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49 - 这就是你的生活

49 - 这就是你的生活

Ref: Acts 18:12–23

这就是你的生活

使徒行传18:12-23

 

引言

有人给了我一篇文章,记录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所学到或发现的东西。有一些意义深远,有一些则很搞笑。我来给大家读几段:

  • 有个十二岁的孩子说:“我发现每当我把房间搞成我喜欢的样子时,妈妈就会让我清理房间。”
  • 有个妈妈发现:孩子们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是天生的盟友。
  • 有个女士说:“我学会了从一个男人如何面对和处理三件事情,来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三件事情是:下雨天、丢失行李和搅合在一起的圣诞树照明灯。”
  • 有个很有经验的旅行者谈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说:“我发现汽车旅馆里的床垫,没有电话机的那一侧更舒服一些。”
  • 另外一个旅行者说:“我发现不管我去哪里,全世界最差劲的司机总是跟着我去了那。”
  • 我最喜欢一个男孩儿所说的:“我发现你无法把一小块西蓝花藏在玻璃杯装的牛奶里。”
  • 一位五十八岁的人说了一句意义深远的话:“我发现赚钱养家和懂得生活不是一回事。”

 

彼得·林奇(Peter Lynch)是富达麦哲伦基金(Fidelity Magellan Fund)的前任经理,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没有人在临终之前会说:‘我希望我在办公室里多花一些时间’。”

因为他所说的这句话,近些年人们常常谈到人生应该怎样过才好。有人询问五十岁以上、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这样一个问题:“回首过去,如果你可以改变一件事……那会是什么……你从生活中学到了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刊登在《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上,这些答案包括:

  • 杜邦公司(DuPont)首批女高级经理之一的菲斯·沃尔(Faith Wohl)说:“我希望我能去参加我女儿六年级的体育比赛日。”
  • 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迈克尔·库克(J. Michael Cook)说:“我希望我能明白那个周四下午足球比赛的重要意义,但当时以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是投身于工作中。”
  • 一家制药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兰迪·托比亚斯(Randall Tobias)说:“还记得在我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有时候我没有去参加孩子们的演出或比赛,因为跟我的商务活动安排有冲突。但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二十五年之后,我依然记得我所错过的孩子们的活动,但却想不起来我当时参加的商务活动是什么,甚至我都不得不好好想想:那个时候我到底在哪里工作。”

这正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这个人,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他在使徒行传中露了一面,对我们说了些意义深远的话,至今我们都在学习,那就是:我们有可能只忙于赚钱养家,却忽略了生活本身的意义。

 

回顾:保罗在“罪恶之城”

上次在讲使徒行传第十八章的时候,我们随同保罗一起,去了异教徒道德败坏的“罪恶之城”,就是哥林多,这也是保罗差点儿放弃事工的地方。可能大家还记得主耶稣在夜里的一个异象中给保罗的应许,就是第9-10节: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

其结果,就是我们在第11节所看到的:

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神的道教训他们。

除哥林多之外,保罗只在另外两个地方呆了很长时间来教导信徒。这对心里满是惧怕与软弱的保罗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个败坏的城市成为接下来持续长达十八个月的运动、在欧洲大陆开启重要事工的场所。

 

第一个人:漠不关心的旁观者

现在请大家看使徒行传第十八章的第12-17节经文:

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神。”

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对犹太人说:“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我理当耐性听你们。但所争论的,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你们自己去办吧!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就把他们撵出公堂。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这些事迦流都不管。

无论迦流是否知道,此时他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对涉及生与死、天堂与地狱、希望与绝望、赦免与定罪这样的事情毫不关心。

 

你可能看过这句广告语:“形象胜过一切!”在我们美国文化中,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品格倒无所谓。但是在基督徒的观念中,外在形象并不重要,基督的样式借着你所反应出来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

美国的文化与那时候的罗马文化没有多大区别,如果外在形象比什么都重要,那迦流拥有一切。他是著名的律法师卢修斯·塞内卡(Lucius Seneca)的儿子,塞内卡是尼禄皇帝的导师,是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个兄弟只是用了他父亲的名字塞内卡,就在整个王国家喻户晓了。迦流的另外一个兄弟是有名的诗人,这兄弟三人生来就是伟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公元52年五月一日,迦流被皇帝任命为哥林多的最高首领。在这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这个任命也显得格外重要。

 

迦流是一个跟随者而不是带领者的两个原因

迦流虽然在表面上是一个带领者,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跟随者!我来说说为什么,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迦流对政治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

在迦流那个时候,犹太人没什么地位。实际上根据这一章的第2节经文,皇帝刚把所有的犹太人都赶出了罗马。那时候人们的共识是:犹太人就是没事找事,最好别管他们。

请看第14节迦流对待犹太人的轻蔑态度:

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我理当耐性听你们……

换句话说就是:“你们这帮人在浪费我的时间!我是个举足轻重的法官,如果革老丢(Claudius)认为不值得在你们身上费事,那我也不认为在你们身上值得花时间。”

只是因为一个人有个头衔或领导职位,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真的在领导。他们也可能只是在随大流!

 

有一群地方官员收到了美国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的邀请,参加一个私人午宴。他们有点儿紧张,害怕因为自己的举止不当而在餐桌上失礼。在等候区等待的时候,他们决定在餐桌旁坐下来以后,要仔细观察总统的举止。后来他们在宴会的餐桌旁坐了下来,服务员给他们端上了咖啡。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柯立芝总统把咖啡倒在了咖啡的托盘里,于是这些客人也纷纷效法。接着柯立芝加了些糖和奶油,他们也跟着做了。然后柯立芝转过身把咖啡递给了他的猫。

你能想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客人会怎么样吗?“嘿,小猫咪……小猫咪……”

乔治·盖勒普(George Gallup)对几百个美国人进行了民意调查,发现当人必须在要么随大流、要么与众不同这两者中进行选择时,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随大流。

今天的社会主流观点是什么?随便想一个问题,然后想想社会上的主流观点会与圣经观点有多么大的区别。比如考虑一下妈妈肚子里的婴儿,我们现在的社会现状是,人们不把未出生的婴儿看作是人,他们认为那只是人体内的一个胎儿组织,不是一个生命。

 

假如有一对传道人夫妇,家境非常贫穷,已经有了十四个孩子,而妻子现在又怀了孕。那么社会大众对此会怎么看呢?他们生活非常贫困,考虑一下他们的家境和全世界过多的人口现状,你会建议他们把这第十五个孩子打掉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你就等于杀了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福音布道家,是循道会和卫斯理公会的创始人。他的家庭状况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

有个白人男子强奸了一名十三岁的黑人女孩,结果女孩怀孕了。如果你是女孩的父母,你会考虑堕胎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你就等于杀了埃塞尔·沃特斯(Ethel Waters),她是伟大的黑人福音歌手,她就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的。

有个十几岁的女孩未婚先孕了,她的未婚夫不是孩子的父亲,他非常生气。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建议她堕胎吗?如果你说“是”,那你就是在宣告要杀了耶稣基督。

社会的主流观点淹没了救主的声音!

 

主流观点说:“迦流,那个不起眼的犹太人,就是被带到你面前的那个惹麻烦的家伙,是个无名小辈。根本不用听他说什么,这些人所争论的,无非是(第15节):

……关乎言语名目你们的律法……

……反正就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根本不值得去跟他们浪费时间。”

有意思的是,迦流特别提到了三个他不感兴趣的东西:

  • 第一个是“言语”,希腊语是“logos”。新译本、当代译本和标准译本都翻译为“字句”,这可能是指基督信仰宣称基督是神的“话语”,就是“道”。约翰福音1:1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 第二个是“名目”,那几个中文译本都翻译为“名称”。这可能是指信徒们宣告说人们只能靠着基督的名字得救(使徒行传4:12)。
  • 第三个是“律法”,或者说是妥拉(Torah),就是犹太律法。这可能是指保罗和人们激烈争论的问题,保罗说耶稣基督完美地成就了律法,成为毫无瑕疵的羔羊,为了全世界的罪而被杀献祭。

这就是虽然迦流在表面上是一个领袖,但实际上是个跟随者的第一个原因:迦流对政治之外的事情不感兴趣。

 

第二个原因:迦流对他的生活圈子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

请看第17节经文: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

(也就是说,迦流已经告诉他们离开,他们也离开了,但管会堂的所提尼没走,显然他留下来继续为保罗辩护,为此他被人打了。我们接着看这节的后半节……)

……这些事迦流都不管。

政客们大体就是这样,这也是你是个大人物的最终证明:只要是你能不管的事情,只要是与你无关的事情,你绝不会动一个手指头。这就是迦流的生活!

但是你能想象迦流错过了什么吗?迦流以后会明白,这位耶稣基督的主要大使保罗,曾经就站在他面前,而他居然不让保罗说话,你能想象在永恒的时空里,他将永远回忆起这一幕,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迦流在政坛上左右逢源,有强大的关系网,而站在他面前的这位保罗,却能将上帝与他联系起来,而迦流却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以至于听不进去保罗的话。

在这一刻,弟兄姊妹们,迦流错过了生命!

 

第二个人:充满激情的信徒

作为一个鲜明的对比,圣经的镜头重新聚焦在了保罗身上。迦流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而保罗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信徒。

 

对保罗的三个观察

通过对保罗的仔细观察,我发现有三点值得一说。

第一个观察:保罗很在乎他个人对基督的委身。

我们前面看到了,保罗在法庭上没有准备好为自己辩护,没有融入到他的犹太同胞当中,但他却准备好了捍卫基督的尊荣。第18节告诉我们,保罗在哥林多又住了多日,这说明他愿意与众不同;愿意不受欢迎、被人误解;他愿意讲说真理,为基督而战。

下面请看第18节:

保罗又住了多日,就辞别了弟兄,坐船往叙利亚去;百基拉、亚居拉和他同去。他因为许过愿,就在坚革里剪了头发。

这就引出了我们对保罗的第二个观察。

 

第二个观察:保罗很在乎他与基督的私人关系。

路加在这里悄悄塞进了一个个人的注解,大家注意到了吗?他没有告诉我们任何细节,没说保罗许愿的原因是什么,也没说保罗为什么去了坚革里这个小镇去剪发。路加只想让我们知道保罗对基督的激情,这深深浸入了保罗的个人生活。

不过我们确实知道保罗许的愿,因为剪发肯定与拿细耳人(Nazarite)的誓言有关。这种誓言可以持续一生之久,也可以持守三十天的时间。头发长长后剪下来,与其它的祭一起在耶路撒冷献上作为感谢祭。由于拿细耳人许愿纯粹是自愿的,所以当保罗持守誓言时并没有违背律法的恩典。许愿与救恩无关,只是个人委身的一种方式。

路加没有告诉我们任何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事实上,如果路加告诉了我们这些细节,恐怕我们都会去效法保罗!这样的话,真正属灵的人就是那些像保罗一样许愿的人了!那时候我们就会说:“你还没有像保罗那样许愿吗?”

“我许了。实际上我每年许三次。”

“好啊,大家都来报名参加保罗许愿退修会。有一位持守誓言的退伍军人,要给我们讲讲他持守誓言的亲身经历。”

感谢神没有告诉我们这些细节!如果要效法什么的话,那就效法保罗对基督的激情,而不是他自己的委身计划。

好,我们继续看第19-21节经文:

到了以弗所,保罗就把他们留在那里,自己进了会堂,和犹太人辩论。众人请他多住些日子,他却不允,就辞别他们,说:“神若许我,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于是开船离了以弗所。

 

第三个观察:保罗很在乎在众人面前对基督的顺服。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短语:神若许我。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所有一切都在至高无上的神的掌管之下。保罗实际上是在说:“如果神的心意是要我再回来,那我确信,我一定会回来!”

这是一种何等的确信和确据!

我们要知道,这可是来自于一个把自己委身于基督的人,一个刚刚履行了对基督的誓言的人,一个公开顺服基督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在确信和确据中生活,说:“如果这是神的心意,那我一定回来。”

 

结语

两个人,两个不同的画像!

迦流拥有地位、声望、财富和关系网,在当地拥有最高权势的头衔,是个经常在报纸上出现的人物。实际上,有四个罗马作家都称赞迦流是个伟大的人物。但从永恒的时光来看,我们会说:“他什么也没有。”

在这个场景发生大概十年之后,迦流被快发疯的尼禄皇帝召唤到了罗马,与他的那两个著名的兄弟塞内卡(Senaca)和梅拉斯(Melas)一起,被宣判为反叛罪。他们三个都被强迫喝下毒药。这位不允许在他的法庭上谈论基督的事情的人,在尼禄的法庭上也不允许为自己辩护。

而对保罗来说,那时候谁愿意读他的故事呢?这个人放弃了自己的声望,断绝了与那些有权势的人的关系网,包括迦玛列和犹太公会,丢弃了那些潜在的财富和个人的舒适。但是从历史和永恒的角度来看,我们会说:“保罗拥有一切。”实际上,今天在学习他的经历时,我们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喜乐。

 

历史对你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如果要对你进行一下描述,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描述呢?这么说吧,你的生命中有什么值得写下来的吗?

当你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你突然意识到你本该在乎的却没有在意,你本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你能想象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吗?当你回首往事时,发现你一生中满怀激情所竭力追求的,其实从永恒的角度来看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你能想象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吗?

在我今天一开始读的那个清单上,就是记录人们所学到或发现的东西的清单,有个六十二岁的老人写道:“我发现有时候生活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我很高兴神就是这样的!祂的恩典每天早上都是新的,祂的信实何其广大!

也许对你来说,第二次机会就应该从今天开始。你现在过的生活的确不值得记录下来。但是,你可以:

  • 从今天开始对基督委身;
  • 从今天开始与基督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
  • 从今天开始公开顺服基督。

 

人只有一条生命,即将逝去;

只有为基督所做的,才会永远长存。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1998年2月1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1998

版权所有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