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使圣徒复兴
使圣徒复兴
得着满足!(第三部分)
雅各书4:7-10
引言
前段时间,我读到一位作家写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他的一位飞行员朋友曾经陷入了绝望的困境。他驾驶着他的单引擎飞机向一个小乡村机场飞去,出发的时候比原计划晚了一些。当他终于到达他计划降落的小机场时,太阳已经落在了山后面,就好像有人把灯关掉了一样。当他准备降落时,他已经看不清下面的跑道了。他的飞机上没有那种照明的大灯,这个小机场也没有值班人员。
他绕着跑道又一次尝试着陆,但现在天已经变得越来越黑,无法看清跑道。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驾驶着他的飞机从那个乡村机场上空飞来飞去,随着夜色越来越深,他降落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但他只能一圈又一圈地转悠。他知道当他的燃料耗尽时,他注定会面临死亡。
正当他开始惊慌失措时,一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住在机场附近的一名男子听到了飞机引擎持续不断的嗡嗡声,最终意识到这名飞行员遇到的困境。这个热心肠的人开着他的车,跑到飞机跑道上,用他那明亮的远光灯,在跑道上开着他的汽车来来回回地给飞行员看跑道的位置。然后,他把车停在跑道的另一端,让他车灯把跑道照亮。
飞行员终于安全着陆,他的生命得以保全。
使徒雅各一直是我们的热心人,他热情地向我们展示道路上的光,这条路不是通往毁灭,而是通往满足。他不仅告诉我们在哪里着陆,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对于那些把圣经当作普通的书来读的人来说,雅各的建议实在是太扎心了,太不留情面了。这些人读圣经就像翻看杂志一样,翻一页,读一下标题,看看图片,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但雅各非常严肃,因为他知道眼前的问题非常严重。雅各不仅不希望你的飞机因为油烧光了而坠毁,也不希望你降落在错误的跑道上。所以他用神所默示的话语照亮这条路,由从不休息的圣灵来管理最先进的照明技术。
雅各现在要做的,就是告诉我们十条命令,就是十个以感叹号来结尾的动词。你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照亮你与基督同行的十个耀眼的聚光灯。这些动词是按照顺序出现的,从雅各书第四章的第7节开始:
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务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们升高。
有人可能会轻易地下结论说:“雅各的这封信显然不是写给基督徒的,而是写给不信主的人。雅各在告诉人们得救之道。”他们认为基督徒是不会被私欲所控制的(第1节),不可能贪恋到杀人的地步(第2节),或成为属灵的淫妇,与神的旨意为敌(第4节),等等。不管怎么说,真正的基督徒是不可能因为犯这些罪而受到谴责的!所以,他们认为雅各在给不信的人写信。
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不符合事实的了。雅各讲述的不是救恩,不是邀请不信的人来到十字架面前;雅各说的不是唯独基督的救赎才能使人得救。雅各并没有对那些需要救赎的不信之人说话,他是在给行事为人应该与福音相称的基督徒写信。
顺便说一下,当你在读圣经的时候,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作者是写给谁的?这可以决定很多事情。现在有很多读圣经的人在读到一段经文时,经常问:“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不知道一段经文对当时的人们意味着什么,那你就根本不会知道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雅各是给犹太基督徒写的这封信,因为他们明白洁净仪式的含义。雅各并没有让还没悔改的人去顺服神,他们与神没有任何关系,还无法去顺服神。你不会告诉一个还不信的人去亲近神,他们在设法躲避神。他们若不先信神儿子的福音,怎能亲近神呢?现在,数不清的人正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尝试通过基督和祂在十字架上的救赎以外的途径,使自己被称为义。
不信的人不能洗净自己的手,不能洁净自己的心,因为他还没有被浸入基督救赎的宝血里。雅各书第四章谈论的不是称义,而是生命的改变。有一位作者说得好,你可以把这段经文称为复兴之语。[1]
大家要记住,复兴不是为不信的人,而是为信的人。以弗所书第二章告诉我们,不信的人在灵里已经死了。你不能让一具尸体复兴,你必须让他先复活,然后才能谈到复兴的问题。复兴是针对那些昏迷或已经睡着了的人,所以复兴不是针对属灵上已经死的人,而是针对属灵上失职、懈怠的人。雅各是把真理放在我们的鼻子底下,他在对那些冷漠、缺乏自律、任性的人说:“醒醒吧!”
这段经文的结构非常清晰:这些是我们要做的十件事。作为基督徒,我们要做的每一件事都应当与我们已经成为基督徒这个事实相符。
不过我想请大家仔细听好:你决不可这样告诉别人,说如果你想成为基督徒,那你就需要做雅各在第7-10节中所说的这些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那他们就只会做许多人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他们会努力在行为上有一点改变,但还没有唯独通过对基督的信心而获得重生。大家记住了吗?不要写下雅各的这些命令,然后说:“我要做所有的这十件事,这样也许神就会接纳我。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也许我就能进天堂了。”
不,这些命令是为那些已经得救的人的,要把他们的信仰变成实际生活。雅各写信给那些需要改变和复兴的基督徒,也就是说我们当中100%认识基督的人。我们都需要接受雅各将要说的这些话。
雅各向我们传达的第一个命令是顺服。
请大家看第7节:故此,你们要顺服神。
雅各这里所用的“顺服”这个词,在希腊语里面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复合词,一个是“在……下面”,另一个是“放,放置”。[2]在雅各那个时候这是个军事用语,字面意思就是“在……的级别以下”。[3]
顺服的人是在级别上顺服,顺服比他们级别更高的权柄。我们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我们是在神的权柄之下。难怪我们必须通过更新我们的心思意念来改变,这需要一生甚至更长的时间(罗马书12:1-2)。
另外,雅各这里说的是自愿顺服神和祂的意志。复兴了的基督徒不是被迫来顺服神的,而是主动配合神的。在摔跤比赛中,你有没有看到过一个人从背后拧住另一个人的胳膊,强迫对手放弃这场比赛?你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每年夏天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去北方的明尼苏达州,整个家族的人都会聚在一起,会见到我的一大堆表兄弟,还有一些年龄相仿的男孩。我们在一起总是打打闹闹、摔跤什么的,摔跤的失败者最后只能放弃,他要不得不叫对手一声“叔叔”,算是认输。我不知道“叫叔叔”这种做法是从哪里来的,反正输的人整个夏天都会被人取笑。
这不是雅各所说的那种顺服,他指的是你和我自愿地、心甘情愿地听从命令。雅各在这里提到的顺服,就是复兴的基督徒怀着极大的喜乐的顺服。这种顺服在工作中的表现,就是不仅仅只完成本职工作,不会说:“这不关我的事,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我不会接手那件事,因为那超出了我的职权范围。”不是这样,这个人知道他的公司的目标和愿望,他会主动去实现它们。
这种顺服在训练中的表现,就是一个运动员在休赛期依然坚持训练跑步,教练没有要求他这样做,但他知道这会让他的教练满意,这是他的最高目标。[4]这种态度超越了你对顶头上司的顺服,而是在顺服你在天上的父。就像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5:9所说的:“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霍华德·亨德里克斯(Howard Hendricks)是我最喜欢的神学院教授之一。有一次他坐飞机,乘客都登机后,飞机还是迟迟不能起飞。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乘客们越来越不耐烦,抱怨声越来越大。亨德里克斯注意到,有一位空乘人员在与愤怒而心烦意乱的乘客交谈时,依然彬彬有礼。飞机终于起飞后,他告诉这位乘务员,他对她耐心、和善的态度很感动,并说想给航空公司写一封感谢信。那位空姐说:“谢谢。”然后又说她不是为航空公司工作,而是为耶稣基督工作。她说:“事实上,我丈夫和我今天早些时候,在我上班前一起祈祷,希望我能有机会更好地服事神。”[5]
大家看到了吧,你不仅仅是在向你能看到的人顺服,你和我是在顺服耶稣基督,有一天我们都要看见祂。所以,雅各说的不是:“好吧,神,如果有必要的话,我可以叫你一声叔叔。”这不是雅各说的那种顺服的态度,雅各是在说:“主啊,我要顺服你,因为我愿意。你拥有至高无上的权柄,我很乐意顺服你,这让我感到极大的满足。”
这就是雅各向我们传达的第一个命令:顺服。
雅各告诉我们的第二个命令是刚强站稳。
我们来看第7节的后半节:
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
“抵挡”这个词也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思就是“表明立场”。[6]
雅各在“魔鬼”前使用了定冠词,清楚地表明他不相信人们对魔鬼的误解,以为魔鬼是某种神秘的力量或某种邪恶的力量。雅各认为魔鬼是有位格的,而不只是一种力量,他是一个堕落的天使,他想要比他的造物主神更伟大(以赛亚书第十四章)。
“魔鬼”是撒旦的名字,他还有很多其他名字。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控告者,这是撒旦现在主要在做的事情之一:向神控告你和向你控告神。约伯记是揭露撒旦控诉角色的一部经典之作。
另外,圣经告诉我们,撒但是靠欺骗和迷惑来行事的。他不断地试图破坏神的子民对神的忠心,引导他们过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俗生活。[7]这样一来,撒旦就切断了人们对神真正的敬拜。撒旦最嫉妒的是敬拜,他极其骄傲,渴望得到别人的敬拜,而这也成为他堕落的原因。撒旦已经读过圣经了。他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但他如此恨基督,如此恨教会,以致在他被永远关在地狱里之前,他要尽一切所能,减少对基督的敬拜,损害基督和祂的跟随者的名声。
雅各对那些已经复兴、愿意顺服神的信徒说,你们要预备好表明自己的立场。另外,抵挡撒旦并不是去谩骂撒旦,咆哮着咒诅他,或者做某种特殊的祷告,那种只有参加研讨会或专门的学习才能学会的祷告。事实上,抵挡撒旦最好的方法就是听从下一个命令:亲近神,我们马上就会讲到。
清教徒牧师和作家托马斯·曼顿(Thomas Manton)提醒我们:魔鬼不能强迫你,他只能试图说服你。[8]撒旦就像一只狗,站在那里观望着,摇着尾巴,准备从坐在桌旁的人那里得到什么。如果人们什么也没有扔给他,他就走开了。[9]
弟兄姊妹们,如果没有你的同意,撒旦是不能让你犯罪的。撒旦是个已经被击败的敌人,除了引诱人犯罪,他现在对基督徒没有任何其它能力。他和他的恶魔们对此却不死心,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想有所作为。[10]
撒旦是我们的控告者,但基督是我们的辩护人。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六章告诉我们要时刻儆醒,做刚强的人,抵挡撒旦的诡计,也就是魔鬼的手段。我们要留心撒旦的计谋、诡计和策略。
我很喜欢有位作者的说法,我之前提到过,就是撒旦是我们生活的旁观者,他有关于我们生活的录像,他研究这些录像就像足球或篮球教练和他的球员一起研究一样。他知道他的对手是谁,他知道你的弱点和优点,他会根据需要来利用你的优缺点。他知道你喜欢做什么,你对某些事情的反应,你喜欢谈论什么,你喜欢去的地方,你喜欢和谁一起玩等等。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赛场上站到争球线边上,采用你的教练教给你的打法,然后执行下去。这样就可以把敌人搞得一团糟,把他所准备对付你的一切都毁了。[11]你要用敌人事先没有想到的方式去运球和投篮。
雅各向我们传达的第一个命令是顺服,第二个命令是刚强站稳。
雅各向我们传达的第三个命令是亲近神。
雅各在第8节说: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
这是抵挡魔鬼的另一面;一方面你抵挡魔鬼,另一方面你与神保持亲密的关系。就像大卫在诗篇27:8所说的:你说:你们当寻求我的面。那时我心向你说: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在诗篇27:4,他说: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
这是信徒刻意地敬拜神的行为,“亲近”是一个动词,指的是在旧约时代的帐幕中,祭司带着他们的供物来到神的面前。[12]
大家注意到了吗?这节经文把主动权放在了信徒身上。有人可能会说:“如果神想让我靠祂更近,那祂为什么不靠近我,这样我就更靠近祂了?”雅各强调的是想要过一个满足的生活的信徒应该有的行为。
- 神不会把你从床上拉起来,让你读神的话语。
- 神不会阻止你在网上浏览不该看的东西,除非你为此向祂祷告。
- 祂不会整天把你的收音机或音乐播放器调到基督教节目和赞美音乐。
这些事情都是你自己的决定。问题在于:你真的想和神亲近吗?
斯图尔特·萨克斯(Stuart Sacks)在巴拉圭当传教士的时候,有个名叫拉斐尔(Rafael)的印第安人有一天来到他家的门廊坐着。斯图尔特写道,我当时正在吃饭,出去看看他想干什么。他回答说:“哈姆·亨利克见过面。”我再次问他我能为他做些什么,但答案是一样的。我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就是不明白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位当地的传教士,他解释说这是拉斐尔向我表示敬意的方式。他说的那句话“哈姆·亨利克见过面”,意思是:“我不要你的任何东西,我只是来靠近你……我不要你的任何东西,我只是来靠近你。”这位经验丰富的传教士接着说:“这个印第安人在向你表明,只要靠近你,他就会感到满足。”
这真的是很让人感到亏欠。有多少次我来到神的面前,只是因为我想要什么东西,或需要什么东西。我想让祂帮我解决点难题,或者让祂介入做点什么事,这时候我才会来求神!大家都排着队在等待着他们期望的奇迹。
我很喜欢我前几天读到的一个故事。说有个名叫“大艾德”(Big Ed)的人去参加了当地的帐篷复兴活动,他专心地听传道人讲道。过了一会儿,传道人请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上前去,他可以为他们所期望的神迹祷告,于是大艾德和很多人一起去排队了。轮到他时,传道人问:“你叫什么名字?”“人们叫我大艾德。”他回答。“大艾德,你想让我为你祷告什么?”大艾德说:“我需要你为我的听力祷告。”于是传道人一只手放在大艾德的耳朵上,另一只手放在他的头顶上,开始又摇又晃、又喊又叫地祷告。几分钟后,他把手拿开,把麦克风对着大艾德说:“你的听力现在怎么样了?”大艾德说:“我不知道,要到下周三才能到法院。”原来大艾德说的“hearing”是指法院的“听证会”,而传道人误以为他说的是“听力”。不管怎么说,我超喜欢这个故事!
亲近神的人在哪里?我看到的是等待神迹的长队,等待祷告蒙应允的长队,等待恩典的长队。而那些只想靠近神的人到底在哪里呢?!你站在那个队伍里面吗?我们能说“主啊,我已经在你里面找到了满足,我只想靠近你”吗?不管你是否医治我的听力还是解决我的听证会,我们能说这样的话吗?
大家注意到了雅各给我们的美好应许吗?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也就是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想靠近神,祂都会乐于接受的。但我们不是那样的,有人想接近我们,而我们可能并不想礼尚往来;我们可能想独处,我们现在可能不喜欢有人作伴。
让我们来做个快速调查:请问在座的姊妹当中,有多少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有人要约你出去,而你拒绝了他?你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最终屈服了,嫁给了那个家伙?有人对你感兴趣,你却没有回应;有人想靠近你,而你却说:“我们已经够近的了。”
好消息是:神不是这样的。你有兴趣亲近神吗?祂也对同样的事情感兴趣;你想要敬拜神,祂会随时准备回应你的渴望,来与你相交!
- 你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永远都不用担心对祂来说是不是太早了;
- 当你祷告的时候,你永远不必怀疑祂是否在听;
- 你从来都不需要确认祂是不是知道你所经历的每一个细节;
- 你永远都不可能面对一个太大的挑战,以至于你担心是否能把这个重担交给祂。
你亲近神,神就总是会回应你。这就是雅各想说的。
顺服神!刚强站稳!亲近神!
雅各向我们传达的第四个命令是洁净自己。
现在请看第8节的后半节和第9节:
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
你可能会想,这是个什么基督信仰?对于雅各的主要读者犹太人来说,他们马上会明白这里提到的仪式性洁净的语言。洁净你们的手,就是用水洗净,使人在礼仪上能亲近神、敬拜神、事奉神(参见出埃及记第三十章和利未记第十六章)。[13]事实上,马可福音第七章记录了他们在吃饭前会仪式性地洗洗手。但雅各说的不只是仪式或规条,他在谈论道德的问题。洁净双手是指外在的行为,清洁内心是指内在的态度。[14]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想亲近神,你就必须面对罪。这是每天都需要的洁净,每天都要承认自己的罪,正如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所说的:我们都活在不断认罪的生活中。
你不能手里抓着不该拿的东西,背着手来到神的面前。雅各是在说:“来吧,神知道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祂知道你在想什么,祂知道你是谁。在神面前完全敞开你自己,你是不能欺骗神的。”清洁干净!
我最近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杜撰的。说有个坚强的老妇人因为触犯法律而上了法庭。法庭指派辩护律师把她带到证人席上,然后这个律师问她:“你知道我是谁吗?”她说:“我当然知道你是谁,你是约翰·莫里森(John Morrison)。我知道你不是一个好律师,你逃税、欺骗客户,还两次欺骗你的妻子。你是我最不相信的人!”辩护律师听完惊呆了……他指着旁边的检察官也就是控方律师,问她:“那你知道他是谁吗?”她愤怒地说:“我当然知道!他是比利·贝克特(Billy Becket),他是一个懒惰、游手好闲的人,从来没有成就过什么。他不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照顾妻子和三个孩子。事实上,他现在正在和你妻子有一腿。”当法官把他们两人叫到法官席上去的时候,这两名律师还没回过神来。法官低声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当中有人问她知不知道我是谁,我就把你们俩都送上电椅!”
想象一下站在神的面前,你想认识祂吗?祂已经认识你了,知道关于你的一切。难怪雅各说,如果你想认真对待你与神的关系,你就必须认真对待跟其他人的每一个关系、你的每一个行为和欲望。
雅各在第9节说: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中文当代译本翻译为:你们要悲伤、忧愁、痛哭。这三个词都是祈使动词,是三个命令,一个接一个,显明了一个人真正的悔改和认罪。
这不是在犯罪时被抓获的罪犯的眼泪,不是被人录下犯罪记录的政客的眼泪,不是在被判犯有内幕交易罪后那些犯罪者的哭泣……[15]这也不是那些为自己的罪辩解的人所流的眼泪,他们会用自己的软弱、自己不慎重的选择、自己的疏忽等来为自己辩解。[16]这些不是鳄鱼的眼泪。雅各说的是发自内心、真诚的懊悔。
你想得到真正的满足吗?你想经历属灵上的复兴吗?神通过雅各实际上在对我们说:“不要对罪轻描淡写,觉得无所谓;不要对罪置之不理,好像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雅各说:“你们要愁苦。”这个词是从“悲哀”这个词翻译过来的,字面意思是“可悲的、悲哀的”。你在开玩笑吧?可悲?没错,就是“可悲”。这个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我们是多么可悲、悲哀的罪人。正如保罗在罗马书7:24所发出的感慨:“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这节经文中文标准译本就翻译为:我这个人真是可悲呀!彼得在三次不认主后,主耶稣回头看了一眼彼得,路加福音22:62说彼得出去痛哭,这个场景所描述的就是雅各在这里所说的意思。
十九世纪苏格兰牧师和作家乔治·麦克唐纳(George McDonald)这样写道:主啊,我在你灵的飓风中祷告,求你剥去我灵魂的外衣,在你面前完全赤裸;用你道路的外衣给我的灵魂披上。
雅各用的“悲哀”和“哭泣”这两个词,指的是葬礼上的那种悲伤,这种悲伤会使人忍不住哭泣。有人会说这当然不是基督徒应该做的,我们应该在早上起来宣告我们的胜利,想一些喜乐的事情,然后去实现我们的神迹。不,不是这样的。在神的面前要真实,要在祂面前洁净自己。
在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的《下一个故事》(The Next Story)这本书中,他写道,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在2006年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判断。作为一个研究项目的一部分,美国在线把65万用户三个月内的搜索记录向公众公布了。在公布这些数据之前,美国在线把所有的用户名都改成了匿名用户名,但没过多久,这些用户名就和真实姓名联系起来了。美国在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撤回了数据,但搜索历史已经被复制并上传到互联网上。查理斯写道,现在根据这些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搜索的内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了解到这些用户的个人隐私。这些用户搜索的信息五花八门,从未成年人的色情信息到适合教会青年团契的游戏;从报复的方法到如何欺骗他们的配偶。他们的搜索成为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他们的内心。[17]
所以,雅各虽然不知道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是什么东西,但他对那位搜索、查验人心的神却知之甚多,就像诗篇139:23-24所说的: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
这是在神面前完全敞开自己的内心、意念和灵魂,是在对神说:“主啊,我所有的一切你都知道,这意味着我的一切都需要净化,这样我才能抵挡撒旦,才能亲近你,才能心清手洁。”
这就是那些想要寻求真正、持久的满足的人应该遵行的命令:要顺服神,刚强站稳,亲近神,洁净自己。
雅各告诉我们的第五个命令是要谦卑。
雅各在第10节说:务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们升高。
你可能会忍不住笑着说:“雅各,在你让我们经历了这么多之后,除了在主面前谦卑,我们就不能做点别的吗?!”
“自卑”在其他几个中文译本中都翻译为“谦卑”,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放低”或“使自己低下”。[18]主就必叫你们升高,意思就是神会把你举起来。这里所描绘的幅画是一个人拜倒在一位东方君王面前,这个君王从宝座上走下来,把跪拜者从地上扶起来。[19]
斯图尔特·布里斯科(Stuart Briscoe)在书中写道,多年前他曾到波兰做过几周的事工。那时候是冬天,有一天接待我的家主在深夜开车送我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我走进一幢破旧的建筑物,里面挤满了年轻人。通过一个翻译的帮助,我给他们讲了约翰福音第十五章关于我们与基督同行的主题。在我刚开始讲了大概十分钟后,灯就完全熄灭了,一片漆黑。翻译劝我继续,在看不清我的笔记或圣经的情况下,我继续往下讲。我在黑暗中讲了至少二十分钟后,灯突然又亮了。眼前的场景让我大吃一惊:所有的听众都跪了下来,他们一直跪在那,直到我讲完为止。第二天,我跟一位当时在场的人说起了这件事,他说:“你走后,我们大半夜都跪在那祷告。你的信息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想要确保我们与基督亲密同行。”
这是一种怎样的激情、委身和成长,使我们能够在耶稣基督里得到真正的、完全的满足。这是一条通向属灵复兴的道路!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1年3月6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1
版权所有
[1] William Baker, The Books of James and Peter: Faith, Suffering and Knowledge (AMG Publishers, 2004), p. 64
[2] D. Edmond Hiebert, James (BMH, 1992), p. 236
[3] John MacArthur, James (Moody, 1998), p. 204
[4] Daniel M. Doriani, James (R & R Publishing, 2007), p. 146
[5] Lorne Sanny, “The Right Way to Respond to Authority,” Discipleship Journal (March/April 1982).
[6] Fritz Rienecker/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737
[7] Hiebert, p. 237
[8] Thomas Manton, Crossway Classic Commentaries: James (Crossway Books, 1995), p. 251
[9] Ibid, p. 253
[10] Hiebert, p. 237
[11] Anthony Evans, James: The Perfect Christian (Word Publishing, 1998) p. 159
[12] Hiebert, p. 237
[13]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of James and Peter (Westminster, 1976), p. 107
[14] Phil Newton, Expository Notes: James (South Woods Baptist Church, 2005), p. 91
[15] Doriani, p. 150
[16] Evans, p. 164
[17] Tim Challies, The Next Story (Zondervan, 2011), p. 176
[18] Rienecker/Rogers, p. 737
[19] Hiebert, p. 240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