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救主

效法救主

by Stephen Davey

效法救主

一些模棱两可的事(第八部分)

罗马书15:1-3 & 8

 

引言

《福布斯》(Forbes)杂志最近报道说:老虎伍兹(Tiger Woods)是营销人员梦寐以求的明星代言球员,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老虎伍兹成功地让耐克(Nike)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

当你看到这位高尔夫职业选手的照片,或者观看老虎伍兹电视转播的比赛时,你大概率会看到他戴着一顶印有耐克标志的帽子,穿着耐克的衬衫、鞋子和手套。而且,他的高尔夫球包和高尔夫球上也印有耐克的标志。

对此,耐克公司可再高兴不过了。事实上,为了继续让伍兹穿用他们的服装和运动用品,耐克公司甚至愿意支付伍兹约1.05亿美元的代言费。说实话,如果给我一半的钱,我都愿意穿他们所有的衣服,你呢?

品牌背后的战略,是想方设法让某个产品或服务令人难忘、易于辨识。所以,一头站立起来的奶牛的创意就抓住了无数人的想象力。这头奶牛举着一个牌子,呼吁公众要多吃什么?对了,多吃鸡肉。自从他们推出了所谓的“奶牛广告”后,福莱鸡(Chick-fil-A)的品牌知名度增长到了81%,销售额也从5亿美元增至17亿美元。这都要归功于一头奶牛。

五年前,我们几乎没有人知道“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AFLAC)是什么。后来,他们的营销机构鼓起勇气告诉公司总部,他们公司的名字听起来像是鸭子的叫声,可以试着从这个角度来拍摄广告。AFLAC的首席执行官对营销机构说:“我不管你们做什么,只要能让人们知道这家公司的名字就好!”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文章继续报道说,这家曾经默默无闻的公司如今家喻户晓,业务也蒸蒸日上,这都要归功于这只鸭子。

在广告机构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力”,就是代表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某人或某物,让公众对该产品或服务产生认同感。因此,当人们看到这个人、符号、动物及标志,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或特定的声音时,就会立即联想到该产品。谁能想到,当人们看到那头奶牛时,会联想到鸡;而当人们听到那只鸭子叫时,就会联想到保险公司?

 

然而,当我们的行为不能反映我们应该代表的产品时,麻烦就来了。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曾刊登过一则讽刺幽默的短文,其中报道了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一次年会。这是一个有30万名医生、护士和研究人员加入的协会。许多专业人士均出席了那次在亚特兰大(Atlanta)举行的年会,其中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脂肪含量过高的快餐引起的健康问题。其中包括培根芝士汉堡、双层四分之一磅汉堡和超大号薯条等。换句话说,这可能也包括大家今天午餐要吃的食物。

相信我,是麦当劳(McDonald)付钱让我这么说的!

与会期间,一位心脏病专家接受了采访,他被问及,他在大会期间吃了高脂肪的午餐,这是否为社会公众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对此,他回答说:“应该不会的……因为我确定在走进餐馆前,我就把我的胸牌摘掉了。”

老虎伍兹被认为从头到脚都是“耐克的人”,或者说,他从头到脚都在为耐克王国卖力,这是体育史上最昂贵的一份代言协议。

事实上,使徒保罗也在告诉信徒们,我们要成为神国真实可信的广告。我们也要穿上代言的衣服,正如保罗在写给歌罗西信徒的信中所说的:

……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歌罗西书3:12)

在提多书2:10及12节,保罗还教导我们:

……凡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

此外,保罗还在以弗所书4:24嘱咐我们,要像穿衣服一样:

……穿上新人……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这些都是天国品牌的衣服。那么,作为天国的广告代言人,我们的价值有多大?我们所佩戴“神所爱之人”的品牌服饰质量有多好?

对此,弗雷德里克·迈尔(F. F. B. Meyer)在一百多年前写道:

我们应该成为大字版(或加重字体)的基督徒,这样别人就不必戴着眼镜才能看清我们的品格……我们生命的信息应该像广告牌上的大字广告一样,让所有路过的人都能轻易读到。

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把这一挑战写成了一首诗歌:

你正在书写一本福音书,

每天写一章,

通过你所做的事,

也通过你所说的话;

无论你写的是背信弃义,还是真实可信,

人们都会阅读你所写的内容,

那么不妨说说看,你所写的福音书到底是怎样的?

 

传福音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我们的见证,显明神美好的性情。

在罗马书第十三章,保罗挑战信徒: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

换言之,我们总要披戴上代表着神美好品格的“牌子”。我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为耶稣基督做广告的最佳方式,就是遵循约翰在他的第三封书信中给我们的教导,他在约翰三书11节写道:

亲爱的兄弟啊,不要效法恶,只要效法善……

换言之,不要效法恶人,不要为恶人代言,而是要效法良善的人。

同样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1:1也写道:

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

他甚至在以弗所书5:1对以弗所的信徒说:

所以,你们该效法神……

仔细想一下,效法保罗,或者效法基督,这实际就是在效法神。换句话说:

  • 如果你想成为王国的代言人,那你就要效法国王;
  • 如果你想为神的荣耀做广告,那你就要穿上敬虔行为的品牌服饰;
  • 如果你想高举基督的荣美,那你就要培养基督的品格。

虽然我们永远都无法成为我们救主完美的代言人,但这要成为我们持续不断的追求。

如果说我们在代言基督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那就是如何正确地对待他人,尤其是你确信他们是错误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像基督一样行事呢?我们该如何效法基督呢?我们应该披戴哪些“神所爱之人”的品牌服饰呢?

在我们深入研读罗马书第十五章的经文之前,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探讨新的一章了,但这一章的内容仍是围绕着那些模棱两可的事展开的。到目前为止,关于如何彼此相待;以及如何在《圣经》并未明确规定或没有明确定论的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已经探讨了以下几个原则:

  • 保护原则;
  • 名誉原则;
  • 建立原则;
  • 体贴原则。

今天,我们将探讨另一个原则,就是“效法原则”。

 


效法原则

在我们今天学习罗马书第十五章的效法原则时,我们会发现,至少有四种基督的品格需要我们效法。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五章。

首先,我们要效法基督“担代”的品格。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1的经文:

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

我们可以把这节经文中的“应该”二字圈出来。换言之,这不是一个建议,而是那些真正坚固的信徒要做的事。保罗其实是在说:“我们这些在信仰上更为成熟的人,应该包容那些较为软弱的人。”

在谈到坚固的信徒帮助软弱的信徒,而不是把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的观点或改变强加给他们时,雷·斯特德曼(Ray Stedman)如此写道:

我们可以把这比作跨越山涧上的一座吊桥。有些人可以毫无困难地跑过这样一座没有护栏的桥。他们不担心桥会摇晃,也不担心跌入下面的湍流。但其他人在这样的桥上忧心忡忡。他们摇晃、颤抖,寸步难行。他们甚至手脚并用,爬着过桥。要担代他们。这些在道德上模棱两可的问题就是这样。对于一个有勇气大胆过桥的人来说,强行拉着一个胆小的人的胳膊,然后强迫着他也跑过去,那将是非常残忍的。他甚至可能失去平衡,直接从桥上摔下来。

因此,“担代他们”的意思是“担当彼此的重担”。“担代”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背负和忍受”。这可不是袖手旁观地说:“嗯,那个软弱的弟兄肯定有问题”,或者“哈!那个软弱的弟兄身上的担子可真重。”而是想着说:“我怎样才能帮助我较为软弱的弟兄呢?”这才是坚固的信徒应该做的事。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会实践真正成熟的基督徒的自由!

上周日聚会结束后,我们教会的一位姊妹走过来对我说:“牧师,关于你讲的基督徒的自由,你知道我记住了什么内容吗?”

我说:“我不知道,请问是什么?”

后来,她用电子邮件给我发了这么一段话: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你应该做的事。而当你想做的事刚好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时,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保罗在加拉太书6:2也说了类似的话:

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换句话说,就是要“担当彼此的重担,效法我们的救主!”看看我们的救主是怎么做的:

  • 祂在彼得跌倒后耐心地教导他;
  • 祂在雅各和约翰的“野心”暴露后,细心地教导他们;
  • 祂在多马怀疑的时候屈尊向他显现;
  • 即使卖主的犹大同祂坐在最后的晚餐桌旁(如果我们仔细查考最后的晚餐时间,你会发现:犹大那时是带着卖耶稣的三十块银币坐在桌旁的),但耶稣仍然称他为“朋友”。
  • 耶稣在十字架上说:

……父啊!赦免他们……(路加福音23:34)这个动词的时态表明:耶稣基督不是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句话,“父啊!赦免他们……父啊!赦免他们……父啊!赦免他们……”

  • 在耶稣基督复活后,当祂突然出现在门徒所在的屋子里时,祂对那些软弱失信的门徒所说的第一句话,不是他们应得的责备,而是一句让他们无比震惊的话:

……愿你们平安。(约翰福音20:19)

那么,你想效法我们的救主吗?你想成为天国“行走的广告”吗?那么就要效法这种担代的品格!这只是开始。我们不仅要效法“担代”的品格,还要效法第二种品格。

 

其次,我们要效法“无私”的品格。

请大家继续来看罗马书15:1-2节的经文:

……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

有谁听过这首歌吗?

哦,多么美好的早晨,

哦,多么美好的一天,

我有一种美好的感觉,

因为一切都在按我的方式运行。

这不就是我们心里的歌吗?“这是美好的一天,因为一切都在按我的方式运行。”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许多人给我发了同一封电子邮件。或许在座的弟兄姊妹也收到了同样的电子邮件。

住在凤凰城(Phoenix)的一位老人打电话给他住在纽约市(New York)的儿子,说:“虽然我很不想破坏你今天的心情,但我必须告诉你,我和你母亲要分开了。45年了,我们结束了。”

儿子简直不敢相信:“爸爸,你在说什么啊?”

这位父亲说:“是真的,我们已经厌倦了彼此,我也不想再谈论这件事了,所以麻烦你把这件事也告诉你住在芝加哥(Chicago)的姐姐。好了,挂了。”

这个儿子惊慌失措地给他的姐姐打电话,他姐姐在电话里无比愤怒地说:“这不可能……我会把这件事弄清楚的!”

挂掉电话后,这个女儿立即给菲尼克斯的父亲打电话,并在电话里大声喊道:“在我赶回去之前,你们什么都不能做。我等下会给我弟弟打电话,我们俩明天就回去。在那之前,你们什么都不要做!”

这位老人挂了电话,转头对他的妻子微笑着说:“好了,他们明天肯定会回来过感恩节,而且他们自己买票。不过,到了圣诞节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大家难道听不到这位老人其实正在唱着:“……哦,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因为一切都在按我的方式运行着。”我觉得这个故事肯定是杜撰出来的。

 

不管怎么样,在这几节经文中,有一个词一共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喜悦”。在希腊文中,“喜悦”这个词的意思是“提供服务;努力取悦别人而不是取悦自己。”-

这个词再次出现在罗马书15:3:

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

在写给腓立比信徒的信中,保罗对基督无私地来到地上这件事,做了惊人的描述,他在腓立比书2:6-7写道: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

这里的“虚己”可以理解为“放手,不再享有属神的权利和特权”。

大家觉得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取悦祂自己吗?想想看,祂出生在一个靠做木工勉强糊口的农民家庭。这就好像三位一体神开了一次内部会议,确保他们要尽一切可能,来表明基督的降临绝无愉悦可言,更不用说取悦祂自己了。

耶稣出生在马槽里,也就是一个人工挖出来的沟壑,周围弥漫着马棚的恶臭。在祂出生时,没有医生或助产护士的帮助。此外,祂是由一个未婚的女子生的,这个女子永远也无法摆脱不道德的指控。而且正如一位早期教会的领袖所说的,祂的“养父”只是一个制作木犁的木匠。

而这一切背后唯一值得让人惊叹的,就是“天使合唱团”,他们在提醒牧羊人耶稣的诞生。这些牧羊人后来也为耶稣作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职业在犹太领袖的眼中是不洁的,所以他们无法在犹太法庭上作证。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耶稣基督不求自己的喜悦!虽然我们可能会说,我们愿意像基督一样,但我们没有人会说,我们愿意像祂那样出生,那样长大,那样经受不公的对待。而我们无私的救主全都做到了。

如果你想效法我们的救主,那就效法祂的“担代”和“无私”的品格。沿着同样的思路,让我们再看一种值得我们效法的品格。

 

第三,我们要效法基督“牺牲”的品格。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3后半节的经文:

……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

这节经文非常有意思!在这节经文中,保罗引用了诗篇六十九篇的经文,这是一首伟大的“弥赛亚诗篇”。也就是说,这首诗篇充满了将要在基督身上实现的预言。诗篇第六十九篇告诉我们:

  • 王将被他的仇敌无端憎恨(第4节);
  • 祂将被自己的亲弟兄弃绝(第8节);
  • 祂将经历灵魂所能忍受的最深的痛苦,而且哭泣不止(第10节);
  • 祂将被人们取笑(第11节);
  • 祂将受到民族领袖们的批评(12节上半节);
  • 祂将成为不敬虔的世人嬉笑和嘲弄的对象(12节下半节)。

那么,这些都是真的吗?我们的主真的经历了所有这些辱骂和责难吗?

  • 基督真的被祂的仇敌无端憎恨过?

大家还记不记得?当耶稣基督第一次在犹太会堂里开口讲道时,整个会众都愤怒地站了起来,他们把祂赶了出去,甚至要把祂推下悬崖,但祂奇迹般地逃脱了。事实上,假如我们研究一下以色列民和宗教领袖们对耶稣的憎恨,会发现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

还有,当基督赶鬼时,那些宗教领袖们居然指责祂与鬼王是一伙的(马太福音9:34)。

  • 基督是否像大卫所写的那样,被祂的亲弟兄弃绝了呢?

从马可福音中我们得知,马利亚和约瑟至少有六个孩子,也许更多。马可福音6:3记载了四个儿子的名字,并且提到他们至少有两个女儿。此外,我们还知道,耶稣的兄弟们曾认为祂疯了。约翰福音7:5说:

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

  • 大卫预言说,王将经历灵魂所能忍受的最深的痛苦,而且哭泣不止,这是否应验了呢?

谁能质疑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极度的痛苦呢?耶稣在那里经历了灵魂深刻的痛苦,以至于皮下的毛细血管破裂,汗水混着鲜血一起滴下来。约翰福音中的动词时态表明,耶稣不只是跪下祷告,而是先俯伏祷告,然后站起来,然后再踉踉跄跄地跪下祷告,如此反复。换言之,没有人像祂一样,经历过灵魂如此深刻的苦痛。

  • 祂是不是像大卫在诗篇69篇中所说的那样,被人们取笑了呢?

据我所知,好像没有其他伟人的名字会被人用来骂人。我从未听过有人说:“哦!孔子……哦!穆罕默德……哦!佛祖……”

  • 基督受到犹太领袖们的批评了吗?

毫无疑问,是的。

  • 主成了不敬虔的世人嬉笑和嘲弄的对象了吗?

那时的人们嘲弄耶稣,甚至在祂临死的时候也不放过。通常来说,无论你多恨一个人,你都不会在这个人惨死的过程中继续嘲笑和诅咒他,可想而知,这样的憎恨有多深!

路加福音23:35-37给了我们这么一段记录:

……官府也嗤笑他,说:他救了别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拣选的,可以救自己吧!兵丁也戏弄他……说:你若是犹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

 

为什么有人总想着嘲笑耶稣基督呢?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电影、戏剧、歌曲和喜剧演员喜欢嘲笑耶稣基督呢?

如今最畅销的一部小说,就是《达芬奇密码》(The Di Vinci Code),这部小说嘲弄了基督的神性,说耶稣娶了抹大拉的马利亚,并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家庭。说实话,这种无稽之谈既不真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只不过是一个古老谎言的重新包装,充满了傲慢的骄傲,试图嘲弄一切神圣和纯洁的象征。

当我读到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ey Barnhouse)对罗马书的这段经文所写的解释时,我觉得很有趣。他讲述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ropolitan Opera in New York City)演出的一部芭蕾舞剧:“耶稣基督的罪”(The Sin of Jesus Christ)。

其中一位舞者代表耶稣基督,他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抹大拉的马利亚在他面前跳着性感的舞蹈。另一个扮演撒但的邪恶角色与马利亚共舞,直到耶稣从十字架上下来,将她从“情敌”的手中夺了回来。随后,各大报刊和杂志的评论都只针对舞剧的音乐和舞蹈提出了批评意见,但对这部作品亵渎神的方面却只字未提。

顺便说一句,这部舞剧是在1959年上演的。

当时的世人憎恨救主,如今的人们仍是如此。大家是不是对世人的亵渎之举义愤填膺,想要反击报复?或者,我们是不是需要对这种亵渎我们永活真神的行为组织一次街头暴动,或者报复世人呢?

事实上,并不需要,因为世人被这个世界的神所蒙蔽了。想想看,如果一个瞎子踩了你的脚,你会因此生气吗?对基督的憎恨恰恰应验了《圣经》的预言。

早在耶稣以人的形象出生并来到地上以先,先知以赛亚就已经称祂为“饱经忧患之人”了,他在以赛亚书53:3及7节说: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

尽管遭受误解、嘲笑、诽谤、逼迫、仇恨、嘲弄、羞辱、残暴和死亡,耶稣仍愿意讨神的喜悦,这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五章,摆在那些敢于效法基督的坚定信徒面前的另一个挑战!

难怪很少有人会说:“我愿意效法我的救主……我愿意像基督一样,成为饱受苦难的祭物。”然而,保罗在罗马书12:1却说:

……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

换句话说,保罗其实是在劝勉我们:

  • 要分担祂的忧患……;
  • 要像祂那样回应忧患……;
  • 要愿意忍受他人的诽谤和误解……;
  • 要接受十字架。

对于那些愿意成为较为刚强的信徒,也就是那些愿意承担较为软弱的信徒的重担,并且愿意为了基督身体的合一,建立其他信徒而努力的人而言,则需要:

  • 效法基督担代的品格;
  • 效法基督无私的品格;
  • 效法祂牺牲的品格。

最后,还有一个需要效法的品格。

 

第四,我们要效法基督“仆人”的品格。

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5:8的经文:

我说,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

中文标准译本把这节经文翻译为:我是说:基督为了神的真理,已成为受割礼之人的仆人……

我们本以为保罗会写:“我是说,基督为了神的真理,作了犹太人的王”,或者“我是说,基督已经作了救主,作了统治者,作了君王……”然而,保罗所写的是:“我是说,基督已经作了仆人……”

对于一世纪的人来说,像保罗这样将“仆人”和“基督”联系在一起,简直不可想象。因为“基督”是对弥赛亚拥有至高主权的称谓,而弥赛亚要统治以色列民、驱赶压迫者,并且登上大卫的宝座。因此,对于那时的人的头脑和心灵来讲,“基督”和“仆人”不可能联系在一起,这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

但耶稣基督来了,祂……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因此,你想效法我们的救主吗?那就先报名作个仆人吧!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会说:“嗯,我觉得我已经做得挺好的了。我觉得我在作仆人这方面做得很好了。”哦,真的吗?事实上,直到有人真的把你当成仆人一样对待,你才会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具有仆人的生命!

道森·特罗曼(Dawson Trotman)是“导航会”(Navigators)事工组织的创始人,他在一次海外宣教中到访了台湾。在这期间,他与一位台湾牧师一起徒步走到一个山村,去拜访一些当地的基督徒。山路泥泞不堪,他们的鞋上沾满了泥巴。

后来,有人问这位台湾牧师,他对道森·特罗曼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位牧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在我们到达村子的第二天早上,当我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时,发现这位来自美国的基督徒领袖比我先起床,正在帮我清洗靴子上的泥巴……我对他最深的印象就是,道森·特罗曼在给我洗鞋。”

 

结论

保罗在罗马书15:1-3和8节那里写得很清楚,我想我们都不会视而不见。他说:

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我说,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

这就是效法的原则。它是如此的罕见,以至于如果有人在你身边实践这一原则,你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这就是我们在人生迷雾中继续前行的方式,也是我们帮助其他信徒找到生命方向的方式。

我最近读到了这么一个故事,并且对它的真实性进行了求证。事实上,几年前,这个故事由一位拉比首次印刷出版。这个故事说的是:

在纽约布鲁克林(Brooklyn, New York),有一所名为“库什”(Chush)的学校,专门为学习障碍儿童提供教育。它的正式名称是“犹太特殊教育中心”(The Jewish Center for Special Education)。里面的孩子有些在这所特殊学校里度过了整个求学生涯,而另一些孩子则可以转入普通学校就读。

在这所学校的一次筹款晚宴上,一位智障儿童的父亲发表了令所有与会者永生难忘的一篇演讲。在赞扬了这所学校及其尽职尽责的教职员工后,这位父亲痛苦地喊道:“我亲爱的儿子沙耶(Shaya),他到底在哪里是完美的?神所做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我的孩子却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理解事物。我的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记住各样的事实和数字。神美好的品格体现在了哪里?”

听众被这个问题震住了,同时也为这位父亲的痛苦感到心碎。然后,这位父亲自己回答道:“我相信……当神把这样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时,祂所寻求的品格就体现在人们对待我孩子的方式上。”

然后,他又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天下午,沙耶和他的父亲路过一个公园,沙耶认识的几个男孩正在那里打棒球。沙耶问他的父亲说:“你觉得他们会让我加入吗?”

沙耶的父亲知道,他的儿子根本不擅长运动,因此大多数男孩都不希望他加入他们的队伍。但沙耶的父亲也明白,如果他的儿子真的被邀请参加比赛,这一定会给他一种难能可贵的归属感。

于是,沙耶的父亲找到了场上的一个男孩,问他沙耶能不能上场。那个男孩环顾四周,寻求队友的意见。在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后,他自作主张地说:“我们目前落后六分,比赛已经进行到第八局了。我想他可以加入我们的球队,我们会尝试让他在第九局上场击球。”

听他这么说,沙耶和他的父亲都很激动。沙耶戴上了手套,到外场等候。在第八局下半场,沙耶的球队得了几分,但仍落后三分。到了第九局的下半场,沙耶所在的球队再次得分,现在,在两人出局且满垒的情况下,潜在的制胜得分就在垒上,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沙耶被安排上场。在这么关键的时候,球队真的会让沙耶上场击球?他们难道想要放弃赢得比赛的机会?

但出人意料的是,沙耶真的被安排上场击球。所有人都知道,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沙耶甚至连如何握住球棒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用球棒击球了。

然而,当沙耶走上击球区时,投手向前走了几步,然后轻轻地把球投了出去,这样,沙耶至少可以碰到球。第一球投出,沙耶笨拙地挥棒,结果没能击中球。这时,沙耶的一名队友走到沙耶身边,和他一起握住球棒,面对着投手,等待着下一球。投手再次向前走了几步,然后将球轻轻地投了出去。当球投过来时,沙耶和队友一起挥动球棒,击出了一记缓慢的滚地球。

投手捡起了这个软绵绵的滚地球,他本可以非常容易地把球投给一垒手,这样沙耶就会出局,比赛也就结束了。但投手却捡起了这个球,以很高的弧度将球投向右外野手,远远超过一垒手的范围。

这时,所有人都开始大喊:“沙耶,快跑到一垒!跑到一垒!”

沙耶这辈子从没跑过一垒。他瞪大眼睛,惊慌失措地跑向底线。当他跑到一垒时,右外野手已经拿到了球。他本可以把球扔给二垒手,让二垒手把还在跑的沙耶标记出局。但右外野手明白投手的意图,于是他也把球高高抛起,抛向三垒手的头顶。所有人都继续大喊:“快跑到二垒!跑到二垒!”

沙耶赶紧向二垒跑去,他前面防守的人“神魂颠倒地”绕着垒包向本垒跑去。当沙耶跑到二垒时,对方的游击手跑到他身边,把他转向三垒的方向,人们继续喊道:“快跑到三垒!”

当沙耶跑过三垒时,两队的男孩都跑到他身后喊道:“好样的!沙耶!快跑回本垒!”

最后,沙耶跑回了本垒,踩在本垒板上,十八个男孩一起把他扛在肩上,把他当作英雄,就好像他刚刚击出了一个“大满贯”,为他所在的球队赢得了比赛一样。

沙耶的父亲轻声说道:“那天,那群男孩子就彰显了神的品格。”说完,泪水从他的脸颊流了下来。

 

无论“观众”是谁,当一个人表现出牺牲、无私、担代和仆人的精神时,没有人会忘记。在使徒保罗看来,要想穿越人生的迷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顺服这个效法的原则。

当信徒效法救主时,他(她)其实就在和保罗一同宣告说:

……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立比书3:10a)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