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1 - 目击证人

1 - 目击证人

Ref: 1 John 1:1–4

目击证人

黑暗之后的光明(第一部分)

约翰一书1:1-4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崇尚个人品味和个人选择的世界,在我们面前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令人惊叹。我们教会有一个差派出去的宣教士回家休假,他说回来以后都不适应了,去超市买东西都很困难,因为选择太多了,就像麦片甚至薯片这样简单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不知道该买哪一种。

一位来自前苏联的作家发表了一则有趣的评论,他写道:“我第一次去美国超市的时候,没想到这里食品的种类如此丰富多样。在我第一次购物的时候,我看到了奶粉,只要加点水,就变成了牛奶,太棒了!然后我看到了鸡蛋粉,只要加点水就可以得到鸡蛋。然后……我又看到了婴儿爽身粉……我想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国家!”

问题是,现在这种多样化的理念和个人选择已经影响到了属灵方面的事物。根据一项调查发现,85%的家庭至少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当中有一半人相信,圣经、可兰经和摩门经都是基于相同的基本真理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1]

人们以为可以在属灵的事物方面随意挑选,而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耶稣是不是只是一个先知,或者一个道德崇高的人,还是说祂真是道成肉身的上帝,这都无关紧要——它只不过是摆在早餐货架上的另一种不同的麦片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这种说法会出现在《历史上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这部纪录片中,主持人说:“重要的不是耶稣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重要的是人们相信祂曾经是什么;一个庞大的、世界范围的宗教,有超过20亿人在追随着对祂的记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2]

弟兄姊妹们,如果20亿人都在追随一个充满妄想的木匠的记忆,祂声称自己是上帝道成了肉身,那么这可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那会是一个莫大的悲剧!

 

关于耶稣基督的本性、品格和身份的问题,犹太人的最高法院曾经命令耶稣说:“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吗?”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同样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关键,因为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是永恒的。

如果耶稣对自己的说法是对的,那么祂对天堂的说法也是对的;祂关于地狱的说法同样也是对的;祂说只有通过祂才能到天父那里去,那么这话也就是事实了。在一个喜欢选择而不喜欢绝对真理的社会里,耶稣所说的话具有永恒的重要意义。

美国人希望各种信仰都能得到同等的认可,但并不是只有美国人才有这种想法。事实上,当一位名叫约翰的老使徒坐下来写信时,印度教甚至佛教已经渗透进入了地中海沿岸地区。

诺斯替教(Gnosticism)已经开始从第一世纪教会内部挖走了一些信徒。诺斯替主义认为耶稣不是道成肉身的神,神是绝不会有血有肉的。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威胁,一种新的选择,被称为“幻影论”(Docetism),就是相信耶稣是一个人,基督的灵降在他的身上,但在被钉十字架的时候,基督离开了耶稣。[3]也就是说,基督是一个幽灵,从未真正成为耶稣的一部分。这些可选的观点认为,耶稣只是一个人,祂肯定不能为任何人提供救赎或永生,祂的身体肯定不会复活;说白了就是,祂肯定不是神。

到了这个时候,真的特别需要一个真正认识耶稣的人,这个人最好是历史上那个耶稣的目击者。到了今天,在这个崇尚在属灵方面有多样化的选择和个人品味的时代,耶稣基督的福音特别需要予以澄清。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耶稣基督的目击证人所写的三封信,他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名叫约翰。

约翰和他的哥哥雅各都是犹太人,他们长大后继承了父亲西庇太的打渔生意。他们的母亲是撒罗米,实际上是耶稣母亲马利亚的妹妹,这就使得约翰和雅各成为耶稣的表兄弟。他们将是第一批被耶稣呼召来跟随祂作门徒的人。[4]

约翰可能是使徒中最年轻的,也是使徒中唯一一个活到晚年的,其他的使徒都早早殉道了。早些时候,他写了一部关于耶稣的福音书,也就是约翰福音。四十年来,他一直保持沉默,默默无闻。但在他的晚年,他写了这三封信,也就是约翰一书、二书和三书。后来他被流放到拔摩岛,在那里他写下了启示录。在流放结束后,约翰回到了在以弗所的家中继续服事主,度过了余下的最后几年。[5]

新约圣经中如果没有了使徒约翰所写的内容,大家能想象一下会是什么结果吗?他写了一部福音书、三封书信和一个预言书。

  1. 约翰福音展示了耶稣的生平;
  2. 约翰的书信宣告了耶稣的神性;
  3. 而启示录预言了耶稣基督的荣耀。

有一位作者说,约翰福音带你回到昨天,约翰的书信帮助你面对今天,而约翰的启示录揭示了你的明天。[6]

在启示录中神曾经带着约翰到天堂转了一圈,在福音书中他又与耶稣在地上同行,看到了耶稣的死,看到了祂的复活。所以要说到有谁能见证耶稣基督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实,那么这个人一定就是这个名叫约翰的老人。

事实上,这个早些年前被耶稣称为雷子的人,在他写的书信中,一开始连个自我介绍都没有,就直接开始为耶稣的身份进行辩护。这永远都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

大家会注意到,约翰对耶稣的辩护,建立在他一再重复的一个宣告:他是一个目击证人!你在阅读的时候一定会看到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来自目击证人的三个证据。

他一开始就给出了目击证人的三个证据。

请大家把圣经翻到约翰一书第一章。请看第1节:

论到从起初……

我们先停一下。你可以在圣经的空白处,在“起初”那个地方写上“耶稣出生的时候”。约翰说的是耶稣在地上生命的开始,而不是祂永恒的存在,那个存在约翰会在下一节讲到。

这里约翰指的是上帝之子,通过圣灵感孕从童贞女道成肉身的这个重大事件。祂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由于绕过了肉身父亲,耶稣可以从马利亚那里得到人性,但不是堕落的人性;由于是由圣灵感育的,所以祂就具有了神性。

在耶稣基督的身体里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歌罗西书1:19说,神的一切丰盛都在祂里面居住。我们要像约翰一样来观察耶稣,在祂的一生中,有时他非常像神,以至于你会认为祂不可能是人;有时候祂又像个人,你会觉得祂不是神。但祂既是神又是人。

约翰说:“你们要听我的,我是目击证人!让我来告诉你们我可以证明的三件事。”

第一,我们接着看第1节的后半部分:

……我们所听见……

这里的“我们”是指约翰和其他的使徒。也就是说,我不是在重复其他人说的耶稣所说的话;我所说的,都是我亲耳听到的,当时我就在现场!

耶稣在山脚下教导的时候,我在那里;耶稣在会堂里教导的时候,我也在那里。当差役们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约翰福音7:46),我就在那里。当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翰福音8:58)时,我亲耳听到了。

在客西马尼园中,有许多人拿着火把和刀来要捉拿耶稣。我听见耶稣问他们说:“你们找谁?”“我们要找拿撒勒人耶稣。”我听见耶稣说:“我是。”我看见他们一听见耶稣说那个只有神才会说的“我是”,就都退后倒在了地上(约翰福音18:6)。

我听见耶稣站在船上,对风和浪说:“住了吧!不要作声!”(马可福音4:39),于是海上一下子就安静了。我听见祂站在坟墓前,喊着说:“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就从死里复活了。当时我就在那儿,我亲耳听到了。我可以为耶稣基督的话作见证。

所以作为耶稣目击证人的约翰,给出的第一个证据就是他亲耳听见了耶稣所说的话。

 

第二,我们不仅听见了耶稣所说的话,第1节接着说:

……(我们)所看见、亲眼看过……

也就是说,耶稣不是一个幻影,不是个鬼魂,不是我们臆想出来的![7]

我们亲眼看见了这个神人。约翰在这个短语中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来表示“看”。翻译为“看见”的第一个动词,衍生出了英语中的“剧场”这个词,它指的是仔细观看,就像你认真观看舞台上的演员一样。[8]约翰实际上是在说:“耶稣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我们仔细地观看祂扮演神人的角色。”

这个短语中的翻译为“看过”的第二个动词更有意义。约翰说:“我们亲眼看过……”这个动词的意思是理解了所看到的事物。[9]约翰用这个词来作为他个人见证的一部分,当神打开他的眼睛后,他所信的就变成了清晰而坚定的信仰。

当有人告诉他和其他使徒,说耶稣的尸体不见了,约翰和彼得就往花园里的坟墓跑去。约翰先到了,他进了坟墓,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这时的“看见”是我们常用的动词,表示随意看了一下。根据圣经的记录,彼得接着进了坟墓,也看见了包裹尸体的细麻布。但这个“看见”约翰用了一个不同的动词,它表达了一种困惑的含义,要仔细察看。换句话说,彼得站在坟墓里,看着这些坟墓里的细麻布,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家可以想一想他们都看到了什么。细麻布很整齐地放在那,没有在坟墓里丢得到处都是。事实上,它们不是被盗墓贼扯下来的,它们仍然躺在那块石板上,确切地说,它们仍然折叠好躺在那。

经过三天三夜之后,这些放在裹尸布里的香料开始变硬。当门徒们进入坟墓的时候,他们都立刻被坟墓里的裹尸布惊呆了,因为裹尸布依然呈现出身体的形状,有轻微的凹陷,里面空空如也,就像毛毛虫从包裹它的茧里挣脱出来飞走了,只留下了一个空空的茧一样。

裹尸布并没有被打开,也没有被撕开。但包裹的尸体却从里面消失了。

约翰在他的福音书中写道,在那一刻他走进来仔细察看,然后他看到了,约翰用了“看见”的另一个动词,表示他看到并且相信了。这个动词表示看到并理解了所看到的东西。约翰把这些事搞清楚了,就是耶稣基督复活了。

正如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时,祂得荣耀的身体可以穿过封闭的大门一样,耶稣在复活时也是这样从裹尸布中出来的。那不是一个灵,而是有真实的身体,还可以吃鱼。所以在坟墓里的那块石板上,裹尸布的形状就是尸体的形状,只不过里面没有尸体了。

约翰看见了……他明白了……他相信了。

这就是约翰在约翰一书第一章中使用的动词:我们亲眼看过祂,也就是说,我们观察祂、看着祂、琢磨祂,并且明白了祂到底是谁。

作为耶稣的目击证人,约翰给出的第一个证据是他亲耳听见了耶稣所说的话,第二个证据是他亲眼看见了耶稣……

 

第三,约翰在第一节的结尾说:

(我们)亲手摸过……

约翰,你确定你看见过吗?何止看见过,我们还摸过祂呢。

事实上,为了强调这个特殊的证据,约翰改变了动词的时态,来描述历史上的一个特定事件。[10]

很明显,门徒们因为害怕犹太领袖而把自己锁在屋子里。然后耶稣忽然穿过那个锁着的门,进来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复活的主站在他们中间,祂说的第一句话是:“愿你们平安!”

如果我是神,我就会说:“你们都躲在这里干什么?”我会问:“为什么你们都抛弃了我?”但耶稣没有这样说,祂反而说:“愿你们平安。”换句话说就是:“一切都已被赦免和遗忘了。”

怎么会这样呢?在约翰福音20:20中,接下来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饶恕和恩典,耶稣向他们展示了祂的手和祂的肋旁。他们会触摸到祂的伤疤……耶稣选择保留这些伤疤,作为祂赎罪的永恒纪念。

耶稣将是天堂里唯一有疤痕的人。

约翰说:“我不仅看见了祂、听见了祂,而且在那一刻,我还触摸到了祂的手……”

约翰一下子回答了幻影论和诺斯替主义所提出的问题。耶稣不是鬼,不是幻象,不是蒸汽,不是脱离肉体的灵魂,也不是幽灵。耶稣是真实的,祂有身体,是个荣耀的、有形的、复活的、永恒的身体。

耶稣不是神的抽象;祂是神在肉身的显现。

目击证人约翰告诉我们:耶稣到底是谁?他在第一节结尾的时候写道:“哦,祂就是生命的道!”字面意思就是,祂是生命的话语!对希腊世界来说,这个“话语”(logos),指的是意义、理由和目的。[11]

约翰说:“神的儿子是生命的道,祂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目的,祂是对生命的解释。”如果你弃绝了祂、忽略了祂、拒绝了祂,那么你就拒绝了生命的意义、目的和解释!

卡尔·萨根(Carl Sagan)是出书最多、最能言善辩的进化论者之一,但他是一个去世后才会发现造物主真相的人。在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接受了“夜线”(Nightline)栏目泰德·坎培尔(Ted Koppel)的采访。坎培尔问他:“萨根博士,你有什么智慧的珍珠想分享给大家吗?”萨根回答说:“我们生活在一大块岩石和金属之上,它围绕着一颗平凡的恒星运转,而这颗恒星只不过是银河系4000亿颗恒星中的一颗而已。这真的值得人深思。”他的这句话,我可不认为是所谓的智慧的珍珠。

为公立学校讲授进化论而成功地进行了辩护的律师克拉伦斯·达罗(Clarence Darrow),对人的生命做出了一个悲剧性的总结。他说:“人的生命就像海里的一艘船,在海浪和大风中起伏不定;它没有要靠岸的港口,没有船舵,没有罗盘,没有驾驶员,只是在海上漂浮一段时间,然后就消失在海浪中。”[12]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写道:“如果我们找到了(我们和宇宙为什么存在)的答案,那将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13]

卡尔·萨根(Carl Sagan)说:“我们的星球是茫茫黑暗的宇宙中孤独的一粒灰尘。在这无边无际的浩瀚中,我们陷于迷茫中,没有迹象表明会有从其他地方而来的帮助,来拯救我们。”[14]

嘿,卡尔·萨根,你没有听到约翰所说的吗?

生命之道已经来了,从神而来的答案已经给了我们。就像主耶稣在路加福音19:10所说的: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这就是耶稣的目击证人约翰给我们的三个证据:第一,他亲耳听见了耶稣所说的话;第二,他亲眼看见了耶稣;不仅如此,第三,他还亲手摸过祂!

 

其次,我们来看看这位目击证人的两个声明。

关于这个生命之道,约翰在第2节写下了两个声明。

第一,约翰说:这生命(也就是耶稣)已经显现出来

你可以更形象地表达一下:生命出现了![15]换句话说,祂的生命变得有形有体,还可以触摸。这不是一个抽象原则的体现,而是一个真实的人。[16]祂出现在了人类历史上。

另外,这也是用来描述基督第二次降临的同一个词,约翰在后面第二章谈到基督的第二次显现时还会用到它。耶稣基督在第一次降临时与人类历史相交,祂将在第二次降临时再次与人类历史相交。

这也是实际要发生的事情,是真实可见、有形有体的。我们都能触摸祂、拥抱祂、俯伏在祂的脚前,因为神有一个身体。因此,第2节的第一个声明是,神第一次显现的时候成为肉身。

约翰还有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声明,第二,耶稣基督和父神一样都是神。

请看第2节接下来的经文:

……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

这个生命之道原与父同在,这里的“同在”是指这个生命之道过去一直存在,是与父神在一起。这里介词描述了存在于神性永恒奥秘中的一种“面对面”的关系。换句话说,耶稣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前就是上帝之子,祂存在于永恒的过去,与父神有亲密的相交关系。[17]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可以声称在祂道成肉身之前很久就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祂可以说:“我是!”这是耶和华在燃烧的荆棘中向摩西启示祂的名字时所说的:“我的名字叫‘我是’。”和合本圣经翻译为“我是自有永有的神”。

这就是为什么约翰在第2节非常激动地告诉我们,他实际上是在证明和宣告耶稣基督不仅是生命之道,而且祂就是永生。

当你听到好消息时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拿起电话,或者在脸书、推特、微信上讲出来,或者发送电子邮件给朋友,或者去朋友的办公室或他们的家,告诉他们所有的细节。总之你不会把好消息藏在心里不说出来。

约翰说:“我到处作见证,传扬这个好消息。”

在第2节中的“作见证”这个词,就是做一个见证人的意思;“传给”这个词包含着一种使命的含义。[18]当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时候,它强调的是证词是基于目击者的描述。[19]

这就是我所听到的,这就是我所看到的。这就是约翰的两个声明:第一,这个生命之道已经显明出来了;第二,这个生命之道,也就是耶稣基督,和父神一样都是神。

约翰的这两个声明是真的,耶稣基督是一个活人,也是永恒的神。那么,这又怎么样呢?从这个目击证人的叙述中,是否有什么改变生命、改变思想、更新意念的结果呢?这就是我们要看到的第三点。

 

第三,约翰的见证叙述所带来的三个结果。

约翰会说:“我所见证的那两点当然很重要,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实际上至少会带来三个结果。”这三个结果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关系、和好和更新。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词:关系。

请看第3节:

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

相交”这个词指的是一种紧密的联系或伙伴关系。这是志同道合的精神、志同道合的心、志同道合的心思意念。不是因为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或者我们拥有相同的国籍,或者拥有相同的生活水平、相同的教育背景而走到一起;我们能够相交,是因为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分享了同样的生命。

这就是为什么你遇到了一个人,除了他(她)属于耶稣基督之外,你们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你们马上就会有一种亲人般的关系,马上就会相交。

我曾经在非洲的一间小屋里经历过这种情况。那天晚上,我向聚集在小屋内的所有人讲道,房间中央有一盏灯,但太黑了,我几乎看不见我的笔记,甚至看不清我的圣经。所以我就不得不凭记忆来引用圣经的话,当然我没有信口瞎编。

我在印度也经历过这种相交,他们说的话我根本听不懂,我说的每句话也要被翻译成天知道是什么语言。在日本的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信徒聚会时,我和他们一起敬拜神,他们不会发出任何声音,但我们都在永生的主面前敬拜祂,祂当然也听到了我们内心的声音。

与南美洲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只会说几个西班牙语单词,每次敬拜结束后,我都和前来的数百人打招呼,我只是微笑着一遍又一遍地用西班牙语说“很好”。他们就会开始跟我交流,我就微笑着说“很好、很好……”,或者有时说“阿门”,这也很管用。

我和这些人马上就如同亲人一般,因为我们在这位活着的神人——耶稣基督的福音上的伙伴关系,所以我们的关系才变得如此紧密。大家看到了吧,由于我们都属于祂,所以我们实际上也彼此互相拥有![20]

这就是约翰的见证所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弟兄姊妹在主里的相交关系。

 

第二个词是:和好。

我们再来看看第3节:

……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

弟兄姊妹之间的是横向相交,还有与神之间的纵向相交。藉着基督与神和好,我们就不再与神为敌,而是与祂相交。保罗在哥林多后书5:18说:

 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有了与基督同样的职分,就是把人带到神面前的职分。想象一下被神所使用,来使人与神和好!多么荣耀的职分!

下面我要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概念,故事中的这个人使人重新团聚在一起。

有两个犹太家庭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分裂。马塞尔·斯特恩伯格(Marcel Sternberger)移民到美国并找到了工作。他每天离开家后,都在长岛坐9:09的火车去纽约的伍德赛德(Woodside),在那里再转乘地铁进城。1948年1月10日,他像往常一样登上了9:09的火车。在途中,他突然决定去拜访一位住在布鲁克林的匈牙利朋友,这位朋友生病了。于是他改乘地铁去布鲁克林,去看望了他的朋友,然后坐地铁去了他在曼哈顿市中心的办公室。

下面是马塞尔自己的记录。他写道,我在纽约住了很长时间,没有和陌生人交谈。但是,作为一名摄影师,我有分析人的脸的习惯,我被我旁边的乘客悲伤的面容打动了。他大概三十多岁,看起来非常悲伤。他当时正在看一份匈牙利报纸,我就忍不住用匈牙利语对他说:“你不介意我看一眼你的报纸吧。”年轻人听到有人说他的母语似乎很惊讶,礼貌地回答:“没问题。”

在去镇上的半小时车程中,我们聊了起来。他说他叫贝拉·帕斯金(Bela Paskin)。战争开始时,他是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他被捕后立即被送到德国的劳工营,后来被送往乌克兰。他没能跟家人甚至妻子说声再见。

战争结束时,他被俄国人俘虏,并被派去埋葬德国人的尸体。当战争最终结束时,他步行了好几百公里,回到了他在德布拉津(Debratzin)的家,那是一个在匈牙利东部的大城市。我本人对德布拉津也很了解,我们一起聊了很长时间。

他告诉我,当他来到他父母亲和兄弟姐妹曾经住过的公寓时,他发现有陌生人住在那里。然后他上楼来到他和妻子曾经住过的公寓,大楼里没有人听说过他的家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妻子和家人的下落。

当他悲伤地离开时,一个男孩从后面追过来,喊道:“帕斯金叔叔,帕斯金叔叔。”这孩子是他老邻居的儿子,于是他就去了男孩家里和男孩的父母聊了一下。他们告诉他:“你全家都被杀了,纳粹把他们和你的妻子带到奥斯威辛(Auschwitz)去了。”

帕斯金放弃了一切希望。几天后,由于他太伤心不想再留在匈牙利了,他就再次徒步出发,偷偷越过了一个又一个边境,直到1947年10月他设法移民到了美国。我在地铁上遇到他时,他刚来美国三个月。

马塞尔写道,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年轻女子,她是我最近在同样来自德布拉津的朋友家里遇到的。她曾经被送到奥斯威辛,然后被转移到一家德国军火厂工作。她的家人在毒气室里被杀,但她后来被美国人解救了,并在1946年乘坐第一艘难民船被送到了美国。

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写下了她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打算邀请她来见我的家人,想对她有所帮助。

这两个人之间似乎不太可能有任何联系,但当我快到站的时候,我很着急地摸索着我的通讯录。我尽量用比较随意的语气问他:“你妻子的名字叫玛雅(Marya)吗?”

他脸色苍白地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我说:“我们下车吧。”到了下一站,我拉着他的胳膊,把他领到一个电话亭。当我拨通玛雅的电话号码时,他站在那里发呆。过了好久玛雅才接了电话,当我终于听到她的声音时,我告诉她我是谁,并请她描述一下她的丈夫。然后我问她在德布拉津住在哪里,她告诉了我地址。我叫她稍等一下,然后转向帕斯金说:“你和你妻子是不是就住在这条街上?”他大喊一声:“是啊!”他浑身颤抖着。我对他说:“奇迹就要发生了……来吧,拿着这个电话和你妻子谈谈。”

他太激动了,几乎说不出话来。没办法,我从他颤抖的手中接过电话,对他妻子说:“呆在那儿别动,我让你丈夫去找你。”

玛雅后来告诉我,她像做梦一样走到镜子前,想看看自己的头发是否变白了。接下来她似乎什么都不知道了,直到有一辆出租车停在房子前面,是她丈夫向她走过去……细节她都不记得了,但她知道那是她记忆中许多许多年以来最快乐的时光。那天,绝对是上帝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大家能想象被神使用来带领人重新团聚在一起的那种喜乐吗?

这正是约翰最大的心愿,使人建立相交的关系,使人与神和好。在此基础之上,使徒约翰的见证还会带来一个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第三个词就是:更新。灵里的更新。

请看第4节:

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的喜乐充足。

有些抄本是“使我们的喜乐充足”,比如和合本修订版、标准译本和新译本都采用了这个抄本,翻译为“使我们的喜乐充足或得以满足”。

哪种翻译都行,因为他们的喜乐就是约翰的喜乐,而约翰的喜乐也是他们的喜乐。

福音带来了喜乐!

另外,这里的动词,约翰使用了一个完成时态的被动虚拟语气,我知道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不过这其实很有帮助。我就听过有牧师用这段经文讲道,说我们的喜乐应该时常满溢,每天都会在深度、激情和情感方面与日俱增,变得越来越强。如果你今天在耶稣身上的喜乐没有比昨天更多,那说明你可能就没有得救。”

大家听说过这种说法吗?但这其实不是约翰的意思。这个动词的时态和语气告诉我们,这种喜乐现在可以“部分”体验,但将来会“完全”体验到。我们现在在与人的相交关系中感受到喜乐,在与神的和好中感受到喜乐,藉着福音使我们的灵得以更新。

但这只是一种体验,只是品尝了一小口而已。多么美妙的味道,对吧?你会因此更渴望祂了,对吗?难道你不想更充分地享受祂吗?当然了!然而,因着我们的堕落,我们的情绪会起起落落,我们的灵会忽而高涨、忽而消沉,我们的情感起伏不定。但我们常常体验到救恩的喜乐是怎样的滋味,对吗?在主里面的喜乐,我们还想要的更多!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那全部、完全的喜乐!

我们所经历的部分体验,总有一天会变得完美、完全、完整、永不停息。在未来永恒的荣耀中,当我们在天上永恒的主面前,在祂的圣洁和同在中得荣耀和得以完全时,那在世界上曾经体验到的那一点点喜乐,将会变成尼亚加拉瀑布;那不完整的喜乐的味道将变成一个永不结束的、完整的、完美的、喜乐的宴会。

与此同时,如果你想现在就知道喜乐是什么滋味,那么当你与他人享受彼此的相交时,你就能品尝到它;当你与圣父与圣子相交的时候,你就是在喜乐中品尝。圣父与圣子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永生的主。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3年1月13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3

版权所有

 

[1] American Bible Society, “The State of the Bible, 2012”; citation: ChristianityToday/preachingtoday.com/ 5/21/2012

[2] Alex Webb, “Looking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BBC News Online, 3/26/2001)

[3] Joel Beeke, The Epistles of John (Evangelical Press, 2006), p. 14

[4] Ibid, 12.

[5] Bruce B. Barton, Life Application Bible: 1, 2, & 3 John (Tyndale, 1998), p. 4

[6] Roy L. Laurin, First John: Life At Its Best (Kregel Publications, 1987), p. 12

[7] Sam Gordon, Living in the Light: 1, 2, 3 John (Ambassador, 2001), p. 25

[8] Adapted from Herschel H. Hobbs, The Epistles of John (Thomas Nelson, 1983), p. 23

[9] Fritz Rienecker/Cleon Rogers, Linguistic Key to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Regency, 1980), p. 784

[10] Hobbs, p. 22

[11] Earl F. Palmer, Mastering the New Testament: 1, 2, 3 John and Revelation (Word, 1982), p. 23  

[12] Richard Kinnier, Kernes , Tribbensee, Van Puymbroeck; 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Winter 2003)

[13] Ibid.

[14] John MacArthur, The Battle For The Beginning (Word Publishing Group), 2001, p. 14

[15] Gordon, p. 26

[16] D. Edmond Hiebert, The Epistles of John (BJU Press, 1991), p. 42

[17] Hiebert, p. 44

[18] James Montgomery Boice, The Epistles of John (Baker, 1979), p. 25

[19] Rienecker/Rogers, p. 784

[20] Gordon, p. 31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