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五十步笑百步 约伯记8
五十步笑百步
约伯记8
引言
神用祂自己的方式来提醒我们:祂的道路不是我们的道路,祂的意念也不是我们的意念。神经常通过祂儿女的生活来提醒我们这个真理,就是在忧愁中可以有喜乐,在痛苦中可以有满足,在试炼中可以有信靠,这是一个真理,通常只有在信徒的生活中才能学到。
大家有没有想过,当神要鼓励和挑战信徒,让他们认识到可以在忧愁中喜乐、在混乱中满足、在试炼中信靠时,神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神学论述;祂给了一个传记,我们称之为约伯记。整本书都是关于乌斯地一个人的苦难。
神很可能在你的生活中也安排了一些人,他们表现出了约伯的那种忍耐,他们是神的真理活生生的传记。他们激发了你,鼓励了你,也让你看到了自己的亏欠。你要深入思考这些人所教导的东西,仔细考虑他们喜乐的态度和坚定的信靠的缘由。
对我影响最大的见证是达拉斯神学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的两位牧师。当我在那里读书时,正好赶上年长的那个牧师退休,新的牧师接替了他。
受人尊敬的理查德·休姆(Richard Seume)博士,在神学院每周的讲道都在提醒我:神太奇妙了,敬拜神是一种特权。作为一名学生,我很惊讶地得知,这位仁慈、积极的神学院带领者,因为肾衰竭每周都需要透析几次。我还记得有一天下午,我看到休姆博士穿过神学院的停车场,走向他要接受治疗的诊所。他一如既往地穿着西装,昂首挺胸,举止优雅,他活出了他所讲的道,他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在达拉斯最后一年的时候,学校任命了一位新牧师。这个人让休姆博士和学校里的其他人都打了一针肾上腺素,他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笑声和欢乐!他的名字叫比尔·布莱恩(Bill Bryan),他在达拉斯神学院当了二十多年的牧师。我记得他喜欢带领学生们唱歌,他常常在查菲尔教堂(Chafer Chapel)吹小号伴奏。我也记得他的大笑和发自内心的喜乐。当你见到比尔·布莱恩的时候,他总是跟你非常有力地握握手,说一句很积极的话。
今年秋天,我曾多次受邀在查菲尔教堂向师生讲道。能在比尔·布莱恩牧师的带领下唱歌将是一种美妙的特权,只不过这次是站在讲台上,不用担心是不是能通过希腊语或神学考试。
在我读查克·施温道(Chuck Swindoll)写的约伯记注释书时,对他的过去有了一些了解,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施温道曾经是达拉斯神学院的院长,现在是达拉斯神学院的校监,几乎与比尔·布莱恩担任神学院牧师的时间一样长。在他的注释书中,施温道讲述了比尔童年的一些故事。谁也不会想到比尔经历了那么大的痛苦,还会如此喜乐。
我来读一段比尔和查克之间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少有人知道的比尔的过去。
比尔的故事要追溯到他父亲的抑郁症,那是一段让他倍感压抑的一段时间。在那些日子里,他把情感或精神上的挣扎都深深地埋在心里,对于遭受这种痛苦的人,人们几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比尔说,他记得他每周都要去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Missouri)的医学艺术大楼,在那里他们要乘电梯到六楼。他会和他母亲一起坐着等待,而他的父亲则在接受医务人员的咨询。作为一个小男孩,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只知道他的父亲陷入了困境,他父亲的情绪很低落、消沉。
有一次,比尔回忆起他的父亲被护送出医生的办公室,要和小比尔呆在一起(当时小比尔只有四岁),而母亲则被请进了医生的办公室。由于他父亲的抑郁症越来越严重,他们正计划把他送进当时被称为“精神病院”的地方。不幸的是,在走廊里能听到医生办公室里的对话,他父亲听到了医生和他母亲的谈话。而且更糟糕的是,其中一位医生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人可能永远出不来了。”
比尔说:“我记得当我母亲和几位医生走出来时,我父亲抱起我,紧紧地搂着我说:‘儿子,我爱你。’然后他把我放在地板上,转身就跑,从六楼的窗户跳了出去,摔死了。”
这是比尔对他父亲最后的、挥之不去的记忆。从那时起,在他母亲试图从这场可怕的悲剧中恢复过来的这段时间里,比尔主要由他的祖父母和姨妈照顾。
施温道接着写下了这句话,这也是我听到这个故事时的感受:
我们所有认识这位喜乐的神的仆人,从来没有想到像布莱恩牧师这样的人,竟然能从如此让人悲伤、痛苦的经历中走出来。[1]
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人在遭遇这样的苦难时,他的心情、他的情绪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喜乐、满足和信靠。坦率地说,我对约伯的苦难了解得越多,对约伯谋士们的话研究得越多,我就越惊讶于约伯的坚韧和忍耐,更让我惊奇的是他居然没有转身逃跑。他没有诅咒神,他没有逃避,这让我感到很意外。除此之外,约伯还在经历天上的沉默,神什么也没说,没有任何来自上面的信息。
难怪雅各在总结这个古人的见证时,在雅各书5:11说:
……你们听见说过约伯的忍耐……
约伯呆在医院的检查室里,他的谋士们就像一群麻木不仁、医术平平的医生,一个接一个地给他诊断,但他们所说的话给约伯带来的,除了失望就是绝望。
我们看到了,以利法医生是第一个离开的,走的时候约伯伤痕累累。他的话暗示了约伯有隐而未现的罪,他建议约伯悔改,然后去向神诉说。
第二个医生现在准备好了要宣布他的诊断结果。如果你觉得以利法的话已经够残忍了,那你一定会被更残忍的比勒达吓倒。这就是我能描述他对待约伯的最好方式。
比勒达的观点
现在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约伯记,我们一起来看第八章。比勒达的观点可以被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让我来告诉你神是谁!(8:1-7)
现在请看第八章的第1-2节经文:
书亚人比勒达回答说:“这些话你要说到几时?口中的言语如狂风要到几时呢?”
圣经学者莫法特(Moffatt)把后一句翻译为“你在使用疯狂、旋风般的词。”[2]
在约伯回答以利法的时候,比勒达越来越恼火,就等着约伯说完了好回敬他。
以利法在开始说话的时候,起码还有所保留,他在4:2说:
“人若想与你说话,你就厌烦吗?……”
但比勒达可不是这样。比勒达马上就问了约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才能闭上你的嘴?
带着十足的傲慢,比勒达对自己的病人漠不关心。他把约伯称为“话篓子”,他说:“约伯,你满嘴空话!赶快闭嘴吧。”比勒达很不高兴,因为约伯没有接受以利法的诊断。以利法曾说,约伯必须悔改,在神面前陈明自己的境况。而约伯回答说:“神看来不公平,人的生命看来是虚空。”
比勒达对此得出的结论是:约伯对神的看法需要纠正,这就是问题所在。
比勒达对约伯的第二个问题是:你什么时候才能不怪罪于神?
请看第3节:
神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
在希伯来语中,“偏离”的意思是“歪曲或扭曲”。换句话说就是:“约伯,你必须停止歪曲和扭曲神的品格。神总是公平、公正的,所以显然是有人犯了罪。”
我们来听听比勒达对这个正在为失去孩子而悲伤欲绝的人所提出的残酷建议吧。请看第4节:
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他;他使他们受报应。
换句话说,比勒达用白纸黑字写道:“如果以利法是错的,你的孩子不是因为你犯了罪而死,那么就很明显,他们是因为自己犯了罪而死的。”
大家可能还记得,这是约伯最关心的事。在第一章,约伯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庆祝生日,而约伯为他们可能犯下的罪献祭。约伯记1:5说,约伯清早为他儿女无意的罪献上燔祭,而且圣经告诉我们:……约伯常常这样行。
约伯最关心的是他的儿女与神同行,而比勒达却在说:“约伯,你的献祭没有任何益处。你为他们献的燔祭不能使神喜悦。显然,他们所犯的罪如此之大,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罪承担后果。对不起,约伯,你献的祭没用!”
这把刀直接刺进了这个父亲的心。这是让所有敬虔的父母心碎的时刻,他们的孩子离开神,然后因为他们的罪而面临严重的后果。每一个敬虔、委身、常常祷告、关心自己孩子的父母,都会因为他们所做的不够好而感到沮丧。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约伯并没有站起来直接跳下悬崖。
比勒达说:“听着,约伯,你不能歪曲神的正义。有人在为罪大恶极付出代价。”比勒达在他傲慢的观点中,实际上把约伯的孩子们置于毁灭当中——他们死在罪中,因为他们所犯的罪太大了!
然后他更加傲慢地为神说话。请看第5-6节经文:
你若殷勤地寻求神,向全能者恳求;
你若清洁正直,他必定为你起来,使你公义的居所兴旺。
换句话说就是:“约伯,我知道关于神的一切。相信我,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我知道神会怎么做。”
所以,这就是比勒达所要表达的第一个立场。他说:“让我来告诉你神是谁!”在比勒达观点的第二部分,他要证明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第二,听听我们的先祖们所信的是什么!
现在请看第8节:
请你考问前代,追念他们的列祖所查究的。
请跳到第10节:
他们岂不指教你,告诉你,从心里发出言语来呢?
比勒达是在暗示,所有的列祖都会和约伯的谋士们站在一起,来证明公义的人是不会受苦的,神只惩罚那些异教徒。比勒达在第9节还说:
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一无所知;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
也就是说:“你活得不够长,学得不够多,还无法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境况。”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的。当我们学到足够多的养育、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离开家了。这就是我们急不可待地想当爷爷奶奶的原因,因为我们现在有经验了,可以弥补我们以前的错误。
前段时间我读到过这么一句话:“经验是我们掉光头发以后得到的梳子。”说实话,我并不特别喜欢这句话。
斯蒂芬·派尔(Stephen Pile)写了一本名为《失败之书》(The Book of Failures)的书,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78年,当时英国军队接管了紧急消防的任务,但他们显然缺乏相关的经验。1月14日,伦敦南部的一位老妇人打电话给他们,要他们去救她的猫。他们急匆匆地赶来,费了很大劲,小心翼翼地把猫救了出来,然后就想开车离开。但这位女士非常感激他们,她邀请他们进来喝茶。之后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热情地挥手再见。然而在开车离开时,他们的车从那只猫身上碾过,把它压死了。太悲剧了![3]
有人写道:“经验是在你第二次犯错时才意识到的东西。”另一个人写道:“通过经验来学习是不错,问题就是学费太高。”
比勒达说:“约伯啊,你以为你了解神、生命和苦难,但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认为你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吗?是前所未有的吗?根本不是!你的先祖们知道,你先祖之前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就是这个审判是人犯罪的结果。古往今来的所有经历都证明了这一点,就是有人犯罪了,就这么简单!”
让我来告诉你神是谁!听听你先祖们所信的吧!
比勒达继续说:“约伯,你还想要更多的证据吗?”
第三,看看大自然教导了我们什么!(8:11-19)
比勒达的第三部分从约伯记8:11开始,他用了三个来自大自然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芦荻没有水岂能生发?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比勒达在第12-13节接着说:“因为没有水,它就会枯干。约伯啊,你就是那蒲草,有一阵子看起来还不错,但现在水干了。约伯啊,你在枯萎,你在死亡,因为你忘记了神。”
“此外,”比勒达在第14节继续说:“蜘蛛网看起来很漂亮,但你若靠在上面,就会崩塌。我们原以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可是你倒下去了,因为你的力量是由一张薄薄的蜘蛛网支撑着的。”
“你看这葫芦,”比勒达在第16节和18节说:“它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它的根遍布园子。但当它被连根拔起时,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必不承认它,说:‘我从没见过你’。”
换句话说,蔓子和它的根会完全腐烂,没有留下任何迹象表明它曾经在这个园子里。
比勒达是在说:“约伯,我有三个比喻给你听。仔细听我说。”
- 你已经没有水了,你正在枯萎。
- 你靠在蜘蛛网上,你已经崩塌了。
- 你是被神连根拔起的蔓子,所有你曾经存在过的证据都在消失。
比勒达说:“看看大自然是如何教导我们关于神的正义和约伯的罪恶的。”
我想约伯心里会说:“我谢谢你了,残忍的比勒达。”
我读到过的一个最奇怪的二战期间发生的事件,就是有一名美国军人被逮捕、审判和监禁的故事。他没有正儿八经打过仗,没有对国家有什么不忠的行为;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他只是一个心灰意冷的人。有一次他所在的连队处境不妙,到了晚上,他就沿着队伍向前走,对当班的人说些令人泄气的话。比如“我们撑不下去了”、“我们都会被打死的”等诸如此类的话。军事法庭判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说令人沮丧的话是犯罪,于是他被判在军事监狱坐牢一年。[4]
按照这个标准,比勒达应该被关起来!
在约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也就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比勒达的出现只会带来令人沮丧的话语。他指责约伯废话连篇,但实际上比勒达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而不是约伯。这是五十步笑百步!自己眼里有梁木,却指责别人眼里有刺。何等虚伪、假冒为善!
比勒达满嘴跑火车,他的这番话居高临下、傲气十足:
- 让我来告诉你神是谁!
- 听听我们先祖所信的吧!
- 看看大自然教导了我们什么!
最后,比勒达谈到了他的第四个观点。
第四,想想未来会发生什么!(8:20-22)
现在请看第20节: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
比勒达再次重申了他的基本逻辑:犯罪就等于受苦,以利法和其他人也是这样认为的。“约伯啊,因为你在受苦,所以你肯定犯了罪。”我们怎么知道的呢?因为……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
事情就是这样!“所以你就承认了吧,约伯。如果你认了罪,看看前面等着你的是什么?”比勒达在第21节接着说:
他还要以喜笑充满你的口,以欢呼充满你的嘴。
换句话说就是:“相信我,约伯。照我说的去做,你就马上又会喜笑颜开的。”
毫不掩饰的傲慢!笑现在对约伯来说是最遥远的事情。实际上,约伯很可能觉得自己以后再也笑不出来了。比勒达就像一个医生告诉一个得了急性阑尾炎的人,说他应该尽量不要感到那么痛。[5]你说疼痛是病人自己能控制得了的吗?
约伯没有起身逃跑,这已经是个奇迹了。对于那些想要分析约伯这样的人,就拿比勒达来说,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 比勒达的傲慢导致他的建议非常不友好;
- 比勒达缺乏怜悯,导致严重缺乏真知灼见;
- 比勒达所提供的是自信的建议,而不是恩慈的纠正。
比勒达观点的分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比勒达对约伯说过的几句话,以便进一步学习。和以利法一样,比勒达所说的大部分都是真的,但他所说的都是一半事实,不完全的事实听起来很聪明,但却导致了错误。
我们先从比勒达的一个错误理念开始。
第一,人生苦短,何须聪明。
比勒达在第八章第9节中说:“生命是如此短暂(这是真的),你没有足够的时间自己获得智慧,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是错的)。”所罗门是另外一位从东方来的智慧人,他得到了神智慧的默示,在箴言书第二章第1、6和10节说:
我儿,你若领受我的言语,存记我的命令,……耶和华就赐人智慧,……智慧就必入你心……
在箴言书8:15-17,拟人化的智慧说:
帝王借我坐国位……(老人可以得智慧)
王子和首领,……都是借我掌权……(年轻人也可以得智慧)
爱我的,我也爱他;恳切寻求我的,必寻得见。
我们不需要等到老了以后才能得智慧。保罗非常明确地告诉提摩太,不要因为自己年轻而难为情,反倒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摩太前书4:12)也就是说,年轻的提摩太完全可以展现出智慧来,就是把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一定到老了才有智慧。
我们再来看看比勒达的另一个错误。
第二,只有完美的人才能亲近神。
比勒达告诉约伯,他在亲近神之前要先成为清洁,然后神才会注意到他(8:6)。对于那些拼命想弄清楚为什么神似乎不垂听他们祷告的人来说,这个建议可能是毁灭性的。这个忠告导致了后来修道士制度、禁欲主义、伤害自己的身体、苦修、炼狱概念的产生,以及无数的其他错误。
“在你能与基督同行之前,你必须先把你的行为调整好。”这是一个错误的教导。它和比勒达一起被扔进了垃圾堆。
我们追求完美不是为了引起神的注意。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9:12说:“健康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如果我们需要亲近神这位伟大的医生,我们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我们有病,需要帮助。就是这样!
使人灰心的比勒达话还没有说完,我们来看看他的另一个说法。
第三,过去怎样,将来也会怎样。
换句话说就是:“约伯,过去决定现在。”比勒达在第8节说:“求你了,约伯,从上几代人那里找找线索吧。”
“如果对他们来说挺好,那对我们来说也没问题。”这种话同样也会让现在的教会心灰意冷,阻碍他们的进步。有些人会说:“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好像第一次尝试某件事情就是犯罪。
圣经学者魏华伦这样写道:“神从来没有想让过去成为停车场;神想让过去成为发射台。”事实上,有些事情过去了就应该忘记。显然使徒保罗也是这样想的,他在腓立比书3:13-14说: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
让我们再来看看傲慢、自大、自恋的比勒达说的另一句话。
第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请看比勒达在第20节所说的: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
根据比勒达的说法,这条规则没有例外。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就是什么,没错,是有这么个原则。然而,这个原则也有例外。我们自己就是个例外,我们本应该下地狱,但感谢神的恩典!我们得蒙基督耶稣的救赎,祂亲身为我们的罪承担了刑罚,以至于我们这些恶人最终得了善报。这就是个例外。
彼得前书2:24说:
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得以在义上活。
主耶稣得了祂不该得的刑罚,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不该得的公义。比勒达说:
神必不丢弃完全人……
哦?真是这样吗?但是神确实这样做过,父神就曾经丢弃过圣子耶稣基督,祂可是个完全人。正是因为祂被丢弃了,我们才可以得到赦免。比勒达,你要知道,恩典已经打开了一扇永恒的例外之门,我们就是这例外当中的一部分。即使到了今天,耶稣基督仍是那个唯一的终极答案。
十九世纪晚期,在苏格兰的邓迪(Dundee),有一名男子在十五岁时摔断了脖子,之后在床上躺了四十年之久。然而,他的精神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他的喜乐和勇气鼓舞了很多人,家里也不断有客人来探望他。
有一天,一位客人来问他:“撒但从来没有诱惑你去怀疑神吗?”
“噢,是的,”那个人回答:“他是想引诱我。我躺在这里,看着我的老同学们驾着马车经过,撒旦低声对我说:‘如果神真的这么好,祂为什么把你关在这里这么多年呢?祂为什么要折断你的颈椎呢?’”
客人问:“当撒旦向你耳语那些话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
他回答说:“我带他到加略山,将耶稣基督指给他看,并对他说:‘你看,祂的确关心我。这就是祂爱我的凭据。’”[6]
比勒达,你错了。感谢神!
- 我们不需要等到完美的时候才能亲近神。
- 不一定要老了以后才能有智慧。
- 事情过去是怎样,并不是说以后也必须是那样。
- 总有一天,我们这些单单信靠耶稣基督的人,必得到一切我们所不配得到的。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07年4月29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07
版权所有
[1] Charles R. Swindoll, Job: A Man of Heroic Endurance (W Publishing, 2004), p. 56.
[2] The Bible: James Moffatt Translation, quoted by David McKenna in Mastering the Old Testament: Job (Word Publishing, 1986), p. 78.
[3] Charles R. Swindoll, The Tale of the Tardy Ox Cart (Word Publishing, 1998), p. 191.
[4] J. Allen Blair, Living Patiently (Loizeaux Brothers, 1966), p. 54.
[5] Mike Ma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b (Crossway Books, 1994), p. 89.
[6] Robert J. Morgan, Nelson’s Complete Book of Illustrations (Thomas Nelson, 2000), p. 170.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