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不是上帝

顾客不是上帝

by Stephen Davey

顾客不是上帝

如何从地上到天上(第五部分)

罗马书10:11-13

 

引言

如果你的年龄足够大,那么你一定记得那则著名的快餐广告,“按你喜欢的来”(Have it your way)。事实上,你或许还能唱出那首主题曲,不过现在可别唱!大家还记得那个广告卖的是什么吗?我还记得那首歌,但我不记得具体卖的是什么东西了。

“按你喜欢的来”,这句广告词之所以至今还能让人们记忆犹新,是因为它与人的本性产生了一种共鸣,是不是这样呢?

最近,《今日美国》(USA Today)在它的头版头条中直言:“你就是想按你的方式来”(You Want It Your Way)。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美国正在成为一个‘挑食’的国家,现在,超过70%的餐厅订单都可以进行某种形式的个性化定制。”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心里想:“哎呀,我也有这个毛病。”

每当我去橄榄园餐厅(Olive Garden)吃饭时,我并不是很喜欢他们用烤鸡搭配的那种意大利面,我想要“天使面”,就是那种非常细的意大利面。除此以外,我更喜欢意大利面酱(alfredo sauce),而不是意式番茄酱(marinara sauce)。对了,我还喜欢让服务员多给我备一份意大利面酱,这样我就可以蘸着面包吃了。大家试过这种吃法吗?比甜点还要好吃。

这篇文章接着引用了帕内拉面包公司(Panera bread)的首席执行官罗恩·沙伊奇(Ron Shaich)的话,他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在不断地发出这样的要求:给我更多的选择,让我定制属于我自己的食物。”

罗恩·沙伊奇认为,定制才是王道。凭借这一点,他在短短的十年内,就将他自己的帕内拉面包公司,变成了一家市值十亿美元的食品公司。

这篇文章还列举了许多食品公司因满足了顾客的个人喜好而大获成功的案例。比如,阿比斯(Arby’s)在1964年只销售一种烤牛肉三明治,而到了现在,它在售的三明治有三十多种,其中大多数甚至不是烤牛肉三明治。

同样的,在十年前,特罗皮卡那(Tropicana)只销售两种橙汁,到了现在,它提供二十四种不同的橙汁。

还有星巴克(Starbucks),我知道我触及了一个敏感话题,但是单论星巴克在个人定制这方面来说,它居然可以用五种不同的奶来冲泡咖啡,从全脂牛奶到有机奶,再到豆奶。不仅如此,大家听好了,它甚至可以为顾客提供一万九千种不同的咖啡口味。我真怕我妻子发现这件事。想想看,五美元一杯,如果要把所有的口味都尝一遍,那就是九万五千美元了!事实上,当我读到这组数字的时候,就马上算了一笔账,实在是太可怕了。

说实话,这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主要是因为它揭露了人性的本质。我来引述这篇文章的结论给大家听:“食品巨头们都想知道的是,人们明天会想要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消费者想要更多的选择。”

 

“顾客就是上帝”,换言之,顾客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日益增长的哲学观念保留在杂货店或咖啡店里,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然而,我们其实根本限制不了它在各行各业及在人心里的传播和影响。

这种消费者至上的观念恰恰就是我们现如今的主流思想和信条。从阿比斯餐厅到学术殿堂,人们高歌猛进地推进着这一哲学思潮。在学术圈,学术标准被改变,以便所有人都能通过考试,即使所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也没关系。不仅如此,它已然成为现今哲学和政治的主题曲,我们都已经见识过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道德标准也可以随意被改变。

两年前,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也经历了一次政治正确的改造。具体原因是,他们一年一度的“鼓励学生坚守贞洁”的活动,受到了校内同性恋者的质疑。这些同学质问学校的教职员工说:“学校是不是在暗示,他们的行为就是不贞洁的?”于是,杜克大学的教职员工们集思广益,最终决定重新定义“贞洁”这个词,使其包括同性之间的性关系,但不包括异性之间不当的性关系。

总之就是,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给那些已有的定义重新下定义,让消费者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最糟糕的是,这越来越成为了当今教会的态度。这种消费者至上的关键不仅体现在物质食物上,也体现在属灵的食粮上,就是教义和价值观。如今,许多教会选择他们想要相信的东西,并对教会要教导什么内容进行投票。

换句话说:“不要太在意《圣经》都说了什么。况且,《圣经》已经不再重要了。”

“消费者”可以自由地切割《圣经》,无视其中的一些内容,否认其中大部分的信息,只相信其中的一点内容,然后对其余部分嗤之以鼻。人们一边这么做,心里一边想:“没事的,神不会介意的!”

不久前,知名音乐家保罗·西蒙(Paul Simon)在接受采访时,被人问到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神对我们有什么要求?”他的回答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回答说:“神对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让我们享受生活。”想想看,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该多方便啊!神对我们唯一的要求,居然就是让我们享受生活!

为什么不呢?毕竟消费者至上啊!

大家能想象得到以这种方式养育你家的青少年吗?想象一下,当他周五晚上准备出门时,你对他说:“我不管你要在外面干什么,只要玩儿得开心就好!”或者对他说:“我不管老师今天在学校对你说了什么,你只要玩儿得开心就好!”大家能想象得到吗?

前些天,有人给我发了这么一幅讽刺漫画。漫画中,一位中年男子面对着镜头宣布:“我刚刚重新编辑了新约圣经,使其能反映出我们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我删掉了新约圣经中所有提及罪行的经文。然后,我又擅自删除了其他所有让我感到被冒犯的章节,这些章节都是陈旧的圣经道德观念。最后,我只留下了一节毫无冒犯性的经文,那就是‘耶稣哭了’。”

 

当然了,这种消费者主权和自给自足的态度,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早在1875年,一位名叫威廉·亨利(William Henley)的人就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诗中赞美了人类的自立、自主和自豪,这首诗的名字是“不可征服”(Invictus)。诗中写道:

黑夜笼罩着我,从一极到另一极,漆黑一片,

我感谢任何可能存在的神灵,因为我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不管门有多狭窄,卷轴上的惩罚有多重,都不重要,

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船长。

这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来表达我们生性所喜欢的事物,那就是:“我是顾客,我才是上帝!”

不妨让我们再往前追溯一下,追溯到伊甸园。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男人和女人就受到了消费主义的感染,因为亚当和夏娃决定点一些菜单上没有的菜。

事实上,“按你喜欢的来”并非是麦当劳(McDonalds)的原创。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就已经唱过这首主题曲了!他们要吃他们想吃的东西,他们要信他们想信的东西!

然后,直到神找到了他们,亚当和夏娃才发现了一个绝对的真理:顾客不是上帝,只有神祂自己才是上帝。

在罗马书第十章中,保罗告诉这个被消费主义污染了的世界,他们不可能按照他们所喜欢的方式上天堂!然而,这个乍听起来像是个坏消息的消息,最终会变成一则好消息。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福音的邀请

在罗马书第十章,保罗首先发出了福音的邀请。他在第11节写道:

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请大家注意,保罗在这里并没有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失望。”大家曾经失望过吗?

另外,保罗也没有说:“凡信某个属灵导师的,凡信教会的,凡信那些最新的属灵风潮的,只要你相信某人或某事,神就会理解和认可你。”不是的,保罗无比清楚地说:“凡信他的。”那么,这里的“他”是谁呢?让我们回到第9节: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这就是保罗口中的“他”!这就是福音的邀请!

在第13节,保罗用这句话结束了他的陈述: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求告是什么意思?

可能有的弟兄姊妹会好奇,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求告”是什么意思?我来给出这个词的四种含义。

第一,承认祂。

创世记4:26那里说:

……那时候,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

换句话说,直到那个时候,人们才开始承认主,并敬拜祂。这就是“求告”的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是:赞美祂。

大卫在诗篇86:4-5写道:

主啊,求你使仆人心里欢喜,因为我的心仰望你。主啊,你本为良善,乐意饶恕人,有丰盛的慈爱赐给凡求告你的人。

这里“求告”的意思就是“赞美神”。

“求告”的第三个意思是:与祂认同。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2写道:

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

换句话说,求告主的名是真信徒的标志,他们与主认同。

第四个意思是:依靠祂得救赎。

大卫在诗篇116:4说:

……我便求告耶和华的名,说:耶和华啊,求你救我的灵魂!

因此,求告耶和华意味着:

  • 依靠祂的救赎;
  • 在救赎中与祂认同;
  • 因救恩的缘故赞美祂;
  • 敬拜祂。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在这段经文中,保罗反复地定义着我们依靠、认同、赞美和敬拜的对象,比如:

  • 第11节:……凡信他的人……
  • 第13节:……凡求告主名的……

保罗在这里使用了神的立约之名,也就是“主”。至少在我的英文译本中,“主”(Lord)这个字的首字母总是大写的。这是神与人立约之时所使用的名,就是耶和华或雅威。在上一次讲道中,我们花了一些时间研究了这个主题。然而,我还是想在这几节经文中再次强调,保罗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求告任意一个神,而是要求告我们的主,也就是耶和华或雅威。

救恩并不是信靠某个神或你选择的任意一个神,而是要信靠耶和华、雅威或希腊语中的“主”(Kurios)。与此同时,我们在新约圣经中一次又一次地读到了“耶稣基督,我们的主和救主。”

“主和救主”,我们不妨这么来理解这两种称谓:

  • “主”:指的是祂的“所是”,即耶和华神;
  • “救主”:指的是祂的“所为”,就像主耶稣自己说的:“我来,为要寻找并拯救那些失丧的人。”

因此,凡求告主名的……”的意思是:相信祂的所是,并相信祂所做的一切。

1999年,当奥斯卡(Oscar)最佳女演员的得主,希拉里·斯万克(Hilary Swank)被问道“耶稣在你的成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时,她有些尴尬地回答道:“我觉得我们并不是天主教徒、基督徒或圣公会教徒,甚至也不是犹太教或佛教信徒。我们只不过是一群相信‘更高力量’的人。”她接着又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相信一个完全是人、且完全是神的神,或者相信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

说实话,我觉得她的回答很有趣,因为她只用了一句话,就完全否认了有关救恩的两样东西。首先,她否认了耶稣的所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其次,她还否认了耶稣所做的一切: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

我要再次强调,求告主的名,就是要承认祂的所是和祂的所为。

不久前,诺贝尔和平奖(Nobel Peace Prize)的提名者,一位来自德保罗大学(DePaul University)的法学教授说:“所有宗教都在藉着不同的路径通向神。评判的标准不是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而是我们如何追寻我们所选择的路径。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在神的眼中是平等的,那么,在人的眼中,这也应该是平等的。”

事实上,如果他把他的这一逻辑带回到他的法律领域,并将其应用到法院的判决中,那么一定会造成社会混乱。同样的,如果他把他的这一逻辑运用到科学、物理学、几何学和修辞学等领域,他也肯定会挂科。

事实上,他绝不会建议我们把他的矛盾逻辑运用到科学、法律或社会建构等领域。但到了属灵的领域,情况突然之间就不一样了。不知为何,神变得如此头脑简单,或者说是心不在焉,以至于祂一点都不在乎你是如何来到祂面前的,事实上,你甚至都不必信靠祂。

大家还记不记得?顾客就是上帝!因此,无论你选择的是咖啡,还是神,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你的选择都是对的。

然而,保罗却在罗马书10:11及13节那里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求告主的名,然后才能得救。

这就是福音的邀请!

 

福音的公平性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又向我们揭示了福音的公平性。

请大家一起来看第12节的经文:

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对于我们现在而言,实在难以想象,当保罗再次把这一真理宣讲出来时,会带来多么大的震撼。这么来说吧!就像当你告诉那些不信的人,救恩只有一种途径时,他们会无比震惊。对于犹太人来说,当他们发现救恩居然可以临到另一个种族,也就是可以平等地临到犹太人和外邦人时,他们也会无比震惊。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是不是要告诉我的是,你觉得所有那些不信耶稣的人都不能上天堂?”,我相信这一定让你很恼火。但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当他听到“外邦人也可以上天堂”时,会更恼火。

但这个福音正是那“激进且令人感到不安”的真理。

对于那时的犹太人而言,保罗传讲的这一信息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但这并不是保罗最近才提出的一个新主张!事实上,他在罗马书10:11-13所说的话,都是引用先知以赛亚和约珥的。

犹太人本应成为万国的祝福,毕竟像律法、先知、圣约、应许和弥赛亚,这些都是通过犹太人而来的。他们本应是旧约时期的宣教士。事实上,保罗在罗马书第九章中已经向犹太人发出了这样的提醒。然而,这个民族却把真理囤积了起来,并发展出一种与爱、怜悯和福音相去甚远的生活方式。

在一世纪,当一个虔诚的犹太人从某个遥远的地方返回以色列时,他会在踏上他们的土地之前停下来,脱掉他的鞋子,抖掉上面的沙子。然后,他也会拍打掉衣服上的尘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样,他就不会把被污染了的泥土带到自己的土地上了。

此外,在与外邦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犹太人也发展出了许多与外邦人分隔开来的习俗。比如,他们不会进入外邦人的房子,他们不会用外邦人的器皿吃喝,甚至不会触摸外邦人的手。对于那些被称为撒玛利亚人的混血儿,也就是犹太人和外邦人所生的后代,犹太人甚至不会和他们说话。

这就是为什么当耶稣与那个清晨到井边打水的撒玛利亚妇人说话时,她无比震惊的原因。耶稣对她说:“你能给我一杯水喝吗?”祂不仅和她说话,居然还愿意喝她杯子里的水。因此,她的第一反应是:“你是怎么回事啊?你既是犹太人,为什么会和我这个撒玛利亚人说话呢?”在保罗生活的那个时代,每天早上,犹太人甚至会向神祷告说:“感谢神,我不是一个外邦人。”

因此,当听到保罗这样的教导时,犹太人可能会回应说:“保罗,你说犹太人和外邦人并没有分别是什么意思?我们可是神的子民,我们是神亲自拣选的种族,我们是圣洁的,是分别为圣归给神的。”

 

事实上,先知约拿就是他们这种态度的典型例子,尽管那已经是几个世纪前的事了。

神对约拿说:“去尼尼微城,警告那里的人,我的审判即将来临。”

约拿不可思议地说:“什么?尼尼微?”

尼尼微是一座拥有近百万异教徒的城市。他们是亚述人的后裔,因其道德败坏和偶像崇拜而臭名昭著。他们的士兵以残暴著称。

另一位先知,那鸿在那鸿书3:1-4描述尼尼微时说:

……这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诈和强暴……鞭声响亮,车轮轰轰,马匹踢跳,车辆奔腾,马兵争先,刀剑发光,枪矛闪烁,被杀的甚多,尸首成了大堆,尸骸无数……都因那美貌的妓女多有淫行,惯行邪术,藉淫行诱惑列国,用邪术诱惑多族。

因此,当约拿听到神的命令时,他向着尼尼微城连连说“不”,然后,他立即跳上了一艘船,向三千多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驶去。他心里想:“神肯定会使用别人的。”

然而,神派来了一场风暴,让船停了下来,祂随后又派来了“一辆水下出租车”,也就是那条大鱼,把约拿又接了回来。在大鱼肚子里待了三天三夜后,约拿终于悔改了。

请大家不要忽略这一点!约拿的心是如此的刚硬,以至于他花了三天的时间才彻底悔改。换作我们,可能大多数人只需要在大鱼的肚子中待三分钟,就会在意识到自己还活着的那个瞬间,开始向神祷告说:“主啊,我愿意去任何地方,尼尼微也行,尼尼微也可以!”

约拿足足花了三天的时间才彻底悔改。根据约拿书2:9的记载,他最后向神祷告说:

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救恩出于耶和华。

通过约拿警告的信息,神感动并最终拯救了整个城市。

那么,约拿最后的反应是什么呢?是愤怒!换句话说,他在向神生气,说:“你居然拯救了一群外邦人,他们完全不配得到你的怜悯。”

其实问题很简单,约拿不明白福音的公平性。

几个世纪以后,保罗那个时代的犹太人变得愈加顽固。于是,保罗再次用这样的一则宣告震撼、摇动了他们的世界:在神看来,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没有谁比谁更加重要。

伦纳德·雷文希尔(Leonard Ravenhill)曾在他的事工简讯中,讲述了一群游客浏览欧洲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庄的故事。这群游客路过了一位在小路旁紧挨着篱笆而坐的老人。这时,一位游客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问他说:“嘿,这个村子里出生过什么伟人吗?”

这位老人回答说:“没有,只出生过婴儿。”

弟兄姊妹们,在神的国度里,同样没有伟人会出生,只有罪人会重生,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这就是福音的公平性!

我记得几年前读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在内战结束后,罗伯特·李将军(Robert E. Lee)走进了一间教堂。坐在他身边的那个人之前是个奴隶。随着礼拜的进行,他们一起唱诗敬拜,一起跪下祷告。事后,有人批评李将军,质问他说:“你怎么能跪在那个人的旁边祷告呢?”

对此,他回答说:“十字架脚下的地是平的。”

这就是福音的信息,这就是恩典的宣告!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做了什么,十字架脚下的地都是平的!

你可能会说:“但斯蒂芬牧师,我的过去呢?你不知道我过去都做过什么!”

亲爱的朋友,每个人都有过去,但当你有了耶稣基督,你就有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好了,除了福音的邀请和福音的公平性,保罗最后还想强调一点。

 

福音的产业

保罗还揭示了福音的产业。他在第12节的后半节写道:

……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中文标准译本把这节经文翻译为:……万人共同的主,使所有求告他的人都富足。

不妨在我们下次研读《圣经》的时候,查考一下“富足”这个词的含义,你一定想象不到它对信徒的影响有多么深刻。

在写给以弗所信徒的信中,保罗反复提到了他们的属灵财富。请大家一起来看以弗所书1:7-8的经文:

我们藉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这恩典是神用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赏给我们的。

在以弗所书2:4-7,保罗继续写道:

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

我之前去过英格兰(England)和苏格兰(Scotland),也见过那里皇室的宝座。我想象着,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的国王和王后在议会前,或在礼拜时坐在那里。但它们是木制的,虽然装饰精美,但却是木制的。它们甚至没有镀金,甚至没有用金箔把它们涂成金色。总之,它们无法与我们将在基督的国度里,在那宏伟壮丽的宫殿中所拥有的宝座相提并论。更不用说和我们仁慈的天父所赐的丰盛恩典相提并论了。

如果我告诉你们,聚会结束后,所有在这张纸上签名的人,也就是每一个说要加入我们教会的人,都将在签名后的四十八小时内,继承一笔一亿美元的款项,大家觉得会不会立刻排起长队呢?此外,我还会把属于你的庄园钥匙交给你,那里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还有一条流经庄园的河流,你可以坐在河边,也可以跳进去游泳。

你可能会说:“我已经没有力气游泳了。”

这倒提醒了我,我还会给你一种神秘的药水,它将治愈你所有的疾病,消除你所有的疼痛,让你恢复青春,让你的余生都永葆青春。

对了,我还会给你另一种药水,它可以消除你所有悲伤的记忆。事实上,你将再也不会产生悲伤或邪恶的念头。

假如你真的相信我的话,那么请在聚会结束后过来签字,二十四个小时之内,这些应许就会实现。你们中还有一些人持怀疑的态度,况且,你们已经来这里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加入。不过你们现在应该有了动力,你们可能也意识到,你们已经观望得够久的了。下个周日,我鼓励你们也上来签名!

想象一下,在四十八小时之内,这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你的!

亲爱的朋友们,在座的许多人都将在未来的四十八年里经历我刚才所说的一切,甚至更多、更丰富。有些人会早一些,有些人会晚一些。当然了,我们不是因为加入了这间教会而经历这些福分,而是因为我们加入了神的大家庭才经历这些福分。

假如你相信保罗所说的话,并在你生命的某个时刻求告了主的名,那你就已经得救了!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年之内,可能早一些,可能晚一些,你将在天堂继承永生,拥有新的身体、心灵和记忆,最终成为毫无罪恶的完美的人,拥有一个可以探索和享受的新天新地,拥有一座流淌着生命之河的、只属于你个人的居所。在那里,黄金遍地,以至于在圣城里被用作铺路,人们也再也不会有任何悲伤或邪恶的念头!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神藉着基督耶稣所赐给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的财富有多么丰富。我们更无法想象我们在天堂的产业有多么丰富。

然而,对于那些宁愿“暂时称王”,并拒绝向万王之王臣服的人来说,你完全可以像亨利(Henley)一样,用虚浮的勇气和错误的信念,写下这样的诗句:

黑夜笼罩着我,从一极到另一极,漆黑一片,

我感谢任何可能存在的神灵,因为我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不管门有多狭窄,卷轴上的惩罚有多重,都不重要,

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船长。

他其实是在说:“啊!顾客就是上帝!”

或者,你也可以脱下你为自己制作的皇袍,放下你的自信和你的骄傲,然后和多萝西娅·戴(Dorothea Day)一起发声,她是一名基督徒,曾写了一篇诗来回应亨利所写的《不可征服》(Invictus),她的诗题为《我的船长》(My Captain),是这样写的:

耀眼的光芒笼罩着我,从一极延伸到另一极,阳光灿烂,

我感谢我所认识的神,因为基督征服了我的灵魂,

不管门有多狭窄,祂消除了卷轴上的惩罚,

基督是我命运的主宰,基督是我灵魂的船长。

 

那么,祂是你的王吗?如果祂还不是,我请你接受保罗在罗马书10:11-13那里发出的福音邀请,低下头,求告主的名,就是那独一且又真又活的主。当你求告祂的名时,你就得救了!

 

Add a Comment


Our financial partner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produce these lessons. Your support makes a difference.
CLICK HERE to give today.

Never miss a lesson. You can receive this broadcast in your email inbox each weekday.
SIGN UP and select your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