光只有基督,再加上点教会的功用;
  4. 别光只有信心,再加上点个人的行为。

他们还会说,来吧!别那么教条,别那么执着于所谓的“一主,一洗,一信”(弗4:5)。但基督徒们,千万不要被吓倒了,也不要将福音中那些让世人惴惴不安的、确定无疑的真理抹去。

 

彼得在第15节继续说: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

新译本把它翻译为:只要心里尊基督为圣,以他为主。

“尊主基督为圣”这句话意味着要视基督为圣,尊荣基督为圣,同时敬拜基督为那位至圣者。换句话说,我们以绝对的敬畏尊崇基督,并将我们所有的忠诚都敬献给祂。[10]

彼得在这里实际上是将以赛亚书八章13节的经文结合了起来,对基督的神性作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宣告。先知以赛亚写道:

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

在以赛亚所写的经文中,主在希伯来语中的名字是雅威(Yahweh,或Jehovah),中文把它音译为“耶和华”。换句话说,彼得是将从先知以赛亚那里得到的这句话,应用到了耶稣的身上,即“尊基督为圣,以他为主”,为耶和华。

我们可以这么想:彼得基本上是在告诉教会,旧约的耶和华就是新约的耶稣基督。在这个类比中,因为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的儿子,所以显然祂应该成为那位“神圣的鼓手”,我们都要遵循祂神圣的意志,按着祂的节奏不断前行。

但请弟兄姊妹们留意,我们的前行不是从脚开始的,而是从我们的心开始。请大家再来看第15节是怎么说的:

只要心里尊基督为圣,以他为主。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基督在我们的心中成为至高无上的主。在你的心里,只有你能与基督对话;也只有你能看到并知道,到底是谁坐在你心思意念及生命的宝座上。

彼得说得很清楚:“只要心里尊基督为圣,以他为主。”但为什么要强调“心里”呢?这是因为在彼得的时代,“心”被认为或被描述为个体深层情感的所在,是惧怕的所在、爱的所在,也是失望的所在。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们还会用包含“心”的词来表达我们的感受,比如:

  1. 心灰意冷(disheartened);
  2. 心情沉重(downhearted);
  3. 心胆俱寒(fainthearted)。

我们经常会谈论某些让人“心痛”的事,而且对于那些正在经历着巨大绝望或损失的人,我们也会用“心碎”这样的词来形容他们的状态。

彼得似乎是在提醒我们:正是在我们的心里,也就是在那个最深的情感和最深的渴望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这些早期信徒和如今的每一个信徒,都感到被抛弃、被嘲弄,感到痛苦、苦恼的地方;在那里,在你的心的至圣所里,要尊祂为主!

150年前,一位赞美诗的作者是这样写的:

在你心中尊崇祂为主,

让祂在那里使一切降服,

让不洁不净尽被祛除,

让虚伪谎言无所居处。[11]

 

塞缪尔·威尔伯福斯(Samuel Wilberforce)是威廉·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的第三个儿子。大家可能还记得,威廉·威尔伯福斯是一位忠实的信徒,他在十八世纪末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结束英国奴隶制的事业中。

他的儿子塞缪尔也是一位忠实的信徒,他曾写道,我们可以用四个词来定义什么是“在我们的心中尊崇基督”,这四个词分别是:承认(Admit)、降服(Submit)、交托(Commit)和传扬(Transmit)。

“承认”,就是我们需要向神承认我们的罪,承认我们对救主基督的需要;“降服”,就是当我们弃绝了罪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降服于祂;“交托”,我们每天都要将我们的道路交托给主;“传扬”,我们要向别人传扬祂福音的真理。

承认、降服、交托、传扬。这听起来像是四个行动要点,似乎我现在做的就是“传扬”的部分。

我们刚刚已经谈到了:我们不仅要把苦难看作是一种祝福;我们不仅要跟着“神圣鼓手”的节拍前行……

 

第三,要记得,我们拥有最终的答案!

还是在第15节,彼得说:

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

弟兄姊妹们请听,当你把苦难看作是祝福,并且当你跟随着神圣的鼓手去走那条“又小又窄”的路时,人们自然会问你许多问题。

彼得在这里所用的“问”这个词,是一个非正式术语,而不是某种正式的询问。[12]换句话说,彼得描述的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对话。这可能发生在工作中,在你家后院的栅栏边,在办公室走廊的饮水机旁,或者在下课铃响了之后的教室里。

他们想让你做出解释,希腊原文是“apologia”,由这个词衍生出了我们现在的“护教学”(apologetics)这个词。

这个词在这里被翻译为“解释”或“辩护”。“护教学”这个词的英文单词与“道歉”(apology)的英文单词非常相似,当然了,我们学习护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很擅长道歉。这个词的意思是“辩护”或“回答”。

彼得在这里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想要得到一个答案,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想要的不是有关我们所信的解释,而是有关盼望的解释。他们可能就是没办法忽视我们生命中的盼望!

事实上,第一世纪与我们现在所在的二十一世纪没有什么不同。每个时代都充满了挫折、不确定、痛苦和损失。因此,当人们看到那些居然把苦难看作是祝福,并且只听从他们的主的“鼓声”而稳步前行的基督徒时,他们会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有一种超越了今生的盼望。我一定要弄清楚!我要好好问问他们!

因此,彼得这段话的意思是,即使我们无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也没有关系:

  1. 对进化论做出三个回应;
  2. 或详细地阐述关于神存在的宇宙论证据;
  3. 或者解释该隐是从哪里得到他妻子的,以及蜗牛是如何在大雨降下之前抵达方舟的。[13]

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也没有关系的原因是,最终人们想知道的是你的盼望!你是如何应对生命中的苦难的?你为什么把你的生命完全交托给了耶稣基督?这才是他们想知道的内容!

但要小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过一种完美的生活,也不意味着我们从不会犯错。其实只要记得这段经文是谁写的就好了。那么是谁在鼓励信徒要随时做好准备,为他们心中的盼望做见证呢?我们都知道,就是彼得,就是那个宁可从院子里逃出去,也不愿意回答那些不信耶稣的人提问的门徒。我们不需要一份完美的个人记录,我们只需要告诉其他人,我们的盼望是在一位完美的救主身上。

因此,当有人问你当时是如何应对那个艰难处境的时候,你不需要想:“我最好赶紧装出一个灿烂的笑容,然后说:‘我挺好的’”。那个不信的人可能更需要听到整个故事!要把整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我最近看到了一个非常幽默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讲述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一位老人带着他的狗和骡子,在乡间小道上悠闲地走着。突然,一辆超速行驶的皮卡在拐角处急转弯,把这位老人连同他的骡子和狗都撞进了沟里。

后来,当这位老人从断臂和断腿中康复过来后,他决定起诉这位皮卡车司机,以弥补他的医疗费用。当这位老人站在原告席上时,被告的律师对他进行了提问,这位律师说:“现在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你要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我。在交通事故发生时,你是否对皮卡车司机说你‘很好’?”

这位老人回答说:“嗯,当时我和我的狗还有我的骡子正在路上走着……”还没等老人说完,这名律师就打断了他,说:“老先生,我想让你告诉我‘是’或‘不是’。你在事故发生时是否对司机说你‘很好’?”

“嗯,当时我和我的狗还有我的骡子正在路上走着……”这名律师向法官申诉说:“法官大人,这位老人拒绝回答我的问题。你能否命令他回答我的这些具体的问题呢?”

法官回答说:“他显然想告诉我们一些事,就让他先说完吧!”

于是这位老人说:“好吧,当时我和我的狗还有我的骡子正在路上走着,这辆卡车转弯时速度过快,把我们都撞到了沟里,我的胳膊和腿都断了。然后这个司机停下车来,他看到我的狗受了重伤,于是从他的卡车上拿起了他的步枪,然后开枪打死了我的狗。接着他又看到我的骡子也摔断了腿,就也把它给打死了。然后他转过头问我:“你还好吗?”我赶紧说:“我很好!”[14]

因此,当有人问我们问题时,不要把我们的回答简化成一句敷衍潦草的“我很好”。这可能听起来不错,或让人觉得很属灵,但其实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故事展开了讲。

那些不信的人需要知道,我们也会经受苦难。事实上,我们可能正在遭受着和他们一样的痛苦,但我们会认为这是神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并且会带来更深、更丰富的祝福。彼得在第17节那里就补充说:

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换句话说,这只会在符合神旨意的情况下发生,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心牢牢地锚定在神的身上。是的,我们在受苦,但我们相信神的主权;是的,我们也会忧伤,但却不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前4:13)。而这个世界就是弄不明白你的盼望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所以当他们问你盼望的缘由时,你要告诉他们整个故事,并且彼得在第15节的末尾继续补充说,当我们回答他们的问题时,要确保我们能“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也就是说,不要有任何傲慢或无礼的态度。不要表现得就好像你比他们更优越或更聪明一样。

针对这段经文,圣经学者魏华伦(Warren Wiersbe)曾写道:我们不是要赢得争论,而是要赢回那些失丧的灵魂,使其归向基督。[15]

当我们在研究《圣经》,更多地了解神所造的这个奇妙世界时,魏华伦所说的这句话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从来没有一个唯物主义者、不可知论者或无神论者是因为“被辩倒了”才进入神的国的。

你的那位不信的同事不可能会在晚餐时自己默默地想:“我的天啊!每次当我们谈论到有关生活和神学的话题时,这个家伙都能把我驳倒。他总是有最好的答案。看来我得信主了。”不会的。

在有关回答不信之人的疑问上,神呼召我们成为“见证人”,而不是“起诉人”。

 

最后,第四点:不要忽视了你的良心!

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前面的三点:

  1. 将受苦看作是一种祝福;
  2. 跟着“神圣鼓手”的节拍继续前进;
  3. 要记得,你拥有最终的答案。

第四点:不要忽视了你的良心。

请大家一起来看第16节的经文:

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你可能无法避免被人诽谤,但尽量不要为他们提供诽谤的“弹药”,要“存着无亏的良心”。有一位作者曾写道:良心可以比作一扇窗户,让神真理的光照进来。[16]

所以要经常藉着认罪和悔改来保持心灵窗户的洁净。

彼得在这里再一次提到了你生命中那个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到的部分。除了你自己,没人知道你的良心在说什么。

彼得先是提到了要在心里将苦难视为一种祝福;然后说在面对困境时,情感上也不要恐慌;私下里,要在心里尊崇基督为主;最后,要存着无亏的良心。

其实想想也挺有趣的不是吗?按照彼得的说法,当我们想要有力地护教时,我们私下的品行似乎比我们在公开场合中说了什么更加重要。所以彼得说,要“存着无亏的良心”,因为往远了看,这无亏的良心最终会反映在美善的行为上。

其实只要看看现在的报纸就能知道,即使是在这个属地的世界,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好的、有罪的和邪恶的;反之,这个世界也非常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清洁的。

这么看来,彼得似乎是在向我们发出一个警告:如果你要告诉人们耶稣基督是生命的答案,那么要确保你的个人生活不会引起别人的质疑。如果真的有许多人有理有据地质疑你,那将是最糟糕的护教方式。

根据使徒彼得的说法,我们的生活应该成为那能彰显耶稣基督福音之恩典、能力、饶恕和盼望的最佳见证。[17]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们,包括我们的生活、态度、盼望和信靠,恰恰就是基督教真理那无法反驳的论据。我们要把自己带到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以及其他宗教人士的世界中,去影响他们。

  1. 你会心痛——但在基督里有盼望;
  2. 你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与基督已经和好;
  3. 你有苦难——但会降服于基督的旨意;
  4. 你会失败——但会从基督那里领受饶恕;
  5. 你被救赎的生命,是基督福音现实的、无可辩驳的力证。

因此,应对无神论者的最好方法,或者说最好的一种护教方式就是:出现在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和其他宗教人士的世界里,并向他们讲述你的故事;若是可能,就把整个救恩故事都讲给他们听。

就像一个世纪前这首赞美诗的作者一样,他将自己的见证这样写了下来:

 

我的盼望在主里,他为我舍己,

在加略山上承担罪恶代价。

无我之功,消除主的愤怒,

唯有信靠耶稣义行,希望矗立。

现今主为我,站在天父宝座前,

显露受伤之手,视我如己躯。

主的恩典早已安排妥当,我只需相信,

认识祂爱的大工,领受基督。

主为我而死;主为我而生,

恩赐我永生与光明无尽。[18]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7年10月22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7

版权所有

 

[1] Michael Bentley, Living for Christ in a Pagan World: 1 & 2 Peter (Evangelical Press, 1990), p. 132

[2] Frank Turek, Stealing from God (NavPress, 2014), p. 153

[3] Adapted from Turek, p. xxiv

[4] Adapted from R.C. Sproul, 1-2 Peter (Crossway, 2011), p. 113

[5] Adapted from D. Edmond Hiebert, 1 Peter (BMH Books, 1984), p. 221

[6] Hiebert, p. 223

[7] Adapted from John MacArthur, 1 Peter (Moody Publishers, 2004), p. 197

[8] Paige Patterson, A Pilgrim Priesthood: An Exposition of First Peter (Thomas Nelson, 1982), p. 123

[9] Adapted from Paul Cedar, The Preacher’s Commentary: James/1 & 2 Peter/Jude (Thomas Nelson, 1984), p. 169

[10] Adapted from Hiebert, p. 226

[11] Carolyn M. Noel, “At the Name of Jesus” quoted by Michael Bentley, p. 131

[12] Hiebert, p. 228

[13] Adapted from Charles R. Swindoll, Insights: James, 1 & 2 Peter (Zondervan, 2010), p. 200

[14] Charles Price, from the sermon, In the Beginning: The Creator at Work, People's Church Toronto

[15] Warren W. Wiersbe, Be Hopeful: 1 Peter (David C Cook, 1982), p. 97

[16] Wiersbe, p. 97

[17] Adapted from Hiebert, p. 227

[18] Norman J. Clayton – My Hope is in the Lord, 1945

Ongeza Maoni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BONYEZA HAPA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