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 无声的见证
无声的见证
无论是好是坏(第二部分)
彼得前书3:2
在这个系列的讲道中,我们将继续讨论一个相当庞大的主题,我认为对这个主题最好的概括是:努力将婚礼上的誓言在《圣经》的光照下活出来,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幸的是,当我们在寻求《圣经》中有关婚姻方面的真理和教导时,会受到来自社会的一些微妙(或者说根本就不微妙,而是巨大)的影响。
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的社会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1960年,未婚人士有878,000人。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已然超过了1000万。
一位信主的作者曾这样总结:同居的现象可以归结到这几个因素上,比如我们的社会对性所持的开放态度(放在过去,性关系只能发生在婚姻内);此外,婚姻作为一种制度被不断地“贬值”,人们认为它太难经营了,因此不值得为之费力;还有对离婚的恐惧;最后,还有人们放弃或无视上帝在《圣经》中所启示了的,祂对婚姻的计划。[1]
今天,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同居生活和一个又一个陷入困境的婚姻的例子,正通过各种印刷品、电视、移动设备和电影等媒体呈现出来,冲击着我们。
一位女士曾写道:“我无法想象与一个我没有住在一起‘试过婚’的人结婚,在还没有共用一间浴室前就结婚?那绝不可能!”[2]
换句话说,如果在我和他一起做饭,一起打扫公寓卫生,一起支付各种花销,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仍然爱他,那么就说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试婚”,我们就可以结婚了。
弟兄姊妹们,我们大可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越来越多的情侣决定先生活在一起“试婚”,1000万未婚人士这个数字将很快就被超越,甩在后面。当然了,“试婚”这个决策的本身就问题百出。总而言之,你不能像试驾一辆车一样“试驾婚姻”。换句话说,除非你真的结婚了,否则你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婚姻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婚姻可不仅仅是洗碗、付账单、打扫卫生和共用一个浴室和卧室这么简单。它是一种委身,而这种生命的委身为婚姻关系增添了一个可以使一切发生改变的维度。换言之,如果有人在婚姻的“试车”中滑出了测试车道,那么好吧,这个测试结束了,那个失败的人被扫地出门。
但是,如果是委身的婚姻,那么双方就会彼此忠心地坚忍,一起经历生命的起伏,经历各样的磨难,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是好还是坏,这些婚礼上的誓言是不能“试驾”的。婚姻可不是一个按月结算的出租协议。[3]
当诺曼·赖特(Norman Wright)在评论符合《圣经》的婚姻时,他说:人们在婚姻中期望发生魔法。但魔法并不能使一段婚姻成功;只有努力地经营才能使婚姻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使徒保罗劝告信徒“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的原因了(罗马书12:2)。
因此,最终的问题不是你所在的社会认为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你自己的内心所认为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或者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的)……而是根据神的旨意,在神的话语中所揭示的婚姻和你在婚姻中的角色是什么样子的。
当你结婚时,神在你生命中的计划和工程将会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开展,当你顺服于神对婚姻的设计时,神将使你的婚姻成为一个非常独特、且会持续一生之久的帮助你成圣的工程。
神的话语对婚姻的设计描述得最为合宜:妻子要像教会顺服耶稣基督一样顺服她的丈夫,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并且丈夫要像耶稣基督爱教会一样爱他的妻子,这也不是胆小怕事的人可以做到的;事实上,耶稣甚至为教会的缘故舍己受死(以弗所书5:22-33)。
这些都是造物主为婚姻所设计的一些令人难以置信、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而更有挑战性的,是我们在上次结束时所讨论的:
- 首先,你是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中建立起你的婚姻的。
- 其次,你在婚姻中把自己托付给了一个堕落的罪人(上周聚会大家都很“阿门”这一点)。
- 第三,神在藉着你的生命向你那堕落有罪的配偶彰显祂的忍耐、性情和恩典。
如果你依靠着神的灵,并寻求神的旨意,也就是神在祂话语中对婚姻的启示,那么你就有可能在喜乐、舍己和坚忍中,真实地经历到婚礼上所说的那些誓言的美好。
虽然每段婚姻都需要属灵的大能和个人的委身(而不是魔法),但彼得开始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种特殊的婚姻上,直到今天,这仍然可能是全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婚姻关系之一。
如果弟兄姊妹们现在看彼得前书第三章就会发现,彼得现在开始向一个信主的妻子提供温暖的鼓励、盼望和指导,而这个妻子刚好嫁给了一个对属灵事物不感兴趣的男人,或许更具体地说,是嫁给了一个在灵性上死亡的男人。
在彼得前书3:1那里,彼得写道:“照样,做妻子的要顺服丈夫。”(当代译本)。通过上周的讲道,我们知道这里的意思是:妻子要心甘情愿地列在丈夫以下,作为他的助理和帮助者。彼得接着说:“这样,即使丈夫不信从真道,也会因为看见妻子贞洁和敬虔的品行而被无声地感化”(当代译本)。
弟兄姊妹们,这段经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引导。首先,所有的妻子都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对于那些追求神对婚姻的创造设计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足够大的挑战了;然而彼得随后将焦点转向了一些特殊的妻子,就是嫁给了不信的丈夫的人,彼得将这些丈夫描述为“不信从真道”的丈夫。
“不信从”(disobedient)这个动词可以理解为“没有被劝服”(unpersuaded)。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词实际上也描述了一个故意坚持着不愿被劝说而接受福音的人。[4]换句话说,只要你向他提起福音,他就会握紧拳头,收紧下巴,以示拒绝。
彼得在这里使用的这个词,在这节经文原本的结构中,是福音的一个“专业术语”。[5]
因此,彼得在这里讨论的对象是教会中那些嫁给了公开反对基督教的人的妻子们。这里的潜台词是,这些妻子们在结婚的时候是不信的,但现在已经成为基督徒了。
很明显,这些妻子们想知道,在她们如今的婚姻中,她们到底该怎么做?她们的丈夫对她们现在所热爱的福音(以及她们所跟随的主)不仅不感兴趣,实际上甚至在公然反对。因此,对这些妻子们来说,婚姻已经变成了一条属灵的“单行道”。
顺便说一下,这样的婚姻也可以成为一个见证,一个嫁给了不信的人的敬虔妻子的见证,而不是嫁给了一个不顺服神或无所谓的信徒。
那么这些妻子们该怎么做呢?
好吧,首先我来告诉你们,彼得没有告诉她们要做什么。
首先,他没有告诉她们一有机会就要离开她们的丈夫,重新开始。
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告诉那些身处同样处境中的妻子们说:“妻子有不信的丈夫,丈夫也情愿和她同住,她就不要离弃丈夫”(林前7:13)。
保罗在第14节中还补充说,她不信的丈夫和孩子会从她在家里所活出的圣洁生命中受益(这是我的版本)。换言之,她不知道她的生活对她的家人,以及对她的子孙后代接受福音有多么大的影响。
然而,保罗后面的确也说到了,如果不信的丈夫不想再和信主的妻子在一起生活了,那么她也不需要强迫他留下。保罗是这么写的:“倘若那不信的人要离去,就由他离去吧!无论是弟兄,是姐妹,遇着这样的事都不必拘束。神召我们原是要我们和睦。”(这里的“弟兄”和“姐妹”指的是那个信主的配偶)。
换句话说,她自由了,既然她那不信的丈夫不愿意再维持他们婚姻的誓言,她因此从中得以解脱,能再次结婚了。[6]
因此,在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的教导中,二人当然也是一致的。好了,第一件使徒彼得告诉妻子们不要做的事就是,不要一有机会就寻求和她的丈夫离婚。
第二,彼得没有告诉她一有机会就要向她的丈夫传福音。
彼得在这里实际上是在给这样的妻子盼望。让她知道,她并不需要为他丈夫的信主负责,也不需要为让他相信福音信息是真的而负责。
坦率地说,我们真的需要体谅在这种婚姻中的那些妻子们是多么的困难。在第一世纪(以及此后的许多世纪里),尤其是在罗马帝国,妻子需要接受她丈夫的宗教信仰。当时有许多的神和女神,还有大量的寺庙。而妻子需要接受她丈夫的神,当然了,这也可能是他们家族世代供奉的神。
而现在她被救赎了,她的丈夫可能会同意让她在供奉家族的神的同时,敬拜她刚信的神,进而同时遵循两者的传统。但可能没过多久,她的丈夫就会意识到,她并不会把家族供奉的神摆放在她所敬拜的神的旁边。事实上,她的丈夫全然反对福音,也意味着她已经向她的丈夫解释过了,即她的神是真神、是活神、是唯一的神,而其他的神都只不过是虚妄的神话。
毫无疑问,她肯定已经尝试着向她的丈夫解释过耶稣自己的宣告了,即“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同样的,她也一定让他知道了,她不能既忠于自己的信仰又忠于她丈夫家族的信仰,因此,她信主的事实扰乱了家族原有的秩序和她丈夫的社会身份,这无疑会得罪她的丈夫,更不用说家里的其他人了。[7]
她丈夫现在对信主这件事非常轻蔑,并且反对福音,这个妻子自然可能会觉得是自己在说服丈夫这个方面做得不够,所以她需要再加把劲,更努力地向丈夫传福音。她可能总会这么想:“也许他就是因为没听过最新的那种有关福音的言论而没有信主。”
那么她可能会怎么做呢?是不是要在丈夫的午餐盒里放上一本福音手册?还是把他车上的所有广播都设置为基督教电台?抑或是在家里的墙上挂上《圣经》经文?在家里大声地播放某个牧师的最新讲道?还是在他所有的啤酒罐的底下写上“悔改”二字?还是确保每个月至少邀请教会中的长老到他们家共进一次晚餐?
她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我需要做更多的事,说更多有关福音的话!”不,不是这样的。彼得在这里说的是,这样的妻子要少说话。这样,即使丈夫不信从真道,也会因为看见妻子贞洁和敬虔的品行而被无声地感化(当代译本)。
请注意,彼得在这里说的是(不信的丈夫)“被无声地感化”,而不是说他们有可能在没有听到福音(the word)的情况下就归向了神。[8]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
当然了,这样的妻子必须要随时准备好与她的丈夫谈论有关基督的事,但彼得在这里是要确保她明白,有时过于主动出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上,这可能只会加深他对信主的蔑视。
就这节经文,一位作者在近100年前就曾写道:“对一个不愿意听福音的人坚持讲论福音,只会使他的心更加刚硬。但那些对别人向他们传福音已经心硬了的人,则可以通过敬虔的行为使他们的心变得柔软。”[9]
顺便说一下,这一真理适用于我们所有人。从来没有人是因为在与别人的辩论中输了而进入了神的国。
因此,彼得非但没有告诉这些妻子们要“加大火力”,而是告诉她们要“减少火力”。让你们的见证变得“无声无息”,或者可以这样说,不要说太多话,不要一直争辩。[10]
当然,有些妻子总是想让她们的丈夫信主而变得唠唠叨叨,这种态度部分源于这样的想法:如果她们的丈夫也得救了,那么她们和她们的丈夫就会开始经历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幸福的婚姻状态。如果丈夫信主了,不仅他自己能得救,而且他还能拯救他的妻子,使她不再经历孤独和挫败,不是吗?当然了,要建立起属基督的婚姻,和基督徒丈夫的沟通技巧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可能有的姊妹会自然而然地想:如果嫁给了基督徒,那么婚姻就会变得很容易,对吗?但对于教会中已经结婚了的信徒来说(不管是以前信主还是现在信主),都需要知道这个可能令人失望的事实,即信基督并不是“婚姻的魔术”。基督徒的婚姻也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基督徒仍然是堕落的罪人。
不久前我读到了这样一个幽默的故事:有这么一对结婚了60年的基督徒夫妇。在周围的人和他们所在教会的眼中,他们的一生就是合一和爱的典范。除了这位妻子放在衣柜顶上的一个大盒子外,这么多年以来,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秘密。
在他们结婚时,这位妻子就把那个盒子放在了衣柜的上面,并要求她丈夫永远都不要看里面的东西,也不要问里面到底有什么。60多年来,这个丈夫一直遵守着他妻子的要求。事实上,他都已经忘记了这个盒子的存在了,直到有一天,他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说她不可能再康复了。
所以,当这位丈夫在整理他妻子的私人物品时,他想起了衣柜顶上的那个盒子,于是他把它拿了下来,把它带到医院。他问妻子,他们现在是否可以一起打开它。她同意了。于是他们一起打开了那个盒子,里面有两双手套和一叠面值为5美元的钞票,总共有45,000美元。看到这一幕,这个丈夫感到很惊讶。
然后这个妻子告诉她的丈夫说,在他们结婚的前一天,她的祖母告诉她说,如果她和她丈夫在婚后发生了争执,他们应该努力彼此和解;但是如果她丈夫不愿意道歉承认他的过错,她就要把嘴巴闭上,然后织一双手套放在盒子里。听到这里,这个丈夫很感动,因为盒子里只有两双手套。
也就是说,60多年来,他只有两次顽固地不愿意向妻子道歉,他都快被自己感动得哭了。然后他问她那些成堆的钱又是什么情况时,他妻子说:“嗯,我每次织一双手套,就以5美元一双的价格卖出去了。”[11]
如果大家计算一下,就知道那45,000美元代表了他9000个顽固不认错的时刻。
对此,神启示给了彼得一个应对的策略,不过与织手套没有任何关系。
请弟兄姊妹们再次留意彼得在第1节的结尾是怎么说的:也会因为看见妻子贞洁和敬虔的品行而被无声地感化。
在前文中,也就是在彼得前书2:12那里,彼得同样用这个词来描述信徒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来让他们周围的非信徒对他们的指控失效,彼得在2:12写道:
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现在,彼得以同样的理念来鼓励那些嫁给了不信的丈夫的妻子们,请弟兄姊妹们一起来看第二节是怎么说的:因为他们看见了你们敬畏和纯洁的生活。(新译本)
因此,正如彼得在2章12节那里所说的,我们周围的这个不信的世界会观察我们,而且要比我们所以为的更频繁和细致;彼得在这里的意思是,那些不信的丈夫也会非常细微地观察着他们信主的妻子,比她们所以为的更频繁和细致。
“因为他们看见了……”“看见”(observe)这个动词在这里再次出现。“看见”并不是指随便看一两眼,而是指仔细地观察。[12]这是一个不常见的词,意思是作为一个观察者,仔细地目击和见证某事的发生。[13]换句话说,与其说你的丈夫听到了福音,不如说他会作为一个观察者,要看你如何活出福音。你安静的举止和敬虔的品行是活出福音的超自然的力量。
彼得为这些妻子们提供了这么一种可能性,就是很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丈夫原本嘲讽神的良心会被唤醒和软化,并被迫承认在他妻子的生命中存在着一种属神的能力,而他很可能之前无知地嘲讽和嘲笑了这种能力,但正是她在她丈夫的眼前将福音转化为生活,才使得她的生命成为不可抗拒的见证。[14]
因此,彼得写道,当他们观察你的品行时,要确保你的品行有以下这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纯洁”,彼得在第2节中说:因为他们看见了你们纯洁的生活。
“纯洁”这个词也可以翻译为“贞洁”(pure)。这个词指的是妻子们在婚姻中有无可指摘的道德和行为上的纯洁性,不轻浮,不调情。
我最近读到一位牧师是这样说的,在一次婚礼彩排中,他向众人谈论了蜡烛的含义,在两根代表着双方家庭的蜡烛中间,还有一根蜡烛,那根蜡烛具有“合一”的象征意义。他说:“当中间的那根蜡烛被点燃后,吹灭两边的蜡烛意味着这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人现在已经成为一体。”婚礼彩排中有一个人非常惊讶但也非常诚实地说:“我一直以为这意味着除了中间的蜡烛外,再没有其他的蜡烛应被点着。”这句话也很在理!
第二个特征是“敬畏”,注意经文是怎么说的:因为他们看见了你们敬畏和纯洁的生活。
妻子对丈夫所表现出的尊重,对丈夫来说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远超其他的事物。因为他会在心里知道,他妻子也应该得到这样忠诚的尊重,而不是只有他自己才配得。
最终激励着妻子尊重她丈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配得,而是因为她最终是要敬畏、顺服神和降服在神的面前,她要遵行神的旨意,她最高的渴求就是讨神的喜悦。
谁知道呢?她完全有可能得到一个全新的丈夫。不是另一个丈夫,而是一个全新的丈夫,是从那个旧的丈夫里重生出来的。[15]有些弟兄姊妹可能会怀疑这真的可能吗?彼得说,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查克·施温道(Chuck Swindoll)牧师在他对这段经文的注释中写道:“这就是那种妻子的生活方式,她以无私的配合和对丈夫的委身,成为无法被人忽视的妻子。”[16]
另外,我要鼓励在座的各位妻子们,你们的孩子或孙子辈可能会成为你的家庭使命的强大同工;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能会成为向你丈夫传福音的人。
有这么一位作者,她从小被她父亲培养成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她父亲非常坚持要求他们家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成为无神论者,甚至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要以合同的形式规定下来。她说,虽然成长在主张无神论的家庭中,她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转向了福音。她那时就知道她父亲是错的。
然后,她通过讲述另一个三岁女孩的故事,来说明儿童对福音的领受以及这会产生的影响力。有个小女孩儿也是在一个无神论的家庭中长大的,没有接触过教会,家里也没有《圣经》。有一天,她问她父亲说:“爸爸,世界是怎么来的?”她父亲开始用自然主义和进化论等术语回答她的问题。紧接着他又说:“当然了,有些人会说,这个世界是一个大能的主所造的,他们称祂为上帝。”听到这里,这个小女孩突然开始在房间里兴高采烈地跳起舞来,她边跳边说:“我就知道你告诉我的不是真的,一定是祂,一定是祂!”[17]
这对她的父亲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的孩子,他们有可能成为向家族里不信的人传福音的大能的“勇士”。
那么对于妻子们来说,该怎么通过使徒彼得所教导的真理来运用这些属灵的策略呢?换句话说,妻子该如何藉着她的品行来尊荣她的丈夫呢?在婚姻中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
- 在别人面前要以积极的口吻谈论自己的丈夫;
- 即使你所说的是真的,也不要在别人面前谈论他的不好;
- 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要热情亲切,因为他们可能也尚未得救;
- 使你对他的委身,在他身边的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 若是可能,要多征求他的意见和引导;
- 不要在他的面前夸奖其他人的丈夫;你对他的忠贞是无条件的;
- 找出他在哪些方面确实发挥了带领的作用,并向他表示赞赏和感激;
- 即使你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也要确保先成为一名好的跟随者;
- 不要期望完美,为失败留出空间(非基督徒和基督徒丈夫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 当他问及你的信仰时,说得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
- 期盼神按照祂的时间表工作;要知道对神来说,千年如一日;
- 当神在永恒中动工时,你也要在今天作工,即通过忠实且充满尊重的爱和服侍,来向你丈夫彰显福音的美好。
对于那些嫁给了不信之人的敬虔妻子们而言,奥古斯丁(Augustine)的母亲莫妮卡(Monica)可能是最为人所知的榜样。神使用了莫妮卡,使她儿子奥古斯丁和她丈夫(晚年的时候)都相信了耶稣。在四世纪,奥古斯丁成为极其重要的神学家和教会领袖,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教改革的“神学先驱”。
在他的自传中,奥古斯丁讲述了他的母亲莫妮卡的见证,以及她做在她那不信主的丈夫身上的美好行为,顺便说一下,她的丈夫是在临终的时候信主的。
奥古斯丁写道:“我母亲忠心耿耿地服侍他;尽心尽力地使他归向基督。她是通过她的好行为在向他传福音;主也使她在她丈夫面前变得可爱;最后,当他世上的生命即将结束时,她终于为基督赢回了他。”[18]
不用想,莫妮卡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艰难,她的渴望、安静的祷告和哭泣,无疑是在寻求来自神的能力,使得她能为着神的荣耀继续安静地服侍她丈夫和家人。
我毫不怀疑,对莫妮卡而言,对许多今天坐在这里听道的姊妹们而言,新约中的一段特别珍贵的经文,就是彼得所说的这段话:
照样,做妻子的要顺服丈夫。这样,即使丈夫不信从真道,也会因为看见妻子贞洁和敬虔的品行而被无声地感化(当代译本)。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7年6月4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7
版权所有
[1] Adapted from Dennis Rainey, Preparing For Marriage (Bethany House, 2010), p. 102
[2] Ibid, p. 102
[3] Rainey, p. 103
[4] D. Edmond Hiebert, 1 Peter (BMH, 1984), p. 196
[5] Ibid
[6] Adapted from John MacArthur, 1 Peter (Moody Publishers, 2004), p. 177
[7] Adapted from Daniel M. Doriani, 1 Peter (P&R Publishing, 2014), p. 112
[8] Michael Bentley, 1 & 2 Peter: Living For Christ in a Pagan World (Evangelical Press, 1990), p. 110
[9] C.E.B. Cranfield, quoted by Doriani, p. 113
[10] Adapted from Hiebert, p. 197
[11] www.preachingtoday.com/illustrations/2012/February/7020612.html
[12] Charles R. Swindoll, Insights on James, 1 & 2 Peter (Zondervan, 2010), p. 187
[13] Doriani, p. 113
[14] Adapted from Hiebert, p. 197
[15] Adapted from J. Allen Blair, 1 Peter: Living Peacefully (Kregel, 1959), p. 143
[16] Swindoll, p. 187
[17] John Ortberg, "God Is Closer than You Think," Dallas Willard Center (accessed 4-28-17)
[18] Adapted from Warren W. Wiersbe, I Peter: Be Hopeful (David C Cook, 1982), p. 82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