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苏威火山的轰鸣

维苏威火山的轰鸣

by Stephen Davey

维苏威火山的轰鸣

完美的审判者(第三部分)

罗马书2:5-8

 

引言

当使徒保罗作为囚犯被押运到罗马时,他的船停靠在了罗马南部的一个意大利港口城市,这个城市后来拥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它坐落在一座巨大而陡峭的山脉的阴影之下,那是一座已经一千多年没有喷发的火山。

但在保罗去世后不久,这座名叫维苏威(Vesuvius)的火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地喷发了。它喷发了四十多个小时,熔岩淹没了山下的整座城市,也席卷了所有试图逃生的居民。他们实际上先是因为有毒的气体和灰尘窒息而死,然后又被滚滚的熔岩覆盖,最后被封存在了一块巨大的“岩石坟墓”中。

几百年来,这座城市一直都被埋在已经凝固了的熔岩下面,这些熔岩足足有六米多厚。然而,现代的发掘工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罗马城市,就像这座城市被冻结在了时间里面一样。正如一位作者所写的:“捕捉了它原本真实的样貌。”

这座城市就是庞贝城(Pompeii)。有趣的是,庞贝以及罗马其他的一些重要城市,其实都是保罗写信的对象。这是一封宣告福音的信,也发出了即将来临的审判警告。但对于生活在庞贝城的两万名居民来说,即使他们当时读了这封信,显然这封信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当时庞贝城的居民崇拜两位神明:爱神维纳斯(Venus)和商业之神墨丘利(Mercury)。说白了,他们崇拜的是掌管性欲和金钱的神。这座城市几乎完全堕落和沉浸于各样的不道德之中。考古发掘工作揭示了:那时的城墙上满是妓女的广告。妓院的墙上刻着顾客非常满意的评论。因为这座城市的色情和淫秽程度实在是太夸张了,以至于被挖掘出来的雕像和雕塑,多年以来都一直被藏在意大利博物馆的后房里。整座城市到处都有男性生殖器的模型和雕刻,因为这被认为是庞贝成功的象征。它被雕刻在人行道上,房屋的墙壁上,被雕刻在城市的建筑物上,甚至被画在了城墙上。

然而,在一片狼藉中,有一面墙上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涂鸦,有人在其上写下了两个词:“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个人显然知道旧约圣经相关的记述。

与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庞贝城也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被大火毁灭。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丝毫没有给人留下任何逃生的机会。

有人会怀疑,神真的会这样做吗?神真的会像过去那样再次审判全地吗?

对此,使徒彼得的回答是:“是的!”他实际上会说:“我们还没真正见识过呢!”他在彼得后书2:9-10说:

……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那些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更是如此。

然后是13-15节:

……这些人喜爱白昼宴乐,他们已被玷污,又有瑕疵,正与你们一同坐席,就以自己的诡诈为快乐。他们满眼是淫色,止不住犯罪,引诱那心不坚固的人,心中习惯了贪婪,正是被咒诅的种类。他们离弃正路……

然后是第18节的前半节:

他们说虚妄矜夸的大话,用肉身的情欲和邪淫的事引诱……

彼得在三章7节那里又写道:

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

可见,维苏威火山仍在轰鸣。神的忿怒必按祂自己的话,倾倒在一切罪恶和罪人的身上。

 

我们从上一次的讲道中,也就是在罗马书二章4节那里了解到:神正在克制祂忿怒的爆发。祂的宽容是一份暂时的“休战协定”,而祂的恩慈正在吸引人悔改和回转。

对了,我们一定要知道保罗每一章的听众是谁,这很重要:

  • 在罗马书第一章,他的听众是那些沉溺在罪中不道德的人。如果你对他们说:“你是个骗子,是个小偷,看哪!神审判的熔岩就要来了。”他们会反过来对你说:“那又怎样?我就是这样的,我就想这样生活,如果这意味着审判要来,那就来吧!”
  • 而在第二章,保罗的听众不再是那群不道德的人,而是所谓的道德人士。你如果对这些道德人士说:“你是骗子,是个小偷,看哪!审判就要来了。”他们会对你说:“等一下!我知道我不完美,但我还不至于那么坏。当然了,我确实偶尔会撒个小小的白色谎言;没错,我在生活中也会顺手拿一些东西,但你更应该关注我做过的那些好事啊!而且,不知道你是不是注意到了,我还去过教会呢!因此,我为什么要害怕神审判的熔岩呢?”

对于这样的人,就是那些所谓的道德人士,保罗在罗马书二章3-4节那里写道:

……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呢?

为什么那些道德人士会藐视神的恩慈呢?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那为什么那些道德人士会藐视神的忍耐呢?因为他们认为神不需要忍耐他们,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好人。他们会说:“杀人犯才需要神的忍耐呢!我不需要!”

这些人觉得自己肯定不像超市里的那些熊孩子一样。前些天,我在超市里就看到一个小孩儿对着他已经精疲力竭的妈妈大喊大叫,因为她不给他买棒棒糖。说来也奇怪,超市好像是故意有策略地把棒棒糖摆在结账区,似乎就是要逼疯像她这样的母亲。那个熊孩子简直要把他妈妈逼疯了。他一边用脚猛踢购物车,一边摇头晃脑地喊着说:“我要,我要,我就是要!”

我当时就在隔壁的结账区,心里想着,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要教训教训这个熊孩子!你们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就是在你们的脑海中把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好好收拾一顿,对吧?我们总是知道怎么管教别人家的孩子!

但道德人士会说:“那可不是我。我从不会给神制造什么麻烦。”

然而,保罗会指着第4节的后半部分说:“你忽视了一些东西,那就是……”

……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

大家知道什么是悔改吗?在希腊语中,悔改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改变心意”。也就是说,当你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改变了对神的看法,并改变了对自己罪的看法时,突然间,你对罪的痛悔就出现了。你会为自己内在的说谎本性而痛悔,因为这样的本性,你曾说过谎;你会为自己内在的通奸本性而痛悔,因为这样的本性,你曾放纵过情欲;你会为自己内在的偷盗本性而痛悔,因为这样的本性,你曾作弊和偷窃过;你会为自己内在的贪婪本性而痛悔,因为这样的本性,你总是生活在不满足和贪婪之中;最后,你还会为自己内在的拜偶像的本性而痛悔,因为这样的本性,你总是为自己活。

保罗其实是在试图表明:那些不信的人,不论是不道德的,还是道德的,他们在无法真正对罪痛悔这一点上,其实是完全一样的;而且那些所谓的道德人士甚至很难承认自己犯罪!

最近,发生在我们国家新闻界的一个事例,就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人拥有一种不可思议、自我辩护的本性。即使在被发现做了错事后,人仍旧会为自己狡辩。这件事涉及到一位国会议员,在一位与他存在不道德关系的女子离奇失踪的几个月内,他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新闻中。他过去也牵涉过其他人。在一次现场采访中,他对主持人说:“我并不完美,但我自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但这正是保罗预计会听到的内容。保罗预计那些道德人士一定会为他们自己辩护,说:“我基本上是个好人。神会看到我所做的一切。是的,我也做过一些坏事,但我相信那些好的事情要比坏的事情更多。我觉得进入天堂没有任何问题,我能承受得住神详尽的审判。”

现在,保罗把那些道德人士带到了他希望他们站立的地方。然后对他们说:“很好。”保罗实质上是在说:“你希望神能按你此生所行的审判你,对吧?有朝一日,神一定会这么做的。那么,我们不妨现在就看看你此生所行的都是什么,看看它们会让你无罪释放,还是会定你有罪!”

那么道德人士生命中的行为有哪些呢?

保罗在罗马书二章4-5节那里给我们描述说:

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

 

道德人士的特征

保罗在这几节经文中向我们揭示了道德人士所具备的特征都有哪些。

第一个特征是他所说的“刚硬”。中文标准译本把它翻译为“顽固”。英语中的“硬化症”(sclerosis)这个医学术语,就来源于这个希腊词。

我们也是这样用这个词的。比如,我们说的“动脉硬化”,就是一种会危及生命的“动脉的硬化症”。

因此,保罗实际上是在说,那些道德人士得了一种会危及生命的疾病,这种疾病远比他们自己认为得更严重。如果得不到治愈,这种病症将永远持续下去。这种疾病就是“刚硬的心”。

保罗在第5节那里继续向我们描述了这些道德人士的第二个特征,他说这些道德人士还有一颗“不悔改的心”。

这里的“不悔改”与保罗在第4节那里所说的“悔改”源于同一个词,他在第4节那里说:

……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

第5节中的“不悔改”与第4节的“悔改”其实是同一个词,只不过在第五节那里,这个词的开头加了一个否定前缀,表示相反的意思。在第4节中,它的意思是“悔改”,到了第5节,它的意思就变成了“不悔改”,或没有痛悔,没有思想上、心灵上和意志上的改变,总之就是没有悔改!

这是整本新约圣经中唯一一次出现的“不悔改”这个形容词。罗伯逊(A.T. Robertson)将其翻译为“一颗顽固僵化的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保罗在这里的属灵策略?因为从外表上看,那些道德人士看起来都很好。他似乎并没有沉溺在第一章所罗列的那些罪中。他不酗酒,不到处惹事,也没有被关在监狱里;相反,他是教会的成员,他在课余时间为那些贫困儿童上课,他在社区做志愿者。总之,从外表上看,一切都很好。

因此,保罗在这些道德人士身上所做的,就是给他们的心拍了一张“X光片”。而且只有神才能看透他们的内心。

在第5节中,“心”的希腊词是“kardia”,由此也衍生出了我们常说的“心脏病专家”(cardiologist)或“心脏病学”(cardiology)这两个词。保罗将不信之人的“心”描绘成一种“逐渐变得刚硬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从人的角度来说,一个孩子信主比一个老年人信主更容易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人得救的平均年龄是14岁,或者年纪更小,至少在美国是这样的。

对于那些在成年时领受了基督的福音、认罪悔改并选择信靠基督的人来说,我的天啊!你们领受的是多么难得的恩典的奇迹啊!因为年纪越大,人越固执;年龄越大,人就越能为自己的罪辩解,而不是及时悔改。

在你自己的《圣经》学习中,如果有时间的话,你可以进行一次主题搜索,就是查考一下《圣经》所描述的“心”的不同状况。《圣经》中提到了“石心”(结11:19)、悖逆的心(赛1:23)、骄傲的心(箴18:12),在罗马书二章5节这里还提到了“刚硬的心”。总之,若没有基督,人心就是处于这样的光景中。

从外表来看,道德人士个个光鲜亮丽,十分健康,但只有在神圣洁的“X光”下,他才会发现自己居然有致命的“心病”。属神的“X光”会告诉他说:“道德先生,你急需进行心脏移植手术,而且只有那位‘属天的医生’才能帮你完成手术。不过首先,你必须得承认自己是个绝症患者,需要接受一场属天的手术。”

如果他不愿意承认呢?

那么就如一位作者所写的:“动脉硬化可能会把你带入坟墓,但心里刚硬则会把你带入地狱。”

 

神审判的蓄水池扩建了

保罗还没有完成他的诊断。我们再来看一下他在第5节所说的:

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

关键词:积蓄

“积蓄”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一点地囤积起来”。这个词有这么一种意味,就是一个贪婪的人小心翼翼、仔仔细细地为自己节省下一切,但又试图让人看起来既慷慨又大方。

就像我最近读到的一个女人的故事。她是个非常吝啬的人,人们最终还是发现了这一点。有一次,她给住在另一座城市的一个亲戚购买圣诞礼物。不过她看什么都觉得作为礼物送给这个亲戚太贵了 ,最后她看到了一个称心如意的东西。

在结账柜台旁的清仓货架上,有一个原价将近五十美元的美丽的装饰花瓶,因为花瓶的手柄断了,现在打折只卖两美元。她果断买下了它,然后叫售货员把它包起来,并邮寄到她亲戚的地址。她以为她的亲戚会认为她原本买了个昂贵的花瓶送给她,但在运送的过程中意外不小心弄坏了。圣诞节后的一周,她收到一张感谢卡,上面写着:“谢谢你送给我可爱的花瓶,还有,你把花瓶和掉了的手柄分开包装寄过来,这简直是太贴心了!”

同理,保罗也会对那些道德人士说:“道德先生,你以为自己外表光鲜亮丽的形象就能让你全身而退吗?你以为自己正在积蓄好行为,而且有朝一日这些好行为会超过那些坏行为吗?不是这样的!你实际上正在积蓄的是神的忿怒,也就是说,你现在正在堆积的、越垒越高的是神的忿怒。正因为你那颗刚硬和不悔改的心,神要将祂的忿怒倾倒在你身上。”

一位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这段经文描绘的是一个吝啬鬼的悲剧,他就是不愿意承认他正在收集的是毒蛇的蛋,然后又把它们带进了温暖的房间,有朝一日,这些毒蛇会同时孵化出来,并将其毁灭!”

换言之,维苏威火山正在轰鸣。在你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小时,如果拒绝悔改,那就是正在向这个可怕的忿怒的“宝库”,滴入了另一滴忿怒的岩浆。到了审判的那一天,神忿怒的火山会喷涌倾倒在你身上。

根据罗马书二章5-6节的经文,到时候神会在审判中进行一次永恒的清算。请大家一起来看:

……以致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他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巴刻(J. I. Packer)在他的那本《认识神》(Knowing God)的书中,写下了这一段引人深思的话:

一个不关心对与错的神,还能算是神和一个可敬的存在吗?一个对历史上的恶人,比如希特勒和斯大林(如果我们敢提这些人的名字),与祂自己的儿女不作任何区分的神,会是一个在道德上值得赞扬的完美的神吗?对神来说,道德上的漠视将会是一种缺陷,而不审判这个世界就是漠视道德的表现。神是完美的道德存在的最终证明,就是祂应许将要审判世界的这个事实。

 

神审判的对象

到现在为止,保罗已经向那些道德人士展示了他们内心真实的状态,也展示了他们真实的特征都有哪些。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看第8节的经文:

惟有结党、不顺从真理、反顺从不义的,就以忿怒、恼恨报应他们。

你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总结那些道德人士的行为。他们顽固且持续不断地:

第一,“结党”。中文当代译本和新译本都将“结党”译为“自私自利”。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只为自己而活。

第二,他们“不顺从真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高于神的旨意。

第三,他们“顺从罪所带来的短期收益”。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会说:“我的生活过得还不错,所以我干脆忽略附近那座火山的轰鸣声吧!”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听到火山的轰鸣声时,你会奔向十字架吗?那是神的忿怒倾倒在神羔羊身上的地方,并且只有在祂的里面,你才是安全的。

你也许会说:“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时候。我可能还要再等一等。”

老拉比以利亚撒(Eliazer)过去常常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在死之前的一天悔改。”他的学生会问:“我们怎么能做到呢?谁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天死啊?”以利亚撒会回答说:“这正是我想说的,所以更应该今天就悔改。”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7节,和不信的人比起来,信徒的品格和特征都有哪些。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

顺便说一下,世人应该能在你和不信的人之间看出区别,这不在于你信什么,而在于你的行事为人。坦白地说,他们不关心你是否能引述什么教义或信条,他们只知道你在工作中的谈吐,他们也能听到你所传递的价值观。

还有人可能会说:“等一下!你看,这段经文似乎暗示着一个人可以靠着他的善行上天堂,就像道德人士会因他的恶行下地狱一样。”

对此,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保罗在罗马书第二章并没有定义得救的基础。他正在定义的是审判的基础。得救的基础是惟独信靠基督;而审判的基础是各人的行为,对于信徒和非信徒都是如此。

哥林多后书5:10告诉我们:信徒有一天会站在基督台前,照他一切所行的受审,但这不是为了看他是否能进入天堂,而是为了看他是如何带着天堂的异象生活的。

而启示录20:11告诉我们:不信的人终会站在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但这不是为了看他是否会下地狱,而是为了知道他为什么会下地狱。

保罗在罗马书二章5-8节那里所做的,其实就是在展示那些会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的人,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且容我补充一句,如果你的生活方式与那些要下地狱的人完全无异,那么你完全有理由怀疑自己是否能上天堂。

一个人努力实践义的生活但却失败了是一回事,比如罗马书第七章那里所描述的信徒就是这样的;而一个人对神公义的标准毫不关心,过着罪恶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声称自己是基督徒,这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那些声称认识基督,但却活得好像完全不认识祂的人而言,我的责任不是给他希望,而是要警告他,他可能没有希望了。

真信心能带来救恩,同时,真信心是通过各样的善行显明出来的。保罗在以弗所书二章10节那里写道: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换言之,各样的善行不是得救的条件,而是得救的结果。

可能你会问:“那么那些声称过去做过决志祷告并接受了基督,但后面不再想着为基督而活的人呢?他们怎么办?”

使徒约翰就曾处理过同样的问题,有一些人虽然一度是教会的一分子,似乎也与基督有着个人的关系,但他们最后还是离弃了信仰,并公开反叛了主。让我们来看约翰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吧!约翰一书2:19说:

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

那么真信心所带出来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呢?保罗在提多书二章14节那里写道:

他为我们舍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

换句话说,真信心会产生善行的热心。反之,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那种出于义的热心,那么就表明他也没有真信心。

那么,信徒的生活会表现出哪些义行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书2:7所说的:

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以永生报应他们。

我用三个特征来概括这节经文。信徒虽不完美,但会持续不断地:

第一,寻求神的荣耀;

第二,热切追求尊贵;

第三,为了永恒、长远的奖赏而生活。

正如这节经文所说的:

……寻求……不能朽坏之福……

有些人误解了不能朽坏这个词的含义,认为只有信徒的灵魂是不朽的,而不信的人死后灵魂是可朽坏的。但是弟兄姊妹们,《圣经》教导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朽的,要么在天堂享受永远的喜乐,要么在地狱遭受永恒的痛苦。

第7节中的不能朽坏的意思就是“不朽坏的”。这个词也出现在了哥林多前书十五章42节那里,在那节经文中,这个词指的是信徒复活了的身体,会免于任何腐烂或朽坏。所以,信徒得荣耀且永恒的身体不会面临腐烂、各样的折磨和永远的退化,而是永远的纯洁、荣耀和喜乐。

大家仔细想想,那些逃脱了神忿怒、享受饶恕和天堂永恒应许的人,除了藉着敬虔的生活寻求神的荣耀和尊贵外,还能做什么呢?!

当我们对主说:“感谢主,谢谢你救我脱离你的忿怒和烈火。谢谢你审判的火山将永远不会向我倾倒你的忿怒。我不再害怕另一座盛满神永恒忿怒的维苏威火山了,因为我在耶稣基督里是安全的!”如果我们能这么说,那么这种“藉着敬虔的生活寻求神的荣耀和尊贵”的生活方式不就是理所当然的吗?

 

我读到过一个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的老人的故事,所有人都叫他“老爱德”(Old Ed)。每周五傍晚,当太阳开始在海面上落下时,老爱德会沿着海滩,走到他最喜欢的码头那里。他会提着一大桶虾,不是给他自己吃,而是给那些海鸥准备的。老爱德会走到码头的尽头,很快,天空中就会挤满了嘎嘎乱叫的海鸥,它们都围在老爱德的身边。他会把虾丢给它们,有人说他在扔虾给海鸥吃的时候,还会跟它们说话。几分钟内,桶里的虾就被吃光了,然后老爱德会静静地站在那里,陷入深思,看着海鸥飞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全名是爱德·里根巴克(Eddie Rickenbacker)。他是二战时期的一名上尉,负责驾驶一架B-17轰炸机。有一次,他和其他七人受命进行一次跨太平洋的任务。但他们的飞机在海中坠毁,但奇迹般地,所有人都从飞机中逃了出来,并爬上了救生筏。在那艘救生筏上,他们持续不断地与炙热的阳光和海里的鲨鱼搏斗。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与饥饿作斗争,最后,他们的口粮用尽,形势也变得绝望起来。

就在爱德神志不清,把帽檐拉下遮住眼睛时,好像有什么东西落在了他的头上。那是一只海鸥。如果他能抓住它的话,这只海鸥就可以做救命的食物。他慢慢抬起手,一把抓住了它。众人吃掉了这只海鸥,然后用余下的内脏作为鱼饵。他们后面也抓到了鱼,并得以存活下去,直到获救。老爱德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只海鸥。在他去世前的许多年里,每周五的傍晚,他都会提着一大桶虾去那个码头,他一边喂海鸥,一边会不停地对它们说:“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那么,对于那位救我们脱离神将要喷发怒火的救主,我们能做得比老爱德更少吗?我们难道还要禁止我们的嘴唇、生命和心灵,不对我们的救主发出感谢吗?我们要用我们的嘴唇说出、用我们的生命活出、用我们的心灵尊崇我们的救主,并以我们的生命对祂说:“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