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60 - 当多数谋士都错了的时候

60 - 当多数谋士都错了的时候

Ref: Acts 21:1–14

当多数谋士都错了的时候

使徒行传21:1-14

 

引言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问题:“当你需要建议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去哪里求助呢?”你可能遇到过诸如此类的问题:

  • 我应该接受那份工作邀请吗?
  • 我们应该让孩子去那所学校上学吗?
  • 我们应该提早退休吗?
  • 我们应该搬家吗?
  • 我应该去哪所大学就读?
  • 我应该答应那个人的求婚吗?

作者继续说:大多数基督徒都希望神做事简单明了,希望可以直接听到神的答案。我们都希望像以色列民那样,得到神清晰的指示。比如说,神曾指示约书亚如何攻破耶利哥,如何让耶利哥的城墙倒塌。

我们满心希望神直接告诉我们:“听着,年轻人,我想让你这样做——你要开车去你心爱之人的家,每天绕着那个女孩的家转一圈,这样一直持续七天。”

“好的,您继续说!”

“第七天的时候,绕着她家转七圈,然后去按门铃,单膝跪下向她求婚。她的防御会瞬间崩塌,直接倒在你的怀中。”

“主啊,我喜欢这个计划,谢谢你!”[i]

 

但事实上,生活并非这么简单。重大决定、人生的岔路口、改变生命的选择——这些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有耐心、多祷告、默想并学习圣经,当然也需要其他基督徒的忠告。

箴言11:14告诉我们:

……谋士多,人便安居。

一般来说,这条原则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身边的谋士都错了呢?如果他们给你的建议会让你偏离正路呢?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信徒身上吗?是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使徒行传》中的下一站,这一站中发生了一些令人诧异的事情,我们将看到,保罗的谋士和朋友们都错了。

这部分内容将让我们学到一些接受和提供建议方面的宝贵教训。

 

特罗亚之旅

请大家一起看使徒行传21:1-4:

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望见塞浦路斯,就从南边行过,往叙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

第4节中的“找着了门徒”所用的希腊语词,表示他们是通过努力寻找之后才找到了门徒。这些门徒没有在码头上等保罗,他们是保罗经过寻找才找到的。

虽然这段经文没有告诉我们保罗是如何找到门徒的,但我想,他们一定是通过和人们谈论复活的主找到他们的。最终,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所谈论的事、所谈论的人,就带他们去见正在聚会的信徒。

 

我发现,只要你愿意谈论主的事情,无论在任何地方,你都能找到基督徒。

在印度的时候,我发现一位扫地的阿姨是基督徒;在去法国的火车上,我妻子和我发现坐在我们对面的夫妻是基督徒;几天前,我发现一位来自内罗毕(Nairobi)的女服务员竟然是一位牧师的女儿。

巴克利(Barclay)说得不错:“信主的好处之一就是你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一些你素未谋面的朋友。”

我想,保罗和他的同伴一定是逢人就讲耶稣,由此,他们找到了门徒聚会的地方。

在之后的几天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我们跳到第5节,那里说:

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

他们不愿看到保罗离开。路加很少提到孩子,但在这里,他说,信徒带着全家人把保罗送到码头。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

 

门徒的建议:“不要去耶路撒冷!”

不过,第4节的后半部分却与整体的氛围极不和谐!

……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使徒行传19:21说,保罗定意往耶路撒冷去;使徒行传20:24告诉我们,保罗把耶路撒冷之行视为他从主耶稣领受的任务。

但是第4节后半句告诉我们:他们被圣灵感动,劝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我们常常借“被圣灵感动”的说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像你对保罗说:“听着,保罗,圣灵感动我,我知道你去耶路撒冷将会受苦,所以你不应该去。”

你的原则没错,但你的应用错了。圣灵的确预言了保罗将在耶路撒冷受苦,但这是为了预备保罗,而不是禁止他去。

 

现在请大家看第5节后半部分和第6节。

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全教会的人都跪在岸上为保罗祷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是怎么祷告的,有的人可能祷告说:“主啊,求你帮助保罗弟兄看清事实。主啊,求你开他的眼睛。圣灵清楚地告诉我们,保罗将遇到麻烦,所以我们知道,他不应该去耶路撒冷。经过投票,我们一致认为他不应该去耶路撒冷,但是主啊,他不听我们的。求你帮助这位顽固的仆人。阿们!”

之后保罗就上船走了。毫无疑问,他很感激这些门徒的陪伴和关系,但在去耶路撒冷传福音的事情上,他们不赞成保罗的异象和热情,这也给保罗带来了困扰。

 

凯撒利亚的冲突

现在,请大家看使徒行传21:7-9节。

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凯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这四个女儿有使徒时代的说预言的恩赐,但这种恩赐正在逐渐消失,即将被讲道和教导圣经的恩赐所取代。事实上,在保罗写给教会的最后几封信中,他甚至不再提先知的职分,相反,他更多地讲到牧师/教师以及长老的职分。

现在,请大家注意一下这四个未婚女子的父亲——传福音的腓利。腓利是教会的第一批执事之一,是耶路撒冷教会推举出来的执事,使徒行传第6章记载了这次选举的过程。在第8节中,路加也提醒我们说:“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他们是教会最早的七个执事。

大家可能还记得,腓利曾和司提反一起作工。司提反也是七执事之一,而且是教会的第一位殉道士。事实上,耶路撒冷教会分散各地之时,正是司提反被残忍杀害之时。之后腓利就离开耶路撒冷,去撒玛利亚作工。你们还记得参与杀害司提反的有谁吗?保罗,那时他还叫做扫罗。

我说这些是为了让你们不要错过第二十一章的这场历史性会面。大约三十年前,保罗曾参与用石头打死司提反的惨案;三十年后,保罗住在司提反最好的朋友家里。这是那场惨案之后两人第一次见面。

 

可能你在新闻上看过,一位美国领事馆官员和一个策划了绑架领事馆官员的伊朗人首次会面的情形。那场绑架危机持续了一年多,被大家称为“伊朗人质危机”。许多年后,在一张桌子后面,在许多摄像机和麦克风前面,这两个人见面了,美国人伸出手和曾经绑架过他的伊朗人握手。

但这段经文并没有详细描写保罗和腓利见面后发生的事情。第8节后半句非常重要,那里说:

……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这节经文的字里行间包含着极大的恩典和饶恕。之前他们是敌人,是有着杀人、流血之仇的敌人。现在,如果你能身临其境,你一定会看到,腓利拥抱保罗,欢迎他来自己家。你甚至可以听到人们的窃窃私语,看到人们感动的泪水。司提反的朋友饶恕了保罗。通过腓利的生命,恩典化为热情的招待和弟兄般的爱。

 

先知的解释:“犹太人要捆绑你!”

我们继续看第10-11节:

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这又是一个来自主的警告——一个警告,而不是禁令。似乎主在告诉保罗:“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除非你愿意为了我的名受苦。”

 

教会投票一致认为:“不要去耶路撒冷!”

我们再来看第12节: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就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再一次,这是善意的忠告,但却仍是来自人的建议。他们的建议相当于说:“保罗,想想什么对你有益吧,神一定不希望你被囚。想想我们吧,没有你我们怎么办呢??!!”

 

保罗的同伴:“不要去耶路撒冷!”

你注意到第12节中作者路加那个隐晦的忏悔了吗?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就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这里的“我们”是谁?是路加和保罗的同行伙伴!现在,每个人都在祈求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包括那个最了解保罗的人,他本应该知道,保罗成就神旨意的愿望超越了他保全自己生命的愿望。这些人本来都应该清楚保罗的带领、激情和目标!

第13-14节记载了保罗的回应:

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保罗勇往直前的决心显明了两条原则。

第一,有时神可能会让你去做一些其他人都不赞同或不理解的事情。

请大家注意:不要用保罗的例子作你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借口。我的意思是,有时神的旨意隐藏在少数人的意见里。从来没有一个人找我寻求建议后对我说:“牧师,我和三十个人谈过这个问题,你是唯一一个给我这个建议的。这证明你一定是正确的。”

事实上,我们通常喜欢听多数人的意见,我们喜欢随大流。丹麦语中有一个谚语很有道理:“谁的建议都听,房子建不起来。”

 

第二,成就神的旨意可能与个人的喜好相悖。

有时候,神的旨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千万不要以为保罗喜欢坐监狱!

所以,你必须求神改变你的喜好,从而去成就神的旨意。当神改变了你的心意之后,你就可以像诗篇37:4那样说:

……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

我很喜欢一个小女孩写给她奶奶的感谢信。虽然她想努力表现得有礼貌,但她的感谢信也透露出她的诚实:“亲爱的奶奶,谢谢您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一直都想要一个针线包,但也不是非常想要。”

我们多少人能这么诚实?“主啊,我不想要这个……我想要的是那个!”

你如何处理那些你不想要的恩赐?如果神的恩赐是生活中的不如意,你该如何是好?

渴望并享受神赐给我们的东西通常需要我们的欲望得到完全的重塑。保罗已经意识到,神的旨意不等于人的安逸。他渴望成就神的旨意超过他对其他任何东西的渴望。

 

应用——对那些提供建议的人!

老实说,如果把这段经文应用在我们身上,我们都会像保罗一样,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在危险面前勇敢无畏,在痛哭祈求他不要为神奋不顾身的朋友面前坚定不移。我们都像保罗一样,对吗?

不,我们更像第12节里提到的“本地的人”,我们更像那里的教会和腓利的朋友。恐怕我们更像那些给保罗建议的人,对吗?我们更像祷告会上那些虔诚的老人:“哦,主啊,求你使用我,求你在劝诫人方面使用我。”老实说,只要有人用肘子碰一下我们,我们就会对任何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著名神学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从头到尾听完每个人的意见,那是没有尽头的!”

我从这段经文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下次我们准备给别人建议时可以先想想这些教训。

 

第一个教训:不要滥用神的名佐证自己的建议。

也就是说,不要说“圣灵让我告诉你……”或者“神感动我的心,你必须这样做……”

这段经文里有很多人说他们的建议来自圣灵,但他们都错了。注意,不要滥用主的名。

 

第二个教训:神不会通过你传达祂对别人的旨意。

如果这一点让你感到惊讶,那么你就要好好听了。

神可能使用你辅助、证实祂的旨意,但我们也相信另一条改革宗教义,就是“信徒皆祭司”。也就是说,你和主之间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人来沟通。圣灵直接与我们的灵同证我们是属神的(罗马书8:16)。

基督住在你心里(以弗所书3:17),所以你里面有智慧的灵(以弗所书1:17)。

 

第三个教训:你给别人的建议不能代替别人作决定时的挣扎。

事实上,比起在神面前祷告挣扎,我们更喜欢去问朋友的建议。为了走捷径,不通过祷告和挣扎找到神对某个难题的回答,我们就去找谋士、寻朋友。所以,有人找你询问建议时,你应该鼓励那个人为自己的难题切切祷告,寻求神的面,经历挣扎和煎熬。

只有骄傲的谋士才敢建议别人把挣扎放在一边,单单听从他的建议。

 

第四个教训:你的建议必须基于神的话,而不是基于个人的经验。

二十五年前,格兰特·霍华德(J. Grant Howard, Jr.)曾在《明白神的旨意并且去行!》(Knowing God’s Will and Doing It!)一书中写道:

如果我们给的建议是基于《圣经》的,那将是有益的;如果我们给的建议是基于经验的,那不过是人的意见。把正确的处方开给别人之前,我们个人的态度、看法、偏见必须向《圣经》看齐。[ii]

 

第五个教训:给建议之前先仔细聆听。

说实话,如果他们认真听过保罗的心声、心愿和执着,他们本来会成为更好的同伴。

你可能会说:“好吧,对保罗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大家求他留下来又有什么问题呢?”你应该仔细看在第13节,保罗说:

……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

“碎”这个希腊词,翻译过来就是“压碎,裂开”,最初指洗衣服时用石头敲打衣服的动作。所以保罗相当于说:“你们为什么敲打我的心?你们为什么让我如此心痛呢?”看到朋友和同伴们的反应,保罗非常痛苦,所以他说:“你们为什么使我心碎呢?”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虽然保罗不是独自一人去耶路撒冷,但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确是孤身一人。因为他没有来自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他身后无人支持,无人为他在耶路撒冷的事工祷告。所以,他其实是孤身一人,他灵里痛苦,心情沉重,因为没有人理解他。

没有人对保罗说:“保罗,我希望你知道,我会一直陪伴你。我理解你对基督的执着,我理解你甘心受苦的心志,我相信你的选择是对的。我希望你知道,当你去耶路撒冷经历磨难的时候,我会在这里、在神面前,用爱心和祷告支持你。”

 

是什么让保罗如此不屈不挠?他的立场、执着和热情都蕴藏在早些时候他对以弗所长老们说的话里。我们回过头看一下使徒行传20:22-24: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

保罗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独自前行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不顾朋友和弟兄姊妹的反对而执意前行的原因:是为了教会和神的荣耀。”

如果有更多人能像保罗一样信心坚定,顺服主的旨意,忠于信心的见证,直到最后,那该多好啊!所以,下次寻求建议时,请记得保罗的例子;下次给别人建议时,也记得保罗的例子。

 

 

 

 

 

 

 

 

本讲稿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1998年8月2日的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1998

版权所有

 

 

[i] 查尔斯·温道尔(Charles Swindoll),《坚定的热情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an Exacting Passion),《生活的洞见》(Insight For Living),第63页。

[ii] 同上,第69页。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