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Select Wisdom Brand
 
5 - 君临天下

5 - 君临天下

Ref: Ecclesiastes 1:16–18

君临天下

在日光之下寻找人生的意义(第五部分)

传道书1:16-18

 

考古学家从埃及发掘出一些石版,上面刻着的文字经过专家翻译之后,发现都是用来描述法老的能力、权势和技能的,把这些统治者称作是太阳神的后裔。显然,公元前1447在位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II)对此特别热衷,标榜自己是超人。现存的石版中有一块上写着: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王的军队比他更强大。这位法老臂力超群,军队里没有人能够拉开他的强弓硬弩;也没有谁比他跑得更快;当他荡桨划船的时候,速度超过两百水手划的快船;他在面对外国军队的时候,所向披靡,敌人的步兵和战马都不堪一击。他在战场上的时候,就像是发怒的豹子,即便对方的军队有上百万人,也没有谁胆敢靠近他,更别说和他交手了。[1]

大约三百五十年后,邻国的另一位国王也在自吹自擂,说:“我是世界的王,掌管地的四极;我是大无畏的勇者,横扫所有的敌人;我是世界的王。”[2]

对,这个人就是自称世界的王!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他活在今天,他在社交媒体会怎样自我介绍呢?我是世界的王?我拥有整个世界?

事实上,的确有那么几年,这些人都曾经君临天下,呼风唤雨!他们把整个世界抓在手里,一切尽在掌握。他们在位期间也都不可一世。

然而又过了三百年后,另一位君王横空出世,坐在了世界之巅。埃及法老以及从印度直到埃塞俄比亚的所有国家,每年都要拿纯金给他进贡。不仅是他的军力和财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他的智力更是令人望尘莫及。

他花了很多时间撰写自己的备忘录。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圣灵的默示,这份备忘录也被收录到圣经中,现在我们人手一册,就是传道书。

 

我们接下来要打开这卷书的第一章。在上一次的讲道中,我们发现所罗门是一位出色的探索者。传道书1:12-14写道:

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他说:“我探索了一切,却发现都不会带来持久的满足;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是如此难以捉摸,就像我们无法用网子捉住风一样。”接着,他在第15节更是直言不讳:

弯曲的,不能变直;缺少的,不能足数。

在上次讲道中,我们总结了两个原则:

第一,弯曲的不能变直。换句话说,不管你多么努力地尝试,总会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世界已经支离破碎,你根本不可能修复它,也没有办法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恢复原貌,事实上,你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所罗门继续提出了第二个原则:缺少的,不能足数。换句话说,不管你多么富有,总会有钱不够花的时候。你的银行存款不足以应付每一次的突发事件;你不具备足够的力量或者能力来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尽管所罗门是世界的王者,然而他心里很清楚:人类社会分崩离析,他自己的生活也力不从心。

在接下来的第16节,他没有继续把自己描述为伟大的探索者,而是了不起的学者:

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

“我的智慧和知识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人。”所罗门的自我介绍没有错误,一点也不夸张。他的记忆力超群,在分类、观察、领悟、分析、整合以及总结方面的能力令人惊叹。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习出色的孩子有机会帮助老师擦黑板。所罗门比他们可强多了。不过我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老师罚我在黑板上抄写生词二十五遍。

圣经的列王记上4:29-34对所罗门的成就进行了记录:

神赐给所罗门极大的智慧聪明和广大的心,如同海沙不可测量。所罗门的智慧超过东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的智慧胜过万人,胜过以斯拉人以探,并玛曷的儿子希幔、甲各、达大的智慧。他的名声传扬在四围的列国。他作箴言三千句,诗歌一千零五首。他讲论草木,自黎巴嫩的香柏树直到墙上长的牛膝草,又讲论飞禽走兽、昆虫水族。天下列王听见所罗门的智慧,就都差人来听他的智慧话。

 

所罗门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屹立在世界之巅,财富、地位、智慧应有尽有。他在传道书1:17写道:

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

智慧”这个希伯来语单词含义很广,可以指代观察世界上智力、知识和学问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积极方面的学问,我们看到他还提到了“狂妄和愚昧”。这个词组在传道书一共出现了三次。然而,他不是在把全科满分的优秀毕业生和勉强毕业的学生进行比较,而是用“狂妄和愚昧”来描述那些在行为方面极其恶劣、疯狂、不负责任、罪大恶极的人。

大家看到了吗?所罗门不光是浏览大学图书馆,他也会去街头巷尾游荡。他在查看浮生百态,从各个角度观察大千世界,不论是品格高尚的人还是道德败坏、没有底线的人,他都一览无余。他接触的对象既有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也有死刑犯、阶下囚。他在研究人类方方面面的行为模式,从各种极端,到位于其间的中庸之道。[3]

他提出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在追求人生意义这方面,智慧和狂妄之间的任何一种状态会不会比其他做法更有优势呢?第17节后半部分记录了所罗门得出的结论:

我……乃知这也是捕风。

捕风”这个词又出现了。没有人能够抓住风,谁也做不到。你以为自己得到了人生中长久的快乐,然而转瞬之间,它就溜走了。

这样一来,所罗门意识到一些事实,他开始明白了:

  • 原来大法官和死刑犯一样,都搞不懂人生的意义;
  • 即便是在追求快乐生活的时候,一无所缺的人会死去,一无所有的人也不例外;
  • 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和连幼儿园都没有上过的人一样,都没有什么满足感;
  • 居无定所、连一辆车都没有的人,和住在豪宅里、拥有好几辆跑车的人同样都不快乐;
  • 在他攀爬到世界之巅的路上,并没有什么持久的喜乐,当他最终君临天下的时候,也只是体验到高处不胜寒。

你曾经攀登到山顶吗?愉悦的心情可以持续多久呢?你站在山顶,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感到这山望着那山高。我要去爬那座山了,或者旁边的另一座山。

在上个世纪,海明威(Ernest Hemmingway)可是轰动一时的人物。他创作了众多的畅销小说,然后同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和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

海明威被誉为真正的男子汉,让人感觉他轻松地驾驭了自己的人生。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勇气十足的战地记者、伤痕累累的老兵,同时又是探险家和哲学家。他热爱一切冒险的活动,不管是在非洲猎捕大型动物,还是在西班牙斗牛。他富有、独立而又直言不讳。但是在61岁自杀之前,他写道:“人生是一场肮脏的游戏,一段从虚空进入虚空的短暂旅程。”[4]

这听起来很像所罗门!不管你是谁,你有什么成就,如果你的人生仅仅是在日光之下,那么一切真的无所谓,因为你不过是在忙碌着用手抓住一缕微风。眼看你抓住它了,它却从你指头缝儿里溜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家要记住:所罗门并没有求问神,他没有向神祷告。[5]他没有神默示摩西的话语,也没有被神的智慧所指引。指引他的不过是人的智慧而已,他仅仅依靠人的直觉、灵活的头脑、小聪明以及出色的观察和分析技能。

 

在第18节,所罗门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发现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我们不妨从这节经文中分解出两个原则,其中的观点是平行的,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第一,不管我们的知识多么丰富,总是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

希伯来语单词“愁烦”可以翻译成“挫折感”或者“恼怒”。[6]换句话说,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发感到受挫。不是吗?你学到的知识越多,就越发感到自己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换句话说,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发意识到自己还有更多不知道的。

这节经文让人想起一句格言:“难得糊涂。”你知道的越少,烦恼也就越少。你知道的越少,也就越不容易恼火、灰心。无知便是福气。知道的事情少,反而是个好处!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师给一个学生家长的留言:“如果无知便是福气,那么你们的儿子将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7]

当然,所罗门并不是瞧不起教育、学识和科学。[8]他只不过是提出了一个事实,他将会在第十二章结束的时候再次提到,那就是:离开了神,知识只会让人感到挫折。世界上的智慧把人带进死胡同。人变得更聪明,并不代表他会更加快乐。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教育可以让人避免挫折感,那么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就是大学校园了。假如真的是这样,那么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定是大学教授了。

柏拉图(Plato)说错了。他以为通过教育或者推理,人类有可能实现完美。[9]然而早在柏拉图出生前五百年,已经有人在日记中得出结论:柏拉图提出的这种理论是不正确的。那就是我们刚刚读过的这节经文。人类的知识和理性不可能实现完美。实际上,所罗门说的再清楚不过:人的知识甚至无法去除一丝一毫的苦恼。

星期天礼拜结束,你在教会停车场刚把车开出来打算回家的时候,有人突然超车,别到你的前面,你一点都不上火吗?毕竟,到教会敬拜神是你一个星期当中最完美的时刻了。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解决生活中的挫折,不是靠着更多的信息,而是借助更新和改变。这种更新是从你得救那一刻开始的,靠着圣灵对你生命的逐渐影响,结出圣灵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赐、良善等等,加拉太书第五章讲得很清楚。所罗门写下的话千真万确:不管我们拥有多少知识,总是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挫折和挑战。

尽管这是不争的事实,1973年出版的人文主义宣言(Humanist Manifesto)第二卷却宣称:“理性和智慧是人类拥有的最有效的工具……没有神灵会拯救我们;我们必须进行自救。”[10]

可是,圣经罗马书10:13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在传道书1:18的后半部分,所罗门对自己的总结稍加补充:

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第二个原则就是:不管我们知识有多么渊博,总是会有避免不了的忧伤。

这是完全正确的。你学的越多,就会越发苦恼。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不停地收听、收看新闻节目。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可以在晚上了解到当天发生的事情,可是,在他们收看节目的时候,其实很多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

今天,我们每分钟都会了解世界的实时动态,比如最近发生的恐怖袭击、枪击事件、各类犯罪行为以及所有令人不齿的举动。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发感到苦恼和压力。重中之重就是,你毕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年纪越大,让你感到后悔、不幸、苦恼和失败的事情就越多。

有些人希望自己可以飞黄腾达,然而却始终无法如愿。他们从来都没有摆脱这种苦恼。然而,那些功成名就、登上人生巅峰的人,却体会到更大的烦恼,因为他们发现高处不胜寒,实际情况和他们最初的预想根本不一样。他们感到自己所得到的和原先想象的相去甚远。

在座的弟兄姊妹中,有些人应该还记得拳击界曾经有个名叫卡修斯·克莱(Cassius Clay)的人,他三次获得过世界重量级拳王的头衔。后来,他相信了伊斯兰教,并且改名叫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

在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成名之前,阿里是出现在各类杂志封面上次数最多的运动员。在他去世之前,体育记者史密斯(Gary Smith)曾经去他家里采访他。大门打开的那一刻,史密斯发现曾经叱诧风云的拳王阿里,已经变成一位风烛残年、口齿不清的老人。拳击台上多年的对抗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的双重作用,让他的健康状况极度恶化。

采访结束后,阿里带着史密斯走进一个仓库。这个地方后来成为一个博物馆。里面摆满了各类奖杯以及和阿里真人一样大的图片。在图片上,阿里要么是高举拳王金腰带,要么是摆出拳击的姿势。墙上还有许多高光时刻的塑料相框,里面的照片都是在他获得重大比赛胜利时拍摄的。

当两个人走到跟前的时候,才发现那些照片上沾着白色条纹的痕迹,原来鸽子已经在这个仓库的顶部搭窝,它们的粪便落到了阿里的照片上。阿里看到这个情景,就把鸽子都赶跑,然后把照片反转,朝向仓库的墙壁。收拾完了,他步履蹒跚地走到门口,冲着田野凝视了一阵子,嘴里小声地念叨着什么。

史密斯问道:“对不起。你说什么?我没听清楚。”阿里答道:“我说:我曾经拥有全世界,可是那实在算不得什么。”这番话听起来很像所罗门的语气。阿里也曾经站在世界之巅。他说:我曾经声名显赫,可是,这一切辉煌却从我的指缝间溜走,不见踪迹了。

 

每个人都需要那位在日光之上掌权的救赎主来引领、赦免。祂赐给人可靠的未来和真实的盼望。离开了祂,你只能靠着自己手头的资源,尝试爬上某个山头,寻找稍纵即逝的快乐。

如果我曾经有机会采访所罗门,一定会问他一个问题:“所罗门,你有十几年的时间都在听你爸爸大卫王向神唱诗。你还记得那些诗歌的内容吗?要知道,你爸爸接受了很多惨痛的教训,才写出了其中的一些诗歌。”

大卫曾经提醒我们:

  • 不要随从我们自己的意思;
  • 不要相信人自己的理性;
  • 人生中最要紧的就是信靠神的智慧和话语。

就像大卫在诗篇第二十五篇所说的:

耶和华啊,我的心仰望你。我的神啊,我素来倚靠你;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将你的路教训我!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导我,教训我,因为你是救我的神。我终日等候你。

你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追求那种君临天下的成就,或者信靠顺服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寻求祂的智慧和带领。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大卫王,一再地向神唱诗歌来颂赞祂。

 

 

 

 

 

本讲稿是根据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2019年9月29日讲道稿整理而成。

©斯蒂芬·戴维(Stephen Davey)著作权2019

版权所有

 

[1] Quotes from several stelas and reliefs; Associates for Biblical Research, Bryant G. Woods, Moses and Hatshepsut (October 19, 2009)

[2] Adapted from William D. Barrick, Ecclesiastes: The Philippians of the Old Testament (Christian Focus, 2011), p. 43

[3] David A. Hubbard, The Preacher’s Commentary: Volume 16 (Thomas Nelson, 1991), p. 65

[4] Daniel L. Akin & Jonathan Akin, Christ-Centered Exposition: Ecclesiastes (Holman, 2016), p. 16

[5] Philip Graham Ryken, Ecclesiastes: Why Everything Matters (Crossway, 2010), p. 43

[6] Ibid

[7] David Gibson, Ecclesiastes: Living Life Backward (Crossway, 2017), p. 39

[8] John D. Currid, Ecclesiastes: A Quest for Meaning? (EP Books, 2016), p. 30

[9] Currid, p. 29

[10] Currid, p. 29 

Add a Comment


We hope this resource blessed you. Our ministry is EMPOWERED by your prayer and ENABLED by your financial support.
CLICK HERE to make a difference.