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1 - 介绍一位老渔夫

Ref: 1 Peter 1:1

介绍一位老渔夫

对基督徒的描述(第一部分)

彼得前书1:1a

 

这一年是公元64年。有人在罗马帝国的都城故意纵火。当火势最终得到控制时,这个都城的十四个区中,已经有三个被烧成了灰烬。[1]

受这次火灾影响最大、破坏最严重的区域,正好是尼禄(Nero)皇帝想要建造新皇宫的地方。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巧合,历史学家一直认为,纵火者实际上就是尼禄皇帝。但为了避嫌,他派人到处散布消息,说是基督徒放的火,就是那些从未融入当地社会的那帮古怪的人,那些敬拜一个死去的木匠的人,那些不爱国的人,他们永远都不会向罗马皇帝宣誓效忠,也不会跟从帝国的道德堕落,不愿敬拜罗马的众神明的人。

在此之前,对基督教的迫害一直是局部的、零星的,没有什么组织,但现在形势就不一样了。基督信仰正面临着新的危机,基督徒所处的世界正在改变,人们不再接受他们。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有个老渔夫变成了教会的领袖,他伸手拿起羽毛笔,在圣灵的指引下开始写作。他知道基督徒会提出各种问题,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还在问这些问题:

  1. 当人们因为你的敬拜方式不同,或者认为你的敬拜过于教条而觉得你很奇怪时,你该如何面对?
  2. 当政府因为你的信仰而惩罚你时,你该如何回应?
  3. 如果你的老板或上级要求你做不道德的事情,否则就给你穿小鞋,你该怎么办?
  4. 当配偶因为你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而弃绝你之后,你该如何继续前行?
  5. 当你意识到虽然你的生命没有受到威胁,但你的事业已经因为信主而受到威胁时,你该怎么办?

使徒彼得的信就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事实上的确是这样,我们永远需要这些信息!

 

也许只是从最近几个月开始,大多数基督徒才开始阅读报纸,关注新闻,留意立法者的决定,并越来越感觉到,越来越意识到:因为主耶稣的缘故而受苦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事实上这将成为常态。对美国基督徒来说,被人嘲笑、恶意攻击、被人误解和边缘化当然是件新鲜事,但我们的世界已经改变。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我们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要想舒舒服服地成为一个社会可以接受、同时又是坚定的基督徒,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2]

用一位作者的话来说,这意味着休闲基督徒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再也不可能随波逐流了,不需要做出艰难选择的希望会落空的。现在,成为耶稣基督的追随者,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了。[3]

他接着写道:基督徒要与一个教会团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其他信徒一起参与敬拜、聆听教导、彼此鼓励、同心祷告,积极开展门徒训练和福音拓展,这一点在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因为夜越黑,每一根蜡烛就越重要。[4]

也许只是在最近几个月,美国的普通基督徒和教会才发现,他们对中国、土耳其、苏丹、朝鲜、沙特阿拉伯、日本、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的信徒有了更多的同情、更多的尊重、更多的关注,甚至更多的亲情。

但生活在第一世纪的信徒,和二十一世纪的信徒所提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呢?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挑战呢?我们的品格、声誉和举止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监测中国教会的宣教机构询问了数以千计的信徒,问他们是什么吸引他们相信耶稣基督,尤其是面临着可能因此带来的被开除、受迫害、被边缘化,甚至是监禁的后果。人们给出了许多答案,但人们提到的最多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所接触的基督徒在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喜乐,这种喜乐让他们羡慕,然后是好奇,最后是接受这个信仰。[5]

因此,当我们学习彼得的书信、同时阅读报纸和观看新闻报道时,如果我们最终惊慌失措,或者愤怒、怨恨,那就说明我们的方向不正确。

彼得将在这第一封信中写道:在面对考验的时候,倒要欢喜(4:13);如果你因为耶稣基督的名而受到谩骂和攻击,那你就是有福的;也就是说,这说明圣灵在与你丰满地同在,使你充满了满足的喜乐(4:14)。

当我们今天打开使徒彼得的第一封信时,对于彼得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从来没有任何疑问。如果你翻开彼得前书第五章,你就会在第12节看到彼得清楚地阐述了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我略略的写了这信,……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换句话说,你们是被神恩典救赎的人;你们属于一位有恩典的神。我给你们写这封信,以便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你们不会忽视祂的恩典,或者不再活出恩典的福音。

 

现在我们来看这卷书的第一章第1节。它的内容很简单,但也很深刻。第1节说:

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

基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可以翻译为:属于耶稣基督的使徒;换句话说,彼得是被差派出去的,这就是“使徒”这个称呼的一般含义。彼得是作为耶稣基督亲自差派的代表,被主差遣去完成一项使命。[6]

更具体地说,使徒是那些受过主耶稣的门徒训练、并在主复活后见过祂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和初代教会既采用了耶稣的人名,又将其与救主的头衔——基督结合起来。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耶稣基督就像姓和名一样联在一起,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这的确应该如此。但基督不是名字,而是头衔,这个头衔就是弥赛亚,也就是“受膏者”的意思,指的是那位将为全世界的罪而死的人。

当教会在五旬节成立时,他们最早的信条、也就是他们的第一个信仰宣告就是使徒行传2:36所说的:耶稣是基督。他们知道祂首先是耶稣这个人,但他们后来明白,祂是成为肉身的神,是他们的弥赛亚、也就是基督。

在彼得写这封信的时候,耶稣和基督已经成为我们主耶稣基督不可分割的名字。有意思的是,使徒保罗是唯一一个颠倒了这个顺序的新约圣经作者,他经常称祂是基督耶稣。

大家看到了吧,对其他使徒来说,先是耶稣,然后他们才明白祂是基督,是有神性的弥赛亚,这个理解是后来才有的。但对使徒保罗来说,他的亲身经历恰好是相反的。他在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的路上,他先认识了神的儿子,才知道祂就是耶稣。

使徒行传第九章记载了这一幕,当时天空突然发出大光,他倒在地上,听到神的声音对他说:“你为什么逼迫我?”他说:“主啊,你是谁?”这有点像是在说:“这是谁在上面?”而那个来自天上的声音的回答,一定让保罗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祂说:“我是耶稣。”

因此,对于所有其他受差派的使徒来说,他们跟随耶稣这个老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认识耶稣就是基督;而保罗在耶稣被钉死之前没有见过主,他是先认识祂是神所膏立的基督,然后才知道祂就是耶稣。

 

彼得在这个开场白中所说的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他的读者因为宣告耶稣不是别人,正是神所膏立的基督、是又真又活的上帝之子而遭受了迫害。所以在这个开场白中,彼得实际上是在坚固他们的信心,说:“耶稣仍然是宇宙万物的主,是唯一能拯救人类的弥赛亚,祂确实是耶稣基督。

弟兄姊妹们,是什么让我们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越来越反感?就是这个早期的信条!这是我们今天依然在持守的基本教义。你和我都相信只有祂才是我们的主,这一点越来越令世人反感。祂不仅仅是一个先知或教师,我们相信使徒行传4:12所说的: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因此,彼得以最简洁的教义声明“耶稣基督”来开场,这也是你能说出的最简短的信条宣告。祂是我们的神和救主,是我们的弥赛亚。在这个开场白中还有一些信息,如果你想知道的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全部内容。这里展现了神惊人的恩典,就是神让你在使徒这个头衔旁边看到了彼得的名字。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决定通读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在读完约翰福音后停下来。后来你想继续往下读,于是拿起你的新约圣经,翻到了彼得前书,你会非常惊奇地发现彼得居然是一位使徒。

你很可能会以为彼得在这封信会用这样的话来开头:“不认耶稣基督的彼得……”或者“没有遵守他对耶稣基督庄严承诺的彼得……”或者“曾经是耶稣基督最亲密的一个追随者的彼得……”彼得没有这样说;我们看到的开场白是: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

因此,我们来看看彼得是如何从他原来的那个光景,到了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地位。我认为,过去的彼得在经历了成长后,将对他在这封信中所写的内容产生难以置信的影响。他过去的生活、他过去的失败和失望,使他写给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基督徒的这封信,更有生命力和意义,也更有价值。

因此,我们先退一步来问一个问题:使徒彼得到底是谁?

 

现在大家想象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虽然他没有什么可发言的,但他在课堂上总是不断举手。而且很多时候,他根本说不到点子上,或者干脆说错话。如果你读了福音书的记载,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牧师兼作家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将彼得描述为“大嘴巴使徒”。[7]说得没错。

我永远记得韩瑞克(Howard Hendricks)教授在神学院课堂上说:彼得会不由自主地张开嘴。连天使都不敢踏足的地方,彼得都敢冲进去,他就是这样的门徒。[8]

他好奇心强,冲动、大胆。虽然我们经常指责他因缺乏信心而沉入大海,但我们太容易忘记,当门徒们看到耶稣在水上行走时,彼得是唯一一个爬出船来走向耶稣的门徒,而其他门徒都躲在船上某个安全的角落里瑟瑟发抖。虽然我们指责他在那个院子里不认主,但他仍然跟随主进入了那个院子,而其他绝大多数门徒则早已不知去向。

没有哪个门徒像彼得那样经常说话;没有哪个门徒像彼得那样,主经常对他说话;也没有哪个门徒像彼得那样,经常地被主纠正(彼得是唯一试图要纠正主的门徒,这确实不是一个好主意);没有哪个门徒像彼得那样公开不认主;然而也没有哪个门徒像彼得那样大胆地宣告耶稣是谁。[9]

艾伦·布莱尔(J. Allen Blair)几十年前写道:圣经中没有其他人物像彼得这样急躁、不稳定和让人难以信任,但同时又如此大胆、无畏、委身。[10]

顺便说一下,以上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喜欢使徒彼得的原因。使徒保罗让我们自叹不如,这位大有信心、杰出的律法师,令我们佩服不已。而彼得这个渔夫,有点不可预测,他似乎能在每一个令人惊讶的成功与同样令人震惊的失败之间取得平衡。

我们因此而爱上了彼得,很容易感受到他性情的温暖,因为我们和他一样。彼得显然是有缺陷的,他有那么多需要被饶恕的地方,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这在彼得身上是如此的明显。

当彼得出生时,他的名字是西门,或希伯来语的西缅。他的父亲叫约翰,我们知道他有一个兄弟叫安德烈。他是在加利利海的一个渔村长大的,与他的兄弟安德烈一起开创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打渔生意。他们与另外两个兄弟雅各和约翰一起经营。这四个人后来都放下了他们的生意,跟随了耶稣。

我们知道彼得后来结了婚,因为根据哥林多前书9:5,彼得的妻子经常与他一起旅行传道;他们可能没有孩子,这使他妻子能更直接地参与到他的旅行中。我们还知道,彼得的打渔生意很赚钱,这让他们可以在迦百农拥有自己的家(马可福音1:21),而且这个家还足够大,可以容纳他妻子和他岳母一起生活。当他岳母发高烧生病时,耶稣医治了她(马可福音1:29-34)。[11]

当主耶稣遇到西门时,祂立即给他起了个名字,就是彼得。在希腊语中是Petros,彼得;在亚兰语中是Cephas,就是“矶法”。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石头”或“磐石”。这是一个预言性的名字,因为耶稣要把这个浮躁、不稳定、不可预测、情绪化的人,变成像磐石一样的人,稳固而坚定。[12]

 

在剩下的时间里,我想快速回顾几个画面。我们一起进入几个场景,来看看彼得的生平。我会给每个场景或者画面一个标题,写在每张照片下面。

第一个画面记录在路加福音第九章,标题是“胡说八道”。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主耶稣的三个核心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徒步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小山,在这里他们将亲眼见证著名的登山变像。当他们到达山顶时,耶稣开始祷告,但彼得和其他两个门徒却睡着了,他们的正常模式就是这样。

突然,彼得一下子醒来,发现耶稣正在与摩西和以利亚交谈。他们的衣服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当然,彼得一如既往地完全无视自己处在什么环境,完全无视没有人跟他说话的这个事实,就大声脱口而出:

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路加福音9:33)

顺便说一句,彼得的这句话直接把耶稣降级到了摩西和以利亚的水平,其实世上的宗教千百年来一直试图这样做,使耶稣只是成了另一个先知而已。然后彼得甚至想为他们搭建某种永久的居所,这完全是在胡说八道。

接着父神打断了彼得,我猜父神稍微提高了一点嗓门,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换句话说:“彼得,不要再乱说话了,听祂的!”彼得在胡说八道。

 

另一个场景记录在马太福音第十六章,我们可以把标题设为“颇具洞察力”。

当时主耶稣在询问祂的门徒:人们都认为祂是谁?第14节说:

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接下来第15节是主耶稣拷问信心的关键问题: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

你可能会想:彼得,这次可别再胡说八道了!结果又是他说话了。第16节告诉我们: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耶稣接着说,只有父神才能将这样的启示赐给彼得这个石头,并从他口中说出来。在彼得认信耶稣是谁这个基石上,教会将被建立。神给了彼得很强的洞察力,对这个不断成长的耶稣基督的门徒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山顶。

但问题是,仅仅在两节经文之后,充满洞察力的彼得就变成了充满傲慢的彼得。第21-22节说: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大家能想象吗?彼得把耶稣拉到一边,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主啊,你能不能到这边来一下……听着,你所谈到的死亡,永远都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相信我,我是非常有洞察力的门徒。”

从洞察力到傲慢。但耶稣称他为撒旦,是神救赎计划的绊脚石。为什么呢?耶稣在第23节说: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换句话说,彼得责备耶稣是因为耶稣显然不会满足彼得的期望。这不是彼得的计划!彼得期望犹太教能得到改革和复兴,而耶稣看到了犹太教的结束和教会时代的开始;彼得期待着加利利海边的小鱼晚餐,而耶稣则在设想着羔羊的婚宴;彼得期望看到耶稣在各个会堂教导民众,而耶稣看到的是全国上下都在叫嚣着要把祂钉死。在彼得的期望中,没有十字架。没有钉子,没有尸体,也没有密封的坟墓。彼得期待着一个又一个的神迹,而耶稣期待着战胜死亡和坟墓。

 

现在请大家翻到约翰福音第十三章,这是另一个画面,大家可以在这张照片下面写上“自信”这两个字。彼得在约翰福音第十三章中对耶稣说:“别人都会离开你,但我决不会不认你。我到死都要跟随你。”但在五章之后,在约翰福音第十八章,你可以因着彼得的表现而写上那个词——失败。三次不认主……公鸡宣告了彼得的惨败。

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很长时间,就会把目光从主耶稣的身上移开,而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己的期望、我们的计划、我们的自信上。不久之后,我们的承诺就在我们的脚下打碎了,在悔恨的尘埃中破碎了。

威廉·凯里(William Carey),这个被我们称为现代传教士之父的人,在印度被主奇妙地使用了几十年。他在落魄和失败的日子里,在他1794年的日记中写下了这些话:

我的灵魂是一片丛林,而它本应该是一个花园;我几乎无法判断我是否有上帝的恩典;我可能是拥有基督的恩典的最不一致、最冷血的生物。如果连我这样的人上帝都能使用,所有的人都不需要绝望。[13]

这就是彼得。如果有人要和他一刀两断的话,那就应该是主了。彼得之前刚刚拍了胸脯,保证自己要跟随主,哪怕出生入死,结果却如此迅速地翻脸不认主了。

之后不久,耶稣就受难了。就是这样……我的意思是,主从死里复活后,祂完全可以去找其他人,其他更有价值的使徒来给教会写受圣灵默示的信,把彼得排除在外。但这个场景并没有这样结束,对吗?

 

在约翰福音第二十章,我们看到了一张改变生命的照片,你可以在下面写上标题:目击证人。

消息传到了门徒那里,挡在坟墓外的石头被挪开了,坟墓里面是空的。彼得和约翰开始向坟墓奔去,当他们到达时,第6-7节告诉我们:

(他们)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捲着。

坟墓里包裹身体的衣服并没有被复活的主撕开;也没有被盗墓的人撕成碎片;它们就放在那里,实际上还保持着原来的形状没动。

大家想象一下,到了这个时候,缠裹在耶稣身体上的这些交错在一起的布条,里面填充的香料已经开始变硬了,但它们仍然按照原样放在那里。这意味着,让彼得和约翰感到震惊的是,这些亚麻布仍然保持着包裹耶稣身体的那种形状。毫无疑问,它只是略微陷了进去,就像一个空空的蚕茧。然后,约翰很谨慎地提到了耶稣的裹头巾,叠得整整齐齐的,就放在不远的地方。[14]

有一位新约注释书作者说,在古代世界,当皇室成员吃大餐时,他们往往会在中间暂停一下,从沙发上站起来,在花园里散散步,然后回来接着吃。如果他们拿起餐巾,擦了擦嘴,然后把它卷起来,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吃完了,不会再回来吃了。但如果餐巾在他们的座位上叠得整整齐齐,那就意味着他们还要回来。[15]

彼得看到了头巾,它为什么特意放在那里?因为君王耶稣不仅活着,而且祂还要再回来。如果对此有任何疑问,马可记录了当妇女们来膏抹耶稣的身体时,天使告诉她们耶稣已经复活的消息。马可福音16:6-7记录了天使所说的话:

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你们可以去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

这句话好像是在暗示彼得不认为他和其他门徒是一起的,所以特意把他单列出来了。我们知道他已经回去打渔了,所以天使说:你们一定要告诉彼得!

在哥林多前书15:5中,保罗的这些宝贵话语告诉我们:耶稣复活后向彼得有一次特殊的显现。彼得没有被主抛弃,他的失败不是最终结局,他现在成了一个目击证人。而这将改变一切。

 

下一个场景是使徒行传第二章所记录的五旬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朝圣的犹太人涌进了耶路撒冷。彼得是当时使徒们的主要发言人,你可以在他的公开布道下写上一个词:勇气。

不认主的彼得已经过去了,他在使徒行传2:23宣称,以色列人杀害了弥赛亚;全世界都无视上帝之子。现在他们需要悔改,相信耶稣既是主又是基督(第36节),祂既是神,又是受膏的弥赛亚。而祂是基督这个事实,是人们唯一的希望。

结果有三千人相信了,教会就因此诞生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场景和标题,但我想给大家看的最后一个画面,是这封来自彼得的第一封信。彼得写这封信的时候,距离耶稣面对面以祂的权柄来改变自己的名字,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而这个既是神又是人的耶稣,所改变的远不止是彼得的名字。

这个教会的老渔夫,是教会的老带领者,神把这个渔夫变成了牧者。他伸手拿起了他的笔……你可以在这个画面下面写上标题:恩典。彼得永远都不会忘记神的恩典。

现在我来问并回答几个问题,以此来结束对这封信的基本介绍。

 

第一个问题是:彼得是否学会了祷告的重要性,那种敞开、公开的祷告?

我前面提到了耶稣在两个不同的场合祷告,而彼得却在迷迷糊糊地睡觉。耶稣还警告彼得他将来的失败和不认自己,甚至在路加福音22:31对彼得说:

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即使耶稣为彼得代祷,彼得还是失败了;但耶稣在代祷时完全明白,彼得的胆怯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事实上,我们从这件事了解到,祷告并不总是能阻止失败;实际上,神常常使用人的失败来塑造、磨练人的品格和生命。

不过彼得确实学到了祷告的价值,他后来在这封信中写道:

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得前书5:7)

 

第二个问题是:彼得是否了解到失败多么容易,而自信多么有害?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他的这封信中看到,彼得说:

……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所以,你们要自卑……(彼得前书5:5-6)

彼得写道,你们要小心,不要过于自信,要倚靠神。务要谨守,儆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书5:8)。

 

第三个问题是:彼得是否不再那么冲动、冒失,而是更冷静、头脑更清晰了呢?

大家可能还记得,彼得是那个在客西马尼园拔出剑,割下一个人的耳朵的那个门徒;他是那个向主保证会绝对忠诚的人。

在这封信中,使徒彼得三次写到信徒要儆醒。从字面意思上看,这个词指的是不要醉酒。然而,在新约圣经中每次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它都被用来比喻头脑要清醒,要有一个冷静和镇定的视角,以便保持对最重要的事情的关注。[16]

教会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个提醒,要冷静、清晰地思考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福音,以及我们所见证的主。现在不是发脾气、恐慌或抱怨我们所遭受的损失的时候。我们不能唱着耶稣是我们的磐石这一类的赞美诗的同时,表现得却好像我们正哆哆嗦嗦地站在一块漂浮的木头上。[17]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们可以从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中,学习到的一个最好的功课是,教会不需要为了发展而得到人们的赞赏;教会不需要自由才能富有成效;教会不需要为了播撒福音的种子而在权力的桌子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同意一位作者的观点,如果美国的教会需要什么的话,那就是谦卑,神正在让美国的教会谦卑下来。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美国教会的希望和请求更多地是针对国会,而不是放在基督的身上。

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向国会请愿,或竞选国会的席位,或祷告国会中的某人能改变思想和观念。我们都应该在这个我们热爱的国家里,行使我们的每一项权利。但基督徒绝对没有权利恐慌、抱怨或者怨恨,因为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有神最终的旨意;是神在将世界和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推向最后的目的地,那时神的荣耀将像海水一样充满地球。

在历史上,有时神会给一个国家一个他们所不配的好领袖。以色列国不配有敬虔的国王约西亚,但耶和华兴起了他,推迟了对犹大的审判。约西亚就是一个这个国家不配得到的好领袖。

有时,神会给一个国家一个比他们应得的要差很多的领袖。很难证明德国就应该有希特勒这样的领袖,或者俄罗斯就应该有斯大林这样的领袖。就好像神揭示了人内心潜在的邪恶,并准备一个国家来接受救赎的福音。而有时神给一个国家一个他们应得的领袖。人们越来越不道德、颓废、尔虞我诈、傲慢自大、在属灵上瞎眼、公开拒绝福音、故意无视圣经,公然藐视上帝为性别和婚姻所创造的秩序。

我没有把某个国会议员、州长或总统候选人的名字,归在上面这几类情况中的某一个。我想说的是,有时神的确会把一个国家所应得的领导人给他们。[18]

但通过这些事情的发生,教会会重新专注于他们的使命;重新调整他们的期望;以比以往更大的热情回转,向困惑和迷失的人展现神的恩典,让他们知道,如果没有耶稣基督,他们将永远被定罪。

 

弟兄姊妹们,焚烧罗马城的烟雾仍然弥漫在空气中……基督徒正准备遭受比以往更大的迫害。事实上,彼得将在这场迫害中被处决。

但是,在你的脑海中想象一个75岁老人的画面,他因多年用木桨划船、打渔、清理渔网而双手结满了老茧,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如今正在平静地写信鼓励信徒。

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饶恕和恩典,在这封信中写道: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灵魂托付给那位总是做正确事情的信实的造物主(4:19),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可以把你们的心和生命存入保险箱。

在一个出了问题的世界里,祂会确保一切都会纠正过来。罗马统治者的疯狂,是在神的掌管之下;即便是混乱,也是在祂的控制之下,而且祂今天仍然在掌管着一切。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6年8月21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6

版权所有

 

[1]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the Epistles of Peter (Kregel, 2005), p. 7

[2] Adapted from Juan Sanchez, 1 Peter for You (The Good Book Company, 2016), p. 11

[3] Adapted from Erwin Lutzer,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Moody Publishers, 2013), p. 39

[4] Ibid.

[5] Adapted from Lutzer, p. 36

[6] D. Edmond Hiebert, 1 Peter (BMH Books, 1992), p. 44

[7] John MacArthur, Twelve Ordinary Men (W Publishing Group, 2002), p. 29

[8] Ibid, p. 41

[9] Adapted from MacArthur, p. 39

[10] J. Allen Blair, Living Peacefully When the World Won’t Leave You Alone (Kregel, 1959), p. 9

[11] Lou Barbieri, First and Second Peter (Moody Publishers, 2003), p. 15

[12] Adapted from Hiebert, p. 43

[13] Quotes taken from S. Pearce Carey, William Carey (The Watchman Trust, 1923), p. 126

[14] Cleon Rogers Jr. & Cleon Rogers III, The New Linguistic and Exegetical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Zondervan, 1998), p. 226

[15] Dino Pedrone, The Influence of Peter (Xulon Press, 2012), p. xiii

[16] Charles R. Swindoll, Insights on James, 1 & 2 Peter (Zondervan, 2010), p. 133

[17] Lutzer, p. 26

[18] These three points adapted from Lutzer, pp. 26-27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