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薪日!
发薪日!
脱离了罪的国度(第六部分)
罗马书6:21-23
引言
1914年的夏末秋初,有一个名叫厄内斯特·沙克尔顿(Earnest Shackleton)的冒险家,与另外二十七人一起离开了英国。他们乘坐了一艘名为“忍耐号”(Endurance)的轮船,计划航行一段时间,在预定的地点下船,然后徒步穿越整个南极洲。
然而,到了1915年的1月,当他们的船距离陆地,也就是距离他们徒步旅行的起始点不到一百六十公里时,他们的船被一片冰原困住了。不仅如此,那一个将整艘船包裹起来的大冰块儿,把他们带得反而离陆地越来越远了。
就这样,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们在那艘被冰原牢牢困住的船上,又不得不生活了八个月的时间。他们原本幻想着脱离冰原,继续航行,可谁知道,厚厚的冰层最后将整艘船“折断”了,就像人把一根树枝折断一样。他们的船沉进了海里。靠着他们在最后关头抢救出来的物资,沙克尔顿一行人又在冰原上生活了五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前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忍受着恶劣的生存环境,无助地在这座“冰雪监狱”上飘荡着。
到了第二年春天,当周围的冰雪开始融解时,沙克尔顿和几个人终于可以乘坐着当时抢救下来的救生艇,出发求救。他们最终抵达了附近的南乔治亚岛(South Georgia)。几个月后,沙克尔顿又回到了冰原,并最终救出了剩下的几位船员。
沙克尔顿终身未能实现徒步穿越南极洲的目标。事实上,没过多久,他就在南乔治亚岛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
沙克尔顿的故事其实可以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一位作者就曾将困住了沙克尔顿的“冰原”与“罪”作了三个方面的比较。这三个方面是:
- 罪会把你带到你从未想去的地方;
- 罪会让你滞留比预期更长的时间;
- 罪会让你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当沙克尔顿“被囚禁”在那个冰原上时,他曾写下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的船已经无力回天了,现在,无论冰原得到了什么,都一定会牢牢地掌管着它所得到的一切。
说得真好!无论冰原得到了什么,都一定会牢牢地掌管着它所得到的一切。
那么罪呢?其实也是一样的,无论罪得到了什么,都一定会牢牢地掌管着它所得到的一切!
罗马书的对比:作罪的奴仆,或作神的奴仆
这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所要传达的信息:你要么是罪的奴仆,要么是神的奴仆。如果你属于罪,那么你将永远属于罪。但如果你属于神,那么你将永远属于神。
请大家翻开《圣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罗马书6:21-22的经文:
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什么果子呢?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但现今,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那结局就是永生。
在整封信中,保罗似乎一直都在将不同的事物进行着对比。在之前的经文中,他已经对比了:
- 两条道路;
- 两种福音;
- 两个亚当;
- 两个主人;
- 两种“奴隶制”;
- 两个国度。
“益处”或“果子”的对比
接着,在第21-22节的经文中,保罗又进行了几种对比。保罗首先谈到了两种“益处”或“果子”的对比。保罗在第21节使用了“果子”一词:
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什么果子呢?……
在第22节,保罗再一次使用了这个词:
……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
保罗在此对比了两种“益处”或“果子”。其中一种是第21节中“罪的果子”,另一种是第22节中“救恩的果子”。保罗告诉我们:罪的果子是死,而救恩的果子是永生。
良心的对比
另外,在这节经文中,保罗还提到了一个几乎被我们的社会意识遗忘了的词,那就是“羞耻”。保罗在第21节写道:
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
事实上,这句话也隐含着一个对比,也就是世人的良心与信徒的良心之间的对比。具体而言,世人的良心不以自己的罪为耻,而真信徒的良心则会以自己的罪为耻。真悔改的最大的证据之一,就是一个人不再为罪辩护,而是以罪为耻。
在罗马书第一章,保罗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堕落社会的败坏情景。这样的社会将在其罪恶满盈的顶峰遭受毁灭,也就是当整个社会为罪和罪人辩护时,为离经叛道的行为喝彩时,对不正当的行为无限宽容时,为邪恶的举动发声辩解时,鼓励人们表现出骄傲和自负时,为各样的不忠、自私和残暴幸灾乐祸,并且当整个社会宣称,只要你不会被起诉,那么贪婪就是好的,欺骗也是可被接受的行为时,当它将物质主义奉为新的宗教,又将那些用木头、石头、塑料和各种金属制成的偶像奉为神明时,到这样的时候,这个堕落社会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对于这种被罪恶的国度所奴役的社会,保罗在罗马书1:32将它的结局归结为:
他们虽知道神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世人其实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保罗也在这节经文中提到了他们对善恶的那种与生俱来的直觉,或者说,这是神内置在人心中的知识。可即便如此,那些被罪所奴役的人还是不能承认他们是不自由的,唯恐他们的罪疚感刺穿了他们不信的盾牌。总之,他们仅有的那点罪疚感,还无法让他们在造物主的面前屈膝跪拜。
保罗在写给腓立比信徒的信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即不信的人实际上会将他们可耻的行为当作荣耀。他在腓立比书3:19写道:
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
然而,可悲的是,这些人在难以填满的罪的沟壑中疯狂地奔跑着!他们不断地犯下越来越多的罪,而这些罪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罪疚和羞耻感。
一位女演员的悲剧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位女演员曾因与另一位女演员有同性恋关系,而频繁登上报纸头条。她后来虽然离开了那个女演员,并嫁给了一个男人,但在不久前,这位女演员向记者吐露说,她从幼时起,就一直受到父亲的虐待,直到她十二岁的时候才停止。她还说:“在我的生命中,我做了很多事情,试图摆脱那些曾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酗酒、抽烟、吸毒、滥交,我想尽一切办法,摆脱我生命中的羞耻感。”
很可悲,当这位女演员努力想要逃避罪疚感和羞耻感时,她的罪疚感和羞耻感反而愈发增多了!她身边的朋友、媒体、她所处的圈子和其中的八卦新闻似乎都在对她说:“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伟大、美好的,可以被接受,是成熟、先进和无比正确的,所以就放手做你想做的事吧!”
先知耶利米就曾形容过,他所处的那个社会就已经失去了“脸红的能力”(耶利米书 8:12),也就是羞耻的能力。换言之,那时的社会不再为他们的不义而感到脸红羞愧。
神的话语从未告诉我们要逃避羞耻,反而要接纳你的羞耻,接纳你确实有罪的事实,并把你的罪疚感和羞耻感带到基督的十字架前,因为这能彰显并颂扬神的恩典。
事实上,我们都要像最终经历了复兴的以斯拉一样祷告。他在以斯拉记9:6及8节那里写道:
……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为我们的罪孽灭顶,我们的罪恶滔天……现在耶和华——我们的神暂且施恩与我们,给我们留些逃脱的人,使我们安稳如钉子钉在他的圣所,我们的神好光照我们的眼目,使我们在受辖制之中稍微复兴。
弟兄姊妹们,不管这个世界告诉你们要逃避什么、掩饰什么或忽略什么,千万不要低估了羞耻感中所隐藏着的敬虔的能力,因为根据保罗的说法,对罪的羞愧恰好是真救赎的果子。
作为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教导他们有关羞耻的现实。我们可能偶尔需要对他们说:“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或者“我替你感到可耻!”
总之,要把“敬虔的羞耻”的价值教导给你的孩子。
每当谈到这个话题时,我都不禁想起劳埃德·斯特芬(Lloyd Steffen)在《基督教世纪报》(Christian Century)中报道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时常被人提起,而且是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King Frederick II)的执政期间。有一次,腓特烈二世在柏林(Berlin)探查监狱。看到国王到来,监狱里的囚犯都努力向他证明自己是被冤枉的,当所有囚犯都在辩解自己的清白时,只有一个囚犯一言不发,静静地坐在监狱的角落。国王看到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并且似乎对所有的骚乱视而不见,于是,国王问他为什么被关进了监狱。他回答说:“持械抢劫,国王陛下。”
国王接着问:“那你认为自己有罪吗?”
他回答道:“是的陛下,我罪有应得。”
于是,国王转身命令身边的卫兵说:“快把这个有罪的人放出去,我可不想让他把监狱里这些无辜的人玷污了。”
同样的,那些愿意承认自己的罪疚感和羞愧感的人,一定会发现神的恩典,并一定能从罪恶的监狱中被释放出来。
“发薪日”的对比
现在,保罗将用第六章的最后一节经文,也就是用最后一句总结陈述,将他的系列对比推向高潮。请大家一起来看第23节的经文: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在和合本圣经中,这节经文有29个字,在希腊原文中,这节经文有19个字。这节经文被无数主日学的孩子们牢记于心。几个世纪以来,这节经文也一直是福音手册和研经材料的关键经文。在十九世纪末,查尔斯·哈登·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就称这节经文是真理的金句,值得书写在天空。
对此,我无比赞同。事实上,这节经文总结了保罗在罗马书前六章中的全部福音内容。
因此,不要忽略了这节经文所提供的几种对比:
- 罪的工价与白白得来的恩赐;
- 罪与神;
- 死亡与永生。
福音的“坏消息”
保罗在第23节那里所传递的伟大的总结,居然是以一个坏消息作为开始的。事实上,几个世纪前,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就曾非常正确地说过:“在福音成为一则好消息之前,它必须先以坏消息的形式展现。”
罪的工价就是死!保罗丝毫没有规避这个问题。换言之,那些没有得到神饶恕的罪人,终有一天会收到应得的“薪水”。这节经文的意思其实是:那些没有得到救赎的人,每天都会“领薪水”,不仅如此,在他们生命的尽头,还有一笔巨大的“年终奖”,会一次性支付给他们。
事实上,“工价”(wages)所对应的希腊词为我提供了很多灵感。这个希腊词指的是每天分配给罗马士兵的口粮,这是罗马军队中的日常货币。
有时,罗马士兵的军饷是盐。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货币,士兵可以在市场上用盐换取其他的食物。事实上,我们常说的“一个人需要胜任他的工作”,或者“人要配得他所得到的盐”,就是源自这种古老的做法。
正如士兵每天都会得到军饷一样,保罗说,不信的人每天也会得到相应的罪的“报酬”!
我想我们都知道,不信的人终有一天会经历肉身的死亡。同时,根据神的话语,不信的人还要经历第二次死亡,那就是在地狱里与神永远地分离。在这节经文中,也就是在罗马书6:23,保罗不仅说罪人最终要与神分离,而且死亡也要成为他们的“日常体验”。
就比如说:骄傲会以其自私和傲慢,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向死亡。欲望会摧毁美德,并会像癌症一样扩散开来,进一步摧毁个人的正直。而各种上瘾,无论是对某种食物、饮料还是毒品的上瘾,最终都会让人自我毁灭。此外,懒惰会摧毁机遇和抱负,嫉妒会摧毁知足,贪婪会摧毁高尚,等等等等。
由此可见,罪就是一个小偷,它从不给予什么,只懂得豪取强夺。罪:
- 从神那里偷走了真信仰;
- 从基督信仰中偷走了超自然的工作;
- 抹去了《圣经》的权威;
- 将神从教育体系中“赶了出去”;
- 把道德从文学中抹去;
- 把美德从艺术中抹去;
- 把伦理从商业活动中抹去;
- 从婚姻中偷走了夫妻之间的忠贞;
- 从雇佣关系中将诚实抹去;
- 把真理从政治中抹去;
- 把神创造宇宙万物的事实从科学中抹去,等等。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而现在,罪的工价就是死!
不仅如此,在经历了肉身的死亡之后,还有“年终奖”,即最后的“发薪日”,也就是永恒的死亡。根据《圣经》,永恒的死亡是如此的可怕,以至于人类都选择故意忽视它。它是如此的恐怖,以至于许多基督徒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许多传道人也不愿在讲台上展开有关它的讨论。它就是永恒的地狱,永恒的死亡。
拉维·撒迦利亚(Ravi Zacharias)最近说了这么一段话:
《圣经》清楚地表明,人被永远地定罪了。霍奇(Hodge)在他的神学著作中阐明了,在整本新约圣经中,没有哪个希腊词比“地狱”(hell)一词更强调“永恒”(eternal)的内涵。与此同时,莱昂·莫里斯(Leon Morris)在他的《希腊研究手册》(Greek companion)中也强调了,“永恒”这个词指的是一个永远都不会结束的时代。而另一位解经家在他所写的《普世的归宿》(A Universal Homecoming)一书中写道,在希腊文中,用来描述地狱永恒性的词,也有六十四次被用来提醒我们天堂的永恒性。换言之,地狱是一种永恒、无止境、有形且无比真实的与神分离的状态,正如天堂是一种永恒、无止境、有形且无比真实的与神联合的状态一样。
而如今,有关地狱的谈论变得无影无踪了。作为许多人未来的归宿,似乎地狱已经成了一个让世人感到不舒服的话题,甚至是人们想象出来、虚无的存在。然而,《圣经》却说它是无比真实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启示录20:11-15对地狱的描述: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查尔斯·司布真牧师,曾用以下这段文字描述了这个火湖的恐怖程度:
在地狱的里面,有真正燃烧着的火,就像你有一副真正的身体一样。只不过,这样的火只会折磨你,但不会将你完全吞噬。神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让你的身体做好准备,那就是永远燃烧,但不会被火吞噬。你的神经被灼热的火焰烧得生疼,但却不会因着火的肆虐而变得麻木,刺鼻的烟雾会灼烧你的肺部,让你的呼吸窒息。到那时,你虽呼求着死亡的怜悯,期望它能让你痛快淋漓地死去,但死亡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到来。
难怪但丁(Dante)在《地狱篇》(Inferno)中写道:地狱之门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进入此地的人,把你一切的盼望都放弃了吧!”
无论罪得到了什么,都一定会牢牢地掌管着它所得到的一切!
你可能会说:“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亲爱的朋友,或许你会振振有词地争辩说,神在不发出任何警告的前提下就把你扔进了地狱,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但保罗明明已经在这节经文中发出了明确的警告!他说:“罪的工价乃是死!”
福音的“好消息”
以上就是福音所要传达的坏消息。那么大家准备好听福音的好消息了吗?这个好消息就记载在接下来的第23节中: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那么,请选择你要服侍的主人吧!是罪?还是救主?你虽然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主人,但你可无法改变这份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罪会给你带来永远的地狱,而救主会给你带来永恒的天堂。
那么你要如何得到这份礼物呢?保罗说,这是“神的恩赐”。
另外,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说“工价”,对吧?为什么呢?因为天堂不是某种形式的“薪水”,进天堂可不是赚来的。我们或许会因为犯罪而“赚到”下地狱的资格,但进天堂完全是来自神的恩赐。
换句话说,你唯一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配得”进入的地方,就是地狱。
你不能靠着自身的努力进入天堂,因为天堂是一份来自神的礼物和恩赐。
顺便说一下,“恩赐”(gift)所对应的希腊词是“charis”,在整本新约圣经中,这个词均被翻译为“恩典”(grace)。因此,这节经文也可以被直译为:“惟有神白白赐下的恩典是永生”。
在新约圣经中,“恩典”通常指的是:你和我领受了一些我们原本不配得到的东西。然而,“罪的工价乃是死”。事实上,我们都会至少经历一次死亡,即肉身的死亡,因为我们都犯了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该死”!
但在经历了肉身的死亡后,信徒不会再经历永恒的死亡,而是会直接上天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配得吗?不是的,是因为神向那些信靠耶稣基督的人彰显了祂的恩典。
这也正是这节经文所强调的重点,即:
……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
神的恩典不是藉着孔子(Confucius)、穆罕默德(Mohammed)、克里希纳(Krishna)、马利亚(Mary)、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或佛祖(Buddha)而来的,它完全是藉着神完美的羔羊而来的。祂来到这个世界,为要寻找并拯救那些失丧的人。神的恩典是藉着耶稣基督而来的。
在整本罗马书中,耶稣基督一直都是最为核心的主题。比如:
- 罗1:4:神的福音是藉着耶稣基督死里复活的大能传播开来的;
- 罗3:24:神的恩典是藉着在基督耶稣里的救赎赐给众人的;
- 罗3:26:神使那些信靠耶稣的人称义;
- 罗4:24:我们因主耶稣的缘故,从死里复活,并算为义;
- 罗5:1: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神和好;
- 罗5:9:当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基督就已经为我们死了。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既靠着祂的宝血称义,就更要藉着祂免去神的忿怒;
- 罗5:17:那些领受了丰盛的恩典和公义的恩赐的人,都要因耶稣基督在生命中作王;
- 罗6:11:你们向罪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看自己是活的。
然后,到了第23节,我们又读到:
……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正如使徒行传4:12告诉我们的: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因此,若否认基督的名,就会经历永远的死亡!
若相信基督的名,则会得到永生!
结论
简·戴维斯(Jan Davis)是一名专业且经验丰富的跳伞运动员,她曾参与过一项名为“低空跳伞”(BASE jumping)的极限运动。这项运动主要是从悬崖或高塔等固定物体上,一跃而下。可就在几年前,她在进行一次低空跳伞时,不幸坠落身亡。
我最近读到了有关简不幸遇难的记述。当时,她和其他一些人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 in California),他们从九百一十四米高的花岗岩悬崖上进行低空跳伞。事实上,她和其他跳伞者都知道,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进行低空跳伞是非法的。这项法律之所以被制定出来,是因为在这个国家公园,已经发生了六起因低空跳伞而死亡的事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当时就是在那里抗议公园限制跳伞的规定,而且他们在那里进行低空跳伞,就是为了证明这项运动是安全的。换言之,他们既知道风险,也明白法律的规定,可还是无视任何警告。
最终,简·戴维斯因降落伞未能正常打开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重重地砸向地面前,她在空中坠落了将近二十秒钟的时间。当时,她的丈夫正在拍摄她跳伞的全程,因此这一切都被记录了下来。
同样的,如今有许多人,甚至包括在座的一些人,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无视一切警告,可以违反神所规定的有关生命及死亡的法则。
事实上,所有人都还在坠落的过程中,还没有落在神刚正不阿、坚定且圣洁的公义之上。总之:
- 罪会把你带到你从未想去的地方;
- 罪会让你滞留比预期更长的时间;
- 罪会让你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但现在还有机会来经历神的“charis”,也就是祂的恩典,这份永生的礼物。
在使徒行传16:30那里,来自腓立比的狱卒问使徒保罗说:
……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保罗在第31节回答他说: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直到如今,这一答案没有改变。
就在几年后,在使徒保罗即将荣归天家前,他又将这一答案书写为: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人如果无视祂……
违背祂……
拒绝祂……
不信祂……
就将面对永恒的地狱。
但人如果接受祂……
拥抱祂……
领受祂……
信靠祂……
就能进入永恒的天堂。
亲爱的朋友,今天就选择相信祂吧!这样,在那即将到来的“发薪日”,你就不再需要面对罪的“年终奖”了,而是将经历属天恩典的现实。你将永远生活在我们救主的国度里,并将从罪恶的国度中,被永远地解救出来!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