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12 -圣洁的渴慕

Ref: 1 Peter 2:1–3

圣洁的渴慕

追求圣洁(第六部分)

彼得前书2:1-3

 

最近,我妻子和我观看了公共广播公司(PBS)的原创系列节目《王冠》(The Crown)。这个戏剧性的系列节目将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的早期生活带到了现实中,她今天仍在担任女王。

利用信件、日记、笔记、个人露面、电视记录的事件以及目击者的叙述,女王和她的家人相当私密的生活被戏剧性地呈现出来。在她父亲去世后,她有点出乎意料地成为女王,并立即与王冠所带来的所有责任和义务作斗争。

在加冕后不久,她仍在为失去父亲而悲伤,她收到了她的祖母玛丽王后(Queen Mary)的一封信,祖母鼓励她坚定不移地接受她的王室地位,并做出自己的奉献。

信中写道:“亲爱的伊丽莎白,基于你现在的职责,你必须把这些情绪放在一边。你的人民需要你的力量。我曾亲眼看到三个伟大的君主,因为未能将个人的放纵与应该承担的责任分开而倒下了。当你为失去你的父亲而哀伤时,你也必须为自己哀伤;因为你已经被一个不同的伊丽莎白所取代。这两个伊丽莎白将经常相互冲突;但王冠必须永远获胜。”

这两个伊丽莎白经常发生冲突,但王冠必须永远获胜。这恰好是对基督徒生活的一个奇妙比喻。你已经被戴上王冠,成为君王家族的皇室成员,你现在是祂光明国度的皇室成员。

现在,真正的战斗开始了。使徒保罗将其描述为肉体和灵之间的冲突;是旧人和新人之间的冲突(罗马书第七章和以弗所书第四章)。有一个过去的你,还有一个现在的你,新的你,戴着王冠的你(哥林多后书5:17)。这两个你经常发生冲突,但戴着王冠、作为皇室成员的你,在基督里新创造的,必须每天得胜。

你面临着一场争战,这场争战不是针对其他信徒,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争战(罗马书7:23):我们内心那个不愿屈服于你所代表的王冠的老我,终有一天会戴上王冠。这场争战每天都在诱惑你,让你远离你在所属国度承担的责任,在那个国度,有一天你将与基督一起掌权。

那么,王冠以及它对基督徒所代表的一切,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我们与罪、我们自己的肉体和魔鬼的日常争战中获胜呢?这就是问题所在。

根据这个比喻和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经文,接下来几节经文的重点可以这样理解,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我们的肉体和灵、我们的旧人和新人的日常争战中,只要你渴慕正确的事情,王冠就会获胜。只要你渴慕做正确的事,王冠就会得胜。

 

现在,请大家拿出你的圣经,打开使徒彼得写的第一封信。我们已经到了第二章,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开头的几节经文。第1节经文说:所以……

也就是说,鉴于你已经重生到一个新的家庭(1:23);鉴于你现在在一个新的权柄之下,也就是神的话语之下(1:24-25),请看第1-3节:

所以,你们既除去一切的恶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这些经文又是一个长句子。显然,写长句子的能力是使徒的一种恩赐。从语法上来讲,需要指出的一件事是,整个句子都围绕着一个命令,也就是那个主要动词。你会在第2节中间找到它,就是“爱慕”,或者你可以把它翻译成“渴慕”。[1]中文当代译本就是这样翻译的。

对圣洁生活的追求,就是要培养圣洁的渴慕。

在彼得谈到圣洁渴慕的具体内容之前,他在这段经文中提到了五种态度,这些态度会破坏你的胃口。换句话说,为了真正渴慕你应该渴慕的东西,你需要除去这五种态度。

 

需要除去的第一个态度是恶毒。

彼得在第1节写道:……除去一切的恶毒……

第1节中的“一切”这个词重复了三次,和合本圣经少翻译了一次,在合修版、标准译本和新译本圣经中,这个词都出现了三次。比如合修版是这样翻译的:你们要除去一切的恶毒,一切诡诈、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

在追求圣洁的过程中,不能给罪恶留下任何空间。除去一切……“一切”的意思就是“一切”。一切的恶毒,也就是所有的恶毒。

恶毒”在希腊语中一般指不良行为,充满仇恨的灵,伤害他人的邪恶欲望。当然,基督徒从不做这些事,对吗?不过显然第一世纪的基督徒做了,因为彼得是写给那些已经重生得救的人的,彼得劝告他们要显明他们的新生命和王室的地位。

保罗也用类似的话来命令以弗所教会的信徒,他说:

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以弗所书4:31)

仅仅因为这是一个两千年前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事实上,愿意除去恶毒,可以把那些在信心中成长的信徒,与那些只是在信心中变老的信徒区分开来。而变老和成长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稍后会看到作者对这一点的强调。

彼得指的是信徒不断地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而丝毫不放纵自己;他指的是不断地深思熟虑的行为选择。[2]

除去一切的恶毒,它的字面意思是把恶毒扔掉;你甚至可以把这一系列的行动理解为像脱掉脏衣服一样。事实上,这与第一世纪用石头砸死司提反的人所用的词相同。路加告诉我们,他们把衣裳放在扫罗的脚前(使徒行传7:58)。他们脱下长袍,这样他们就可以更用力地向司提反扔石头。这也是保罗在劝说信徒要脱去(除去、放下)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时所使用的词。(罗马书13:12)

追求圣洁的基督徒,每天(有时是每时每刻)都会有意识地选择脱去他们旧生活中的长袍,这些长袍每天都试图依附在他身上;而穿上赐给他们的王室成员身份的长袍。在圣洁中成长的基督徒,会更加厌恶那件旧衣服。

你无法想象拉撒路在主耶稣让他从死里复活后,从坟墓里出来,然后还想穿他在坟墓里衣服,说:“我真的想继续穿着这个东西。”[3]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除去和渴慕、脱下和穿上,这些都是你的老我和王室成员的你之间,每天都要发生的冲突。

彼得在第一章提醒我们,我们正在走向我们永恒、不朽和荣耀的基业,因为即使是现在,我们也是属于万王之王的国度中的国王和王后。因此,将来你的身体、你的思想、你的心和你的品性,在完全和完美的圣洁中会得到荣耀,但即使在那个永恒的时刻到来之前,彼得命令你现在就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为着将来那个冠冕刻意做出恰当的选择。扔掉恶毒的旧衣服。待人要有恩慈,而不是恶毒。

我曾在我的日记中写下了那件相当幽默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必须保持坦然。我们的双胞胎儿子在上二年级的时候,在罗利(Raleigh)市区的一所公立学校上学。有一次我们坐在餐桌前,儿子对我说:“爸爸,我想我们的音乐老师是个基督徒。”他兄弟插话说:“是的,我们非常肯定他是个基督徒。”我想:“不错啊,我的儿子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分辨能力了。”

于是我问他们:“你们是怎么知道的?”他们说:“嗯,我们今天在音乐课上有点活跃,然后我们的音乐老师突然走到教室的角落,就站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祷告。”

我相信那个老师确实在祷告。他无疑在面临一场争战……而且显然他希望能赢得冠冕。

 

需要除去的第二个态度是诡诈。

“诡诈”这个词的意思是狡猾或狡猾的操纵。它指的是任何性质和种类的欺骗行为。所以问题是,我们到底有多诚实?在这个场合会怎么样?换一个场合呢?你会诚实面对这学期的期末考试吗?你的年终开支报告呢?你即将到来的报税呢?

艾伦·布莱尔(J. Allen Blair)写道,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作律师的时候,不会接受一个他认为正义不在他这一边的案子。有一次,有个人来聘请他为律师,当那个人讲述案件事实的时候,林肯只是坐在那里靠在椅子上,抬头看着天花板深思。那人说得越多,林肯就越相信他不是无辜的,于是林肯突然地把椅子一转,说:“你的案子在技术上是好的,可以运用专业法律技能来处理;但这个案子在公平和正义上很不好。你还是找别人来为你打赢这场官司吧。”那个人很不高兴,但林肯说:“我确实不能这样做。在陪审团面前为你辩护的时候,我会一直在想:‘林肯,你是个骗子!'我可能会忘了我是在法庭上,然后大声说出来。” [4]

追求圣洁的信徒,要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说:我们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这样。(哥林多后书8:21)

诡诈可能不像恶毒那样明目张胆,但最终目标是一样的。我的意思是说,你可能不会对一个人大发雷霆,或大喊大叫,或者欺负一个人;但你仍然要达到你的目的,只是以一种更文明、更狡猾、更荫蔽的方式,来得到你想要的。

事实上,这个表示诡诈的这个词,在第一世纪被用于用鱼钩作诱饵来捕鱼;这个词就是指那个诱饵。我不钓鱼,所以我不知道在鱼钩上应该放什么样的诱饵,但是每当我想抓老鼠时,我就会用那个捕鼠器,在捕鼠器上涂抹一点花生酱。而表达在捕鼠器上使用花生酱这个概念的希腊语就是这个词“诡诈”,意思是欺骗。我正试图欺骗所有我可以欺骗的老鼠。

人们总是问我:你为什么不养一只猫。要是那样的话,我就犯了谋杀罪。

好吧,我们还是回到经文。彼得继续告诉我们……

 

需要除去的第三个态度是假善。

标准译本把这个词翻译为“伪善”,当代译本翻译为“虚伪”。我们上次讨论过这个词,彼得把真诚定义为不虚伪,没有面具。一位希腊学者扩展了这个词的含义,指那些戴着与他们的内心不同的面孔来与你见面的人。[5]

 

彼得谈到的需要除去的第四个态度是嫉妒。

嫉妒是对别人的幸福、成功、天赋或祝福的怨恨。嫉妒会导致怨恨、苦毒、仇恨和冲突(雅各书4:1-3)。嫉妒就是想拥有别人所拥有的。顺便说一下,嫉妒是从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约瑟夫·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写了一本书,书名就是《嫉妒》(Envy),由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在2003年出版。他承认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年人可能会忽视什么,没有帮助我们的孩子解决。爱泼斯坦承认他的童年嫉妒心非常强。他写道:

我嫉妒那些父母很有钱的孩子;我嫉妒那些比我更聪明、更受人喜爱的孩子;我嫉妒那些对女孩更有吸引力的男孩;那些擅长体育运动的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更加自在;我很快就会发现那些生活得更好、更有才华、家庭背景更好的人……总之,我生活在嫉妒的云雾中。[6]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根据使徒彼得的说法,成为基督徒并不能自动清除这个嫉妒的阴云。不过你现在有了能赐你能力的圣灵,但你必须根据彼得的命令,与圣灵合作,每天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来赶走那片云雾。

圣诞节就是这样一个容易做到这一点的时间,对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足球比赛期间的许多广告,实际上都是在挑起人们对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的嫉妒。这些广告就好像是在说:不要让你的邻居比你强。

弟兄姊妹们,全世界都被包裹在这片嫉妒的云雾中。但对你来说,那只是你过去的、污秽的衣服,所以就不要再穿它了,要把它扔到一边。这是我们需要除去的第四个态度。

今天就做出决定吧,王冠必须得胜!

 

 第五个需要除去的态度是毁谤。

彼得说:(要)除去一切的恶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

毁谤”这个词真的不需要任何说明或解释。它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就是流言蜚语,散布谣言;企图破坏别人的名声或口碑。

就好像彼得在提醒这些分散各地的信徒:这就是世人对待你们的方式,他们会说你们的各种坏话;散布关于聚会的各种谣言。会把你们的掰饼聚会说成是吃肉喝血;把你们的爱宴说成是举行秘密的狂欢等等,散布毁谤你们的各种谣言。世人就是这样对待你们的,那你们怎么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呢?[7]

如果对教会的其他肢体有些怀疑,就尽量从好的方面来想他们吧。慎重地谈论任何人的任何事情,要在你已经得到了所有的事实的基础上来谈论,而且除非你个人与这件事情有关,否则也不要谈论它。

脱掉世人喜欢穿的这件脏衣服,除掉一切毁谤的言语。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会议,玛莎(Marsha)和我住在一个能俯瞰俄亥俄河(Ohio River)的酒店里,那里是肯塔基州(Kentucky)与俄亥俄州(Ohio)的分界点。有人告诉我们,在奴隶制还没有被废除的时候,在我们酒店附近的这个特定河段,奴隶们通过各种办法游过去以获得自由,他们会漂浮在木材上,或乘船偷渡。

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地下铁路”的方式来到河边。所谓的“地下铁路”就是安全的住所,许多白人在冒着生命危险为这些逃跑的奴隶提供过夜的地方,为他们提供食物,并帮助他们到达下一个安全地点。

那些同情这些奴隶的人,与地下铁路沿线的这些奴隶沟通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挂在户外的晾衣绳上的衣服,来传递信息。比如用什么样的衣服来表明在这个地区旅行是不安全的,要保持隐蔽!用另一种衣服来表明在这个地方活动是安全的;还有一种衣服则表明这里是可以提供食物和休息的安全住所。

人们在被子上也设计了各种图案,来指示通往下一个安全住所的方向。当时由于绳子很贵,葡萄藤就经常被用来作为晾衣绳,把衣服挂在葡萄藤上。所以这种地下通信系统就被人称为“葡萄藤电报”。[8]以至于直到今天,还有人愿意用这样的顺口溜,说:“我是通过葡萄藤听到的。”就是说我是通过约定俗成的暗语得到的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报”这个词不用了,人们就用“葡萄藤”来指小道消息。今天,“葡萄藤”这个词指的是最新消息,最新的八卦消息。“我从葡萄藤上听到的”这句话,已经与把人们带到自由或安全的地方毫无关系;事实上,它把人们带入了束缚。这些信息一点也不安全。

所以要把你的葡萄藤砍掉,断绝小道消息的来源。除掉说闲话的欲望,就像丢弃腐烂的破衣服一样。

在彼得的心目中,只除掉一些东西是不够的;你同时还需要渴慕得到一些东西,就好像是在说,这五种态度会破坏你的胃口,让你吃不到你应该渴慕的东西。

 

现在请大家看第2节:

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

在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彼得给了我们一个命令、一个比喻、一个目标和一个提醒。让我们从这个命令开始。

首先,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

灵奶”在标准译本中翻译为“话语之奶”,这是指神的话语,也就是圣经。这里的“纯净”这个词,是指没有欺骗。这个希腊词在彼得的时代经常被用来指农场的产品,比如谷物或植物油,或者是这个例子中的牛奶。[9]

换句话说,圣经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它不会伤害你;它没有瑕疵或缺陷,没有被稀释,也没有掺入错误或欺骗;它不会变酸,也不会把你引入歧途。[10]

所以,要爱慕这本书,这是这个长句中的关键命令,彼得命令我们要以这本书为食物,并渴望从中得到更多的养分。这会使得我们恳求神,让祂赐给我们更大的渴望,更加渴慕祂的话语。

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在这里没有命令信徒读神的话、研究神的话、默想神的话、教导神的话、查考神的话,甚至背诵神的话。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经文也命令信徒做以上所有这些事情;但彼得在这里提到的是更基本和根基性的东西。[11]

他实际上是在问信徒:你真的想要神的话语吗?如果没有神的话语,你能坚持多久?你在培养对神的话语的食欲吗?如果没有,是什么东西破坏了你的胃口?孩子们常常没有食欲,因为他们一直在吃错误的东西。[12]即便是在吃好东西,但也没有吃更好的东西。

对于神的儿女来说,错误的事情,甚至是一些好的事情,它们都在转移你的注意力,在破坏你对最好的东西的食欲。你可能会说:“但我对神的话语有胃口,我每周日都会带着它去教会,每周至少看一两次,每次看几分钟。”

这不是真正的食欲。我们来看看彼得对真正的食欲的说明。

 

请看第2节: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怎样爱慕呢?像才生的婴孩。

刚生下来的婴儿是怎么爱慕奶的?大声地、显而易见地、声嘶力竭地、毫不犹豫地、不容商量地……你不给我,你就别想睡觉,甚至连邻居都别想睡。

彼得显然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我们知道他已经结婚了,因为马太福音8:14说,他的岳母得到了医治。通常情况下,你在结婚之前是不会有岳母的。在哥林多前书9:5,保罗为彼得与他妻子一起旅行传教的权利还进行了辩护。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彼得的家庭情况,但很有可能的是,彼得也有一些孩子,而其中一个孩子给了他这方面的体验,让他知道婴儿是如何爱慕奶的。

我知道彼得是伟大的使徒,但他可能还是在凌晨四点钟被人戳了肋骨,听到他妻子对他说他最不愿意听、最可怕的那句话:“该你了。”当然了,这句话不在圣经中。想必大家都有这个体会:你踉踉跄跄地走进厨房,找到奶瓶,然后在炉子上的一壶水里加热牛奶。在它足够暖和之后,你走进婴儿的房间,他一刻不停地让你知道,他一直在那里渴望着,那种绝不放弃的渴望。婴儿的房间里很黑,但你只需要顺着声音过去,然后你把奶瓶塞在发出声音的地方。[13]这样你就堵住了那个声音。这才是真正的食欲。

彼得在这里并不是说,所有这些散居在小亚细亚的信徒都是刚信主的基督徒,甚至是不成熟的基督徒;他在这里并没有因为这些人喝奶而贬低他们。事实上,彼得的这句话是写给每一个基督徒的,不管他们的属灵成熟度处于什么阶段;彼得只是想说明,所有的信徒都应该对属灵真理保持如同婴儿对奶的那种爱慕。[14]

那个奶,就是来自我们天父的纯净、毫无杂质的话语。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的什么时候,祂从来都不会拒绝赐给我们这灵奶;祂知道在什么地方、如何以及什么时候堵住我们寻求灵奶而发出的声音,满足我们的渴望。

 

大家看到这种对神话语的爱慕要达到的目标了吗?请看第2节的最后部分: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

彼得用了一个被动形式的动词,这一点对正确理解这句话非常重要。你不是让自己在信心上成长,是神的话语让你的生命成长。不会因为你想或决定成长,然后你的基督徒生命就成长了;就像五年级那时候的你,想长高五厘米,或者你决定要长高五厘米,然后这事就很快发生了。

只要你有健康的饮食,在你中学毕业时,你可能会长高五厘米。这是因为你的身体内部正在发生一些事情,使你能够成长。

彼得在这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说,在驻在你里面的圣灵的引领下,在你以神的话语为食物时,它就使你成长起来。你可以按字面意思翻译这句话:爱慕那纯净的、神话语的奶,这样它就使你成长。[15]

如果没有神话语的奶在你里面滋养你,你属灵的生命就不会在外面显现出来。[16]

你想过得胜的生活吗?如果你希望在生活中得胜,神的话语就必须在你里面发挥作用。进入圣经的目的,是为了让圣经能够进入到你里面。这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五百年前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圣经是活着的,它对我说话

它有手,它抓着我

它有脚,它跟着我跑。[17]

而这正是信徒所渴望的,而且必须以更大的渴望去渴慕。

 

在第3节的最后,彼得有一个提醒。他写道: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这个词表达的是第一类条件语句,可以理解为:既然……所以彼得的结论是:你们有这种渴望,是因为你们确实已经尝到了主恩的滋味。[18]

我要提醒大家:你已经尝过了主恩的滋味,你是否忘记了这个滋味是如何使你渴望神的?那就再品尝一下吧,再品尝一下,更多地经历神。

每当我们进入冰淇淋店时,我们也会经历同样的事情。每当玛莎和我受邀去生命之道(Word of Life)所在地,也就是纽约的施罗恩湖(Schroon Lake, New York)时,我有幸在他们的圣经会议上讲道一个星期。我们有一个传统,在这一周里,我们都要和另外一对夫妇一起去那里的一家小冰激凌店,他们自制的冰激凌味道好极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看着玻璃柜台里面的各种冰激凌桶,标注了各种口味的冰激凌:奶油软糖杏仁、花生酱布丁、巧克力樱桃乳酪等等。

我看着这些诱人的冰激凌,实在无法选择,所以我要求店员给我一个那边的样品,然后又换了一种……就这样品尝了17个样品,我终于决定要哪一种了。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品种的味道,我想要品尝更多。

彼得提醒他们还有我们:要记住神在我们生命中的那些恩慈的样本,再回去寻求更多。我们要认识的不仅仅是圣言,还有圣言的作者。

大家看到了吗?学习圣经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掌握它的内容,而是为了认识它的作者——我们的主,并被我们的主基督耶稣所掌管。

所以彼得说:你们已经尝到了祂的恩慈,你们已经尝到了祂的美善,没有比这更令人满意的主了。事实上,你越是品尝到祂的美善,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越没有味道。只要你渴慕正确的东西,你就会得胜。

 

最后,我来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内容。这篇文章是在二十世纪初传教士比利·桑德(Billy Sunday)的圣经中发现的。这段话是这么写的:

二十九年前,在圣灵的指引下,我走进了创世记的门廊,走在旧约艺术馆的走廊上,墙上挂着挪亚、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但以理等人的肖像。

我进入了诗篇的音乐室,在那里圣灵扫过自然界的键盘,似乎神伟大的管风琴中的每个部件,都在回应以色列的甜蜜歌手大卫的竖琴。

我走进传道书的密室,那里有传道人的声音,又进入沙仑的温室和百合花的山谷,那里有甜美的香料滋润着我的生命。

我来到箴言的办公室,又走进先知的天文台,在那里我看到大小不一的望远镜指向遥远的事件,它们都聚焦在那颗明亮的晨星,它将为了我们的救赎,而出现在月光之下犹太地的山头。

我进入了弥赛亚的产房,跟随祂学习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然后进入保罗、彼得、雅各和约翰的通信室,看到他们写给各教会的书信。

然后我走进启示录的宝座室,那里耸立着闪亮的山峰,万王之王坐在荣耀的宝座上,医治了万国,于是我大喊:

向耶稣之名欢呼!

让天使俯伏在地。

拿出王冠,

为万物之主加冕。[19]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6年12月18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6

版权所有

 

[1] D. Edmond Hiebert, 1 Peter (BMH Books, 1984), p. 120

[2] Adapted from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The Epistles of Peter (Kregel, 2005), p. 82

[3] Adapted from Phillips, p. 82

[4] J. Allen Blair, Living Peacefully: 1 Peter (Kregel, 1959), p. 93

[5] Hiebert, p. 122

[6] Joseph Epstein, quoted by Daniel M. Doriani, 1 Peter (P&R Publishing, 2014), p. 60

[7] NIV Application Bible Commentary: 1 & 2 Peter/Jude (Tyndale, 1995), p. 48

[8] Adapted from Bringing Home the Bacon (Castle Books, 2002), p. 81

[9] Adapted from John MacArthur, 1 Peter (Moody Publishers, 2004), p. 99

[10] NIV Application Bible Commentary, p. 49

[11] MacArthur, p. 99

[12] Warren W. Wiersbe, Be Hopeful: 1 Peter (David C Cook, 1982), p. 58

[13] Adapted from John Phillips, p. 85

[14] Adapted from Juan Sanchez, 1 Peter for You (The Good Book Company, 2016), p. 67

[15] MacArthur, p. 100

[16] Hiebert, p. 125

[17] Michael P. Green, ed; 1500 Illustrations for Biblical Preaching (Baker Books, 1982), p. 35

[18] MacArthur, p. 101

[19] Charles R. Swindoll, The Tale of the Tardy Oxcart (Word Publishing, 1998), p. 50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