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 第一次改革 (第一部分)
第一次改革
第一部分
使徒行传15:1-12
引言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人:“什么样的人是基督徒?”或者“你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基督徒?”我敢保证,每个人都会给你一个不同的答案。
在1517年10月31日,有一个名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修士,把他那个著名的95条论纲,贴在了德国维滕堡(Wittenberg)的城堡教堂(Castle Church)大门上。他反对当时卖赎罪券的做法,反对教皇无谬论(就是教皇说话代表耶稣及其门徒,因此不会说错话),更重要的是,他要捍卫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
在马丁·路德之前也有人质疑过教会,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次有所不同。马丁·路德是教会内部的神职人员,他的观点和主张与教会持守的观点不一致。教会认为那些赎罪的人、那些买赎罪券、向神父告解自己的罪的人,才有可能是基督徒。但是马丁·路德却拿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清单,所以一场改革在1517年就这样开始了。
第二年,在德国的奥格斯堡(Augsburg)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也就是在这里,正式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人们喊出了“唯独圣经”的口号。
我最近刚读完菲利普·梅兰康(Philip Melancthon)的个人自传,他是在维滕堡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希腊语教授,是马丁·路德的好朋友。正是这位梅兰康写下了第一部新教教派的系统神学。要知道,“新教”(Protestant)这个词,其实就是从protest(抗议、反对)这个词来的。
马丁·路德、菲利普·梅兰康还有其他一些人,成了后来被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这个自由的获得来源于他们对免费福音和完全赦免的传讲和教导。当然了,他们也成了当时教会的敌人。
人们所争论的这些问题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他们辩论的不是教堂的地毯该用什么颜色、钢琴应该朝向哪个方向等这一类的问题;他们在冒着自己生命的危险,辩论救恩的定义、教会机构和教会领袖的权柄到底是什么、罪的赦免以及对加入教会的人有什么要求等等。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让人非常感慨的时代,在现在这个教会历史时期,关于救恩的本质和定义再次引起了人们的争论,我们又听到了类似于十六世纪的那种改革的呼声,我们再次听到人们呼求把“唯独圣经”作为我们的准则,来解决一切相关的问题和争论。
现在在报纸或杂志上,差不多每隔一天就会有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关于教会问题和教义的争论。我们本地报纸最近刊登了一篇文章,报道说美国福音派路德宗教会与罗马天主教教会达成了共识,他们宣告说改革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了。
我有一期《新闻周刊》(Newsweek),封面标题是“马利亚的涵义:教会为她的地位而努力争取”。这篇文章说:
罗马天主教内部正在兴起一个浪潮,要增加一个新的信条。每个月都有超过十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签名汇集到罗马,希望马利亚能在她的地位提升进程中再进一步。这个进程始于公元431年,那时马利亚被授予“圣母”(Mother of God)的头衔;到了1854年,马利亚被宣告从未犯过罪,她没有罪性;在1950年,人们宣称马利亚没有死,她的身体被提到天上。而到了现在,这场运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要把马利亚正式宣告为“共同的拯救者”(Co-Redeemer)。
这篇文章解释说,现在的罗马天主教教皇非常确信马利亚是人类的共同拯救者,他本人至少说过五次这样的话。在1997年四月份,他曾经说:
在创造了男人和女人以后,为了救赎人类,神把“新夏娃”放在了“新亚当”的旁边(“新亚当”是指基督)。马利亚就是那个“新夏娃”,这样她就成了教会完美的圣像。因此我们可以来到圣母玛利亚面前,按照神已经赋予她的特定角色,就是拯救人类的共同执行者,来信靠她、祈求她。
安杰丽卡修女(Mother Angelica),是“永恒的话语电视网络” (Eternal Word Television Network)这个机构的创办人,他们的服事已经触及了全世界三十八个国家的五千五百万个家庭。有一次安杰丽卡修女在电视上说:
如果(天主教)教皇确定了这个信条,将会让这个世界免受巨大的灾难,会让神的恩典更多地赐福这个世界。
很有意思的是,象《新闻周刊》(Newsweek)这样的世俗杂志,居然也有这样的见解,说:
这个观点似乎与新约圣经的信仰相矛盾,提摩太前书2:5说: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
弟兄姊妹们,这就是问题的实质:圣经到底是怎么说的?其实只要圣经上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那个争论。这让我非常感慨:在真理和错谬的争论过程中,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呼求改革,呼求“唯独圣经”。在信仰和实践方面,“唯独圣经”就足可以提供充分的教导。只需要圣经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要做什么才可以得救?
这个问题自从教会诞生之后,就一直是各教会机构和神学家们争论的热点。实际上,教会改革在主耶稣升天后大概才二十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一世纪的早期教会就遇到了这个热点问题:基督徒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一个人到底要做什么才可以得救?而使徒行传第十五章给了我们这个完整的故事。
在开始学习这一章之前,对于我前面所讲述的内容,我要先澄清一下,免得会引起人们的误解:我不是在反对天主教徒,我不是在争论别人的是非;我反对的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义;我反对的是所有与圣经教导相违背的教义,所有不认同“唯独圣经”和“唯独因信基督而称义”的教义。
第一次改革
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一场风暴正在耶路撒冷酝酿,甚至波及到了安提阿。教会此时正在改换模样,改成外邦人的模样了。大家要知道,现在教会里犹太人已经不占大多数了,教会正在变成一个外邦人的教会。教会事工的重心也已经离开了耶路撒冷,安提阿成为教会事工的中心,在那里保罗是宣教事工的负责人。
抵触……分歧
犹太人现在感觉很不舒服,这倒也可以理解,毕竟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也太快了。对犹太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接纳这些未受割礼的外邦人进入教会,成为与犹太人拥有同等权利的教会成员,这让他们接受起来很困难。
“犹太教徒”的观点:信基督外加割礼才能得救
前面讲的这些内容,就是使徒行传第十五章的背景。下面我们来看第1节经文: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这节经文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除非你信耶稣基督,而且要受割礼,否则不能得救!
“改革者”的观点:信基督就能得救,其他什么也不需要
你可能会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吧,现在肯定不会有人纠结这个问题了,谁都知道成为基督徒不需要受割礼,这不是明摆着的吗?这个问题很简单,对吧?”
错了!请大家把圣经翻到加拉太书第二章,来看看当时这个争论有多么激烈。加拉太书第二章记录了使徒行传第十五章耶路撒冷会议之前发生的事情,这个纷争在安提阿教会持续发酵。这可以让我们对这个争论有更多的了解。
现在请看加拉太书第二章的第11-16节经文: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我们这生来的犹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
大家看到了吧?是谁对接纳外邦信徒的争论格外在意?第12节告诉我们:彼得曾经与外邦人一起吃饭,但是当犹太领袖们来的时候,彼得就退到一边,装作没有和这些外邦人在一起。也就是说,彼得因为害怕那些犹太领袖们,就做出了这样虚伪的事情来。他本来在跟外邦人一起吃饭,吃着美味可口的红烧肉,这时来自耶路撒冷彼得的母教会的一些领袖们突然出现了,外邦人注意到彼得马上离开了饭桌,甚至不再跟外邦人说话了。彼得这么做,是不想毁坏了他作为犹太人的名声。
在这个种族的纷争上,大家看看还有谁很积极?请看第13节: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此时的教会分裂成了两派:犹太人和外邦人分别坐在教会的不同区域,他们从此不在一起吃饭了,不在一起团契了,不在一起祷告了,不在一起掰饼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它分裂了教会!
大家注意到了第13节后半节经文了吗?这里有一句令人震惊的话:……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巴拿巴是保罗的事工伙伴,几年前他在安提阿开始了一场属灵的复兴,也是第一个宣布外邦人可以成为真正的信徒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现在却因为这些位高权重的犹太领袖和受他自己多年的传统和敬拜的影响,也做出了这种虚伪的事情。
这里翻译为“随伙”的这个词,有些中文译本翻译为“随从”、“跟着”,这个希腊语词用的是被动语态,表明巴拿巴不是主动做出这个虚伪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他后来改变了立场。后来他即使知道这些犹太人是从哪里来的,但他还是支持外邦人。他能很快修正自己的立场是因为他和保罗一起与那些犹太领袖们辩论这个问题,这记录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
所以,我们现在谈论的不是教会卫生间里墙壁的颜色问题,我们谈论的是关于救恩的本质和定义的问题。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加拉太书2:14说:
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
这个分歧不只是他们吃红烧肉的问题,而是一个很重要的教义问题。所以保罗在众人面前指责彼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彼得,以后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把你看作是第一任教皇,认为你是永不犯错的人;但是我得告诉你,在这个问题上你是百分之百地错了,你在把人引向歧途。外邦人得救不是靠着像犹太人一样地生活,这难道你已经忘了?”
下面的第16节告诉我们:
……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
“得了吧,彼得!跟你直说了吧,马上停止这种虚伪的行为!”
另外,对彼得的这次公开谴责,显然使彼得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我们会看到彼得成了纠正犹太人错误的神学认识的主要发言人,而且他还支持把外邦人作为与犹太人同等的教会成员接纳进教会。
站队……教义辩论
现在我们回到使徒行传,请大家看第十五章的第1-5节: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的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
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马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甚欢喜。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几百年来,选择跟从以色列的神的外邦男子,要受割礼,以此作为他跟从神赐给亚伯拉罕的约的外在记号,作为跟从摩西律法的象征。割礼是把神的子民与周围的外邦人区别开来的记号,表明他们是分别为圣、清洁的人。也就是说,多年来会堂对那些外邦人所做的事情,现在在教会里也应该做。人要通过割礼这扇门,来加入教会、进入神的国。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争论要超过割礼的这个问题,他们所争论的本质问题是:我必须做什么才可以得救?
对这个问题,当时的犹太人想加上割礼这一条,而今天有些人想加上受洗,有些人想加上好的行为,有些人想加上必须成为某个教会的成员,或者是在特定的日子敬拜等等。今天的宗教观念和第一世纪相比,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神说:“我的儿子为你们死在十字架上,偿付了你们所有的罪的代价,给了你们救恩这个免费的礼物。”神想知道:“你们对我儿子做了什么呢?”
彼得的观点
现在来看使徒行传第十五章的第6-7节经文:
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辩论已经多了,彼得就起来,说……
大家要知道,当彼得站起来打算讲话的时候,教会的人还以为他要捍卫割礼呢。彼得是犹太人中的犹太人,曾经在接纳外邦人进入教会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大家都以为他要为了律法的缘故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彼得没有这样做。他讲述了三个要点,来支持保罗的意见。他的这番讲话无疑让在场的人大吃一惊。
彼得支持接纳外邦人的第一个理由,是圣灵在外邦信徒当中的同在。
我们继续看第7-8节:
……诸位弟兄,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知道人心的神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
现在你们该明白神迹恩赐的重要性了吧。当圣灵在五旬节降临的时候,有人说方言,那是一种听得见的神迹。后来在哥尼流家,当外邦人信主后,彼得说圣灵借着外邦人同样以说方言的恩赐彰显出来了。
彼得现在总结说:“外邦人也用同样的属灵恩赐,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外邦人也领受了同样的圣灵。”也就是说,神对待犹太信徒的方式,与对待外邦信徒的方式完全相同。神没有把外邦信徒看作是二等信徒,绝不是这样!他们与犹太人完全平等,与犹太人以同样的方式领受了圣灵,说明他们领受了完全一样的圣灵。
所以,彼得支持接纳外邦人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圣灵在外邦信徒当中的同在。
彼得支持接纳外邦人的第二个理由,是罪的赦免。
请看第9节:
又借着……
(割礼?……行为?……受洗?不是,而是借着……)
……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彼得支持接纳外邦人的第三个理由,是律法不能拯救人。
请看第10节:
现在为什么试探神,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
换句话说就是:“你们一直要求他们遵守律法,把肉体所做的工作为得救的途径。但是,我们当中又有谁能持守律法呢?!”
你们可以在圣经的空白处记一下,这里的“轭”这个词,就是马太福音11:28所说的那个“轭”。
律法的轭是一个令人无法承受的重担。沙买(Shammai)拉比和他所在的群体,制定出了苛刻的安息日规条。比如,在安息日,你不可以把椅子从一个房间挪到另外一个房间,那样就算是负轭了,违反了律法;女子不可以对着镜子拔眉毛,一根眉毛都不可以,那样就是在安息日做工了;你手里拿的勺子重量不能超过一个无花果,否则就是违反安息日关于负轭的规定了。他们甚至还激烈地争论在安息日带假肢或假牙算不算负轭。律法本身有613条诫命,使人不堪重负。
律法是我们的监护人或启蒙老师,指明人类需要一个救赎者,显明我们需要一个无罪的救主,在圣洁的神面前来承担我们罪的刑罚。彼得是在说:“既然没有一个犹太人能遵守这个律法,那为什么还要把它强加在外邦人的身上呢?!”
这就是为什么主耶稣在马太福音11:28说: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换句话说就是:“你们靠自己的力量已经精疲力竭了,你们担负着屡次失败和不断犯罪的重担——到我这里来吧。”
主耶稣接着在第29-30节说:
……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世界上的宗教让得救变得非常艰难,他们说:“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这样祷告……那样做……完成这个……等等等等。”
彼得在使徒行传第十五章第11节说:
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
得救其实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与人的作为无关。救恩是免费的,因为耶稣基督已经全部偿还了债务。
你在背谁的轭呢?是宗教的轭?还是自己努力的轭?还是基督的轭呢?
巴拿巴和保罗的说明
现在我们来看第12节:
众人都默默无声,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神借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
彼得讲完这番话以后就坐了下来,在场的都默不作声。我能想象得到他们肯定感到很吃惊、很意外,也许还很困惑。然后,他们听了巴拿巴和保罗讲述的神所行的神迹奇事。彼得讲述了福音的内容,而巴拿巴和保罗要给出两个例子来做说明。这两个例子包括:
第一,个人的见证;
第二,通过神迹和奇事所提供的证据。
雅各的总结
最后,耶路撒冷教会的带领长老雅各站起来,在第13节做了总结性的发言,我们会在下次详细讲解这节经文。雅各最后的决定,是教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雅各基本上总结出了两个要点:
第一,神也在外邦人当中工作;
第二,神的话语证实了这场运动。
只知道这个时刻是不够的,我们要问这样几个问题:神的话语是否证实了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起源于圣经吗?是起源于经文清晰的教导吗?
我们几乎可以听见第一次改革的呼声——“唯独圣经”,正在从雅各为教会做出的最后决议迎面而来。
结论
当马丁·路德最终在1521年四月份被当做异端而接受教会的审讯时,他在宫廷里面对君王站立,在场的还有很多宫廷官员和教会领袖。罗马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约翰·厄克(John Eck)负责审问马丁·路德,要求他放弃与称义和其他教义有关的主张。马丁·路德对他是异端的指控回应说:
我既不相信教皇,也不相信教会,因为他们常常犯错、自相矛盾,所以除非圣经让我确信、或者有合适的理由,否则我只听从圣经的教导,我的良心被神的话语深深地吸引。我既不能也不会放弃我的任何主张……愿上帝帮助我,阿门。
今天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只听从圣经的教导来生活?我们和我们的教会能不能也这样说:我们被神的话语深深吸引,唯独圣经!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1997年8月24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1997
版权所有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