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就各位,预备,祷告!
各就各位,预备,祷告!
神圣的“痴迷”(第五部分)
罗马书15:30-33
引言
就在不久前,史蒂夫·梅(Steve May)在他的一本书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吉尔伯特(Gilbert)的小男孩。当吉尔伯特八岁时,他加入了童子军(Cub Scouts)。在他正式加入这个组织不久后,在某次会议上,他得到了一张说明书、一块松木和四个小轮胎,并且被告知要把这些东西带回家交给他的父亲,然后让他的父亲帮忙制作一辆用来比赛的木头赛车。
但这对吉尔伯特来说并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他没有爸爸。于是,这块木头被搁置了几个星期。最后,他的母亲开始帮忙想办法完成这个任务,于是,工程开始了。由于没有做木工的技能,她只能简单地帮吉尔伯特阅读和解释说明书中的内容,然后让吉尔伯特自己动手制作,事实上,吉尔伯特乐在其中。他们一起阅读了说明书中的尺寸要求和规则,明白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不到几天,那块儿松木就变成了一辆松木赛车。虽然看起来有些歪歪扭扭的,但他们都觉得还挺不错的,于是他们自豪地把它命名为“蓝色闪电”(Blue Lightning)。
终于,比赛的日子到了。小吉尔伯特和妈妈拿着他们精心制作的“蓝色闪电”,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比赛现场。一到那里才发现,吉尔伯特的赛车显然是唯一一辆完全由童子军自己制作的赛车,而其他所有的赛车都涂着华丽的油漆,车身也为了提高速度而设计成了漂亮的流线型。其他小男孩一看到他那辆粗制滥造的小赛车,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小吉尔伯特毫不气馁,他静静地等待着他的比赛时刻。这场比赛是淘汰制,换言之,只有赢了才能继续参加后面的比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蓝色闪电”不断获胜,一路过关斩将,直到进入最后一轮比赛。在最后一轮比赛中,“蓝色闪电”要对阵的,是吉尔伯特当晚见到过的外形最时尚、速度最快的赛车。而就在最后一轮比赛即将开始时,吉尔伯特询问裁判,他是否可以祷告。比赛暂停,只见小吉尔伯特眉头紧皱,双手紧紧握着他的小赛车,低头向他的天父祷告了很久。然后,他大声宣布说:“我准备好了!”
观众们充满期待地欢呼起来。然后,吉尔伯特看着他的“小木块儿”以惊人的速度冲下斜坡,最后以非常微弱的优势冲过了终点线。吉尔伯特兴奋地跳到半空中,一边跳,一边大声喊道:“谢谢你,天父!”观众也响起了阵阵掌声。
这时,童子军教官手持麦克风,问小吉尔伯特说:“所以,你刚刚祷告是为了让天父帮你赢得冠军吗,小吉尔伯特?”
对于这个问题,小吉尔伯特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他说:“哦,不,先生,那样是不公平的。我只是祷告求神帮助我,在我输的时候不要哭。”
当我读到这个小故事时,我不禁在想,我们的祷告有多少是为了在生活中获胜,而不是对我们的生活做出回应。说实话,我不知道信徒的祷告生活有多少是为了让我们地上的生活顺风顺水,而不是祷告求神让我们知道该如何回应各样不顺的处境。
如果我们把基督徒的生活比作松木赛车,那我们都很像那辆粗糙的“蓝色闪电”。或许你们中间有些人在想:“只要这辆小破车涂上象征着北卡罗莱纳州的蓝色(Carolina Blue)就行,对此我没什么意见!”
事实上,没有一个基督徒不像小吉尔伯特的小车一样,有点歪歪扭扭,边缘有些粗糙,油漆也涂得不均匀,看起来一点也不流线型,也不会让人印象深刻。但基督的身体本来就不是由那些完美的版块组成的,而是由许多需要塑造、塑形和精心打造的普通松木块组成的。
坦白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祷告,不是为了获得第一名,而是要知道:无论名次如何,我们该如何以基督的灵完成每一场比赛。
如果说基督信仰曾有过一个完美的典范,即完全符合属灵的空气动力学,还能保持完美的平衡,那一定就是使徒保罗了。或者说,如果说有谁知道如何获胜,那一定就是这位归信了基督,并且成为基督福音事业的宣教先锋的犹太律法师。
然而,“完美的”使徒保罗却在每次开始新的一圈比赛时,一次又一次地恳求教会为他祷告。就比如说,保罗曾:
- 请求以弗所的信徒为他祷告,使他能为福音的缘故放胆讲论:
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以弗所书6:19-20)
- 请求哥林多的信徒:
你们以祈祷帮助我们,好叫许多人为我们谢恩,就是为我们因许多人所得的恩。(哥林多后书1:11)
- 请求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为他的整支宣教团队祷告:
……好叫主的道理快快行开……也叫我们脱离无理之恶人的手……(帖撒罗尼迦后书3:1-2)
- 请求腓立比的信徒记住,他们为他的代祷是大有果效的:
因为我知道,这事藉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腓立比书 1:19)
- 请求歌罗西的信徒:
也要为我们祷告,求神给我们开传道的门,能以讲基督的奥秘。(歌罗西书4:3)
在许多信徒看来,似乎保罗总会看到传福音的大门自动打开;讲章和演讲内容会轻松惬意地从他的口中流淌出来;他永远都不会因为害怕而退缩,而是会自然而然地放胆讲话。然而,一次又一次,保罗紧紧握着他的那辆“蓝色小汽车”,站在人生的赛道边上,就在裁判马上说“各就各位,预备……”的时候,保罗赶紧说:“等一下!我们能做个祷告吗?”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要问:“保罗为什么祷告?是为了让事情顺利而祷告吗?”当然是的,但保罗更多的是为了事情并不顺利的情况祷告。保罗痴迷于祷告,祈求神的旨意在他的生命中得以成就,无论神的旨意是什么。
我们来复习一下,从罗马书15:14开始,我们已经讨论了保罗:
- 痴迷于敬虔的生活;
- 痴迷于神的荣耀;
- 痴迷于神的恩典;
- 对神让信徒将福音传到地极的使命充满了热情。
今天,在我们即将完成对罗马书第十五章的探讨时,我们还会发现保罗的另一种神圣的痴迷:
- 痴迷于信徒在神面前的祷告。
保罗对祷告的痴迷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五章。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罗马书15:30的经文:
弟兄们,我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借着圣灵的爱,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
从保罗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保罗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属灵的独行侠。他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因而也会请求其他肢体的帮助。
我记得在上一次的讲道中提到过,这封写给罗马信徒的信,其实是一封请求支持宣教的信,保罗在信中请求信徒的支持。根据中文当代译本,保罗在罗马书15:24说:
……然后由你们资助我上路。
这里指的就是提供经济援助;提供食物。而在第30节,就像所有优秀的请求支持宣教的信徒一样,保罗也请求信徒为他祷告。然而,他不仅仅是请求!在第30节中,他的用词十分强烈。
保罗在这节经文中说“劝你们……”,这一表述的希腊词的意思是“我求求你们!我力劝你们!”对于这一表述,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ey Barnhouse)说:这个词带有求救信号般的紧迫感”,似乎保罗在说:“我极力呼唤你们为我祷告!
然而,请大家记住,保罗并不是为他自己请求信徒代祷,正如他在罗马书15:30所写的,请求信徒代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
……我们主耶稣基督,又借着圣灵的爱……
换句话说,保罗虽请求信徒为他祷告,但他同时也提醒他们,真正的祷告最终是为了耶稣基督的荣耀,并顺服圣灵合一的呼召,使我们彼此相爱。
保罗希望其他的信徒与他一起,藉着教会对基督的爱,使基督得荣耀,使神的圣灵得彰显。因此他才会说:“我力劝你们!”或者“我呼唤你们”、“我恳求你们!”事实上,在罗马书12:1,保罗也用了同样的动词: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信徒将自己的生命献给神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这是没得商量的,不是吗?因此,当我们看到保罗在罗马书15:30中使用了同样的动词时,也就知道保罗有多么看重祷告这件事了。他似乎是在说:“为了基督的荣耀和圣灵的爱,你们为我祷告也是没得商量的。”
然而,保罗在罗马书15:30更进一步说:
……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
我不会把所有的细节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但我还记得,当我们在生第四个孩子时,我和玛莎(Marsha)一起待在产房里。我说“我们在生”其实是在给我自己脸上贴金。因为我确信,如果让男人负责生孩子,那么这个世界将一个孩子也没有了!相信我,所有的男人都会说“阿门!”
我们肯定无法承受那难以置信的痛苦,更不用说怀孕和分娩带给身体的重担和精神的压力了。算了吧!男人们永远都做不到!
在那个将近十三年前的万圣节(Halloween)的晚上,我和玛莎待在产房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妻子那时所经受的剧痛。她紧紧地抓住我的胳膊,给我的胳膊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她一边抓着我,一边抬头看着我,那双湛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痛苦和恐惧,她对我说:“救救我!”在我妻子极度的痛苦面前,我从未感到如此的无助。
而保罗在这节经文中使用的就是这么一个词。这里的“与我一同竭力”所对应的希腊词,英语中的“痛苦”(agony)一词就来源于这个词。因此,保罗其实是在说:“与我一同经受痛苦。”
在整本新约圣经中,这个复合词只在这里出现过一次。不过,这个词的衍生词曾出现在其他的经文中。例如,耶稣基督在约翰福音18:36说:
……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
这里的“争战”就是这个词的衍生词。此外,保罗在提摩太后书4:7说: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这里的“打仗”也是这个词的衍生词。因此,保罗并不是要求信徒为他随意地祷告几句,比如:“主啊! 请保守保罗在某个地方……阿门!”而是像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一样,路加福音22:44就用了这个词来形容主耶稣的祷告:
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因此,我们应该这么来想:保罗请求罗马信徒与他一起经受痛苦,就像基督在天父面前痛苦一样。这样的祷告不局限于晚上6:30到7:30在教会举行的祷告会。这种对祷告的痴迷也不局限于教会公告、代祷清单或在线祷告表。
这是一种属灵的劳动。这是参加生命的竞赛,每当你听到裁判说“各就各位,预备……”的时候,你都要说:“等一下……等我祷告完再开始!”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需要向大家承认:我通常只有在“蓝色闪电”挂上四挡后,才会对祷告这件事充满激情。坦白来说,我认为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17所要表达的,正是他对祷告和代求的痴迷,他在那里说:
不住地祷告。
我们为什么要“不住地祷告”呢?
首先,是为了基督的荣耀和圣灵的工作。
鲁本·托雷(Reuben Torrey)曾经写过十个理由,说明我们为什么应该像保罗劝诫的那样祷告。我们要不住地祷告,是因为:
-
- 魔鬼真实地存在,而祷告是神指定的抵挡魔鬼的方法;
- 祷告是神让我们从祂那里获得我们所需之物的方法;
- 使徒们认为祷告是他们生命中的首要任务;
- 主耶稣在地上的生活中,祷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祷告是主耶稣现在的事工,因为祂现在正在为我们代求;
- 祷告是神为我们指定的、在我们需要时从祂那里获得怜悯和帮助的途径;
- 祷告是获得神丰盛喜乐的方法;
- 带着感恩的祷告是我们摆脱忧虑、获得出人意外的平安的方法;
- 祷告是我们保持警惕和警醒的手段;
- 神用祷告来促进我们灵命的成长,为我们的工作带来能力,使我们可以引导他人信主,并将各样的祝福带给基督的教会。
当我们读完这样的一份清单时,问题就不再是我们是否应该祷告?而是我们怎么能不祷告?
我不知道托雷是不是因为他自己的悔改故事,而变成了一个痴迷于祷告的人。我想他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时作为耶鲁大学(Yale)的一名不信主的学生,有一天晚上,他为自己罪恶的生活感到悲痛和内疚,于是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1875年的那个晚上,他跌跌撞撞地跑到宿舍洗手间的洗脸盆前,寻找剃刀,想要割腕自杀,因为他对自己悖逆的生活感到无比内疚,也因为他拒绝了他母亲和父亲的福音。但他就是找不到剃刀,突然之间,他被一种强烈的祷告意愿所笼罩。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那个时刻,千里之外的母亲也因内心强烈的感动,跪下来为她儿子的得救祷告。几乎同一时间,托雷跪在他的床边,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耶稣基督。
托雷后来成为穆迪圣经学院(Moody Bible Institute)的院长,后来又成为洛杉矶比奥拉学院(Biola in Los Angels)的院长。他一生都热衷于祷告。
保罗的具体祷告请求
与其他优秀的请求支持宣教的信徒一样,在请求信徒为他迫切祷告这件事上,保罗的请求也非常具体化。事实上,他向罗马的信徒提出了三个非常具体的祷告请求:
第一个祷告请求:安全。
保罗的第一个祷告请求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安全”。
这个祷告请求出现在了罗马书15:31:
叫我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
事实上,保罗是犹太人的头号敌人。可能他的头像那时就贴在耶路撒冷每个邮局的布告栏上。当司提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公开布道时,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公然杀害了司提反。他们还把彼得关进了监狱,但天使奇迹般地把他救了出来。在那时,基督徒的鲜血已经染红了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的土地。
而这位曾经不遗余力地逼迫基督徒的保罗,现在居然成了基督信仰的知名传道人。不用说,犹太人对他归信基督的行为,和他所说的关于教会这一新生事物的教义,感到无比愤怒。
保罗其实也完全明白,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麻烦。事实上,摆在他面前的甚至是一场龙卷风。因此, 保罗在这节经文中对信徒们说:“请你们与我一同经受痛苦,救我脱离那些不信主的犹太人。”
这里的“脱离”或“解救”所使用的希腊词,意思是“被保护”。在主祷文中,当主耶稣教导门徒求神救他们脱离凶恶时,也用了这个词:
……救我们脱离凶恶。(马太福音6:13)
保罗也在歌罗西书1:13用这个词来描述信徒被拯救出来的事实:
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
保罗知道他是个被通缉了的人,除非主亲自保护他,否则他一定会在耶路撒冷丧命。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保罗在到达耶路撒冷后不久发生的事件中,可以看出犹太人对保罗的仇恨。根据使徒行传第二十一章的记载,在去圣殿的路上,保罗果然被一些犹太人认了出来。当这些敌人看到他的时候,就开始煽动周围的群众:
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就止住不打保罗。(使徒行传21:28-32)
大家能想象得到这场暴乱的场景吗?保罗差点就被这群暴徒打死,他们想报复保罗,因为他背叛了犹太教,并且公开宣称耶稣就是弥赛亚。如果不是罗马士兵把他从这群暴民的手中救了出来,他们早就把他杀了。
不管怎么样,保罗的第一个关于安全的祷告请求得到了回应,虽然不是按照保罗所期望的那种方式,很有可能也不是按照罗马信徒所祷告的方式,但神还是回应了他的祷告请求。
说实话,我们可不希望神以一种让我们差点被打死的方式来回应我们有关安全的祷告。在我们看来,安全和在一群嗜血的暴徒手中差点被揍死,一点都扯不上关系!然而,神确实保守了保罗,通过罗马士兵保护了他,把他安全地关在监狱里。
当我想到有那么多的犹太人想要暗杀保罗,毫无疑问,如果他只是依靠当地的信徒照顾他,那他就不可能活下来。他需要罗马帝国保护他的性命。事实上,在保罗的余生,都有指派的罗马士兵的保护。如果没有他们,我不相信保罗会有机会写下这些书信,用他被圣灵启示的真理教义引导教会。
总之,保罗的第一个祷告请求得到了回应,不过是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也许这正是神在你生命中所做的事。
也许神正在回应你的祷告,但回应的方式可能是你不会选择、甚至不曾想到的。你绝不会想到神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回应你的祷告,但经过时间的沉淀、灵命的成长和洞察力的提升,经过泪水和苦难的洗礼,你才会开始明白神的心意。或许你刚刚才开始知道“竭力祷告”的真正含义。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幽默小故事:
有三个朋友正在讨论祷告的正确姿势。第一个朋友说:“基督徒应该跪在地上,低着头、心存敬畏地向神祷告。”
第二个朋友说:“不对,基督徒应该站着,抬头望天,仰望苍穹,然后与神面对面交谈。”
这时,第三个朋友说:“你们说的我可一点都不懂,但我知道:我做过的最棒的一次祷告,就是在我掉进井里的时候做的!”
在掉进井里的瞬间,第三个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了“竭力祷告”的含义,不管他的眼睛是睁着还是闭着,反正他在井里做了最棒的一次祷告。
第二个祷告请求:捐项。
对于基督的事业和圣灵的爱而言,保罗的第二个祷告请求与他的第一个祷告请求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保罗的第一个祷告请求与他的安全有关,而第二个祷告请求则与他带去耶路撒冷的捐项有关。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31的经文:
……也叫我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可蒙圣徒悦纳。
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当时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恶劣的。在保罗宣教的整个过程中,有些犹太人始终没有转变过,他们总是与保罗争论,想要辩驳他坚持的观点,就是外邦人不必成为犹太人就可以加入教会。
可以这么说,不信主的犹太人想要杀他,信主的犹太人对他冷眼相看。因此,保罗希望他给耶路撒冷教会带去的捐项能弥合双方的裂痕,鼓励他们在圣灵的爱中合一。
想想看,当犹太信徒收到来自外邦信徒的捐项时,他们会不会感到被冒犯了?他们会不会认为外邦信徒所得的恩赐高过他们?他们会不会认为外邦信徒试图收买他们的感情?所有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可能由于时间、距离和社会等原因,我们无法完全领悟其中的错综复杂。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保罗那时代的圣殿是由大希律扩建的。圣殿的大部分都覆盖着黄金。它坐落在一个被称为“圣殿山”的高台上,周围有许多的庭院。最里面的院子被称为“祭司院”,只有利未支派的人才能进入。再往外的一个院子是“以色列人院”,所有犹太男性都可以进入。再往外的一个院子是“女人院”,所有犹太妇女或犹太人都可以进入。
请大家注意:尽管这三所院子有所区别,但它们都在同一水平线上。然而,如果从“女人院”再往外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必须下五级台阶才能到达一个平地,在那里筑有一道一米五左右的石墙,环绕着整个圣殿。墙上设置了门,犹太人可以穿过这些门,上楼梯到“女人院”、“以色列人院”或“祭司院”,但外邦人不得进入。
从石墙所在的这块平地开始,人们必须再下十四级台阶才能到达另一块平地,即“外邦人院”。顺便说一下,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Josephus)告诉我们,在“以色列人院”十九级台阶下面的石墙上,刻有警告外邦人的碑文。我也看到过这些碑文的图片。其中一幅是1871年出土的,上面刻着:任何外邦人不得越过圣殿周围的墙壁和围栏。违者一律处死。
信息很明确:“擅自闯入的外邦人将会被处死。”怪不得正统的犹太人每天早晨起来都会为着他不是一个外邦人而感谢神。
然而,当犹太人信了基督时,他会发现十字架下的土地是平的,也就是说,在十字架面前人人平等。在教会中,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没有隔着十九级台阶。按照使徒彼得在彼得前书2:9的教导,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已重生为一个新的种族了: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这一切都太新奇了,神的恩典令人敬畏,基督的福音令人谦卑!那么,耶路撒冷的信徒会接受保罗所带去的、主要是从外邦教会募集而来的捐项吗?事实上,这就是保罗在罗马书15:31请求罗马信徒为他祷告的原因:
……也叫我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可蒙圣徒悦纳。
感谢主!保罗的这个祷告请求也得到了回应!路加在使徒行传第二十一章记录了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一起读一下使徒行传21:17-19的经文:
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地接待我们……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
如果我当时在保罗的身边,我一定会对他说:“保罗,好了!别说太多!够了!”而保罗一定会对我说:“不!他们需要知道!”
路加在使徒行传21:20记载了那些犹太信徒当时的反应:
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神……
感谢主!保罗的第二个祷告请求,也就是他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蒙了圣徒的悦纳。
第三个祷告请求:他自己的灵。
保罗的第一个祷告请求与他的安全有关;第二个祷告请求与他所带去的捐项有关;第三个祷告请求则与他的灵有关。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32的经文:
并叫我顺着神的旨意,欢欢喜喜地到你们那里,与你们同得安息。
保罗以一种极具温柔且开放的方式,把罗马那里的教会称为他迫不及待想要驶入的安全港湾。对此,一位作者曾如此写道:
保罗迫切地想在罗马教会的安静港湾抛锚休息。他离开了以弗所的骚动;又因哥林多教会的不成熟和罪恶与他们发生了冲突;他还给加拉太教会写了一些言辞尖锐的话……现在他只想休息,用些时间来使他的灵得以更新,用喜乐来给他自己“充电”……这就是保罗灵里的渴望。
然而,保罗将在耶路撒冷被捕,几年后,他会抵达罗马,不过不是以一个宣教先锋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将要为基督殉道的囚犯的身份来到罗马。
那么罗马的教会是如何接待他的呢?说实话,我希望我能讲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我们知道,当保罗首次抵达罗马时,只有几个信徒来迎接他。其余的信徒则因为保罗身上的锁链和周围的罗马士兵而感到害怕,害怕他们的身份被暴露,也害怕可能临到的逼迫。
在他给提摩太的最后一封信中,保罗提到了罗马信徒的恐惧和胆怯,甚至是懦弱。他在提摩太后书1:15-18说:
凡在亚细亚的人都离弃我,这是你知道的,其中有腓吉路和黑摩其尼。愿主怜悯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因他屡次使我畅快,不以我的锁链为耻,反倒在罗马的时候,殷勤地找我,并且找着了。愿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怜悯。他在以弗所怎样多多地服侍我,是你明明知道的。
所以,保罗终究还是得到了安慰。但不是因为那里的教会,而是因为一个家庭冒着生命的危险前来探望他。那么保罗缺少喜乐吗?一点也不!事实上,他的第三个祷告请求也得到了回应。
正是在罗马,在他被软禁的情况下,保罗给腓立比的信徒写了一封充满喜乐的书信。事实上,“喜乐”一词在这封书信中一共出现了十六次!
保罗最终发现,神的旨意与他之前的祷告清单大相径庭。他愿意让神的灵改变他的灵,因此,即使面对着戏剧性的逆转,保罗也确实来到了罗马,并且找到了满足的喜乐。
结论
保罗最后用犹太人惯用的一段祝语结束了这部分经文。他在这段祝语中提到了“赐平安的神”,因为祂能将犹太人和外邦人合二为一。保罗在罗马书15:33写道:
愿赐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最后,请允许我就这段经文提出三点思考。
首先,灵命的成熟并不会自动消除内心不安的痛苦。
保罗面临着危险、争战、仇恨、偏见、冲突,甚至可能是死亡。这种不安的情绪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以至于他需要其他信徒和他分担这样的痛苦。他需要别人为他祷告,是的,那位伟大的使徒保罗也需要别人的代祷。
我们时常受到的一种试探诱惑就是:当神用环境来改变我们时,我们却用祷告来祈求神改变我们的环境。总之,灵命的成熟并不会消除内心不平静的挣扎。
其次,规律的祷告生活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换句话说,与神亲密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不会经历疑惑、困惑甚至灰心气馁的时候。
与神同行并不意味着你的“蓝色闪电”松木赛车总是第一名,有时它是最后一名。你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而神也可能选择不给你答案。因此,对祷告的痴迷就是降服于神的主权,神有权以祂所喜悦的任何方式回答你的问题,甚至是干脆不回答。
对此,斯坦利·琼斯(E. Stanley Jones)曾写道:
祷告就是降服于神。如果我从船上抛出一个船钩,钩住岸边用力拉,那我是把岸拉到了我的身边?还是把我拉到了岸边?同理,祷告不是把神拉到我的意愿中来,而是让我的意愿与神的意愿相一致。
因此,规律的祷告生活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最后,委身于服侍基督并不会自动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
当使徒保罗即将启程前往耶路撒冷时,他向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道别,这是非常感人的一幕。在这个过程中,保罗向他们说了一句令人感到惊讶的话,他说: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
想象一下,使徒保罗居然说:“我正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但我不知道在那里会遇见什么事。”因此,当裁判说“各就各位,预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他等一下!让我们确保我们会在赛前、赛中和赛后都向神祷告。这样,我们就能和保罗一起说:
愿赐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们!(罗马书15:33)
正如一首古老的诗歌所唱的:
平安!完美的平安!
前途一片迷茫?
我们认识耶稣基督,
祂就坐在宝座上!
平安!完美的平安!
前途一片迷茫?
我们认识耶稣基督,
祂就坐在宝座上!
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来唱:
赞美真神万福之根,
地上生灵当赞主恩,
天上万军颂赞主名,
赞美圣父、圣子、圣灵。
阿门。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