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上对车
要上对车
恩典的因素(第一部分)
罗马书12:9
引言
就在几周前,有人把去年“达尔文奖”(Darwin Award)得主的故事发给了我。人们之所以称这个奖为“达尔文奖”,其实是以一种调侃的口吻,把奖项颁发给那些行为愚蠢的人,就好像他们的“进化程度”是最低的。去年,有几位“能人异士”荣获了这个大奖。我给大家讲一下他们几位的故事吧!
一名青少年因为被迎面驶来的火车撞伤了头而住院治疗。当警察询问他是如何受伤的,这名青少年告诉警察说,他当时只是想看看,在被火车撞上之前,他自己的头能离那辆行驶中的火车有多近。毋庸置疑,他赢了。
另外,据《安娜堡新闻》(Ann Arbo News)报道,一天清晨,一名男子走进伊普西兰蒂(Ypsilanti)的一家“汉堡王”(Burger King)连锁店,他亮出了枪,并索要餐厅的现金。但店员拒绝了他的要求,因为他说如果没人点餐,他就不能打开收银机。于是,这名店员告诉这名抢劫犯说:“你得先点一份早餐,我才能把钱拿出来。”
于是,那人看了看菜单,说:“我想要一份洋葱圈。”
店员回答说:“真不好意思,我们的早餐里没有洋葱圈,那是午餐的。”
听店员这么说,这名劫匪一下子泄气了,转身就离开了。不用想,他也赢了。
还有,当一名女士从纽约(New York)的一家便利店购物出来时,一名男子抢了她的钱包就跑。这名女士立即报了警,并向警察详细描述了抢包者的特征。没过几分钟,警察就抓住了这个家伙。他们把他塞进警车里,开了几个街区,回到案发的商店。那名女士正在店门口等着警察回来。然后,警察把这个小偷带出了警车,让他站在原地不要动,以便让这位女士确认他的身份。但他突然开口说:“是的,警官!我抢的就是这个女人。”好吧!他也赢了!
我再讲一个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的获奖者的故事!
有这么一位公交车司机,有一次,他负责将二十名精神病患者从一个城市的精神病院送往另一个城市。但他中途却把车停了下来,去一家酒吧喝酒。这既违反了法律,也违反了他的员工守则。然而,就在他在酒吧里小酌片刻之时,车上的二十名精神病患者都逃走了。当他回来时,发现自己的车上空空如也,他不想承担这么大的责任,于是跑到附近的一个公交车站,让所有在那里等公交车的人免费搭乘他的车。然后,他把这一车的乘客送到了精神病院,他私下告诉那里的医护人员说,这些特殊的病人都认为他们其实是健康的,并且过着正常的生活。直到三天后,这个骗局才最终被揭穿!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个故事中的哪些人物能获得“达尔文奖”,是那些搞不清楚状况的医务人员?还是那些花了三天时间才证明自己不属于精神病院的无辜的路人?
居然花了三天!这可真不容易!换做是你,你会怎么解释呢?
你会不会对那里的医务人员说:“我不应该待在这里。我当时站在公交车站,然后有个人让我免费搭车。我真的是在IBM工作的,我在城里真的有自己的房子,我真的是杜克大学(Duke)的学生。当然了,如果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脑子再清醒一点,那我一定会去北卡罗莱纳大学!”
你能说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是头脑清楚的呢?仔细想想,也许真的需要三天的时间。或许,那里的医务人员这么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就比如说,如果你现在必须向某人证明你是基督徒。你觉得这需要多长时间?三个小时?还是三天?还是三个星期?你会说些什么来证明呢?
你可能会说:“我现在不就在教会里面吗?”或者,你可能会说:“我知道《圣经》是从创世记开始的,到罗马书就结束了。”当然了,这两种说法肯定都行不通。但如果你说:“不管你信不信!我之所以是基督徒,是因为基督救赎了我。”
如果你能这么说,那肯定是有效的。
根据使徒雅各的教导,对于一个正在观望的世界来说,只是宣告我们有得救的信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得救的信心活出来,这才是关键所在。我们可以每天都聚集在教会的礼拜堂里,宣告我们已经重生得救了,然后,当我们走到外面时,我们会穿着印满了《圣经》经文的袍子,但这其实并不能向这个急需明证的世界提供任何真正的证据。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信徒说:“我属于神,看哪!我正在追求变得更像基督。”
我们会将这样的属灵品质称为“敬虔”(godliness)。但敬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坦白来说,给“敬虔”下定义有点像给“理智”下定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这就是为什么罗马书第十二章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罗马书的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中,使徒保罗对基督信仰进行了宣告,从第十二章到这封书信的结尾,他又对基督信仰进行了展示。
罗马书12:9的经文真实地向我们显明了神的性情。根据这节经文,我们可以知道自己是否上对了车,是否走对了路。
在罗马书第十二章的最后几节经文中,保罗以非常快的节奏,一句接着一句地阐明了真实、敬虔的生活的定义。我们千万不能匆匆带过!事实上,对于最后这段经文来说,我们的问题并不是“不信”,而是“不行”,也就是拒绝将这样的生命活出来。
什么是敬虔?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二章。在罗马书12:9,保罗用了三句简短而有力的话开始了他对敬虔的教导。
首先,敬虔的主要特征
保罗的第一句话就揭示了敬虔的主要特征。他在罗马书12:9 的一开始写道:
爱人不可虚假……
保罗是以“爱”作为开始的,但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在写给哥林多信徒的信中就写道: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哥林多前书13:1-3)
在哥林多前书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紧接着描述了爱的行为,他在第十三章的结尾处写道: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什么是最大的?爱!
为什么爱是最大的呢?因为信心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终有一天会消失。终有一天,盼望也会消失。然而,爱却会永远长存。
因此,在罗马书第十二章,当保罗要列出那些能表明真实、敬虔的生活的行为时,“爱”这个最伟大、最高尚、最永恒的品质再次被列在了首位,这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请大家留意,保罗在第9节说:“要这样爱人,就是毫无虚假地爱人”。“虚假”(hypocrisy)在希腊语中指的是“希腊演员”。
保罗那个时代的剧院不使用华丽的布景、服装和灯光,也没有舞台背景或各样的场景。那时的演员们会带上面具,这样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角色是悲剧、喜剧还是情节剧。演员会带着面具在舞台上走来走去。
因此,保罗实际上是在说:“不要一边带着‘爱的面具’,一边在行动中丝毫没有爱。千万不要像一个演员一样,一边扮演着爱的角色,一边却在做着与爱相反的事情。”
换句话说,千万不要像穆迪(D. L. Moody)牧师所描述的那种基督徒一样:“嘴上总是说着‘奶油’,私下却过着‘脱脂牛奶’一样的生活。”或者,用更加直白的话来说,千万不要成为那种“嘴上一套、私下一套、言行不一”的基督徒。
总之,要摘下面具,真正地去爱。
“爱”的希腊词是“agape”。在保罗那个时代,世俗作家们认为这个词乏味至极。他们会用“eros”来表示性爱,用“philia”表示兄弟之情,用“storge”表示父母之爱,总之不用“agape”。他们认为“agape”这个词非常冷漠,没有情感。
事实确实如此。正如我们之前所探讨的,“agape”指的是一种理智上的委身,就是为了让你所爱的对象获得最大的益处,你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意志的决定。
当一个年轻男子对一个年轻女子说他爱她,想娶她为妻,而不是发生“eros”那样的一夜情时,那么这个男子的爱就是“agape”,也就是“长久的爱”。
当我主持婚礼时,我经常会提到这种爱。我会告诉那对身着华丽的礼服、站在我面前的新人说,他们如今站在婚礼的祭坛前,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坠入了爱河。通常我会这么说:“事实上,整场婚礼与你们二人坠入爱河没有任何关系。”这时,他们会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盯着我看。
我猜想他们肯定在想,为什么要请这个家伙来主持他们的婚礼啊!然后我赶紧补充道:“是你们精心策划了这场婚礼,之所以有这一刻,是因为你们‘选择’了彼此相爱。”这就是“爱”。“Agape”是一种下定决心的爱。这样的爱没有虚假,没有演戏,这是一种“长久的爱”。
在教会中也是一样的,这样的爱无比真实,没有欺骗,没有伪装,没有演戏!总之我们不是被情感、热情或幻想所驱使。而是选择了爱,虽然可以看到有许多的不尽如人意,但还是选择了以爱走进基督的大家庭中!
保罗说:“要像这样彼此相爱!”这就是敬虔最伟大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耶稣基督也对祂的门徒们说过同样的话,祂在约翰福音13:35说: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大家听到主耶稣刚刚对我们说了什么吗?祂刚刚告诉我们说,这个世界有能力判断我们是否是敬虔和属神的一群人。耶稣说:“众人凭这个就认出你们是跟从我的了。”
跟从耶稣其实就等于效法神的性情,也就是追求敬虔。每个人都会通过我们下定决心彼此相爱、彼此关心和彼此服侍的方式,知道我们是否真的在跟随主耶稣。世人为什么能判断和知道呢?因为信徒彼此相爱的生命对他们而言简直太震撼了!
一个生活在罗马教会时期的律师米努修斯·菲利克斯(Minucius Felix)曾写道:“他们(基督徒们)即使互不相识,居然也能彼此相爱。”
菲利克斯还说道:“你能想象到吗?他们甚至对彼此一无所知,但一旦他们发现彼此都属于基督,他们就会立刻委身于彼此。”
四世纪罗马帝国的一位憎恨基督的皇帝,被称为“拜偶像的朱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他曾嘲笑基督徒说:“他们的老师居然给他们灌输了这样一种信念,认为他们都是彼此的亲人。”
敬虔的主要特征就是爱,彼此相爱。
其次,敬虔的代价
现在,保罗要将敬虔的代价教导给我们。
似乎这是一枚两面的硬币。一面是反面,一面是正面;一面是消极的,一面是积极的。
我们先来看反面,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2:9的经文:
……恶,要厌恶……
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厌恶”这个词只出现在这节经文中。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词,也可以翻译为“憎恨或厌弃”。
莫法特(Moffatt)将这个词翻译为“带着惊恐看待邪恶”。威廉斯(Williams)则强调了这个分词的现在时态,将其翻译为:你必须经常对错误的事物感到恐惧。
可能有的弟兄姊妹会想:“等一下!使徒保罗为什么要告诉信徒恨恶邪恶、厌恶罪恶呢?”因为事实是:成为基督徒并不意味着你会自动厌恶罪恶。事实上,如今的基督徒面对的一个陷阱就是,我们被那么多的邪恶和罪恶所包围着,甚至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在他的那本罗马书注释中,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道出了事实:(即使作为信徒),我们也会倾向于邪恶的事物。这就是保罗写下这段话的原因。
事实上,基督徒有时甚至会与邪恶同流合污。似乎基督徒更倾向于管理它,而不是厌恶它。作为信徒,我们会安排时间做邪恶的事,与邪恶“调情”,看看我们能离它的火焰有多近,就像那个被火车撞了的人一样。我们并不想冒犯或批判邪恶,我们反而与它对话,与它协商。我们甚至会向邪恶保证说,我们并不会批判它,也没有那么的与众不同。
有时,我们会买票去看邪恶的故事,或者每个月都会付钱买会员去看那些邪恶的连续剧。当邪恶征服了那个女孩,或者勾引了那个男人,或者做了恶事而逍遥法外时,我们甚至会为之喝彩。有时,我们会把自己的名片递给邪恶,邀请它给我们打电话。有时,我们会登录邪恶的网站。有时,我们对邪恶的事充满了欲望,幻想着做邪恶的事,并最终决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与邪恶见面。有时,我们会走进邪恶的大门,或者订阅它,在它那里注册。有时,我们会与邪恶坐在一起,满心欢喜地听着它邪恶的故事。
在我们的秘密世界里,我们隐藏着邪恶,试图管理邪恶。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则会策划着邪恶,玩弄着邪恶的火焰。
这就是上错车的后果。基督徒们,请允许我警告你,你上错了车,你并不是在那条通往“像神一样”的路上,而是在那条通往“没有神”的路上。
现在,大家知道保罗为什么要把这些写给基督徒看了吗?因为,我们就像昔日伟大的牧师查尔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邪恶的倾向,正如司布真在其书中所写的:有时,我的想象力会把我带入到地球的下水道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对神最为忠诚,并且祷告地最为诚恳,而往往就是在那个时候,(邪恶的)瘟疫反而爆发得最为严重。
弟兄姊妹们,基督徒有时确实会上错车。当这种情况发生在你身上时,不管这辆“错车”要开向哪里,你都必须要努力解释你为什么不属于那里。
追求敬虔的过程之一,就是对罪要有全然不同的思考,这其实也是变得更像神的过程之一。当我们越来越敬虔时,我们就越来越会对罪产生一种惊恐、厌恶和憎恨。
莱斯利·弗林(Leslie Flynn)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正在做蔬菜沙拉,她的女儿刚从学校回到家,这时,女儿随口提到,她晚上要去看一部相当有问题的电影。听到女儿这么说,母亲二话没说,随手拿起了一把垃圾就丢进了碗里,然后继续搅拌。女儿十分震惊地说:“妈妈,你把垃圾放进蔬菜沙拉里了!”
母亲回答道:“我知道啊!但我想,既然你不介意在你的头脑里装入一些垃圾,那你肯定也不介意在你的胃里装上一些垃圾吧!”
大家不妨想想看,有哪些罪恶原本是我们应当厌恶的,但我们却默许了它的存在呢?
最近,我在《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读到了这么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与一种家用清洁剂喷罐有关,这种喷灌含有三氯乙烷气雾剂。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毒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些高中生和大学生发现,如果把这种清洁剂喷到塑料袋里,然后吸入塑料袋里的烟雾,他们就可以“嗨起来”,获得快感。至少有一名学生因此丧生。于是,这家公司在产品的标签上加上了一则警告:“故意吸入本产品会导致死亡或严重的生理损伤。”
尽管如此,这家公司的责任索赔还是源源不断地出现。最后,公司高层与他们的律师团队开会,想制定一个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的标签。有人建议把标签做得再大一些,但这个建议很快就遭到了拒绝,因为年轻人只会认为这种新产品会有更多的剂量。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位律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他问道:“有什么比死亡或生理损伤更让年轻人感到恐惧的吗?”他的这个问题激发了大家的思考,并最终引出了有效的方案。
另一位律师回答说:“对于那些年轻人而言,他们的外表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新的警告语:“吸入本产品可能会导致毁容。”其实他们说的也没错,毕竟,有什么能比死亡更能毁容的呢?
不久之后,该产品的滥用问题就完全停止了。那些滥用这个产品的人并不惧怕死亡,也不担心可能遭受的生理上的损伤,但他们却害怕毁容。
那么,什么会让你对罪产生惊恐呢?是否是罪的恶果?惨痛的损失?疾病?成瘾?曝光?死亡?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保罗并没有说那些追求敬虔,或者生命经过改变的人要“厌恶罪的后果”,保罗说的是“厌恶罪”。我们当然会厌恶罪的后果,但成为敬虔的过程本就体现在对罪本身的厌恶上,无论罪的后果是怎样的。
因此,敬虔的主要特征是爱,敬虔的代价是对罪的排斥、远离和厌恶。然而,许多基督徒并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追求敬虔就要拒绝乘坐任何一辆驶向罪恶的公交车。正如一位早期教会的领袖所说的:“是的,我们要呼求神救我们脱离试探诱惑的惊涛骇浪,但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划船,远离礁石。”
好了,现在让我们把这枚硬币翻过来,来看看硬币的正面,也就是我们要变得敬虔所必须付上的积极代价。首先,从反面来说,我们要厌恶罪恶;其次,从正面来说,保罗在罗马书12:9写道:
……善,要亲近。
中文标准译本翻译为:……善,要持守。
可能有的弟兄姊妹又要问了:“那什么是善?”
“善”(good),就是你在罗马书的这段经文中所读到的一切。事实上,当你的心思意念被神的话语更新改变时,你就学会了发现那些美善的事。然后,你就能去行罗马书12:2告诉我们的各样美善的事了。善良的事总是神所喜悦的,而神所喜悦的就是纯全的,而既蒙神的悦纳同时又是纯全的,那就一定是善良的。
保罗说,要亲近善,或者要持守善。换言之,当我们寻求善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追求基督的性情了。“亲近”或“持守”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粘合或胶合在一起;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圣经》不只是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就是远离罪;《圣经》还告诉我们要做什么,就是与善亲近。
当圣灵吩咐腓利“贴近”那个埃塞俄比亚人的车时,所使用的也是这个词(使徒行传8:29)。换句话说,他要上车,或者他和那辆车要同时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在希腊文的旧约圣经中,这个动词也被用来描述男人迎娶新妇时的场景:他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创世记2:24)。这里的“联合”用的就是这个词。
当男人与他的妻子联合时,他们二人合二为一。从此,他的妻子就成了他最优先的关系,他的父母不再享有优先权。在婚姻关系面前,其他一切的人、事、物都是次要的。因为丈夫和妻子“被紧紧地粘合”在一起了。
这就是信徒和善的写照。信徒要与善紧密地联合,与善紧密地粘合在一起,信徒对善的渴望要高于对所有人、事、物的渴望。任何不属于善的东西,都不能粘在信徒的手上和心上。换句话说,保罗其实是在说,渴望敬虔的信徒要远离罪恶,持守良善。
应用原则
最后,我想谈谈两点应用的原则。
首先,敬虔的主要特征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
若没有爱,我们就无法向这个世界彰显敬虔。
其次,敬虔的代价不是部分的,而是全面的。
在保罗写给罗马信徒的书信中,其实就暗示了这一主题的全面性:一切罪恶都要厌恶,一切良善都要亲近。
对敬虔的追求会牵涉到我们一切的所是、我们一切的所有以及我们一切的所行。事实上,我们会在《当我仰望奇妙十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这首诗歌中唱到这样的歌词:
神圣大爱奇妙难测,
愿献我命、我心、我身。
但我们是否真的认识到了这一敬虔呼召的全面性呢?
二十世纪初,当戴尔·海耶斯(Dale Hayes)访问海地(Haiti)时,他听到了一位牧师向他的会众讲道,讲道的内容就是信徒需要完全追求基督的样式,不要有任何保留。在那场讲道中,这位牧师说,他认识的一个人想以两千美元的价格卖掉自己的房子。另一个人非常想要,但付不起全款。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房主最终同意以一半的价格出售这栋房子,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他将保留前门上方突出来的一枚小钉子的所有权。那个人欣然同意了。
几年后,原来的房主想要赎回那栋房子,但现在的房主拒绝了。因为他们先前已经谈好了价钱,除了那颗钉子外,房子都归现任房主所有。于是,第一任房主走了出去,找到一只死狗的尸体,然后把它挂在他仍然拥有所有权的那根钉子上,就在那栋房子前门的上方。没过多久,整栋房子臭气熏天,不能住人,于是,这家人又被迫把房子卖给了钉子的主人。
这位海地的牧师用这个故事继续说,信徒将自己奉献给基督必须是全面的。我们可不要留下一枚小钉子让仇敌操控,我们必须把整栋房子都交给基督。
这就是罗马书12:9的信息:
- 全然的爱,没有任何保留;
- 厌恶罪恶,不是厌恶大部分的罪恶,而是彻底打扫房屋,清除所有的罪恶。不要留下任何一枚小钉子,任由仇敌操控。你永远都无法想象,仅凭那枚小小的钉子,牠可以在你的心里做出什么样的恶事!
- 紧紧抓住良善的事物,这不是一时兴起,不是一夜情,而是一场婚礼,这是一场由神亲自担任见证人的婚礼,在神的见证下,你要持守一切的良善。
如果你这么做了,你就会上对车,沿着一条正路不断前行,而且这条路将以你自己活出的敬虔作为标志。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