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变!
转变!
第一个亚当和第二个亚当(第三部分)
罗马书6:1-2
引言
一位年轻人深夜打电话给他的牧师,问他第二天早上是否可以和他见面。于是他们约好了第二天在附近的一家餐厅共进早餐。
到了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如约在餐厅坐下时,这位年轻人告诉了牧师一个坏消息。原来他最近和公司的一位女同事一起出差,结果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他其实早就看到了这种事情的苗头,但却没有保护好自己。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名男子问他的牧师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在他的牧师开口说话之前,这位年轻人满脑子都是他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一想到他们的生活可能会被他的罪行冲击得支离破碎,他就完全无法冷静地思考。为了引导这位年轻人从《圣经》的角度来思考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牧师要求他先听完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再一一回答。
牧师问他说:“你愿意祷告,祈求神饶恕你的罪吗?你愿意向那个女人承认你的罪,并告诉她你们之间再无瓜葛了吗?你愿意向你的妻子认罪,并请求她的原谅吗?在危及你的妻子和你们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健康之前,你愿意接受HIV的检测吗?”
说出来可能大家不信,这位年轻的商人全程面无表情且不置可否地听完了每个问题。在听完牧师的问题之后,这位年轻人把他面前的早餐推到一边,然后靠在座位上说:“我不是来让你问我这些问题的,我是来找你寻求恩典的。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
反律法主义(antinomianism)
我相信,如果你称那位商人为“反律法主义者”(antinomian),他一定会气急败坏地问:“那是什么意思?”
然后当你向他解释说:“‘反律法主义者’指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认为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神的恩典总是无比广大。”那么,他可能会对你说:“好吧,或许我就是这样的人。”
相信在我们中间,没有人愿意被归类为这种人。事实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太理解“反律法主义”这个词的含义,只知道它听起来不怎么好听。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每一代教会中都有许多反律法主义者,只不过他们自己也不愿意承认罢了。
而这种“反律法主义”,或者“因着神的恩典而认为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观念,或许正是如今基督徒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持有这一观念的人会非常正常地参加教会聚会,参加诗班,甚至在主日学帮忙,但他们的生活却与世人无异。他们的衣着、言谈、购物、玩笑、工作和娱乐都与不信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他们在教会中的影响力越大,那么教会就会变得越像这个世界。
这些人觉得,神的恩典就是他们犯罪的“免死金牌”。正如一位作者最近指出的那样:美国的主流教会如今就充斥着反律法主义。
犹大在他的书信中对这样的人发出了严厉警告。请大家一起翻到犹大书,第4节说:
因为有些人偷着进来,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罚的,是不虔诚的,将我们神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且不认独一的主宰——我们主耶稣基督。
在过去的一周或一个月里,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我知道我现在所做的是有罪的,如果不是因着神的恩典,我就真的有大麻烦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都是有罪的,如果不是因着神的恩典,我们都有大麻烦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我等一下会向大家解释为什么。
神的恩典:犯罪的自由还是不犯罪的自由?
我们今天要做的,其实就是提出并诚实地回答一个问题。然后,我祈求神的灵会用你最诚实的答案来震撼你的心,如果需要的话,祈求神的灵能把你心灵的面具摘下来,让你看清你最真实的面目。
这个问题就是:恩典是犯罪的借口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问过了。每个时代的教会都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记录在罗马书6:1,请大家一起打开《圣经》,来看看保罗在这节经文中问了什么问题。保罗在罗马书6:1说:
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样,怎么说呢?”这句话理解为:“那么,你会对这种说法说些什么呢?”
很明显,这又把我们带回到了罗马书第五章的结尾部分,保罗在罗马书5:20那里说了一句令人无比震惊的话:
……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
换句话说,无论罪在哪里一宗接着一宗地堆砌如山,恩典仍能压倒这一切的罪!
似乎罪堆砌得越高,恩典就比它更高。罪越多,恩典就更多。有更大的罪,就有更大的恩典!因此保罗才会问:“那么,你会对这种说法说些什么呢?”
保罗很清楚那些持反律法主义的人会说什么,他们会说:“哦,我想我们可以继续犯罪,好让恩典显得越来越多。”
弟兄姊妹们,这就是反律法主义。持有这样观念的人会说,既然神各样的属性都能彰显祂的荣耀,那么祂恩典的属性也一样可以使神得荣耀。而且,既然祂的恩典在我们犯罪的时候能得到彰显,那么就让我们疯狂地犯罪吧!这样,神的恩典和属性就会更多地被彰显出来了!因此,让我们“给神一个机会”吧!让祂显明祂是何等的慈爱!
对于这样的说法,你可能会说:“我可不会这么想!”
哦,是吗?那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就是“我知道这么做是有罪的,但神会原谅我的,因为祂满有赦免!”
史上最有名的反律法主义者,我想大家都应该对他有一些了解,他的名字是拉斯普京(Rasputin)。他的真名叫格里高利(Grigory),但当地村民给他起了拉斯普京的绰号,这个名字的俄文意思是“放荡和不道德”。
在拉斯普京二十二岁时,他只身前往希腊,进行了一次灵性的朝圣。在那里,他受到了一支名为“弗拉格伦特”(Flagelents)的反律法主义异端的影响。信从这个异端的人认为:犯罪是得救的必要条件,犯的罪越多,所得到的救赎就越有保障。
两年后,拉斯普京以一个“神秘圣人”的身份,再次出现在了他的村庄中,并马上以他非同凡响的医术和放荡不羁、不道德的行为模式,为人们所熟知。那时,他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反律法主义。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各种不道德、放荡和酗酒中变得筋疲力尽,因为在这种筋疲力尽的状态下,人才会成为神恩典的领受者。
最后,拉斯普京来到了圣彼得堡(Petersburg),并觐见了当时的沙皇尼古拉(Csar Nicholas)和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在那时,沙皇夫妇正为他们得了血友病的儿子倍感苦恼。似乎拉斯普京的出现改善了他们儿子的健康状况。最终,作为沙皇的一位亲密且值得信赖的朋友,拉斯普京也混入了皇室的圈子。
即使当皇室面对着有关拉斯普京的不道德行径以及经济丑闻的指控时,皇后亚历山德拉仍亲自为他辩护,而且拒绝采取任何行动。这也使得坊间开始流传,他们二人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尼古拉亲自指挥军队,把皇后亚历山德拉和拉斯普京二人留在后方。由于沙皇出征,他们二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在拉斯普京的主导下,国家的一些政要被流放,他恶毒的亲信被提拔,俄国的经济和民众士气跌入了谷底。不久之后,首都爆发了骚乱。政府官员们秘谋暗杀拉斯普京,最终,他们在他的酒里下毒,并将他扔进河里淹死。
然而,他的胡作非为已经对俄罗斯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沙皇尼古拉和亚历山德拉皇后在民众中的威信尽失。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就在三个月后,沙皇尼古拉及其家人被那些称为“布尔什维克”(Bolshiveks)的俄国叛军残忍地杀害了。随后,一个绰号为列宁(Lenin)的革命领袖填补了国家王权的空缺,他也带来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communism)的新思想。
一位历史学家曾写道:如果没有拉斯普京,就不会有列宁。如果没有列宁,无神论的共产主义就不会在整个帝国传播开来。
弟兄姊妹们,在这场悲剧中,虚假的神学先是欺骗了一个人,然后又欺骗了一个皇室,接着是一个信奉神秘主义的社会,最终为无神论的共产主义打开了一个破口,使其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统治了近十亿人口。
现如今,美国的主流教会已经抛弃了符合《圣经》的正统神学,而那些邪恶的人正霸占着最高权力。亲爱的朋友,如果反律法主义可以欺骗一个人,然后影响一个政府,并最终欺骗了这么多人,那么对你来说,它或许也能形成真实的危胁!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我知道我现在正在犯罪,但我相信神会饶恕我的。因为我的神真伟大!我知道我不该看这个、说那个、做这个或计划那个,但神是满有恩典的神。祂的恩典奇妙无比!”
我再问一遍:恩典是犯罪的借口吗?你的自由是不犯罪的自由?还是肆意犯罪的自由?
保罗所暗示的不就是“罪虽增多,但恩典超越了我们所有的罪”这个意思吗?我们甚至能在赞美诗中找到这样的歌词!难道我们唱的是异端的诗歌吗?
保罗在罗马书6:1问道:“你会对这种说法说些什么呢?”难道我们真的要继续活在罪中,或者按照原文动词的意思,真的要去“实践、坚持和活”在罪的里面,好让恩典增多,好让人们看到神恩典这一伟大的属性吗?难道真的要这样吗?
对此,保罗的回答是什么呢?他在罗马书6:2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
断乎不可!……
他在第15节也说:
这却怎么样呢?我们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吗?断乎不可!
当代译本把“断乎不可”翻译为“绝不可以”,其他几个中文译本翻译为“绝对不可”。而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的译本把它翻译成了“痴心妄想”。换一种说法就是“想都别想!”这是我母亲的“译法”,她就经常对我们使用这个词!
关于神恩典的三个问题
保罗在罗马书6:2接着说:
……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我相信,在这句话中,保罗实际上提出了三个问题。这是三个保罗认为可以及时阻止我们的问题,也就是阻止我们走在破坏恩典的真谛、扭曲对圣洁生活追求的错误道路上。这三个问题是:
- 你是不是忘了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
- 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谁?
- 你是不是忘了你是属哪里的?
保罗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不是忘了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
请大家再来看一下第2节后半节的经文:
……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换句话说,保罗其实是在说:“你难道忘了,对罪而言,你已经死了吗?你其实没必要一有机会就犯罪,因为对罪而言,你已经死了!”
事实上,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中,经常使用类似的说法,比如:
- 第3节:……我们……受洗归入他的死……;
- 第4节:……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
- 第5节: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
- 第7节: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
- 第8节: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
- 第11节:……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
由此可见,保罗一遍又一遍地说,对于罪而言,我们已经死了,已经完全“死透”了。
“向罪而死”的五种解释
那么,保罗所说的“对罪而言,我们已经死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明明仍然在罪中挣扎着,可按照保罗的说法,我们不是已经对罪死了吗?怎么还能在罪中挣扎呢?
就这个问题我要给出五种解释,其中四种是错误的解释,如今常见于我们的教会中。事实上,我们多多少少都受到了这几种错误解释的影响。
第一种错误的解释是:对于罪的诱惑而言,信徒已经死了。
其实只要读一读保罗写给那些已经归信了基督、但仍然被引诱犯罪的信徒的信,就很容易发现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了。
在下一章,也就是罗马书7:19-20以及24节那里,保罗教导说:
……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虽然对于罪而言,我们已经死了,但我们的“死尸”,也就是我们的肉体仍会给我们带来各样的麻烦,因此,对于罪的诱惑而言,我们其实还没有死透。
第二种错误的解释是:作为信徒,我们应该每天都向罪而死。
有人觉得这种说法有其存在的正当空间。的确,“圣洁运动”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把老我钉死在十字架上,并以此作为过“得胜的基督徒生活”的秘诀。
可问题在于,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是错误的。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是人的努力,而不是神亲自的工作。此外,这种解释的概念也是错误的,因为人最不可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钉死在十字架上。最后,保罗在这节经文中所使用的动词时态,也证明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保罗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每天都向罪而死”,而是说:“对罪而言,我们已经死了。”
正如我们都在亚当里犯了罪(过去时),因此我们也都在基督的里面死了(过去时)。作为人类的始祖,当亚当犯罪时,我们在他的里面犯了罪。同样的,作为新造之人的首领,当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时,在祂的里面,我们也已经死了。
第三种错误的解释是:信徒的罪性已经被根除了。
这种解释强调的是:信徒在公义上已经完全了。这种解释的错误之处,就在于它混淆了“基督的完全”与“我们的完全”这两个概念。而且,这种解释还忽视了许多《圣经》当中的应许,就比如约翰一书1:9那里的应许: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请大家注意,这节经文可不是写给非信徒的,而是写给信徒的,可见信徒仍会犯罪,也就是说,信徒的罪性并没有被完全根除。
第四种错误的解释是:信徒藉着离弃不犯罪,就可以向罪而死。
换句话说,基督徒只要能在他的天路历程中,达到某种可以“离弃不犯罪”的特殊阶段,那么他其实就已经是向罪而死了。虽然信徒确实应该断开与罪的牵连,并努力远离每一个罪的试探,但这种解释的出发点同样也是人的工作,而非神的工作。
出于神的旨意,所有信徒都在基督里死了。同样,出于神的旨意,所有信徒都在亚当里犯了罪。当基督从坟墓中复活时,神把我们放在了基督的里面。祂让我们与基督联合,用祂的圣灵为我们施洗,使我们归入基督的身体。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做的,都是神为我们做的。当我们领受了永生的恩赐时,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神赏赐给我们的礼物。
第五种解释,同时也是我认为与保罗书信最为一致的解释是:对于罪的统治而言,信徒已经死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罗马书5:21的经文: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
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是:这样,就像罪藉着死亡掌权,恩典也照样藉着义掌权,使人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进入永恒的生命。
换句话说,在基督的里面,也就是在新造之人的首领的里面,对于罪的统治,或者说对于罪的“掌权”及“作王”而言,我们已经死了。
“掌权”或“作王”(reign)一词的意思是“权力和控制”。当一个人尚未来到基督面前时,掌管和控制他的就是“罪的掌权”。而当人相信基督时,“恩典的掌权”就接管了他们的生命。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比喻来想象一下这两种“掌权”的不同之处:
假设你在一艘海盗船上,船长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在一次海上袭击中虏获了你和其他许多人。他把你们当动物一样使唤。然而,来自你们国家的战舰及时赶来营救,他们与海盗船开战,并最终夺取了控制权。战舰的士兵释放了你和其他的俘虏,指挥官也把那个邪恶的船长锁在了甲板下面,扬帆返航。在返航的途中,那个被关起来的船长还从甲板下面大声命令你、威胁你,并告诉你做这做那。事实上,如果你愿意的话,你还可以服从他的命令,但你不必再无条件地服从他的命令了,因为他已经不再是你的船长了,所以你不必再无条件地服从他的命令。
保罗在歌罗西书1:13写道:
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
事实上,在我们的过去曾发生过一些永久性的事件。正如我们在始祖亚当的里面犯罪了一样,当新造之人的首领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时,我们也在祂的里面死了。如今,如果我们说我们必须犯罪,那就否定了恩典的真理;如果我们说我们不会再犯罪,就是否认了对恩典的需要;而如果我们说我们不必再犯罪,那就是理解了恩典的大能。
因此,保罗在这里告诉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罪曾经掌权,但现在对罪的权势而言,你已经死了,你现在是在恩典的统治之下。
所以,我们是不是忘了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了?
保罗的第二个问题是: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谁?
我们再来看一下罗马书6:2后半节的经文:
……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事实上,许多《圣经》译本都忽略了保罗在这里强调的重点,那就是:“我们既然已经有了新的身份,怎么还能继续生活在罪中呢?”或者,保罗其实是在说:“你们是属于万王之王的人,为什么还要沉湎于这么肮脏的地方呢?”
换句话说,真正的信徒不能再活在罪中,这是因为在罪中信徒不再有“家”的感觉。事实上,那些不断长进的信徒非常明白罪的卑劣,总之,他们痛恨罪的一切味道、气味和感觉。
在我读过的一本牧师杂志上,有一位牧师投稿了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其中讲述了他们在俄勒冈州(Oregon)的一所中学所遇到的问题。那所学校的一些女生开始使用口红。当她们在洗手间涂完口红后,她们居然把大大的唇印留在镜子上,而且这种做法成了一种时尚,结果学校女洗手间里的镜子上随处可见乱七八糟的许多唇印。
最后,这所中学的校长决定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划,并告诉了学校保洁员具体要怎么做。接着,她把那些经常涂口红的女同学叫到了女洗手间,她和学校保洁员要一起给她们一个教训。当这些女生都来了之后,她向她们解释说,这些唇印给每天都要擦拭镜子的保洁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件事上,这原本是完全没必要的。最后,校长要求她们立即停止这种行为。
当然了,这些女生表现得不以为然。事实上,因为被莫名其妙地叫来受训,她们的脸上也写着各种不满。就在这时,校长告诉这些女生说,她想让她们知道把这些镜子擦干净需要花多长的时间。然后,她请保洁员向这些女生展示他是如何擦拭这些镜子的。只见这名保洁员拿出一个长柄刷,把它直接伸进身边的一个脏马桶里,然后开始擦镜子。从那以后,镜子上的唇印就彻底消失了。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忘记印刻在我们嘴上和心上的印记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的身份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像我一样,总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别让那只狗舔你的脸,你不知道它刚刚去了哪里。”很可悲,孩子们似乎并不在乎狗狗们刚刚都去了哪儿。
说实话,我们家的狗就喜欢那些脏兮兮、甚至看起来有点恶心的东西!它经常在我家后院栅栏外的牧场里游荡,成群的马儿整天在那里吃草。果不其然,当它发现了第一堆马粪的时候,就跳进里面开心地打起滚来,乐在其中!不得不说,我们家的狗多少有点问题!就在几周前,有人问我说我们的宠物会不会上天堂。我的回答是:“我可不想让我们家的狗狗上天堂,因为它会把整个天堂弄得臭气熏天。我可不相信我的狗也是一名基督徒。”
狗就是狗!狗就是喜欢干那些事!
同样的,反律法主义者之所以生活在罪中,不是因为他想作为神的儿子,彰显神的恩典,而是因为他真的喜爱罪的污秽。事实上,正是因为他对罪的热爱和维护,暴露了他不是一个真信徒的事实。
因此,你是不是忘了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
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谁?
保罗在第2节中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是不是忘了你是属哪里的?
让我们最后再来看一下罗马书6:2后半节的经文:
……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在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on)的《信息本圣经》(The Message)中,他将这节经文叙述为:如果我们已经离开了罪所统治的国家,我们怎么还能住在那儿的老房子里呢?还是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早已收拾好了行李,并已经永远离开那里了?
神的羔羊救赎了我们,祂为我们的罪受苦,并付清了所有的赎价。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我们还记得罪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就不会继续犯罪了。那么,如果想到基督为我们的罪所承受的一切,岂不更能帮助我们远离罪恶吗?问题不在于罪会让你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而在于我们的救主因我们的罪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真正的信徒才不会问:“我还能犯多少罪?”而是会说:“哦,我的罪让我的救主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在谈到这一点时,约翰·派博(John Piper)牧师曾写道:
我们绝对不能让自私、淫欲或任何其他罪恶的形象或冲动,在我们的头脑中停留超过五秒钟的时间,我们要奋起反抗!我是认真的!五秒钟!事实上,在前两秒我们就要大声喊道:“不要!滚出我的脑袋!”
然后,一场真正的争战就拉开帷幕了,这是一场心灵的战争。我们务必要把一切罪恶的形象和冲动从我们的头脑中驱赶出去!
具体要怎么做呢?就是在你的头脑中想象一个“相对的”形象。这个形象必须是一个强大到使所有罪恶都瞬间窒息的形象。
例如,你是否曾在受到诱惑的前五秒钟,专注在耶稣基督受难的场景上?不妨现在就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弟兄们,你们刚刚看到了一个穿得花枝招展,让人浮想联翩的女子。现在,你们只有五秒钟的时间。要立即说:“不要,滚出我的脑袋!”
然后,立即命令你的大脑将所有的专注力都集中在十字架上为你受死的基督那里。运用你所有的思维来看祂被撕裂的后背。三十九鞭抽打下来,祂背上的肉几乎没有一块是完整的。在十字架粗糙的竖梁上,祂费力地呼吸着,每一次呼吸都会使竖梁上的木刺,径直刺入他早已满目疮痍的肉体中。
主在十字架上喘息着,因难以忍受的痛,祂时不时地发出尖叫。他试图让自己的后背离粗糙的木头远一些,而刺穿祂手腕的巨钉刺激着祂的神经末梢,这让祂再次发出了痛苦的尖叫,然后,祂本能地想用脚把自己的身体向上推,以此缓解手腕处的巨痛。但祂的双脚也被巨钉钉穿,双脚的骨头和神经相互挤压,难以忍受的痛苦让祂再次失声尖叫。没有一刻的舒缓。
祂的喉咙因疼痛的尖叫和极度的饥渴而变得异常沙哑。祂突然无法呼吸,祂以为自己就要窒息死亡了,突然,祂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喘了一口气,然后,所有的疼痛瞬间集体爆发。在极度痛苦的煎熬中,祂绝望地把头向后仰去,却正让头顶的荆棘冠冕撞在了十字架的竖梁上,荆棘的刺深深地扎进了祂的脑袋里。祂痛苦的哀嚎震耳欲聋,呜咽的声音笼罩着祂满是剧痛且伤痕累累的躯体,而每一次的哀嚎却又带来了更多的疼痛。
现在,我不再有什么罪恶的想法了,我已经到了各各他的十字架下。
结论
理解恩典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犯罪,事实上,真正地理解恩典意味着你再也不想去犯罪。
正是神的良善激励着我们悔改并过圣洁的生活。祂的恩典真是奇妙无比!
最近,我读到了两个弟兄的故事,他们建立起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督责伙伴关系”(accountability partnership),他们的故事证明了:正确地理解恩典会对一个犯罪的信徒产生何等大的影响。事情是这样的,为了改掉说脏话的习惯,保罗(Paul)开始与他们教会里的另一个弟兄定期会面,也就是建立起信徒之间的“督责伙伴关系”,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比较激进的“圣洁言语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每个星期天,保罗都要向比尔(Bill)报告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说了多少次脏话,每说一次,保罗就要往教会的奉献箱里放入五美元。在第一个星期天,保罗往奉献箱里塞了一百美元。尽管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保罗说脏话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他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那种成功,而且奉献的钱也远远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
到了第四个星期,比尔告诉保罗,他要改变下个星期的“规则”,但他就是不告诉保罗如何改变。虽然保罗很想知道,但比尔只是对他说:“相信我!这个新规则会让你花更少的钱,但也会面对更多的挑战。”
在下一个周日礼拜开始前,保罗看起来有点沮丧,显然他又失败了。这时,比尔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对他说:“保罗,这将使你付出更少的代价,但会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个新规则的名称就是,恩典。”
然后,比尔拿出了他自己的支票簿,开了一张支票给教会,写上日期,并签上了他自己的名字,只是金额那里是空着的。接着,比尔把这张支票递给保罗,说:“你还是要为你的罪付上代价,但你可以用我的账户来支付,你只需诚诚实实地填上相应的数字就行了。哦对了,顺便说一句,下周将会有更多的恩典。”
“第一周的恩典”花费了比尔五十五美元,但第二周只花费了他二十美元。到了第三周,他一分钱都没有花。事实上,比尔的恩典让保罗一下子无以应对,一想到比尔还要再因为自己的罪花费更多的钱,他的心就碎了。直到这时,保罗才终于停止了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咒骂的恶习。
在圣洁的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恩典奇妙的力量更加强大的了。
正如罗马书6:1-2所说的:
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因此,在基督里,不要忘了在你身上发生的事情。
在基督里,不要忘了你自己是谁。
在基督里,不要忘了你属于哪里。
因基督是第二个亚当,是被救赎之人的救主!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