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产生恩怨的冲动

拒绝产生恩怨的冲动

by Stephen Davey

拒绝产生恩怨的冲动

恩典的因素(第六部分)

罗马书12:17-21

 

引言

毫无疑问,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家族恩怨,就是在哈特菲尔德家族(Hatfields)和麦考伊家族(McCoys)之间展开的,这两个家族彼此仇恨,冲突不断。事实上,直到如今,当人们一提起“哈特菲尔德家和麦考伊家”,仍会让大多数人联想到持续不断、激烈的矛盾、争吵、争执或怀恨。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哈特菲尔德家族和麦考伊家族之间的恩怨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原本是两个显赫富裕的家族,都在塔格山谷(Tug Valley)拥有自己的农场。他们的农场分别位于一条名为塔格福克(Tug Fork)的小溪两侧,这条小溪也是肯塔基州(Kentucky)和西弗吉尼亚州(West Virginia)的边界。麦考伊家住在肯塔基州一侧,哈特菲尔德家则住在西弗吉尼亚州一侧。

这两家之间的恩怨始于1878年,当时,兰道夫·麦考伊(Randolph McCoy)指控弗洛伊德·哈特菲尔德(Floyd Hatfield)偷了他家的一头猪。这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罪行,最终闹上了法庭。然而,麦考伊家族无法证实对方家族的罪行。双方的恩怨越积越深。

到了1882年,麦考伊家族的一个男孩竞选公职。选举当天,他被哈特菲尔德家族的埃里森·哈特菲尔德(Ellison Hatfield)狠狠地侮辱了一番。结果,麦考伊家族的三个儿子为了报复,杀死了哈特菲尔德家族的一个儿子。最后,哈特菲尔德家族的族长,威廉·哈特菲尔德(William Hatfield)为了报复,又杀死了这三个麦考伊家族的儿子。

至此,这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就开始不断恶化和升级了,这不再是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恩怨,而是沿着肯塔基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边界蔓延开来。事实上,这两个州的州长都赶紧召集了国民警卫队(National Guard),来阻止哈特菲尔德家族的支持者和麦考伊家族的支持者之间任何的擦枪走火和冲突升级。

最后,哈特菲尔德家族的八名成员在西弗吉尼亚州被逮捕,然后被带过州界,带到肯塔基州接受审判。随后,越来越多的州政府参与了这场法律论战,争论肯塔基州的法院是否有权审判这些人。

最终,这个案件一直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后做出了支持肯塔基州的裁决。审判继续进行,哈特菲尔德家族的八名成员被判有罪,因为他们纵火烧毁了麦考伊家族的农舍,并导致了麦考伊先生的女儿死于火场。

判决的结果是,一名哈特菲尔德家族的成员被公开处以绞刑,但这十分蹊跷,因为当时公开处以绞刑已经是非法的了。其他七名哈特菲尔德家族的成员则被判处终身监禁。

哈特菲尔德家族和麦考伊家族之间的恩怨并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它始于一次指控,然后是情感上的伤害,接着是侵犯对方的财产,最后是谋杀。

事实上,哈特菲尔德家族和麦考伊家族的故事至今仍在说明这么一个道理:人心总是可以雪上加霜,让原有的矛盾不断升级,直到最初原本只是鸡毛蒜皮的问题早就被遗忘了。其实一切的悲剧都源于一头被偷了的猪。

哈特菲尔德先生本可以退一步说:“为了解决这个纷争,我可以送给麦考伊先生一头猪。”而麦考伊先生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少了这一头猪我也能活。”但这两个人都没想到的是,为了一头猪的争斗,居然会让自己家族的孩子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故事的最后,哈特菲尔德和麦考伊家族共有十二名家族成员丧生,绵延了一个世纪的家族仇恨也演变成了塔格山谷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事情变得失控之前尽快抽离呢?怎样才能阻止恩怨的产生呢?

坦白来说,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会保护我们不受苦毒和关系破裂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是神为我们设计的一种保护机制,可以保护我们不受我们“有仇必报”的罪性的影响。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渴望报复的冲动。那么,我们该如何拒绝这种报复的冲动呢?

保罗将在罗马书12:17直到本章的最后回答这个问题,特别是讨论了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的仇敌,也就是那些对你并不友善、侮辱你、嘲笑你、甚至是与你为敌的人。这也是哈特菲尔德家族和麦考伊家族本应彼此相待的方式。

顺便说一句,这种“特效药”在教会内外都很有效。

 

如何向这个没有恩典的世界彰显恩典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罗马书第十二章最后的几节经文称为“如何向一个没有恩典的世界彰显恩典”。保罗所写的第一件事就与我们成为恩典之人的基础息息相关。下面,我来总结六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确立一种不容商量的人生立场。

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二章。保罗在第17节的一开始就写道:

不要以恶报恶……

这节经文中的第一个词被译为“不要”,事实上,这个词的含义非常深刻。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的词源研究,它深刻的含义可能会被人们忽略。我确实做了一些研究,我目前所能找到的这个希腊词的最佳翻译,就是“绝对不要”(never)!

换言之,这是不容商量的,没有任何漏洞可钻。恩典从不伺机报复,因此,恩典之人也不应伺机报复。

可能有的弟兄姊妹在想:“如果神给我们一个漏洞可钻,岂不是很好?与其说‘绝对不要’,倒不如说‘大多数时候不要’,或者‘如果不涉及身体上的疼痛或情感上的折磨就不要’,想不通神为什么一定要说‘绝对不要’呢?”

但亲爱的弟兄姊妹们,如果我们忽略了罗马书12:17明确的教导,如果我们把它当作是一种可以商量的原则,并且把这一章其余的部分都抛在脑后,那么事实上,我们也就把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恩典的因素这件事抛在脑后了。如果我们总是寻找机会立即报复别人,这一定会阻碍恩典的成长。

事实上,允许所遭受的侮辱或别人对你的冒犯占据你的头脑,让你时刻想着报复,这就相当于把一条毒蛇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带着它,然后被它反复撕咬一样。然而,如果我们无视它,或者以恩典回应它,那么就相当于把毒蛇丢在地上,让它待在它该待着的地方,而你则会跨过它,摆脱它的缠累。

来看看我们的主耶稣所彰显的恩典吧!祂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事实上,我们都希望变得更像耶稣基督一些。但你祷告清单上的第一条很可能是:“主啊,除了你所经受的钉子、长矛、背叛、侮辱和损失以外,我想变得更像你!”

因此,当我们说“我愿意更像耶稣”时,我们的意思其实是:我们愿意拥有祂的完美,但不愿意承受祂的苦痛。然而,腓立比书2:5的经文却把我们带到了侮辱、背叛、羞辱和患难的面前,然后对我们说: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换成保罗的话就是:

不要以恶报恶……

真理的教导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伺机报复永远都是不对的。当然了,有人会对这一真理持反对意见,正如一位两个世纪前的作家在写给基督徒的一封信中所说的:

你是否从未体验过那种对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充满恶念的舒畅感?你难道不知道心里念着他们的不善、窥探着他们的恶意、并且想象着各种错谬和令人不舒服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种美妙吗?这当然会让你变得扭曲,但这种扭曲也是你无法轻易放弃的。

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只因为你是一名基督徒,恩典就会自然而然地临到你的生命中;也不要错误地认为:以恩典回应每一个人应该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总会有一些时候,你会表现得不像一个基督徒。你可能不相信这一点,但事实确实就是这样的,有时你甚至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基督徒!

如果这正是你目前的状况,那么不妨再仔细读一读罗马书第七章的教导。但请不要灰心,因为你的情感也是堕落的!如果你总是按照自己的情感生活,那么你很容易就会被引入歧途。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心思意念都需要转变。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感受到别人的恶行时,我们才会真正面对我们自己堕落的情感。

 

几个月前,我们教会的一位肢体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里面讲述了下面这则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真的是一只北极熊吗?”

一天,当北极熊妈妈叼着一条鱼游到白雪覆盖的岸边时,一只小北极熊朝着妈妈走了过来,接着问道:“妈妈,我是一只北极熊吗?”

妈妈笑着说:“你当然是了!”

“好吧!”小北极熊边说边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在一座冰山的旁边找到了北极熊爸爸。

“爸爸,我是一只北极熊吗?”

他爸爸说:“儿子,你当然是了!”虽然北极熊爸爸也有点奇怪,儿子为什么会问这么傻的问题。

到了第二天,这只小北极熊又开始问同样的问题,问了一遍又一遍。他不停地问他爸爸:“你和妈妈都是北极熊吗?是吗?真的吗?那我是不是也是北极熊?我的意思是,我是不是一只纯种的、百分之百的北极熊?”

最后,他的父母再也受不了了。他们对他咆哮着说:“孩子!你这个问题快把我们逼疯了!你就是一只北极熊啊!为什么一直要问这个问题呢?”

这时,小北极熊才抬起头来,看着他们,可怜兮兮地说:“因为我快要冻死了!”

这只小北极熊一定在想:“我一定不是一只北极熊,因为这里的一切好像都不适合于我!”

也许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曾向天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真的是你的孩子吗?我怎么能既是你的孩子,同时又觉得自己如此不适应于这种恩典的生活、恩典的呼召呢?我怎么还是会有冷酷的怨恨、想要伺机报复的欲望、有愤怒涌上心头呢?”

有时你甚至想要承认说:“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哈特菲尔德家族的人,而不是一名基督徒。”但请仔细听听保罗在第17节所暗示的真理:正因为你是一名基督徒,所以不要关注你的感觉,要关注你的行为。

就你的感觉而言,你可能觉得自己完全不适应于这种叫做恩典的东西;相反,你可能会觉得以恶报恶反而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保罗会说:“即使你感觉不到一丝恩典,仍要以恩典行事!”这是不容商量的!

不要以恶报恶……

就是这样!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第二条原则:培养一种纯洁的生活方式。

在一个没有恩典的世界里,我们要做出的第二个恩典的行动是:培养一种纯洁的生活方式。保罗在第17节接着写道: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是:……要敬重所有的人看为美善的事。

这里的“敬重”是一个复合希腊动词“pronoeo”,其中,“pro”的意思是“首先”,“noeo”的意思是“思考”。因此这个词也可以直译为:首先思考,预先考虑。

那么,我们首先要思考什么呢?我们首先要思考那些正确的事物,就是思考那些可敬的、纯洁的和美善的事物。事实上,保罗经常会在他的书信中使用这个词。比如,保罗告诉提摩太,要教导那些富足的人:

……行善,在好事上富足……(提摩太前书6:18)

他也告诉提多要教导年轻人:

……凡事要显出善行的榜样……(提多书2:7)

还有一次,当保罗提到他经手的钱财时,他说:

我们留心行光明的事,不但在主面前,就在人面前也是这样。(哥林多后书8:21)

在罗马书12:17,保罗向信徒们提出了一个挑战,就是要求他们首先要思考:当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社会中时,什么才是他们真正正确的生活方式。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人们不再为道德上的美善欢呼喝彩。事实上,我们现在不但谴责道德上的纯洁,反而会为道德的堕落欢呼喝彩。

就在去年,我们这座城市鼓励所有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默哀一天,以纪念那些选择同性恋生活方式的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里,博彩已经被大众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可以拯救我们国家的教育困境。同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家里,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均被认为是“安全的”。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们恰巧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国家里,这个国家不再相信神诫命所蕴含的道德上的良善。

在一项涉及全国各地数千人的研究中,只有百分之四十的受访者相信十诫中的五条诫命。事实上,早在十诫被法庭摒弃之前,这些诫命就已经被我们的社会所抛弃了。

因此,作为一个信徒,当我们每天早上从床上爬起来时,最好花一些时间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

顺便说一句,还有一种翻译认为,保罗在这里说的并不是“要留心去做那些众人以为美的事”,而是“要在众人的眼前去做那些美善的事”。换言之,无论是谁在看,都要在他们的眼前做那些美善的事!

大家要明白,恩典的因素“不仅仅是属灵的,而且也是属道德的”。

千万不要自欺欺人!真正属灵的基督徒一定也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基督徒。换言之,如果你是基督徒,并且想在基督里成长,那就不要考试作弊或者从网上抄袭论文,不要在商业支出表或纳税单上弄虚作假。

“要在众人的眼前去做那些美善的事”,这其实是保罗以另一种方式在提醒我们:“做美善的事,因为人们都在看着呢!”因此,不要以恶报恶。

一切美善的事都要去做!

 

第三个原则:展现出对和睦的渴望。

保罗在第18节写道:

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我非常喜欢使徒保罗在这里所展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因为他先是说:

……与众人和睦。

然后,保罗又给出了两个现实生活中的条件:

  • 第一个条件是:若是能行。

保罗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真实的情况并不总是能行的。

我知道,每次讲道,我都可能会树立几个新的“仇敌”。事实上,我现在与大家的和睦程度可能还不如十五分钟前呢!

耶稣基督也说过,祂的真理并不总会带来和平,而会带来一把利剑。祂的真理并不总会让人相聚,事实上,祂的真理会给许多人带来各样的分裂和纷争。使徒保罗几乎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在那里引起骚乱。因此,保罗才说若是能行

  • 保罗补充的第二个条件是:总要尽力。

保罗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取决于我们!

你正在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邻居,或者是一个固执的亲戚,或者是一个不讲理的同事。和睦的关系是“双向车道”。保罗只不过在告诉我们:要确保我们这边的车道是畅通的。换言之,我们应该确保我们自己不是那个总是带着怨恨、苦毒或拒绝原谅的人。

保罗其实是在说:“如果可能的话,如果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中,那就不要犹豫,主动提供和平!”但说实话,这真的很难,不是吗?相较而言,紧紧抓着过往的伤害不放,或者把“毒蛇放进口袋里”则容易得多。一位作家曾这样生动地写道:“把它放在炉子上,这样你就可以时不时地去看看它……你也可以定期去搅拌一下。”

但这只会让你最终成为一个失败者。

我读到过这么一对夫妻的故事,他们先是大吵了一架,最后开始冷战。冷战进行了一个星期后,这个男人突然意识到他需要妻子的帮助。为了赶上那趟飞往亚特兰大(Atlanta)去参加商务会议的航班,他必须早上五点起床。但他不想成为那个先寻求和平、打破沉默的人,于是,他写了一张纸条递给他的妻子。上面写着:“请在明天早上五点叫醒我。”

到了第二天早上,当这个男人醒来时,发现他的妻子已经下床了,那时也已经是早上七点半了,他的飞机早就起飞了。当他正准备去找妻子要个说法时,发现在他的枕头边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现在是早上五点了,该起床了!”

因此,不要以恶报恶。

一切美善的事都要去做!

不要等着别人主动求和。

 

第四个原则:不要忘记将来的预言。

在这个没有恩典的世界里,恩典的第四个原则就是:不要忘记将来的预言。正如保罗在第19节所写的: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换言之,神的审判终将临到所有不信的人。使徒保罗已经在之前的经文中教导我们了:神的忿怒正在积蓄,也就是把人所有的罪都叠加在一起。

神本可以立刻审判一切的罪人,但正如保罗在罗马书2:4那里所写的,神是满有“宽容”的。“宽容”一词的意思是“忍耐和推迟”。神对不信之人的恩典之一,就是不会在他口吐第一句亵渎的话时,就立时将他击杀。然而,人们却错误地认为:神的审判还没有来临,以后也不会来临。

对此,彼得在彼得后书3:3-4写道:

……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

即使到了如今,不信的人还是会说:“神肯定不会审判这个世界的,神肯定不会把任何人打入地狱的。我实在无法想象神有一天会做那些《圣经》里说祂会做的事。”

罪人傲慢地认为自己比神更有智慧,比神了解得更多。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说那些不信的世人“蔑视神的宽容和忍耐”。

然而,这与罗马书12:19的经文有什么关系呢?我想,在保罗看来,这两处经文有密切的联系!换言之,保罗一定是这么认为的:“以恩典对待仇敌”与“神的恩典终有一天会结束”,这两个事实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保罗在第19节写道:

……不要……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

预言终将应验,神终将报应。事实上,被翻译为“报应”的希腊词有令人震惊的含义,它的意思是“亲自、无比精准地报应”。

另外,神的报应可不是个人性的恩怨,而是法庭的判决。换言之,祂将仔细、精准地审判这个世界。

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会有对所有信徒的宣判(哥林多后书第五章),但这并不是为了看看信徒是否能上天堂,而是为了奖赏信徒,决定他们在天堂荣耀中的生活方式。

而在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中(启示录第二十章),对非信徒的审判则将完全不同。他们一生所作所为的记录会被展开,这不是要看看他们是否会被打入地狱,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一定会被打入地狱。

在那场无比可怕的审判中,每个人的嘴都将闭上。没有借口,没有托词,没有辩护,甚至没有祷告。

因此,保罗在第19节说,既然他们终有一天会接受审判,并且会被打入永恒的地狱,鉴于这一可怕的预言,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让他们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因为总有那么一天,他们会以你无法想象的方式,付出惨痛的代价。

事实上,这个事实反而应该引发我们对他们持有一种怜悯的态度,而不是想着伺机报复。难怪保罗的下一个原则就是彰显恩典的一个原则。

 

第五个原则:展现出怜悯的行为。

保罗在第20节写道:

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可能有的弟兄姊妹在想:“保罗终于说了一点我们爱听的!我们终于可以‘小小的’报复一下了,就是把烧红的炭火堆在仇敌的头上。”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整节经文就说不通了。既然你要给他饭吃、给他水喝,那又怎么会把烧红的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呢?

前两个动作显然很好理解,给仇敌食物和水。第三句话则稍微难以理解一些,因为我们通常不会把炭火堆在谁的头上。但事实上,即使是前一两代的人,也都知道炭火的价值。在以往的岁月里,人们永远都不会让自己家里的火熄灭,除非你想加倍努力地生起新火,然后再加倍努力地把火弄旺,直到你的炕头变得热热的,而且你也可以用炉子做饭。

在《圣经》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没有现成的火柴可供人们生火使用。如果一个人不能一直保持炉火旺盛,那他就无法做饭或取暖。或者说,他就会陷入一种绝境。然后,他不得不去邻居家,从邻居家的火炉中取一些烧着了的炭火。如果他的邻居好心的话,就会在一个容器里放入一些炭火,然后,按照传统的方式,这个人会把这个容器顶在头顶,然后把这些炭火弄回家。

不过,这个人的邻居不一定就住在他家的隔壁。如果这位“好心”的邻居不太友好,那么他可能只会给他一点点炭火。而保罗在第20节中所说的“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其实是说要给他一大堆的炭火,以确保容器里的炭火一直都是烧着的状态,即使这个人需要走很远的路也不怕,他还是能带着仍在燃烧着的炭火回家。

因此,保罗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你给你的仇敌食物、给他水喝,那么你就会像一位好心的邻居一样,给绝望的人一堆炭火,让他既可以做饭,还能够取暖。

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点。保罗实际上是在说:对于那些将来要站在神面前被定罪审判的仇敌,要以怜悯待他。因为你现在是在把食物给了一个将来在永恒中永远食不果腹的人;你现在是在把水给一个将来在永恒中无比干渴而喝不到水的人。你现在是在将恩典给予一个将来有一天会看到恩典的日子永远终结的人。

 

第六个原则:每天都依靠神的大能。

保罗在第21节写道:

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这个命令祈使句也可以翻译为:不要让罪恶在你们的身上一次又一次地得胜,而是要在一次又一次的争战中战胜罪恶。

这里的“胜”所对应的希腊词,音译过来就是“耐克”(Nike),这个词的意思是“胜利夺取”。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词已经成了一个体育品牌的代名词。但根据保罗的说法,它也是“恩典”的同义词。

这就是你在生活中得胜的方式!去伤害你的仇敌反而会让你输掉比赛;报复你的仇敌则会让你和他打成平手;相反,只有给你的仇敌充足的恩典才意味着你真的胜利了。

 

结论

我们都需要用这种恩典来杜绝产生恩怨的冲动,千万不要生活在塔格山谷里,那里的恩怨持续了整整一代人,事实上,那里的每个人都输了。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在肯塔基州的那头猪失踪的一百二十五年后,哈特菲尔德家族和麦考伊家族的后人呼吁双方签署一份正式的和平条约。他们非常坦率地说,他们已经厌倦了成为世仇和恩怨的代名词。尽管这一和平条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象征性的,但当两个家族最终见面并签署条约时,肯塔基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州长都出场了。

我们来听听哈特菲尔德家族和麦考伊家族于2003年6月14日签署的这份和平条约的内容吧:

我们在此正式宣布,从今往后,正式结束两个家族之间的一切敌对行为,无论是暗示的、推断的还是真实的。我们祈求神的恩典和爱……

我发现这很有趣,在这份和平条约中,居然提到了神的恩典。不过这句话说得很好!神的恩典就是答案。这场恩怨就此了结。

如果你永远不想在塔格山谷的恩怨迷雾里支搭帐篷,那你不仅需要接受神的恩典,还需要自由、不断地施以他人恩典。

具体要怎么做呢?那就是:

  • 不要以恶报恶;
  • 一切美善的事都要去做!
  • 不要逃避与他人的和睦;
  • 不要忘记将来的审判;
  • 展现出怜悯的行为;
  • 每天都依靠神的大能,凡事得胜有余。

这六个决定和原则一定能使你永远都不会落入哈特菲尔德家族和麦考伊家族所落入的恩怨陷阱中。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