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那微小的光
我那微小的光
如何从地上到天上(第七部分)
罗马书10:15b-17
引言
我们一起再次回到罗马书第十章的学习中,再次让保罗对这个不信的世界的热情,以及他对教会的鞭策响彻我们的耳朵,直至我们的灵魂。
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罗马书第十章,我们一起来看罗马书10:14-17的经文: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在詹姆斯·怀特博士(Dr. James White)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中,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类比,来说明教会是如何影响当今社会及文化的。他在书中写道:
在十九世纪末,没有任何产业能与铁路在金融和政治上的主导地位相比。火车主宰了美国的运输业,将各类人员和货物运送到全国各地。然后,一项新的发明出现了,那就是汽车。可令人想不通的是,铁路产业的领导者居然没有利用他们独特的地位,来收购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汽车革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而他们却错过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以为他们是做火车生意的,但事实上,他们从事的是交通运输行业。换言之,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他们不再聚焦于他们的目标。
此外,“美国国家音视频公司”(National Audio Video)的罗恩·波布达(Ron Pobuda)也举了一个类似但更加现代化的例子。他说:“如果《体育画报》杂志(Sports Illustrated magazine)早一点能明白自己从事的是体育信息行业,而不是出版印刷行业,那我们现在看的就会是‘体育画报频道’(Sports Illustrated Channel),而不会是‘娱乐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
那么,教会的主要业务是什么呢?
我最近还读到了另一篇文章,文章作者详细记录了一项调查研究的结果。他所在的组织采访了美国近千家教会的成员。这些教会成员都被问到了同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教会的使命是什么?
不得不说,这次调查的结果多少有些令人失望,但同时也揭示了事情的真相。有百分之九十的被调查者其实都在说:“教会的存在是为了照顾我和我家人的需要。”虽然他们说了许多不同的话,但这些话其实都在表达这一观点。换句话说,在十个信徒中有九个会说,教会是为了他们而存在的;只有一个信徒会说,教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把这个不信的世界为基督赢回来。
我再从詹姆斯·怀特的新书中引用另一个类比,事实上,他在书中所写的,和我刚刚读给大家听的调研数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书中写道:
如果说教会的目标是制造汽车,那么当今教会的信徒只满足于对现有的汽车进行维护,比如清洗挡风玻璃、检查油液和监测轮胎气压。简而言之,“制造汽车”的目标已经被“维护汽车”和“给汽车抛光”、然后把汽车摆放在展厅里的目标所取代了。
那么,耶稣基督说我们的大使命是什么呢?主耶稣在马太福音28:18-19对门徒们说: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去吧!穿过街道,与当地人分享福音的好消息。穿过学校或工作单位的走廊,穿过客厅,甚至穿过互联网,去和别人分享福音。在上周日敬拜结束后,一位年轻的专业人士走过来对我说,他正在带领一个网上讨论小组,并邀请了他之前的好兄弟们加入。他激情满满地想要和他们分享他的信仰。
弟兄姊妹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一点,那就是新约圣经中没有任何一节经文告诉那些不信的人,他们要主动去教会。换言之,《圣经》从未命令过不信的人要去教会,而是命令教会要主动去找那些不信的人,向他们传福音。
因此,保罗以极大的热情敦促罗马教会接受主耶稣所命令的“去”这个动词。事实上,保罗甚至说,如果他们不传讲福音的事实,那么不信的人就无法信靠神。保罗在罗马书10:14-15就写道: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发现:
- 不信的人应当有的反应是:信靠和求告;
- 而信徒的责任是:传讲和差遣。
神的称赞:信徒佳美的脚踪
在第15节的后半节中,保罗进一步给那些传讲福音的信徒带来了极大的称赞:
……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福音”(gospel)所对应的希腊词是“euangelion”,这个词常被翻译为“好消息”(good news)或“喜讯”(good tidings)。“传讲和分享好消息”在希腊语中则被称为 “euangelizomai”,音译过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英文单词,“euangelizm”或“evangelism”(传福音)。换言之,传福音就是一个人把好消息告诉另一个人!
保罗其实是在说:“那些向他们周围的世人传福音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荣美。”
保罗在这里引用的是以赛亚书里面的经文。在以赛亚书中,这句话的语境是:有信使向以色列人传递好消息,因为他们在巴比伦为奴的日子结束了;或者说,他们被黑暗国度囚禁的日子结束了!
保罗将这句话应用在了教会所传的信息,也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上。换句话说,教会所传的福音其实就是:“世人呐,你们不必再被黑暗的国度掳掠辖制了,你们可以得释放,你们可以因着耶稣基督福音的大能重获自由了!”
怪不得在耶稣诞生时,“好消息”这个词也出现了。路加福音2:10-11记录了天使传递的这个好消息:
……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在我的《圣经》上,我把第11节中的“你们”圈了起来,然后在空白的地方写上了我自己的名字,这样,这节经文就变成了:
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斯蒂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在耶稣道成肉身的那一刻,祂就为我们带来了大喜的信息。不仅在我们救主诞生的时候有大喜的信息,在教会和神全新的恩典诞生及降临之时,也有大喜的信息。
在使徒行传13:32-33那里,保罗在他第一次讲道时说:
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这里的“好信息”就是那个希腊词“euangelion”,……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
现在我们回到罗马书第十章中,保罗在第15节用了同一个词来描述所有信徒传福音的活动。不仅仅是被任命的传道人、牧师或教会领袖,而且每一个接受了福音责任的信徒,都要传递大喜的信息!
教会的使命,就是向这个被捆绑的世界传递福音的好消息!
神亲自负责使某人属灵的生命复活过来,而我们只不过是传信的人,我们是“天国的邮递员”,我们只负责传递信息。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向一位女士传递福音好消息的经历。这位女士从小就参加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每个周末都会去教堂聚会,整个星期都在做善事,因为她希望能“赚得”天堂。当我向她分享福音时,我告诉她,耶稣基督是唯一配得上天堂的人,但祂已经为每个人支付了进入天堂的门票,只要我们向祂祈求,祂就会白白赐给我们……
她一边听,一边哭泣,这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双手捂着脸,痛哭起来。几分钟后,我发现那是喜悦的泪水,因为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说:“不敢相信这是免费的……不敢相信这是白白赐给我的!”她随后做了决志祷告,并领受了这份救恩的礼物。
几周前,我们教会负责单身人士事工的牧师布拉德·哈宝(Brad Harbaugh),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在邮件中说:“昨天,一位四十出头的单身女士来到教会办公室,要求与我们教会负责单身人士的牧师见面。她想参观一下我们教会,想了解一些关于我们教会的信息。于是我带着她参观了我们教会,并回答了她的一些问题。参观结束后,我注意到她似乎还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在问了她几个关于她与基督的关系的问题后,我发现,她其实并不知道福音是什么,于是,我向她介绍了福音。她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基督为她的救主。一段时间后,她说她那段时间曾参观过五间教会,但没有人询问她的属灵状况。她现在正在参加我们教会的主日学。”
布拉德后来和我们教会的同工分享说,那天其实已经接近下班时间了,他原本想要收拾东西离开,但还是留了下来,并接受了这个非常临时的请求。
有的弟兄姊妹可能会说:“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别人的问题啊?我又不是专业人士!”
有人曾经问伟大的中国传教士戴德生(Hudson Taylor)说:“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向别人介绍基督?”
对于这个问题,戴德生的回答通常是:“告诉我,蜡烛会在什么时候发光?在点燃的那一刻,它就开始发光了。”
就在几天前,我与一位终于听到了福音的年轻人一起祷告。在一次聚会后,他带着一些问题来到了我们教会的访客接待处。后来我去了他家探访,他妻子是个信徒,并且非常热心于为他的得救祷告。在他做了决志祷告并接受了基督之后,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这也是我通常会给每个和我一起做决志祷告的人布置的任务,那就是:在我再见到你之前,要告诉三个人你信主了,告诉三个人你领受了神白白赐予你的救恩礼物。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
- 第一,当他复述自己的决志经历时,这将在他自己的心里证实他的决定;
- 第二,让他的信心能够扎根在他口头的见证中;
- 第三,当他信主的朋友听到他信主的消息,欢迎他加入这个属天的大家庭时,这会给他带来鼓舞;
- 第四,这也会挑战他研读神话语的决心,因为有些人在听到他信主后,会质疑他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 第五,产生责任感。当他在工作中告诉别人他成了基督徒时,他会发现自己的生命马上就成了身边人关注的焦点,而这种责任感对信徒的灵命而言是非常好的。
事实上,世人也很清楚基督徒该如何生活。如果你不将你信主的消息告诉你身边的信徒,那么你得到其他信徒鼓励的机会便会减少。如果不和别人分享你得救的盼望,那你也不会研读圣经,也无法回答别人你心里存有盼望的缘故。
这些事是做不够的,我们越做,就越想做。
就在上个星期,我读到了有关杰夫(Jeff)的一个故事。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他和他最好的朋友在打棒球时,不小心打碎了一扇窗户,所有的孩子都一溜烟地跑开了。除了杰夫七岁的弟弟外,没人看到发生了什么。于是,他们走过去,给了他一块糖,想贿赂他,让他不要说出去。但他拒绝了那块糖。
他们说:“那我们把我们的球棒送给你!”
杰夫的弟弟说:“不,我不要。”
他们又说:“那我们把我们的棒球手套送给你!”
他还是说:“不要。”
他们又说:“听着,那我们把我们最新的棒球手套送给你!总可以了吧?”
杰夫的弟弟还是说:“不要。”
他们不得不请求他,问他说:“那你想要什么?”
杰夫的弟弟说:“我就是想说出来!”
告密和揭发别人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我有一个弟弟就是这样的。
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曾说过:福音之所以在一世纪得以传播开来,就是因为人们把福音当作八卦来聊。他们就是忍不住要和别人传讲福音的信息!
因此,保罗在这里说:“哦,天哪,你们这些传讲得自由的好消息的人呐!你们的脚踪何等荣美!”
保罗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有非常美丽的外貌特征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所传讲的信息无比荣美,以至于在那些接受这一信息的人看来,这些信息的使者们也是极其荣美的。
几天前和我一起祷告的那个弟兄,在我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居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就好像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年一样。我想,他会一直因着我将福音带入他生命中的佳美脚踪而感恩的。
神的怜悯:信徒沉重的心
在这段经文中,福音使者们的奖赏实际上是双重的。它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祝福,同时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请大家一起来看罗马书10:16是怎么说的: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这节经文的语境是,以色列人拒绝相信弥赛亚。事实上,保罗已经因着以色列人迷失的状况,倾诉了他的痛苦和伤心。我们一起回头看一下保罗在罗马书10:1所说的: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还有第九章的前三节:
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
在第十章中,保罗将以赛亚书中对受难弥赛亚的哀叹,应用到了更广的范围,这原本记载在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在这一章中,弥赛亚被描绘为一只受苦的羔羊,默不作声地被牵往宰杀之地。
以赛亚书53:1说:
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现在,保罗将这一痛苦的真理应用在了教会的身上。也就是说,我们明知道人们都不会相信,但还是要传讲福音。
你可能会想:“也许是因为我们传福音的工作做得不够好!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方法不够巧妙,或者是因为我们的言辞不够清晰准确!”
但请允许我鼓励大家,耶稣基督在祂讲完道之后,也引用了以赛亚书中的这节经文。在约翰福音第十二章,当耶稣教导了祂必须受死、必须被高举起来,也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后,约翰福音12:37-38接着说:
……他们还是不信他。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主耶稣虽然为耶路撒冷哭泣,但耶路撒冷仍不信祂。因此,对于福音的使者而言,对于教会而言,我们虽然要有佳美的脚踪,也要做好心里沉重的准备。
我深信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每个基督徒,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希望得到神的褒奖,也就是佳美脚踪的祝福,但我们却在呼求神的怜悯这件事上有所挣扎,也就是因着破碎之心的重负,而呼求神的怜悯!
我们总想对神说:“给我佳美的脚踪就好,但不要给我一颗破碎的心。”
如果你曾试着与你不信主的父母、孩子、朋友、同事或邻居分享你的信仰,那么你就知道被他们拒绝时的痛苦了,你也就理解先知以赛亚的哀叹了。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威廉·凯里(William Carey)的故事,他通过去印度宣教而开创了现代宣教的先河。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穷鞋匠,他那时穷到无法让自己的孩子们吃饱穿暖。在他们启程前往印度后,他最小的孩子就不幸夭折了。到达印度后,他最大的孩子又离家出走了。年复一年,他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决志信主。更为糟糕的是,凯里发现,他的医生和合伙人之所以和他一起去印度,不是为了传福音,而是为了逃避当局对他在财务方面问题的惩罚。终于,在到达印度十年之后,凯里在日记中记录下了第一位归信基督的人。
然而,当凯里去世时,也就是一百七十五年前,他已经将《圣经》翻译成了四十四种印度方言,并在印度建立了第一间福音派的教会,通过邀请女性参与福音事工,他彻底改变了以往宣教的理念,进而培训了一批当地的牧师,他的这些努力为如今仍在进行的印度福音事工,奠定了基础。
我必须诚实地告诉大家,我很想拥有像凯里那样荣美的脚踪,但我不确定我是否能像他一样,承受那颗破碎的心所带来的重负。
神看为宝贵:信徒的香气
对于那些愿意参加“福音邮政业务”、也就是传福音的人来说,保罗并没有给我们列出一系列应对的方法。事实上,他以一个总结性的陈述结束了他这部分的教导。我们可以从希腊文本的结构知道,这个总结性的陈述并没有列出“优先的方法”,而是列出了“优先的信息”。
请大家一起来看第17节的经文。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节经文一开始的“可见”理解为“那么”(So then),或者“因此”(Consequently),甚至可以理解为“总之”(In Conclusion)。保罗在这节经文中说:
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这就是《圣经》所启示的优先事项,就是基督的话语。
现在,关于“基督的话”有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基督的话”是宾语所有格,即“关于基督的话”;也有人认为这是主语所有格,即“来自基督的话”,或者说,基督就是说话的那位。
我个人认为是宾语所有格,因为保罗的激情主要是让信徒传递“有关基督的福音”。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这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二者都是伟大的神学主题。
当你为基督说话时,基督就通过你讲话了。事实上,在路加福音10:16那里,当耶稣差遣门徒们出去传道时,祂就对他们说:
……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弃绝你们的就是弃绝我……
如今的教会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似乎一想到自己不受欢迎、被人拒绝,或者变得无关紧要,就马上要瘫痪了一样。似乎在今天的福音派教会中,被人视为无关紧要也成了一种不可饶恕的罪。
弟兄姊妹们,教会是不是“紧要”,这与教会的使命直接相关。我们不是要从这个世界中获取信息,而是要从基督的话语中获取信息。
世人可能会说,耶稣基督的教会就是无关紧要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在中国、俄罗斯和巴勒斯坦,人们就是这么认为的。但基督的话语是怎么说的呢?
我最近读到了对一位牧师的采访,他和我是神学院的同届毕业生。他现在带领着一间人数超过一万两千人的教会。他在访谈中介绍了他每年的讲道安排,他说,一年中,他会用十个星期的主日讲解圣经经文。也就是说,他们会用十周的时间讲解圣经经文或其中的某些章节。而其他的四十二周则聚焦于信徒的需要,从人际关系到财务等各种主题的问题,从减压到愤怒管理的挑战等等。他似乎把教会的讲道变得要紧了。
实际上,正如欧文·卢策(Erwin Lutzer)牧师去年夏天在我们这里讲道时告诉我们的,这非常符合我们的社会从客观真理到实用主义的转变。换句话说,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最首要的问题是“它有用吗”?而不是“它是正确、符合道德而且真实的吗”?
教会已经丢失了自己的使命,实际上,教会把人类的境况当做其研究的主要课题。用四十二周的时间探讨人的境况,加上一些零星的圣经经文,看起来就像是圣经研究一样,而对基督话语的高举和诠释却丢失了,根据保罗在罗马书10:17那里的教导,基督的话语才是真实信仰的根基。
今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事工阐释生命,并用圣经经文来加以说明。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回到对圣经经文的阐释上,并用生命真实的见证来加以说明。
教会在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不被人尊重,这是因为人们看到教会为了“要紧的地位”卑躬屈膝,为了得到尊重而耍各样的手段。他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这就是他们玩的游戏。
难怪小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 Jr.)会说:“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教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社会,同时却更少有作为。”
我们的福音已经失去了它的核心信息,因为我们所传讲的信息主题不再是基督,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正在向这个迷失的社会兜售一种我们保证会“管用”的基督信仰,这完全就是实用主义的取向。我们似乎在告诉这个世界说:“耶稣会为你效力的!”
换句话说,我们在告诉世人说:“基督信仰会为你提供‘灵粮’,会增加你的经济收入,会减少你的债务,会解决你的人际关系问题,会增强你的自尊,会促进你事业的发展,基督信仰甚至会帮助你揭开美丽和健康的秘密。基督信仰真的管用!”
不妨把这番话讲给那个为了信仰而被关入监狱的基督徒女孩听吧!她被那些嘲笑她信仰的士兵无情殴打,是不是基督信仰让她变得更加容貌秀美了?
还有我们教会的一对夫妇,他们刚刚动身前往布达佩斯(Budapest)宣教,给那里的孩子们上课,为了去那里,他们掏空了自己的积蓄,基督信仰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了吗?
还有那些因为以基督信仰的世界观写论文,最后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基督信仰有没有提高他的成绩呢?
还有那些因拒绝撒谎而丢掉工作的商人,或者那些因拒绝上司邪恶的诉求而事业停滞的职场女性,他们的基督信仰使他们的事业更蒸蒸日上了吗?
或者,把这番话讲给一个最近才成为基督徒的年轻人,而他的父亲现在正在取笑他。基督信仰解决了他的人际关系问题,还是增加了他在关系上的压力呢?
因此,当有人对你说:“我知道你想让我相信你的基督教。好吧,我有一个问题:基督信仰管用吗?”
当有人这么问你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们说:“不,它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希伯来书11:36-38的经文就是写给美国当今教会的,这几节经文说: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
基督信仰是不是很棒?
最后,希伯来书的作者从神的角度描述了这些圣徒,他最后写道,他们:
……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他没有说“他们本是世界认为要紧且重要的人”,不是的,希伯来书的作者说的是,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2:14-15写信给哥林多的信徒说:
感谢神!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藉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
想象一下,荣美的脚踪,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
当罗马军队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胜利时,他们会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那时,音乐家、合唱团、士兵、官员和全体居民都会在街道上列队欢迎。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罗马人会在祭坛上焚香,让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怡人的香气。即使那些看不到这一盛况的人,也能听到欢庆的音乐,闻到怡人的香气。这就是保罗在这几节经文中对信徒的描绘。
我们在基督里是得胜有余的。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带着基督得胜的信息,我们都带着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馨香之气。
弟兄姊妹们,只有信徒真实的生命最能证明基督是又真又活,并且大大得胜的主。信徒纯洁、仁爱、真切、让人舒心且在各样事情中的诚实,这样的馨香就是为耶稣基督所做的最有力的见证。
最重要的是,信徒要热心于传讲基督战胜罪恶和死亡的信息,最终与圣洁公义的神恢复关系的信息。
荣美的脚踪,馨香的信徒!
在世人看来,这些福音的信使可能无关紧要,但在神的眼中,他们却是无价之宝。
我们是耶稣基督福音的使者,我们有佳美的脚踪和馨香的生命。我们是周围的世人所迫切需要的,尤其对我们如今所在的世界而言,更是如此!
Add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