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与雅各之间的“福音战争”
保罗与雅各之间的“福音战争”
唯信称义(第五部分)
罗马书3:27-28
引言
在十六世纪初,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神学碰撞。这场碰撞进而又引发了一场神学思想的爆炸,即使在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能感受到这场爆炸所带来的余波。但这也是一次必要的碰撞,是针对一些已经固化成为宗教生活模式的属灵和神学堕落问题的辩论和改革。这场神学碰撞是围绕着“因信称义”的定义展开的。
历史背景:关于因信称义的争论
具体来说,这场碰撞争论的焦点是称义与忏悔礼(the sacrament of penance)的关系。忏悔圣事被罗马天主教定义为“称义的第二根支柱”。第一根支柱是“婴儿洗”。
如果一个人在受洗后犯了罪,事实上,他肯定会犯罪的,那么就需要进行“恢复性的忏悔礼”。无论是在五百多年前,还是到了今天,罗马天主教仍然认为:严重的罪行会扼杀称义的恩典。因此,罪人必须做一些事情来恢复恩典,否则罪人的灵魂将会岌岌可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罗马天主教会所有的圣礼和仪式,其实都是为了让罪人不断地在神的眼中称义。罗马教会认为,救恩不是一次性的“交易”,天父不会一次性地将基督的公义赐给罪人。他们坚称,称义是一个一生之久的过程,如果你做了所有应该做的事,运气好的话,到最后你在炼狱中的时间将会是有限的,而且你的灵魂最终会升入天堂。
唯信称义与赎罪券
罗马天主教认为信徒应该做的好事之一,就是忏悔。而忏悔礼就包括了有关赎罪的问题。一次完整的赎罪包含善行、祈祷、奉献礼物、参观圣地以及舍己的行为。通过做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件或者全部,神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并会赐予忏悔者一些额外的恩典。
正是这个问题大大加剧了罗马天主教会内部的腐败。他们甚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赎罪制度,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罪人可以通过善行,包括捐献金钱礼物来进行赎罪。事实上,许多欧洲的大教堂都是通过兜售赎罪券融资建造起来的。罗马教会告诉人们说:“这就是你们获得赦免的方式,这也是你们满足神的方式,这还是你们在通往天堂的旅途中,获得更多恩典的方式。”
不难想象,人们当然都会买账的。例如,在1300年,教皇向所有连续十五天内拜访使徒墓穴的人颁发“禧年赎罪券”(Jubilee Indulgences)。当然了,你得提前买好门票才能进去。
如果你读报纸就会知道,现任的教皇宣布2000年也是一个禧年。届时,他会向所有在全欧洲的几座大教堂中接受弥撒的信徒提供赎罪券。他承诺说,在这些指定地点参加弥撒的信徒,他们未来在炼狱中的时间将会减少。
到了十六世纪,赎罪券给罗马天主教会带来了大量资金,以至于教会称其为一门“神圣的生意”。德国的一家银行机构受聘处理这一大笔钱。事实上,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Saint Peter's Basilica, in Rome)就是用兜售赎罪券的钱建造起来的。
与赎罪券的问题相关的是“圣物”(relics)的问题。德国的大教堂里陈列着数以千计的圣物,从摩西燃烧的荆棘中的一枝,到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时流下的一滴眼泪。
几年前当我在欧洲参观时,看到人们花钱去看一件最近展出的圣物。那是一千年前的一位红衣主教或主教的枯手,具体是红衣主教还是主教,我也记不清了。那只枯手用绸缎包裹着,手指上还戴着宝石戒指。据说,那些愿意花一美元来参观它的人会得到神的祝福,这祝福最终会转化为救赎的恩典,但显然,我花一美元去看它,并不是为了获得恩典,只是想看看圣物到底是什么样的。说实话,这个圣物让我恶心了一整天。
到了十六世纪初,有许多朝圣者涌入德国的一座城市中,他们通过瞻仰圣物、做特定的祷告、献上适当的礼物以获得赎罪券。因为有这么大规模的人和资金涌入,以至于这座城市的大学完全就是靠着捐赠建立起来的,这所大学就是维滕博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ittenberg)。
罗马教会给这些朝圣者的一个承诺是:如果他们来到这座城市,进行特定的祷告并奉献,他们就可以免除近两百万年的炼狱之苦。这让我不禁要问,一个人究竟要在炼狱中煎熬多久,才能最终赎完他的罪,并被允许进入天堂呢?
而且人们还被教导说,他们可以为那些已故的亲人购买赎罪券,因此,你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狂热程度。这就像是现代摩门教徒的狂热,他们同样也会花几个小时为那些已故的亲人接受洗礼。正因为他们相信可以为那些不是摩门教徒的已故亲人赎罪,因此也引发了一个庞大的家谱研究运动。事实上,他们的家谱系统在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
他们为什么要创建这个系统呢?原因就在于,摩门教徒可以根据家谱系统,尽可能远地追溯自己的家谱,然后为每个不是摩门教徒的已故亲人受洗。他们相信这样可以让那些已故的亲人上天堂,就是他们所说的三个天堂中的一个,我也不确定具体是哪一个。
当时德国的维滕博格市充满了罗马天主教虔诚的信徒,他们相信称义是可以用钱买来的。1517年春天,一位教会领袖高举着教皇的旗帜,来到了这座城市。他的名字叫约翰·泰策尔(Johann Tetzel),他是为了给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项目筹集资金而来的。
泰泽尔当时的一篇讲章被保留了下来。他在讲道时说:
你们应该知道,凡是忏悔、悔改并将捐献(款)投入箱子的人,他的罪就被赦免了……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还在那里呆呆得站着呢?为了灵魂得救,赶快跑起来吧……难道你们没有听到你们死去的父母和其他亲人哀嚎的声音吗?他们尖叫着说:“可怜可怜我吧……我们正在遭受着严酷的刑罚和痛苦,而你可以救我们脱离苦难……”
于是,朝圣者们一窝蜂地冲了上去,疯狂地抢购赎罪券。就这样,圣彼得大教堂就建成了。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与宗教改革
约翰·泰策尔在那个春天的讲道,成了压垮当时正在大学教授新约圣经的一位修道士的最后一根稻草。早些时候,他通过研读罗马书,单单凭着信心,相信了耶稣基督。这位教授的名字就是马丁·路德。
在同年的十月,马丁·路德在维滕博格教堂的门上,贴出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他是用拉丁文写下这些论纲的,本意是想与维滕博格的教师和教会领袖们开始一场关于恩典和赦免的神学讨论。
然而,一种名为“印刷机”的新发明破天荒地出现了,不过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是神的旨意。这项新技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路德原本只不过是想发起一场维滕博格内部的神学讨论,但因着印刷机的问世,他的论纲被翻译成了德文,并被大规模地印刷了出来,两周内,就传遍了整个德国。
如同干柴遇到烈火一样,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迅速引发了一场争论的风暴。这场争论最终使他被罗马教会谴责,而且他的著作也被贴上了异端邪说的标签。
在这场神学碰撞后,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了。在那些反对赎罪券,并且相信《圣经》明确教导了“唯信称义”的人的推动下,这场运动愈演愈烈。事实上,参与这场运动的信徒名称就来自于罗马,因为他们反抗罗马教会的缘故,所以他们的名字是“更正教”或“抗罗宗”(Protestants)。
一位法国的律师也领受了这场运动所宣扬的真理,对了,这场运动现在被称为“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这位律师最终在他所书写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中,将更正教的教义正式确立了下来,这些教义直接来自于《圣经》的权柄。这位律师的名字叫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加尔文写道:“因此,让我们坚信这一点,我们称义,别无他路,唯有相信……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唯独因信称义。”
唯信称义与另一种福音
弟兄姊妹们,让我感到非常吃惊的一个现象是:称义的教义在今天和在五百年前一样,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议题。
但仔细想想,不就是这样吗?早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加拉太教会就首先出现了福音被歪曲的问题。保罗在加拉太书一章6-7节那里警告他们说:
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藉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
换句话说,他们并不想创造一个全新的福音,因为那永远都不会被人们接受。因此,他们并没有创造一个新的福音,而是在说:“我们把现有的福音扭曲一下吧!使其符合我们的利益和喜好。我们不要抛弃耶稣,只要重新塑造祂的形象就好。我们建立这么一个体系,让人们需要依靠教会才能得救,不仅如此,人们还需要变得足够好才能上天堂。这样,每个人就都能文明起来了,同时这也满足了人类的天性,就是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无力自救。这样的体系反而能让他帮助神把自己送入天堂。”
保罗在第9节那里进一步说:
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
因此,这里的问题是,加拉太信徒所接受的是什么样的福音呢?或者说,使徒们所传讲的是什么样的福音,为什么这福音永远不能被改变、稀释、歪曲、妥协、隐藏和削弱呢?
请大家把《圣经》打开,翻到罗马书的第三章,让我们再次聆听保罗对救恩,也就是因信称义这一教义的描述。在第27和28节那里,保罗开始总结他在这段经文中所讨论过的有关因信称义的所有真理。请大家注意第28节的经文,有些译本用“所以”这个词作为开头,这个词的意思是“概括总结”:
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可以在前一节,也就是在第27节那里反问说:
既是这样,哪里能夸口呢?没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没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吗?不是,乃用信主之法。
这节经文中的“法”,可以被翻译为“规则或原则”。因此,这节经文的最后一句可以翻译为“……乃用信主的原则。”
换句话说,保罗在这节经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有关救赎的问题上,人有什么可夸的吗?人有什么权利能挺起自己的胸膛说:“看吧,我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事实是,人生来就不可救药地自我骄傲。圣经学者魏华伦(Warren Wiersbe)说:“人是唯一一个只要你拍拍他的后背,就会膨胀起来的生物。”而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惊人的“灵活性”,可以自己拍自己的后背。
在路加福音第十八章那里,主耶稣通过讲述法利赛人和税吏进殿祷告的故事,向我们说明了属灵的骄傲。主耶稣在第11节那里说:
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用词,因为这个法利赛人显然不是在向神祷告,而只是在自言自语。他在第11节那里继续祷告说:
……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想让你的祷告从天花板弹回来,然后落下来重重地砸在你的头上,那就模仿这个人的祷告吧!在你祷告的时候对神说:“主啊,我感谢你,我可不像别人。”
然后,在第11节最后的部分,他具体说明了自己比谁更好:
……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显然,当这个法利赛人在祷告时,他发现了当时社会上最被人鄙视的一类人,就是税吏。有些事情到现在都还是一样,对吧?
在一世纪,犹太税吏从罗马政府那里购买了开办征收所得税业务的权利,并向他们的犹太同胞征税。那时,犹太人要将自己当缴的税款上缴罗马,然而,税吏会征收更多的税款,并据为己有。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们是叛徒和贼,因为他们通常会征收高额的税款,以此来填满自己的钱包。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比谁优秀,那你肯定比税吏优秀。
这个法利赛人在第12节那里继续祷告说: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这是法利赛人瞎编的吗?不是!他一周真的禁食两次吗?是的!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交了什一奉献吗?是的!那么他有没有欺哄别人、调戏或霸占邻居的妻子呢?没有!他是个好人吗?是的!
耶稣在第13节那里接着说:
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他甚至都不敢抬头!只是捶打着自己的胸膛,并在深深的忏悔祷告中向神说:“神啊,请怜悯我这个罪人吧!”
然后,耶稣在第14节那里说:
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
这节经文中的“算为义”,与罗马书三章28节那里使用的“称义”,是同一个希腊词。也就是说,这个人被算为义,或被称为义、被赦免、被救赎了。
那个不自夸的人成了真正的信徒,而那个自夸的人只是在假装相信。
保罗在罗马书三章27-28那里其实是在说:“真信心的原则消除了属灵的骄傲。”正如保罗自己所说的:
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保罗表达得再清楚不过了,不是吗?
马丁·路德曾写道:“所有称义的人,都是白白地称义,这不归功于任何人,只归功于神的恩典。”
那么,那些反对“因信称义而非因行为称义”这一定义的人,在《圣经》中又能找到哪些证据呢?我很高兴你终于问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
保罗与雅各
有些人在《圣经》的一节经文中找到了证据,这节经文似乎与使徒保罗所说的话,完全矛盾。在有关“因信称义”的问题上,使徒雅各所写的这节经文,可能比任何其他经文都更容易引起混淆。
我们不妨把保罗和雅各所写的经文并排放在一起看一下:
保罗在罗马书三章28节那里写道: 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
雅各在雅各书二章24节那里写道: 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 |
保罗说的是“……因信称义……”,而雅各说的是“……因行为称义……”。那么到底谁是对的呢?
其实他们都是对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理解这两个人对同一主题所采取的不同的阐述方式。保罗和雅各的目的不同、背景不同、目标不同,同时神通过他们想要传达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雅各:信心的类型
雅各实际上是在谈论三种信心。其中两种信心是假的,只有一种信心是活的。
雅各提到的第一种信心是“死的信心”。死的信心是没有行为的。
请大家一起翻到雅各书第二章的14-17节,而且请大家找到第14节和第16节中相同的话,并在这句话的下面划线。这句话就是“有什么益处呢?”。
雅各书2:14-17说:
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雅各所说的这个人似乎在说:“太好了!我要上天堂了!因为我对神有信心。”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人与神毫无关系。他们说他们信基督,但基督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系。基督不在他们的心思意念中,与他们的经济和财务无关,与他们口里所说的粗俗的言语或性感暴露的着装无关,与他们的计划或事业无关,与他们阅读的材料或日程安排也毫无关系。在周日的时候,基督或许可以象征性地被他们关注一个多小时,但这就是他们的信心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了。
对于这样的人,雅各会说:“这个人的信心是死的。这样的信心并不存在,是贫瘠无果的。”
雅各提到的第二种信心,是鬼魔的信心。
请大家一起来看雅各书三章19节的经文:
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
死的信心是那种没有任何外在圣洁生活证据的信心,可以说是一种“只说不做”的信心。而第二种信心,是鬼魔的信心,是一种“只有言语却没有敬拜”的信心。
然而,请大家不要忽视这么一个事实,就是鬼魔也是相信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无神论或不可知论的鬼魔,牠们其实:
- 相信神的存在;
- 相信圣子和圣灵的存在;
- 不怀疑只有一位真神、活神;
- 不怀疑这个世界是被造的,因为牠们当时就在现场;
- 不怀疑《圣经》的真实性,因为牠们亲眼看到《圣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检验;
- 不会争论基督复活的历史真相,因为牠们曾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
既然鬼魔像基督徒一样,相信所有这些事情,那为什么牠们永远都上不了天堂呢?这是因为牠们虽然可以说出这些事情,但牠们不敬拜神,牠们不会屈从于基督的统治,总之牠们永远也不会敬拜神。
因此,雅各先描述了“死的信心”,即没有行为的信心。然后又描述了“鬼魔的信心”,即只有言语却没有敬拜的信心。接着,他要描述第三种信心,即真实的信心。
雅各描述的第三种信心是活着的信心,就是那种既有行为又有敬拜的信心!
在称义的问题上,雅各与使徒保罗有着不同的视角。但实际上,雅各和保罗是互为补充而不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如果我们不理解在保罗和雅各试图传达的信息之间的差异,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忽视这一事实。我来指出保罗和雅各的信息之间的一些不同之处,虽然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
首先,保罗和雅各的目标是不同的。
保罗是在定义称义,所以保罗的目标是给“救赎”或“称义”下定义。他是从神学的角度,将“称义”定义为“唯独信心”。
而雅各是在解释和说明“称义”。称义不是“信心加行为”,而是“产生行为的信心”。他从非常实际的角度问道:“这有什么益处?”他是想用生活来说明真实的信心。
我用我们家的一个例子来解释雅各在这里试图说明的真理。
在我们婚姻的不同阶段,玛莎(Marsha)和我先后迎接了四个宝宝的到来。结婚初期,当我还在神学院读书时,我们决定等到我们完成学业后再要孩子。然而,在神学院的最后一个学期,神非常幽默地同时给了我们两个宝宝,一对双胞胎。
这两个孩子是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贝勒医院(Baylor hospital in Dallas, Texas)出生的。我至今还记得,当第一个宝宝出生后,他立刻就哭了起来,而且声音非常大!两分钟以后,第二个宝宝也出生了,在护士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后,他也哭了起来。看到他哭,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在子宫里的位置比较高,每次宫缩时他的心率都会下降。因此,当他生出来并且开始大哭时,我们就知道他的心脏仍在跳动。不过只有在那个时候,他的哭声才是最美妙动听的!
然而,他的哭声并没有给他带来生命,只是显明了他还活着的事实。他那刺耳的哭声并没有产生生命,而只是验证了生命。
同样的,雅各也在试图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好行为并不会产生生命,而是会证明生命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基督里的信心会产生生命,而为基督做工则会证明生命的存在。
其次,保罗和雅各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保罗强调了救恩的基础,就是唯信称义;而雅各强调了救恩的果子,就是好行为,而不是只有信心。换句话说,没有果子的信心,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信心;而真实的信心是在好行为的果子里显明出来的。
那些说自己是基督徒却没有果子的人,其实是在自欺欺人。换言之,仅仅说“我有信心”是不够的。
第三,在书写各自的书信时,保罗和雅各想着的是两群不同的听众。
保罗说的是在神的眼中称义;而雅各说的是在人的眼中称义。
在神的眼中,我们只能唯信称义;而在人看来,我们需要靠行为称义。
雅各在雅各书二章24节那里阐明了他的观点:
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
换句话说,人们看不到你的信心,他们只能看到你的行为。因此,在人的面前,仅凭信心并不能使你称义。只有行为才能向人们揭示你信心的存在!
第四,保罗和雅各实际上追求的是不同的结果。
保罗希望信徒能够为自己的信心辩护;而雅各挑战信徒去展示他们的信心。
真正得救的信心与好行为无关,然而真正得救的信心是会产生好行为的。换句话说,雅各是在告诉他的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信心的实践,光有信心的宣告是毫无意义的。雅各实际上是在说,那些宣称有信心却不去实践信心的人,其实并没有活泼且真实的信心。
约翰·加尔文在十六世纪初写道:“唯独信心可以使人称义,但使人称义的信心却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
你想在神的面前称义吗?这只能来自于对基督的信。你想在人的面前称义吗?你想变得真实吗?你想让世人知道你的信心是真实的吗?那就为基督而活吧!
正如耶稣在马太福音五章16节那里所说的: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要把保罗和雅各对立起来。他们本来就是站在一起的!只有把他们放在一起,我们才能得到有关信心与行为之间全面且丰富的理解。
但当我们忽略了保罗和雅各在目标、侧重点、听众和预期结果这几个方面的差异时,我们就可能认为他们之间开启了一场有关福音的战争。
格里菲斯·托马斯博士(Dr. W. H. Griffith Thomas)在近一百年前就写道:“保罗和雅各不是不同军队的士兵,互相对抗;相反,他们是同一支军队的士兵,背靠背地对抗来自不同方向的敌人。”
保罗的敌人是“信心加上行为”,而雅各的敌人是“没有好行为的信心”。无论哪一个敌人都是致命的,都是没有果子的,都具有欺骗性,并且都在传讲着另外一种福音。
事实是,我们都是因信称义,而不是因行为称义,而那些因信称义的人都会产生好行为的果子。他们会在侍奉、荣耀和讨他们伟大的神和救主的喜悦,也就是讨他们的救主耶稣基督的喜悦的过程中,体验到最大的成就感。
而那些不愿意这样做的人,其实就是没有信心。而对于那些拥有真实救赎信心的人而言,正如保罗所写的,这样的人最高的志向,就是讨神的喜悦。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