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送张贺卡或只是遵守了“黄金法则”

不只是送张贺卡或只是遵守了“黄金法则”

by Stephen Davey

不只是送张贺卡或只是遵守了黄金法则

恩典的因素(第四部分)

罗马书12:14-15

 

引言

1830年3月11日,一位英国(British)的小女孩正在和她的私人教师学习功课。在此之前,这个小女孩肯定也意识到了,她自己一定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的成员,因为她们拥有许多特权,享受着荣华富贵,这是旁人都没有的。

但在那一天,她所学的课程与王室的历史有关。当她研究历史书上的皇室族谱时,她突然意识到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来她就是王位的下一任继承人。她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意识到:有朝一日她将成为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的女王。起初,小维多利亚(Victoria)因突如其来的责任和特权而不禁哭了出来。然后,她强忍着泪水,抬头看着她的老师,用异常坚定的语气说出了那句经典不朽的名言:“如果我成为女王,那么我一定要成为一位好女王!”

在那一刻,未来的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明白了:她所坐的位置与她的行事为人之间的关系。她那时也恍然大悟过来:她将来的身份应该影响她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罗马书第十二章中,保罗试图将我们的身份,也就是第1-11章的教导,与我们的行为,也就是第12-16章的教导联系在一起。他想让我们明白:我们是神恩典的继承人,因此,我们如今必须以恩典行事!

保罗从罗马书12:3那里,开始了他有关“实践”的教导: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个人说……

换句话说,我们都是恩典的领受者。请记住,恩典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神将我们不配得的恩惠赏赐给我们。是的,我们不配得到恩典,但我们与施恩怜悯的神有真实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将要教导一个最为激进的概念。他要通过具体的例证教导我们这样一个真理:我们应该对每个人都充满了恩典和怜悯。

 

请大家翻到罗马书第十二章,我们要从第14节读到本章的结尾。但不要认为我们今天要讲完所有的内容,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之所以读这么一大段经文,就是为了让大家充分了解这种激进的恩典是如何作工的。

罗马书12:14-21说: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我们的下一个系列讲道,“恩典的因素”,就是围绕着这几节经文展开的。这些恩典的因素为我们提供了恩典的动力。它们可以让我们幡然醒悟过来:我们从神那里继承了我们不应得到、也不配得到的恩惠。因此,我们现在都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谈话、活动和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应该向那些同样不配的人施以恩典。

我尽可能简单地重复一下:

我们是恩典的神的儿女,因此,我们也应该成为满有恩典的人。

我深信,只是到教会里玩玩与活出真实的基督信仰,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这个要素,也就是恩典的因素。我们从神那里领受了恩典,反过来,我们也要把恩典浇灌给每一个人。

如果大家心里在想,我们所说的“每一个人”指的都是谁,保罗马上向我们介绍了三种人:

  • 第一,让你心里痛苦的人;
  • 第二,正在经历苦痛的人;
  • 第三,正在享受喜乐的人。

我们先仔细看看第一种人,就是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人。

 

向那些使你心里痛苦的人施以恩典

保罗在罗马书12:14非常大胆地建议信徒说: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当你读到这节经文时,你可能会说:“没错!保罗肯定不奢望我能按照这节经文的字面意思去行去做!这节经文肯定是为那些像保罗一样的信徒预备的!”

或者你可能会说:“
我无法想象保罗会对你和我说:‘你们回应那些逼迫你们之人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要时刻准备好这种事情的发生,并且坚持下去,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恩典作为回应。’”

虽然我们无法想象,但这正是保罗对我们所说的!按着我们的本性,我们是不可能按照保罗所教导的去做出回应,不是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认同许多汽车保险杠上的话,比如:

  • 不要生气,要伺机报复!
  • 在别人招惹你之前,先发制人!

要知道,保罗其实是在总结耶稣基督之前教导过的内容。我们将其称为“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Golden Rule)。耶稣在马太福音7:12教导说: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而这恰好与人类的本性大相径庭。事实上,这可能是对恩典最大的考验了!在登山宝训中,主耶稣又用了许多的例证解释了这一黄金法则。祂在路加福音6:27-28说: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

在基督之前的所有希腊文献中,可没有任何关于祝福仇敌的记载。

这里的“祝福”来自于希腊动词“eulogeo”,我们所熟悉的“eulogy”,即“赞扬”就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大家想想看,人们怎么可能会对仇敌说好话呢?即使对方死了也不会。因此,赞扬活着的仇敌,这在整个希腊和犹太世界里,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如此。

不过,世上确实也有一些关于如何对待仇敌的值得称道的说法。

在耶稣基督宣讲登山宝训的五百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宣称:“对等”(reciprocation)是为人的准则。孔子是这样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这是一种普遍的智慧,苏格拉底(Socrates)也说过基本上相同的话,一世纪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斐洛(Philo)也说过同样的话。

然而,这与耶稣基督所教导的完全不同。根据耶稣的教导,我们生活的标准并不是“对等”别人对我们所做的一切,而是要将“恩典”视为我们的生活准则。

 

在主耶稣的登山宝训中还有一点,事实上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二章中所总结的“激进的新生活方式”,就是根据这一点而衍生出来的。在马太福音第五章,主耶稣不仅宣讲了黄金法则,更挑战我们要超越黄金法则。请大家一起来看马太福音5:41的经文: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在耶稣基督那个时代,法律规定,罗马士兵有权强迫普通人背着他们的装备走一里路。对于犹太人而言,他们尤其痛恨这种做法,不仅因为这种强迫劳动打乱了他们日常的生活,同时还因为他们必须帮助那些压迫他们的人,更不用说他们还必须接触那些属于不洁的外邦人的东西了。

然而,耶稣却说:“如果有罗马士兵强迫你为他扛一里路的装备,那你可以对那个罗马人这样说:‘因为我是属耶稣基督的,所以我不仅愿意扛着你的装备走一里路,我还愿意超越律法的规定,再为你多扛一里路。’”

我们再往回看一下,一起来读马太福音5:40的经文: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即使是摩西的律法也不允许有人拿走别人的外衣。因为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衣服,在寒冷的夜晚可以当做御寒的毯子。

因此,耶稣的意思是:你不仅要心甘情愿地被人抢走你的里衣,也就是衬衫,甚至连那件能让你在晚上保持暖和的外衣也要心甘情愿地被人拿走。换句话说,当涉及到你的财产和你的自由时,要迈出激进的一步,给予仇敌恩典。他们确实不配,而你要做的,是要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我们再往回看一点,一起来看马太福音5:38的经文: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耶稣其实是在说:“你们一定非常熟悉地上普遍的法律和原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吧?”然后,耶稣继续在第39节说: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在想:“主耶稣是什么意思呢?耶稣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到处找打吗?”当然不是了,主所强调的,是我们的社会很容易就丢弃的一样东西。

或者,我来邀请一位志愿者,一起示范一下这个“打了右脸又给左脸”的比喻吧!顺便说一下,等下我负责打耳光,而那位志愿者负责以恩典待我,怎么样?我保证打得不会很重。

开个玩笑。弟兄姊妹们,我们再来看一下这节经文吧: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右撇子。因此,如果我真的想让那个可怜的志愿者挨上一耳光,那我大概率会用我的右手打他。可问题是,我究竟要打他哪边的脸呢?我是右撇子,这就意味着我要打他的左脸。

但如果按照这节经文所说的,如果我是个右撇子,我怎么可能打他的右脸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扭转身体的方向,用我右手的手背打他的左脸。

在这节经文中,基督指的并不是身体上的攻击,而是对一个人的荣誉的攻击。被人用手背打耳光,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侮辱,是一种被人轻蔑的情况。它不会让人那么疼,但会让人无比难堪,感到羞耻。

因此,基督实际上是在教导我们:为了祂的缘故,我们应当甘愿被人嘲弄和羞辱。所以,主的意思是,作为万王之王的儿女,我们应当甘愿被羞辱、被嘲笑、被讥讽、被奚落。而且当有人对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还要转过脸去。换句话说,我们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来自别人的嘲弄和羞辱。

这听起来是不是非常另类?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报复,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我在比利·马丁(Billy Martin)的自传中读到了这么一个滑稽的故事。比利·马丁是包括洋基队(Yankees)在内的几支职业棒球队的经理,他的脾气相当暴躁。我听过这个故事的几个版本,但最终还是在他的自传中找到了原版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他和他的朋友米奇·曼托(Mickey Mantle)去德克萨斯州(Texas)打猎。因为米奇·曼托有一个朋友愿意让他们去他的牧场里打猎。

当他们到达牧场时,米奇让比利·马丁在车里等着,他要去和这位富有的牧场主打声招呼。曼托的朋友很快就让他们在他的牧场里打猎,但他想请米奇帮个忙。他说:“米奇,在我的牲口棚里有一头宠物骡子,它已经老了,聋了,眼睛也快瞎了。我不忍心看着它这么痛苦,你能帮我把它杀了吗?”

米奇同意了。然后他跑到车那里,假装非常生气。他用力把车门关上,然后气汹汹地说:“真不敢相信,那个老家伙居然不让我们在他的地盘上打猎。我们白跑了一趟!”

马丁惊讶地说:“你在开玩笑吧?”

米奇回答说:“我没开玩笑!气死我了!我要去他的牲口棚,然后射死他的一头骡子!”

说罢,米奇猛踩油门,向着牲口棚飞奔而去。看到米奇这么冲动,马丁赶紧劝阻他说:“你可不能这么做!我们会惹上大麻烦的!”

米奇回答说:“那又怎样?看我的吧!”

当他们开到牲口棚时 米奇拿着步枪跳下了车,然后跑进棚里打死了那只骡子。然而,当他跑回车里的时候,他又听到了两声枪响,然后看见马丁也在往汽车那边跑。当马丁脸涨得通红、坐进车里时,米奇赶紧问他说:“你去干什么了?”

马丁回答他说:“我在帮你给那个老家伙点颜色看看!我打死了他的两头牛。”

这就是世界上的原则,罪性的原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者“不要忍气吞声,任人摆布”。

我想,许多基督徒都说过这样的话:

  • “我要祷告求神再给我一份工作。我现在工作中的人嘲笑我的信仰,取笑我。我相信神一定不希望我经历这样的事情。”
  • “我再也不会和那家人说话了,因为他们不喜欢我,总是嘲笑我,一点也不欣赏我。”
  • “我要转学,因为有些同学总是欺负我、嘲笑我、取笑我的宗教信仰。”
  • “我要搬到另一间公寓,因为我的邻居们知道,作为基督徒,我肯定不会因为他们的言行而报复他们。我再也受不了了,所以我要搬走。”

保罗在罗马书12:14总结了主耶稣的教导,挑战我们去做一些不可思议的、无法想象的事情,超越那个黄金法则: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向那些正在经历喜乐或苦痛的人施以恩典

在罗马书12:15,保罗又向我们介绍了两种人或两种情况: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在前一节经文中有定冠词,特指那些逼迫信徒的人。在这节经文中,并没有具体特指任何人的冠词。保罗只是说:“与那些喜乐的人一同喜乐!”从语法上讲,这是一个命令祈使句,因此,我们可以在每一句的最后加上一个感叹号,比如: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可见,基督信仰并不会剥夺信徒的情感,无论是欢笑还是眼泪。对此,一位作家非常敏锐地写道:

基督信仰既不否认生活的艰辛,也不淡化生活的激情。我们在基督里的永恒视角,使我们能自由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因此,在神面前,欢笑和眼泪都是合宜的。

大家想想看,神自己就经历过这两种情感!祂在迦拿的婚宴上和众人一同欢庆,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当祂出现在婚礼现场时,祂会让所有的人闭嘴。耶稣还会用祂特有的幽默,来讽刺和回应祂那个时代的宗教人士。总之,耶稣自己也会笑。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

保罗将第二种人领到了那些想要彰显恩典因素的信徒面前,他们就是那些正在享受喜乐的人。保罗对我们说,我们要“与喜乐的人同乐”。

坦白来说,“与哀哭的人同哭”要比“与喜乐的人同乐”容易得多,尤其是当我们没有享受到同样成功的喜悦时。当你的同事被炒鱿鱼时,你可以和他一起哭泣,但是当他们升职加薪,甚至远远高过你时,你就很难为他们高兴起来了。

他们可能会兴高采烈地对你说:“你一定不相信,我现在是你的新上司了!”而你可能只会没什么好气地随便敷衍一句说:“哦,感谢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教会的主日学里,“祷告事项”总是远远多于“赞美报告”!因为,我们肯定会对那些“某某人又加薪了”的报告感到厌烦。这肯定会让我们很不舒服的。而在恩典中变得成熟则意味着:

……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哥林多前书12:26)

这意味着我们要采取保罗的那种态度,他在哥林多后书2:3其实就是在说:“当你们喜乐的时候,我就喜乐了。”

那么,与喜乐的人同乐的反面是什么呢?就是

  • 嫉妒那些喜乐的人;
  • 与那些喜乐的人争竞;
  • 避开那些喜乐的人;
  • 心里怨恨那些喜乐的人。

你可能会问:“主啊,为什么你祝福的手总是按在别人的身上呢?”

或许对你来说,这就是恩典最大的考验。你可以安慰他人,但却不能祝贺他们。但你其实并不孤单,许多信徒都有类似的挣扎。我们来听听保罗在提多书3:3-9是如何教导教会的吧:

我们从前也是无知……常存恶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但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他便救了我们……好叫我们因他的恩得称为义……留心做正经事业……要远避……纷争,并因律法而起的争竞……

大家听到了吗?我们是神恩典的继承人,所以要远避嫉妒、纷争和争竟。要像小维多利亚一样,让保罗的教导使我们幡然醒悟过来:我们是王位的王室继承人,所以我们的行事为人要能反映出神的荣耀!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就是要展现出恩典的态度,与那些正在经历喜乐的人一同喜乐。求神洁净你的动机,拿去你的嫉妒之心,开始操练变得无私。虽然为别人的喜乐欢呼喝彩会很尴尬,也很困难,但这是一个命令,意味着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事实上,以这种方式展现恩典的态度,从来都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
想想看,保罗在腓立比书4:13说的是不是: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基督),大部分的事情都能作。不是!保罗说的是: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凡事都能作呢?就是要靠着那加力量给我们的基督。

 

与哀哭的人同哭

保罗现在要向我们介绍这段经文中的第三种人,他在罗马书12:15的后半节经文中又使用了一个命令祈使句:

……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只是赠送一张祝福卡片的范畴了,虽然赠送祝福卡片也是个不错的做法,但保罗想让信徒们做的更多,比如为一位被丈夫遗弃的单亲母亲粉刷墙壁。我最近才听到这个故事,这群信徒朋友趁这位单亲母亲周末不在家,去了她家,把所有需要修理的家具都修理好了,把屋子里外的墙壁都粉刷了,最后还把全家都彻底打扫了一遍。

这也可能是一位姊妹去给一位寡妇理发,然后帮她做造型;或者是一群信徒突然出现,然后为那位身患绝症的人修剪草坪。总之,就是要走进这个苦难的世界,给予他人关怀。

这就是主耶稣出现在拉撒路的葬礼上的情景。祂那时没有说:“擦掉你们脸上的眼泪吧!你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基督徒啊?你们的信心都到哪去了?你们难道不相信有天堂吗?来吧!振作起来吧!”

不是的,那时耶稣的眼中噙着泪水,然后,泪水顺着祂饱经风霜的脸颊滚落下来。祂作为“人中的第一人”,亲自与那些哀哭的人同哭。耶稣基督从来都不会避开那些哀恸的人。祂总会拥抱他们,与他们一同哭泣。

先知以赛亚在以赛亚书53:3-4将弥赛亚形容为:

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

顺便说一下,主耶稣如今仍在为祂的子民经历这些事。你知道吗?时至今日,祂仍然能感同身受我们一切的软弱(希伯来书4:15)。直到那一天,也就是一切的悲伤和哭泣都要终止的那一天,我们的主一直都会与我们感同身受。

 

结论

在罗马书12:14-15中,保罗向我们介绍了三种人,告诉我们要对这三种人都施以恩典。

首先,我们要对那些正在经历喜乐的人施以恩典。

这些人当时可能不觉得自己需要什么恩典,但当你把自己的人生和命运放在一边,并且选择庆祝他们的成功时,你就与他们分享了恩典。

其次,我们要向那些正在经历苦痛的人施以恩典。

这些人感觉不到恩典,事实上,他们可能认为恩典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但你要提醒他们,恩典一直都在。当你走进他们的悲伤时,要向他们展现出从神而来的恩典。

第三,我们要向那些使我们心里痛苦的人,也就是向我们的仇敌施以恩典。

这些人并不配得到你的恩典,但你还是给予他们恩典,因为你明白,恩典最好是给予那些不配得到的人。

另外,大家千万不要忘记,给罗马教会写这封信的人,自己就亲眼见证了这一恩典的因素在他自己的生命中被彰显了出来。当司提反讲完了他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关于基督荣耀的道以后,他被愤怒的人们用石头打死了,而在那时,保罗正在袖手旁观。就在司提反死之前,保罗听到了司提反的祷告,他说:

……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

我相信,保罗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幕。

事实上,伟大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曾在四世纪的时候写道:教会之所以拥有保罗,这要归功于司提反的祷告。

正是这种超越了“杀生之仇”的恩典感动了保罗,并最终使他信靠了基督。你永远都不知道,有谁会因为你那具有感染力而且震撼人心的恩典,而被带入到基督的教会中。

 

上一辈中国教会的领袖和作家倪柝声(Watchman Nee),曾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

他认识的一位中国基督徒拥有一块稻田,在这块稻田旁边是一位无神论的共产主义者的稻田。这位无神论者蔑视他的基督徒邻居,不想与这位基督徒扯上任何关系。到了灌溉稻田的季节,这位基督徒农民从田边的水渠里抽水灌溉稻田。他使用的是一台脚踏水泵,当他抽水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骑在自行车上。每天,经过几个小时的抽水,他的稻田就会被水覆盖,但当他离开自己的稻田时,他的邻居就会把两块稻田之间的木板挪开,这样,所有的水都会流到他自己的稻田里,他也不用自己劳动了。

这种不公的情况一直持续着,日复一日。这位基督徒也慢慢地变得愤怒和怨恨起来,终于,他向神祷告说:“主啊,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可能会失去所有的稻米,甚至可能会失去我的稻田。我还有一个家庭需要照顾。这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我到底该怎么办?”

然后,主以一个挑战回应了他的祷告,那就是让他实操罗马书12:14的真理。第二天清晨,黎明时分,天还未亮的时候,这位基督徒起得比往常更早,他先把两块稻田中间的木板挪去。然后,他开始先往邻居的田里抽水。然后,等到邻居的田里的水满了之后,他又插上木板,开始往自己的田里抽水。几周后,两块田里的水稻都长势喜人,而且这位无神论者最后也信靠了耶稣基督。

这位基督徒的见证太不可思议了,以至于人们无法忽视;他向他的邻居所彰显的恩典同样也太荣耀了,以至于让他的邻居无法视而不见。

事实上,包括这位中国基督徒在内,我们每个人都有充足的机会来活出我们的身份,因为我们已经幡然醒悟了:我们要与基督一起掌权,我们是神王室的儿女,正在等候着继承王位!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就要通过我们的善行活出这样尊贵的身份!

无论在我们面前站着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正在经历苦痛的人,或者正在享受成功的人,还是正在经受悲恸的人,我们都要按照我们荣耀的身份予以回应。

是的,我们可以像世人一样,选择回避这一切、躲开这一切,或者无视这一切。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忍受这一切、走入这一切、拥抱这一切。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会向所有的人展示恩典奇妙的动力。

 

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歌唱《三一颂》,用这首诗歌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讲道:

赞美真神万福之根,

地上生灵当赞主恩,

天上万军颂赞主名,

赞美圣父、圣子、圣灵。

阿们!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