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17 - 总结经验还是吸取教训

17 - 总结经验还是吸取教训

Ref: Ecclesiastes 5:13–20

总结经验还是吸取教训

在日光之下劫后余生(第五部分)

传道书5:13-20

 

我们正在阅读所罗门的私人日记。他在其中列出了自己所学到的功课,有一些甚至是从惨痛的教训中学到的。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从他的前车之鉴学到该学的,就不必体验那些痛苦的经历了。有些教训你肯定不想通过亲身经验来学习,而是更希望通过顺服来学会。妈妈告诉你不要碰那个热烤箱,否则会烫伤手。不管是顺从还是抗拒,你都可以学到其中的真理;然而顺服可以让你免受皮肉之苦。

神的话语中充满了实用的教导,我们要么选择顺服,很快就掌握真理;要么一意孤行,吃一些苦头才学会。在前面的几篇,所罗门重点讨论了金钱和财产的话题。神借着所罗门的经验,让我们知道一个原则:把钱施舍给人或者储蓄起来,可不像大手大脚花掉那么容易。在箴言23:5,所罗门写道:钱财必长翅膀,如鹰向天飞去。

现在大多数设备上都有指纹传感器,以加强安全性能。在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里,这项创新对一个聪明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当妈妈午睡时,这个小女孩拿着妈妈的拇指把手机解锁,然后在网上疯狂购物。妈妈醒来后,发现自己的亚马逊账号上多出来十三项交易记录,总共250美元。[1]如果你家里有年幼的孩子,下次打盹之前可要留心一点。

钱会像鸟那样飞走。

另一个教导是:存钱虽然困难,欠债却容易得多。所罗门指的是当额外的费用和责任日渐增多的时候,钱会从我们的指缝中溜走。换句话说,你拥有的家当越多,就越需要花更多的钱来打理它们。

约翰·斯托得(John Stott)曾经写道:“基督徒要记住:我们是朝圣者,不是定居者……所以应该轻装上阵。”债务是很容易积累的。[2]

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的主席提起过他在纽约罗切斯特(Rochester, New York)的一位熟人。他三岁的女儿收到了一封邮件,被告知可以申请一张白金信用卡。她母亲想:“这怎么可能呢?!我得去查一查,看看到底是真是假。”于是,她填写了申请表,并且在女儿的职业那一栏选定了“幼儿”;年收入根本没填;然后在申请表上写道:“我想拥有一张信用卡来购买玩具,但我只有三岁,妈妈说这不行。”结果两周后,信用卡就寄到了她家。

但问题不仅仅是债务;所罗门已经明确地告诉读者:

你想要得到的东西越多,就越不容易满足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现在靠着圣灵的默示,所罗门要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教导。我们要么吃尽苦头才学会,要么选择顺服,轻松地学到功课。为了突出两者的区别, 所罗门在传道书第五章向我们介绍了两个案例。我们将第一个案例称为:自私和不安。

 

自私和不安

现在请看传道书第五章第13-14节: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祸患,就是财主积存资财,反害自己。因遭遇祸患,这些资财就消灭;

所罗门想说的是:“你知道吗?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些让我想吐的事情,就是我有生之年,在日光之下所看到的。”那一幕场景是令人痛心的罪恶。

希伯来语中的“祸患”这个词是指令人作呕。事实上,这个词是用来指即将心碎欲绝的人。[3]中文标准译本和新译本把它翻译为“令人痛心”,合修版翻译为“令人忧伤”。

在这里,所罗门描述了一个“积存”财富的人,或者可以翻译为一个守住了自己的财富的人。他一直很小心;他的孩子将来会继承他辛苦赚来的钱。但后来,由于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他进行了一些高风险的商业投资,结果血本无归。这里的希伯来单词“祸患”可以简单地翻译为糟糕透顶的生意。

这个案例暗示这个人本可以守住自己的财富。他并不是真的需要更多的钱,而是想拥有更多,所以取出银行账户里的全部积蓄,孤注一掷地投资在一笔生意上,结果颗粒无收。

所罗门要教导我们的原则是:

如果你为了得到比自己实际所需更多的东西而冒险,就不会享受当前所拥有的,反而有可能失去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里所说的是:就算是一个人已经足够富有,他仍然会变得自我中心,缺乏安全感。他根本来不及享受自己的财富。所罗门写道:这个人守着自己的东西,死死抓着不松手。他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而是一味地囤积,并且为自己的钱财担忧。他得不到丝毫的享受,更别提他家里的人了。

但后来有一个机会出现在他面前,像他这样的人怎么会轻易错过呢?这类的投资肯定是稳赚不赔的,让他的财富成倍增长,远远超过他实际需要的,因为他的钱早就够花了。所以这一次他压上了所有的钱。

可是在第十四节,所罗门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些资财就消灭。这些财富一下子就消失了。他到底亏损了多少呢?所罗门的描述是“一干二净”。

请看第15-16节:

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他所劳碌得来的,手中分毫不能带去。 他来的情形怎样,他去的情形也怎样。这也是一宗大祸患。他为风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他在追求更多利益,而追寻更多钱财就像追逐风一样。

参与商业冒险并没有什么不符合圣经的地方;为了创业而做出牺牲,卖掉家庭农场也无可厚非。但是所罗门这里提到的是一个已经很富有的人,但他却不再享受财富;而是攥住财富不松手,然后,为了得到更多财富而豪赌一把。他为了得到远超过自己实际所需的东西而冒险,同时,已经不再享受他所拥有的东西,结果,连自己实际需要的东西都赔进去了。

我读过一篇颇具讽刺性的新闻报道。一个人为了得到更多快钱,而失去手里价值更大的东西。加拿大渥太华(Ottawa, Canada)的一名年轻男子抢劫了一家银行。他用手枪指着出纳员,要求她拿出所有的现金。钱柜清空之后,他带着六千美元逃之夭夭,后来被抓获,锒铛入狱。滑稽之处在于,他的手枪被执法部门没收并拍卖,被一家博物馆买去。实际上,这个年轻人的柯尔特手枪(Colt pistol)是罗斯步枪公司(Ross Rifle Company)1918年制造的稀有古董,价值10万美元。他已经拥有超过他所需要的东西了,却要冒险去抢区区六千美元,结果,钱还没捂热乎,就物归原主,本来属于他的宝贝手枪也被拿走了。这可真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在这个案例分析的结尾,所罗门告诉我们那个人的下场。事情并没有好转;大家看第17节

并且他终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烦恼,又有病患呕气。

  1. 黑暗象征着他的苦难。你可以把它翻译成“混沌”;这个人在贪婪的痛苦中孤立无援。
  2. 烦恼是指挫折和精神痛苦。
  3. 病患是一个希伯来语词,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不正常,神秘的身心疾病共同作用,侵蚀着这个人。
  4. 最后一个单词是呕气,合修版和标准译本把它翻译为“怒气”。这个人对自己的损失感到愤怒;由于野心和阴谋诡计无法实现而向所有人发火。[4]

没有人敢靠近他,难怪他独自一个人吃饭。事实上,他永远也不能再舒舒服服地吃一顿饭了。这个人的自身价值是由他所拥有的东西来决定的。当这一切都失去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生存的全部动力,失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失去了服事和关爱他人的理由。当一个人所有的东西都被剥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本色;当他们失去一切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我不禁想到主耶稣被剥去衣服挂在十字架上的情景。祂将赤身露体地死去,就像祂赤身露体地出生一样。甚至在祂还没有断气的时候,人们就拿走了祂所有的东西。祂的尊严被剥夺了。祂的遮羞布是画家们为了照顾观众的感受而自己添加的艺术元素;罗马人会极尽所能地对钉十字架的犯人进行羞辱。耶稣被人群嘲弄,遭到唾弃和诅咒,甚至仅有的衣服也被士兵们用扔骰子的方式瓜分了。连祂最亲密的朋友也因为害怕而逃跑了。

然而,我们从圣经中知道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做了什么;祂关心自己的母亲玛利亚,嘱托约翰照顾她;祂还为那些暴动的群众代祷,恳求天父原谅他们;同时祂还对旁边同钉十字架的罪犯表达了怜悯和同情。那个罪犯有求于耶稣,想要满足一些心愿。

当你失去了一切的时候,最不想做的就是把别人所需要的东西给他们!但是,耶稣让我们看到祂是多么的完美无瑕。祂是完全的神,百分之百的人,又是我们的救主。祂的存在跟祂能得到什么没有关系,而是在于祂能把什么赐给有需要的人;祂为你我的罪牺牲在十字架上,开辟了通往天堂的道路,让我们可以得到永生。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所罗门提到的这个人在今生一无所获,并且与天堂擦肩而过,这是最令人心碎的悲剧。作为信徒,虽然我们活在今生,但有一天我们会进入新天新地,在永恒的天堂享受主的同在。

鲁益师(C. S. Lewis)说得很好,他写道:“瞄准天堂,你就会从今生进入永生;瞄准今生,你什么也得不到。”

所罗门的第一个案例可以称为:自私和不安,他的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接受与享受的。

 

接受与享受

我们现在看第18节:

我所见为善为美的……

所罗门发现了另一种人。他写道:“现在你看看什么是为善为美的,这个才是好的、合适的。”你可以把“”翻译成“合适”;换句话说,现在我想让你看一些好的、美丽的东西,一些有吸引力的和值得追求的东西。[5]

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第18-19节:

就是人在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份。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

顺便说一下,这是传道书里面提到神次数最多的一节经文。所罗门四次提到了我们需要留心从神而来的礼物,全都是好的和美丽的。

  1. 第一份礼物是生存的能力。

我们看第18节:

人在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

你的生命是神所赐的礼物。祂创造了你,划定了你一生的年日。哪怕只有短短几天,也是神赐给你的礼物。事实上,如果祂没有把生命这个礼物赐给你,你将永远无法享受永生。但是,因为祂把生命赐给你,你就能享受永生。也就是说,如果你单单凭着相信耶稣基督,就可以获得救恩。如果你相信从耶稣基督而来的救恩,那么你现在就与父神有了关系。这就是神的恩典和赏赐!

  1. 第二份礼物是有能力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我们看第19节前半部分:

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

你明白了吗?这份礼物并不是拥有财富的能力,而是有能力享受你所拥有的东西。所罗门写道: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

这些礼物就像圣诞礼物,你拆开包装后才发现电池是需要单独购买的。你的孩子把那辆新的遥控汽车从盒子里拿出来之后,却发现不能马上玩,因为需要装上八节电池,所以你开始翻箱倒柜,到处找电池。有人得到了礼物,却没有能力去享受它。在这里,所罗门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看第19节的前半部分:

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

这种吃喝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所罗门当然知道这回事,因为他吃尽了苦头才学到这个功课。他拥有世界上的一切,身家财富高达2.3万亿美元,记得吗?但他一直很痛苦,因为他远离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他知道,即便得到新的财产也照样会无聊;就算是把美食放在纯金的盘子里,他也没有什么胃口。

那又能怎样呢?那又能怎样呢?  

毕竟,满足感是单独出售的。[6]

神把生命、食物和财产赐给信徒,也赐给非信徒。区别在于,我们有基督里的喜乐,因此,神让我们有能力享受所拥有的东西。

  1. 第三份礼物是能够接受自己所处的位置。

在第19节的中间部分,所罗门写道:

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

”这个词指的是“分配”、“安置”或者生活中的任务。在这里,所罗门采用另一种方式提醒我们:我们的满足感是永远也攒不够的。有些时候,我们没法说服自己:我们被安置在当前位置,这是一份礼物,一件好事。和接受自己的份直接相关的,就是降服并且信靠神的良善。罗马书8:28-29告诉我们:神使万事互相效力,为了让我们得益处,将我们变成祂儿子的形象和样式。

接受自己的份是一份礼物,代表人对主的顺服、降服和信靠。此外,所罗门还提到另一份礼物。

  1. 第四份礼物是有能力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罗门在第19节末尾写道:

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神的恩赐。

劳碌”也就是劳苦、工作。所罗门认为这些都是神的恩赐。除非意识到这一点,否则,你永远不会真正享受自己的工作。

顺便说一下,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上面这两类人之间的区别。在许多方面,他们是相似的,但是他们的目标以及对生活的看法却是大相径庭的:

  • 他们两个人都拥有财产:吃的、喝的和日常的开销,但第一类人竭尽所能地掌控着自己的财产,而第二类人却认为自己的财产是从主那里得来的。
  • 第一类人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劳作,但第二类人的工作却是有意义的任务。
  • 第一类人的心里充满了遗憾,第二类人却满心感恩。
  • 第一类人无法摆脱以往的失败;而第二类人却在期待着未来能够与主永远同在。

在第20节,所罗门对自己的案例研究进行了总结:

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为神应他的心使他喜乐

合修版翻译为:因为神使他的心充满喜乐。换句话说,神让你带着正确的观念直视前方,不断前进。[7]不被你的过去所束缚,而是为了将来欢呼。

在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书信中,保罗也提醒他们:要持续地盼望耶稣基督的到来,因为祂随时有可能来到,因此,“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我们正在向天堂进发。

我最近读到:40%的消费者会在今年某个时候,为朋友和家人购买百货公司或餐馆的礼品卡。但是,真正的受益者显然是商店或餐馆。根据《国家税收杂志》(Journal of State Taxation)的估计,还没有被消费的礼品卡总金额高得令人乍舌。很多人经常忘了把购物卡放在哪了、不小心掉了,或者没有完全消费掉。平均每年有10亿美元的礼品卡没来得及用掉;每年都有价值10亿美元的礼品卡没有被兑换。

同样,我不禁要问:有多少信徒一生都没有兑换从神那里得到的礼物呢?我说的不是健康和财富,神从未应许过这些;不过等到我们将来回到天堂,一定会比想象的更健康、更富有。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发现了四份礼物或礼品卡,现在需要借着降服、顺服和感谢我们的主才能兑现。这些礼物包括:

  1. 在世上生存:你如何使用神的这份礼物呢?
  2. 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是在享受所拥有的,还是希望自己拥有更多其他的东西呢?如果是这样,你就没有兑现神给你的礼品卡。
  3. 接受你所处的位置:你是否最终敞开自己的心扉,降服于主的旨意,并把自己放在当前所处的位置呢?
  4. 最后,享受生活:你是否能够在完成一天工作的同时,不去渴望一份不同的工作、一份更高的薪酬、一个更好的老板、一次更大的晋升以及一个更高的职位呢?你是否只是努力工作,在神目前分配给你的地方认真做自己的工作,从而荣耀祂呢?

要记得兑换你的礼品卡,充分利用它们,为它们而感谢神,并且用它们来荣耀神,期待着得到救赎的那一天最终来到,你就可以跟着主一起回天家了。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20年2月16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20

版权所有

 

[1] “Genius 6-Year-Old Uses Sleeping Mom's Thumbprint to Buy Presents on Amazon,” The Huffington Post (12-27-16)

[2] Quoted by Philip Graham Ryken, 1 Timothy (P&R Publishing, 2007), p. 258

[3] Adapted from R. Laird Harris, Gleason Archer, Bruce Waltke,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T: Vol. I (Moody Press, 1980), p. 287

[4] Adapted from Michael A. Eaton, Ecclesiastes (IVP Academic, 1983), p. 118; Adapted from David A. Hubbard, The Preacher’s Commentary: Vol. 16 (Thomas Nelson, 1991), p. 147

[5] Adapted from R. Laird Harris, Gleason Archer, Bruce Waltke,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T: Vol. I (Moody Press, 1980), p. 392

[6] Philip Graham Ryken, Ecclesiastes: Why Everything Matters (Crossway, 2010), p. 137

[7] Benjamin Shaw, Ecclesiastes: Life in a Fallen World (Banner of Truth Trust, 2019), p. 77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