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12 - 留下来!

Ref: Philippians 1:23

留下来!

向前行(第五部分)

腓立比书1:23

 

每当新的一年来到、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总会吸引我的注意,就是新闻媒体会列出来在过去的一年中去世的各界名人。这当中就包括《世界杂志》,他们会列出这些人的名字,并且配上一个标题:离世。这些人都是对我们这个世界或多或少产生过一些影响的人。

比如艾德蒙·亚伯(Edmund Abel),你们很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他是一名工程师,设计和发明了咖啡冲泡机,就是现在美国家庭中常用的那种,替代了原来的过滤式咖啡壶。这个产品1972年由咖啡先生公司开始生产,当时的广告是由乔·迪马齐奥(Joe DiMaggio)拍的。仅第一年,这个公司就赚了1.5亿美金。

艾德蒙·亚伯活到了92岁,生前曾经对记者说,他能这么健康、活得这么久,主要是因为两件事:经常吃葡萄,再就是从来不喝咖啡。

这个逝者名单中还有一些人,包括IBM公司以前的首席执行官、著名喜剧女演员,还有快餐连锁Chick-fil-A的创始人等等。这位创始人是一个忠心的基督徒,他的儿子不久前还在我们教会分享过。

这个名单中还有一个人引起我的注意,她叫达玉玛(Dayuma),是厄瓜多尔奥加部落第一个信主的人,宣教士伊丽莎白·艾略特(Elizabeth Elliott)和圣女拉结(Rachel)通过她得以跟他们的部落建立关系,最终带领他们部落信主。我实在难以想象,当她与她的救主面对面的时候,她的赏赐该有多大。

这个名单中还有不少体育名人,很多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比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子网球运动员切尼(Dorothy Cheney),她曾经获得过391个全美网球冠军。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的冠军她都是在55岁以后得的,一直到80多岁她还在参加比赛,去年去世的时候她98岁。

我觉得要长寿的秘密已经很清楚了,多打网球、吃葡萄,再加上绝不喝咖啡。这也意味着我是死定了。

 

事实上,一般人对死亡至少会感到非常不安,甚至是恐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死亡之后很可能接着会发生什么事。

有一位作家写道:死亡就是一个可怕的敌人,笼罩在人的心头,挥之不去。四百年前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经说:“人们怕死,就像孩子害怕黑暗一样。”圣经告诉我们,尽管人们会试图压制、阻挡真理,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知道创造者(罗马书第一章)。神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中,与他们的良心同作见证(罗马书第二章)。他们本能地知道在另一个世界中有某种报应。

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撒母耳·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亲眼目睹了一位好友去世后写道:“在目睹这最后一刻的争战时,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极其慌乱,萦绕在心头的是一种无名的恐惧。”

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和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在电影《遗愿清单》中扮演患绝症的人。他们决定在死之前做点什么。杰克·尼科尔森在接受一家杂志社的采访时承认:“我曾经活得很自我。我们这代人崇尚‘做你自己、自己定规矩’的理念。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又接着说:“我们都想这样一直下去直到永远,不是吗?但是每个人最终都要走向那堵墙,没有人知道在墙的另一边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怕死的原因。”

这些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很形象地说明了圣经中所教导的真理。希伯来书2:15说,那些不信的人其实就是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这份逝者名单确实很长,里面有运动员、政治家、作家、演员、新闻媒体的名人、哲学家、发明家、商界领袖等等。当我看着这份长长的名单的时候,我不禁在想,他们当中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在临终之时想:“我要死了,我简直等不及了。我知道那个世界要比这里好得太多了。”

这应该是每个基督徒的见证。从圣经中我们都知道,那边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打开保罗写给腓立比的信,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确信。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保罗关于生与死的看法。从第21节开始: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保罗在这里不只是告诉我们他的观点,还给了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他给我们列出来了生与死的利与弊。

你们在做出重要决定前是不是也这么做?我和妻子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时,会把这件事的利与弊讨论一遍,甚至拿张纸逐条列出来,中间画条线来做分析比较:线的一边是好处,另一边是坏处。

上次我们讲到了保罗所列出来的活着的理由,总共有三个:

第一个理由是他想多结属灵的果子。第22节:

但我在肉身活着,成就我工夫的果子

保罗希望他的生命能产生更多属灵的、持久的、永恒的果子。

第二,他想激励其他人属灵方面的成长。第24-25节:

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保罗说:“这就是我想活着的理由:我想多结属灵果子,我还想激励你们属灵的成长。”

第三,他说:“我想彰显基督为大。”第26节:

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

归根结底,保罗的生活其实就是为了多结果子、激励别人成长和彰显基督为大。

除了这些活下去的理由,保罗也有一个非常简短的陈述,说明为什么死了反而更好,这是这件事的另一面儿。

 

谈这个之前,我想让大家先注意一下,在保罗的心里、头脑中和灵里面有一个争战,他显然不惧怕死,但他又很想活,他很难选择。我们来看第23节:我正在两难之间(当代中文译本翻译为:进退两难之间)。

这里的动词在原文中的意思是被挤在中间。路加福音8:45用这个词来描述主耶稣所经历的事情:被拥挤在众人中间。

保罗甚至用这个词来刻画基督的爱具有一种推动、驱使、强迫的力量,来掌管我们的生活。哥林多后书5:14说:

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新译本:基督的爱催逼着我们)。

古时候这个词用来描述一个旅行的人,在经过一个非常狭窄的山路时,被夹在岩石中间,两边都是岩石,甚至无法转身。这个词向我们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被夹在岩石之间,处境很艰难。

保罗实际上是在说,一方面我的愿望是活着,另一方面我的愿望是想死,离开这个世界与基督同在。请再看一下第23节:我被夹在这两难之间。

 

接下来保罗所用的“情愿”这个词,语气非常强烈。我情愿离世。这个词是指渴望,通常用在贬义的场合。新约中这个词常常与性有关,指不该有的那种情欲、性欲。保罗就曾经用这个词来指肉体的情欲(加拉太书5:16)。

但是保罗也把它用在褒义的场合。他写信给帖撒罗尼迦的教会,告诉他们他很愿意见你们的面(帖撒罗尼迦前书2:17),用的就是这同一个词,表达一种很强烈的愿望。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保罗的另一面儿: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感情丰富的人。保罗是众所周知最果断而坚定、出色的神学家,但与此同时,他又有着非常温柔细腻的情感,感情极其丰富。

姊妹们当初以为所嫁给的人就是这样的男人,但是之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原来的设想有着天壤之别。所有的姊妹们都会说……阿门!

我妻子就常说:“亲爱的,我想让你仔细听我说,我真的希望你能感受到我所说的,我想让你感觉到。”女人就是这样,非常注重情感。

我想说的是,我们都能理解保罗为什么想活着,要多结果子、激励别人成长和彰显基督为大;但是保罗究竟为什么如此地渴望死去而离开这个世界呢?

除非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想死的原因,否则这里很容易误解保罗。

保罗在这段经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他想活着的三个理由,现在他又要告诉我们关于死亡的三个事实。

 

第一,死亡是灵魂离开身体。

 

请大家再看一下第23节: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情愿干什么?情愿离世

保罗这里所用的词,既富有情感,又很形象生动。“离世”、“离开”这个词,在保罗那个时代是很常用的词。我找到了至少五个使用这个词的不同场合,让我们在学习这个词的时候能有一些不同的领悟。

军人用到过这个词,是在拔营起程的时候,他们拆卸帐篷、打好包准备出发,比如从一个营地向另一个营地进发的时候。很有意思的是,我读到过很多年前对英国皇家空军的一些历史记录,他们当时正在独自奋力与希特勒作战。当一个飞行员被击落证实死亡以后,他们从来不会说那名飞行员牺牲了,而是说:“他被派到下一个营地去了。”

保罗实际上在说,我渴望拔营起程,离开这个战场,在基督的同在中,进入天堂里永恒的安息。

那个时候坐船旅行的人也用这个词,是指解开连接船和船坞的绳索,船就可以起程远航了。从这个含义来说,保罗是把将要来到的死亡,看作是解开连接他和这个世界的绳索,这样他就可以起程奔赴天堂了。保罗已经预备好,砍断绳索,扬帆驶往天堂的港湾。

农夫们也用这个词,在牛犁地、拉车、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的活儿以后,农夫在卸下牛身上的轭和牛具的时候就会用这个词。保罗也很渴望在禾场犁地、除草,辛苦了这么多年以后,能从这劳苦中解脱出来。如果有人要说他自己精疲力竭、疲惫不堪的话,其实恐怕只有使徒保罗,是最有资格说这个话的人了。

有些人退休后找个好地方养老,保罗却做好了准备去天堂,他在渴望他的主人为他卸下干活的器具,迎接他回天家。

这个词还应用在学术界,用来指问题的解决。当问题解决了,人们会说:这个问题离开了。这真的是对信徒离世的一个很好的说法:死亡是问题的终结,所有的问题都没了,迎来了永恒的解决之道。

这个词还有一种用法,就是用在罪犯或奴隶被释放的时候,法官允许这个人离开,他身上的锁链给拿走了,他自由了,可以走了。

保罗没有将死亡视为彻底消失,而是把它看做是解放。必死的躯体上的锁链脱落了,他的灵将飞上天去见他的主。

我们所有这些认识主的人,应当和保罗一起说:

  1. 我已经准备好,拿走我身上的轭了
  2. 我已经准备好,解开我的手铐了
  3. 我已经准备好,拔营起程,拆除我这必死的帐篷了
  4. 我已经准备好,以解决之道来代替我的问题了
  5. 我已经准备好,起锚扬帆,驶往天堂的港湾了

对于我们这些信主的人,我们的灵要与基督同在一起,我们的身体要归于尘土;但是在教会被提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要复活,得荣耀,与我们的灵重新合在一起。

这就是关于死亡的事实:死亡就是灵魂的离开。但这还不是全部的事实,还有:

 

第二,死亡同时也是灵魂到达目的地。

 

第23节说: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

关于死亡的问题,神借着保罗的这封信所启示出来的信息,完全否定了很多不合乎圣经的、错误的教导。

  1. 有些错误教导说:灵魂离开身体后,会处于睡眠状态或暂时呆在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有人把它叫“地狱边缘”或“迷失域”,是一种中间状态。据说这是基督降生前,正直的人和未受洗礼的儿童死后居住的地方。

新约圣经把死亡比喻为睡觉,来描绘一个人不再为世上的事而操劳。但是圣经却从来没有教导说灵魂真的在睡觉,或者处于一个中间状态,好像是个咒诅一样,到处徘徊,直到预定的时间满了为止。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保罗绝不会说:我迫不及待想死,因为那时我的灵魂就要睡去,进入那个中间状态了。

再看看这节经文:情愿离世,这是指死亡,然后在哪里?与基督同在

那种神神秘秘、到处游走的灵魂不存在,也没有什么短暂的灵魂睡眠,使得灵魂无法马上与基督同在。

 

  1. 这处经文还有其他经文,否定了关于炼狱的错误教导。

保罗这里说当他死的时候,他要与基督同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说保罗是去了炼狱的话,那么耶稣也应该在那了。保罗说他要与基督同在,但是耶稣绝不会在炼狱的火焰中正在经受折磨。

事实上,注意第23节最后部分:

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圣经中从来没有任何关于炼狱的教义,这完全是人造的宗教信条。这与天主教关于赚取救恩的教义相吻合,你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上天堂。如果是这样,死亡只会打开通往更加痛苦的那扇门,那么人要死的时候哪会有什么喜乐呢?保罗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

圣经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信徒死的时候,他们会马上与基督同在,就像是那个与耶稣一起钉十字架的罪犯,耶稣给他的应许是: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43)。不是明天,不是一年后你在炼狱里洗净了你的罪的时候——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在启示录所记录的大灾难期间,使徒约翰向我们展现了天堂里发生的那一幕,那些殉道的信徒们,在神的宝座前是完全清醒的(启示录6:9-11)。

使徒行传7:59记录了,就在司提反被一群暴民用石头打死前,他祷告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他没有祷告说:“主啊,不要让我经历炼狱之火;主啊,不要让我的灵魂睡在那个中间状态。”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5:8写道:

离开身体,就是与主同住

也就是说,死的时候你的灵魂离开你的身体,然后马上就与主在一起了。不需要再在炼狱之火中煎熬几年时间,或者到处游荡找你的亲人,虽然那听起来好像也不错。

 

大家要记住:从地上到天上不是用年来衡量的,也不是用公里来衡量的;而是一眨眼的工夫。

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一章中,之所以能说死是好得无比的,是因为死亡不仅是灵魂的离开,同时也是到达。

这些年来我探访过很多病重的信徒,在临终前见了最后一面。当看到我们所爱的信主的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会含着泪说:他走了!从天堂那边来看,众天使在齐声说:他来了!

我们在哭泣,我们理当如此——因为他刚刚离开了我们!但天堂在欢唱,他们也理当如此——因为他刚刚加入了我们!

这边他去了,那边他来了!死亡不仅仅是离开,也是到达。

事实上保罗在单独被圣灵教导、受装备的时候,曾经被带到天堂上转了一圈,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他有多么渴望想回到天父的家里去。怪不得他在这里说: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死亡不仅是离开,它也是到达。

高登(Sam Gordon)在他的圣经注释书中,记录了一个名叫约拿单的人,他的墓碑上的碑文是这么写的:

在这片三叶草下,在这些树下,

安息着约拿单的身体。

约拿单已经不在这里,只有他的躯壳留在这里,

约拿单已经离开这个躯壳,去了神的家中。

 

这个碑文反应了很好的神学思想。

从这个经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死亡的第三个事实。死亡不仅是灵魂的离开,也是灵魂抵达目的地,而且:

 

第三,死亡联结着现在和永恒。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我情愿、我深深地渴望、我迫不及待地要离开与基督在一起。

有三个理由要活着留在这里,也有三个理由拥抱死亡、完成他的使命,而且保罗很清楚地说:“这是好得无比的。”这让我看到了保罗与基督之间那种非常深厚的关系。

有三个理由活着,也有三个理由离开这个世界。你注意到了吗,这是一个平局,三个活着的意义和三个死亡的意义!三个对三个,平了。在保罗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平局,他也承认他现在夹在势均力敌的两者中间,左右为难。

这里有一个打破平局的人,这个打破平局者就是保罗的主。保罗在这封信的第一节就告诉我们,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耶稣基督的奴隶。我要做我的主人让我做的,祂来决定我是留下来,还是完成我的使命回家。

从保罗的态度和精神上,我们能看到两个原则,我来总结一下:

 

第一,保罗之所以能真正地活着,是因为他已经准备好了随时面对死亡。

弟兄姊妹们,事实就是这样:除非你真正准备好了面对死亡,否则你没有准备好真正地活着。

 

第二,保罗愿意留下来,是因为他的主人说了算。

试想一下,你的人生走到今天,是什么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在你做重要决定的时候,比如在你的婚姻、工作等等一些重要的转折点的时候,主耶稣起了什么作用?我是说当你拿出纸,列出做一项决定的优劣势分析的时候,基督有没有考虑在内?

保罗将决定权交给他的主,由主来选择。

大家想过没有,其实无论你是否把这个权力交给主,主都要主宰一切。但是当你这样做了,当你降服于主、承认祂的权柄,并且愿意顺服祂的决定,由主说了算的时候,那你就能真正地活着了,而且也真正准备好了面对死亡。无论是留下来,还是离开这个世界,都是这样。

对于象保罗这样的人,他满脑子都想着要离开;当神要让他留下来的时候,可想而知他该有多难。

 

圣诞节假期的时候,我读了一本很薄的书,书名是《从牧羊犬所学到的》,作者是菲利普·凯勒(Phillip Keller),他曾经是一名牧场主和牧羊者。在这本书里,他说他曾经在牧场收养了一只博德牧羊犬,并且训练它。这只狗非常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听从各种命令:来、往左、往右、坐下、躺下等等,就是你训练孩子时的那些命令。

凯勒说,我和这只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跟着,就像是我的影子一样,我跟它在一起,对它来说就意味着平安和快乐。很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感情,让这只狗最难以听从的命令,就是让它留下来,比如在我干其他活的时候,让它去看着一些不听话的羊。如果我从它的视线中消失,那会让它很难受。

“留下来”,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命令,要求它无论在哪里,都要停留在原地。在牧场里,常常需要把羊群从一个草场转移到另一个草场,将公羊、母羊和小羊区分开。这只狗就需要看着敞开了的大门,或者在我察看小羊的时候,它要在角落里守着那些母羊。但是如果我从它的视线中消失了的话,它就会很不安,它会觉得它被遗忘了。然后它就会开始走动,最后跑过来找我。但是这样的话羊群就会散开,该干的活儿没法干。

让它留下来,对它来说几乎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作者凯勒谈到了他对这种经历的感悟。他说神用这个,教导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无论神把我放在哪里,我都应当不动摇,应当忠心。虽然常常会有一些艰难和试炼的日子,我们会有些不安,甚至会觉得被神遗忘了,但是神的命令就是这么简单:留下来。

 

我们大都有一种英雄气概,在危难的时候能表现得非常勇敢。但是要留下来却需要对天父有更大的、更坚定的信心,以至于在神要求我们稳固不可摇动的时候,能忠心地履行我们的职责,不去炫耀,只是尽我们的本分,成为神可以托付完成使命的人,即便是神要求我们留下来;即便是我们感觉神已经不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

我不知道在这个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神是不是给了你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命令:留下来。留在原地,持守你现在正在做的,留在你现在非常艰难的婚姻当中,留在艰难的学习任务中,留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中,留在现在所住的这个破旧的房子里,留在你现在所在的地方。

留下来。

我不禁又想到了我们伟大的榜样……

  1. 祂成为人的样式,我无法想象祂所经历的十字架上的痛苦和磨难,以及祂自己的人民和门徒对祂的弃绝。
  2. 祂本无罪,却为了我们成为罪,在用祂自己的身体承担我们的罪的时候,我无法想象祂所经历的与父神隔离的痛苦。
  3. 在客西马尼园,我无法想象既是人又是神的祂,向父神呼求:“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还有其他的方式可行吗?”而祂的父神却回答:“留下来。”

 

保罗所经历的痛苦和压力要小一些,但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榜样。他被打无数次,差点儿被石头打死,遇到船只失事,被关在监狱里,即便是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他也是被人抛弃了。

“主啊,回天家是好得无比的。”但是主却说:“留下来。”

好的,主……我留下来。

现在,我生活的主题将依然不变,所有服事那同一个救主的人也当如此,我留下来,是双赢的……不过,最好的还在后头。

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5年1月4日的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5

版权所有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