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7 - 陪伴的服事 约伯记2:11-13

Series: 约伯记 (Job)
Ref: Job 2:11–13

陪伴的服事

约伯记2:11-13

 

引言

如果你已经够35岁了,那你可能还记得一位叫艾尔玛·邦贝克(Erma Bombeck)的女士。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她是最成功的联合专栏作家之一。她经营一个联合专栏,谈论日常生活的话题;同时她还是一个母亲和家庭主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她用自己的现实主义和幽默感来鼓励女性,那个时代的社会认为女性不应该说出自己的想法。

尽管艾尔玛忠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她的幽默感和现实主义精神还是让人颇有微词。她的书《关系密切的家庭容易闹翻》(Families Who Play Together Get Irritated with Each Other)赢得了不少关注。她的另一本书《化粪池上的草总是更绿》(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ver the Septic Tank)使她声名远扬。

艾尔玛还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连续看三场橄榄球比赛,他就应该在法律上被宣告死亡。”我认为那是不对的!

艾尔玛·邦贝克于1996年死于癌症。当她发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她写了一篇专栏文章,七年前有人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我。这个专栏文章的标题是“如果我还能再活一次”(If I Had to Live My Life Over)。文中她写道:

如果我还能再活一次……

  1. 我会多听少说。
  2. 我会点燃那支雕成玫瑰状的粉红蜡烛,而不让它一直闲置在那,舍不得用。
  3. 我会花时间听我祖父漫谈他的青年时代。
  4. 我会更多地分担我丈夫承担的责任。
  5. 我绝不会因为头发刚刚梳理好,就在大热天还把车窗摇起来。
  6. 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坪上,不担心草地上的脏东西。
  7. 当孩子们冲动地亲我时,我绝不会说:“以后再说。现在去洗洗餐具准备吃饭吧。”
  8. 我会说更多的“我爱你”和“对不起”,但最重要的是,如果再给我一次生命,我会抓住每一分钟。要知道,我们只有一次生命,然后它就消失了。
  9. 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思考上帝已经给了我什么,而不是我还缺什么。(这是对几句话的总结)

生命中一些最好的功课,是在面对死亡时学到的,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在前几次讲道的时候,我说到过报信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来向约伯报告坏消息,整个过程也就是39秒的样子。就在这短短的几十秒内,约伯失去了一切,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你是不是也有这种39秒的故事?如果有的话请发给我,还有你从自己的悲剧或他人生命中的悲剧中学到的人生功课。

我收到过一些教会肢体发给我的邮件,向我诉说他们所经历过的痛苦。有个姊妹说她的丈夫被人杀害了;另一个人说他因为失去了父亲而痛苦挣扎。我非常感谢这些邮件。

有个年轻人通过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而学到了一些深奥的道理。他和他的朋友被一架小型飞机送到阿拉斯加的荒野去打驼鹿。他们是经验丰富的猎人,拥有打猎所需的所有装备,包括一个卫星电话,这是他们在最后一刻才决定租来带着的。在打猎的最后一天,他发现了一头公麋鹿,就开了一枪。结果麋鹿没有倒下,反而朝他冲了过来。他重新装上猎枪,开了火,然后感到剧烈的疼痛。他低头一看,发现那把枪断成了两半,一半撞在他的脸上,严重割伤了他的脸,还打瞎了他的一只眼,这只眼至今都看不见东西。

事故发生后,多亏了那部卫星电话,救援人员派了一架陆军直升机进行救援。在经过长时间的手术和漫长的康复期后,他的视力仍然未能恢复。他很痛苦,于是写下了一系列问题,把这些问题寄给了我。这些问题是在面对苦难和与死亡擦肩而过时,才能产生的关于生命的道理。这些问题包括:

  1. 我在做什么?
  2. 我要去哪里?
  3. 神想让我做什么?
  4. 神为我准备了什么?
  5. 我该如何对待神给我的祝福?
  6. 我该怎样对待神的试炼?
  7. 我会怨天尤人吗?

最后,这个年轻人补充道:“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耶稣基督的义……主啊,我非常软弱,求你来帮助我。”

我会问大家这样几个问题:

  1. 你怎样来回答这些深奥的问题?
  2. 在一个陷入极度悲伤的人的生活中,你如何参与神对他的帮助?
  3. 如果有人最近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癌症,希望能再活一次,你该如何帮助他?

在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想鼓励大家,基督身体里的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经受患难的人的专家助手。你不需要很聪明、有口才、能言善辩或经验丰富,就完全可以参与到我所说的这个“陪伴的服事”。

通过陪伴这样的服事,你就可以对痛苦中的人有极大的帮助,而不需要被按立或拿个什么证才能做。你不必成为神手中多么优秀的器皿,你只要有空就行。这让我想起了我父母在我和兄弟们的成长过程中,灌输给我们的一句话:“最大的能力就是有空。”

让我们来看看当约伯陷入极大的悲伤时发生了什么。约伯记第二章的最后几节告诉我们,约伯的那些谋士们什么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

 

约伯的谋士们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约伯的这些谋士是谁。请把圣经翻到第二章,请看第11节:

约伯的三个朋友——提幔人以利法、书亚人比勒达、拿玛人琐法——听说有这一切的灾祸临到他身上,各人就从本处约会同来,为他悲伤,安慰他。

这些朋友放下了手中的各样事情,互相联系之后,说:“我们的朋友现在需要帮助,我们去安慰他吧。”

以利法

这节经文提到的朋友中,第一个是以利法。很可能因为他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人,所以才把他放在第一位。这三个人轮流发言,后来又有第四个人跟他们一起发言,每一次都是以利法先发言。

在约伯记第十五章中,他暗示自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比约伯的父亲年长得多。约伯有十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如果约伯大约五十岁的话,那以利法很可能已经有七八十岁了。[1]

2:11还告诉我们,以利法是个提幔人。在东方,提幔因拥有众多的智慧人和他们富有哲理的话语而闻名。耶利米书49:7说:

……提幔中再没有智慧吗?明哲人不再有谋略吗?他们的智慧尽归无有吗?

俄巴底亚书1:8也提到了提幔的智慧人。

以利法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是精金”,他很可能是阿拉伯南部地区很有影响的一位首领。[2]他受人尊重,很有钱,可以到处去旅行。以利法是约伯的一个朋友。跟其他几个朋友相比,以利法不仅总是先说话,而且说话也比别人长。神后来在约伯记第四十二章中,称他为其他谋士的代表。[3]

从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头发灰白的以利法是一个有经验、有财富、有尊严的人,在朋友绝望的时候他出现了。

 

比勒达

下一个朋友是比勒达。约伯记2:11告诉我们他是书亚人。

尽管有些历史文献提到过位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River)中部的苏胡(Suhu),认为可能是以亚伯拉罕最小的儿子书亚(Shuah)的名字命名的,但比勒达这个名字在圣经中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出现过。比勒达和书亚有可能彼此认识,如果是这样的话,比勒达可能从亚伯拉罕的小儿子那里,学到了关于亚伯拉罕的神的宝贵信息。

我们知道比勒达是约伯的朋友,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了他的品格。

 

琐法

约伯记2:11中提到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朋友是琐法。琐法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幼鸟”,他可能是这三个朋友中最年轻的一个。

琐法来自拿玛,拿玛可能是以该隐的曾曾曾曾曾孙女的名字命名的。许多人相信,琐法的家在今天的贝鲁特(Beirut)和大马士革(Damascus)之间。[4]大家要知道,约伯生活在族长的时代,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那些跟从族长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之神的后人,很可能都认识并尊敬约伯。

约伯的三个朋友需要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得知后互相联系,这又需要可能更长的时间才能沟通好,然后他们同意一起来鼓励约伯。

有位作家说,如果你能有一个朋友愿意为了你的事情,放下手头的一切跑来跑去,那就很好了;但如果你能有三个这样的朋友,那就太棒了。[5]

 

约伯谋士们的反应

我们不知道约伯的三个朋友花了多长时间才找到他。也许他们先到他家来找他,也许是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仅存的一个仆人,指引他们去了通往镇上垃圾场的路。

约伯记2:12暗示说有一个人把约伯指给了他的朋友们。请看第12节:

他们远远地举目观看,认不出他来,就放声大哭。

也许是约伯的妻子把他们领到了约伯所在的垃圾灰烬堆里。这段经文表明,必须有人指出约伯,否则他们无法辨认出他来:“看,他在那,就是坐在那里的那个人。”

而他们的反应是:“不,不可能!这不可能是约伯!”

希伯来文所用的动词暗示说,这些人并不是怀疑这是不是约伯,而是认为坐在灰烬堆上的那个人一丁点儿也不像约伯。“这个人怎么可能是我们上次见到的那个人呢?”

给他们指出来的那个人一定会说:“这是真的。”他从远处指着约伯说:“那个人的皮肤都裂开了,流着脓水。他在那不停地刮着,在说不出的痛苦中呻吟着。他发着高烧、恶心,胡子已经缠结在一起,眼睛深陷下去,周围有黑眼圈。那个衣衫褴褛、满身是血、脏兮兮的人,就是你们的朋友约伯。”

约伯的朋友们看到这个场景后有五个反应。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个反应:他们因悲伤和震惊而嚎啕大哭。

第12节说:……(他们)就放声大哭

第二个反应:他们撕碎了他们的衣服。

第12节接着说:……各人撕裂外袍……

就像约伯先前表明他极度悲伤时所做的那样,这些朋友们按当时的习俗撕裂了他们的袍子,从脖子一直撕到他们的心那个位置,表明他们的心现在也破碎了。

第三个反应:他们把尘土撒在自己身上。

第12节最后说:……把尘土向天扬起来,落在自己的头上。

约伯不能洗澡,身上很脏,所以他们就和他一起弄脏自己的头发和衣服,以这个习俗来表明他们与约伯的极度悲痛感同身受。

这些朋友的第四个反应是:他们与约伯坐在一起。

第13节经文说:他们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

按照当地的习俗,这是哀悼死者的时期。他们不仅为约伯悲哀,也为他孩子的去世而悲伤。我们在其他经文中也能看到这个哀悼的时期,比如:

  1. 基列的雅比人为扫罗王哀悼了七天。(撒母耳记上31:13)
  2. 雅各死在埃及之后,约瑟为他父亲雅各哀哭了七天。(创世纪50:10)

虽然为失去约伯的家人和仆人而举行的七天哀悼日早已过去,但这些对约伯充满敬意的朋友们,从某种意义上说,又为他举行了一次私人葬礼,以表达对他巨大悲痛的敬意。

他们的第五个反应有些让人意外:他们都保持沉默。

第13节后半节说:……一个人也不向他说句话,因为他极其痛苦。

 

当约伯的谋士们正确的时候

现在我来说说约伯的谋士们做得对的地方。

首先,他们同情约伯的悲伤。

约伯的朋友们想:“约伯的头发和衣服都脏了,我们也把自己的弄脏吧;约伯坐在垃圾的灰烬堆里,我们也要和他坐在一起。我们不怕被人盯着看,不怕丢人。”

 

其次,他们与约伯一起悲伤。

早些时候在约伯记2:11中说,这些朋友都是来“为他悲伤”的,新译本翻译为“对他表示同情”。这个词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远不止一个随随便便的拥抱。在这节经文中,“悲伤”或“同情”的字面意思是“摇头或前后摇晃身体,以此表达共同的悲痛”。[6]

今天,当你听到某人39秒钟悲惨的消息时,你可能也会这么做。你确实做不了什么,只能手捂住嘴,摇摇头,在震惊的沉默和悲伤中来回晃动自己的身体。这些朋友就是这样对待约伯的。现在不再是约伯一个人哭了,而是四个男人一起在垃圾堆上哭。

第11节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安慰”,这是这些朋友来见约伯的另一个动机。安慰他人的人是那些试图分担痛苦并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他人的人。先知以赛亚用这个词来指母亲照顾她无助的孩子的需要,从而安慰他(以赛亚书66:13)。

这个词用来描述这种人的工作,他会温柔地照顾悲伤的人的需要。无论是处理伤口、做饭、打扫房间,还是照顾另一个孩子、割草、付房租,这些都是真正的安慰。

几乎每周都能听到我们教会中有人通过切实的方式得到了帮助。有人通过偶然的善举得到了帮助;有人通过我们青少年的事工和特殊项目得到了帮助;还有人通过我们的“为了基督”这个木匠事工小组得到了帮助,这个小组在我们教会有近百人参加,致力于为有需要的基督徒修缮房屋;也有人借着我们的执事慈善基金所捐的款,使在基督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得到了帮助。我希望你们也听到了这些非常感人、也很感恩的故事。

这才是真正的信仰。错误的信仰或宗教会说:“你们要注意温暖,吃得饱一点。”但合乎圣经的真正安慰,是帮助人做饭,或者穿上工作服,挥舞着锤子,或者直接拿出钱来帮助人。在这段经文中,真正的安慰,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三个朋友坐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场里,在炉灰中与约伯待在一起!

你去过垃圾场吗?你曾经去过垃圾填埋场吗?去吧,去闻闻那里的味道。我去过那里,那种腐烂的垃圾气味会让你在七分钟之内迅速逃离,我无法想象人怎么会在那里呆七个小时,更无法想象呆上七天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且,约伯是蜷缩着身子睡在垃圾堆里的,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但约伯的朋友做到了,这些朋友与约伯一同悲伤,陪伴他长达七天七夜之久。

 

约伯的朋友们做对的第三件事情,就是他们对约伯的悲伤表示尊重。

约伯的朋友们都为约伯的儿女和仆人的死感到悲伤,这表明了他们之间很深的友谊。他们来到约伯身边,并且对他的悲伤表示了尊重。

那些参与陪伴事工的人就是这样做的。大家注意到了吗?没有人会因为葬礼而给人寄邀请函,[7]人们都是为了安慰和尊重死者的亲属而主动参加葬礼。朋友们会尽其所能地来参加,如果他们不能来,他们会送花或卡片与经受痛苦的人交流,以此来表达对他们悲痛的尊重和理解。

 

第四,他们让约伯先发言。

大家不要忽略了这一点,让约伯首先发言,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著名的圣经学者魏华伦(Warren Wiersbe)在谈到约伯记的这段经文时说:“帮助经受痛苦的人的最好方法就是陪伴。少说话或干脆不说,不要试图解释什么,解释永远不能治愈一颗破碎的心。”[8]

 

约伯的朋友们还有一件事做得不错,其实跟第四个紧密相关,就是他们以沉默赢得了自己的发言权。

在从事陪伴事工的时候,你不需要搞清楚所有的事情。你可以在沉默中积极地鼓舞人心,但只要你一说话就可能会出错。大家可能听过这么一句名言:“我常常后悔我说过的话,但从不后悔我的沉默。”

这就是约伯的谋士们在安慰约伯的时候做得正确的地方。第一,他们同情约伯的悲伤;第二,他们与约伯一起悲伤;第三,他们对约伯的悲伤表示尊重;第四,他们让约伯首先说话;第五,他们以沉默赢得了自己的发言权。

 

应用

在约伯经历极大的痛苦和沮丧、坐在垃圾堆的炉灰中时,他的三位显赫、尊贵、富有、受人尊敬的朋友来到他身边,陪伴他一起坐在炉灰中。在我们离开这个令人动容的场景之前,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陪伴他人的实际功课。陪伴事工是个沉默的事工。有个作家把它称为“神圣的沉默”。

第一,不要认为引用圣经的话就可以消除悲伤。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引用神的话,就没有把真理传递出来。大家不要误解,圣经当然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箴言也谈到了应该在恰当的时候来使用它。箴言书25:11说:

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箴言书15:23也说:

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

你不要走到约伯面前说:“嘿,你猜我今天早上在灵修的时候读了什么?伙计,这节经文太适合你了。对了,我给你买了一个咖啡杯,一面是笑脸,另一面是个十字架的图案。”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圣经不是创可贴,不要到处把你最喜欢的经文贴在正在经受痛苦的信徒身上,相信它会以某种方式来消除他们的痛苦。圣经不是给你在患难中的朋友吃的阿斯匹林,不要说:“拿着,用你新的笑脸马克杯喝杯茶,吃上两片,明天早上再打电话给我。”

身体上受伤是需要时间来愈合的,内心受伤也是如此,他们需要时间来治愈。当你在患难中的人面前服事、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圣经真理在你的生活中被活出来。

 

第二,不要说一些很深奥、意味深长的话。

为了帮助别人,你可能会以为你必须说出一些很有深度的话才行。你可能认为你必须能够用一两句话来总结神的工作。但事实上,苦难常常使我们面对神的奥秘,而神没有给我们任何解释。罗马书11:33告诉我们:

他的判断何其难测!

哥林多前书2:16说:

谁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导他呢?

箴言书25:2说:

将事隐秘乃神的荣耀……

我们煞费苦心地想解释这个、解释那个,想要荣耀神;而神却要因隐藏这事得荣耀。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坦白地说,作为牧师要学习这个功课可能有点挑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打电话给我,向我倾诉你的痛苦经历,然后希望我解释一下。如果我说:“唉,我一点头绪也没有。我真的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那你听了以后心里会怎么想呢?

你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约伯记这本书的结局,但我要提醒大家:

  1. 约伯希望能有个答案,但神却用祂的属性来回应他;
  2. 约伯想要一个解释,但神向他显明了祂的名声;
  3. 约伯想知道神行为背后的前提,但神却宣告了祂行为背后的大能。

不要认为引用经文就可以消除人们的悲伤,也不要试图说一些深奥的东西。下面我来换一种说法来补充这一点。

 

第三,不要期望用你的见识或智慧来消除别人的悲伤。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学会这一点,那就通过这个场景来学习吧。你不要试图消除悲伤,而是要分担它。通过分担,你就减轻了别人的负担。要消除一种误解,说成熟的基督徒从来都不忧伤,敬虔的基督徒不会哭。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那主耶稣就不够成熟了,因为约翰福音11:35说祂在拉撒路的坟墓旁哭泣。

 

第四,不要以为为了表达爱就必须说话。

当主耶稣最后出现在拉撒路的坟墓前,祂本可以就对拉撒路的爱讲一篇道,祂本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祂有多在乎祂的朋友;然而,祂只是在那里哭泣,一句话也没说。犹太人看见这个场景后,说:

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约翰福音11:36)

你不必非要说什么。你开了两个小时的车过去,就是为了去那里陪伴患难中的人。

在查克·施温道(Chuck Swindoll)牧师对约伯记的注释书中,他引用了约瑟夫·贝利(Joseph Bayly)的《最后一件事》(The Last Thing We Talk About)这本书中的一个故事。乔(Joe)和他的妻子玛丽·卢(Mary Lou)总共失去了三个孩子。他们先是失去了一个刚出生十八天的儿子,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五岁时死于白血病,后来在一次滑雪事故中又失去了十八岁的第三个儿子。他写道:

我坐着那,心如刀绞。有人来跟我谈圣经真理,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谈人死后的盼望。他在那不停地说,他说的事情我都已经知道了。我无动于衷,只是希望他能早点走开。后来他终于走了。

另一个人过来坐在我旁边一个多小时,当我说点什么的时候,他就在那聆听,简单地回答几句,很简捷地祷告了一下,然后就离开了。我很感动,得到了安慰。我真不愿意他离开。[9]

这个人就展示出了陪伴的强大力量。

我们不必非要聪明绝顶、能言善辩,不需要必须是圣经学者,作为一个朋友的最大的能力,就是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出现在别人面前。只要能来,你就可以用陪伴来服事他人。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07年2月25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07

版权所有

 

[1] William Henry Green, Conflict and Triump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99), p. 57.

[2] John E. Hartley,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Job (Eerdmans, 1988), p. 85.

[3] Roy Zuck, Job (Moody Press, 1978), p. 20.

[4] Hartley, p. 86.

[5] Mike Ma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b (Crossway Books, 1994), p. 49.

[6] Hartley, p. 85.

[7] Charles Swindoll, Job: A Man of Heroic Endurance (W Publishing, 2004), p. 50.

[8] Warren Wiersbe, Job: Be Patient (Victor Books, 1991), p. 21.

[9] Swindoll, p. 53.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