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44 - 牧者的岗位说明书

Ref: 1 Peter 5:1–2

牧者的岗位说明书

造就群羊(第一部分)

彼得前书5:1-2

 

 

使徒彼得在写给那些分散在各地的信徒和他们所在的地方教会的信中,现在他要收尾了。当他开始收尾时,他的言语变得更加个人化了、更有情感了,他表达了鼓励的话语,同时也发出了几条警诫。

彼得很清楚这些信徒们所面临的苦难和艰辛,他也意识到了那种游离和分裂的危险,以及无法成为神所期望的那种地方教会的危险。基于这些考虑,彼得从教会的带领者开始,向他们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请大家把圣经翻到彼得前书第五章,请看彼得在第1节的开头所写的:

所以……我恳求你们中间的长老们……(标准译本)

如果你是初信者,那么了解新约教会是在长老和执事的领导和实际的事奉下组织起来的,这对你会有所帮助。在保罗写给一位名叫提摩太的年轻牧师的信中,他详细地说明了长老和执事当有的资格和他们事工的目标(提前3)。

早在使徒行传第十四章中,我们就读到:每间教会都要按立长老,这通常被理解是教会领袖的头衔。事实上,长老在教会中的领导模式大多是从犹太会堂传到教会中的。[1]“长老”这个词甚至被用来称呼犹太最高法院——犹太公会当中的成员(可8:31)。即使是在犹太会堂和早期教会之外,在世俗世界中,“长老”这个词也被用来指代那些作为城市政治统治机构成员的人。[2]

因此,对于早期教会来说,对于一个或多个被称为长老的男性信徒,在教会中行使权柄和领导权这一观念,理解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新约教会为长老这一概念添加了全新的元素,使这一概念不仅包含道德上的正直,也包括属灵上的成熟和符合圣经的理解力。

如果结合对教会中这个领导职位的观察研究,你会发现,实际上有三个可以互换使用的词来描述这个职位。在新约教会中,“长老”、“牧师”和“监督”这三个词,都被用于描述教会带领者的职分(徒20)。而每个词对于这些人在教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不同的细微差别:

  1. 长老:与带领方面的成熟度有关;
  2. 牧师:把牧养作为主要的职责;
  3. 监督:与治理的权柄有关。

事实上,使徒保罗警诫提摩太牧师,不要把刚信主的人放在带领教会的位置上,以免他变得自高自大、自负和堕落,或者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那样,免得他自以为是、自取灭亡(提前3:6)。因此,问题不在于生理年龄或事业成功与否,而在于灵性的成熟和谦卑,在于分解、运用神话语的能力,以及应对随着这一职位而来的压力、责任和试探的能力。

因此,当彼得在彼得前书第五章开始对教会讲话时,他首先就对教会中的这些关键的带领者讲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再来看看彼得前书5:1所说的:

所以,我这同做长老的、做基督苦难见证人的、也在那将要显现的荣耀中有份的,我恳求你们中间的长老们。(标准译本)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之前,请大家注意:在这里彼得并没有对每个地方教会的长老行使任何形式的权柄。他不是在命令这些长老们;不是在向他们发号施令。彼得并没有把某种更高的权柄强加在他们身上,他只是在鼓励他们。事实上,你可以把这句话翻译为:我恳求你们中间的长老们。

另外,也请大家注意,彼得在这里是如何表明自己身份的:我这同做长老的。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只在这里出现过,这实际上把每个长老都放在了与彼得相同的层次上。[3]

但即使这不是来自使徒的命令,而是来自弟兄/同做长老之人的恳求,它仍然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呼吁。在彼得说出这个呼吁的具体内容之前,他好像在通过自己亲眼所见证的,来提醒这些长老:他们正在带领、引导和喂养着由耶稣基督的苦难和宝血所赎买的教会。

当保罗用同样的言语劝勉以弗所教会的长老时,他也使用了类似的充满激情的话。他对他们说:

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

保罗和彼得都没有忘记一个事实,即教会的存在是因为耶稣的受苦受难。

我们先把这个主题暂停一下。大家不要忽略了这里的一个惊人的宣告,保罗称耶稣为神: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神)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流血的那一位是神。从经文的字面上看,是神的儿子赎买了教会,为自己赎买回了她,而赎价是祂自己的生命。

彼得不希望长老们忘记,他们正在带领着基督的新妇,她是用神儿子的宝血这样高昂的价格赎买回来的。就好像彼得是在说:“你们应该对此事非常严肃认真,你们认为这个管家的工作到底有多重要呢?”你们在看护和引导上帝的宝贵财产,就是以祂儿子的生命为代价所赎买回来的。

彼得在第1节说:

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

教会不仅是基督的宝血赎买回来的,而且教会现在正等待着基督的再来和祂将要显现的荣耀。这仿佛是在暗示:耶稣正在为祂的新娘赶回来,你们这些长老只是在看管她、照顾她、保护她,直到耶稣为她再次回来。

所有这些信息,都是这段经文的背景。基本上彼得所写的第1节,是为他在第2节充满激情的呼吁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教会对基督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正是由于这些具有永恒重要性的真理,彼得接下来要提醒那些真正的牧者们,他们应该做什么。

事实上,彼得将开始揭示对真正牧者的呼召。

 

我在这里使用“牧者”(或牧羊人,shepherd)这个词,这类似于牧师,只是因为彼得正是从这个比喻中得出其定义的。

请看第2节,彼得在此开始了他的呼吁:

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

彼得称长老为牧者,称教会为群羊。“牧养”这个动词指的不仅仅是喂养;事实上,它意味着一切与牧养工作相关的内容,包括引导、看护、喂养、照管、辅导、拯救、责备和鼓励群羊。不要懈怠;要接受这个牧养的呼召。

大家不要忘了,几个世纪以来,甚至在基督的那个时代,没有人会把牧羊作为其职业的首选。在以色列,没有人家里的孩子会说:“我长大后真的想成为牧羊人。”那时候的学校辅导员并不会建议高中毕业生去做牧羊人。

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在古代的以色列,牧羊人是社会的最底层。牧羊人基本上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与他们的羊群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任务是无止境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好天气还是坏天气,在野外遇到电闪雷鸣的时候,在冰冷的夜晚中瑟瑟发抖的时候,牧羊人都需要喂养、引导和保护他们的羊。一位福音派学者很好地总结了这一点,他写道:谁会在正常情况下会选择做一个牧羊人呢?[4]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色列的牧羊人在礼仪上常常被认为是不洁净的。根据文士所编纂的律法著作——米示拿(Mishnah),牧羊人是不洁净的,被禁止进入圣殿。这是因为牧羊人无法遵守所有的律法规定,比如在特定的时间洗手,在特定的时间祈祷,或参加各样的节日。还有关于触摸血或动物尸体的禁令,其实这些都是牧羊人在照看羊群、接生羔羊和击退野狼时,通常所做的事情。

此外,在安息日他们还要工作。由于一些奇怪的原因,羊群在星期六不休息,所以牧羊人也不能休息。因此,牧羊人不能进入圣殿区域;他们在属灵上是不洁净的。事实上,在耶稣的时代,唯一被认为在社会阶层上比牧羊人还低的人,就是麻风病人。

因此,当你在路加福音中读到,伯利恒的夜空突然充满了荣光四射的天使时,天使们是在向谁颂扬他们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的称颂呢?是对那些在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的牧羊人。(路2:8)

那些没有资格在圣殿区域内敬拜神的牧羊人,成为第一批被邀请正式敬拜刚刚诞生的弥赛亚的人。大家想象一下,这些牧羊人是第一批遇见并敬拜那位“好牧人”的人。并且当这群牧羊人离开了马槽后,他们就把他们刚刚听到和看到的事情告诉众人。这意味着牧羊人是第一批报告好消息的人。直到今天,真正的牧羊人还在向人们宣讲着关于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包括这个好消息。

大家看到了吧?牧羊人这一卑微的职业,居然成了教会中对真牧者的呼召的隐喻、例证和特征,这真的是很奇妙。彼得基本上是在呼吁长老们要忠心、谨慎、热心地去看护、引导、喂养和保护群羊。而且在彼得充满激情的呼吁中(呼吁牧者要牧养群羊),他所使用的动词的时态,也表明了一种紧迫感。[5]

要以同样的委身、同样的激情和同样的感情来牧养神的群羊。

 

对真牧者的呼召中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他对群羊的怜爱,他要爱群羊。

这里所说的“群羊”是一个缩略语,原意可以翻译为“小羊群”。这是一个爱称。[6]你们就是神所爱的小羊群。所以牧羊人要反映基督对教会的怜爱之情。教会被牧养是出于对群羊的爱和对那位好牧人的爱。

我想,彼得后来每天可能都会想起他在海边遇到复活的主的那个标志性的时刻。当时彼得被主重新差派,正如一位作者所说的,主给了他一个“授予圣职前的考试”。

也许令彼得惊讶的是,主耶稣居然把同一个问题重复问了三次!然后重新差派了彼得。我想这也是为了教导时至今日的每一位牧师/长老和每一位基督徒吧。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

喂养……牧养我的羊。(约翰福音21)

一位第五世纪名叫希拉里(Hilary)的教会领袖,将这些要点联系了起来。他写道:彼得正是在告诉教会的领袖们主耶稣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喂养我的羊!”[7]

而这对我们教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有启发性的。耶稣并没有问彼得

  1. “你吸取教训了吗?”
  2. “你能保证以后永远都不会不认我、不会为我感到难堪或使我失望吗?”
  3. “你真的、真的、很后悔吗?”

主耶稣没有这样问,祂问的是:“你爱我吗?”对基督的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动机,特别是对长老来说,你爱耶稣基督吗?那就牧养祂的羊! 这必须是真牧者的情感:对基督和祂的教会的怜爱之情。这是对真牧者的呼召中的第一个原则。

 

对真牧者的呼召中的第二个原则是:真牧者要治理群羊。

我们再来看看第2节经文:

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

照管”这个词类似于“监督”,它扩展了这个职分权柄的含义,长老/牧师/监督要对群羊进行属灵的监督和指导。[8]但为了避免人们自以为是,彼得在这节经文中提醒每一位长老:这群羊是神的群羊。也就是说,群羊是属于神的,而神只是把治理、带领、监督和照看羊群的责任,交给了祂下面的牧者。

那么,这种治理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再来看看牧羊人照管羊群的这个比喻。我们很像羊,但这不一定是个褒义词。真的,你有没有想过,圣经中对误入歧途的表述就是“像羊一样”?先知以赛亚写道:我们都如羊走迷;个人偏行己路。(赛53:6)

大卫自己后来也写道:我如亡羊走迷了路。(诗119:176)

耶利米引用神的话说:我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他们从大山走到小山,竟忘了安歇之处。(耶50:6)

每个考虑担任牧师/长老/监督等职务的人,都应该学习牧羊人对羊群的严谨、付出的劳苦和委身。

其他动物通过嗅觉来寻找食物或水,但羊完全依赖于它们的牧人。没有牧羊人,羊群就会迷路。青草地不是偶然发现的,可安歇的水边也是辛勤劳苦的结果。[9]

照管或监督群羊并不是一件小事。事实上,这个照管群羊的呼吁更多地显明了牧者的品格,而不是群羊的品格。

彼得并没有说:

  1. 如果他们不制造任何麻烦,就牧养群羊
  2. 如果他们不乱跑,就牧养群羊
  3. 如果他们以爱回报你,就牧养群羊
  4. 如果他们给你报酬,就牧养群羊
  5. 如果他们为你鼓掌,就牧养群羊
  6. 如果他们不咬你,就牧养群羊
  7. 如果他们不在你正常工作时间之外向你提出要求,就牧养群羊。

而今天有许多牧者就像上面所描述的那样牧羊,耶稣称他们为雇工,不是牧羊人。他们只对掠夺羊群感兴趣,而不是喂养羊群。他们对投资羊群不感兴趣;他们只对从羊群身上“获益”感兴趣。当形势严峻时,他们就会溜之大吉了。

事实上,耶稣在照管群羊方面做了比较,祂说: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约10:12-13)。换句话说,雇工是为了能从中得到些什么。但这里有你们的榜样,主耶稣在这里也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翰福音10:11-13)

彼得所描述的,是一个真正的牧羊人,在面对着危险和困难,能表现出警惕性。从许多方面来看,这就是父母的生命,在你牧养你孩子的过程中,会一次又一次地活出这种生命。

责任从未消失,也从未减轻,对吗?当你做出对家庭最有利的一个艰难决定时,你可能有时也不那么受人感激。

当我收到一封关于一位名叫莎伦(Sharon)的母亲的电子邮件时,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她写道:“我正试着让我的女儿艾米丽入睡……当时已经是睡觉时间了。艾米丽四岁了,她抱怨说她还没准备好睡觉。”

“我对她说,当她出生时,上帝给了我照顾她的工作,这包括确保她吃得好,并且晚上有充足的睡眠。现在,我不想成为一个刻薄的母亲,但这是上帝给我的工作。”对此,小艾米莉回应说:“好吧,那么你被解雇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给我发这封邮件。

 

彼得充满激情地呼吁那些真正的牧者接受他们的呼召:一种建立在对基督和群羊的爱之上的呼召;一种通过忠心、殷勤并坚持不懈地照管神宝贵的群羊而表现出来的呼召。

通过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我们现在成为基督身体的成员,要知道:作为我们的大牧者,主耶稣从来没有下班;祂从来不打盹,也不会联络不上或漠不关心。祂一直警醒,保持警惕;祂信实、恩慈、充满了爱。祂为我们献上了自己的生命,使我们成为神所爱的这群小羊的成员。

我不禁想到了那首伟大的赞美诗“怎能如此”(How Can It Be)的副歌:

奇异的爱!何能如此?

我主我神,竟为我死。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8年3月4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20

版权所有

 

[1] D. Edmond Hiebert, 1 Peter (BMH, 1984), p. 300

[2] Adapted from Richard W. DeHaan, 1 Peter: Good News for Bad Times (Victor Books, 1975), p. 132

[3] Ibid

[4] James Montgomery Boice, Psalms: Volume 1 (Baker Books, 1994), p. 208

[5] Adapted from Hiebert, p. 302

[6] Hiebert, p. 302

[7] Ancient Christian Commentary, Volume 11 (Intervarsity Press, 2000), p. 122

[8] Adapted from Hiebert, p. 303

[9] Expanded from Charles R. Swindoll, Living Beyond the Daily Grind, Volume 1 (Word Publishing, 1988), p. 69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