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37 - 为末日做准备的五件事

Ref: 1 Peter 4:7–9

为末日做准备的五件事

服事工具箱(第二部分)

彼得前书4:7b-9

 

公元236年,一位名叫西波里特(Hippolytus)的教会领袖预言,当日历到达新世纪的公元500年时,耶稣基督将重返地球。公元336年,另一位教会领袖修改了这个日期,说当日历转到公元400年时,耶稣基督就会再来。当结果证明这两个日期都是错误的预测时,人们非常失望,感到幻想破灭了。

在席卷德国的宗教改革进行了十五年后,一位牧师预言,耶稣基督将在1533年10月19日上午八点降临。他的预测最后引起了相当大的新闻,因为著名的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拒绝接受他的观点。尽管存在这么大的争议,那天清晨还是有一大群人和这位牧师聚集在一起。随着上午八点的到来,最终只剩下他一个人站在那里。

几个世纪后,又有一群信徒预言,主耶稣将在1902年的一个特定日子降临,提走祂的教会。那是在一个冬季,他们都住在加拿大的同一个村庄。但为了证明他们坚定的信心,而且由于被提意味着他们将丢弃一切在世上的东西,包括他们的衣服,于是他们就脱光了衣服,在加拿大的冬天完全赤身露体地等待主。当然了,没有人看到主的降临,但确实有几个人被冻伤了。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我在之前的讲道中提到过,信徒对耶稣再来的这种错误预测,会带来很多危害,只会加剧不信的人对基督信仰的嘲弄。这不仅仅会导致不信的人嘲笑福音,它还冲淡了对即将到来的审判的警告,损害了基督徒的信誉。

当2011年到来时,北卡罗来纳州中部无神论者和人文主义者(Central North Carolina Atheists and Humanists)是这样说的:“虽然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预测的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是一个强调这些怪异信仰和提高对理性需求的认识的好机会。”

 

我给大家至少三个告诫,来指导你的思考,并且保护我们在我们持守基督信仰和渴望并期待有福的盼望时,不会诋毁福音或者淡化经文对我们的警告。保罗在谈到这个盼望的时候说: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提多书2:13)。

第一个告诫:对于将来要发生的任何事件,圣经没有预言任何具体的时间。

圣经为什么不预言发生的时间呢?因为彼得相信了主所说的话:“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马太福音24:36)”。任何对具体时间的预言,无论是小时、日、周、月、年或者是世纪,都是在误导人,事实上是不顺服神。

 

第二个告诫:在教会被提之前,没有任何预兆需要应验。

今天书店里或者是网上所有关于地震、血红的月亮、饥荒和灾难的预兆的信息,都不是任何事件的预兆,那些都是在大灾难时期要应验的事情。我们每天听到的自然灾害,都不是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所描述的大灾难期间全球性的灾难。

自从《使徒行传》中记录的教会创立以来,到今天过去快两千年了,在耶稣基督来接走祂的新妇这件事上,还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帖撒罗尼迦的信徒认为,他们正在经历来自罗马帝国极大的迫害,是因为他们不知怎么错过了被提,所以才身处大灾难之中。保罗在写给他们的第二封信中鼓励他们说,在大灾难期间,必有离道反教和敌基督大行欺骗的事情,也是基督施行审判的日子,经文预言说那是耶和华的日子,神要向全地倾倒祂的愤怒(帖撒罗尼迦后书2:1-5)。保罗向帖撒罗尼迦信徒保证,既然这些事情都还没有发生,他们肯定没有错过被提。

使徒们谈到的是基督即将再来,也就是说,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上次讲道中,我们学习了基督再来的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耶稣基督要在云中为祂所救赎的人而来(帖撒罗尼迦前书第四章);在第二个阶段,祂要与被救赎的人一起来到地上,到耶路撒冷(启示录第十九章)。

早期教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就是使徒们一直在谈论耶稣基督随时会再来。只要听听他们在第一世纪写给教会和信徒的信就知道了:

使徒雅各说: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雅各书5:7-8)

使徒约翰说: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约翰一书2:18)

使徒保罗说: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帖前4:17)

由于我们现在常常听到关于末世事件的各种预言和猜测,以下是我对大家的第三个告诫。

 

第三个告诫:我们不是越来越接近末后的日子,而是正在生活在其中。

希伯来书的作者写道: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希伯来书1:2)。

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信中,提到了他将在什么样的社会中牧养教会,他是这样描述这个时代的: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提摩太后书3:1-2)。

你认为人要专顾自己只是现在才有的吗?当然不是,这在第一世纪就已经有了。事实上,自从人类堕落以来就有了。

根据新约圣经,你和我现在就生活在末世,现在就是末后的日子。在经文中,教会的时代被称为末后的日子。我们仍然在这末后的日子里等待耶稣的再来,就像使徒保罗、使徒约翰、雅各和彼得所做的那样。耶稣要来接走教会,祂就要来了。

听听保罗对罗马的信徒是怎么说的。他在罗马书13:11说: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

使徒雅各说: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雅各书5:8)

耶稣还没有再来,教会的被提还没有发生,那么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呢?我们如何为教会时代的结束来做准备呢?这正是彼得在他的信中接下来要告诉我们的。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彼得前书第四章。我们来看彼得前书4:7: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

换句话说,圣经预言的下一个事件就是教会的被提。彼得写道,它已经近了,也就是说,它随时会到来。使徒彼得要把我们都变成成圣的预备者,生活在末世的信徒,等待教会的被提。

我们将看到应对这个消息的五种方法。随着末日的临近,我们要付诸实践的五件事,就是为末日做准备的五件事。彼得提到的第一件事很有意思。

 

第一,保持冷静。

彼得在第7节说:所以,你们要谨慎……

谨慎”这个词是个希腊语动词,描述一个人头脑冷静、心态平衡。[1]这描述了一个人在控制自我,新汉语译本就把它翻译为“自律”;换句话说,不要惊慌失措!

一位注释书作者写道,这个词的含义是:对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控制,使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衡的观点。当一切都乱了套的时候,你仍然保持冷静,依赖圣灵,这使人能在生活和事奉中坚持不懈。[2]

保持冷静,因为神在掌管一切。

 

为末日做准备的第二件事是:保持专注。

彼得在第7节接着写道: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

自守”意味着要保持警惕,注意观察属灵上的事。[3]可以这么说,不要在开车的时候打瞌睡。这个词带有清醒的含义,与醉酒相反,因为当一个人喝醉时,他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能力和感觉。[4]事实上新汉语译本就把它翻译为“保持头脑清醒”。

他们没有辨别能力,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他们的身体或灵性当然不能一直往前走,而是摇摇晃晃的。他们的思想混乱不堪,无法专注于生活;这就是这个词背后的意思。

但你要知道怎么走、在哪里走;你应该能做出清晰、真实的思考。所以彼得使用的动词,从字面上和隐喻上来看都是保持敏锐的意思。不要惊慌;从神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专注。

一位作者是这样说的:

一个人谨慎、自守,意味着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你不会惊慌失措;或者当一个你不喜欢的官员当选时,或者每晚的新闻似乎充满了坏消息时,你不担心,不会从高楼跳下。这也意味着你不会因为耶稣今天可能回来而辞去工作。你不知道基督再来的时间,但你知道祂随时有可能再来,所以你会继续你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但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5]

彼得接下来所讲的,是保持这种平衡、冷静、理智和辨别力的秘诀。[6]

 

第三,不住地祷告。

彼得在第7节说: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儆醒祷告

有些事情将有可能使你惊恐。彼得说要在你的救生包里装上祷告的元素、习惯和实践。当前的事件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那就祷告。世界看起来正在失去控制,祷告吧。

在新约圣经中,信徒多次得到了双重命令,就是要儆醒和祷告(马太福音26:41;以弗所书6:18;歌罗西书4:2)。而在这里,彼得重温了他通过惨痛的教训而学到的功课,对吗?你认为他会忘记主耶稣曾经亲自邀请他,在客西马尼园与祂一起祷告的事吗?彼得不会忘记的。

耶稣基督教导彼得的是,当挑战、意外或试探向你袭来时,祷告可以使你做好战斗准备。你不是在试探来临时才祷告,而是因为试探肯定会来,所以你祷告。不要在遇到试探时毫无准备。

彼得写道,万物的结局近了,末日即将来临,所以要祷告!对彼得来说,在客西马尼园没有儆醒、切切祷告的经历,导致他在主耶稣被抓、接受审问的时候,三次不认主。属灵上缺乏与主的相交,就会为属灵的崩溃创造条件。

我记得有一次,在我儿子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们吃早饭的时候一起祷告。我们轮流祷告,那天早上轮到我的一个儿子祷告,他很干脆地说:“我不祷告了。”我想:“我们家出了一个叛教者,而他只有五岁!”我尽可能地保持冷静,问他:“好吧,孩子,你为什么不祷告?”他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不需要。”

后来我突然想到,我五岁的儿子只是说出了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不会在早餐桌上说这样的话,但我们在生活中一切都很好,也不需要祷告。只是我们不敢这样说,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这样!

 

彼得记得那个时刻,他真的认为他不需要更多的祷告;他认为他需要的是更多的睡眠。当彼得应该在客西马尼园里与主耶稣一起祷告,准备面临对他的信心一个最大的考验时,他认为他真的不需要。所以彼得不是在审问耶稣的那个院子里跌倒的,在他进入那个院子之前,彼得就已经跌倒了。

现在,彼得作为一个年长、有智慧的门徒,他在给信徒们写信,不是作为一个已经掌握了祷告的人,不是在告诉我们他从不错过他的祷告时间,在祷告方面做得有多好,不是这样;他是作为一个从未忘记当初如何错过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祷告的人,在写这封信。

难怪彼得在写给每个信徒的信中说:当你准备在这末后的日子里生活时,你要记住:万物的结局近了,要不住地祷告!彼得知道这一点,弟兄姊妹们,我们也应该知道!肯尼斯·伍斯特(Kenneth Wuest)将这句话翻译为:在属灵上要冷静和镇定,把自己交给祷告。[7]

请记住,彼得并不是在建议5分钟或15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的祷告;彼得指的是为末日做准备的信徒的生活方式,谨守自己的心思意念,不断地与主相交。这就是保罗所说的 “不住地祷告”(帖撒罗尼迦前书5:17)。你可能有专门的祷告时间,事实上也应该有;但祷告是与神的对话,从早晨醒来时开始,到晚上入睡前结束。虽然这个对话常常被打断,但它并没有结束。

我最近读到一个关于这种祷告的很好的例子,它记录了1982年发生在幕后的一件事。当时纽约的《今日秀》(Today Show)节目要采访葛培理(Billy Graham),这说明《今日秀》到现在有了多大的变化。

当他到达纽约演播室的时候,节目组的一位助理告诉葛培理的助理,已经为这位牧师预留了一个私人房间,以便在节目播出前进行祷告。这位助理感谢制片人贴心的举动,但随后告诉他,葛培理不需要这个房间。《今日秀》的工作人员对这位世界著名的基督教领袖,在接受全国电视直播采访前不愿意做一下祷告感到有些震惊。葛培理的助手进一步解释说:“葛培理先生今天早上起床时就开始祷告;他在吃早餐时也祷告了;他在来的路上在车上也祷告了,他可能会在采访中一直祷告。”[8]葛培理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因为你一直在祷告,所以你会保持冷静、保持专注。

彼得接着谈到了为末日做准备的第四件事。

 

第四,持续地彼此相爱。

请看彼得前书第四章的第8节: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现在,彼得关注的是在我们等待主的到来时,我们彼此应该如何相待。这就是在基督身体里的生活。

请注意彼得在第8节是如何开始的:最要紧的,就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在你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就是你们要彼此切实相爱,当代译本翻译为“彼此真诚相爱”,标准译本翻译为“持守彼此之间热切的爱”。

切实”或“热切”这个词,在希腊世界被用来描述一匹全速奔跑的马,它的肌肉紧绷,在奔跑中持续努力。[9]换句话说,你要尽一切努力向基督的身体表达爱。

另外,原文的结构向我们表明:在第8-11节所做的一切,都取决于或者说是源于第7节;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保持冷静,不保持专注,没有致力于祷告,你就永远不会去爱教会中的任何人,向任何有需要的人开放你的家,或者有效地服事任何人。但如果你为世界末日做了正确的准备,你就会去帮助、服事别人,就会爱你周围的弟兄姊妹。

彼得在这里描述了真正的爱的一个必要条件。他说: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你想谈谈在教会里彼此相爱的问题吗?那么,彼此相爱的一个表现就是掩盖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许多罪。大家不要误解了,无论是从彼得那里,还是从新约教会生活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告诉我们作为基督徒要宽恕罪、忽视罪,或者不用惩戒不悔改的罪人。[10]

彼得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恩典的态度。事实上,我读到的几乎所有的注释书,都提到了七十士译本的经文,这是翻译成希腊语的希伯来语圣经译本。彼得是引用了这个译本的经文。这句话出于箴言10:12: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这两句话的对比,有助于我们理解彼得说那句话的背景。彼得希望我们在等候耶稣基督降临时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不挑剔、不会小题大做的待人恩慈的态度,不说别人的闲话,到处传播其他弟兄姊妹所犯的罪和身上的毛病。彼得希望我们不要有一种怨恨的灵,喜欢指出别人的缺点来挑起事端。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世界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我们不要把这种态度和做法带到教会里。所以彼得是在命令我们要切实地彼此相爱;换句话说,让你的爱总是保持足够的力量。有一位作者写道:爱的水龙头永远不应该关闭;让它发自内心、热切地在彼此之间流动。[11]

所以,我们要保持爱的水龙头一直开启,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彼此流动。这就是我们为末日做准备的第四件事:持续地表现出彼此宽容的爱。

 

为末日做准备的第五件事是:随时帮助人。

我们来看第9节:

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

这节经文既谈到了行动,也谈到了态度;行动是互相款待,态度就是不抱怨。虽然抱怨也是一种行为,但它是某种态度的外在表现。

在第一世纪,好客是一种非常实际的需要。当时供人住宿的旅馆非常少,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妓院,所以当时的旅馆不安全,也很不舒服。随着对基督徒迫害的加剧,信徒们被人驱赶,甚至被逐出家门。[12]

在初代教会建立后的200年里,并没有独立的教堂建筑。[13]每个地方的教会都是在一个比较富裕的成员家里聚会,谁家有更大的内院或住宿条件,谁家就更有可能成为聚会的地方。在罗马书16:5和哥林多前书16:19中,保罗称赞了在自己家里接待教会的人。

彼得在这里命令信徒要互相款待的这个事实,让我们了解到,在第一世纪,这样做并不比在二十一世纪更容易。不是每个人都会主动、自愿地去接待别人。好客总是要牺牲自己的方便:接待人可能要花不少钱;肯定要占用很多自己的时间;可能会耗费各种资源。而你接待的人可能并不感恩,或者友善地对待你;有些人个人卫生不整洁,确实带来很多不便。到最后有些人连个“谢谢”都不说!

有时候突然会有人到访,你没有任何准备。有时候这种接待可能比你预期的时间要长很多。事实上,你还有可能会被利用,有人会利用你的好客和慷慨,来占便宜。

我记得当玛莎(Marsha)和我刚结婚几个月的时候,我们刚刚布置好我们的公寓,我刚刚作为全职学生上了神学院,那时候只有玛莎在工作。

有个周日晚上,我们在教会里,坐在我们附近的是一对来到镇上访问的传教士夫妇,我认出他们是我家乡的人。聚会结束后,我们去找他们,我介绍了我的新娘。我们聊了几句,然后我说:“你们今晚在哪里吃晚饭?”他们说:“我们还没有计划。”我说:“太好了!那就来我们家吃饭吧!”

在回家的路上,玛莎说:“亲爱的,我很高兴你邀请他们过来,但你显然不知道咱们家里现在没有多少东西可吃,因为下周才发工资。”她又告诉我,我们冰箱里只有一把生菜、一个西红柿和一些沙拉酱。对我们来说足够了,但肯定不够四个人吃的。这下可麻烦了,我都没有想到要先问问她我们是不是有吃的。不过,你永远不会知道眼前会遇到什么危机。

玛莎做了一份很好的沙拉,我们坐在我们家小厨房的小桌子旁边,边吃边聊。在我们这顿饭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今晚住在哪里?”他们说:“我们还没有任何计划。”我说:“那太好了!你们就住我们家吧。”他们说:“那太好了。”

我们有一个一居室的公寓。我妻子慷慨地把我们的卧室让给了他们,换了床单,为他们布置好一切,而我们则睡在客厅地板上的一个垫子上。事实上,我睡在狗窝里。

问题是,第二天早上我们起床后,我去上学,玛莎去工作,但他们还躺在床上。当天晚上我们回家时,他们居然还在那里!显然,他们并不打算离开。而我们已经吃完了所有的生菜。有人说,好客是让人们感觉就像回了家一样,而你真的希望是这样。[14]

我们后来才发现,这对夫妇一直就是这样,从一个地方飘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任何目的或计划。而我们天真地成为他们名单上的下一个。在经过多年的辅导之后,我们现在可以微笑着面对这件事了。

 

彼得写道,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我们就要躲起来吗?我们就要离开教会、跑到深山老林里去吗?

不要惊慌,保持冷静,保持专注,不住地祷告,持续地表现出彼此宽容的爱,随时帮助人,积极服事那些有需要的人。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8年1月14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8

版权所有

 

[1] Fritz Reinecker & 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763

[2] R. Kent Hughes, 1 & 2 Timothy and Titus (Crossway, 2000), p. 175

[3] John MacArthur, 1 Peter (Moody Publishers, 2004), p. 240

[4] D. Edmond Hiebert, 1 Peter (BMH Books, 1984), p. 270

[5] Charles R. Swindoll, Insights on James, 1 & 2 Peter (Zondervan, 2010), p. 218

[6] Adapted from Swindoll, p. 218

[7] Warren Wiersbe, Be Hopeful: 1 Peter (David C Cook, 1982), p. 121

[8] Citation: http://www.preachingtoday.com/illustrations/2012/august/7082712.html

[9] Adapted from Hiebert, p. 272

[10] Adapted from Derek Cleave, Focus on the Bible: 1 Peter (Christians Focus, 1999), p. 128

[11] Paul Cedar, The Preacher’s Commentary: James/1 & 2 Peter/Jude (Thomas Nelson, 1984), p. 176

[12] Cleave, p. 129

[13] Hiebert, p. 274

[14] Cleave, p. 129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