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如今!
但如今!
唯信称义(第一部分)
罗马书3:21-22
引言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站在瑞士日内瓦市(Geneva, Switzerland)一座美丽公园里的情景。这座公园被称为“宗教改革公园”(Reformation Park),但这座城市的许多居民已经忘记了它代表着什么,以及它为什么被保留了下来。
然而,我和我妻子还是决定要好好参观一下这个公园,因为它纪念的是那些宗教改革家们的生平和事工,比如曾经在这个公园附近牧会的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还有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以及茨运理(Zwingli)。
出发当天,我们先是问了酒店服务员如何去这个公园,但他说他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个公园。然后我们又搭上了一辆出租车,并努力向司机解释我们想去哪里。
我们用我们能说的最标准的法语对他说:“我们想去宗教改革公园。”
那个司机说:“哦,宗教改革?”
我们回答说:“对,就是那里!”
于是我们出发了,但没想到,几分钟后,我们并没有抵达那座公园,而是到了“改革购物中心”(Reformation Mall)。于是,我们又试着向他解释我们想去哪儿,我们对他说:“加尔文,路德,宗教改革。”
他一边挠头,一边盯着一张旅游景点地图仔细看,然后突然说:“啊!我知道了!”
就这样,我们又出发了,这一次,他把车停在了一个古老的公园门前。这正是我们想去的地方。
我们走进了这座公园,很快就看到了一块儿纪念碑。那里有一堵十五米高的石墙,石墙上雕刻着几尊几乎和墙一样高的石像。有约翰·加尔文、马丁·路德、茨运理、贝萨(Beza)以及其他一些宗教改革家,这些人通过传讲耶稣基督福音的真理,将教会从那个黑暗的时代领了出来。那堵石墙上用拉丁文雕刻了一行字,翻译过来就是:“黑暗之后,便是光明!”(“After the darkness…light!”)
罪恶的黑暗已被揭露
有一个关键的教义,虽然几乎要被那时腐败的罗马教会遗忘了,但它终究还是荣耀地复活了。正是因为这一教义被重新点燃,由此也结束了教会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这个教义就是“惟独信心”(Sola Fide)。正是这一教义催生了“更正教会”(Protestant Church),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教”,并且直至今日,这一教义仍持续不断地将虚假的宗教与真理区分开来。
“惟独信心”涉及的是有关“称义”的问题。它回答了诸多问题,比如:“一个人该如何与神和好?”,“一个人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能上天堂?”以及“他们凭什么可以进入天堂?”
马丁·路德在十六世纪中叶曾写道:
惟独信心是教会的立身之本……若没有这一信条,教会就会沦落。称义的教义是所有教义之首,它能在神的面前使我们的良知站立得住。若没有这一条,这个世界就是彻底的死亡和黑暗。
约翰·加尔文也曾写道:
除非你明白称义的教义,否则你就失去了救恩的根基。
巴刻(J. I. Packer)曾如此阐述“惟独信心”的重要性:
“因信称义”的教义就像巨人阿特拉斯(Atlas)一样,它用肩膀扛起了整个世界,也就是救恩的全部知识。当阿特拉斯倒下时,他所肩负的一切也会一起崩塌。
因此,在我们继续研读罗马书第三章接下来的经文时,我们会发现使徒保罗在那里会解释称义的教义,这部分教导是极其重要的。
有人称这段经文是整本罗马书的中心和内核。另有一位福音派学者更进一步指出,这是整本新约圣经中最重要的神学段落。还有一位学者大胆地提出,这段经文可能是有史以来被书写下来的最为重要的一段文字。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为什么像巴恩豪斯(Barnhouse)和麦克莱恩(McClain)这样的牧师和神学家都曾写道:如果只能从整本《圣经》中挑选出几节经文,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这几节经文呢?
是不是因为这段经文揭示了我们信仰的“阿特拉斯”?我们进入天堂的权利?我们在基督里的生命和盼望的根基?在圣洁的神面前,我们的罪债被还清了?或者,是不是因为这段经文开启了永恒的天堂?
弟兄姊妹们,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段经文解释了“惟独信心”的内涵。
保罗以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词开始了这段经文的讨论。请大家一起翻到罗马书的第三章。保罗在罗马书3:21一开始说的是:
但如今……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讨论这个词的含义!但我们不会这么做!
“但”(but)这个小小的对比连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能表达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
- 有多少父母听过自己的孩子说:“我本来打算做作业的,但是……”?
- 有多少丈夫听过自己的妻子说:“我本来开车开得好好的,但是……”?
- 有多少男生听过女生对他说:“我很喜欢你,而且你是个好人,但是……”?
- 有多少人听过自己的老板说:“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主意,但是……”?
- 有多少人听过负责招聘面试的人对他说:“我喜欢你的简历,但是……”?
“但是”这个连接词可以让整个世界变得截然不同!我刚才举了一些不好的例子,现在我来给大家举几个有关“但是”的好例子:
- 当医生对你说:“一开始,当你描述你的症状时,我还担心这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
- 当球队教练对你说:“我一开始觉得我们队里可能没有你的位置,但是……”
- 听听这个好消息:“当我第一次见到你时,并不觉得你有多特别,但是……”
- 当你说:“我们将近一年没找到工作了,但是……”
- 当你说:“我们原本被告知永远都无法生育,但是……”
- 当你说:“医生原本说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活下来,但是……”
- 当你说:“我的父母原本一直抵挡福音,但是……”
- 当你说:“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逃避神,但是……”
- 当你听到你那位非常出色、有洞察力且属灵生命成熟的妻子对你说:“当你忘了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情人节和母亲节时,我真的很生气,但是……我仍然爱你!”
我之所以说最后一句话,就是想帮助你们当中的一些人!
想想看,这是多么美妙的词啊!它可以改变生活,改变视角,甚至带来希望。保罗就经常使用这个词,大卫也是如此。
- 保罗在以弗所书2:12-13对以弗所的信徒说:
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是:
那时候,你们与基督无关;被排除在以色列国民之外;在那些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外人;在这世界上没有盼望、没有神。但如今,在基督耶稣里,你们这些从前在远处的人,借着基督的血,已经被带到近处了。
- 保罗在使徒行传13:29-30讲道说:
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
中文标准译本此处的翻译是:
当他们做完了经上所记载的一切有关耶稣的事,有些人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安放在墓穴里。但是神使他从死人中复活了!
- 同样的,大卫在诗篇第三篇2-3节那里也说:
有许多人议论我说:他得不着神的帮助。但你-耶和华是我四围的盾牌……
可见,加在“但是”这一小小的连词后面的内容,可以将一切事物改变。
已故的查尔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在担任美国国务卿(Secretary of State)时,曾出席过一次“泛美会议”(Pan-American Conference)。他嘱咐他的翻译要尽可能地跟上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的演讲者。然后他对他的翻译说:“虽然流畅的翻译很重要,但我希望你确保能把演讲者在‘但是’之后的每个字都准确地翻译给我,因为在‘但是’之后的话才是他真正想说的内容。”
在罗马书将近三章的篇幅里,使徒保罗揭示了罪恶的黑暗、人类的堕落、神对全世界公义的审判,揭示了人类找不到神、无力取悦神或无望与神建立关系的事实。他揭示了没有人能称义,没有人是义的,没有人可以神被接受,没有人是适合的,没有人足够好,没有人有希望与神同享永远的福分。
在第三章20和21节的最后,保罗描绘了这么一副画面:有罪的人站在圣洁的神面前,静默无语,无可推诿,没有辩护,没有解释,没有盼望,只有黑暗的绝望。
但如今……!
这是罗马书六章23节所使用的连词: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是:
因为罪的工价就是死;但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却是永恒的生命。
同样的,这也是约翰福音9:25所使用的连词。当那个生来瞎眼的人被带到犹太领袖面前,并被要求解释如何恢复了视力时,就用到了这个词。
耶稣因行了这个神迹而声名远扬,这些犹太领袖们对此感到不悦。他们先审问了这个人,后来甚至叫来了他的父母,以证实这个人的确是他们的儿子,而且生来就是瞎眼的。最后,这些犹太领袖终于忍无可忍地对这个人说:“我们都知道这个耶稣是个罪人,他怎么可能让你重见光明呢?”
他说:“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是:他回答:“他是不是罪人,我不知道。但有一件事我知道:我原来是眼瞎的,现在却能看见了!”
这就是罗马书第三章中那令人难以置信的有关称义的启示。我们盼望的真理就关联在这个小小的连词上。保罗实际上是在说:“我所说的一切关于罪、人类、绝望和审判的话都是真的,但如今……!”
黑暗之后,便是光明!
罪恶的黑暗已被揭露,但如今……
救恩的救赎已被宣告
如今,已经宣告了要赐下救恩,保罗在罗马书三章21节那里继续写道:
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
当保罗说:“但如今……在律法以外……”时,他实际上是在说:“我要描述的这种救赎,与遵守律法毫无关系。”
在希腊语中,翻译为“在……以外”的希腊词是一个语气非常强烈的词。在这节经文中,这个词可以被翻译为“……绝对与律法无关……”。事实上,希伯来书4:15也使用了同一个词。在这节经文中,我们知道耶稣基督:
……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这里的“没有犯罪”就是“绝对与罪毫无瓜葛”,当代译本就翻译为:却从来没有犯罪。换句话说,耶稣基督的生命中绝对没有罪。祂完全“与罪无关”。保罗在这里也将神的义描述为“在律法以外”,也就是说,神的义与遵守律法完全无关。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自我感觉不错的人觉得自己会上天堂,但其实他在两个方面都被蒙骗了。一方面,他其实根本就没有遵守律法,只不过是他不承认罢了,因此他实际上就是在自欺欺人;另一方面,他其实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神的义与人的好坏无关。
保罗说,拯救人的不是人的义,而是神的义。除了罪以外,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到神面前,而神却可以给予人所需的一切,首先就是祂的义。保罗实际上是在说:“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个福音的信息其实和摩西一样古老!”
我们继续来看第21节的经文,来看看保罗接下来说了什么:
……有律法和先知为证。
换句话说,福音的真理出现在了律法或摩西五经的里面。“律法”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nomos”,我相信这个词指的就是摩西律法(the Law of Moses)或摩西书卷(the Books of Moses)。这其实就是摩西五经,也就是律法书(the Books of the Law),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那么,福音在哪里被显明出来了呢?请大家把圣经翻到创世记第二十二章,我们来看这段经文是怎么说的吧!
那时,神吩咐亚伯拉罕带着他独生的儿子以撒,往一座名为摩利亚的山地去。在那里,他准备把以撒作为燔祭献给神。《圣经》告诉我们,神这样做是为了考验亚伯拉罕对祂应许的信心,祂应许要从以撒那里建立起一个伟大的国家。
请大家一起来看创世记22:7-9的经文:
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父亲哪!”亚伯拉罕说:“我儿,我在这里。”以撒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亚伯拉罕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于是二人同行。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
大家不要忘了,此时的亚伯拉罕已经年纪老迈,因此他其实不能强迫以撒或者以武力抓住以撒,然后把他绑起来。这么看来,是以撒自己允许亚伯拉罕把他绑起来,然后放在祭坛上面的。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以撒是自己爬到祭坛上的。我不认为亚伯拉罕有能力把他三十岁的儿子举起来,放在祭坛上。
顺便说一下,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段经文所反映出来的儿子对父亲的顺服,甚至是顺服至死,这不就是耶稣基督的完美写照吗?正如腓立比书二章8节告诉我们的,耶稣基督顺服天父的旨意,甚至顺服至死!
我们继续来读创世记二十二章10-13节的经文:
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亚伯拉罕举目观看,不料,有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
然后,在下一节经文中,就出现了预言性的宣告。请大家一起来看第14节:
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
亚伯拉罕的这句话用的是将来时态。亚伯拉罕在这里预言说:“有一天,神会预备一只羔羊。虽然祂在这里并没有预备羔羊,而是预备了一只公羊。但有一天,祂将为燔祭预备一只羔羊。”
在约翰福音一章29节那里,当施洗约翰看到耶稣基督向他走来时,大家还记得他说了什么吗?他说: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换句话说,施洗约翰其实是在说:“看!祂来了!神为除去世人的罪所预备的羔羊来了!”
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亚伯拉罕在预言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神不仅会预备一只羔羊,而且亚伯拉罕在创世记22:14还非常具体地说:
……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
摩利亚山地其实是一座由许多小山组成的山脊,同时也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山脊。所罗门后来就在摩利亚山上建造了圣殿,神的荣耀也降临到了这个地方。后来圣殿被毁,而就在离圣殿一箭之遥的地方,亚伯拉罕的后裔建造了一座城市,并在此定居了下来,这座城就是耶路撒冷。到了耶稣基督的时代,离耶路撒冷最近的山脊不再被称为摩利亚,而是因其独特的形状得到了一个亚兰语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各各他”(Golgotha),意思是“髑髅地”(太27:33)。
亚伯拉罕的预言应验了。几千年前,以撒作为基督的预表,他甘愿为罪把自己献为燔祭。几千年后,我相信耶稣基督就是在同一个地方,被钉在了十字架上,为全世界的罪将自己献为燔祭。亚伯拉罕福音的预言果然应验了。神在那座山上预备了祂的羔羊。
保罗接着说,福音,也就是神的义,不仅有律法的见证,而且也有先知的见证。
例如,既是先知又是国王的大卫,在诗篇第二十二篇就预言了基督被钉十字架。在第14节那里,大卫在圣灵的感动下精确无误地描写了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的情景:
我如水被倒出来;我的骨头都脱了节;我心在我里面如蜡熔化。
接着,他在第16-18节那里写道:
……恶党环绕我;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可以说,福音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早就有的。神的救赎计划是通过祂儿子的牺牲而应许给我们的。律法记载了这一计划,先知们也宣讲了这一计划。
因此,罪恶的黑暗已被揭露,神要赐下救恩也已被宣告。
罪人的拯救者已被宣告
最后,宣告了罪人的拯救者。
罗马书三章22节继续向我们阐明了罪人的拯救者是谁:
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
根据保罗的宣称,人类的盼望就是对耶稣基督的信心。彼得在使徒行传4:12也传讲了同样信靠基督的福音,他说: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因此,关于救恩,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它不是你为神提供的,而是神为你提供的。我们违背了律法,对此无可推诿。我们做的好事也不足以抵消我们的罪恶。我们无力反驳,全被定罪,在圣洁的神面前,我们只能静默无语地站在那里。
但如今……
绝望的人有了盼望,有罪的人得了赦免,犯罪的人蒙了恩典。为什么会这样呢?保罗回答说:
……因信耶稣基督……
结论
我们今天就先停在这里吧!最后,请允许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前段时间读到的小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巴西(Brazil)的一个小村庄里的真实故事。
在一间泥地红瓦的小屋里,住着母亲玛丽亚(Maria)和她的女儿克里斯蒂娜(Christina)。玛丽亚的丈夫在克里斯蒂娜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女儿抚养成人。现在,克里斯蒂娜已经是一个漂亮的少女了,是时候该找个工作以补贴玛丽亚作为家庭清洁工的收入了。虽然玛丽亚的工资足以让她们衣食无忧,但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所以,现在是克里斯蒂娜该找工作的时候了。但克里斯蒂娜有一种独立的精神。她经常跟她母亲说,要逃离这个尘土飞扬的小村庄,然后去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这样的大城市寻找机会。她的母亲听后很害怕,她告诉女儿说:“大城市是非常残酷的。”
玛丽亚知道,如果女儿真的去了里约热内卢,她肯定无法养活自己。她也知道大多数像克里斯蒂娜这样的年轻女孩儿,最终会沦落成什么样子。因此,当玛丽亚一天早上发现女儿的床铺是空着的时候,她的心简直都要碎了。她知道克里斯蒂娜去了哪里。
于是,玛丽亚立即收拾好衣物,前往汽车站。当她到了里约热内卢,她先去了一家可以拍照的小商店,然后,她拿出自己所有能用的钱,走进了一个自助照相亭,拉上帘子后,她尽可能多地拍了很多照片。现在,她背着一袋子衣服和装满了黑白小照片的钱包,开始向里约热内卢的街头巷尾走去。她知道克里斯蒂娜没有赚钱的本领,也知道当自尊心遇到饥饿时,为了生存,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玛丽亚去了酒吧、旅馆、夜总会,以及妓女成群的街角,寻找她的女儿。不管她走到哪里,她都会把自己拍的照片贴在墙上、镜子上或公告栏上。她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在每张照片的背后,她都写下了同样的一句话。最后,她花光了所有的钱,也用完了所有的照片,但还是没能找到克里斯蒂娜。疲惫而心碎的她,泪流满面地搭着那辆老旧的巴士车回村庄去了。
几个月后,当克里斯蒂娜从一家旅馆的楼梯上走下来时,她突然在大厅的镜子上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她认出了那张脸。她的眼睛里充满了眼泪,喉咙发烫,她跑过大堂,把那张照片从镜子上拿了下来。那的确就是她母亲的照片。她盯着母亲的面孔看了很久,然后把照片随手翻了过来,就在这时,她看到了一行字,上面写着:“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变成了什么样子,我都会原谅你。回家吧!”
克里斯蒂娜照做了。
想象一下,在罪恶黑暗的绝望尽头,居然有饶恕的光。
虽然人类是有罪、邪恶且绝望的,但如今,因着对神所预备的除去世人罪恶的羔羊的信靠,就能得饶恕、蒙赦免。
“但如今……”这几个字能带给人何等的喜悦!约翰·牛顿(John Newton)就用诗歌的形式把这个词记录了下来,因为他时常想起自己悔改得救的经历。他在歌词中写道: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丧,(但如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