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虔生活美好的艺术
敬虔生活美好的艺术
恩典的因素(第三部分)
罗马书12:12-13
引言
不久前,《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这份期刊的编辑,向五万多名订阅这一期刊的民众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这份调查问卷询问受访者找到幸福的方式,以及他们所认为的幸福是什么。这项调查收到了来自全美各地的回复,结果发人深省。那些经济状况较差的人认为,如果他们变得更富有了,他们就能找到幸福。事实上,他们最希望的,就是突然中彩票。然而,那些较为富裕的订阅者则认为,尽管他们拥有维持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所需要的一切,他们还是感到不幸福。
我在上周读到了一位非常富有的高管的遗书,他在几年前自杀身亡。他的这份遗书最近才刊登在报纸上。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厌倦了游戏,我厌倦了不停地积累,我也厌倦了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他似乎拥有了一切,但唯独没有幸福。
而《今日心理学》此次调查的结果,似乎也与这个男人的悲剧遥相呼应。在这次调查中,《今日心理学》的编辑们也意识到了:地理和气候与人的幸福感并不相关。生活在佛罗里达州(Florida)的人和生活在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人一样,都不快乐。虽然说通往幸福的路径或模式并不一致,但大多数受访者事实上都非常确信: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幸福。
我发现,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一件事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居然将人类内心深处的这种挫败感,用白纸黑字印刷出来了。这份文件就是1776年7月4日在费城(Philadelphia)签署的《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这一宣言的开篇就说了:
我们认为下列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其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开国元勋们简直就是先知!是的,你拥有生命权,你也拥有自由权,但你只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但事实是,我们并不能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发现真实的生命、真正的自由和真切的幸福,而是要在追求圣洁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如果你追求变得更像神一样,更多地拥有神的形象和样式,那么你就会在追求圣洁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幸福。为什么呢?因为发现敬虔就等于对神的性情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对神的性情有更深的了解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对此,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曾写道:
能够使我们灵魂得以满足的真正幸福,就是以神为乐。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女或属世朋友的陪伴,这些只不过是零星的光芒,而神是太阳;这些只不过是溪流,而神是泉源;这些只不过是水滴,而神是海洋。
因此,弟兄姊妹们,我们不能通过追求除神以外的任何人、事、物而找到真实的生命、真正的自由和真切的幸福,而那些真正寻求神的人一定会寻求属神的性情,就是像神一样。
那么,像神一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该如何衡量自己是不是像神一样呢?在我们的天路历程中,有没有一些指导可以帮助我们呢?当然有!
我们今天会结束“生活、自由和追求敬虔”这一系列的讲道。这一系列的讲道是围绕着罗马书12:10-13的经文展开的。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二章,我们不妨先回到第9节,保罗的思路是从第9节开始的,他在那里说: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我们在之前的讲道中已经强调过了,这里的“亲近”的字面意思是“粘合或胶合在一起;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保罗在10-11节继续说: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我们今天要探讨的经文,也就是第12-13节的经文: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
在这两节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信徒生活的几种美好的品质。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品质称为“敬虔生活的艺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敬虔生活的艺术吧!
敬虔生活的艺术
第一种艺术:在指望中喜乐。
第一种敬虔生活的艺术,就是罗马书12:12所说的:
在指望中要喜乐……
这是一种将你的情感与你所坚信的相匹配的艺术。也就是说,对于那些你满怀信心所盼望的事物,要充满喜乐!这其实就是“属灵的乐观主义”(spiritual optimism)。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神学本来就是建立在神的应许之上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有:
- 活泼的盼望(彼得前书1:3);
- 濒死时的盼望(哥林多前书15:55);
- 有福的盼望(哥林多前书15:51-52);
- 永生的盼望(提多书3:7)。
不久前,我们的一名宇航员被牢牢地绑在太空舱里,准备发射,就在发射前,一位记者通过无线电对他进行采访。
记者问他说:“你现在担心吗?”
这名宇航员回答道:“如果你也坐在十五万个零件上面,而且每个零件都是由那些报价最低的投标方所制造的,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但我们的信心难道不是由那位宇宙的创造者所建立的吗?我们的盼望难道不是建立在磐石之上的吗?信心将我们“绑”在神那永不改变的旨意上。因此,我们随时准备着冲向神的天城,冲向天堂的荣耀。
哪个新娘会愁眉苦脸地走过红地毯,走向她的爱人呢?当然了,婚后的生活确实可能会让她每天都愁眉苦脸!而我们恰好就穿着基督新妇的礼服。我们正在走过历史的长廊,朝着我们的新郎走去,我们永远都不会对祂失望。我们之所以有喜乐,是因为基督现在就在我们的里面,祂是我们“荣耀的盼望”(歌罗西书1:27)。
当保罗说“我们要在指望中喜乐时”,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显明你是真的相信!因此,这就是培养与你所坚信的相匹配的情感艺术。
第二种艺术是在患难中忍耐。
请注意,“属灵的乐观主义”并不会排除“属灵的现实主义”。正因如此,保罗才会在罗马书12:12的后半节写道:
……在患难中要忍耐……
没有谁的人生道路上撒满了玫瑰花瓣。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患难”可以指代所有类型的试炼与考验。
在保罗写这封书信的时候,耶路撒冷的教会正遭受饥荒。更为糟糕的是,信徒们被他们各自的家庭剥夺了继承权,保罗也不例外。正因如此,保罗这位“现实主义的使徒”才会在哥林多后书4:8-9写道:
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可见,“在指望中喜乐”,这是属灵的乐观主义;而在“患难中忍耐”,则是属灵和心思意念中的坚定。
我将其定义为:无论终点线如何来回移动,都要努力跑完比赛的艺术。就比如说,你以为下周就会迎来解脱,但事实并非如此。你以为某个问题会迎刃而解,但事实并非如此。或者,你以为医生的报告会是正面的,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请大家注意,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说:“如果有患难了,要忍耐”,不是的,保罗说的是:
……在患难中要忍耐……
整本新约圣经从来都没有一处经文应许信徒会免于患难。“患难”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压力、困境、患难”。“患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追求敬虔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是否会经受患难、如何经受患难、何时经受患难,也无法选择经受多久的患难。然而,我们却可以选择忍耐,在患难中坚忍。“忍耐”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留在下面或者承受得住”。换句话说,忍耐的艺术不仅仅在于坚持下去或者不缴械逃跑。而是在于超越患难,在患难中坚持不懈,而且要通过变得更好而最终击败患难。
然而,有一个问题是,大部分基督徒都被错误地教导说,他们对神的信靠会为他们提供一种抵挡患难的疫苗。大多数基督徒都期望自己能毫发无损地度过一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因此,如果我们被人讥讽、嘲笑或忽视了,我们就会大喊大叫,就好像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不幸之事一样。
现如今,许多牧师正被卷入随大流的洪流中。似乎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显得格格不入或者不通情达理。我曾在《拉里·金现场直播》(Larry King Live)节目中看到了这么一幕。一位国际知名的传道人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罪吗?”
然后,这位牧师低着头,结结巴巴地说:“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种罪。骄傲就是其中之一……”他完全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在另外一档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上,当另一位福音派牧师和知名的畅销书作家被问到:“你相信地狱吗?”
这位牧师兼作家回答说:“嗯,我选择不谈论这个话题。我想把谈话的重点放在积极的一面,让我们来谈谈耶稣吧!”可是,如果你不谈论耶稣都做了什么,你怎么能谈论耶稣呢?耶稣所做的就是将我们从地狱之火中拯救出来。
同样的,如果你不谈论耶稣在许多场合所讲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你怎么能谈论耶稣呢?耶稣讲论了很多有关地狱的话题。就比如说,在马太福音23:15,在耶稣责备当时那些假冒伪善、恪守宗教传统、假装敬虔的宗教人士时,祂说: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
换句话说,耶稣其实是在对那些人说:“因为你们的假冒伪善,你们的门徒死后被定罪和捆绑在地狱里的可能性,是你们自己的两倍。”
后来,在马太福音23:33那里,基督还说了:
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
现如今,大部分的教会和基督徒不大可能说出这么“没有包容性的话”。
自从9/11事件发生以来,不知道大家见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就是有人把麦克风递到某位基督教领袖或牧师的手中,然后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刁难他们:“你认为穆斯林如果不信耶稣就会下地狱吗?”
我至今还没有听到有人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是的,他们如果不相信耶稣,就会下地狱。而这就是我们致力于宣教事工的原因,我们相信,耶稣基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大家有没有想过,耶稣基督当时的教导在政治上有多么不正确,祂在约翰福音14:6说: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那么,你愿意在工作中承受压力吗?愿意在校园里遭受别人的嘲笑吗?愿意在家庭中经受痛苦吗?愿意在某个任务中被人忽视吗?愿意被别人排除在外吗?
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问:“你真的想追求敬虔吗?”因为正如保罗给他年轻的门徒提摩太所写的:
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摩太后书3:12)
因此,当保罗在写罗马书12:12的经文时,他假设他的听众想要追求圣洁的生活。于是,他不是告诉他们说,他们可能会遭受痛苦和患难;而是告诉他们说,当不可避免地面对痛苦和患难时,他们需要做些什么!保罗其实是在对他们说:“至于你们一定会遇到的患难,忍耐就好!”
换句话说:“要忍受它,在它下面坚忍,接受它,不要逃避,不要退缩,时刻准备好它的到来。这样,你就算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了。你不是唯一一个带着伤疤的人,事实上,你的救主就选择了永远保留祂身上的五处伤痕。”
敬虔生活的第三种艺术是恒切地祷告。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怎样才能忍耐下去呢?保罗很快在第12节的最后给出了答案:
……祷告要恒切。
这不仅仅是一种祷告的行为,更是一种祷告的生活。“恒切”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紧紧抓住、关注并忠实于……因此,保罗实际上是在说:“至于你们的祷告生活,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绝妙的劝勉,而且非常适用于我们今时今日的处境。我们的问题并不是祷告得太少,而是我们根本就不祷告。当我们祷告时,我们很容易困倦,似乎没有什么结果,而且从神而来的答复也总是来得不够快速。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他的罗马书注释中写道:没有什么工作比向神祷告更困难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没有劝我们在祷告时使用华丽的辞藻,或者祷告的时间要更长的原因。事实上,他强调的不是祷告的行为,而是祷告的态度。那种持续不断、恒切的祷告可不是只有五分钟,或者六十分钟的练习而已,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换言之,保罗是在说:“要在生活中不断地与神对话。”
这就是那种建立起与神对话的生活方式的艺术。这种祷告的艺术不需要引经据典、辞藻华丽,因为神才不会计算我们在祷告中引用了多少次经文。这种祷告的艺术在于与神对话。对于这样的祷告生活而言,在祷告的最后说“阿门”,其实是在对神说:“我们等一下继续聊!”
我想起了最近读到的一则有关穆迪牧师(D. L. Moody)的故事,他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布道家和教会领袖,是一位大有能力的神的仆人,开创了许多事工。有一次,他与一些同工一起旅行做工,当他们终于完成了当天的事工任务时,已经是深夜了。同行的一个人后来写道,他看到穆迪躺在床上,然后祷告说:“主啊,我累了。阿门!”接着就睡了。
就在不久前,我还读到了一位信徒的故事,他为主过了非常丰富的一生,与主有非常亲密的关系。当他身患癌症、奄奄一息地躺在病房里时,医院里的牧师前来探望他。牧师看到在他的床边有一把空椅子。于是,他对那位老先生说:“老先生,刚刚有人来探望你了吗?”
这位老先生回答说:“哦,没有,已经有一段时间没人来探望我了。但是,我在年轻时成了基督徒,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说,祷告就像与你最好的朋友交谈一样。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就决定每天都要拉一把空椅子放在我面前,无论我在哪里,无论何时,我都能邀请基督坐在那里,与我交谈。”
我随后又读到了这位老先生的女儿对她过世的父亲的这样一段描述:
我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显得非常满足,我离开了他几个小时。当我回来时,我发现他已经走了。他去见他的主了。但很有趣的是,他的头并不是枕在枕头上的。他的身体转了过来,头枕在那张空椅子的座位上,就像枕在基督的腿上一样。
我们难道不希望这样安详而充满平安地离世归天吗?当然了,使徒保罗不是在问我们想不想这样死去,他是在问我们愿不愿意这样活着!至于我们的祷告,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就好像这是一场永远不会完结的对话一样!
追求敬虔的生活是一门建立与基督交谈的生活方式的艺术。
敬虔生活的第四种艺术是帮补圣徒的缺乏。
追求敬虔的生活也是一门张开双手和敞开心扉的艺术。保罗在罗马书12:13写道:
……圣徒缺乏要帮补……
保罗其实是在说:“至于圣徒的缺乏,要及时帮补。”非常有趣的是,“帮补”的希腊语是“koinoneo”。这个词的名词形式就是众所周知的“koinonia”,也就是“交通、团契”。
我们时常谈论早期教会的“koinonia”,也就是他们所享受的团契。因此,保罗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在满足其他信徒的缺乏这方面,要建立起团契。
每当“缺乏”这个词出现时,它通常指的是那些需要通过钱财的捐助来解决的事情。几个星期前,我收到一封来自一名囚犯的信,他一直在通过“属天智慧”(Wisdom for the Heart)广播事工收听我们周日早上的讲道。他在信中写道:
我在这个监狱里没有收入,所以我无法以金钱的方式帮助你们,但我可以赚邮票,我会开始把我每周邮票配额的一部分寄给你们,以帮助你们传播福音。
他正在培养那种张开双手和敞开心扉的艺术。这样的人都是敬虔的人,而且他们知道“在经济上彼此团契”意味着什么。
就在昨晚,我收到了一封来自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的教会牧师的电子邮件,我们教会将会与这间教会合作,为他们提供卡特里娜飓风(Katrina)后的帮助。他在邮件中谈到了我们可以提供帮助的一些具体方式,我也会把相关的信息提供给大家,因为我们教会的大家庭也要培养出这种艺术。
总之,要追求敬虔,就必须培养那种张开双手和敞开心扉的艺术。
敬虔生活的第五种艺术是实践款待之道。
保罗在第13节的最后说道:
……客,要一味地款待。
也就是说,基督信仰不仅需要张开双手、敞开心扉,同时还需要打开大门!
有人颇具幽默地说:“热情好客是一门艺术,即使你并不希望别人来家里,但还是能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但《圣经》所教导的“款待”却与此大相径庭,《圣经》中的款待指的是:要培养一种让别人觉得你的家就是他们的家的艺术。
我想我们需要了解保罗那个时代的一些情况。那时的信徒没有家,教会的使者只能在教会与教会之间来回奔波,流亡的人更是只能四处漂泊。事实上,连我们的主耶稣也没有自己的家,而是需要靠别人的帮助才有安息之所。
而且,保罗那个时代的客栈少之又少,通常是由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经营的。尚且不论卫生情况如何,住那样的客栈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在罗马客栈里,床铺上虱子滋生,食物也糟糕不堪。这些地方是罪犯们计划着下一轮犯罪的场所。如果你是当时的信徒,你也绝对不想在那里住宿。然而,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像保罗告诉信徒的:要款待宾客。
顺便说一句,“款待”(hospitality)和“宾馆”(hotel)这两个词有相同的词源;同样的,“旅店”(hostel)和“医院”(hospital)也有相同的词源。事实上,正是基督教会发展了医院,将其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方式来满足特殊病人的需求。因此,保罗向早期的罗马信徒提出了这样的挑战:要向有需要的人敞开你们的家门。
“款待”在希腊语中是一个复合词:philonexia,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给予陌生人的爱”(love of strangers)。换句话说,要练习邀请那些你并不熟悉,或者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到家里做客。
大家想想看,尽管款待是敬虔信徒的一种标志,但我们通常只会款待那些我们已经认识或者喜欢的人,这不是很奇怪吗?但保罗说的可不是这个意思;款待,是对陌生人的帮助。顺便说一句,每个周日,当我们欢迎陌生人来到这间教会,或者说走进我们的大家庭时,我们其实都可以实践款待这个美德,不是吗?
我和我妻子玛莎(Marsha)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我还在神学院读书时,我们参加了达拉斯第一浸信会教会(First Baptist Church of Dallas)的一场宏大的礼拜。当礼拜结束时,坐在我们前面的一对头发灰白的夫妇转过身来,面带微笑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自己,而且还说:“今天请到我们家,和我们一起吃晚饭吧!”
我们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因为那天下午有家人要过来看望我们,所以我们没能去那对年长夫妇的家中做客,直到今天,我都很后悔那时没能接受他们的邀请。我们和他们聊了一会儿,问了他们一些问题,比如,我问他们说:“你们多久会如此特别地邀请别人到家里吃饭?”
他们回答我说:“每个星期天都会。我们尤其会邀请那些初次到我们教会的访客。我们在家里已经为客人们准备好了充足的食物。”
今天在座的有多少人曾在聚会结束后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又有多少人愿意在聚会结束后去别人家做客?我们为什么不开始这种操练呢?请大家记住,我们并不是要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重要的不是家里的摆设,或者家里的地毯是不是干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
约翰·派博(John Piper)牧师最近也用同样的经文挑战了他所在的教会,他在文中这样写道:
要热情地问候新来的人,欢迎他们来到(这间教会)。主动邀请他们参加主日学,告诉他们母婴室在哪里。总之,让他们能从你的微笑中读出从神而来的款待之情。
结合这段经文的上下文,可以这么说:保罗就是让信徒去款待信徒群体中的陌生人。换句话说,就是要向其他失去家园的信徒敞开自己的家门。在一世纪,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基督徒流离失所,许多牧师和传道人就像保罗一样,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完全依赖于信徒大家庭的接济和供给。
那么,你曾热情款待过其他的信徒吗?
我记得,有一次在印度金奈(Chennai, India),我给印度神学院(Hindustan Seminary)的一些学生上课。课程结束后的一件事让我深受感动。当时正值七月中旬,天气非常炎热。当我离开教学楼时,一位曾上过我的课的印度妇女站在人行道上,撑着一把伞。她微笑着邀请我和她还有她在家里的丈夫有一些交谈。在我们走路的过程中,她一直把伞举过我的头顶,后来我才知道,这有点像是给别人洗脚,以示尊重。她带着我来到了他们的公寓,说是公寓,其实就是一个用水泥筑起来的方块,水泥墙、水泥地、水泥天花板。但我那天坐在椅子上,享受着与这对充满爱的夫妇的团契时光,他们对素不相识的人充满了基督的爱。
后来,我还去了一个村庄里的小教堂。当我们到达那里时,发现那里的教堂没有椅子,因为人们平时都坐在小地毯或衣服上。只有三把椅子,是为我和另外两个同工准备的。在我们分享问候和信息时,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围在我们周围坐下。然后,他们又给我们拿出了他们所珍爱的宝贝,就是瓶装的可口可乐。
我想说的是,对于喝什么都要加冰的美国南方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喝上一瓶温热的可口可乐更难以下咽的了。但对于那天而言,可口可乐之所以难以下咽,并不是因为它是温热的,而是因为我正在喝的,是我周围的孩子们从来都没有机会品尝过的东西,这是专门为来访的贵宾所准备的。这真的是极大的款待!
记得在非洲的时候,我曾坐在一间黑漆漆的小屋里,砖砌的墙,茅草搭的屋顶。然后,教会领袖的妻子给我端来了一个金属锡做的杯子,里面装着甜茶,其实就是用糖、水和牛奶煮出来的茶。这也是极大的款待!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喝过比那杯甜茶更美味的饮品。
最近,四名大学生邀请我去他们在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附近的公寓作客。他们想给我准备一顿大餐——鹿肉。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是在开玩笑,但他们却是认真的。说实话,我以前从未品尝过鹿肉。然后,他们真的杀了一只鹿,把鹿剥了皮,然后用最鲜嫩的那部分预备了晚餐,我后来才知道,这都是煮给我吃的。那天,我们在他们的公寓里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共同分享了陌生人之间的爱,因为我们都同属于神所爱的大家庭。
因此,要款待所有的宾客。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样样都有。其实只要有纸盘子、纸巾和塑料刀叉就可以了!
此外,接待和款待是两码事。接待是要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男女主人的身上,比如他们计划了什么,或者他们提供了什么;而款待的重点则是在客人的身上,即他们是谁,以及他们都需要什么。
不断长进的信徒的标志之一,就是渴望更少地接待众人,更多地分享他们对基督和对基督教会的爱!
结论
那么,你是否也在热切地追求像神一样呢?事实上,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自己是否正在培养这些美好的属灵艺术:
第一,属灵的乐观主义:培养使你的情感与所坚信的相匹配的艺术;
第二,心思意念中的坚定:培养无论终点线如何来回移动,都要努力跑完比赛的艺术;
第三,个人委身:培养与基督持续交流的生活方式的艺术;
第四,金钱上的慷慨解囊:培养那种张开双手和敞开心扉的艺术;
第五,物质上的开放性:培养那种让人们感觉你的家就是他们自己的家的艺术。
我强烈建议大家,今天就从最后一项开始操练吧!在你今天离开教会时,千万不要说:“这个教会太大了,我什么人也不认识。”相反,你应该说:“这个教会太大了,以至于我每次来都能认识一些之前不认识的人。”
在你今天离开教会时,千万不要说:“彼此款待,说得好听,可没人请我吃饭呀!”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误解了保罗的意思了。保罗是在向我们每个人发出同样的挑战!因此,你可以主动邀请别人!
每个人今天都听到了同样的信息,所以没有人会觉得你的邀请很突兀。事实上,你很可能会让被你邀请的人懊悔不已,因为他们没有先邀请你。
对于仍然单身的弟兄姊妹来说,这可是你们的黄金机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你一定会来谢谢我的!
最后,我邀请大家都站立起来,在我们今天的讲道即将结束之际,我鼓励大家制定出一些晚餐的计划来,要么在聚会结束以后,要么在今天晚上的教会活动以后。总之,站起来,四周找找看,你想邀请谁和你一起共进晚餐。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