لغة

Select Wisdom Brand
 
4 - 重燃爱火

4 - 重燃爱火

重燃爱火

特别信息(第四部分)

启示录2:1-8

 

引言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Lauderdale, Florida)的一家广告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面有来自上帝的17条信息。一位匿名的客户为这场大规模的活动支付了费用,向美国高速公路上的驾车者传递上帝的信息。也许你曾经看到过其中一条信息。整个广告牌是黑色的,上面的信息是醒目的白色字母,下面的签名是“上帝”。

我记得看到的第一个广告牌上写着:“比赛前让我们周日在我家见面吧——上帝”。另一个说:“你读过我的位居第一的畅销书吗?将有一个测试。——上帝”。我还看到一个广告牌上写着:“‘不可……’你不明白吗?——上帝”。另一个上面写着:“我爱婚礼,邀请我进入你的婚姻——上帝”。

这让我很想知道,如果我是上帝,我想在这个时代向生活在肯塔基州、加利福尼亚州或北卡罗来纳州的基督徒传递一个特别的信息,我会在广告牌上写什么呢?教会的大牧者肯定想和祂的新娘沟通,尤其是那些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人们。

波斯君王大流士(Darius)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他希望信息可以在他的王国里快速传播,所以他在主要城市之间,建造了一个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络。这些道路被称为“高路”,因为它们确实比周围的地面高,他们在修建道路的时候,会在路面上先铺上一层石块。罗马人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完善了他们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是如此的四通八达,以至于后来有一种说法:“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其实完全是正确的。

在大流士时代和后来的罗马时代,普通人是不允许在这种大路上行走的,除非他们支付了过路费。如果他们不付费,那他们就只能走下面的小路。这些低一些的道路,只不过是大路旁走货车的小路,崎岖难行。由于路况太差,老百姓常常需要绕道而行。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在这种路上驾驶马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一个人骑着马在大路上只需一天走过的路程。

顺便说一句,当主耶稣在路加福音14:23告诉祂的信徒,去邀请所有的人来参加天国的盛宴时,祂实际上说的是把富人和穷人都邀请来,把那些通过大路连接起来的人和通过小路连接起来的人,都邀请到基督摆设的宴席上。

波斯人还设计了一个复杂而有效的邮政系统。波斯信使每天可以狂奔400公里,每20公里就有一个邮局,在那里他可以换一匹马,然后继续朝着他最终目的地飞奔。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对波斯的邮政系统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后来刻在了纽约邮政总局上。这句话是:“无论倾盆大雨还是狂风暴雪;无论酷热难当还是冰天雪地;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无法阻止这些信使迅速完成他们指定的任务。”

到了公元一世纪,罗马的邮政系统已经非常发达,信使可以在24小时内走完近800公里的路程。当使徒约翰的时候,在亚西亚有七个邮政区。在每个邮政区域都有一个教会即将收到来自上帝的独特而令人惊奇的信。[1]

神不会把这些信写在广告牌上,而是先默示给被流放到海岛上的使徒约翰,然后通过信使传遍小亚细亚的邮政区域。这些信件的书写顺序,是按照公元一世纪罗马这七个邮政区域的环形路径。所有这些信件可以在同一天送达这七个教会。

 

对这七封信的观察

在我们打开第一封信、阅读它之前,我先来谈谈对这七封信的几点观察。

首先,这些信是公开信。

换句话说,虽然这些书信是专门写给特定教会的,但所有其他教会也都能从中受益。每个教会都会仔细研读这些信,并且应用里面所传递的真理。今天也是如此,我们教会将在以弗所、别迦摩、士每拿和老底嘉的教会里发现自己。我们可以从这些第一世纪的书信中得到鼓舞,也会得到警告。

其次,这些不是匿名信。

这些信都是使徒约翰所写的,那约翰是从哪里得到的这些信的信息呢?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争议。每封信的开头都有耶稣基督的签名。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启示录第二章,请看第1节的后半节:

……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如果我们回溯到启示录第一章,我们就会发现,正如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这就是圣子耶稣基督。再请看第8节的后半节:

……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说:

耶稣基督又一次在信上签了名。这些信不是写完就万事大吉了,不是匿名信件,使我们在读了之后无法回应作者。

我经常收到一些匿名信,来自那些讨厌教会或者讨厌我们某些立场的人。大家可能没有想到,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收到不喜欢我的人的邮件。在我打开信封之前,我就知道是匿名的。信会装在一个没有回信地址的普通信封里,用普通的白纸打印。

让我感到鼓舞的是,十九世纪伦敦著名的牧师查尔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每个星期一早上都会收到一封匿名信,批评他前一天的讲道。

穆迪(D. L. Moody)是穆迪圣经学院(Moody Bible Institute)的创始人,也是芝加哥有数千人参加的穆迪教会的创始人。有一次,在早晨敬拜的聚会时,他坐在讲台上,一位引座员递给他一张折叠好的纸条。他打开后只看到两个大字“傻瓜”。他把纸条折起来,坐在那里,直到他讲道的时候。他站起来打开那张纸条说:“我今天刚收到一个人的一封信,上面只写着两个字‘傻瓜’。”坐在下面的人都屏住呼吸。穆迪接着说:“我经常收到有人写给我的信却忘了签名,但这次,有人没有留言却只签了自己的名字。”

在大约24小时之内,这七个教会将收到关乎他们生命的信,这是一封由耶稣基督亲自签名的信。

我对这七封信的第三个观察是……

第三,这些信都遵循相同的模式。

这个模式是这样的:首先,它们都以耶稣基督的一个特征开始;然后,有一两句来自主耶稣的称赞;接着有来自主耶稣的批评;最后,还有来自主耶稣的纠正或挑战。

主耶稣好像有祂自己写信的方式。顺便说一下,当我们评估我们的员工或孩子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批评之前先称赞一下,最后不要忘记给他们明确的纠正措施,让他们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个观察。

第四,虽然这些信是写给教会的,但也是给每个基督徒用来自我反省的。

在给以弗所教会读了这封信后,我们不应该说:“是的,那个教会确实失去了对基督的爱。”我们应该问自己:“主啊,我心中对你的爱是不是也变得冷淡了呢?”当我们读了撒狄教会的信后,我们的问题应该是:“主啊,我是在儆醒吗?”读完写给老底嘉的信后,我们应该问:“主啊,我是不是被我周围的世界所俘虏,以至于我对罪感到很舒服呢?”这些信件既对教会的教导,也可以应用在个人身上。

现在请看第7节: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另外,不要忽略了这个事实,就是这个启示同时来自于圣父(1:1)、圣子(1:18)和圣灵(2:7),三位一体的神都参与其中。圣灵会在每封信的末尾发出邀请或挑战。这句话在每一封信里都有,包括2:11、17、29,3:6、13、22。

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对于我们当代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说法。祂没有说“凡是有听力的”,而是说“凡是有耳朵的”。

你今天早上可能是从家里冲到教会来了。你让孩子们都准备好了,把他们塞进汽车,跳上车,走到一半的时候,你发现你忘了带圣经,也许是忘了刮胡子。上个周日,我自己也迟到了。当我准备接上麦克风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忘了带皮带。我把外套的扣子扣上是有原因的!也许你来到这里以后,突然意识到你忘了带眼镜,或者隐形眼镜,或者忘了带其他什么东西。然而,我们通常不会忘记我们的耳朵,它们总是会和我们在一起,对吧?

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这句话在圣经中不是在问“你有耳朵吗?”或者“你在用耳朵吗?”,而是在问:“你在听吗?”事实上,它真正所指的不是用你的耳朵来听,而是用你的心来听,用你的属灵助听器来听,也就是一个顺服的心、一个受教的心。而写给教会的这些信将测试信徒的这种听力。

每封信的结尾都是一个针对个人的挑战,是作为一个地方教会的成员和基督身体的成员的你和我所必须牢记在心的。这些信是一种特别的信息,是通过天堂的启示传递给我们的,是从基督的心送达到我们的心。

弟兄姊妹们,这是给你和我的来自上帝的信。

 

基督对以弗所教会的称赞

对以弗所的教会,耶稣基督将以四句称赞的话开始。在主耶稣告诉他们什么是错的之前,祂先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我们在家里、在工作中、在教导时也应该尝试这种模式,就是先表扬,然后予以纠正。以弗所教会至少在四个方面做了正确的事情。

第一,行为。

主耶稣在第2节说:

我知道你的行为……

以弗所的教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他们忙于各项活动。他们对神的奉献并不逊色于以弗所市民对他们崇拜的女神戴安娜(Diana)的奉献。为此主称赞了他们的这个行为。

戴安娜神庙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拿出他在征战中所获得的所有财富,只想让他的名字刻在这座神庙的某个地方,但就连他的这个要求也被拒绝了。这座神庙坐落在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平台上,几乎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这座神庙由一百多根柱子支撑着。古时候很多柱子都是由几块石头叠在一起形成的,而这座神庙的127根柱子都是单块石头,高度大约有17米。[2]

在这座宏伟的神庙的一侧,覆盖着黄金和珠宝以及精美的雕刻,是一个神龛,供奉着女神雕像。在她的后面是相当于古代世界银行的金库。历史学家称这座神庙为英格兰第一世纪银行。[3]

一切都围绕着戴安娜的神庙。人们从四面八方来购买以弗所的宗教用品,比如用金银制造的小神龛,他们相信这些东西含有神奇的属灵力量。这就像现在很多人会买个开了光的小挂件,把它挂在汽车的后视镜上,相信会有种神奇的能力陪伴他们。今天人们的迷信程度不亚于当时的以弗所人。

大家可能还记得使徒保罗在向以弗所人传福音时,所引发的骚乱,许多人因此改信了福音。有一个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银匠,名叫底米丢,他说:

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细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使徒行传19:27)

这引发了一场骚乱,市民涌进了可以容纳两万五千人的露天剧院,大声呼喊长达两个小时,他们高喊:“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使徒行传19:28)

他们对自己的宗教很虔诚。保罗在以弗所的时间比在别的地方更长,就得着许多人归信了基督。后来,提摩太成为这些人的牧师。而根据传统,使徒约翰在被流放到拔摩海岛之前,他在写约翰福音的同时,也在这个教会担任牧师。

这些刚信主的人纷纷加入了教会,他们对基督的忠诚和奉献,就像他们曾经对黛安娜女神一样。耶稣基督赞扬了他们的行为。然后,祂又出于第二个原因表扬了他们。

 

第二,坚忍。

主耶稣在第2节接着说:

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

劳碌”这个词不仅指,而且指劳作到疲惫不堪的地步。[4] 有几个中文译本把它翻译为“劳苦”。

忍耐”这个词是指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当代译本把它翻译为“坚忍”。主耶稣说:“我知道你们所面临的所有困难。我看到了你们为了我的缘故而努力向前,为此我要称赞你们!”

基督进一步赞扬以弗所教会惩戒那些不悔改的人和假教师。

 

第三,不容忍罪恶。

第2节余下的部分说:

……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你也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

保罗要是听到主耶稣这样的称赞一定会很激动。教会完整无损地保留了他们神学上的真理,他们的信心没有被败坏,没有被玷污。保罗在离开以弗所教会之前,就曾明确地在这方面警告过他们:

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所以你们应当儆醒……(使徒行传20:29-31)

现在,六十年过去了,主耶稣称赞教会惩戒了那些不道德的人和欺骗他们的人。不愿意为罪而悔改的堕落的人被赶了出去,欺哄人的假教师也被赶走了,因为他们教导一些人们想听的东西,还拉着人们来跟随他们。

在这封信的后面,主耶稣提到了另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在第6节祂说:

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

注意:他们并不憎恨尼哥拉派的人,他们憎恨的是尼哥拉派的行为。

那么谁是尼哥拉一党的人呢?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安提阿人尼哥拉的追随者,他是使徒行传第六章中被选来监督食物分发的七个人之一。他大概是第一批成为执事的人。

无论这位尼哥拉是谁,尼哥拉派的信仰有很好的文献记载。他们沉溺于以弗所社会的各种罪恶行为,基本上妥协了他们的信仰。他们认为,信徒可以涉足偶像崇拜,购买符咒,参观神庙,以及参与凯撒崇拜。他们还允许婚外性行为。[5]

尼哥拉派自称是基督徒,但生活和行为就像世人一样。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他们说自己是基督徒,但他们追求我们社会中的偶像,渴望得到权力和财富,他们为自己的婚外性行为进行辩解,说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是基督徒了。在我们的身边,常常能遇到这样的人。

在这节经文中,耶稣基督赞扬了这个教会憎恨这样的生活方式,并补充说:

……这也是我所恨恶的。

你能想象你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听到主耶稣说“这是我所恨恶的”吗?这封信也是写给你的,来评价一下你自己的生活。

在这封信送到以弗所以后大约七十五年,早期的基督教神学家亚历山大的克莱门(Clement of Alexandria)说:“尼哥拉派的人放纵享乐,像山羊一样……他们过着自我放纵的生活。”[6]

主耶稣称赞了这些信徒的行为、坚忍和不容忍罪恶,紧接着祂又称赞了一点。

 

第四,对主委身。

主耶稣在第3节说:

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

换句话说:“你们没有放弃。”为什么没放弃?

“是为了我的名、而不是为了你们的名。不是为了让人们都知道你们的教会,说:‘你们就是那个教会啊,真了不起!你们教会是由使徒保罗创立的,后来由提摩太来牧养你们。使徒约翰还是你们教会的一员,他可是约翰福音的作者啊……在新约圣经中,你们是唯一一个有两位使徒给你们写信的教会!你们绝对是当今最伟大的教会!’ ”[7]

他们没有这样。他们做这一切的事,都是为了耶稣基督的名。祂是首先的、末后的、已经死了、现在又活了,祂有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基督对以弗所教会的指正

在称赞了以弗所教会的行为、坚忍、不容忍罪恶和对主的委身之后,主耶稣在第4节说: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主耶稣的责备就这么一句话,祂是什么意思呢?在第5节中,当主纠正他们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祂说:

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

换句话说:“你们要这样做,应该采取三个行动:第一,记住你是从哪里跌倒的;第二,悔改;第三,回转,做你最初所做的事情。”主耶稣所说的“行起初所行的事”,就是“爱起初所爱的”。

以弗所的教会起初是怎样的呢?保罗在早些年写信给他们的时候,赞扬过他们说:

我既听见你们信从主耶稣,亲爱众圣徒,就为你们不住的感谢神。(以弗所书1:15-16)这里的“亲爱众圣徒”,中文标准译本翻译为“对所有圣徒的爱心”。

早期的以弗所教会,以其对信仰的见证和工作,以及对耶稣基督的爱和彼此的爱而闻名。一个历史悠久的教会最有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呢?就是他们不再凭着信心大胆往前走,也有可能对基督和彼此之间的爱和热情渐渐冷淡下来。而这个以弗所的教会,现在已经有六十岁了。

牧师兼作家司德曼(Ray Stedman)在半岛圣经教会担任牧师超过40年。他写过这么一段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机械就非常容易……例行公事、沉闷、没有活力。当你聆听神的话语,或听一篇有力量的讲道,或听一个基督徒同伴的见证时,你会觉得你已经听过了。你开始对别人吹毛求疵,你开始成为抱怨者,你对自己交往的人变得更加挑剔,只挑选那些与你的想法、你的水平和你的地位相符的朋友。

在你心里,你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其结果就是纷争和分裂。我们开始关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计划,我们自己的事情和我们自己的利益。可怕的是,以弗所教会面临的危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在信仰上都曾经有过“以弗所信徒”的经历。教会所发出的光开始变得忽隐忽现,渐渐暗淡下去。[8]

那解决之道是什么呢?

主耶稣在第5节用三个动词告诉了我们答案。

第一,回想。

问题开始于我们的心思意念偏离了真理,所以就要在心思意念方面行动,要回想。回想你在基督里的身份是谁,回想拯救你的福音的大能,回想你曾经悖逆的心和污秽的灵以及依靠基督的迫切需要。回想!

这是一个极好的建议,不仅可以让教会重新燃起对基督和圣徒的爱火,对夫妻之间的爱也是很好的建议。妻子们,回想当初没有他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你可能会想:“非常和平”。回想是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丈夫们也要回想过去,要记住妻子是上帝所赐的礼物。要回想早年那么穷,你们是怎么一起熬过来的。现在还是那么穷吗?那就常常回想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第二,悔改!

离弃你的罪恶,别再流浪了,该回头了。别再像尼哥拉派那样,用一个好听的词来称呼犯罪了。别不把骄傲当回事,别再为自己的情欲找借口。远离以弗所社会追求物质享受的风气。不要再搞婚外恋,不要再通奸、调情,拒绝接受任何离婚的理由。不要在考试中作弊,不要在报税和业务开支报销上做手脚。要悔改!

悔改的意思是转过脸来,朝相反的方向走。

第三,回转。

做你起初所做的事情。追求你与基督的关系,让祂成为你心思意念中最重要的,每天都能随时与祂交通。要回到那些对你的配偶或家庭生活有益处的活动中去。主耶稣说:“你们要做这些事情。”

然后在第5节后半节警告以弗所教会,说:

……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简单地说就是:“没有爱,就没有光。”

 

灯台代表了教会对社会的见证。虽然基督应许要建立普世教会(马太福音16:18),但祂并没有保证每一个教会都能开展持久、有效的事工。在以弗所现在几乎没有教会有美好的见证。

如今在美国有很多城镇也是这样,没有一个教会能有效地宣讲真理,并将福音之光传播到他们所在的地方。有教堂建筑和聚会,但没有光。有预算和聚餐,但没有对基督和祂福音的爱,也没有彼此之间的爱。今天在全国各地有无数的教会在聚会,他们会打开建筑物的灯光,但他们却没有属灵的光。他们的灯台已经被拿走了。

  1. 也许是在同工会上,持守真道的建议因为争议太大而被否决了。
  2. 也许是在一次会众大会上,传讲唯独通过基督得救的牧师被成员投票赶走了。
  3. 也许是牧师在一次讲道中说,是时候该允许同性恋者成为教会的正式成员了。
  4. 也许是有一次姊妹们聚在一起,对教会新来的家庭说长道短。
  5. 也许是那个青少年事工的带领者,带着孩子们去海滩的时候和几个孩子喝醉了。

这些都是威胁教会灯台被拿走的真实情况:

  1. 前些时候在对众多基督徒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最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们教会的使命是什么?基督徒的回答基本上是:“教会的存在是为了照顾我的家庭和家人的需要。”换句话说:“教会是为我而存在的。”

我们对基督起初的爱已经转向里面而不是外面,我们起初为他人所做的事已经转向了内部而不是外部。我们现在爱自己,服事我们自己。主耶稣说:“如果你不回想、不悔改、不回转,我就要来拿走你的灯台。你们现在所做的,没有我也可以继续下去。”

我没有听到主耶稣在这里愤怒地说话,但我从祂的声音中听到了忧伤,我听到了巨大的悲伤。我想知道,在意识到圣灵不再与教会有任何关系之前,教会会持续多久。今天的以弗所,没有留下任何教会,一个教会都没有了,留下的只是一个遥远的记忆,还有一封信和一个警告。[9]

主耶稣在第7节说:

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你有听声音的耳朵吗?你在听吗?你属灵的耳朵在听救主的声音吗?

主耶稣在第7节的最后,以一个对那些爱祂并悔改的人的提醒来结束:

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他们是得胜的,这是对信徒的称呼。他们的产业就是天堂,包括一个新地。他们要回到伊甸园,在那里他们将享受亚当和夏娃曾经享受过的与神亲密的相交,吃园子里的果子,正如启示录22:2所描述的:

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

 

结语

我从这封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有可能忙着服事神,但于神无益。

换句话说,我们有可能只是在忙于各种宗教活动,却没有救赎的果效;有可能从事着各项事工,却没有任何持久的属灵价值。

第二,我们有可能坚守正确的教义,却没有从神而来的能力。

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说: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祕,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我们一直在捍卫我们所信的道,持守正确的教义,然而主耶稣可能会说:“我要拿去你们的灯台,不是因为你们所信的有问题,而是因为你们的行为,就是你们的行为没有爱心。”

第三,我们有可能在教会外有很好的声誉,而在教会内却没有爱的关系。

容我补充一句,人有可能藏在名誉和一些善行的背后,但主耶稣在这封信的开头说:“我知道。我知道你的一切。”

我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几年前在元旦那一天,一年一度的玫瑰游行锦标赛(Tournament of Roses Parade)像往常一样向数百万观众直播。突然,一辆漂亮的花车发出噼啪声,停在了镜头前。设计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精心设计好了这个花车,也仔细检查了这辆车的各个部件,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但却疏忽了一件事,就是油箱里的汽油。这辆车居然跑着跑着没油了!整个游行队伍也不得不停了下来,直到有人提着一大桶汽油才解决了问题。数百万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花车代表的是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车上还有公司的标志,代表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然而代表公司的花车却没油了。

我们是荣耀的神的代表,是这个黑暗世界的光。我们身上应该有神荣耀的光芒!但我们却常常忽明忽灭,甚至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是救恩的问题吗?不是。一个得救的灵魂却过了一个荒芜的生命是有可能的。教会有可能在过去充满活力和生命,现在却成为一个没有爱心、毫无果效的教会。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回想!回想你爱的优先次序,什么是你最应该爱的。由于渐渐麻木、缺乏自律、太多关注自己而慢慢熄灭的爱火,你要重新点燃、挑旺它。回想你在哪里失落了你的爱。

悔改!承认你需要重新燃起对神的火热。要悔改,除去拦阻你热心服事神的一切障碍。今天就采取行动吧,省察自己,看看是什么让你的爱心冷却了,抛弃它们,把它们放在一边,重新点燃你心中爱神、爱人的火焰。

回转!从你偏离轨道的地方重新开始,从哪里跌倒的,就从哪里爬起来。往回走,向敬虔的朋友寻求帮助,跟随你回家的脚印,重新开始。

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主耶稣并没有因为以弗所教会需要重新开始而责备他们。我深信基督徒的生活充满了一次又一次的开始。

回想、悔改、回转。

这可能会挽救你的婚姻,可能会挽回你在主面前的见证,可能会复兴你所在的教会。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08年2月3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08

版权所有

 

[1] Robert L. Thomas, Revelation: Volume One (Moody Press, 1992), p. 93.

[2] Edward Hindson, Revelation: Unlocking the Future (AMG Publishers, 2002), p. 35.

[3] William Barclay, Letters to the Seven Churches (Abingdon Press, 1957), p. 15.

[4] Fritz Reinecker and 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815.

[5] Life Application Bible Commentary: Revelation (Tyndale, 2000), p. 23.

[6] John MacArthur, Revelation: Volume 1 (Moody Press, 1999), p. 61.

[7]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Revelation (Loizeaux Brothers, 1991), p. 41.

[8] Ray C. Stedman, Understanding Revelation: God’s Final Word (Discovery House, 1991), p. 29.

[9] Lehman Strauss, Revelation (Loizeaux Brothers, 1964), p. 39.

اضف تعليق


نأمل أن يكون هذا المورد قد بارك لكم. إن خدمتنا تُمكّنها صلاتك ويتم تمكينها من خلال دعمك المالي.
انقر هنا لأحداث فر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