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1 - 扪心自问

1 - 扪心自问

Ref: 3 John 1:1–4

扪心自问

来自约翰的明信片(第九部分)

约翰三书1-4

 

引言

最近我读了一篇基督徒作家写的文章。他的女儿五岁,幼儿园布置的作业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提醒。幼儿园希望家长帮助孩子尽可能多认识一些公司的标志。考虑到孩子们不识字,他们只要看到标志能说出公司的名称或者产品就行。这位作者说,他的女儿很快就认识了麦当劳、必胜客、乐高、迪士尼、沃尔玛和宜家。听起来,她已经对生活有所了解了。当她认识的标志超过一打的时候,她的爸爸如梦初醒:女儿知道的标志比圣经经文还多呢!他写道:“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们并没有在家里练习标志的识别,以前也从来没有教她这些东西,然而在这种充斥着各种商标的社会中生活了五年的时间,孩子潜移默化地就认识了它们。[1]

这可真是生财有道呀。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每年这些公司都要砸上数以亿计的广告费用,来轰炸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这种市场策略的根源就是人性当中显而易见的缺陷。这种缺陷从幼年就开始了。我们总是想拥有别人没有的稀罕玩意儿……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想把孩子放进最棒的婴儿车,推着他们四处走动;我们总是想给孩子买最好的婴儿座椅、最好的衣服、让他们参加最好的球队,背着最好的书包、带着最好的午餐盒去学校。

我们家现在总算不用考虑这些了,真的要感谢主!

几千年来,有个堕落的天使一直在研究人类的喜好和缺陷。他知道我们不愿意锋芒毕露,喜欢舒适过于德行,喜欢开心过于圣洁,喜欢自我过于服事。所以,他一直不停地四处游荡,寻找可以吞吃的信徒,或者说引诱他们放弃信仰(彼得前书5:8)。

在当今的世界上,他最痛恨的就是看到基督徒不断成长,委身基督,渴慕圣经;同样让他不爽的就是教会不断成长,尊崇基督,沉浸在圣经当中。

 

我们在前几次学习了使徒约翰对一位不知名的姊妹及其儿女的警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使徒约翰所写的另一封明信片,名字叫做约翰三书。在约翰的三封书信中,这是最短的,比约翰二书还短。不过,如果你没有听我说,而是自己比较这两封书信,就会发现约翰三书比约翰二书其实还多两节。顺便提一下,1551年,一个名叫罗伯特·史蒂芬(Robert Stephens)的人为了便于人们学习圣经,就给经文添加了章节,这是个很不错的主意。

我之所以说约翰三书比约翰二书还短,是因为根据希腊语圣经,约翰三书比约翰二书少26个单词。这就意味着约翰三书的讲道应该比约翰二书少三篇。我这样说是为了大家的益处。

约翰三书不仅是使徒约翰写给一个亲密朋友的私人书信,更是让我们对第一世纪的教会生活多少有了一点点了解。我们将会发现,尽管这一两千年出现过很多商品名称和标志,但是教会没有什么变化,人也还是老样子。

圣经学者魏华伦(Warren Wiersbe)在约翰三书注释的引言中写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有问题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潜在的解决方案。约翰三书让我们坦诚地面对一个问题:“我到底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呢?”[2]

大家或许还记得约翰二书。在那封信里,使徒约翰警告一位姊妹要防备异端,以及如何识别并对付他们。在约翰三书,问题不是异端,而是一个名叫丢特腓的刺儿头。我们以后会谈到他。现在我要读一下约翰三书的引言部分,请看约翰三书第1-4节:

作长老的写信给亲爱的该犹,就是我诚心所爱的。亲爱的兄弟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有弟兄来证明你心里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乐。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

我们立刻就发现,除了轻微的改动之外,约翰三书的风格基本重复了约翰二书。所以,今天我打算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讲。我会先提出一些应用方面的问题,然后在讲解经文的过程中给出正确的答案。

我给接下来的五个问题起名叫扪心自问,意思就是除了神之外,这个地球上只有你自己知道答案。

 

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我想得最多、期待最多、付出最多努力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看到,在这几节经文中,约翰没有抬出自己的资历:“我是最初的使徒之一”;而是仅仅自称是长老,这就突出了他的牧者心肠。换句话说,他不只是为了向收信人及其所在的教会传达一些正式的声明,更是强调他是在用爱心看顾这些信徒。[3]

“长老”这个词还可以翻译成“老年人”。在第一世纪,这个词特别指代那些已经赢得别人尊重的老年人。[4]在这里,使徒约翰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他既是牧养教会的长老,又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当时大约95岁。他正在做着喜欢的事情……都90多岁了,他还是在做自己所期待的事情——服事基督、为了他人的益处而奔波、写信鼓励信徒、为别人祷告、教导年轻的信徒……

当今的年代,人们都在盘算、渴望65-95岁的生活,到那时总算不用再纠缠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约翰显然不能理解我们这一代人。亲爱的弟兄姊妹,魔鬼最阴险的手段之一就是让我们分心,让我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每一天都忙于为自己打算,尽可能把一切都留给自己,最终能够安享晚年,而不要考虑去服事别人。难道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年老的时候去海边看日出吗?

我现在60岁了,所以,大概会有些迟钝。可是作为你们的牧师,我想对那些比我年纪还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现在是你一生中服事基督最有果效的时间了!”你知道吗?在世界各地,许多事工都需要年纪大一些的人来做,比如老师、医生、牙医、辅导者、图书管理员和咨询师等。你有没有为这些事情做过打算呢?教会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义工,从木匠活到高科技技术。

约翰固然上了年纪,但他没有坐在安乐椅上不起来,而是拿出他的笔和另一张蒲草纸,写另一封信,为事工做出下一步的计划。我们会有一种印象,如果我们一不留心挡住了他的马车,他会直接碾压过去,大概根本就注意不到我们,只是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

拜托,别整天惦记着安乐椅!

有一句话让我难忘,说:“我认识的老年人,没有一个是快乐的。”不过我忘了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了一个谎言:你要为自己的人生、你的产业、你的财务做计划,将来有一天,你就可以安享晚年,谁也不用管。他为着所期待的那一天而计划、储蓄,那一天总算来到了。可是这个过程已经让他心力交瘁。

不管你年纪多大,18岁还是80岁,在你决定一生只为自己而活的那一刻,你就放弃了约翰在这封书信中所描述的那种喜乐。不过对于初信者,我要介绍一下使徒约翰,他真的是一个快乐的老人。

所以我们要扪心自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在生活中想得最多、期待最多、付出最多努力的事情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我有没有在信仰上栽培或者鼓励任何人呢?

约翰在第1节接着写道:亲爱的该犹,就是我诚心所爱的

在这封信之外,我们对该犹一无所知。不过,他显然是一位教会领袖,很有影响力。事实上,他还接待来自其他教会的代表,这也暗示着他很富有。[5]不过,我们确实知道,他是约翰的好朋友。约翰在这封书信中四次用到“亲爱的”这个词,全都是针对该犹。我们或许也会用“我亲爱的朋友”这个短语来表达亲密的关系。保罗在哥林多前书4:17也用同一个词来称呼提摩太:他是保罗在主里亲爱、有忠心的儿子;在提摩太后书1:2,保罗再次把提摩太称作亲爱的儿子。

尽管圣经没有把信徒称为教会的孩子,但是的确提到属灵的儿女。他们受到其他人的照顾,带他们信主或者在神的话语方面教导他们。他们虽然不是对方的亲生儿女,却是属灵的儿女。

另外,约翰在第4节提到该犹是他的孩子,是他众多儿女中的一个,这也是在强烈暗示该犹是约翰亲自带领信主的。[6]约翰的热心和喜乐就是借着福音带领其他人,聆听他们讲话,甚至和他们一起祷告,进而看到他们求告主名而得救(罗马书10:13)。

我最关注的一个事情,就是我在教会所认识的大多数基督徒,从来没有借着福音带领非信徒归向耶稣基督;他们也没有为了这种亏欠而睡不着觉。

有一位年轻的姊妹显然是为基督而活。她把握每一次机会为基督作见证。有个年轻人对她感兴趣,就开始和她谈论。这个姊妹把自己和耶稣基督的关系告诉了这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对耶稣也产生了兴趣,开始提出很多问题……这个姊妹从圣经中给他找到答案,后来邀请他到教会。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谈话,后来她带领这个年轻人归信耶稣基督,再后来,他们结婚了。这个年轻人现在已经是我们教会的同工。用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丈夫,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有位作家曾经提到他认识的一位年轻女士。她在高中最后一年信主,立刻向神祷告,让她有机会向那所公立学校的150名同年级的学生分享福音。神应允了她的祷告。在那一年,她有机会一对一地和每个同学交谈、传福音。结果,有15个学生做了决志祷告,接受了耶稣基督。[7]

所以我们要扪心自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我有没有积极地传福音、为基督作见证呢?

 

第三个问题:如果我的身体健康和属灵健康相匹配,那么我会处在怎样的状况?

在约翰三书第2节,约翰写道:

亲爱的兄弟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

在约翰那个年代,这是书信开头的典型问候方式,大概意思就是:我期待你万事如意。实际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这句话特别常见,以至于这个祷告或者祝愿被缩写为六个拉丁字母SBVEEV,可以翻译成“祝你万事如意”。[8]

但是约翰又添加了一行字,强调属灵的健康:“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里面的“灵魂”这个字是用来比喻该犹的属灵生命。[9]

我们发现,约翰在这里暗示着一个人的属灵健康才是衡量健康状况的最终标准。换句话说,评估一个人情况怎么样,不是看他的身体,而是灵性。顺便说一下,身体健康不是错误,约翰希望该犹身体健壮。神要求我们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最终是属于创造万物的主;身体不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神。

当我们能够正确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就会避免落入拜偶像的陷阱中,约翰的年代和我们现在一样,人们常常把身体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甚至对基督徒而言,身体健康也会成为一种不平衡的追求,我们也可能随从身边的社会,痴迷于身体的状况。[10]

从肤色到体态,身体很容易成为我们最关注的话题。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十八世纪美国大复兴的领袖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field),曾经在日记中写下了当时人们的可怜光景:“他们关心脸上的青春痘远远超过内心的腐烂。”[11]

约翰刚好很巧妙地告诉我们:我们有可能只是身体或者灵性单方面不错;但是大概要上了年纪以后才明白过来:你最软弱的日子也是最刚强的时候;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与基督最亲密的时候。

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危机在于:基督徒有可能并不健康,他们虽然身体很好,但灵性糟糕。我们或许在身体、物质、经济方面蒸蒸日上,同时在属灵上却穷困潦倒。

我有一套十九世纪末出版的讲道集,作者是苏格兰传道人亚历山大·麦克拉伦(Alexander Maclaren)。针对这节经文,他写下了一段犀利的评论:

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属灵状况作为标准,让你在物质方面也维持同样的水平呢?如果基督徒看重外在的亨通过于内在的繁荣,那将是一场灾难。当一个人在世界上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往往会在真理方面走下坡路。我们端着满满一杯水走路,想要一点都不洒出来,是很难做到的。[12]

约翰要说的意思是:该犹啊,我希望你身体状况良好,但是真的期待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优先考虑属灵方面的事情,把身体放在次要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要扪心自问的第三个问题:我的身体健康和属灵健康相匹配吗?

 

第四个问题:我的品格是否能够反应出我委身于展现基督的样式呢?

我们看第3节:

有弟兄来证明心里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乐。

约翰在前两封书信中已经提到“真理”这个词。基督就是真理。但是约翰在这节经文中不是说“那真理”,而是“你的真理”,也就是该犹所拥有的真理。

约翰写道:“我听一些弟兄说,你正在遵行真理,把真理活出来;你不光是学习真理,更是应用到生活中。你不是只在嘴上谈论耶稣,更是要像耶稣那样生活。”这就是一个跟随基督的人想要做到的。150年前的一位神学家曾经一再声明:耶稣从来不追求人的仰慕,而是持续地让人跟随祂。那些门徒向他们所爱的人、所在的教会、他们的同学、商业伙伴、以及他们周遭的世人展现出了耶稣的品性。

我也要扪心自问:我的品格是否反应出我是在忠心地跟随耶稣呢?

 

第五个问题:在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我欢欣鼓舞?

约翰在第4节写道:

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

在前一封书信中,约翰提到同一件事,可是在这里,他更进一步说:这不仅让他开心,而且让他获得最大的喜乐。什么事情能带给你最大的喜乐呢?什么事情能让你感到兴奋不已呢?是某个公司的标志?是把你的名字喷在你的汽车上?还是你的新挎包或者午餐盒呢?

对约翰而言,生命中最大的喜乐不是来自他所拥有的东西,或者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他最大的喜乐来自于基督正在一个人生命中所做的工。每一位真正的牧者、每一位圣经教师、每一位栽培门徒的人都感受到这种喜乐,也都曾经做过情词迫切的代祷。该犹的信仰是认真的吗?他在进步吗?他在成长吗?这是一片好土壤吗?福音的种子有没有扎下根、结出果实呢?

你可能曾经带一些人做了决志祷告,还有一些人,你正在教导、带领、鼓励他们。这些人都在真心地跟随基督吗?

上个星期,有人发给我1998年葛培理(Billy Graham)牧师接受访谈的一段视频,当中谈到信仰、人的弱点和成长。现场的听众基本都不信主,他们邀请葛培理,满心期待他能够回顾他的布道事工给全球带来的影响。结果,葛培理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很好笑的故事,把自己贬损了一通,谈到如果不是出于神真实的作为,他的讲道会是多么无效。我很喜欢这段视频,也发现在场的观众都很惊讶,并且聚精会神地聆听。

葛培理说:有一次他乘坐飞机,旁边坐着的是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Charlotte, North Carolina)的市长。两个人聊得不错。前面那一排有个家伙明显喝多了,开始大声嚷嚷,出言不逊,对空姐说一些调戏的话。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好几次,让其他乘客很恼火。葛培理说,大家都觉得很烦。但是市长站起来,指责那个人做得不对,然后问他:“你知道坐在你后面的是谁吗?”他说:“不知道!”市长说:“是葛培理!”那个人立刻僵住了,低头打量一番,伸出他的手,对葛培理说:“你的讲道对我帮助真的很大。”

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在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我兴奋不已?

 

约翰在这里写道,他最大的喜乐就是他带领信主的该犹。该犹确实得救了,其他基督徒和他呆在一起,观察他的生活和举止,一再地见证他真的是相信了基督。他们回到以弗所,告诉约翰:尽管该犹还不完美,但是他在进步,他在遵行真理,他的信仰是真实的,他是耶稣的跟随者,而不仅仅是仰慕者。

对约翰来说,当他开始写这封信的时候,心里已经充满了极大的喜乐。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9年3月17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9

版权所有

 

[1] Adapted from Jill Carattini, The Shape of Affection, Slice of Infinity blog (5-27-16)

[2] Adapted from Warren W. Wiersbe, Be Alert (David C Cook, 1984), p. 141

[3] Adapted from Life Application Bible: 1, 2 & 3 John (Tyndale, 1998), p. 141

[4] Gary W. Derickson, 1, 2 & 3 John (Lexham Press, 2014), p. 655

[5] Ibid, p. 646

[6] Kenneth S. Wuest, Word Studies in the Greek Text (Eerdmans, 1954), p. 219

[7] J. Allen Blair, The Epistles of John (Loizeaux Brothers, 1982), p. 229

[8] Adapted from David Guzik, 1-2-3 John and Jude (Enduring Word, 2005), p. 112

[9] Derickson, p. 660

[10] Douglas Sean O’Donnell, 1-3 John (P & R Publishing, 2015), p. 189

[11] David L. Allen, 1-3 John (Crossway, 2013), p. 271

[12] Alexander Maclaren, Expositions of Holy Scripture: Volume 17 (Baker, Reprint 1982), p. 58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