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如何避免爱心冷淡
如何避免爱心冷淡
来自使徒约翰的明信片(第四部分)
约翰二书5-6
《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ilence)是二十世纪颇受好评的一部小说。作者描述了一个虚构的村庄。村民们染上一种瘟疫,结果导致缓慢而又不可避免的失忆症。瘟疫会逐步控制人的头脑,最终占据生命,让他们慢慢地失去所有记忆。
为了尽可能地保留生活的意义,有个村民想出了一个主意:标注每一样东西。他找到画笔和油漆,开始在每样物品上写上名称:桌子、椅子、钟表、门、墙、床等等。他走到户外,开始用画笔标注动物:山羊、猪、鸡和奶牛。但是他们的记忆持续衰退,这个人意识到他的标记需要更加清晰,于是开始添加描述的文字。他在奶牛身上写着:必须每天给这头奶牛挤奶,它才会持续地产奶。牛奶是你可以喝的饮料。
最后,当他们记忆中的真实事物进一步流失的时候,村民们担心他们会忘记最要紧的事情,于是聚集在一起,在村口竖起一个告示牌,写上:“神确实存在”。然而,这份记忆最后也溜走了。[1]
我忍不住想到亚当夏娃犯罪堕落的一个更为明显的后果,就是这种导致属灵失忆症的、无孔不入的瘟疫。我们很容易忘记事情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容易忘记神、爱心、真理这些词汇背后的事实。与那些村民不同的是,我们这一代人总是想把那个写着“神存在”的牌子挪走。在今天的英语中,“爱”是被扭曲和滥用得最为严重的词汇;真理的定义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随着道德标准和律法赐予者的缺失,出现这些情况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许多世纪以前,有一位老人意识到了这个危机,那就是:我们会忘记那些掌管、抚养和指引我们生命的关键而又核心的事实。当时他所生活的村庄和我们现在以及所有需要被提醒的世代一样,词汇的真实含义正在悄悄溜走。
我们看到周围的当今世界,你能够体验到的爱心丝毫没有什么道德真理;你所坚持的道德信念或许不具备任何爱的精神。对于信徒、教会和福音而言,这两者都是危险的,因为我们应该讲论真理,就是绝对的、教义的、伦理的、道德的、福音的真理,但同时我们要用爱心说诚实话(弗4:15)。
如果你现在信主的时间足够长,读过这位老人蒙圣灵默示所写下来的书信,你就会发现他一再提到真理和爱心。他不断地给这些词汇下定义,举例进行说明。他持续地让我们回顾一本神所默示的字典中的含义。
我们知道,世界受到这种失忆症的影响是一回事,而基督徒居然也忘记了这些词汇的含义则是另一回事。所以,让我们再次打开各自的圣经,翻到约翰二书,就是圣灵默示这位老年使徒写下来的书信。这是写给一位姊妹的明信片。
在约翰二书第5节,使徒约翰邀请这位姊妹回顾神的字典中的含义。他在第5节开头发出了这个仁慈的邀请:
太太啊,我现在劝你……
现在我恳求你……女士呀,我现在仁慈地要求你……或者翻译为:太太呀,我现在好心地要求你。
这并不是我写一条新命令给你,乃是我们从起初所受的命令。
我们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得到这个命令:我们大家要彼此相爱。
约翰将耶稣的命令提醒她。几十年前,耶稣在楼上房间给门徒赐下新命令的时候,约翰也在现场。这条命令算不上是新命令,因为不是新的启示。神早就在旧约命令犹太人要爱他们的邻居(利未记19:18),甚至要爱那些寄居在他们当中的人(申命记10:19);但是现在耶稣强调了新的重点,以祂自己作为新的榜样。[2]
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
这是一条旧命令,然而在即将来临的全新的教会时代,在一个崭新的蒙救赎的群体中被赋予了新的应用。从天而降、住在他们里面的圣灵,将会让他们结出圣灵的果子,其中第一条也是最要紧的就是仁爱(加拉太书5:22)。
我们要留意约翰在给这位忠心的姊妹写这张便条的时候,用词是多么谨慎。他没有写:“这就是我们从起初所领受的命令:你爱我,我爱你。”
在这封明信片里,人称代词有好几次很有智慧地从单数变成复数,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约翰也把这个姊妹的孩子们包括在当中了。在第1节里,约翰也告诉她:他在真理当中爱这位姊妹和她的孩子们。
在第5节,他很谨慎地对她的孩子们以及她所在教会发出了爱心的邀请。毫无疑问,全教会都会听到这封信的内容。作为95岁的老人,约翰很清楚:不管他给谁写信,最终所有人都会知道信件的内容。
顺便说一下,约翰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尤其是当你发邮件的时候,很有可能不止一个人会阅读你的邮件,尤其是当你提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种事情的时候。对吧?
约翰谨慎而又有智慧地将这位姊妹的家庭成员、更有可能是整个教会都包含在这个命令当中,从而让当时和今天的所有信徒都遵守这个彼此相爱的命令。
这个命令难道不奇怪吗?你怎么可以命令一个人去爱其他人呢?在座已婚的弟兄,有谁的太太答应嫁给你是因为你命令她爱你呢?那可行不通。除了相信基督之外,我们人生当中最好的日子就是和太太结婚的那天了,对吧?
感谢神,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在座的没有哪一位昔日的新娘是因为收到最后通牒才走上红地毯的。没有!因为是你的丈夫向你求婚,而不是命令你嫁给他。所以,这节经文有点奇怪。怎么可能命令人家彼此相爱呢?
如果我们打开这本神的字典,查找爱的定义,就会发现答案的确如此。
在这节经文中,尽管“爱”包含感觉,但“爱”这个词不是一种感觉;它也不是一份情感,尽管它可能涉及奇妙的情感,但是感觉和情感都会起伏不定的。然而神所命令的夫妻之间、基督里弟兄姊妹之间以及神和蒙救赎的教会之间的爱是一种选择。这种爱是意志的行为,不是间歇的,而是日常的;不仅仅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也是在风雨交加的日子;不是出于我们的感受或者喜好;而是因为我们决定这样做。所以,约翰在这里的“彼此相爱”就用了现在时态。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在主持婚礼时提醒新婚夫妇:他们站在神和众多见证人面前,不是因为他们坠入爱河——尽管他们显然如此,而是出于更为深刻的原因;他们站在那里,不是因为他们坠入爱河,而是因为他们已经选择去爱——将自己的一切意志摆在婚姻的祭坛前,为了对方的缘故而牺牲自己。
有一位作家写道:爱心就是一种无私的生活方式。[3]这种含义正随着失忆症的肆虐而消失。我在上周查了一下“爱”这个字的含义,大家今天不妨也去看一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字典里,这个字的基本意思是“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感情”。
大家不要误会。爱可以涉及到强烈而又深刻的感情——没有什么能够像爱那样令人激动。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感情不是那么深刻或者强烈,又会怎么样呢?当用过的碗筷没人收拾,账单到期仍未支付,尿布桶里“芳香四溢”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也拿不准当事人的感受。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会出于强烈而又深刻的感情,而去服事同样在基督里的人吗?你会仅仅由于被深刻的感情所驱使,而向自己的配偶、孩子、其他家庭成员或者其他信徒甚至敌人展现出爱心吗?
如果我们打开神的字典就会发现:爱会超越感情,让人情绪稳固,行事所遵循的意愿会展现出无私以及对神的顺服。所以,我把爱这个字定义为:爱就是彰显神旨意的意志决定。为了防止大家对这个定义有所质疑,约翰邀请我们打开神的字典。
在第6节,他写道:
我们若照他的命令行,这就是爱(这就是我所说的爱)[4]。你们从起初(从最开始)所听见当行的,就是这命令。
约翰采用的是循环式的推理:爱就是顺服神的命令;顺服神的命令就是爱。[5]
一位希腊学者写道:当我们遵守这个神的定义时,这种爱就成为得胜基督徒生活中的掌控因素。[6]
如果你遵守这个彼此相爱的命令,你就能够成功地遵守其他命令。如果你爱别人:
- 你就不会对他们撒谎
- 你就不会针对他们做假见证
- 你就不会欺骗他们
- 你就不会憎恨他们
- 你就不会杀害他们
- 你就不会对他们拥有的东西眼红
- 你就不会偷窃他们的东西
这样我们就看到爱心如何成为顺服神旨意的绝对基础。在这里,约翰说:这就是我们为人的方式,这就是我们行事的准则,这就是我们的行为,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模式。[7]
所以,让我们提出另一个问题:在一个不想与神同行的文化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当一代人拿走村口那个写着“神确实存在”的告示牌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他们实际上是在为着失忆症的横行而自责;失忆症让他们忘记了爱的真正含义以及真理的绝对确定性。
另外,这种现象不光出现在小说或者虚构的村庄里;这种瘟疫的确存在。它实际上是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的。到今天,我们个人仍然在和它抗争。
我们想一下,曾经有一段时间,亚当与神同行,我的意思是,神在伊甸园里以某种物质形体显现,亚当真真切切地与神同行。但是后来,甚至是在他拥有难以置信的特权、喜乐以及与神同行的经历之后,却选择了不顺服神。结果怎样呢?他的爱心冷却了;他对神的态度变为惧怕和憎恨;他对夏娃的爱变成控告和指责——都怪你!
我们有没有意识到:由于悖逆,亚当立马就变得自我中心、骄傲和疏远,他的心变得冷酷。新约圣经描述了当我们拒绝与神同行时会发生的事情:
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马太福音 24:12)
当然,耶稣所描述的是在大灾难时期,人们抗拒神的实际情况;然而,对任何时期任何抛弃神命令的人而言,这都是真实的情况:不法之事增多,爱心逐渐冷淡。
这对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而言都是警告。这不代表你会失去救恩,但是你一定会失去喜乐、见证、对别人的爱心;你会变得自我中心、骄傲、冷酷;最终失去喜乐服事的全部奖赏。这正是约翰在第8节对我们的警告。当心!我们当然不希望所有的奖赏都被没收。几个星期之后,我们才会讲到那节经文。
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结束这篇信息。
关掉教堂里的恒温器,温度将持续下降,我们会觉得冷。当然,这不是我现在要谈的话题。不过,就算我们手脚都冰凉的时候,我们如何避免爱心冷淡呢?有两种做法。
第一,要接受一个事实:爱心不是一个可选项。
关爱其他人不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选择。实际上,耶稣在约翰福音十三章35节说: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这不仅仅针对顺服的基督徒,实际上,爱心关乎到我们个人的身份。事实上,耶稣说的是:这会让世人看到你生命中发生了超自然的事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 爱总是来去匆匆;
- 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
- 爱就是强烈而又深刻的感情。
然而我们都把自私的生活方式当成是爱。马库斯·菲利克斯(Marcus Felix)是一位生活在公元第二世纪的罗马律师。他对当时基督徒做出了下列的描述:“他们都彼此相爱,即便彼此并不熟悉。”
爱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我们身份的标志。
第二,我们要认识到:真理不是可有可无的。
爱心不是一个可选项……真理也不是。在第6节,约翰写道:
照他的命令行……
命令可不是建议。按照神的字典,有一位道德律的颁布者下达了一些命令,这些命令不是我们的观点,而是祂的宣告;这些宣告的定义恰恰是我们个人信仰的告白。祂所说的就是我们所相信的内容;我们应该根据自己所信的去行事为人。
这个不法的世界正在失去记忆:什么是奶牛,什么是鸡,什么是爱,什么是真理……人们都在说:“不要那样斩钉截铁……对待事情不要那样黑白分明……不要在每样东西上做标记……不用告诉我们那些到底是什么……别那么神经兮兮的……真理是你个人的事儿……真理是灵活的,有变通的余地。”
有一位作家很幽默地写道:“在生死攸关的事情上,人们都希望了解不折不扣的真相。比如说,你去医院体检,大夫告诉你,‘你的身体非常棒,和奥运会冠军差不多。恭喜你!’当天晚些时候,你在登上飞机的时候感到胸口疼痛。结果发现,你的大动脉严重堵塞,你离死只不过一步之遥。然后你去质问那个大夫:‘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他说:‘我当然知道你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但是如果我这样告诉病号,一定会冒犯他们的。我希望把这个诊所变成安全的港湾,让人在这里感受到关爱和接纳。’你一定会火冒三丈地对他说:‘在关系到我的健康状况时,我只想要知道真相!’”
显然,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时候,我们想要的不是虚情假意的安慰,而是真相。[8]
你想要得到爱吗?离开了真理,你得不到爱;真理只有在神那里才会找到。你希望自己的心不要冷淡下去,是吗?那么
- 你就要接受一个事实:爱不是一个可选项;
- 你就要认识到:真理也不是一个可选项。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在你的人生中,最有可能变得冷淡的危急时刻就是:
- 当你灰心的时候;
- 当你付出爱心却似乎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
- 当你坚持真理,却感到举步维艰的时候;
- 你相信神的存在,但祂却似乎离你很远的时候。
此时你的爱心最有可能变得冷淡。
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克里斯的九岁男孩得了单核细胞增多症 ,医生要求他整个暑假都呆在屋里,不能参加少年棒球联盟的比赛,不能钓鱼或者骑自行车。对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这种日子太难熬了。
克里斯的爸爸也信主,认为或许主安排这段孤独的时间,要把自己的儿子磨练成可用之才。他经营一家小型的药房,也卖一些小玩意儿,比如便宜的吉他。他也会弹吉他,所以就送给儿子一把,然后每天教他新的和弦或者技巧。结果克里斯找到了弹吉他的小窍门,夏天还没结束,他已经可以弹不少曲子,甚至自己谱曲。几年之后,十几岁的克里斯开始带领崇拜。今天,他创作的歌曲在世界上广为传唱。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克里斯·汤姆林[9](Chris Tomlin)。他写过一首歌词,内容是:
祂将自己裹在真光当中,
黑暗试图躲藏,
听到祂的声音就恐慌。
祂永远立定,
时光自始至终,
在祂手中掌控;
万名之上的名,
配得你我称颂,
我神真伟大,何等伟大!
黑暗的时刻,艰难的日子造就出基督徒的敏锐目光,磨练他们的品格……只要我们靠近那本神的字典,它就给我们带来指引生命、建立盼望、救赎内心的词汇,比如神、真理和爱。
就像那首赞美诗《奇异的爱》(Amazing Love)所唱的:
奇异的爱,怎能如此,我主我神为我受死!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9年2月10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9
版权所有
[1] Rienecker & Gabriel Garcia Marquez,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Harper Perennial Classics, 2006), pp. 46-48; Citation: https://www.preachingtoday.com/illustrations/2015/september/5092115.html
[2] Adapted from Warren W. Wiersbe, Be Alert: 2 Peter, 2 & 3 John, 2 Peter (David C Cook, 1984), p. 129
[3] Herschel H. Hobbs, The Epistles of John (Thomas Nelson, 1983), p. 155
[4] Robert W. Yarbrough, 1-3 John: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Baker Academic, 2008), p. 341
[5] Constantine Campbell, The Story of God Bible Commentary: 1, 2 & 3 John (Zondervan, 2017), p. 194
[6] D. Edmond Hiebert, The Epistles of John (BJU Press, 1991), p. 300
[7] Adapted from Kenneth S. Wuest, Wuest’s Word Studies: In These Last Days (Eerdmans, 1954), p. 203
[8] Adapted from John Ortberg, “Loving Enough to Speak the Truth,” preachingtoday.com
[9] Adapted from Max Lucado, Unshakable Hope (Thomas Nelson, 2018), p. 87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