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23 - 搭建桥梁的人

23 - 搭建桥梁的人

Ref: Acts 9:19–31

搭建桥梁的人

使徒行传9:19-31

 

引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使徒行传第九章后半部分的内容。前面已经讲到戏剧化的一幕:扫罗在去大马士革(Damascus)的路上归信基督,成为耶稣的门徒,这是一次值得思考的神奇事件。

毫无疑问,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又气又怕,浑身发抖,因为他们年轻的法利赛才子,现在居然加入了拿撒勒的异端。有望继承杰出希伯来学者迦玛列(Gamaliel)衣钵的不二人选,现在居然成了那个加利利人的追随者。

 

好大的胆子!

扫罗不想浪费时间,去清除任何关于他生命的改变的疑问。请大家看第九章的第20节:

扫罗和大马士革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说他是神的儿子。

你能够想象出这一系列的举动所造成的轰动效应吗?这个人原计划是要来大马士革抓捕那些选择跟随基督的犹太叛徒;现在他居然在传扬耶稣基督是弥赛亚!

 

目瞪口呆!

我想,扫罗的悔改让这些人目瞪口呆!我们看一下第21和22节的经文:

凡听见的人,都惊奇说,在耶路撒冷残害求告这名的,不是这人吗?并且他到这里来,特要捆绑他们带到祭司长那里。但扫罗越发有能力,驳倒住大马士革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哇!扫罗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曾经四处抓捕并且处决基督徒的冷血杀手,现在居然成了基督徒!

尽管我们无法理解,但是如果你对历史比较熟悉,这戏剧性的一幕,就好像成吉思汗(Ghengis Khan)此刻在自己家里举办查经聚会,或者匈奴大帝(Attila the Hun)正参加弟兄们的祷告早餐会一样,让人无法想象。然而,这在扫罗的生命中却是梦幻成真——他被基督得着了。

 

三年的封闭学习

尽管第23节承接着上面所讲述的事情,但实际上两节经文之间还有其他的事件发生。根据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一章所做的自我见证,神马上指示扫罗到附近的阿拉伯地区,去经历两到三年与世隔绝的生活。神让扫罗参加了一门个人化的训练课程,为他以后多年的服事做准备。在第23节,路加写道,在“过了好些日子”以后,扫罗回到了大马士革。“好些日子”的字面含义就是八、九百天。在那段日子里,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区,扫罗对于神的事情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

这段经文让我想起一些我曾经学习过的人,我是借着我的图书馆里所存放的他们的著作来学习他们的。一位圣经注释书的作者提出过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他写道:

你目前是否正在经历一个阿拉伯时期,感到迷茫、毫无果效呢?从人的角度来看,扫罗过去的简历给人的印象很深刻。尽管他受过极好的教育,然而,在接受品格训练、从神的旷野学校毕业之前,他在神的眼中毫无用处。如果你此刻正置身于这所学校,要鼓足勇气。神正是用这种方式铸就你生命中的钢筋铁骨。

 

另一位作者赞同这段经文的应用,他这样写道:

每一个为神所用的基督徒都经历过一两门阿拉伯大学的课程,也就是旷野的训练。学费高昂,纪律严格,很多人半途而废。那些毕业的人学到的就是完全地依靠神,丝毫不靠人。

因此,神的灵将扫罗带到这所私立学校。在这里,他经历了将近三年默默无闻的生活。顺便提一下,我发现有一点很有趣,以色列民族的伟大领袖摩西,在领受律法的石版时也是在同一个地理位置,靠近西奈山的脚下。就是在这同一地点,这位新国度里的新领袖将最终出现,从神那里领受有关恩典的全新神学。

 

视死如归!

从神所设计的这个孤独学校毕业之后,保罗回到了大马士革。我们接下来看一下第23-25节:

过了好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但他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他们又昼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

有一件事情让我觉得很有趣:大马士革的地下教会已经发展出一套情报网络。或许他们最初的动机是为扫罗第一次的到来做准备,要知道,那时候他的目的是要抓捕基督徒。这一次,圈子内的某个高级官员了解到犹太人的计谋,就将信息透露出来:“去,通知扫罗,他们想要他的人头。”于是通风报信的人找到扫罗,传达了这一消息。为此扫罗得以幸免于难。

在这节经文中提到的“筐子”,是指一种很大的柳条筐,最初预备这种物品大概是想帮助基督徒摆脱扫罗的追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的带头大哥现在却得靠着它才能逃之夭夭。扫罗起初的算盘是骑着高头大马进入大马士革,然后押着被俘获的基督徒趾高气昂地离开。而此刻,这个聪明绝顶的法利赛人却成了一个逃犯,东躲西藏。他趁着夜色逃离,直奔耶路撒冷而去,期望在那里得到使徒和教会的帮助。

 

提高警惕!

在耶路撒冷,扫罗的出现让教会吓了一大跳。大家请看第26节: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

 

门徒们的角度

让我们看一下教会的观点。门徒们活在对扫罗的恐惧之中。光是“大数的扫罗” 这个名号,就足以让他们血液凝固。在他们听到他离开耶路撒冷的消息后,大概会下意识地擦擦额头上的汗水;听说他在大马士革,又会为那里的信徒感到难过,但同时大概也会松一口气——他总算没有继续留在耶路撒冷。很快有谣言传来,说他现在成了一个信徒,但他们绝不相信。然后,又听说他去了阿拉伯的某个地方之后,就下落不明了。现在他们想,大概总算可以和他摆脱干系了。

然而,扫罗又突然再度出现在耶路撒冷。经文让我们了解到:他试图联系那里的门徒。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教会聚集的场景吗?那时,耶路撒冷的教会已经成立了大约四五个年头。或许他们正在唱诗,突然,扫罗从后门溜进来。有人看见他,就轻轻推一下旁边的人:“瞧,来了个陌生人。你认识他吗?”“不,我不知道他是谁。”“那么他一定是第一次来这儿。我们给他做一下访客登记。”

于是,他们把登记手册递给他。他签上自己的名字,又递回来。他们看了一下他的名字,倒吸了一口凉气:“大数的扫罗!音乐暂停!我们的教会来了不速之客!”

其实,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晓得究竟是扫罗参加教会聚会还是在集市上见到门徒。经文告诉我们,他尝试和他们联系,但他们断然予以拒绝。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呀!他们把他赶出门外,重重地把门关上,根本不信他现在会是个信徒。或许,他们认为他是犹太人公会派来的卧底。总之,他们提高警惕,戒备心很强,或许对他多少还有点怨恨。

 

扫罗的角度

现在我们从扫罗的角度来看一下。请大家想象一下,当他叩响门徒家的大门时的感受吧。扫罗很紧张,甚至会有点胆战心惊。他已经离开自己所熟知的犹太世界,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就是那些博学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现在他突然成了被抓捕的对象,指望着他曾经迫害过的教会来接纳他。他每次敲门,差不多都会吃到闭门羹。初信的扫罗很可怜,敌对双方谁都不接纳他。一方面,他被犹太人扫地出门;另一方面,又被圣徒们的团契拒之门外。

你认为扫罗第一次敲门时的感受如何呢?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他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毕竟他和你我一样,都是个普通人。

现在,扫罗想把自己介绍给一群人。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很多人面前讲过话吗?在众人面前做过见证吗?有些害怕,对吗?

 

我曾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要在一次大会上面对一千多人讲话,他很紧张。上讲台之前,他在大会堂隔壁的房间里不停地走来走去。一位女士走进来,认出他就是要发言的人,就笑着问他是否紧张。他说:“紧张?才不会呢。我已经习惯演讲。”那个女士说:“那你来女厕所干嘛?!”

扫罗很害怕,教会也很害怕。但说到这儿呢,我想问几个问题。彼得去哪儿了呢?他是主给了第二次机会的使徒。安德烈呢?大家都知道他经常把人带到耶稣的面前。那些教会领袖呢?他们都不言语了,在这次考核中都失败了。

扫罗迫切需要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神要让我们看个究竟。有个搭建桥梁的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巴拿巴。

 

与众不同!

现在请大家看第27节: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他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样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样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

巴拿巴或许是出于对使徒的尊重而一直等待着;或许是不想出风头,毕竟那是领袖们该做的事情;再不就是他在等待会众中有怜悯恩赐的人采取主动。然而,看起来没有人打算做点什么。也许巴拿巴也有点害怕扫罗,我们不得而知。

然而,经文中或多或少有些暗示,说巴拿巴和扫罗见了面,并且私下聆听了他的故事。说不定他在集市上看到扫罗,就走过去和他打招呼:“你是扫罗吧?我叫巴拿巴,是耶路撒冷教会的。我听说你现在也是基督徒了,咱们找个地方坐下来聊一聊吧。我想听听你的故事。”

这正是扫罗此时所需要的。我敢肯定扫罗把自己的故事和盘托出。终于有人要听他吐露心声了。

交谈过后,巴拿巴确信扫罗是真心实意的,而且的确是重生得救了。这节经文中的“巴拿巴接待他”,可以翻译为“巴拿巴对他很有兴趣”。他随即拉着扫罗的手,和他一起走进教会。那时,大概每个人都停止了唱诗。巴拿巴向他们推荐了扫罗。我们从后面的经文中了解到,巴拿巴特地跟彼得和雅各交流了一下:“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人,那就是我的朋友、大数的扫罗。如果你们不喜欢他,那你们也肯定不喜欢我。如果他走了,那我也走。”

 

好的勉励者的四个特点

我们在使徒行传前面的部分读到过巴拿巴这个人。大家也许还记得,在第四章他卖了自己的田产,将所得的钱交给使徒,从而让其他人可以得到食物和栖身之处。记得吗?使徒们很爱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他“劝慰之子”。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大概就是“爱心大使”。现在,他再次出场了。

我曾经读过大卫·耶利米(David Jeremiah)的著作《爱心行传》(The Acts of Love)。他提出,在巴拿巴的生命中,表现出了好的勉励者所具备的至少四个特点。我来给大家讲一下。

 

第一,好的勉励者必须是真诚的人,不可以虚伪做作。

有人跟你礼貌性地打个招呼,问你最近怎么样,你绝不可能从中得到任何鼓励,你知道他实际上并不在乎你怎么样了。

保罗后来在罗马书12:9写道:

爱人不可虚假……

有这么一个教会,其中有使徒、有执事、有长老,但是他们对人漠不关心。

第二,好的勉励者很勤奋,努力工作。

第三,好的勉励者坚定自信;他们做事主动,积极参与其中。

在这一点,我打算补充一个几年前听到的故事。大家或许还记得喜剧演员福利普·威尔森(Flip Wilson)。有一天,有人询问他的信仰状况。他回答说:“我是耶和华的旁观者。”他们又问:“这是什么意思呢?”“他们让我做见证,但是,我只想置身事外!”

使徒保罗后来在罗马书12:13写道:

……客要一味的款待(中文标准译本翻译为:尽力款待客旅)

换句话说就是:“要坚定自信,采取主动,参与其中!!!”

第四,好的勉励者很无私,他们首先关心的是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主啊,求你为我预备一个像巴拿巴那样的勉励者。如果此刻就有这样一个人在我左右提供帮助就好了。”

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在圣经中,神从来没有应许赐给我们巴拿巴,祂只是应许将耶稣基督赐给我们。然而,在祂的话语中,祂挑战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巴拿巴。

 

解甲归田!

现在,请大家注意扫罗被介绍进入团契的结果。请看第28到30节。我们先看第28节: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奉主的名,放胆传道。

这里大家不要忽略了,现在扫罗是和“他们”在一起的。他最终被接纳了,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他是多么享受和圣徒们在一起的团契呀!第29节继续讲到:

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

说希腊话的犹太人是扫罗以前的朋友,他们曾经用石头打死司提反。现在扫罗和他们辩论,他们就试图将他除掉。接下来是第30节: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考虑到扫罗的人身安全,他们把他送回自己的家乡大数。看起来,他似乎是刚刚展露头脚,就被打发回家了。他的生命面临危险,所以他们认为让他回去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定会让扫罗感到困惑。亚纳尼亚曾经得到主的指示,告知扫罗:有一天,他会站在君王面前讲话。现在,扫罗被送回他多年前所离开的小村庄。尽管不明白,他还是回去了。

那时候年轻的扫罗大约三十岁出头,神对他另有安排。他需要进一步扎根,在家乡继续成长。

 

应用

在这段经文中,一马当先的不是使徒,也不是会众,而是巴拿巴。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如何做一名搭建桥梁的人。

首先,搭建桥梁的人乐于聆听。

有一位盲人歌手名叫肯·米德玛(Ken Medema),几年前写过一首很有能力的歌曲,这首歌所谈的就是教会。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的歌词:

如果在这里泪水没有人会懂,那么,我该去哪里哭泣?

如果在这里我的灵不能展翅上腾,那么,我该去哪里飞翔?

我不需要另找一个地方,在那里尝试用我的好品行打动你,不需要;

我不需要另找一个地方,在那里独占鳌头;

每个人都知道那是假象,那是假象。

我不需要另找一个地方,在那里强颜欢笑,甚至在我不想笑的时候。

我不需要另找一个地方,在那里重复同样的老生常谈;

每个人都知道那不是真的。

如果在这里我不能发问,那么,我该去哪里寻求?

如果在这里我内心的呼喊不能被聆听,那么我该去哪里倾诉?

如果在这里泪水没有人会懂,那么,我该去哪里哭泣?

 

搭建桥梁的人是那些给教会带来影响的人。实际上,如果你查看使徒行传9:31,就知道这一系列的事件对教会的影响。9:31说:

那时,犹太、加利利、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教会向下扎根,同时向外扩张——在属灵方面日趋成熟,人数与日俱增。教会变得更加吸引人,这并不奇怪,因为她所成功跨越的这些困难,如果处理不当,任何一次都足以导致教会的分裂。现在的结果就是,教会乐于饶恕和倾听。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谈的。

 

其次,搭建桥梁的人乐于饶恕。

我相信,巴拿巴正是这样的人。他主动联系扫罗的举动,就暗示出使徒们所犯的错。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经常犯错。巴拿巴帮助教会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错误,他不仅帮助会众向扫罗敞开了心扉,也向所有初信的人敞开了心扉。那时教会正举棋不定,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些新的信徒曾经逼迫他们,但是现在已经成为基督徒,教会在犹豫是否要接纳他们。

俄罗斯的教会也曾经面临同样的困境,尤其是在匈牙利。我们教会所支持的一个宣教士告诉我,地下教会所面临的极大挑战之一就是:一旦法律改变、教会获得了自由,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面对那些曾经逼迫他们,而此刻已经信靠耶稣基督的人。同时,他们也要决定如何面对那些从前就信基督,但是一直没有公开的基督徒。

教会该如何面对那些从前的逼迫者?这个教会当时正准备严防死守:“对不起,我们关门了。”

巴拿巴的一个举动让教会学到了如何饶恕他们的主要敌人。这正是搭建桥梁的人的任务。

 

第三,搭建桥梁的人致力于解决问题。

在今天,对于每一个效法巴拿巴榜样的人都需要知道,对他们而言,效法巴拿巴就意味着放弃说闲话的享受,不再与其他人随波逐流。他们需要独自面对挑战,主动解决问题。因着基督的名和祂的缘故,他们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发现问题是很容易的事情,有一个搭建桥梁的人说:“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呢?我们要说需要说的话。我们需要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坦诚面对,着手解决。”

在基督徒的关系方面,这是一个好主意。有时你会想:“或许我不该开口。”或许那正是你应该面质或提出警告的时候。在家庭中,这也是有益处的:说一些难以开口的话,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有一个故事说到母亲对青春期儿子的关心,让我深有感触。我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下。

当他逐渐长大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就渐行渐远。有些话变得难以启齿。但是,她还是决定把它说出来。

当她走上楼梯的时候,听到儿子房间里传出敲鼓的声音。她有件事情要对他讲。但是敲门的那一刻,她退缩了。

儿子打开门,她问:“有点时间吗?”

“当然, 妈妈。”

“儿子,你知道吗?我……我……我很喜欢你敲鼓的方式。”

“是吗?谢谢妈妈!”他说。

她开始下楼。走了一半,她发现自己并没说出想要说的话,于是又折返回来,再次敲门:“还是妈妈!你有点时间吗?”

“妈妈,我告诉过你:当然有时间!”

她走进房间,坐在床上。“刚才我来的时候,有点事情要告诉你,但是我没有讲。我真正想说的是,你爸爸和我……我们真的认为你很出色。”

“你和爸爸?”他说。

“是的,你爸爸和我。”她说。

“好的,妈妈,谢谢。”

她走出来,再次意识到尽管已经向前迈进一步,但还是没有告诉儿子她实际想要说的话。所以,她再度上楼打算敲门,这一次,他听到妈妈来了。

在她敲门之前,他就喊道:“是的!我有时间!”

妈妈再次坐在床上,“儿子,你知道吗,我已经尝试了两次,但还是没有说出来。这一次,我要告诉你,我爱你。我全心地爱着你。”

他给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说:“妈妈,我也爱你。”

她离开房间,走到楼梯口的时候,儿子从屋里探出头来,说:“妈妈,你有点时间吗?”

她笑了,说:“当然。”

他问道:“妈妈,你这是刚从研讨会回来吗?”

弟兄姊妹们,搭建桥梁的人就是那个迈出第一步的人。

 

最后,搭建桥梁的人对于其他人的潜力很敏感。

只有巴拿巴说:“我们给他一次机会吧。我们听一听他的说法。让我们饶恕并且忘记过去。”

另外,第30节之后扫罗就消失了,八年之后才重新露面。在扫罗回来之前,有八年的时间音信皆无。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失败者,他们曾经对他出众的才华、作为迦玛列最聪明的学生而引以为豪。

扫罗的家庭殷实,足以支持他去耶路撒冷深造,尽管他实际上是住在已婚的姐姐家里。他的爸爸很有钱,可以为他聘请最杰出的犹太教师。

然而,当他再次出现时,却是靠着制作帐篷而谋生。顺便说一下,现在用“制作帐篷”这个术语,来特指那些想参与事工、同时又不得不从事另外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的人。扫罗出身名门望族,为什么却落到这个地步呢?有些人(包括我自己)相信:扫罗是被他的犹太父母抛弃了,被他显赫的父亲逐出家门,因为他追随弥赛亚。

我们再次听到扫罗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八年之后了。到那时为止,耶路撒冷教会相信,扫罗既不是领袖,也不是教师,这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的观点。他们也不会像我们现在一样,知道扫罗成为外邦人教会的杰出领袖。我绝对相信,扫罗在大数参与事工,因为后来那里有人信主。但在那段日子里,他还没有机会站在君王面前讲话,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不管你相信与否,直到巴拿巴再次采取行动,这些事情才逐渐成为事实。

 

我们再来看一下使徒行传11:21-26:

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他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大家是否想过,当时和后来的教会把使徒保罗看作是他们杰出的教师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的坚持,他在扫罗身上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这个人为神所用,在安提阿带领轰轰烈烈的运动。就在这个过程中,他说:“我知道一个人,要是他来这里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那个年轻人名叫扫罗,我们把他送回大数了。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还在那儿。”

所以,这个搭建桥梁的、名叫巴拿巴的人,就去了大数找到扫罗。那时扫罗可能正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做着帐篷。巴拿巴来到之后,再次拉着他的手,说:“扫罗,教会需要你,我需要你。和我一起去安提阿吧。在初信的信徒生命中,我们一起来搭建桥梁吧。”

这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有一个人,他乐于聆听、愿意饶恕,他下决心解决问题,看到扫罗生命中别人没有看到的潜质。在那些现在还没有真正认识耶稣基督的人的内心和生命中,让我们一起来搭建桥梁吧。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1997年4月13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1997

版权所有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