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当童话故事有一个错误的结局时 约伯记15-17
当童话故事有一个错误的结局时
约伯记15-17
引言
我最近和我女儿一起看了迪斯尼动画电影《邪恶新世界》(Happily N’Ever After)。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难以预料,我想说的就是这个。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在高塔上的老巫师,他在童话世界里掌管一切。他有一副天平,代表善恶,能平衡世界上的一切。所有的童话故事都变成了现实,从此每个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灰姑娘嫁给了王子;
- 睡美人苏醒了;
- 莴苣姑娘放下了她的头发,王子爬上去救了她;
- 小红帽在樵夫杀死狼的时候被救了出来;
- 还有其他童话故事的幸福结局。
巫师确保剧本按计划进行,每个角色都遵循故事情节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持天平的完美平衡。不过有个问题,就是巫师有两个笨手笨脚的助手。有一天,他决定去苏格兰打高尔夫球。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助手们把一切都搞砸了。他们让天平失去了平衡,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对劲了。
- 灰姑娘刻薄的继母成了宇宙的统治者;
- 睡美人中的英俊王子终于来了,但在他俯下身亲吻她之后,这个王子也睡着了;
- 莴苣姑娘的长发使她失去了平衡,从塔上掉了下去,落在下面王子的身上;
- 小红帽被狼吃掉了;
- 还有其他童话故事的错误结局。
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
我突然想到,对许多人来说,神就像这个老巫师。在他们对神的描述中,祂的工作就是让善恶的天平保持完美的平衡,让每个人都按照剧本上的台词说话。如果神去度假,或者至少把手从天平上拿开,那么一切都会变成一团糟,每个人的童话故事的预期结局也不会成真。
我相信这是许多人对神的真实看法,就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他们就归咎于神。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信念,认为如果他们按照剧本走,擦干净自己的鼻子,擦亮自己的鞋子,熨烫好自己的裤子,神就会给他们生活的每个阶段都安排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果完美的结局没有出现,那就是神的责任。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设想的:你在办公室度过了糟糕的一天,然后疲惫地开车回家。在拥挤的下班车流中,你后面那个车撞了你,然后你撞到你前面的车,正好是一辆全新的保时捷(Porsche)。那个保时捷的司机很不高兴!警察来了,你终于拿到了事故处理的所有文件,但保时捷车主非常生气,他威胁要起诉你。当你终于回到家时,家里没有牛奶了。你养的那条狗饿了,一直在啃橱柜。你的孩子们调皮捣蛋,正在互相打打闹闹。邮箱里塞满了已经过期的账单,你也没钱了。然后你妻子告诉你,医生想让你们俩明天一大早去找他。那时,你心里想:“主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在这忙得一团糟,你在哪儿?”当然了,没有什么回应。明天比今天还要糟糕。你要失去工作,你妻子病了,还有开保时捷的那家伙还真的起诉了你……等等、等等。[1]
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与这个值得我们尊重、钦佩和同情的约伯感同身受了。当我们读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卷书的第十五章时,约伯的精神已经崩溃了,他的眼睛因为不停地流泪而发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疲惫,那些来到他身边的人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还有一个没有出现,就是明显缺席的神。
当我们在第十五章看到约伯时,考虑一下这样一个事实:约伯已经遵循了剧本的要求,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但他一直生活着的童话世界已经发生了转折,它的结局与他所预料的完全不同。
更多错误的忠告
在约伯记第十五章,开始了约伯和他被误导的谋士之间的第二轮对话。在第一轮对话中,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发表的演讲基本上都声称约伯需要悔改;而在第二轮对话中,这三个谋士将再次发言,他们还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力度。
当以利法第一次发言时,他一开始还在使用外交辞令,有些委婉,但在第二轮就不是这样了。这一次,以利法不再和颜悦色地说话了。约伯拒绝了这些误入歧途的谋士们的建议,以利法感到很生气。
现在请大家来看第十五章的第1-3节经文:
提幔人以利法回答说:“智慧人岂可用虚空的知识回答,用东风充满肚腹呢?他岂可用无益的话和无济于事的言语理论呢?”
也就是说:“约伯,你怎敢无视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经验呢?”
我们继续来看第4节:
你是废弃敬畏的意,在神面前阻止敬虔的心。
以利法好像是在说:“约伯啊,我在这个垃圾场陪着你,试图向你讲明道理,而你却在破坏我与神的同行。”弟兄姊妹们,在这一章里,我们看到一个没有恩典的人给一个悲伤的人提供建议。他只会加深约伯的伤痛。
圣经学者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ey Barnhouse)在这一章的注释书中说:一个可悲的事实是,那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他们的舌头经常忙于做魔鬼的工作。[2]
以利法第二轮的论述……
- 是从让他恼火的约伯的骄傲开始(15:2);
- 紧接着是对约伯的羞辱(15:3);
- 带着自己居高临下的虔诚(15:4);
- 然后是一大堆的指责(15:5-6)。
我们来看第5-6节:
你的罪孽指教你的口;你选用诡诈人的舌头。
你自己的口定你有罪,并非是我;你自己的嘴见证你的不是。
以利法说:“约伯,每次你一张嘴,你就让自己的处境更糟糕。另外,你以为你是谁啊?”在以利法的言论中,他现在开始使用讥讽的口吻了。请看第7-10节:
你岂是头一个被生的人吗?你受造在诸山之先吗?
你曾听见神的密旨吗?你还将智慧独自得尽吗?
你知道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呢?你明白什么是我们不明白的呢?
我们这里有白发的和年纪老迈的,比你父亲还老。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都是老人了,约伯。看看我的白发,我比你父亲还老。”以利法说:“我们原是东方的智慧人。我们不会放弃对你所经历的痛苦的看法。”
要知道,对这三位谋士来说,赢得这场辩论至关重要,他们的观点必须是正确的。事实上,对这个疾病的诊断已经变得比病人更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约伯不是一个被神惩罚的罪人,那么这三个朋友对神的理解就是完全错误的。更糟糕的是,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保护自己免受个人的苦难。如果顺服不是健康和财富的保证,那么发生在约伯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他们身上。[3]
因此,约伯的“坦白认罪”是至关重要的,这三个人证明了他就是罪人。换句话说:“我们找到了巫师。我们知道天平是如何工作的。约伯,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局,因为你没有遵循剧本的要求。”第12节说:“你的心为何将你逼去?……”第14节说:“你的灵反对神……”
下面我来对以利法的忠告和一般的忠告所存在的错误提出两点看法。
第一,错误的忠告更愿意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给人提供安慰。
提出忠告的基督徒,我们常称为辅导者,或参与这方面事工的人,常常想证明自己的观点,赢得一场争论。没有智慧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辅导者,对他们自己的观点比对他们要辅导帮助的对象所经历的痛苦更感兴趣。
以利法愿意帮助约伯,但他更愿意证明自己是对的。当他们在争论中理屈词穷或没有圣经的支持时,他们就会像以利法那样,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声音会越来越大。所以有些人在讲台上讲道时有这么个策略:如果他的观点有明确的支持,他就会在台上大喊大叫;如果他对自己的观点没有太大把握,就敲打讲台,喊叫的声音再大一些。
第二,错误的忠告最终是为了自己,是在高抬自己。
如果神不回报我们的话,我们还会继续服侍吗?以利法实际上是在与神建立这样的关系,就是使神成为人的仆人。其实宗教都是这样,把神当做满足自己要求的仆人。
以利法也参与了撒但在约伯记第一章中提到的那个争论,撒旦对神说:“如果拿走约伯的家人、健康和财富,他必当面弃掉你。”也就是说:“不要让他的信仰有任何回报,你就会看到他离弃自己的信仰。拿走他的财产,他就会放弃他的信心。”
真正的问题是:当基督信仰似乎得不到回报时,我们会如何回应呢?当顺服神带来了冲突或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时,我们还会继续遵守圣经的命令吗?我们都愿意相信:当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以后,好的结果就会发生。童话故事总是有圆满的结局。
几天前就在我眼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开车的时候前方遇到了红灯,但我需要变道,把车停在旁边的车道里。我旁边车道的空间还差一点儿就够我停进去了,我侧后方的那位女司机明白了我的意思,她微笑着挥手让我停进去,同时把她的SUV往后倒了一下,结果一下子碰到了她后面的车。
那是一辆全新的捷豹(Jaguar)。要知道开捷豹车的人通常对车很挑剔,他们不喜欢车上有凹痕之类的东西。我真的很为这个女士感到内疚。她对人如此友善和礼貌,做了正确的事却得到了一个糟糕的结局。
当然了,我们做正确事情的动机,最终不是为了让好事发生,而是为了让神得到荣耀。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5:16挑战祂的门徒,说: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
……让人夸奖、赞扬你吗?
……使你得到升迁或得到加薪的机会吗?都不是……
……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如果辅导者和所给的忠告最终没有引导我们把视线从自己身上拿开,走向神的荣耀和尊荣,那么我们很可能只会走向以自我为中心、高抬自己、甘愿妥协和满足自我。
以利法在这一章余下的部分要继续大谈特谈他自己的经验,这也是糟糕的辅导的另外一个特征。他在15:17中说:
我指示你,你要听;我要述说所看见的,
然后他接着说:
- 恶人一生都会备受折磨(第20节);
- 他们不指望能逃脱黑暗(第22节);
- 他们害怕得要死(第23节);
- 他们以为自己战无不胜(第25-26节);
- 但他们的财富不能久留(第28-29节);
- 他们会失去一切(第30节);
- 他们什么也留不下(第31-33节);
- 他们的灭亡是注定的(第34-35节)。
以利法显然是在说约伯,他几乎无法掩饰自己对约伯的谴责。在他和其他人看来,发生在约伯身上的每一件事都证明了他的这个观点。这就是约伯!坏人不喜欢童话故事,但好人会从此永远过上幸福生活。
约伯的反应
对于以利法的这番话,约伯当然会有反应。我能想象出约伯双手抱着头,在第十六章的第2节说:
这样的话我听了许多;你们安慰人,反叫人愁烦。
“愁烦”的意思是“增添了许多负担”。在第4节约伯又说:
我也能说你们那样的话;你们若处在我的境遇,我也会联络言语攻击你们,又能向你们摇头。
也就是说:“让我们换一下位置,看看你还能不能这么轻松地说出这些话来。”
你躺在我这张病床上试试……
你像我一样失业,看看你会怎么样……
我们换换各自的银行账户,你在破产法庭上代替我出庭……
“让我们来换换位置,看看你对试炼和灾难有多容易说出这些显而易见的答案和简单的理由来。”有一位作者说:有时候我们必须经历冷漠的朋友的误解,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帮助别人。[4]如果这是事实,而且这的确是事实,那么约伯将来会成为一流的安慰者和辅导者。
然而,现在的约伯还不确定是不是能从绝望的深坑中走出来。针对自己所经受的痛苦,约伯在16:6哀叹道:
我虽说话,忧愁仍不得消解;我虽停住不说,忧愁就离开我吗?
这是指几个方面而言的。在身体方面,第7节说:
……现在神使我困倦……
当代译本翻译为“使我筋疲力竭”。在社会生活方面,约伯已经成了一个孤岛。第7节的最后说:
……(你)使亲友远离我。
在精神方面,约伯现在也是走投无路。请看第十七章的第1节:
我的心灵消耗,我的日子灭尽;坟墓为我预备好了。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出路了……没有希望了。”
基督徒作家C. S. 路易斯在他的书《审视悲痛》(A Grief Observed)中,描写了在妻子去世后他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挣扎。他以开放和坦率的态度写作,就像约伯在他的回应中所说的那样。路易斯写道:
神在哪里?这是最令人不安的症状之一。当你快乐时,你快乐得都觉不出你需要神,你会觉得凡事都顺利。但是,当你特别需要祂、其他所有的帮助都是徒劳的时候,你来到祂面前,你会发现什么?一扇门在你面前“砰”地一声关上,里面是上锁的声音,而且上了两道锁。在那之后,就是寂静无声。[5]
神的沉默从祂的仆人约伯所经受的苦难中,带给了我们丰富的真理。那些遭受痛苦的人往往能看得更清楚。你可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这一点,在你最绝望的时候,你对神的话语最敞开,你对神的灵最为敏感,你的生命也最容易接受神的工作和旨意。你已经尝过了伴随着悲伤的甜美果实。
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上次所讲的,约伯在13:15立下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心志:
就算祂杀了我,我也要指望祂……
我上次也说了,这节经文的很多英文译本,与中文译本的意思正好相反。
我读了一篇吉尔·布里斯科(Jill Briscoe)写的文章,她丈夫是斯图尔特·布里斯科(Stuart Briscoe)牧师,牧养教会多年。吉尔·布里斯科复述了他们上小学的儿子大卫的故事。大卫需要去看医生,他父亲告诉他:“星期一不要去上学了。你要和我一起去拍X光片。”
这是他们星期五的对话。星期一到了,大卫上了车,他的脸苍白而憔悴,他的眼睛因为恐惧而睁得大大的。斯图亚特说:“大卫,你不害怕吧?”
他回答说:“我当然害怕,爸爸!”“为什么?”
小大卫回答说:“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死刑。”在英语中,“拍X光片”和“死刑”的发音很像。吉尔接着写道:“令人惊奇的是,他竟然没跑掉,而且上了车。为什么呢?因为他信任他的父亲。”[6]
约伯对神的信心,就像这个孩子对爸爸那种单纯的信靠。他的信心与自己清洁的良心紧密相关,正如约伯在16:16-17所说的:
我的脸因哭泣发紫,在我的眼皮上有死荫。
我的手中却无强暴;我的祈祷也是清洁。
“但是,约伯啊,你这样做值得吗?你得不到回报,神不会搭理你的。”
我们再来看看约伯在17:9所表达出来的令人惊讶的心志:
然而,义人要持守所行的道;手洁的人要力上加力。
这是“我不会放弃我的品格”的另一种说法。“我不会拿我的信心去卖一个好价钱。就算这条路似乎走不通,我也要坚持走我认为正确的道路。”
对于认同约伯的人来说,你今天来教会,就是在重申你对基督和敬虔生活的委身;你来教会就表达了你的心志:要坚持下去,就像约伯一样,你要抬头往上看。
现在请看16:19:
现今,在天有我的见证,在上有我的中保。
哇!我们通过神的启示,知道我们的中保就是耶稣基督。希伯来书7:25说:
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伟大的传教士和牧师罗伯特·穆雷·麦克切恩(Robert Murray McCheyne)曾经写道:“如果我能听到耶稣基督在隔壁为我祷告,我就不会害怕哪怕一百万个敌人。然而距离并不影响祂的祷告,耶稣基督正在为我祈求。”[7]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抬头往上看,不断地持守我们的信心。希伯来书4:14-16呼求我们也要有约伯那样的心志: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使徒保罗在提多书1:9挑战提多说:
坚守所教真实的道理,就能将纯正的教训劝化人,又能把争辩的人驳倒了。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没有把属灵操练叫做属灵快乐的原因。虽然属灵操练能给我们带来属灵上的愉悦,但却是通过属灵方面的磨练而来的。祷告并没有变得更简单,反而变得更难了。为了清洁而进行的属灵争战并没有缓和下来,反而愈加激烈了。
可能大家已经发现了,今天的讲道与以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会在约伯记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之间跳来跳去。对我来说,当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这些章节的时候,我闻到了主耶稣受难日的芬芳。
约伯记16:10-11说:
他们向我开口,打我的脸羞辱我,聚会攻击我。
神把我交给不敬虔的人,把我扔到恶人的手中。
大家能在这两节经文中看到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场景吗?我们再来看一下17:2:
真有戏笑我的在我这里,我眼常见他们惹动我。
现在我们来看17:5,看看能不能看到主耶稣被犹大出卖的场景。17:5说:
控告他的朋友、以朋友为可抢夺的……
当代译本翻译为:人为了分产业而控告朋友……
在接下来的第6节所描述的,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神使我作了民中的笑谈;他们也吐唾沫在我脸上。
约伯不知道他自己的苦难会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主所受的苦难。他要与基督一同受苦,并且当基督要把约伯从阴间里的乐园释放出来的时候,他也要与基督一同得胜,脱离死亡和坟墓。
我们所有这些相信耶稣基督的受苦、受死、复活、升天和在天上为我们代祷的人,也将和约伯一样得胜。
应用
在我们结束约伯的这段场景之时,我来给大家从这段经历中总结几点。
首先,对于那些被批评的人,我的建议有三个:
第一,打开心,愿意聆听别人的批评。
在刺耳的话语和不友善的观点之下,可能隐藏着事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话糙理不糙”。所以要尽量分辨出里面所讲的事实,并从中学习成长。
第二,要当心。
不要忘了,我们的仇敌撒但被称为“弟兄的控告者”是有原因的。所以要当心,仔细分辨别人对你的批评,不要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别人的指责。
第三,保持专注。
不要走弯路。约伯抓住了他的希望之锚。他知道神最终会证明他是与神同行的,他的手是干净的,他的心是清洁的。要紧盯着脚前的路,魔鬼会很容易地分散信徒或当地教会的注意力,以此来试图摧毁他们。
所以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要打开心,愿意聆听;要当心,不要成为撒旦攻击的受害者;还要保持专注,盯着自己脚前的路,不要迷失方向。
其次,对于那些辅导、安慰别人的人,以利法和约伯之间的这段对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安慰别人并不像吃感冒药那么方便。你在不经意之间突然就会有很好的安慰别人的机会,但是我们错过了多少这样的机会?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意识和准备,随时抓住这种宝贵的机会去帮助人?要知道,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默然无语、迫切需要鼓励的人。[8]
我岳母最近开始接受透析治疗。前几天我去诊所接她,她告诉我所有来诊所的人,每个星期都有三天要上机器接受治疗。这些人的年龄、体型、种族、性格各不相同。
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在来的时候总会向每个人挥手致意;有一对中年夫妇刚刚开始接受治疗;有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他跟周围的人打招呼的时候总是带着乐观的态度。每周一、三、五的下午,这个年轻人都会来。每次上了透析机以后,都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我不禁想知道在他的学校有人知道这个情况吗?那些学生知道他溜出校园、错过下午比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想知道有多少老师知道他为什么要急匆匆地离开教室,或者为什么他每周都有三次要求提前下课?有人了解他的情况吗?
有谁了解这些经受患难的人?这是人们日复一日生活的无数个小世界中的一个。坦率地说,即使在今天,如果能知道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正在经历患难和他们所经历的患难是什么,我们一定会感到震惊。
我们永远都需要恩典,我们总是希望能得到鼓励。一句友善的话语,一次握手或拥抱,甚至在走廊里见面时点点头,都有可能给某些人带来温暖、安慰和鼓励。我们不要忘了,神安慰我们不是为了让我们更舒服,而是让我们成为安慰别人的人。事实上,神的安慰从来都不是给我们的,而是借给我们的。神希望我们把它再分给别人。[9]
最后,我要对那些需要安慰的人,对那些听过这篇讲道并与约伯感同身受的人说最后一句话。也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一点:这不是童话的结局。无论结果如何,这其实都不是结束。事实上,一个人若将自己的生命交在神的手里,他将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直到永远。
你的君王已经在来的路上了,祂要让一切都恢复正常,祂会让一切都焕然一新。所以,你要持守你的品格,持守原则,持守清洁,持守神的道路;继续抬头仰望,你的君王就要来了!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07年6月10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07
版权所有
[1] Charles Swindoll, Job: A Man of Heroic Endurance (Word Publishing, 2004), p. 138.
[2] Steven Lawson, Holman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Job (Holman, 2004), p. 133.
[3] Warren Wiersbe, Job: Be Patient (Victor Books, 1991), p. 56.
[4] Ibid., p. 61.
[5] Swindoll, p. 139.
[6] http://www.preachingtoday.com.
[7] Lawson, p. 147.
[8] Wiersbe, p. 65.
[9] Wiersbe, p. 65.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