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3 - 世事如烟

3 - 世事如烟

Ref: Ecclesiastes 1:8–11

世事如烟

找到日光之下的意义(第三部分)

传道书1:8-11

 

十七世纪初期,一位荷兰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幻灯投影仪。他让光线穿过有色玻璃,结果投射到墙上的图像比本来的物体更大。这种仪器在当时被称作“魔术灯”。没过多久,伦敦的环球剧院(Globe Theatre)就引进了这种设备。他们把图像投射到一面镜子上,然后反射到烟雾缭绕的舞台上,从而制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这个尝试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果,因为图像会随着烟雾而变幻,惟妙惟肖。从那时开始,魔术灯被用来制造各种特效。

1770年,一个名叫约翰·施洛弗尔(Johann Schröpfer)的江湖术士,自称可以把死人的灵魂召唤回来。他借助这套设备成功地骗过观众,从而名噪一时,要知道当时有很多高级官员甚至皇室成员也在观看他的表演。

在十九世纪以前,全世界的算命先生和娱乐场所都采用了这种仪器,令人产生幻觉。由此衍生出一个词汇,叫做“烟雾弹”,或者“障眼法”,指的是迷惑、欺骗别人的手段。这个词在剑桥词典里也可以找到,意思是:“像魔术一般骗人的东西,让人信以为真的幻觉。”

 

三千年前,一位名叫所罗门的国王得出一个结论:他和别人一样,都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烟雾弹的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看起来会令人满足的事情,并不会真的带来满足;似乎有意义的事情并没有真正的意义;人生中那些意义重大、带来满足的事情其实只是幻觉。年老的所罗门承认自己被欺骗了;他用了一生的岁月所追逐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现在他写出了自己的个人日记《传道书》。圣灵借着所罗门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事实。他描述了人生在日光之下的那些虚空、短暂和毫无意义的追求。

日光之下的生活,指的是缺乏敬虔智慧的人生。这是所罗门最喜欢用的表达方式,可是过去几十年,他的生活既不敬虔,也没有智慧。

从传道书第一章所罗门就开始证明:如果我们的人生只是在日光之下,那么结果必然只有绝望。离开了神和耶稣基督的福音,人生只有这一种结局。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带领我们一起观看自然世界,让我们意识到没有谁可以免于一死。

在1:4他写道: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

换句话说,世界上的人一代又一代地来来往往,地球一刻不停地一直在旋转。我们无法阻止死亡的进程。

我们也不能阻止太阳的脚步。因为他在第5节说: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

不管你做什么,如何生活,有什么成就,都丝毫影响不到日出日落的节奏。不仅如此,我们也没有本事驾驭风向。第6节说: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我们可以收听天气预报,了解即将到来的飓风;可以测量风向的转变,甚至会把它分成1-12级,但是我们根本无法掌控它。

在这里,所罗门说:“如果你的人生仅仅关注日光之下的事情,那么你会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完全仰赖生态环境而生存,对大自然无能为力。”你没有办法让地球停止转动,不能遮掩太阳的光芒,不能让风止住,也不能让海水不再涌流。你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你以为自己声名显赫,大权在握,其实那些只是过眼云烟。

 

接下来,所罗门从自然世界转向人的本性,对日光之下的人生做出四个方面的观察。

第一,我们对人生的重复感到厌烦。

传道书1:8前半节说:

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

我们可以把所罗门的话翻译成:“人生是这样乏味、劳累,甚至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人生实在太无聊了。”[1]

有些希伯来学者认为这段话引出了所罗门接下来的观察。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对人生感到无聊和不耐烦。

 

第二,我们对人生的经历并不满意。  

第8节后半段写道:

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

在这里,所罗门指的是视觉和听觉。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人生经历,可是并不感到满足,反而觉得不耐烦,因为还希望观看、收听、品尝和体验别的事情。

你有没有开车去过大烟山的蓝岭公园路(Blue Ridge Parkway)呢?你有没有乘坐邮轮去加勒比海航行呢?你有没有徒步走过阿巴拉契亚的山路(Appalachian Trail)或者在黄石公园(Yellowstone)露营、攀登喜马拉雅山呢?你有没有乘坐直升机穿越科罗拉多大峡谷(Grand Canyon)或者在大西洋城的沙丘驾驶四驱车呢?

我用谷歌搜索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有一个网站推荐了北卡罗来纳州的十七个最美丽的旅游景点。我打开链接,发现自己只去过其中的三个地方,还包括一个湖。我认出了那个名字,因为曾经开车从那里路过,看到了标识牌。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去过那个地方。

人生还有更多美景等待着我们去观赏。可是,我们早就忘了曾经去过的地方是多么令人兴奋。

你还记得自己拥有的第一辆车吗?可能你早就把那份记忆抛到脑后了。还记得你的第一份工资、第一套房子、第一辆自行车吗?人对自己的经历总是喜新厌旧,从来不会满足的。当你第一次看到气势磅礴的瀑布,听到余音绕梁的音乐时,难免会摒住呼吸,不是吗?但是第二次听到、看到的时候,就习以为常了。昨天傍晚日落时分,你还感慨夕阳无限好,今天就有些司空见惯的味道了。现在,你走在大街上,都懒得看一眼西边的太阳。

所罗门观察到了人性的这个堕落:良辰美景很快就成为昨日黄花。[2]

你以为自己必须拥有某种经历、品尝某种口味、体验某种风情,才会获得持久的满足,结果发现那些只是过眼云烟而已。

人生中的重复经历会让我们感到厌倦,而不是带来满足。

 

第三,我们不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新花样。  

第10节写道: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在这里,所罗门使用了反问句:“难道什么人还会说:‘看呀,这是新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千百年来一直是这个样子。’”[3]

所有看上去新鲜的事物,都是换汤不换药。我们用汽车代替了马车,当代的科技也是所罗门做梦都想不到的。[4]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留声机、电池。可是就连他都说:“我所谓的发明,只不过是把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奥秘公之于众罢了。”[5]他不过是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包装了一下。

我们需要记得:所罗门是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观察人的本性。他的意思是:“人性究竟怎么样,在我们以前的人早就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了,根本没有什么新鲜事儿。”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呢?

一位作家写道:“今天的年轻一代对于父母和老年人一点都不尊敬。任何的限制都会让他们感到不耐烦。他们说话的时候,让人觉得好像什么都懂。”[6]这是一千年前的一位教会领袖写的。另一位作家写道:“孩子们没有规矩,藐视权威,不尊重他们的长辈。”[7]这是苏格拉底(Socrates)在两千四百年前写的。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年轻人需要改过自新了!是吗?不是的。真正的意思是:自古至今,年轻人都在挑剔老年人,老年人也在抱怨年轻一代。

在日光之下,堕落的人性还是老样子。我们仍然对生活中的重复感到厌烦。我们对生活的经历还是不满足。我们的生活没有丝毫的新意。

所罗门还有最后一个观察。

 

第四,生命结束的时候,年轻一代不会记得我们。   

所罗门在第11节说: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世代”这个词是圣经翻译者补充上的,也可以理解为“人”。这两个词都是通过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的。我们不会记得以前的事情、经历或者已经去世的那些人。当然,所罗门谈论的并不是那些给家庭成员留下长久记忆的人。

人们总是期望自己死后不会被周遭世界所淡忘,可是所罗门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有些人或许吹嘘自己永远不会被人忘记。比如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主唱约翰·列侬(John Lennon)在1966年的预言,曾经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他说:

“毋庸置疑,基督教将会衰退地无处可寻。我的说法不会错,走着瞧吧。我们现在比耶稣更加受欢迎。”[8]

按照列侬的说法,我们好像可以得出结论:披头士将会名垂千古,耶稣和基督教则会逐渐消失。大家还是不要被他的烟雾弹欺骗才好。

有人曾经发表过下面的真知灼见:

“不管一个人现在多么有名,他的讣告总有一天会刊登在报纸上。世界上的人都在谈论他们,收听他们的歌曲,阅读他们的文章,采纳他们的观点。如果这些名人都不免一死,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又怎么可能例外呢?”[9]

这种大实话真的很令人灰心。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然而,我们甚至还没有看完传道书第一章呢。不过大家别忘了,我们需要从后往前看传道书这卷书。大家需要记住所罗门是怎样结束他的日记的。他说: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主。

不要一味地专注于日光之下的生活。我们要记得我们的造物主以及日光之上的生活。更要紧的是,要信靠顺服神的儿子,这将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极大的改变。

 

日光之下的生活告诉我们:神的创造简直是多此一举。风云、土地、海洋、天空都是老样子。自然的循环一成不变,我们根本改变不了这一切。神的创造实在很多余。可是圣经一开始就提到;

起初,神创造天地。

相信这句话的人都认为神的创造并非多余,而是极其辉煌的。诗篇19:1写道: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

神设计出日落的场景,是为了让我们敬仰祂创造的大智慧。日出也不是无聊的重复,而是为了见证神的信实、可靠,正如我们可以预料到日出一样。太阳一定会升起,神也一定说到做到!耶利米哀歌3:23写道:神的怜悯每天早晨都是新的。

活在日光之下的人会说:人生毫无意义。无神论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经表达出这样的绝望。他写道:“我们站在大海边上,朝着黑夜和空虚呼喊,但是那声音就像是溺水者的声音,片刻之后,一切又恢复了宁静。”[10]

如果我们的存在没有目的,也没有创造主的存在,那么,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所罗门也从这个角度进行了陈述:“人为什么要在日光之下劳碌呢?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那些在生活中与主耶稣同行的信徒而言,人生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了,而是具有神圣的目的。我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信靠、确信、顺服和盼望。我们不是在轮子上忙碌的沙鼠。神创造的历史是一条直线,我们正朝着某个地方前进;同时,我们在跟随神的时候,将荣耀归给祂,等待着有一天可以和祂永远同在。

但是如果你陷入了一种“日光之下”的思维模式,就会认为日光之下没有新鲜事。人生不过是重新包装、重复设计、销售更加快捷鲜亮的生活方式。可是,这都不会持久。

然而对于凭信心来到神子耶稣面前的人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 在以赛亚书62章,我们有一个新名字;
  • 在以西结书36章,我们有一颗新的心;
  • 在哥林多后书5:17,我们是基督里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 在诗篇33篇,神让我们唱新歌;祂赐给我们新的喜乐;
  • 在启示录21章,主为祂所救赎的子民创造了新天新地;
  • 并且,在21:5,神赐给信徒令人难以置信的应许: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
  • 新天新地是什么样子的呢?保罗在哥林多前书2:9写道: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有一天,我们将会获得永恒的荣耀身体,完全的圣洁。我们再也不会因为任何所见所闻而感到厌倦无聊。当我们将来在天堂的时候,一切的感官都会沉浸在神的荣耀中。[11]

日光之下的生活告诉你:你去世之后,谁也不会记得你。这话不假。等你去世两百年之后,极有可能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你曾经来过。[12]再也不会有人记得你。

但是神的话语告诉我们:祂绝不会忘记我们。启示录21:27告诉我们:我们的名字被记录在生命册上。以赛亚书49:16说:神把我们刻在祂的手掌上。

即便是我们对神最微小的顺服、信靠和服事举动,神也会记得。在希伯来书6:10,作者告诉我们: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神绝不会忘记任何事情!日光之下的生活告诉我们:不管你追求什么,都只是过眼云烟。可是当一个人接受神子耶稣为生命的主和救主的时候,人生就有了确实的把握;从耶稣的角度看待人生,我们就发现神的创造不是重复而又多余的,相反是极其辉煌的,我们要享受神所赐的生活!人生不再是毫无意义的,而是具有了神圣的目的,我们要因此而活!

日光之下无新事?从这个世界的角度来看是这样,但在基督里,一切都是新的,并且越来越新,我们只管拭目以待!

不会再有人记得我们吗?不是的!我们永远都不会被忘记!

 

天父啊,我们实在感谢你!你的应许都是我们不配得到的;你的恩典丰丰富富地浇灌在我们身上;你创造世界的慈爱和怜悯,让我们对今天以及未来都充满确信,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你奇妙的旨意。我们并不是陷入一种无尽的循环,而是朝着永恒的家园前进。

赞美神,祂的福杯满溢;

赞美神,祂创造世上的一切;

赞美神,祂在天上做王;

赞美圣父、圣子和圣灵,阿们!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9年9月15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9

版权所有

 

[1] Philip Graham Ryken, Ecclesiastes: Why Everything Matters (Crossway, 2010), p. 28

[2] Adapted from Ed Young, Been There. Done That. Now What? (Broadman & Holman, 1994), p. 24

[3] William D. Barrick, Ecclesiastes: The Philippians of the Old Testament (Christian Focus, 2011), p. 40

[4] David Moore & Daniel L. Akin, Holma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Volume 14 (Holman & Broadman, 2003), p.17

[5] Adapted from Warren W. Wiersbe, Ecclesiastes: Be Satisfied (Victor Books, 1990), p. 27

[6] Ryken, p. 25

[7] Ibid, p. 26

[8] Douglas Sean O’Donnell, Ecclesiastes (P & R Publishing, 2014), p. 22

[9] Ibid, p. 22

[10] Quoted in David Jeremiah, Ecclesiastes: Heaven on Earth (Integrity, 2004), p. 4

[11] Ryken, p. 32

[12] Adapted from David Gibson, Living Life Backward (Crossway, 2017), p. 32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