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16 - 除祂以外,别无满足!

16 - 除祂以外,别无满足!

Ref: John 6:22–71

除祂以外,别无满足!

约翰福音6:22-71

 

引言

在约翰福音第六章1-21节,耶稣基督渡过了加利利海,就在海边祂行了一个神迹。祂用了五个大麦饼和两条咸鱼,喂饱了五千个饥饿的男人(总共差不多有两万人)。人们对此惊奇不已,想让祂马上做他们的王。

但是耶稣溜走了。在第二天,与祂的门徒一起来到了迦百农。但是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附近的地区,密密麻麻的人群又一次包围了祂。

现在请大家打开圣经,我们接着上一次所讲的,请大家看约翰福音第六章第25节:

既在海那边找着了,就对他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

耶稣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请看祂在第26节的回应: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

其实呢,食物对这些人来说是相当的重要,因为他们的生活是以农业为主,所以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能给大家带来充足食物的人,所能产生的影响该有多么巨大。

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一顿美餐对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这没什么难的,很容易办到。不就是吃点儿饼和咸鱼吗?这也太平常了!现在,如果出去吃一顿自助餐,我们肯定会吃得直不起腰来、走不动为止。所以,那点东西要是放在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

 

我倒是很喜欢新鲜面包,当面包刚出炉的时候,真的是让人垂涎欲滴!不过,饼加上几条咸鱼,对于耶稣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午餐了!要做出饼来,需要付出很辛苦的劳动,决不轻松!耶稣所供应的这些免费食物,可以让众人都不用再去劳苦做工了,要是跟着祂的话,那可有好日子过了,马上就可以过退休生活了!所以这些人都来跟从耶稣了,就像耶稣在第26节的最后部分所说的:……(你们)乃是因吃饼得饱。

要了解当时人们的真实想法,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假设耶稣出现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祂就是弥赛亚。我们都知道祂就住在我们小镇上,知道祂小时候去哪个学校,现在也常常看到祂手里拿着锯子、凿子什么的,在祂的木工房里挥汗如雨地干活。但是,突然有一天,看见祂能用一美元,变出很多钱来,我们每个人都能分一万美元。那结果会是什么呢?当然是每个人都会跟从祂了……只不过动机不纯而已。而这正是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的。

 

请大家再看第27节: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

耶稣说:“不要为满足身体所需要的食物而劳力,要为永恒的食物劳力。”我们再接着看第28节:

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神的工呢?

这个问题确实很经典!我们做什么才能得到永生呢?第29节告诉了我们答案:

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神的工。

这个答案不是受洗……,或者加入一个教会;也不是尽你最大的努力,不要犯严重的罪……

这些都不是!能寻求到永生的、我们所做的神的工,是……信神所差来的

当时在场的犹太人,知道耶稣所说的这个“信”,是指信祂自己!所以他们在第30-31节就问耶稣。

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做什么事呢?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

他们所问的这个问题,背景是基于这些拉比们自己的教导。他们教导人们说:“那最终的救赎者,就像第一个救赎者摩西。第一个救赎者让吗哪从天而降,所以那个最终的救赎者,也能让吗哪从天而降。”

 

说到这,有一点让我很惊奇,就是这些宗教领袖们,没有把耶稣喂饱五千人,和在旷野里降下吗哪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这其实是明摆着的。他们为什么就看不到呢?我个人认为,他们想看到同样的吗哪再一次降下来!但是耶稣却用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行了这个神迹,但这却不符合他们的预期。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的人们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在最早的那个圣殿中,在约柜里保存着一罐吗哪,后来圣殿被毁了,先知耶利米就把它藏起来了。他们相信,当弥赛亚显现的时候,祂会找到那罐吗哪,并且变出新的吗哪,以这个神迹作为祂弥赛亚身份的证明。

所以,当他们说:“你行这个神迹给我们看看!”时,实际上他们是在要求耶稣行那个变出吗哪的神迹。随后耶稣在第32和33节回答了他们: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仔细听好了),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因为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

耶稣在这几节经文里做了一个区分:从天上降下来的吗哪,是满足他们暂时的需要(他们吃了,后来还是死了);而神所赐的粮,是满足他们永恒的需要(吃了这个,就永远不死)。

 

我们继续看第34节:

他们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耳熟?在约翰福音第四章,耶稣告诉那个水井旁边的妇人:“我可以给你活水。”那个妇人说:“主啊,请赐给我活水,这样我就不用再从这口井里打水了。”

这些人对耶稣说:“赐给我们这种能持续到永远、带给我们永生的粮,我们需要它!”

现在来看第35节: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耶稣说:“我就是这粮!我就是永生的粮!”

另外,这也是约翰福音中所记录的、七个“我是”宣告中的第一个。这是神自己所用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旧约中,神差派摩西去见以色列长老的时候,神告诉了摩西祂的名字。字面意思翻译为“我就是那个‘我是’”,中文和合本把它翻译为:“我是自有永有的。”

以下是这七个“我是”宣告:

  1. 我是生命的粮(6:35)
  2. 我是世界的光(8:12, 9:5)
  3. 我就是门(羊的门)(10:7, 9)
  4. 我是好牧人(10:11, 14)
  5. 我就是复活和生命(11:25)
  6. 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14:6)
  7. 我是葡萄树(15:1, 5)

耶稣基督选择了几个隐喻(也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暗喻),来描述祂自己,还有祂正在显明的救赎计划。

 

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第36和37节:

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第37节经文很有意思,在一节经文当中教导了我们两个真理:一个是神的拣选,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

从我们人的、有局限的角度来看,我们搞不明白,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是怎么相互作用的。显然神没有这个困惑,祂不会想不清楚,在祂那里没有任何的矛盾。这两个真理在圣经中都有非常清楚的教导!

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是伦敦的一位伟大的牧师,有一位教会成员曾经问他,他是怎么协调这两个真理的。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从来不需要去协调朋友……从来不需要。”

当你试图只强调其中的一个真理时,往往是很危险的。

 

我喜欢从一扇门的角度,来看救恩、神的拣选和自由意志这个问题。假定我正站在门口,站在一个门框的边上。你代表这个世界,来到这个救恩的门前。你看到在门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无论谁愿意,都可以进来。”

你说:“嗯,我要进去。”然后你就走进了这个救恩之门。

进去之后,你回头再看这个门,发现这个门的背面,写着另外一个真理:“在创世以先,就拣选了你。”这时你才明白:“哦,原来我是神所拣选的人当中的一个。”这就是神的拣选和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

如果这时候你跑出去,把外面的那句话“无论谁愿意,都可以进来”,改写成“只有被拣选的才会进来”,虽然这样说是对的,但是却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困惑。

 

看似矛盾的经文

圣经中有很多这种看似矛盾的经文。比如,一方面,神给信徒的信息是:

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以弗所书第一章第4节)

因着神的恩典,在这个世界被造以前,你就已经被拣选了。但是另外一方面,神给这个世界的信息是: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第三章第16节)

在使徒行传第十六章的第31节,也是给这个世界的信息: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神从来没有让我们来承担这样一个责任,就是决定谁是被拣选的;但是祂确实给了我们一个责任,就是要把这个救恩的信息告诉世界。

 

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说现在世界上还有11,000多个民族,从来没有听到过福音。如果我们向每个这样的民族差派十个宣教士去传福音的话,那就需要有110,000个宣教士。这可是不少的人,对吗?没错,不过按照我们国家现在福音派信徒的总数来看,110,000这个数字,只占福音派信徒总数的0.5%。

所以这是对每个信徒的挑战——永远不要只满足于你被拣选,躺在那儿睡大觉;而是要起来去传福音。

现在我们往下看第40-41节:

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

 

三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大家要知道,针对耶稣所传讲的信息,有三个问题让当时在场的犹太人感到很纠结,以至于他们无法接受祂的信息。

 

第一,他们对耶稣的家庭背景很失望。

请大家看第42节:

(他们)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么?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么?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

换句话说:“这不可能!他看起来根本就不像个弥赛亚!”

假设你有一个亿万富豪的亲戚,他在临死之前告诉你,要留给你一些财产。过了些天,你收到一封信,从外表看是一封很普通的信,白色的信封,信封的质地也很一般。你打开信封,发现里面是这个亲戚给你的一张现金支票,金额是十万美元!

不过,你发现这个信封实在是太普通了,边上还有点破损,皱皱巴巴的。然后你就在想:“嗯,你要给我十万美元的支票,那你必须把它装在一个漂亮、精致的信封里才行,起码是用亚麻布或者是金丝绒做的,上面印上鎏金的字,这样还差不多,否则我不会接受这个支票的。就这么个普通信封,哼,对不起,我不要了,请拿回去吧。”

你会这么做吗?除非你疯了!对吗?但是当时的那些犹太人,居然就是这么看待永生的!也就是说,他们是这样评价耶稣的:“他说出来的话听起来像是弥赛亚,但是他没有我们认为弥赛亚应该具备的家庭背景;他看起来也不像是我们认为弥赛亚应该长的那个样子。他能给我们永生?不可能,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木匠而已。”

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弥赛亚的外表,居然是一个普通的信封。

 

第二个让他们纠结的,是耶稣所用的比喻。

请大家往下看第47-50节: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

再跳到第52节:

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

让这些犹太人纠结的是,他们不明白这里的比喻。吃耶稣?喝祂的血?这听起来太离奇了吧!耶稣基督是在吃生活中的粮食和吃属灵的粮食之间做了一个类比,除非你明白这个,否则完全搞不懂祂在说什么。

有些人至今还把这个解释为吃基督的身体——就是在吃主餐的时候,发生的一个神奇的事情。这是罗马天主教的一个教义,被称为“变质论”或“化质论”(Transubstantiation),也就是在吃主餐的时候,无酵饼和葡萄汁都发生了“变质”,它们的“实质(substance)”已经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

但是,耶稣这里所说的,是指主餐吗?是指掰饼聚会吗?当然不是!祂所谈论的,是救恩。

 

那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我来给大家上一堂希腊语动词形式的课。

在希腊语或英语中,动词会根据不同的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在汉语中,所有的字都不会变化,动词也是一样,它不会因为不同的时态而发生变化。不过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判断出动词发生的时间。

比如,我可以说:“我吃了午饭。”“吃”这个词本身,不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动作;但是加上“了”这个字,“吃了”,我们就知道这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一个动作。

在希腊语中,动词的变化形式很多,这样也就给了我们特别多的信息。比如,我可以用希腊语说:“我吃午饭。”“吃”这个动词,在希腊语中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用来表达下面好几种不同的含义:

  1. 可以是:我刚开始吃,现在还在吃;
  2. 可以是:我刚吃过了,现在还能感觉到吃完以后的结果,比如饱了,或者是还没饱;
  3. 还可以表达:我吃了最后一顿午餐,以后不再吃了。

大家明白了吗?我知道大家可能很难一下子搞清楚这些概念,学习希腊语的确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

 

这里所用的动词形式,在希腊语中是不定过去时,指过去只发生一次的事情。请大家看第50-51节:

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不定过去时,只发生一次)……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不定过去时,只发生一次)……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然后跳到第53节: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不定过去时,只发生一次)……人子的肉,不喝……(不定过去时,只发生一次)……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

那我想问大家:你吃过多少次主餐呢?每次掰饼的时候你都会吃,对不对?那你得救过多少次呢?一次!一次得救,就永远得救了!

这个原则,在整个新约中都是前后一致的。就像我吃饭,饿的时候就得吃饭,这样我的肉身才能活着;而我邀请基督进入我的生命,只要祂进来了,祂就一直活在我里面。

 

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二章第20节中说: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

所以,我也进入基督的身体,这样基督就活在我里面,我也活在基督里面。

现在如果你生活在北卡州,你就被称为北卡人。为什么?因为你生活在北卡州的范围内。我曾经被称为德州人,因为我和我妻子曾经生活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我最早是弗吉尼亚人,因为我从小是在弗吉尼亚州的境内长大的。

如果你现在是个基督徒,那是因为你活在基督里面,而基督活在你的里面!所以这是一个比喻,耶稣在吃祂自己和吃饼之间,做了一个类比。

我们现在可以在吃饭和救恩之间,做一下比较。看起来这两者好像毫不相干,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其实还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为了让人能活下来——对于生命而言,它们都是必需的。

我们要想从食物当中吸收营养,就必须把它吃下去。我可以去一个我最喜欢的餐馆,点上菜,等饭菜都上来以后,我可以欣赏这些美食,闻这些饭菜的香味儿,但是除非我吃了这些食物,否则我还是饿着肚子,无法吸收里面的营养。

对于耶稣基督也是这样。你也许会在远处敬仰祂、尊重祂,你也可以谈论祂,甚至对祂很了解;但是除非你相信祂,除非你接受祂,否则你永远处在饥饿当中。

 

吃饭和接受基督的第二个相似点,就是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一个需要。

当你饿了的时候,能饱餐一顿是一种享受;但是当你吃饱了以后,那些之前看起来如此诱人的美食,现在一点儿也不能吸引你了,甚至现在连看你都不想再看它一眼了!

救恩方面也是如此。那些在生活中被这个世界的东西填满了的人,对耶稣基督是没有兴趣的;但是那些最终发现这个世界是空虚的人,才有可能来到基督面前,接受祂,在祂里面得到满足!

 

吃饭和接受基督的最后一个相似点,就是它们都需要本人的参与才行。

没有人能替你吃饭,对吗?

有一天我在喂我女儿吃饭,那时候她只有三个月大。我喂她一小口燕麦粥,她给吐出来了,我又喂了一小口,她又吐出来了!这小家伙儿也太倔了,真像她……真像她爸爸。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如果我把小勺送进她嘴里,把燕麦粥贴着她的上牙龈粘在那,她就吐不出来了,这一招儿还真管用。

等她慢慢长大了,她就要学会自己吃饭,这样才能独自生存下来。我无法替她吃饭。同样的道理,没有人能替你吃这生命的粮;也没有人能替你,使你与基督有份。你必须自己与耶稣建立关系!

我们前面讲了,对于耶稣所传讲的信息,有三个问题让当时在场的犹太人感到很纠结,以至于他们无法接受祂的信息。首先,他们对耶稣的家庭背景很失望;第二,耶稣所用的比喻让他们很糊涂,他们不明白耶稣是在用吃饭,对接受基督做了一个类比。

 

最后,他们对耶稣向他们所提出的挑战,感到很不安。

请大家看第60节: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这话甚难”,希腊文中的“”这个词,不是指“难以理解”,而是指“难以接受”。

到了这个时候,这些门徒们很清楚,耶稣在声称祂自己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神的粮,如果不顺服祂,没有人能有永恒的生命。

在当时,很多人拒绝了耶稣,不是因为耶稣说了含混不清的话,让他们感到很困惑,以至于不能理解;而是因为耶稣在挑战他们的生活,挑战他们的信仰!对此,他们感到非常不舒服。

 

三种不同的反应

在约翰福音第六章的最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对耶稣这番话的三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反应是,有些人从此离开了他们。

请看第66节: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大家要知道,这里的“门徒”这个词,是指“学生,学习者”。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264次,它可以用来指那十二个门徒,或者是指所有的真信徒,也可以指那些怀着自私的目的,暂时跟从祂的人。

 

第二种反应,是其中有一个人要出卖祂。

让我们回到第64节:

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

对于这个要出卖祂的人,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讲他。

 

第三种反应,是有些人信了祂。

我们来看第67-69节的内容: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

听听彼得的这番话!“我们已经跟你在一起了,已经品尝到了生命的粮。我们还要去哪里呢?还有谁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呢?”

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满足我们最深层的需要。

 

结论

下面我所讲述的这个人,在他开始其不可思议的职业生涯的时候,他是一个十七岁的难民,身上只有一百块钱,还有一颗极其渴望成功的心。当他们被迫离开他们的家乡时,他的家庭损失了一大笔钱。现在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抵达了南美洲,一切从头开始。到了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不仅赚得了他的第一个一百万,而且成了一个冷酷无情、求胜欲望强烈、坚决果断的人。在他中年的时候,他过着奢华宴乐的生活。后来他与被刺杀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遗孀结了婚,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

这个人就是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Aristotle Onassis)。他的处事哲学,可以用一句非常简洁的话来概括,就是:真正管用的就是钱,只有有钱的人,才能成为人上人。

在1973年,他的事业达到了巅峰,这时候他所拥有的财富高达十亿美元。他拥有大量的珍贵艺术品,数不清的房产,还有世界上最昂贵的豪华游艇。

但是就在那一年,他的儿子,他财富的继承人,被谋杀了。突然之间,他所拥有的这一切财富都没有什么意义了,无法给他带来安慰或者满足。《时代周刊》(Time)杂志引用他的一个同事的话说:

他一夜之间变老了,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老人。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他常常走神,蛮不讲理,脾气暴躁。

后来他有几次决策失误,再加上当时的经济状况也不好,使他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就损失了八千万美元。又过了不久,这位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也带着未能如愿的心,离开了人世。他从来就没有真正满足过。

 

有一位作家,在回顾奥纳西斯的一生时,写下了这么一句非常精辟的话:

他总是不惜一切代价,不断地追求着他自己的宗教信条,去满足他自己的需要;但是他真正需要的,是他不能用钱买来的——那就是上帝的怜悯。

 

你得到了上帝的怜悯吗?你今天享受的美餐是什么?如果你还没有吃生命的粮,那你会永远饥饿。

请大家听一听大卫在诗篇第107篇,第1节和第9节所说的话: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

如果你感到饥饿,生命的粮可以免费给你,只要你要就给你!除此以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满足……

除祂以外,别无满足!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1994年2月13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1994

版权所有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