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16 - 让圣洁显而易见

让圣洁显而易见

追求圣洁(第十部分)

彼得前书2:11-12

 

今天我们要完成对彼得前书第二章的系列学习,这个系列的题目是:追求圣洁。我们特意用了“追求”这个词,是因为没有一个基督徒能真正达到圣洁,没有一个基督徒可以声称自己是完美的。

但这也不是说就可以放任自流了,真正的基督徒渴望在圣洁中成长。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事实的挑战,就是现在有很多关于圣洁的不同定义。过圣洁的生活是什么意思?现在有一个又一个清单、一套又一套规则,来说明到底什么是圣洁。

这些年来,有几个人给我发过一个故事。这个幽默的故事已经流传一段时间了。说有个牧师想向他的会众传达他所罗列的一份罪恶清单,结果效果很不理想。他个人认为喝酒、抽烟和吃任何巧克力制成的东西都是一种罪,当然还有其他更明显的罪恶。

为了让会众能更好地明白这些罪,他决定给大家进行一次视觉上的演示,让他在周日的讲道更富有成效,给他的会众上一堂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课。

当他开始讲道时,他把四条虫子放进四个不同的罐子里。第一条虫子被放进一个装着酒精的罐子里;第二条虫子被放进一个装着香烟烟雾的罐子里;第三条虫子被放进一个装着巧克力糖浆的罐子里;第四条虫子被放进一个装着肥沃、干净土壤的罐子。

然后他对上述各种罪进行了宣讲。在讲道结束时,他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向众人展示了以下的结果:酒精中的虫子死了;香烟烟雾中的虫子死了;巧克力糖浆中的虫子死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敢肯定那条虫子是在微笑中死去的);但在肥沃、干净的土壤中的第四只虫子,还活着!

然后牧师问他的会众:“你们从这个示范中学到了什么?”后面的一个老太太迅速举手说:“只要你喝酒、抽烟、吃很多巧克力,你就永远不会有虫子。”看来这个牧师算是白忙乎了!

当你翻阅圣经寻找圣洁生活的内容时,你会发现圣洁并不是一张你可以勾选的清单。事实上你会发现,圣洁的生活既是对某些事情说“是”,也是对某些事情说“不”。

 

现在请大家打开圣经,翻到彼得前书的第二章。我今天想探讨的是,彼得如何通过三个要素来定义圣洁,而这三个要素在追求圣洁的生活中都发挥着作用。

圣洁生活的第一个要素关乎你是谁。

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你就会走向一条毫无喜乐的装模作样之路。请看彼得在第11节是怎么说的: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

我们在这里先停一下。彼得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描述信徒。

首先,彼得称我们是亲爱的。彼得在第9节告诉教会她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后,他在第10节进一步提醒他们,他们曾经不是神的子民,但现在是了;他们曾经没有神的怜悯,但现在有了。换句话说,信徒现在是神的子民了,被神赦免了。对于神对祂儿女的心,彼得除了用“亲爱的”这个词,还能说什么呢?

这个词在原文中是agape,也就是舍己的爱:你们是神所亲爱的人。对于每一个属于耶稣基督的人来说,“亲爱的”都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非常荣幸的称呼。[1]

弟兄姊妹们,彼得这样称呼他的读者是很正确的,因为这恰好是激发我们想要过圣洁生活的基本原则,会给我们带来喜乐。我们追求圣洁,不是因为否则的话神会厌恶我们;我们追求圣洁的生活,不是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神就不会爱我们;我们追求圣洁,不是因为神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准备在我们犯错的时候打我们。

我们追求圣洁的生活,是因为神通过耶稣基督,真实、深刻、信实地爱着我们,这让我们感到惊奇、惊讶和喜乐。所以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亲爱的

彼得也在劝勉、呼吁、鼓励这些他又称为客旅寄居的人。这也是我们的身份,不要忘记了这一点。事实上,另一个激励我们过圣洁的生活的因素,是提醒我们真的不属于这里。请大家记住,圣洁意味着你是不同的,分别出来归给神。

寄居”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在房子的旁边。[2]换句话说,这并不是真正属于你的房子。这个词是指生活在一个不是他们真正家园的地方的人,我们今天把他们称为居住的外国人。你住在这里,但这不是你出生的国家或你的公民身份所在地,最终你要离开这个地方。比如你是来读书的外国人,一旦你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 State)或者别的大学获得学位之后,如果你没能拿到工作签证或者其他合法居留的签证,你就要离开这里,回到你的祖国。[3]在此之前,你就是一个长期的访问者,一个居住的外国人。

彼得在这里用的“客旅”这个词,是指在外国只短暂停留的游客。你没有停留足够长的时间,甚至没有尝试去习惯这里的食物、服装风格或天气。你在这里,然后又很快离开。彼得说,这就是你的身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关心你现在的邻居,或者你临时居住的国家。保罗说你和我都是大使,是被天国指派到地上的某个地方,在那里来代表我们君王的品格、性情,传达我们君王的关切和信息。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你就无法完成你的使命。

一位作者说,基督徒需要竭力避免成为兔子洞基督徒,就是早上他们从安全的基督徒家中跳出来,屏住呼吸,在学校或工作场所尽可能地避开人们的视线,急匆匆地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去参加教会的活动和圣经学习,最后在一天结束时为他们能安全避开不信的人而祷告。[4]

我们暂时居住在这里,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孤立起来。耶稣基督称我们为盐,盐放在盐罐里是没有用的。所以彼得在这里描述的是圣洁生活的一种平衡。我们不避开这个世界,我们不躲避世人,我们不逃避世界,我们参与到我们的世界中,我们让耶稣基督通过我们传给世人的福音,来改变这个世界。[5]

那么,你在给人传福音吗?你邀请谁去喝咖啡了?那个似乎没有任何朋友的同学呢?那个在健身房里经常在你旁边锻炼的人呢?你们已经聊得够多了,你甚至知道他的名字。你有没有想过,他把自行车踩得那么快是因为他害怕死亡。之后约他出来喝个咖啡,吃几个甜甜圈,向他表明你的身份,而且你不怕死。

神把谁带到了你的生命中?这就是我们平衡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身份。追求圣洁生活的动力包括意识到我们是暂时的居民,我们是短暂的过客,受命于我们的主,而我们恰好是祂所亲爱的。

这就是圣洁生活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它与我们是谁有关,就是我们的身份。

 

圣洁生活的第二个要素与我们要禁戒的事情有关。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11节: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

要禁戒肉体的私欲,我们不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大量的讨论,对吗?“禁戒”这个动词的意思是让自己远离;它隐含着紧张和挣扎的意思。这个词是现在时态,意味着它是一个持续的动作。[6]在这个事情上,你从来就不能放松。[7]

实际上,禁戒意味着我们对一些事情说不,努力使自己远离会把我们引诱到不圣洁的生活中去的那些东西。那么问题就来了,你多长时间对自己说一次“不”?上周说“不”的时候在哪里?下周你在哪里又要拒绝它?你在禁戒什么?

弟兄姊妹们,我们现在就更明确地应用一下试试:

  1. 有些书和杂志不应该去读,对吗?
  2. 有些电视和电影不应该看;
  3. 有些电子游戏不应该玩;
  4. 有些地方不应该去;
  5. 有些关系不应该进一步发展;
  6. 有些风景不应该去看,等等。[8]

换句话说,追求圣洁始终涉及持续的克制;圣洁是说“不”的艺术。

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内,彼得已经描述了这种以前的生活方式的一些情况。在这一章的第1节,彼得说要除去一切的恶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

在后面的第四章,彼得在第3节更直截了当地说,你们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并可恶拜偶像的事……

不要忘了,彼得这封信是写给基督徒的这个事实。也许你在想,为什么彼得要警告基督徒禁戒所有旧的生活方式呢?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在他对这段经文的注释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他这样写道:尽管重生产生了一种具有圣洁渴望的新性情,但这种新的生命力仍然被囚禁在我们的身体内,使得我们在灵与肉之间不断争战。[9]

你有没有想过,圣洁的生活不亚于公开宣战?也许有人告诉你,你需要放松,你对基督信仰的事有点太认真了。说什么这是一场战争?太夸张了吧?!但这就是彼得对它的描述。我们再来看第11节的后半部分:

……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你那个非物质的属灵部分,反映了你的思想、你的品格、你的意志、你圣洁的追求,就是在你那张脸后面的真正的你。你的肉体正在与你的灵魂争战。

请注意,这意味着你在与你自己争战。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场战争正在进行,而且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肉体的情欲在与你的灵魂争战。一位作者写道:它们不仅试图伤害你的身体,还试图扭曲你的欲望、奴役你的意志,使你的理解力变得昏暗,并在你内心深处强化悖逆神的灵。[10]

大家想象一下,就彼得在这里所说的而言,你圣洁生活的最大敌人恰好就是……你!你的肉体不断地与你的灵魂争战!你想清晨起来读经,但你的肉体却说:“你在开玩笑吧?你设了那个闹钟,这意味着战争!”你决定抵挡那个试探,而你的肉体却说:“你疯了吗?你在做什么?不用抵挡那个试探,它会很快消失的!”

十九世纪的传教士和牧师穆迪(D. L. Moody)曾在一次布道中说:“我和穆迪之间的麻烦,比我认识的其他任何人都多。”[11]

彼得在这里使用的“争战”这个词很形象,它的含义不是面对面的徒手肉搏战,而是第一世纪的那种军事行动。[12]换句话说,你的肉体就是敌人的军队,每当你想在过圣洁的生活方面取得任何进展时,你的肉体都决心要与你作战。

这也意味着,基督徒的经历并不是打一场战斗就结束了。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了,你的生活是一场持续的战争,直到你见到主耶稣的那一天才会结束。只有到了那时,你才能安全地收起你的武器和你打仗时穿戴的盔甲。

十七世纪英国的清教徒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写下了下面这些有力而现实的话语。他说:“对你的思想保持圣洁的管理或圣洁的掌控,让所有的事情在心里按着次序摆正,这是一个持续的工作。保守自己的心是一项在生命结束前不会完成的工作。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没有时间允许这项工作中断。”[13] 我很喜欢他说的这句话。

 

彼得使用的动词时态,强调了这场争战的持续性。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彼得说的是要不断地禁戒肉体的情欲,因为它不断地在与你的灵魂争战。[14]

《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的作者约翰·班扬(John Bunyan),写过一本不太为人所知的书,书名是《圣战》(The Holy War)。我以前提到过这本书,但值得再重提一下,因为班扬试图说明这个特殊的问题。在他的书中,他把基督徒的灵魂拟人化为一座有五个门的城市。这五个门是耳门、眼门、鼻门、感觉门和嘴门。班扬写道,曼苏尔(Mansoul)的敌人、也就是罪,每天都会来攻击曼苏尔的其中一个门。

有些时候,罪会通过耳门低声说一些诱人的信息;有些时候,罪会向眼门画一些诱人的画像。罪从未停止过这样的努力。

在班扬的书中,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曼苏尔总是不会被外界的攻击所破坏或打败。罪能获得胜利的唯一方法是,让某个感官从内部打开大门让罪进去。这个描述是何等的真实。保罗在罗马书6:13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对罗马的信徒说: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

保罗使用了他那个时代的一个军事术语,来指转交武器或兵器。保罗实际上是在说:不要再把你们的武器交给敌人了;不要再打开大门,让敌人进来搞破坏活动。那样的话,你就是在打败你自己。

任何想与不纯洁作斗争的人,如果看了电影或电视节目中刻画性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把他的眼睛交给了敌人,就好像是在说:“来吧,我把这个眼门打开。我真的想在我的属灵生命上成长,但我要把我的眼睛交给你几个小时,这样你就可以利用它来对付我。所以请进来吧,带点爆米花。”

对于想成为圣洁的女人来说,如果整天在办公室或在家里听那些描绘情欲的世俗音乐,那么她实际上是把她的耳朵交给了敌人,并且说:“来吧,你每天可以拥有我的耳朵五个小时,为什么不利用我的耳朵来打败我呢?因为我在追求圣洁的生活。”就这样轻易地缴械投降了!

彼得并没有把这个问题复杂化,这其实就是一场战争。对我们而言,问题不是要不要放下包袱;问题是我们是不是会清醒过来?彼得说,我在敦促你们这些不属于世界、神所爱的人,要当心!这不仅仅是试探,醒过来吧!这是一场战争!现在不是中场休息的时候。

因此,对圣洁的追求始于你是谁,你的身份是什么;然后要禁戒什么。

 

第三,对圣洁的追求关乎你如何行动。

换句话说,圣洁的生活不仅仅是说“不”,它还与说“是”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现在来看第12节:

你们在外邦人中(也就是在不信主的人当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在解释我们今天的最后一节经文时,我先说一下彼得在这里说的这个“鉴察的日子”到底是什么。

鉴察的日子”听起来像是预言性的,但这个短语并没有出现在旧约和新约的预言性经文段落中。此外,它也不符合这段经文所说的内容。彼得是在说,不信的人在看到你纯洁和美好的见证时,他们会荣耀神。“荣耀”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六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说不信的人被迫荣耀神,或者归荣耀给神。荣耀神总是来自信徒对神主动、自愿的赞美。[15]

所以彼得在这里所说的是,你和我身边的人们通过你和我听到、看到了福音,从而信靠了耶稣基督。那么“鉴察的日子”就是神临到他们的日子,使他们悔改、相信神。

但神首先是用什么来引起他们的注意的呢?有两件事:第一,请看第12节的开头部分:你们在外邦人中……品行端正。你们良好的品行,这是他们无法视而不见的第一件事。

品行”这个词是指你平时的行为举止。这并不是说你在星期天的表现如何,而是你在星期一是如何表现的。“端正”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它可以指美好、有魅力、恩慈、有礼貌、精美和高贵。[16]

弟兄姊妹们,如果无论在教室、会议室或餐厅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那么美好、有魅力、恩慈、有礼貌、精美和高贵,那么这个世界是解释不了的。

不会吧,这对基督徒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如果我们认为这个要求太高了,那么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身边没有多少人,在教室、会议室或餐厅里看到了基督徒的言行举止后,就能归荣耀给神的原因。要知道,人们正在观察着你。

请注意,彼得说:(他们)因看见……也就是说,不信的人在观察你。事实上,彼得在这里使用的“看见”这个词,指的是目击者仔细地审查。有一位希腊学者指出,这个动词分词所使用的现在时态,表示这是密切的、长时间的审视。[17]

彼得在这节经文中写道,基督徒被人诽谤是作恶的,我们已经看到过对基督徒的各种指控,比如丢弃本国的信仰而接受外来信仰的叛国行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信的人一直在观察,仔细地观察基督徒对周围的人对他们的仇恨的反应和回应。

大家想想看,有多少被不公正地诽谤的基督徒,正在优美地、恩慈地、有礼貌地、高贵地作出反应。如果你确实这样做了,世人就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回应,但你知道。这就是端正的品行带来的结果。

 

其次,人们也在仔细审查信徒的“好行为”。请注意,他们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也就是神在恩典中临到他们,让他们明白福音而相信神。

请大家注意这一点:彼得不只是对基督徒在圣洁方面取得进展感兴趣,他不只是对我们建立良好的名声感兴趣;他还对福音的推进感兴趣,他希望看到教会把福音带给人们。

除非我们以荣耀神的方式来行事,否则这一幕不会发生;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怎么能期望不信的人有兴趣了解如何荣耀我们的神呢?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都不在乎荣耀神,他们怎么可能会在乎呢?!

彼得不只是要我们追求圣洁,他还要我们把圣洁清晰地展现出来。让圣洁变得显而易见!保罗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写信给以弗所信徒的,他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以弗所书2:10)。

把你们的圣洁活出来!保罗通过在克里特岛上服侍的提多牧师再次命令说:你自己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言语纯全,无可指责,叫那反对的人,既无处可说我们的不是,便自觉羞愧(提多书2:7-8)

不要隐藏!大家看到了吧?圣洁不只是与你我有关,不只是与教会有关;当圣洁变得显而易见时,它最终会建立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没有哪种宣教方式比显而易见的圣洁生活更有影响力的了。难怪敌人每天都在发动战争,试图阻止信徒们过圣洁的生活。

 

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一位基督教专栏作家在暴风雪期间被困在机场。他写道:一位来自印度的工程师坐在我旁边,当我们交谈时,我得知他妻子已经怀孕,在这种暴风雪的天气里,将不得不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开车去接他。

于是我告诉他,我正好要在这里取车,我可以把你送到家,对此他很感激。在我们开车的时候,我祷告神赐给我机会向他传福音。

当他问我为什么愿意为了他费这么大劲时,我知道机会来了。于是我问他:“有没有人曾为你做过如此善良的事,以至于让你想把这样的善良传递给别人?”他点了点头。我说:“耶稣基督为我做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善事。”接着我向他解释了神的恩典以及耶稣基督的救赎这些事实。

当我送他到家时,他向我表示感谢,并说:“我会好好思考一下你说的这一切。”

他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毫无疑问,我关于耶稣基督的话语在他心中留下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印象,因为这些话是从一个好心的陌生人,在暴风雪中主动开车送他回家时所听到的。[18]

 

这就是彼得对我们的激励。圣洁关乎你是谁,圣洁关乎你要禁戒什么,圣洁关乎你的行为方式。那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得到传福音和荣耀神的机会。

大家看到了吧?当我们按照圣灵行事,而不是按照我们的肉体行事时,那些仔细审查你和我的生活的人,彼得相信他们中的一些人会对我们的行为有很多思考,然后慢慢产生兴趣,准备好听我们谈论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7年2月5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7

版权所有

 

[1] David R. Helm, 1-2 Peter and Jude (Crossway, 2008), p. 79

[2] John MacArthur, I Peter (Moody Publishing, 2004), p. 137

[3] Adapted from Life Application Bible Commentary: 1 & 2 Peter/Jude (Tyndale House, 1995), p. 60

[4] Jan Johnson, Moody Monthly (November 1987); citation: www.preachingtoday.com/illustrations/1996/December/439.html

[5] Adapted from Daniel M. Doriani, 1 Peter (P & R Publishing, 2014), p. 78

[6] Fritz Rienecker & 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752

[7] Daniel G. Powers, 1 & 2 Peter, Jude (Beacon Hill Press, 2010), p. 9

[8] Adapted from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the Epistles of Peter (Kregel, 2005), p. 103

[9] MacArthur, p. 137

[10] D. Edmond Hiebert, 1 Peter (BMH Books, 1984), p. 156

[11] Warren W. Wiersbe, Be Hopeful: 1 Peter (David C Cook, 1982), p. 68

[12] Hiebert, p. 156

[13] Dave Furman, Being There (Crossway, 2016), p. 40

[14] The Application Bible, p. 61

[15] Adapted from Application Study Bible, p. 63

[16] Adapted from MacArthur, p. 139

[17] Hiebert, p. 159

[18] Lee Stroebel, “Why Do You Care?” (May/June 2010 citation; www.preachingtoday.com/illustrations/2010/december/3122710.html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