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第三支蜡笔放进你的蜡笔盒里
把第三支蜡笔放进你的蜡笔盒里
一些模棱两可的事(第四部分)
罗马书14:13-15
引言
我最近才了解到,居然有380万美国人患有色盲症。也就是说,大约每12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色盲症。如果你从事的是网站、广告作品、服装甚至是地图的设计及制作之类的工作,那你应该慎重考虑一下色盲的问题。我发现,对于色盲患者来说,看地图尤其具有挑战性。
这种疾病似乎特别针对男性。因为每200名女性中只有一人是色盲,而每10名男性中就有一人是色盲。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是穿成这样!实际上,这种特殊的生理缺陷,正确的叫法是“色觉缺陷”,会让很多人无法从事他们喜欢的职业。不难想象,在化妆品、摄影、纺织品、电子产品、装饰甚至在电话维修等领域,一个无法分辨所有颜色的人会感到多么的无助。
我在我的研究中还发现:某些东西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色彩敏感度,比如特定的饮食,或者戒除某些特定的食物和物质。我们教会长老团中有一位长老就患有色盲。如果我在周日早上看到他,然后称赞他穿的西装和打的领带很不错,那么他会说:“我可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相信你的话。”
对于那些患有这种生理缺陷的人来说,世界不一定会同情他们。而我们的世界又是一个充满了色彩的世界。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我还发现:最常被混淆的颜色是红色和绿色,而这两种颜色恰好被用在什么上?对了,交通信号灯。
第一位对这种生理缺陷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是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他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化学家,他碰巧也是色盲。道尔顿同时还是一名敬虔的贵格会(Quaker)信徒,贵格会的信仰传统对他的帮助很大,因为他平时穿去教会的衣服都很素。但有那么一次,一个爱开玩笑的人想在道尔顿身上找点乐子,他偷偷地把这位老贵格会信徒的灰色过膝袜和他的黑色短裤换成了别的颜色。于是,一天晚上,道尔顿穿着一双鲜红的过膝袜,出现在了教会的祷告会上。大家能想象到那个场景吗?
我六年级的女儿和她在学校里的朋友们经常穿着一种五颜六色的长袜,上面有一些非常醒目、狂野、怪异、鲜艳的条纹。当我早上看到她穿上那双袜子时,我心里会想:“天哪!她今天一定能帮助学校里的老师时刻保持清醒。”
想象一下,贵格会的老信徒约翰·道尔顿,穿着一双鲜红的过膝袜走进会堂!袜子的正面绣着“北卡狼队加油!”好吧,这是我杜撰的。相信那天晚上,约翰·道尔顿无意间在教会引起了不小的一次轰动。
但这并不是教会最后一次因为分不清颜色而引起争论。
在我看来,一间健康的教会应该是完全彻底的色盲的。基督的新妇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而圣徒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有的种族和肤色都在教会里出现,有黑色、棕色、黄色、奶油色、棕褐色,而对于我们这些不能在阳光下呆得太久的有爱尔兰血统的人来说,则是粉红色,但如果我们发火了,就会成为鲜粉色。
从一方面来说,一个健康且成熟的信徒从不会真的在意各样的颜色。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健康、成熟的信徒看到的颜色不止黑白两种。他还需要学会分辨第三种颜色,这种颜色构成了他周围大部分的世界,他需要对这种颜色敏感,能够发现它、标记它并且记录它。这第三种颜色就是灰色。
在我看来,在整个罗马书第十四章中,保罗以一种非常实际的方式劝诫教会,要在其蜡笔盒中加入第三支蜡笔,即灰色的蜡笔。他其实就是在教导教会:为什么这很重要,以及如何才能活出这一真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罗马书第十四章的前12节,保罗在这12节的经文中明确指出:犹太民族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性不应再是导致信徒分裂的问题。类似时间和季节、节庆和安息日,这些现在只是个人偏好的问题。他提醒我们所有人:有一天,我们都将站在安息日的主面前交账,届时,我们将通过祂的眼目来看待我们各自的生命,并因着我们为祂的荣耀所做的一切而得到相应的奖赏。
现在,保罗更加关注一些灰色的问题。他将在接下来的经文中提出“平衡生活的九项原则”,或“应对灰色问题的九种方法”,或“在灰色中进行着色的九项准则”。这些都是我想出来的题目,不过还没有决定最终使用哪一个。或许等我们完成这个系列讲道,在不久的将来,我可能会做出选择!
保护原则
平衡生活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护原则。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第十四章。保罗在罗马书14:13写道:
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
这里的潜台词是什么呢?我想,这节经文清楚地表明了:罗马教会的信徒一直在彼此论断。所以保罗才说:“让我们一起下定决心,不要再彼此论断了!”换句话说:“让我们一起下定决心,彼此承诺,在我们的蜡笔盒里加入一支灰色的蜡笔。”
在这节经文中,有一个非常精妙的文字游戏,但中文读者很难察觉到这一点。保罗在一个短语中两次使用了同一个希腊动词,即“krino”,也就是“论断”。这个动词的基本意思是“判断或作出判断”。然而,保罗用这个动词玩了一个文字游戏。
在这节经文的第一部分,保罗写道:
……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
这说的是他在前几节经文中提到的那种批评论断。在这节经文的后半部分,保罗再次使用了这个动词,只不过这个词的含义不再一样。第13节的后半节是:
……宁可定意……
事实上,这句经文可以被翻译为“要谨慎地判断这一点”。通过这个动词含义的细微差别,保罗其实是在说:“不要妄加论断,而是要谨慎地判断。”
这个词的用法有很大的区别。同样的,对人妄加论断和谨慎地判断之间也有着天壤之别,不是吗?保罗的文字游戏其实是要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在灰色地带,就是在那些《圣经》没有提及或没有定论的地方对其他信徒进行论断。相反的,我们应该用我们最谨慎的判断去帮助他人。
我们不应效仿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6:42提到的妄加论断的人。祂也挑战门徒们不要效仿这样的人:
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人眼中插着一根梁木来到教堂!主说的“梁木”指的是祂那个时代用来建造屋顶结构的横梁。
因此,这个人带着一根插在眼睛里的梁木来到教堂。他悄无声息地从接待人员的身边走过,而且没有被发现。他走在教堂的走廊上,每次转头都会撞到别人。不过,他对此视而不见,根本不知道这根梁木已经挡住了他全部的视线。不仅如此,他还坚信自己能够发现别人生命中微小的瑕疵。他是一个出色的“木刺发现者”,而且他认为这就是他的属灵恩赐,这就是他的使命所在。
事实上,正如主耶稣在这节经文中所暗示的: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刺。我们都有盲点,所以让我们一同努力,为神的荣耀过圣洁的生活,然后也要帮助他人如此生活。
保罗会说:“这是每个人的承诺,我们要互相帮助!”可能有的弟兄姊妹会问:“保罗,那我们该如何互相帮助呢?”保罗在罗马书14:13的最后部分写道:
……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保罗其实是在说:“不要在你弟兄的信心和在主里成长的道路上放下两样东西,那就是“绊脚之物”或“跌人之物”。
这两个词表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
- 第一种行为是无意的阻碍,这就是“绊脚之物”一词背后的意思。
- 第二种行为是故意的伤害,这就是“跌人之物”一词背后的含义。
保罗写道:“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警惕,不要在无意中阻碍了那较为软弱的弟兄的信心,当然了,也不要故意伤害你弟兄与主同行的步伐,就是当他们从婴孩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所踏出的软弱、犹豫不决、稚嫩的步伐。”这就是保护原则的核心要义。
这就像是一个准备充分的北卡罗莱纳州人(North Carolinian)总会带着雨伞上班,因为你有足够的经验知道,这里随时可能会下雨。然后,真的突然下雨了,而且是倾盆大雨。你走在街上,看到你在基督里的一位年轻的弟兄或姊妹,他(她)没有准备雨伞,事实上,他(她)甚至不知道如何使用雨伞,于是只能无奈地站在雨中。
这位弟兄或姊妹可能还不习惯在与基督同行的新道路上,被成百上千种不同的问题、意见和抉择,像无数的雨滴一样倾倒在他(她)的身上。总之,这位弟兄或姊妹只能无奈地站在雨中,变得越来越痛苦!
这时,我们应当为他们遮风挡雨。而不是:
- 让他们的处境变得更糟;
- 过去把更多的水溅到他们的鞋子上;
- 取笑他们不会用伞;
- 向他们炫耀你的新雨衣;
- 或者用手指着他们,然后无情地说:“你站在雨里的样子可真难看!”
不要这么做!要去保护他们!
保罗在后面的经文中,也就是在第15节写道:
……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
我们回过头来再仔细看看我们未能保护软弱弟兄的两种行为。
我们不妨把第一个词,也就是“绊脚”在罗马书14:13的经文中圈出来。这不一定是那种有意为之的行为,它可能是无意、无预谋的。这指的是:你所做的事情被某个较为软弱的弟兄或姐妹看到了,然后成了他们的“绊脚之物”。
这个词所对应的希腊词,意思是“碰撞”或“绊倒”。这个动词可以被翻译为“被……绊脚”。
大家有没有试过在一片漆黑中穿过家里的一个房间?你有没有磕到脚趾?也许你会踩到或碰到地板上孩子们遗落的东西。说实话,没有什么比踩在芭比娃娃的粉红色敞篷车上更能造成伤害的了!同样的,你在主里的弟兄姊妹也可能会不小心踩到你遗落在外面的东西。
我们接下来可以把第二个词,也就是“跌人之物”在罗马书14:13圈出来。这是更为严重的一个问题。“绊脚之物”可能是无辜的阻碍,而“跌人之物”则是故意的伤害。这个词来自希腊词“skandalon”,由此衍生出了我们常见的一个英文单词,“scandal”,也就是“丑闻”。
在希腊语境中,这个词常被用来指捕捉器上的触发装置。如果你在捕鼠器上放一块奶酪,当老鼠被抓住的时候,那个触发捕鼠器的装置就被称为“skandalon”。
我今天带来了一个大号捕鼠器,用来给大家演示如何设置一个捕鼠陷阱。大家看,黄色的部分就是触发装置,也就是“skandalon”。在设置之前,我会在上面涂一些花生酱,这样老鼠就可以美美地享用它的最后一餐了。好了,现在,我要用铅笔触碰一下这个捕鼠器的触发装置。
如果不小心碰到,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受伤!这可不是磕了一下脚趾头,而是干脆弄断脚趾头。换句话说,你在主里的弟兄姊妹可能因此变得残缺不全,他们可能会在信仰上一蹶不振。
因此,保罗其实是在说:“不要做任何可能会触发陷阱的事,不要让毫无防备的信徒被捕获,然后带来混乱和巨大的属灵伤害。”总之,要保护他们远离其他信徒设下的陷阱。我们的工作是清除其他信徒在他们的道路上所遗落的杂物。
我们不要增加新信徒行走天路的困难程度,他们有时会在不定的黑暗中前行,因为他们对恩典和自由的道路尚不熟悉,更不要试图绊倒他们。
一位宣教士曾如此解释说,在他的国家,基督徒一个随意的举动就能让许多新信徒陷入困惑,并且带来教义上的混乱。如果你怀疑他的话是不是真的,那么看看因为圣诞节的马槽而引起的争论有多少就知道了。
在他服侍的地区,人们深受罗马天主教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基督诞生的事,有些当然是符合《圣经》的,但也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混杂其中。在那里,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圣诞节期间摆设马槽的场景,但那里有太多的企业和家庭都遵循神父的传统,这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偶像崇拜。对于那些新信徒而言,虽然他们是因信而不是因自己的好行为得救的,但在他们天路历程的初期,他们就要在这件事上做出决定。
在这个国家的圣诞节前不久,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准备摆设马槽场景的材料,去接受神父的祝福。他们要排几个小时的队,甚至要向教堂交钱才能得到这份特殊的福分,因为神父要在这些雕像上画十字架,然后把圣水洒在上面。
只有在摆设马槽场景的材料得到神父的祝福后,人们才会在家中或营业场所公开展示。婴孩耶稣的塑像要到平安夜的午夜才会摆放到马槽的场景中。人们相信婴孩耶稣会在那里“重生”。人们还相信,他们可以向这些小雕像祷告,因为这些小雕像已经得到了祝福,拥有神秘的力量,能够将巨大的祝福带回来。
这位宣教士接着解释了这种做法的问题所在。新信徒通常想要摆脱所有的迷信和神秘主义,在信心和实践上只接受《圣经》的真理。但有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如果他走进一位年长的信徒家中,看到这位老信徒的家里摆设着马槽的情景,他虽然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其实无关紧要,但他还是把它摆在家里面,这就会给那个新信徒造成困惑。新信徒会把马槽的场景与迷信联系在一起。他们立刻会陷入属灵的痛苦之中,有时还会直接质问对方说:“你怎么能做这种会让人把你和虚假的宗教联系在一起的事呢?你也会向那些雕像祷告吗?你怎么能把这些带进教堂里呢?”
这也是保罗所面对的罗马教会当时的问题。
一个新信徒被邀请去一个老信徒家吃牛排和土豆泥。他们一边吃一边说:“这牛眼肉真好吃。你是从哪里买的啊?”
“哦,我今天从庙里祭司那里买的。”
“什么?你吃的肉居然是从庙里买的?居然是供奉给偶像的肉?你怎么能和虚假的宗教扯上关系呢?难道你也在向偶像祷告吗?”
你可以反驳说:“等一下!我当然有吃牛排的自由!或者是在自己家里摆一个马槽场景的自由!”
对此,这位宣教士说:“我们的自由需要根据我们在基督里的新信徒来评估。”
这就是保护的原则了。
保罗还在罗马书14:14为这一原则添加了一个个人性的见证,他说: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
当你读到这节经文时,你可能会想:“这种灰色地带可真棒啊!只要我不认为它是错的,那就什么事都可以做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洁净”所对应的希腊词是“koinos”,意思是“普通的”、“常见的”。这个词被用来描述新约时期的希腊词“koine”,也就是“通用”的希腊语。
犹太人用这个词来指他们认为是世俗、大众的、属世、不光彩的东西,甚至是不属灵的事物。因此,当保罗说他个人不认为任何东西是普通或不体面的东西时,他显然不是在谈论神的道德律法,而是礼仪律法,也就是有关饮食和礼仪的律法,比如安息日和节期的律法就是这一类的律法。换句话说,当涉及《圣经》没有明确命令、允许或禁止的事情时,保罗说这既不是洁净、也不是不洁净;既不是可接受的、也不是不可接受的,除非你的良心认为它是不洁净或不可接受的。
这似乎又回到了我之前说过的那句话:“这种灰色地带可真棒啊!只要我不认为它是错的,那就什么事都可以做了!”不,保罗其实是在说,虽然他知道自己吃的或做的没有错,但问题不在于他自己是怎么想的,而是他在主里的弟兄是怎么想的。
使徒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信徒的信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在哥林多前书10:23说: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换句话说:“凡事都可行,但不是所有的事都能造就我自己或基督的身体。”因此,尽管只要我的良心保持纯洁,我就有权做任何我想做的事,但我必须愿意限制我的权利,我必须愿意为了另一个基督徒良心的缘故,而限制我自己的自由。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会说:“但这不公平啊!我知道真理,我所做的事情也没有错。我本来就是对的!”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想保罗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在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上,有比对错更重要的东西!
请大家一起来看保罗在罗马书14:15说了什么: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
对此,你可能会说:“那又怎样?他们总会熬过去的!”但保罗继续恳请我们说:
……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经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
这就好像是在说:“看看基督为了赦免你的弟兄所做的牺牲。难道你不愿意为了保护你的弟兄而做出一些牺牲吗?”这其实是一个更重的负担,不是吗?遵守律法要比遵守爱的法则容易得多。
说实话,我宁愿回到黑白分明的状态。第三支蜡笔的颜色是灰色的,它被贴上了恩典的标签,而且远比我想象的更有挑战性!
难怪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写了一篇题为《论基督徒的自由》(On 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 Man)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的开头便写道:“基督徒是最自由的主人,不受制于任何人。基督徒又是所有人的仆人,受制于所有人。”
那我们应该有多受制于他人呢?回到罗马书14:15的开头,保罗在那里告诉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弟兄“忧愁”。“忧愁”这个词的意思是“忧伤”和“不安”。可能是指因为我们肆意评论他们的不成熟;在他们面前表现得高高在上;或者取笑他们和他们的观点而使他们忧伤。
一位作者曾这样写道:
一个软弱的基督徒可能会因为看到另一个基督徒说了或者做了他认为有罪的事而受伤。如果“犯错”的基督徒恰巧是软弱的基督徒所钦佩和尊敬的人,那么这种伤害会更深。当一个软弱的基督徒在一个刚强的弟兄的言语或榜样的引导下,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他也会受伤。如果一个基督徒误用了自己的自由,对其他信徒造成了伤害,那么他就不再是按着爱行事了。
顺便说一句,这种受伤并不是略感不快,也不是那种因为一些小事而感情受伤。这个词实际上指的是那种深深的哀伤。事实上,这个词与信徒故意犯罪而使圣灵“担忧”是同一个词(以弗所书4:30)。这个词也被用来描述彼得在主三次问他是否爱主之后的“忧愁”情绪(约翰福音21:17)。
此外,保罗在罗马书14:15写道:“……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这里的“败坏”指的是彻底毁灭。这不是指“灵命”本身(spiritual being)的败坏,而是指“灵命健康”(spiritual well-being)的败坏。
这并不是说,因为你他们被永远地定罪了。然而这确实意味着:因为你他们在属灵上遭受了亏损。他们的信心正在动摇。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等一下!我想先问几个问题。”
- 这是否意味着,我弟兄在信心上的软弱就能决定我的生活方式?
- 你是不是说,我必须接受我那较为软弱的弟兄的观点?
- 我是不是必须为了他对恩典的无知而限制我对恩典的享受?
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向我们揭示了这个问题的难度。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请允许我向双方,也就是向在主里软弱的新信徒和在主里刚强的成熟信徒提出两则警告。
首先,是给在主里软弱的新信徒的警告。
如果你对其他信徒总是说以下的话:
- 你不应该那样做,我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 你不该去那里,我认为那是不对的。
- 你不要那样做,这会伤害我这个信徒的,请记住,保罗告诉你们,不要再做任何冒犯其他信徒的事。
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你时常这么说,那你就是在表明自己灵命的真实境况。你其实就是在大声承认:你的灵命需要不断长进。不妨接受挑战!更加深入地研读神的话语,用经文来检验你的观点,在恩典的问题上花些功夫钻研一下。
当然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要学会使用第三种颜色来着色,把第三支蜡笔放进你的蜡笔盒里,放在白色和黑色蜡笔的中间,因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只能用灰色来着色。
其次,是给在主里刚强的成熟信徒的警告。
如果你习惯于说以下的话:
- 作为一名基督徒,我有权这么做。
- 我可以就我在这方面的自由与任何人辩论;我看看谁敢说我做错了。
- 任何认为我这样做是做错了的人,都只不过是一个软弱的小弟兄,需要长大。
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你时常这么说,那你就是在表明自己灵命的真实境况。你其实就是在大声承认:你没有“按着爱人的道理行”。你根本没有考虑到保护的原则。
我最近读到,当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成为美国总统时,他担心自己与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脱节,于是他经常外出散步。显然,那是一个简单的年代,总统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散步。
一天傍晚,杜鲁门总统决定到波托马克河上的纪念大桥(Memorial Bridge on the Potomac River)上散步。他突然对桥的中间跨度升降装置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接着,他穿过了人行道,穿过了大桥的内部结构,突然间,他遇到了正在吃晚饭的桥梁操作员。当这名操作员抬头看到杜鲁门总统时,他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惊讶。他只是咽下了食物,擦了擦嘴,然后微笑着说:“总统先生,你知道吗?我刚刚正想着你呢!”
这一句问候让杜鲁门总统终身难忘,并且视若珍宝,远胜其他的任何问候。
我认为使徒保罗也在说类似的话。无论我们在做什么,如果有其他信徒在路上与我们相遇,我们都应该能够说:“你知道吗?我在想着你。在我所做、所享受、所说和所经历的一切事上,我其实都在想着你。”
基督徒的生活就像走钢丝。当你走钢丝时,你的手中需要握着平衡杆。一端是作为基督徒的自由,另一端则是对弟兄姊妹的关爱。
请记得,一端是自由,另一端是爱。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