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 毫无保留,永不言退,无怨无悔
毫无保留,永不言退,无怨无悔
谦卑(第九部分)
腓立比书2:14-16上
1904年,威廉·波顿(William Borden)毕业于芝加哥的一所高中。作为波顿乳业(Borden Dairy)的继承人,他那时候就已经是一个百万富翁了(别忘了这可是1904年,那时的百万富翁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豪)。作为他高中毕业的一个礼物,他父母送他去进行一次环球旅行。
那时他的母亲已经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还只有八岁的时候,他母亲已经信主了,带着他去芝加哥市区的一个教会聚会,就是今天的穆迪纪念教会(Moody Memorial Church)。在波顿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了基督。
那时他十六岁,他旅行去了亚洲、中东地区和欧洲,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对那些失丧的人有负担了。最后,波顿写信给家里说:“我已经决定要把我的生命献给宣教的事奉。”同时,他在他的圣经背面写下了四个字:“毫无保留”。
很多人认为那只不过是年轻人头脑发热,过段时间这份激情就消失了,但是他的激情却没有消失。他开始在耶鲁大学学习,希望能公开为耶稣基督而活。他成为学校里基督徒学生的一个带领者,在他个人的日记中,他曾立下心志,写下了这么一句话:“每次都要对自己说‘不’,对主说‘是’。”
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波顿发起成立了一个祷告小组,最终改变了校园的生活。他的查经小组在整个校园掀起了一个运动,在他大学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五十名新生参加每周的查经小组和祷告会。在波顿上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耶鲁大学一千三百名学生中,有一千名学生参加每周的查经小组和祷告聚会。
波顿还与他的同工们一起,想方设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听到福音。
然而他的雄心壮志没有到此为止,最终他决定去海外未开发的地区去传福音。当他最后锁定他的目标为中国的甘肃省后,他就再也没有动摇过。
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巨大财富,是他常常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他还是奋力前行。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波顿在他的圣经背面又加了四个字:“永不言退”。
毫无保留……永不言退。
为了持守他的承诺,波顿拒绝了所有收入不菲的工作机会,包括接管他们家族庞大的波顿企业;反而到神学院读书去了。在结束了神学院的学习后,他马上去埃及学习阿拉伯语,为的是要准备用毕生的精力来服事中国的穆斯林。
毫无保留……永不言退。
但是他最终没有去成中国。就在他决定放弃继承权、放弃巨大的财富而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时候,他生病了。他在埃及学习阿拉伯语时,感染上了脊髓脑膜炎。一个月后,威廉·波顿离开了人世,终年二十五岁。
报纸纷纷在头条报道了这位最负盛名的耶鲁毕业生的新闻。评论员和记者们都在谈论他做出这样的牺牲没有什么价值,认为对于这么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悲的浪费。
在去世之前,威廉·波顿预感到了他将要不久于人世。他打开他的圣经,在他之前提写过他的诺言的地方,又加上了四个字。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了这些字。就在他之前写的“毫无保留,永不言退”的后面,他写下了“无怨无悔”。
顺便说一下,威廉·波顿没有写下“没有过失”、……“没有失败”、……“没有问题”等这样的字眼儿;而是:“无怨无悔”。
当然,他或者任何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都有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但是,把你的生命奉献给耶稣基督,将是一件你永远都不会后悔的事情。
当我的弟弟提姆因为脑瘤快离开人世的时候,差不多就是在他去世前一两天的样子,我坐在他的床边……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天堂的事情。我问他,在他的一生中,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他希望能做得更好一些的?他想了一会儿说,他希望能成为基督更加忠心的见证者。
我觉得他这样说的确有点意思,因为实际上提姆一直在向很多人作见证。他做销售工作,有机会和很多人说话。他的职位使得他在医药领域很有影响,常常和头头脑脑的人物在一起——他每年出差旅行的费用比我的年收入还高。无论与客户是在豪华餐厅就餐,还是在其他场合,他总是坚持餐前祷告。
但是,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真的希望他当初能更忠心一些。不过,他绝不后悔为了基督而活。
从来没有人临终前会说:
- 我希望我以前能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时间
- 我希望我能再多挣一些钱
- 我希望我能再漂亮一些或更帅一点
- 我希望能再多喝几场酒
- 我希望能再多打几场球
没有这样的人。
弟兄姊妹们,听听这些跟随基督快要抵达终点线的人,他们都说些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跟随基督,毫无保留……永不言退……无怨无悔。他们会说:
- 说实话,唯一一种能让人过无悔的生活,就是降服于基督的福音;
- 每天沐浴在基督的十字架里
- 活在能看见基督空坟墓的地方
- 期盼着基督荣耀的再来
大家会从一位日渐衰老的使徒那里,从他自己的日记里,听到他是如何期盼着过一种毫无保留……永不言退……无怨无悔的生活。大家会从他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信中,在第二章中找到这个内容。
保罗刚刚激励了那里的基督徒,要把生命的道给这个绝望、罪恶而又黑暗的世界表明出来;不要再发怨言,而是要象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耀发光,照亮通往基督的回家之路。
现在,保罗要讲述他自己对于生命和服事的看法,他个人的见证。
请大家看第16节:
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字面意思就是要呈现出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
换句话说,我希望你们能活出福音,因为如果你们如此行了,就我而言,我的生命就没有白白地度过——我在你们当中的服事,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后悔。
大家注意到了他在这里是如何描述他的生活吗?在这节经文中,他使用了三个不同的隐喻(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暗喻)。
第一,保罗在谈论他的生活和事奉时提到了赛跑的人。
顺便说一下,在你读保罗的书信时,你会注意到:他常常用竞技体育的概念来表达他的观点。这里他用了一个动词,这对于他的腓立比听众而言,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就是“赛跑”。
在每一个希腊城市,腓立比也是其中之一,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建筑,就是体育馆。体育馆是城市的脑力俱乐部,是有学识的人聚集的地方。苏格拉底(Socrates)还有当时的哲学家们常常会在这里教导众人。
当然这个地方也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地方,保罗显然目睹过很多这样的比赛。他在他的书信中就提到过:
- 拳击(哥林多前书9:26);
- 在起跑线上准备赛跑(哥林多前书9:27);
- 赛跑者冲向终点线(腓立比书3:14);
- 观看裁判向获胜者颁奖(提摩太后书4:8)
保罗非常了解在哥林多每年举办一次的地峡运动会(Isthmian Games)、在以弗所举办的泛爱澳尼亚运动会(Pan-Ionian Games),当然还有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运动会(Olympic Games)。
希腊各城市之间常常争吵不休,甚至刀兵相见;不过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争吵或是争战,每四年都会因为运动会而停战一个月。运动员从各地前来参加竞技比赛;哲学家和诗人们拿来他们的新作;雕刻家们前来为获胜者雕刻塑像,非常热闹。
比赛结束后,他们再继续开战。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中写了在赛场上奔跑是为了得到奖赏;他写信给加拉太教会,告诉他们他想确定他没有徒然奔跑——他们没有背弃他所传的福音(加拉太书第二章)。
现在,他在这里对腓立比信徒又一次谈到了运动员,他们将他们的生活和全部精力投入到准备参加比赛上——这个比喻简洁明了,他希望没有空跑。
另外,大家要知道,赢得比赛并不只是保罗个人操练的结果;它是腓立比信徒们所表明出来的结果,就象天上的星星所发的光一样。
保罗这里说:将神的福音之光发出来——“看哪,如果你们这样做了,那我在赛跑时就无怨无悔。”这也显明了保罗的谦卑……我们过会儿再谈这点。
保罗先是提到了赛跑的人,谈到了空跑。现在,
第二,他提到了做工的人——徒劳。
大家接着第16节往下看。“没有徒劳”,在中文标准译本里翻译为“我所劳苦的也没有落空”。这里他所用的“徒劳”的“劳”、“劳苦”这个词是指辛苦地工作,是一种强度很大、非常艰难、极其费力的工作。它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甚至是属灵方面,在竭尽全力后感受到的疲惫不堪。
有一位新约圣经学者说,这两种描述,就是奔跑和劳苦,都与竭尽全力和筋疲力尽有关,浸透了汗水、承受巨大的压力。
不过这个很值,保罗实际上是在说:如果你们能持守合一,能在你们所处的环境中,在这个失丧的黑暗中展现出福音之光,那么这些劳苦就没有落空,就没有徒劳。
保罗这样说显明了他的谦卑,这是与那些骄傲的做法截然相反的。看看这个世界是怎么做的:
- 骄傲的父母在培养出有教养、成功的孩子后,想得到人们的称赞。
- 骄傲的商人将事业上的成功完全归结于自己。
- 骄傲的老师想从每一个毕业生那里得着赞扬。
但是:
- 谦卑的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能与基督同行时,就会激动不已。
- 谦卑的商人会把事业上的成功归功于整个团队。
- 谦卑的老师在知道他的学生毕业后,已经为将来的生活预备好了,他就高兴得不得了。
保罗不是那种只想着跑好自己赛程的人,不是说就因为他是一个使徒,他就已经完成了他的赛程,而且从未失脚;好像无论腓立比教会发生了什么都与他无关,等待着他的是那令人难以想象的奖赏。
不, 不是这样的……这不是保罗。
就像使徒约翰一样,他最大的喜乐就是看到他属灵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约翰三书1:4)。
这一切都与传道相关……这一切都与福音相关。
在美国内战期间,乔治·麦克莱伦(George McClellan)将军被任命率领强大的波多马克部队,原因在于众人都认为他最合适。他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伟大的军队统帅,很愿意听到人们称呼他为“小拿破仑”。不过他的领导能力却不是那么出类拔萃。
林肯总统任命他为最高统帅,也是希望他能尽快付诸行动,干点什么;但是麦克莱伦却拖拖拉拉,没有担负起统帅的责任,同时依然陶醉在自己的幻觉中。
有一天晚上,林肯和他的两个助手去麦克莱伦家里拜访他,想敦促他尽快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采取行动。当他们到他家的时候,他们得知麦克莱伦去参加一个婚礼了,他们三个只好坐下来等他。一个小时过后,最高统帅回家了。麦克莱伦理都没理总统,就直接上楼去了,也没再下来。
半小时后,林肯找人传话到楼上,告诉他他们还在等他。传话的回来说麦克莱伦已经去睡觉了。林肯的助手怒不可遏,他们生气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林肯总统只是站起身来,带着他们各自回家去了。
他们中有一个人后来记录下了林肯在回家的路上所说的话,他说:“现在不是谈论礼节问题和个人尊严的时候;如果他能给我们带来胜利,我会很乐意为麦克莱伦牵马。”
想想看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把注意力重新放到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上!
想想看这里保罗的榜样。他告诉腓立比信徒要在合一和谦卑中彼此相处,随后又告诉他们:他们在跟随基督方面的成功,使得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辛勤的汗水和承受的所有压力都值了,都没有白费。保罗实际上以此为他们树立了谦卑的榜样。
保罗完全把别人放在他自己的需要之上,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一个人怎么能做到这个地步,让自己为了他人而生活?
其实,部分答案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保罗知道,他所付出的汗水和承受的压力,并不是这个故事的最终结局。
还记得保罗在第16节前面一点的地方所写的吧:
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
在基督的日子!
保罗生活在今天的同时,他放眼望着明天,遥望着基督的日子!他知道有什么在等着他;他知道谁在等着迎接他。
“基督的日子”这个短语,在这封信中保罗已经使用过了,是在第1章第6节和第10节。
我这里再提醒大家一次,“基督的日子”与“耶和华的日子”不是一回事,后者所说的是在大灾难期间,对那些不悔改的人的审判(帖撒罗尼迦前书5:2-3;帖撒罗尼迦后书2:1-8)。
“耶和华的日子”是在被提发生之后的日子,那时神的愤怒将倾倒在地上,祂要预备以色列人的心,来迎接祂的第二次再来;“耶和华的日子”也是指在大灾难期间,对于不信的世界那不间断的、可怕的审判。
然而,“基督的日子”是指基督的审判台,是在人类历史的末期发生的,这是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时期只是针对信徒的,不是说到了那时候他们才知道是否上天堂,他们已经在天堂上了;但是要基于他们在地上曾经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来得到相应奖赏的日子(哥林多前书3:8;哥林多后书5:10)。
上天堂不是靠着好行为(以弗所书2:8-9);但是信徒的行为会被评价,然后得到奖赏(哥林多前书3:13-15)。
保罗这里是在说,腓立比信徒表明出的基督的谦卑,和他们所过的与福音相称的生活,是他付出劳苦所结的果子,保罗为此要夸耀。
其实,保罗所用的“夸”(夸耀)这个词是可以有一种负面含义的,但也可以表达一种欢欣鼓舞和喜乐的正面含义。
保罗实际上是在期待着基督台,那个基督的审判台,也就是基督的日子;是神让他在腓立比信徒的生命中来耕耘的,使他得以体会那个让他心花怒放的时刻。他满心期待着那个时刻。
这就好比一个妈妈,孩子在班上一直是七八名,突然在期末考试中考了个全班第一,那时候妈妈那种心花怒放的感觉;又好比孩子在钢琴比赛中拔得头筹,或者被评为年级三好学生时,做父母的那种心情。
保罗就像是一个父亲一样,在期盼着他所参加的比赛、他一生的事工被评价的那一刻,迫不及待地要为此而欢喜快乐。
保罗正在朝着基督台的目标而努力,他所夸耀的将在那一刻得以体现。正当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保罗正在被软禁,手腕上带着锁链;不过对他来说这没什么,因为他已经能看到终点线了,就在前面不远。大家应该还记得,保罗的确是有一个优势,就是他曾经见过天堂……在他早期服事的时候,神曾经让他去天堂转了一圈,为的是预备他将来忍受那种没几个人能忍受得住的苦难。
保罗曾经见过天父所在的地方。
现在他从那个视角来写这封信,来激励我们,因为他听到过众天使为那些信了主的罪人们而欢呼的声音;当那些罪人们平安地归回天家、享受在基督里的喜乐和安息时,他听到过天使们为此欢呼雀跃的声音。
弟兄姊妹们,我们完全不知道众天使欢呼时是个什么情景……各种声音……喜乐的气氛……歌唱声……在天堂上的庆祝。
想想看,如果在天堂上,天使们会为了一个罪人的得救而欢喜(路加福音15:10),你们能想象得出,当一个得救的罪人平安地回到天家时,会是一个怎样欢喜快乐的庆祝场景吗?!
让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使我们能略微品味一下,耶稣基督在将来的日子,为我们所预备的是什么。
里克·汉森(Rick Hanson)是一位下半身瘫痪的运动员,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坐着轮椅环绕地球一周,以此来提高人们对脊髓研究的意识。
这是一个异常艰苦的旅程。有很多照片拍下了他遇到的各种天气条件:烈日当头、倾盆大雨、漫天的暴风雪、呼啸的狂风;还有各种地形:沙漠荒野、浓密的森林、广阔的农田、蜿蜒的公路,等等。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他常常把头用力往后靠,脖子上因为用力过度而青筋暴露,胳膊上的肌肉棱角分明,他的拳头就像是石头一样。他翻山越岭,在他穿越小镇上幽暗的街道时,当地居民对他漠不关心,对他的困境一无所知。他就这样一米一米地艰难前行,手上长出了厚厚的老茧,大腿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后背磨出了很多水泡。
1987年5月23日,里克·汉森终于完成了旅程,回到了家乡温哥华。在离家还挺远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聚集来欢迎他。随着他离家越来越近,高速公路两边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一开始几百人,后来几千人、几万人。他们喊叫着、鼓着掌、欢呼着、流着泪,把大把的鲜花扔向他。
里克的轮椅驶向体育场,这里容纳了几万人,有国际国内的达官贵人、摇滚明星、电影明星、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他的家人和朋友,还有那些有幸拿到门票的人都等在那。当里克快到体育场的时候,街道挤满了人,直升机在头上盘旋,警车在为他开路护驾。
其他一些轮椅运动员也加入了他的行列,跟在他的后面就像是一群驾驶战车的人。虽然他周围人声鼎沸,但是已经能听到从体育场里面传出来的、震天的喊叫声,就像是一场飓风即将到来。
他冲向体育场的大门,来到了跑道上。几万人顿时象炸开了锅一样,人们跳着、蹦着、吹着喇叭,到处是口哨声、掌声、尖叫声,欢呼庆祝他的凯旋。真的是太疯狂了……那个欢庆场面,简直不可思议。
从这里能品味到一点将来迎接我们的那个场景;品味到一点持续到永远的喜乐和恩典。从前我们所信的是看不见的,但那个时候,信心要永远被所见的取代了。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带着同样的喜乐,给我们描绘了另外一个场景:
他不仅对作为一个赛跑的人无怨无悔;他不仅对作为一个做工的人无怨无悔;
第三,他将自己作为献祭的祭物,对此也无怨无悔。
请大家看第17节:
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就算是我——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
第18节:你们也要照样喜乐,并且与我一同喜乐。
第17节中文标准译本是这么说的:即使我被做为奠祭,浇在你们信仰的祭物和服事上,我也欢喜,并且和你们大家一同欢喜。
如果我突然被主呼召,舍下我的性命;也就是说我的赛程已经跑完,我所做的工已经完成,我会非常高兴。请注意保罗这里所说的: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也就是说即使我被做为奠祭……我也欢喜。
保罗已经借用了竞技场和做工的画面,来描述他想要表达的;现在他又用到了献祭的画面。
不信的人当然也都明白祭奠的意思,就是洒一点酒,以这样的方式来向某些神明或者去世的人表达感恩或是纪念。但是保罗所想的, 要远远比这个重要得多。
旧约的献祭制度可以分为两类:非馨香的献祭和馨香的献祭。非馨香的献祭与罪的过犯、污秽和不洁净有关,它们最终都指向为了我们的罪,基督所献的祭和赎罪。
馨香的献祭是指向基督的爱——因着得到的赦免而献上的赞美和敬拜的祭,这个赦免来自于动物献祭所流的血,所献动物的价值在于血——把无罪动物的生命作为祭献上。
不过神也命令,一些特定的献祭需要给祭坛上的祭物洒上酒,这种奠祭是为了增添馨香的气味,可以说是成了一个额外的供物,用以表达感谢。
另外,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也要通过我们的嘴和言语做同样的事情,希伯来书的作者说: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希伯来书13:15)。
保罗这会儿想着洒上酒之后的效果,会在祭物上燃起一闪而过的火苗,然后馨香的气味就弥漫在空气中了。
保罗在这里的谦卑再一次让人惊叹不已。第17节他实际上是在说:腓立比信徒所做出的牺牲和服事,就是他们依着对神的信心而献上的祭物。他说:“我的生命只不过是在你们所献的祭上洒的那点酒;也就是说,即使我失去了生命,那也不是浪费——我将无怨无悔……因为我会成为你们祭物上的那点酒,燃起一闪而过的火苗,化作馨香的气息达到神的面前。”
你们腓立比信徒,正在献上你们的祭物——借着你们的服事而献上你们信心的祭,我只是在你们祭物上加的那一点点,就这样我也已经是激动不已了……为着神的荣耀燃起片刻的火苗。
所以保罗在这段结尾的地方写道:与我一同欢喜快乐吧……我要因着你们而喜乐。让我们一同喜乐吧。
这就是毫无保留……永不言退……无怨无悔的生活方式。
我来把这些串在一起,给大家归纳出几个原则。
首先,过无怨无悔的生活,意味着要成就他人。
这个世界只顾自己的满足和成就,这种骄傲和谦卑的奉献有着天壤之别。
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有一本新书特别介绍了他,这里就不说他的名字了。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人问他对生活怎么看。他说:“怎么说呢,我不久前曾向伟大的神灵默默地祷告过,我说我配得有更多的时间,因为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当被问及具体都是些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回答说:“嗯……幸福……享受世上那些有价值的事情,这个世界真是一个太美妙的地方了。”
在快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如果你最大的心愿还是想多有一点时间来享受这个世界,想再多为自己做点什么,实在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对于保罗来说,生活中给他的最大奖赏之一,就是他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被神用来去帮助其他人认识神、爱神、事奉神。
如果问问保罗:在你的生命快到尽头的时候,你打算做什么呢?保罗会说:“噢,我所帮助过的腓立比信徒,他们给神所献的祭物是他们对耶稣基督的爱和事奉,我要在他们的祭物上燃起一点点火苗,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对此无怨无悔!
过无怨无悔的生活,首先意味着要为着神的荣耀成就他人。
第二,过无怨无悔的生活,意味着渴望得着基督的称赞。
终有一天我们要站在基督的面前。为了能得到祂的夸奖,可以抛弃一切。
保罗在告诉这些腓立比信徒:基督在你们当中得着荣耀,我会为此夸口,我会激动不已。在我站在基督的面前时,我会从祂对我的称赞中得到极大的喜乐。
莱尔(J.C. Ryle)是两百年前一位著名的牧师和作家,他有这么一个看见,就是每天早上醒来躺在床上的时候,他就想象自己的床是被放在祭坛的上面,而他每天早上将自己作为活祭奉献给神。
就像保罗一样……毫无保留……我放弃一切……我没有保留……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和基督的奖赏。
毫无保留……永不言退……无怨无悔。
在2006年一月份,作家艾伟德(Randy Alcorn)有机会与吉姆·艾利奥特(Jim Elliot)的家人一起吃饭,那是吉姆·艾利奥特和其他四个宣教士在厄瓜多尔殉道的五十周年纪念日。
艾伟德说,吃饭的时候,我们见到了吉姆的哥哥伯特和他的妻子科琳。在1949年,也就是吉姆去厄瓜多尔的很多年前,他们就已经成为宣教士,去了秘鲁。
当我们谈到他们的服事的时候,伯特笑了笑说:“我迫不及待地想结束休假回去。”他们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做宣教士也已经六十年整了,依然非常高兴地向人们传福音。直到那个周末我才认识了他们。因为是在遥远偏僻的地方服事,伯特和科琳有可能会在教会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悄悄地归回天家;但是神却会知道。
伯特那天晚上说的一些话,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里我引用一下。他说:“吉姆和我都在事奉基督,但是方式不同。吉姆是一颗耀眼的流星,划破天空。”艾伟德后来写道:“与他那个伟大的流星弟弟不同,伯特是一颗微弱的星星,每个晚上都升起,忠心地为着神的荣耀,按着固定的轨道穿越天空。当那个日子他们站立在主的面前时,吉姆的奖赏当然是很大的,不过伯特和科琳的奖赏却一点也不会少。”
自从艾伟德在2009年写下这些话以后,我自己也详细了解了一下,发现伯特和他的妻子科琳是在2012年去世的。伯特和科琳去世的时间仅仅相隔几周。
在将近六十三年的事奉中,他们航行在秘鲁北部亚马逊地区的河流之上,徒步于安第斯山脉之中,沿着秘鲁海岸,在城市与乡村驾车几十万公里,在所到之处布道、栽培门徒、建立教会。
有一点对我触动挺大,就是在殉道后,吉姆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他非常短暂的服事期间,借着他成立了一间教会;但是他的哥哥伯特却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大部分的福音派教会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不过伯特每天都会照常升起,就像是一颗微弱的星星,被神所使用来建立教会,不是一间教会,而是在秘鲁各地建立了一百四十五间教会!
伯特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回忆说:伯特和科琳后来回到了家乡,在支持了他们六十年的母教会中继续服事。他们向很多人传福音,包括吸毒上瘾的人;在家里向登门求助的人给予辅导和帮助。伯特经常说基督徒的生活一点儿也不单调,人们常常能听到他面带微笑,大声喊着说:“多么美好的生活……多么美好。”
弟兄姊妹们,你们没有必要非去秘鲁才能经历这些;不一定非要做一个全职的宣教士才能过这样的生活。你可以在嘈杂的集贸市场上经历这样的生活……在你所处的压力和任何环境下过这样的生活。
保罗用了几句经文描述了这样的生活,这是一种持守正直和清洁的生活,一种持守生命的道并且把它表明出来的生活。
他每天都升起,发出光来……有一些人会燃起短暂的火苗,一闪而过;还有一些人是在进行一个持续终生的长跑——在漫长的过程中付出艰辛的努力,就像是一颗微弱的星星,夜复一夜地升起,跟随神为他所预定的道路……没有炫耀……没有吵闹……没有喧嚷。
弟兄姊妹们,无论是哪种方式,这都是对神的恩典和荣耀所献的祭——当你们这样行的时候,并不能确保这样的生活没有失败、没有过失、没有困难;但是可以确保这样的生活毫无保留、永不言退、无怨无悔。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5年4月26日的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5
版权所有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