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茧而出
破茧而出
成为“不效法者”(第三部分)
罗马书12:2a
引言
我们今天要研读的经文是罗马书12:2。在今天的讲道中,我想把这节经文的前半部分向大家分解清楚。
现在就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二章。保罗在罗马书12:2这节经文中写道: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中文标准译本的翻译是:不要效法这世代,要藉着理性的更新而改变……
当代译本的翻译是:你们不可追随世界的潮流,要随着思想的不断更新而改变……
新汉语译本翻译为:不要效法这个时代,反而要借着心意更新,让自己被改变过来……
尤金·彼得森(Eugene Petersen)在《信息本圣经》(The Message)中,将这节经文进行了以下的改写和诠释:
不要让你自己太适应于你所在的社会,以至于不假思索地就融入其中。相反的,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神的身上。你将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
最后,我认为“新生活译本”(New Living Translation)很好地把握了保罗在这里对用词和时态的选择,将这段经文解释为:
不要模仿这个世界的行为和习俗,而是要让神通过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把你变成一个全新的人……
我建议大家先把这段经文中的三个关键词圈出来,它们分别是:
- 效法(conformed);
- 变化(transformed);
- 更新(renewing)。
因此,这节经文实际上包含了:
- 一个消极的命令,就是不要做什么;
- 一个积极的命令,就是要做什么;
- 一个行动计划。
消极的命令: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保罗所写的消极的命令是: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事实上,“效法”这个动词是被动式。换句话说,保罗其实是在说:“不要让你被这个世界所塑造。”
我非常喜欢菲利普斯(J. B. Phillips)对这节经文的翻译,他的翻译是:不要让你周围的世界把你挤到它的模子里。”
除此之外,保罗在这里实际上用的是现在祈使句,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不要再让这个世界塑造你了!保罗似乎是在说,在罗马信徒中,或者说至少有那么一群罗马信徒,他们正在被挤压到罗马世界的模子里。
请记住,保罗在这里是写给基督徒的,因此,这也就意味着:信徒有可能被这个世界所塑造,而不是被神的话语所塑造。
在这节经文中,“世界”所对应的希腊词是“aioni”(αιωνι)。它不是指我们所在的地球,也不是指全球,甚至不是指某个国家或帝国。这个词可以被翻译为“时代”或“当代”。
一位作者将保罗所说的“世界”定义为:不信的人所持有的世界观,它定义了人类生活的任一历史时代。换句话说,这个词其实就是指“不信的世界的思维方式”。
大家可能还记得,在使徒行传第十七章,保罗在雅典是如何与他那个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哲学家进行论辩的:
- 第24节: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是从“地球母亲”(Mother Earth)的土壤中创造出来的;保罗向他们宣告说,神创造了宇宙和其中的万物。
- 第24节:人们骄傲地向保罗指着他们的雅典卫城看,因为那里是“众神的家”;但保罗却告诉他们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 第26节:保罗那个时代的人觉得他们比那些未开化、未受过教育的野蛮人更优越,但保罗却告诉他们说,他们其实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
- 第26节:保罗那个时代的雅典人,他们以他们帝国的强大和广袤为荣,但保罗却说,是神预先定准了各国的年限和疆界。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又是如何思考的呢?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政治正确的观念”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如今的社会哲学是什么呢?
事实上,我们恰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人包容一切,什么都不相信,除了自己以外,谁都不关心,是不是这样的?在我们的社会中,顾客永远都是对的,消费者是王。
最近,一位牧师为当今的美国社会写下了新的“十诫”:
1. 过好每一天;
2. 购物;
3. 消除疼痛;
4. 紧随时尚;
5. 放松;
6. 表达自己;
7. 娱乐他人;
8. 娱乐自己;
9. 购买娱乐产品;
10. 确保你能对各样的感受保持敏感。
另一位作者则用以下这句话概括了如今世俗的心态:尽可能健康,尽可能长寿,尽可能富有,尽可能舒适。
“世俗主义”(secularism)是世俗世界的思维方式,它定义了这个世界的思维模式,其中,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世俗主义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你这个人来看待和评价。换言之,你变成了一个“小神”,如果某个事物对你来说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如果某个事物对你来说是真实的,那它就是真实的;如果某个事物对你来说是正确的,那它就是正确的。没有绝对的标准,没有道德底线,也没有各样的教条。你的观点就是真理。你也永远不要试图把你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模式。但保罗向那时以及现在的信徒发出了言辞激烈的警告。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在歌罗西书2:8是怎么说的吧: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
在加拉太书1:4那里,保罗还警告加拉太的信徒,要小心:
……罪恶的世代。
这里的“世代”与他在罗马书12:2使用的“世界”是同一个希腊词。这个词在哥林多后书4:3-4再次出现了:
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灭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
可见,这个世界观背后的神不是别人,正是撒但牠自己。
同样的,保罗还在以弗所书6:11-12,再次使用了同一个词来警告信徒说:
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因我们……是与……管辖这幽暗世界的……恶魔争战。
因此,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这个世界的思维模式也是非常危险的事物。那么,我们是否被感染了呢?
事实上,我们最容易做的,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是不要做保罗告诉我们不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被这个世界的生活和思想模式把我们塑造了。”然而,我们天生就是容易随波逐流。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知道,我们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与众不同。我们总是喜欢人云亦云,对吗?
每每想到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以及其他成千上万被掳的犹太人,我都会无比惊叹!他们都是以色列民最优秀的人才,从犹大被带到了巴比伦帝国的世界里。我曾在英国的一个博物馆里看到过一部分巴比伦帝国的城墙,当但以理进入巴比伦帝国时,他很有可能也看到了这堵恢弘的城墙。在高耸的蓝色城墙上,人们用金色绘制了巨大的狮子画像。这堵城墙非常厚,以至于在城墙的顶端,可以并排行驶四辆战车。
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拒绝吃王赐给他们的肉,因为按照犹太人与神所立的约,根据饮食的律法,他们认为巴比伦人所食用的肉是不洁净的;他们也拒绝喝王的酒,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们会先用酒祭祀那里的神灵。令人惊叹的是,只有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拒绝了王的膳和王的酒,他们要求得到最简单的蔬菜和水即可。负责他们的太监长同意让他们先试十天,然后会对他们进行体检,以确定他们与其他用王膳的犹太少年相比是否健康。
但以理书1:15记录了后续发生的事情:
过了十天,见他们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
但可悲的是,当来自犹大国最优秀的精英被安置在巴比伦王国时,除了其中的四个人以外,他们中的所有人在几天之内,就开始过起了巴比伦人的生活。
如果但以理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那么大多数基督徒会认为他对自己的宗教信仰“过于较真”了。想想看,七十五年来,他每天都会从高级管理岗位的职务中,抽出时间来祷告。事实上,他每天祷告三次。一有机会,他就会和别人谈论他的神。他经常这样做,以至于在但以理书6:20那里,他给别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但以理……常侍奉……神……
或者,可能会有基督徒把但以理拉到一边说:“放轻松点,你现在已经在巴比伦了。你的行为让我们看起来有点奇怪。你到底想在这里做什么呢?想改变巴比伦吗?”我想,如果真的有人对但以理说了这番话,那他很有可能会回答说:“是的,我正在这么做。”
顺便说一下,他改变了至少两任君王的信仰,使他们转而跟随了他的神。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起码证明了,这是可能的。
永远都不要低估同侪压力的力量,也不要忽视你在孤身一人时肉体的软弱,更不要小看那种与众不同的尴尬。我已经数不清听到过多少类似的悲剧了,这些悲剧就发生在我们教会的一些弟兄姊妹的身上,他们都是从小在基督徒家庭中长大的。在跟随基督的道路上原本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什么时候呢?直到他们去上大学。
似乎在进入大学生活的几周之内,好像他们就为了巴比伦,彻底离开了犹大。几周之内,他们就已经被巴比伦的世界重新塑造了。
因此,我们都要做好准备!如果我们能自动接种那种可以抵挡世俗智慧和世俗生活方式的疫苗,那使徒保罗也就不必警告我们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他就不会写下这么一条跨文化、跨世代的命令了:无论你们生活在哪个地方,生活在哪个时代,你们都需要面对和抵挡这个世界的哲学、方法论、策略、风尚、规范、生活方式和各样的模式。
那么,我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我们目前又在抵挡什么呢?
保罗警告我们说:“不要让你所在的时代把你挤到它的模子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最好随时都能做好准备,对这个世界说“不”:
- 对世俗的思想说“不”,对属灵的思想说“是”;
-
对社会的准则说“不”,对圣灵的引导说“是”;
- 对这个世界说“不”,对神的话语说“是”。
大家都能说“不”吗?
我们不妨来练习一下。可能你们家里两岁大的孩子天天都在说“不”,现在轮到你了。让我数到三,我们一起说“不”。
一,二,三,“不!” 再大声一点,“不!”看着神边的人,说“不!”现在,转过身来,看着你身后的人,说“不!”
聚会结束后,当你从这里走出去时,不能有半点犹豫,也不能有丝毫的退缩!要做好准备!因为你们即将重返巴比伦!要准备好说“不!”然而,光说“不!”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以同样的坚定说,“是”。
保罗在罗马书12:2先写道: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这是我们刚刚讨论的那个消极的命令,就是不要做什么的命令。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那个积极的命令,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的命令。
积极的命令:要变化
保罗接着给出了一个积极的命令,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只要……变化……
“变化”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
这部分经文再次使用了现在祈使句。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每一条命令的后面,都加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因此,保罗其实是在说:“不要那样做,要这样做!不要那样想,要这样想!”或者他实际上是在说:“不要继续效法这个世界!而是要每天都不断地经历改变!”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不过,这也再次违背了我们肉体的本性。
我们如今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它们能快速、非常便捷地满足我们各样的需求。比如即食食品、即时通信、即时信息。说实话,从最早的拨号上网到现在的光纤上网,也有一段时间了。这种变化令人难以置信。但到了今天,我仍然会坐在电脑前,催促着说:“快点!再快点!”
如果说上一代人强调的是“我”,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强调的就是“现在”。无论我们要做什么,总想现在就去做!无论我们要享受什么,总想现在就去享受!无论我们要买什么、吃什么、穿什么、计划什么,或者看什么,我们都想现在就能全部体验!
喜剧演员雅科夫·斯米尔诺夫(Yakov Smirnoff)在他的那本非常幽默的书——《一天六卢布的美国》(America on Six Rubles a Day)中写道:
我来自前苏联(Soviet Union),那时的我,显然没有准备好去应对美国杂货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当我第一次进去购物时:
我看到了奶粉,上面写着,只要加水就能喝到牛奶。
我看到了果汁粉,只需加水就能得到果汁。
我看到了鸡蛋粉,只需加水就能得到鸡蛋。
然后,我看到了婴儿爽身粉,我心想:“这是一个什么国家啊!”
你不可能在婴儿爽身粉里加水,然后就得到一个婴儿。同样的,信徒生命的转变也需要持续一生之久的时间。因此,保罗才会写道:要持续不断地实现改变。事实上,他用的“变化”这个词,与生物学上的“蜕变”(metamorphosis)源于同一个词。
就在这周,我仔细研究了蚕蛹到蛾子的转变,也就是毛毛虫蜕变成蛾子的过程。
一开始,小蚕是从一个黑色的小卵中生出来的。在它短暂生命的前六个星期里,它几乎在不停地吃桑叶。等它长到差不多七八厘米时,它会找到一个小树枝,然后开始一个为期三天的白色蚕茧纺丝的过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一只蚕茧展开,就能产出457米到1097米长的丝线,一根连续的丝线有十个足球场那么长。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人们会把白色的蚕茧采摘下来,丢入沸水中,它们体内的丝线就被展开了。
采摘丝线的手艺始于中国北方。近四千年来,美丽的丝绸服装一直是中国的秘密。根据中国民间的传说,第一根丝线是这么被发现的:一位中国皇后坐在桑树下,一只蚕茧掉进了她的热茶里。然后,她看到茧中那些结实且柔滑的丝线慢慢舒展开来。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养蚕和发展丝绸织布的工艺,始于中国,甚至比基督诞生还要早两千年。中国人沿着“丝绸之路”(Silk Road),将这种珍贵的丝织品销往世界各地,并一直保守着这个工艺的秘密,直到公元三世纪,丝绸工艺才被带到了日本。
另外我发现,丝绸生意面对的最大危险,就是里面的蛾子成功逃脱。因为这会留下一串断线,这对丝绸业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蚕农们会想方设法地让蛾子在蜕变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成熟。他们的做法是用蒸汽蒸蚕茧。他们发现,出于特定的原因,蒸汽提供的舒适和温暖,实际上会阻止蚕虫的生长,这样,蚕就永远不会完全成熟,成为成熟的蛾子。它虽然完成了蚕茧的发育过程,但却永远都无法破茧而出。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信徒的蜕变过程。我不知道有多少基督徒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却从未破茧而出,成为在基督里成熟长大的人。
那么,按照保罗的教导,我们该如何破茧而出呢?
行动计划:心意更新
请大家注意,保罗告诉了我们如何破茧而出,如何实现生命的改变。他不仅给了我们一个不要做什么的命令,一个要做什么的命令,他还给了我们一个计划或者行动路径,那就是: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变化……
如何变化?
……心意更新而变化……
因此保罗在这里所写的是,信徒生命的改变是通过发展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而实现的,也就是更新我们的心思意念。
“心意”的希腊语是“nous”,它是逻辑推理、伦理判断和道德意识的核心。
用一位圣经教师的话来说就是:更新我们的心思意念,就像删除电脑中的旧文件,彻底抹去它们存在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将来自神话语的新文件加载进来,通过这些新文件,圣灵将重塑我们的心思意念。
事实上,保罗向歌罗西教会的信徒们就提出了这一挑战,他在歌罗西书3:16写道:
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
保罗其实是在说:“让基督的话语居住在你们心里,使你们的心思意念向基督的智慧完全敞开。”
我们该主动扮演的角色,是成为神话语的学生;而神所扮演的角色,是用祂的话语来改变我们的心思意念。如果我们没有神的话语,就不可能实现改变。同样的,这也与我们这个“语言”和“音频”所驱动的社会背道而驰。
几周前,我们教会的一位同工给我发来了以下这组统计数据:
- 42%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从未读完一整本书;
- 80%的美国家庭去年没有购买或阅读一本书;
- 在美国,在那些购买了新书的人中,有57%的人没有读完,而大多数读者甚至没有读到第18页。
这篇统计报告的结论是:我们这一代人更愿意让他们认为值得信赖的人给他们提供各样的信息,而不是通过自己阅读,以掌握所需的信息。
如果把这个结论运用到教会的身上,那就是:信徒宁愿开车穿越整座城市去“听道”,也不想穿过自家的客厅去研读神的话语。
我希望大家能明白,在这条通往改变的道路上,有一些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说,保罗在这里所给出的改变的命令,用的仍然是被动语态。这对于我们理解保罗的命令是至关重要的,他不是在命令信徒要自我改变,而是在命令信徒被改变。换句话说,我们无法完全靠着自己实现转变。我们需要其他的一些事物来改变我们。
保罗在罗马书12:2的教导则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心思意念活跃在神的话语中时,改变就会发生。然后,我们的心思意念也会被神的话语和圣灵更新。
保罗就曾在提摩太前书4:6教导提摩太说:“提摩太啊!我希望你能……
……在真道的话语和你向来所服从的善道上得了教育。”
保罗在下一节经文中接着写道:
……在敬虔上操练自己。
在这个主题上,一位作者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深思,他在文中指出:许多基督徒之所以放弃转变,是因为我们自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试图”改变,但《圣经》却呼召我们要“操练”自己,以至于可以被改变。
“试图”去做一件事与“操练”去做一件事,这二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换句话说,我们是要“操练”敬虔,而不是“试着”变得敬虔。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操练”的希腊语是“gumnazo”,由此也衍生出了我们日常使用的“体育馆”(gymnasium)一词。你可以决定尝试健身,但你无法通过决定本身而达到健身的目的。你要通过适当的操练才能达到塑形和健身的目的。保罗其实是在说:“如果你想让你的灵命变得健美,那你就要到神话语的体育馆里锻炼,这样,你的敬虔才会有所长进。”
我们教会有一个小组要去墨西哥(Mexico)进行短宣。有谁愿意担任这次短宣的翻译?或者,有谁想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并与墨西哥当地的人分享福音?
事实上,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想”,但如果你没有接受过西班牙语的培训,那你就无法说出西班牙语。如果你愿意操练,那你就需要学习新的字母表,反复练习字母的发音。你的眼睛需要适应新的单词、句子结构和重音。你需要记住单词并练习它们的发音,使你的舌头以全新的方式运动,并发出新的声音。总之,经过系统的训练后,你才能开始讲西班牙语。但如果没有认真努力的训练,那你永远也只能说“你好吗?我很好!谢谢!再见”等这几个日常的词汇。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学过两年的西班牙语,但我现在只记得这几个词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没有使用它,没有继续学习它,没有更新我的词汇技巧,总之,我没有用西班牙语训练我自己。
因此,尽管我很想成为一名流利的西班牙语口译人员,但这与我的愿望无关,而是与我自律、刻苦的训练息息相关。
所以,当教会告诉信徒说,要过敬虔的生活,要重视敬虔的价值,要像基督一样生活,当他们离开教会时,他们可能会说:“好吧,我这周要努力活得像耶稣基督。我甚至会戴上一个‘WWJD’(What Will Jesus Do?)的腕带,时刻提醒自己,想想看,‘耶稣会怎么做?’但因为我不读《圣经》,不知道祂都曾做过什么,所以我不知道祂通常会怎么做,但我无论如何都要试试看。”
弟兄姊妹们,我再强调一遍:转变不在于尝试,而在于操练。
在你得到神的话语之前,你是不可能有转变的。心意更新就像学习新的词汇一样,要学会以你从未学过或使用过的方式,去说出新的词汇,产生新的心思意念。属灵的转变是一项长期工程,这既需要神,也需要一个甘心乐意的神的儿女。
一位作家把信徒转变的过程比作漂洋过海。有些人日复一日地努力变得优秀、变得灵命成熟,这就像是划着小船横渡大海一样,这会让人精疲力竭,并且通常不会成功。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放弃了自我努力,他们只依赖于神的恩典。他们就像木筏上的漂流者一样,什么也不做,只是紧紧地抓着木筏,盼望着能到达目的地。
事实上,单凭自己的尝试和毫无作为的漂流,这二者都无法带来灵命真实的转变。其实最好的一种情况就像帆船航行一样:帆时刻准备着风的到来,帆船上的信徒预备妥当、装备齐全、训练有素,时刻保持警醒的状态,以便在航行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帆的方向。
因此,渴望改变的基督徒有三种,他们分别是:
- 靠着自己划船的人;
- 一动不动的漂流者;
- 还有预备好了等待起风的杨帆者。
结论
根据罗马书这段经文的教导,最后我为大家总结了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警惕:“随波逐流”与基督信仰一样,都在致力于赢得信徒的心。
“巴比伦之神”无比渴望让我们顺从牠的生活模式。然而,保罗在提摩太后书3:16-17告诉提摩太说: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其次要知道:如果没有《圣经》真理,心意和灵命的转变就永远都不会发生。
第三要积极:如果我们想打破旧的模式、获得新的模式,那么将《圣经》与生活中的每一个处境联系起来是至关重要的。
最近,我读到了一个高中生的故事,他明白同侪压力是双向的。
有一次,他到加勒比海(Caribbean)的游轮上游玩。一天晚上,他的朋友们试图引诱他去船上的酒吧,查德(Chad)的母亲是个酒鬼,但查德早就决定永远都不会喝酒了。他是个信徒,而且他特意背诵了箴言中关于酗酒的经文,并以此来强化自己不碰酒水的决心。他向他的朋友们解释说,他的家族有酗酒的习惯,然后他非常勇敢地引用了他背诵的一节经文,对他的朋友们说:“《圣经》在箴言20:1教导说:‘酒能使人亵慢,浓酒使人喧嚷;凡因酒错误的,就无智慧。’”
他们回答说:“别这样啊!查德,喝杯啤酒又不会怎么样!”
他接着又用经文回答说:“酒发红,在杯中闪烁,你不可观看,虽然下咽舒畅,终久是咬你如蛇,刺你如毒蛇”(箴言23:31-32)。
他的朋友们听后颇为不快,开始指责他不和他们一起玩,但他悄悄地对自己、也对他们说了另一句箴言中的教导:“……罪人若引诱你,你不可随从”(箴言1:10)。
这是一个破茧而出的少年的故事,他已然成熟、长大,并且向着属灵的自由展翅飞翔!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