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4 - 丢特腓心里的魔鬼

4 - 丢特腓心里的魔鬼

Ref: 3 John 1:9–10

丢特腓心里的魔鬼

来自约翰的明信片(第十二部分)

约翰三书9-10

 

有一次,马克·吐温(Mark Twain)幽默地说:“如果我真的能够做到谦卑,那么我一定会为此而骄傲的。”[1]这难道不是人的本性吗?“如果我真的能够做到谦卑,那么我一定会为此而骄傲!”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我们认为自己足够谦卑的时候,正是我们最不谦卑的时候。

英国著名基督徒作家鲁益师(C. S. Lewis)写过一本有关试探、罪和堕落人性的小说,名叫《地狱来鸿》(The Screwtape Letters)。在其中的好几章,位高权重的老鬼史顾泰(Screwtape)给侄儿小鬼沃伍德(Wormwood)提供了一系列建议,告诉它应该怎样绊倒基督徒。第14章的内容就是要求沃伍德想办法让基督徒自我膨胀,从而停止属灵成长。老鬼给小鬼的建议如下:

你的猎物已经谦卑下来,你有没有让他注意到这个事实呢?不管是基督徒的哪种品格,只要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做到,那么这种品格对我们就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了。真正的谦卑也属于这一类。所以,当基督徒真正做到心里谦卑的那一刻,你要悄悄地在他耳边嘀咕:“天啊!我真的谦卑了。”只要他相信了你的话,那么就在那一刻,为自己的谦卑而骄傲的心态就会产生出来。如果他意识到这种危机,试图去除这种新的骄傲,那么你就让他为自己的努力尝试而骄傲。就这样循环往复,把这个游戏进行下去,直到你最后获得胜利。[2]

“天啊!我真的谦卑了。”我很喜欢英国人的这种说法。当他这样说的那一刻,他就失去了自己的谦卑而被绊倒,陷入骄傲的网罗。

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翰三书中,使徒约翰要提到一个人,他的骄傲分为四个层面。约翰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看到这种致命的属灵疾病具有哪些症状。

 

现在我们就来看约翰三书第9节:

我曾略略地写信给教会,但那在教会中好为首的丢特腓不接待我们。

从这节经文中,我们了解到约翰曾经写过一封信,但是显然后来丢失了。主按照自己的旨意,没有让那封信保留下来。大多数新约学者认为:约翰在这节经文中所提到的书信并不是约翰一书或者二书,而是另一封信,当中特别针对丢特腓这个傲慢的人,并且是写给整个教会的,因为约翰在这节经文中说:我曾略略地写信给教会。这会很容易引发我们的联想:或许丢特腓是这个教会的负责人。他扣下了这封信,甚至可能已经把它毁掉了。很多人认为:出于上述原因,约翰现在重新写了一封信,为了保险起见,这封信特别写给该犹,让他在教会里当众分享。这样一来,丢特腓就没有办法把这封信扔掉了。

要知道,约翰从来没有明确提到丢特腓在教会里的角色。有人猜测他是执事会的领袖,或者是有钱的平信徒,或者是牧师、圣经教师。我个人认为他是教会的牧师,同时还是一个富裕而又有影响力的人。

不过,约翰没有告诉我们丢特腓在教会里的确切身份,我觉得这倒是件好事,让我们所有人都受到警告,因为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都会受到魔鬼的引诱,犯这种堕落人性所固有的罪。

接下来,约翰用了一连串的短语来描述情况是多么的糟糕。你或许会质疑:主为什么要给我们保留这样一封信呢?要知道,其中15%的内容都是在描述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我们今天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研究他呢?我们可不打算成为这样的人!没错,这正是问题的答案。神默示约翰,让他写下这些描述,就是要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或者警告那些已经落在这样光景当中的人。

对于丢特腓,我个人的观察主要有五点:

 

第一,他的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约翰对他的描述是:好为首的丢特腓。在希腊语当中,“好为首的”是一个组合词,前半部分是“喜爱”,后半部分是“首位的、第一位的”。[3]也就是说,他喜欢当老大。就像是小学生课间活动时,大家排队去操场,总会有个别孩子老想当排头,不然就会不高兴。丢特腓看上去很了不起,说话也很敬虔,似乎也很关心教会的益处,但是在骨子里却是个自私自利、权利欲极强、渴望自立山头的家伙。

约翰在这里用的动词是现在时态,意味着丢特腓的野心是持续的,换句话说,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4]他要是当不了老大,就没法活。

有人曾经问一位著名的指挥家:“乐队里最难承担的角色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第二小提琴手。”丢特腓从来不打算演奏第二小提琴,甚至在年老的使徒约翰面前,他也绝不甘心位居第二。

关于这一点,丢特腓这个名字本身就可以提供一些线索。这个希腊单词的本来意思是“被宙斯抚养长大的”。这个名字可不同寻常,不像该犹或者约翰这种大众化的名字。实际上,只有上流社会的世袭家庭才会给孩子起这样的名字。因此,丢特腓本人很有可能来自于希腊的贵族家庭。[5]

那么教会为什么这样害怕他呢?有些圣经学者认为这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自然而然地令人生畏,因为他把世俗社会的那一套带进了教会。就算是他进到教会的时候没有穿金戴银,大家也知道他的家族是多么显赫。

我们有没有想过,假如大卫击杀歌利亚发生在昨天,他甚至连回家的机会都不会有,因为他要出席大型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拍照合影,到基督徒电台和电视台录制节目等等。说不定,大卫再也没有时间写诗了。

然而,教会里不应该有什么名人,大家都是蒙救赎的罪人,都臣服在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权柄之下——只有祂才是真正的大人物!

约翰毫不留情地撕掉了丢特腓的假面具,揭露出可怕的内幕——这家伙想要成为大人物,这样的野心让他自己和教会都陷入极大的危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丢特腓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第二,丢特腓没有受教之心。

在约翰三书第9节的后半段,约翰的意思是说:丢特腓根本不把约翰的话当回事,一点也不在乎使徒的权柄。约翰再次使用现在时态对丢特腓进行了描述:这个家伙的心态是唯我独尊,拒绝接受或者认同其他的权柄。

在箴言书9:8,所罗门说:“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不要把爱心和丢特腓联系在一起。他的话里充满了嘲讽:“哪个约翰?你算老几?在我的地盘上,你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我会把你的信丢进垃圾桶里的。”这就是一个愚昧人对约翰的回应,他对约翰恨之入骨,因为约翰已经责备过他。不幸的是,丢特腓的心很顽固。

总有那么一些野心勃勃、自私自利、权利欲极强的人,他们没有办法在世界上出人头地,于是进入教会,想要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愿望。

著名学者罗伯森(A. T. Robertson)是路易斯维尔南方浸信会神学院(Southern Seminary in Louisville)的新约教授。有一次,他在南方浸信会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丢特腓的文章。几个星期之后,编辑告诉他:有25位教会的执事取消这个期刊的订阅,因为他们觉得那篇文章是针对自己的。看来,罗伯森还真的批评对了。[6]

为了平衡起见,加上罗伯森也想让那些执事们好受一点,他又写了另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圣经是出于神的默示,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尽管有那么多糟糕的讲道,圣经却没有被毁掉。我觉得他的说法一点也不好笑。不过,有些批评是很正确的!

智慧人之所以明智,不在于他懂得更多,而是他们愿意学习更多。真理会让我们的身份和行为受到挑战,正如约翰三书让我们看到的。操控这间地方教会的那个人非常缺乏智慧。他的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没有受教的心。

 

第三,他说话没有体统。

现在我们来看第10节:

所以我若去,必要提说他所行的事,就是他用恶言妄论我们

约翰的意思不是说:我可能会去,也有可能不去;而是我一定会去,只是具体时间还拿不准。[7]当他到达的时候,一定会处理丢特腓的错误指控。然而,我们从这节经文中可以看到,丢特腓不仅没把约翰的命令当回事,而且还试图诋毁约翰的品格:他用“恶言妄论”约翰等人!“恶言”就是“邪恶”的话语。在他的三封书信当中,约翰有五次用到“邪恶”这个形容词来描述魔鬼。约翰喜欢把魔鬼叫做“那恶者”,因为魔鬼是彻头彻尾的邪恶。

会众都明白约翰的意思。魔鬼藏在丢特腓的心里。丢特腓允许魔鬼使用自己的嘴、骄傲和自我来分裂教会。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尽管约翰否定了所有那些毫无依据的指控和诽谤,但是丢特腓确实曾经“用恶言妄论”约翰。他说了约翰不少的坏话![8]

尽管谗言都是虚假的,但是毕竟会造成伤害。约翰有可能会放弃,可能会写信批评教会的失败。然而,他没有那样做。相反,他警告神的羊群,向指控者丢特腓摊牌,勇气十足地宣告:他一定会前往那个教会,揭露谎言。

 

接下来,约翰又用了一个短语进行描述:

第四,丢特腓的待客之道很糟糕。

在第10节的中间部分,约翰写道:

还不以此为足,他自己不接待弟兄……

换句话说,丢特腓拒绝照顾这些教会的工人以及植堂者。我们已经讲过该犹把这些人接到自己家里,慷慨地照顾他们。这些弟兄都是使徒约翰的助手,所以,丢特腓认为他们威胁到自己在教会里的权威。他不希望这些人和教会的肢体有任何接触,更别说让他们讲道了。所以,他根本不可能殷勤地接待他们。他自己不接待弟兄。然而,他觉得这还不足以保障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采取了进一步的强硬行动。

 

第五,他的做法很蛮横。

我们再看第10节:

有人愿意接待,他也禁止,并且将接待弟兄的人赶出教会

如果他发现有人和他对着干,接待这些教会的工人,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对方赶出教会。大家看到了吗?丢特腓是多么的刚愎自用。他拒绝接待敬虔的人,还把自己教会里的敬虔人赶走。他不是在造就教会,而是在拆毁教会。他是一个固执己见的家伙,没人敢靠近他。

给那些宣教士做饭的姊妹有得受了。接待旅行布道者在自己家里过夜的那对夫妇惹了大麻烦。他们都捅了马蜂窝。有人做了正确的事情,丢特腓居然对他们施行教会惩戒,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当沃伍德这个小鬼把谦卑变成骄傲、把骄傲变成对权力的渴望时,一个不负责任、自高自大、一意孤行的家伙就会颠倒黑白。

约翰在第10节所说的“赶出”实际上是一个暴力的肢体动作,不排除丢特腓对接待弟兄的人动手的可能性。[9]在约翰福音2:15,约翰用了同一个动词来描写耶稣从圣殿里赶出那些兑换银钱的人。丢特腓这个悖逆的家伙成功地挟持了地方教会,把那些与神同行的人赶出去了。

约翰是众所周知爱的使徒,这是他年老时候的绰号。不过他早年跟随基督的时候,耶稣曾经给他起名叫“雷子”。在这封信里,我们听到了远处隐约传来的雷声。当年的雷子又要大驾光临了。不过没关系,那个做饭的姊妹一定不会被雷电击中的。

事实上,丢特腓完全掉进了陷阱,被骄傲捆绑地结结实实。他把自己彻底毁了。他的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本人一点也没有受教之心;他说话不成体统;他的待客之道很糟糕;他的做法很蛮横。他所面对的危机超过了他自己的想象。

看到这里,我们很容易会放下圣经,站起来溜达一圈,然后自言自语说:“真要命!这个丢特腓实在是个大问题。他把教会搞得乌烟瘴气……对了,今天中午吃什么饭呢?”

 

我认为圣经中保留了这封圣灵默示的明信片,不是为了让我们觉得自己比丢特腓好不少,或者为着那个教会感到难过,或者两方面兼而有之。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丢特腓那样的试探。我们教会也会面临信徒的社会地位、权利欲和骄傲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结束讲道之前,我要向大家提出四个问题作为警告。大家要根据这些问题,对自己进行评判。

第一个问题是:我加入这个教会,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好处吗?

今天的讲道很应景,因为我们教会现在每项事工都在招募义工。讲道结束之后,大家可以到大厅和每个团队的负责同工交流。每个部门都迫切需要义工的参与:不管是迎宾接待、唱诗班、托儿所、主日学还是足球队。今天大家最好是都做一些了解,咨询一下,然后加入一个团队。

大家要避免一种错误的态度。比如,我到了教会,拿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根据自己列举出的条目进行评价:

  1. 有没有停车位
  2. 迎宾接待是否热情
  3. 后排有没有足够多的空座位可供挑选
  4. 音乐是不是合乎我的口味
  5. 讲道是否出色

如果条件都达标,那么说明这间教会很合我的胃口,我就打算留在这里。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个教会是为我效劳的。

第二个问题是:即便没有人认可或者注意到我,我是不是仍然愿意在这个教会服事呢?

有些人会想:这个教会足够大,没有人会注意到我……我可以什么也不干,谁也看不见。也许还有人会想:这间教会足够大,总有一些事情可以做,这样就会有人注意到我。其实这两种想法都不可取。

第三个问题是:当我的思想或者行为模式受到挑战或被纠正的时候,我是不是有受教的心呢?

所罗门说: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我是不是这样的智慧人呢?

第四个问题是:我是不是总是对的呢?我是不是必须在第一位呢?我是不是必须要高人一等呢?

我们需要接受警告,并且,我们要做智慧人。我们要靠着主的智慧,与主同行,彼此服事,用基督的福音影响周围的世界。腓立比书2:8让我们看到基督留下的谦卑榜样: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基督在救赎我们的时候展现出这样的谦卑,我们这些蒙救赎的人还有什么理由骄傲呢?我们要接受警告。有人会因为我们的骄傲而受到伤害。有一位作家对危机的理解很有见地,他说:“在骄傲这只母鸡的身子底下,孕育出其他所有的罪。”[10]

在骄傲这只母鸡的身子底下,孕育出其他所有的罪。所以,我们要接受警告,我们要讨主喜悦,我们要做智慧人。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9年4月14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9

版权所有

 

[1] Douglas Sean O’Donnell, 1-3 John (P & R Publishing, 2015), p. 194

[2] Adapted from C.S. Lewis, The Screwtape Letter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1), p. 71

[3] John MacArthur, 1-3 John (Moody Publishers, 2007), p. 256

[4] Fritz Rienecker and 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76), p. 801

[5] Sam Gordon, 1, 2, 3 John: Living in the Light (Ambassador, 2001), p. 279

[6] Ibid, p. 336

[7] Hiebert, p. 338

[8] David L. Allen, 1-3 John (Crossway, 2013), p. 273

[9] Hiebert, p. 339

[10] David Walls and Max Anders, Holma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I & II Peter, I, II, III John, Jude (Holman, 1999), p. 253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